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1.33比1画幅去除了无关紧要的环境信息,把镜头最大程度集中在了达尔瓦这个令人心碎的人物身上,手持摄影摇曳出细腻的呼吸感,银幕外的人得以与角色共振。
创作者意图有时候真的一目了然,有人会假借正义之名,实则以猎奇视角消费受害者,也有人满载真诚的社会关怀。
80分钟片长里没有一个镜头会让人心生疑窦,所有细节都在悉心呈现达尔瓦在被父亲性侵和洗脑多年后留下的伤痕:成人化的装扮,倔强又迷茫的眼神,得到男社工一丝关心后习惯性地讨好和性暗示,被推开后的无助和羞耻。
面对女同学猎奇地、侮辱性的提问,达尔瓦大打出手,而福利院的小伙伴们却为此击节叫好,开酒庆祝。
这是她少有的露出微笑的时刻,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在那些同样不幸的孩子的绝对支持下,她似乎终于感受到一点人的温度。
她放下戒备,开始和黑人女孩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原本会是如何走路的。
因为她一直以为女孩子走路,从来就应该摇曳生姿。
正是这些令人悲悯的细节沁入心底,让影片具备了非凡的感染力。
达尔瓦和黑人女孩一样,在初时陌生人时都有无端的敌意,需要在他人的善意温暖下逐渐重构对道德的认知和对人的信任。
随着她剪去长发,与母亲和解,与被欺骗摆布的过往告别,她走上生父的庭审现场,影片戛然而止。
整个故事只是达尔瓦初回社会的微小截面,片段化描摹出她从与世隔绝到掌握基本社会认知的过程。
我们不知道她未来要面对怎样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禽兽父亲的审判结果。
导演根本不关心正义有没有到来,她只关心希望有没有起点。
影评微信公众号:CarmeloJervis
达尔瓦是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作品,整体的观感非常惊喜,超出预期。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混乱喧嚣的场景,警察闯入这个“家庭”,强行带走了男子。
因为观看之前大致了解过一些内容,知道这是一对父女,但是在开头的这场打斗戏里,达尔瓦一直叫喊父亲的名字,事后我回忆起来,这部片里她是否从未称呼她父亲为爸爸。
喧闹之后就是一段检查戏,达尔瓦身穿不合时宜的服饰,即使在医生面前也拒绝脱下,从这里开始到打人事件之前,她整体的身体语言都是紧绷的,不像一个小孩,而像个突然被抛入陌生环境的成年人。
这一点个人认为是很巧妙的,导演确实思考过一个远离常识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离开她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她会佯装冷静,会不安,会假装服从。
即使父亲被逮捕,达尔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按照她父亲所培养她的那样生活。
这个时期她自己是没有理解到她身上发生过什么的,她跟心理医生的对话直接表现了这一点,而导演把她置身于好几个基本是同龄人汇集的场所,比如收容所和学校,通过对比,体现出了她的异常。
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社工,很难说他们在达尔瓦认识自身,重建自身生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很久之前修读过一部分社会工作课程,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本片中的社工真实地过分,毕竟大家都不是超人,这只是一份工作。
他们有在帮忙,但是这不是一个温情的小孩受到成年人的伤害,于是用另外成年人的包容和爱解决一切的故事,这样就太俗套了。
本质上来讲,这是达尔瓦离开父亲的控制,自己第一次地去思考自身问题的故事。
她曾经对她父亲教给她的一切深信不疑。
但是通过与同龄人相处,在收容所生活,她自身对于她父亲的教育产生了疑问。
夜晚用手电筒在被子里悄悄观察自己的身体那一幕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她在恐惧同学口中提到的病,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是否是她第一次具有所谓的身体意识?
视觉效果来看,被子隆起的部分好像一个发光的蘑菇,又像一个小小的帐篷,在没有其他光源的夜里是如此的显眼。
题外话,光这个意象在本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明显,基本到了导演想要表达这个孩子的思想在发生一些转变,但是又不想絮絮叨叨直接讲出来的时候,一些光就会出现。
比如夜里观察自己身体的光亮,在车后座闭眼时候脸上移动的光斑,缩进衣柜睡觉时候缝隙里的光亮。
达尔瓦的一切认知基本都由父亲构造,被强制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通过心理医生与社工的言论,自身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疑问,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一面的父亲在她面前认罪,到这里为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如何使旧理念倒塌”的逻辑链条,以达尔瓦把出言不逊的同学暴打一顿为标志。
但是问题在于,认识到了旧理念的歪曲并不意味着已经准备好了面对新的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在收容所的朋友萨米娅要去新家的时候,达尔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倒退。
她重新穿上蕾丝服饰打扮地像个成熟女人,不拒绝年长的孩子超越边界的亲密,甚至于向中年男社工示好。
这点也是十分现实的。
实质上在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倒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强奸案的受害者是儿童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可能,受害者在此后也无法处理自身亲密关系问题,遇到刺激便习惯性其转化到性缘关系中去解决。
达尔瓦在片中的表现就属于此类,很大程度上她很有可能难以分辨年长男性的情感。
爱不止一种形式,可以是友爱,关爱等程度较低的善。
如男社工愿意开车接送她,愿意陪她学习,她沮丧的时候会拥抱她。
但达尔瓦此前并没有任何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经验,缺乏分辨能力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可能直接把男社工的好意理解为求欢,回到性缘叙事中来解决问题。
后续她一个人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中,蜷缩在衣柜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的转变,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理想化的一个处理,突兀谈不上。
达尔瓦今后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她的母亲已经有了别的孩子与男友,她需要加入一个新的家庭。
萨米娅去了别的地方生活,学校会怎么样也不知道。
她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如果在此处她不能具备一些理想化的勇气,影片可能会在迷茫中落下帷幕。
到结尾达尔瓦剪了短发,她父亲的庭审终于要开始,可以说很快过去就将与她挥别,新的一步何时踏出还未可知,但是她已经准备好面对。
可以说影片选择给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充满希望的结尾。
擦口红这,挺高兴她开始意识到了
好看嘞
她妈妈也挺好看
小狮子的感觉,不错
剪短发了,新自我👍🏻
影片开头挺有意思,是从警察抓人的角度开始的,虽然我已经知道大概内容但这个开头还是蛮吸引人的。
虽然全片对话不多,但小演员演得不错,质疑害怕难过都演得挺好最大的感觉是同龄人的影响真大啊,开始达尔瓦不相信大人,直到上学后看到自己的言行有些格格不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不太适合成熟的打扮。
再到后来父亲认罪,她认识到乱lun是错误的。
但她向照顾自己的工作人员表现出了进一步的动作时,工作人员拒绝了,我觉得这时候她才彻底意识到爱和性不是一回事。
她跑回了家,减掉自己被染的头发,真真正正认识了自己。
达尔瓦看完了和前几年看的《小公主》有种异曲同工感,都是幼年时期被亲人引诱堕落成为了恋童癖的玩偶与年龄不符的浓妆、暴露的极具男凝色彩的服装、笨拙勾人的举止因为与父亲畸形的关系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与男性相处,性成为了她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令人心痛电影对准的并非是洛丽塔形成的过程,而是灾难后的重建,光是侧重点就超越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了女导演拍摄的镜头格外温暖,重心放在了女性之间的理解共情以及互帮互助上。
因为同样是女性,所以我完全能理解你因为性别原因所经历的困难痛苦。
亦师亦友的Samia,一开始很讨厌Dalva,但是愿意在Dalva第一次来月经手足无措的时候递上卫生巾。
在Dalva尿床的时候直接拿起床单搭在肩上准备去洗。
替Dalva刺回不友好的言论,告诉Dalva无需继续听从父亲的话语并教会她"反叛":抽烟。
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丰满,她也会因为家庭问题难过哭泣,认为Dalva"勾引"男生,很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尚未成熟的看法。
如果只是单单塑造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反而很不现实。
电影里也不仅仅是正面描写,也有女同学故意刺痛Dalva问她爸爸的行为。
但Dalva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她为自己出头挥起拳头砸向了对方。
散下长发、卸下浓妆、换上正常舒适的衣服、剪断长发、一步又一步成为真正的自我,而非他人塑造的自我。
在影片的最后,她看向了法庭上另一端的父亲眼神坚毅。
虽然还是会害怕,也学会了抓紧了母亲的手从中汲取力量。
小公主的结尾主角也剪断了长发拒绝了过去被他人施加在身上的枷锁,奔向阳光下的远方。
我很喜欢这个结局。
影片中很现实的一点是曾经庆祝Dalva为自己出头 给她递上酒的男人,也可以是在她醉酒后侵犯她的人。
现实就是如此,还有什么比这更黑色幽默呢?
影片或许过于美好过于理想主义,但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来自女性视角的电影。
就像家暴你不能把镜头对准被施暴的可怜的女性,应该拍摄施暴者丑恶的嘴脸。
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洛丽塔
只能用“性”才能找到被爱的感觉,只有“性肯定”才是对你这个人的肯定,躲在这种创伤里走不出去的人其实很多。
讨好型习惯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不惜让自己变成小丑来得到认可;付出型习惯满足他人牺牲自己,不惜把自己压榨到形容枯槁来得到认可,都是一样的原理。
性也好,讨好也好,付出也好,他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得到肯定和认可),在这种诱惑下就很难走出困境。
想要帮助他们的话,要让他们脱离开这个用性/讨好/付出去交换肯定的变态评价体系,重新去发掘自己值得被认可的健康条件,比如勤奋、善良、友好、幽默等等。
这对达尔瓦们和帮助者们是个极大的人性挑战。
帮助者们,尤其男性帮助者要有坚定的意志,抵制源源不断地性诱惑。
自恋倾向的控制欲强的帮助者,讨好者带给他们的愉悦满足感很难抵御。
付出型创伤者总想为你做这做那,他们的帮助者也很难坚定地站稳立场——我并不需要从你这儿得到任何好处。
你可能会说这好办,让不同创伤的达尔瓦找与自己更适合的帮助者就可以了,这对达尔瓦们也很难做到,因为性的创伤就是被性爱好者培养出来的,讨好创伤就是被控制狂培养出来的,付出创伤就是被索要者培养出来的,遵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着这个味道去寻求疗愈,大多数达尔瓦成年后,会执着地一遍遍找欺负过她们的爸爸,想得到他们的道歉看到他们的改变,重新得到一个健康的爸爸来取代之前那个不健康的爸爸,可最终结果往往是循环往复的再次伤害。
太难了,沉沦是人的本性,向恶也是人的本性(即便目的是为了自我救赎),但要想向善,想助人,想变好就太难了,需要反人性的系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非人毅力。
一个女儿奋不顾身地维护一个对自己作下乱伦行为的父亲是错吗?
在道德伦理的范畴当然是错的。
但放到爱的范畴,女儿的错并不错的那么离谱。
母亲离去,女孩被懦弱的父亲当成了替代品。
父亲把女儿装扮成成熟女人的模样,是对妻子的替代,也是情欲无能的向内施展。
女儿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对象(不会反抗,因为更依赖也必然更顺从)。
父亲也不用担心情感辜负也可以更大胆的施爱。
一个十几岁少女怎么可能做到“残忍”的拒绝相依为命的父亲。
但达尔瓦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博取同情。
为什么会发生的追问,藏在细节背后一直在被展示,一直在被探讨。
仅仅是家庭?
仅仅是社会?
把所有的仅仅都加在一起也不会是正确的答案。
正发生也是一种答案,一个永远在变的答案。
电影中女孩一直想在见父亲一面,女孩为父亲盛装打扮,女孩为父亲辩护。
“病态”的细节让人看的揪心。
真实世界就是这个充满压抑的世界,有比乱伦复杂的多的病态和难解。
女孩是无知的,无知的爱即便错漏百出,也是可以宽恕的。
有剧透,有剧透!!
本片主要是讲遭受恋童癖父亲侵犯后,被拯救自我觉醒的过程。
女主听说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挺敏感的主题,拍的也比较的完整,困苦层面大多没有。
是一个好的结局。
观影感主要讲一下后半段的蜕变过程吧,前面大幅度的都是孩子式的戒断层面的混乱感。
第一阶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外加孩子般的幼稚和纯净处事。
一开始抵触所有人、反复逃跑,仇视母亲、躲到曾经的家,在柜子里安然睡觉。
向所有劝说的人讲自愿的,父亲和女儿不能相爱嘛?
之后机构志愿者同意见其父亲,镜头出现孩童面容的证件,而后是涂着大红色指甲。
全景环绕拍摄其视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装坚强的孩子在学大人。
在破旧的房子里等见面,在感觉父亲要来了,猛的扯掉厚衣服漏出很性感的薄衫,这个老罪犯还说自己没有熨烫衣服自感抱歉。
(此刻我心里已经在骂了)这个层面来看,他父亲把她塑造成芭比娃娃那种自我意识的‘淑女’,比如室友给烟抽她觉得不淑女,比如本次见面,讲衣服的礼节。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在成长期的不成熟认知,皆是父母辈和环境影响。
那么,控制欲和断掉外界的连接这一点,也是施暴者常用的伎俩。
很重要,不仅仅在于影片关系。
对于任何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相同。
第二阶段:意识体的成长依赖/探索外界与自我认知的区别。
开始回到人群,尝试融入集体,听从室友和社会关注者的话。
被冒犯直接冲上去打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被收容所小伙伴鼓励。
当她说,你教我走路吧,她意识到父亲的标准不是标准。
但仍然会对始于关照的人报以怀疑,此时内核还分不清爱的区别。
于是在喝醉酒,求志愿者抱抱。
故意在上课时询问志愿者,我对你意味什么。
安抚要离开的室友时,告诉朋友,她和她母亲不是一样的。
这个用意我认为,她已经知道性本身和爱无关,有时是交易,也可能是片刻的内在需求。
所以,当教育机构给离开的伙伴送鞋子予以是,送鞋子为了让其更快的逃离姨妈。
她短暂的失神,这是一个很缺爱和陪伴的孩子。
跳舞时,被男生拥抱去沉溺其中时,变相的理解到了无爱时也是可以亲密接触的,当然,朋友暴怒后,她是知道这不道德。
第三阶段:自我认知觉醒过程/爱护的分别。
当第二阶段属于探索亲密肢体接触和爱的区别时,被志愿者阻止其被人冒犯的行为时。
她窃喜,认为是对她的在乎。
此时,自我认知完全觉醒。
因为私有化的爱是占有,不带性的那种。
但此时还未完全明白爱护和爱人的关系。
遂去找机构志愿者,用不成熟的勾引来报以自认为的回报和寻求关爱。
机构志愿者被吓到推倒她。
此时,完全明白。
自己原来的认知真的全错。
爱护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超过了界限和道德外就是恶魔。
自知羞愧和迷茫,又回了家,去寻找以往那个成长起来自认为的安全屋。
此时镜头看到一片混乱后,就如她自己需要重建认知回头看的感觉。
她开始漠然看,而后习惯性躲在柜子里。
但醒来不是那种安稳的睡眠,对比阶段一逃避时睡的安稳此时是混乱。
所以早起就去起来剪掉父亲给染的头发。
此时完全觉醒,主动去邻居家等志愿者来接。
特别喜欢一个场景,当她在剪发时问志愿者,‘她会喜欢吗’。
很纯净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生。
后来,她长大了。
紧握母亲的手。
眼神坚毅的控告那个恶魔。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我永远致敬哪些很坚强自救的人。
看完片子的过程,我脑海一直有个词,成长性依赖对爱的认知障碍到底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前,在酒吧一个男生喝醉酒哭着说,自己是艺术生,被当时的男导师强迫性侵犯。
导致后来,他只会爱男生。
我们如果重建爱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很大课题。
做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
电影在一阵黑暗的纷乱中开场,两个人被迫分开,男人一直叫着主人公的名字:达尔瓦。
这是部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电影,让我们对这人愈加的好奇。
达尔瓦的脸渐渐清晰,我们慢慢看到一个金色卷发的“女人”,一副情殇失落的样子,引领大家走进她的故事里。
达尔瓦被带到救助站,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她并不想开启这样的生活,她极不适应,反复的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和男人分开,他想去找那个男人,想回家,但没有人告诉她,告诉我们,男人因何被起捕获,导致被迫分开。
达尔瓦来到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人不能理解她的爱情和生活,她只想回到过去。
在救助站的生活,我们渐渐能看到达尔瓦的不同,除了孤僻,不懂与人相处,她的穿着、打扮都是成熟“奶奶”风,她没有去商店自己选购过衣服,甚至答不上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她懂得的是接纳,社工给她挑选的衣服,那就是成为社工喜欢的样子。
达尔瓦的学校生活也不容易,她借室友的裤子,却来初潮了。
我们这才发现她才是个12岁左右的孩子,她稚嫩的脸庞和精致的装束,我们很难猜测她的年龄。
精明的同学发现了她的不同寻常,谈论到达尔瓦居住过的社区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父亲囚禁、虐待女儿。
我们这才知道,达尔瓦口中的爱情为何物。
达尔瓦愈发觉得新环境不正常,她和周遭的人互相不能理解。
她继续奋起抵抗,想要弄个清楚。
她逃出救助站想要去看男人,绝食抗议,终于换来了去探监的机会。
她开心的装扮,在监狱中,为他脱去羽绒服,着上一席性感黑裙。
终于再次见到,男人的形象这才清晰,着实中年油腻男,又胖又老。
面对达尔瓦的感情依旧,父亲承认了“恋童癖”。
达尔瓦的世界崩塌了,她躲到一个小衣柜里,好像回到了她的原本的世界,她不肯出来,不愿接受过去的世界观被击破,她试图去修补,远离新的环境。
是室友带她走出了衣柜,教她在新环境里生活,注重自我的感受,要快乐。
她慢慢的和这个世界相处,明白了9岁就染头发是不好的,明白了爸爸喜欢和妈妈一样的金色卷发,明白了小孩都是穿运动服,走路也可以很张扬......她融入新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感觉到了孤独,她希望有人全心全意的关注她。
男社工经常陪伴和关心,达尔瓦觉得温暖,觉得应该用爱情和性爱来回馈。
救助站的聚会上,一个大男孩试探的拥抱,让她感觉到了放松,她感觉到了被爱,显然她还不明白爱是什么,但她希望有被温暖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主动回到救助站的达尔瓦剪去了烫的金发,穿上了运动服,走起了随意的步伐,来到法庭又见到了“父亲”。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已经和新的世界和解,她不再做一个被摆布的洋娃娃,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勇敢的步入新的生活,学习和身边的人相处,接收友情和亲情去爱身边的人。
电影主要刻画了主人公达尔瓦,讲述了她融入新环境的过程,把她的矛盾和不安描述给了大家,通过学校、救助站等生活场景,故事化的把达尔瓦慢慢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来。
一个个的故事情节:和同学打架、喝醉酒跳舞、室友的荒唐母亲等,让整个电影丰富起来,也让一些表意的情绪镜头更加有深意。
我们很庆幸达尔瓦最后走了出来,也很荣幸陪她一起走过了这段经历。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
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
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
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
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
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
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
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
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
不见得。
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
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如果我不怕淋雨,那一定是有人为我撑伞!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具象的事件,不由得令人觉得是女版的达内兄弟。有些时候如果不是离受害者那么接近,我们很难共情他们有别于常态的心理思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更多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其详细丰沛的内心活动才能与之共鸣。而更多详尽的有关受害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变化,影片刻画的深度还有所欠缺。
影片从受害者疗愈创伤的角度切入,少了尖锐,多了温和~
Gaze destroys
感觉缺点啥…
非常欠缺力度,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女孩先是被父亲诱导催发性早熟,然后又在外界的歧视(没错,这就是歧视)下拼命掩盖自己的性魅力,然后电影就结束了。创作者似乎对女孩遭受的“歧视”毫无察觉。影片后半段蕴含着巨大的痛苦、矛盾、困难,没有一个燃烧起来,全被息事宁人地被掐灭了苗头。剧本台词,和女孩的心理状态的塑造都有问题。已经偷奸耍滑地将被害人塑造成能动性高、聪明绝顶、自悟能力强、心理素质强的形象,但即使如此还是难以自圆其说。
看不下去
#SIFF2023 #19 8+
还可以吧
2022年戛纳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主题是父亲的恋童癖以及父亲与未成年少女之间的不伦关系,却一场法庭戏也没有,反而采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用很有强度的镜头语言追踪达尔瓦的内心世界的转变(从被父亲构建的、封闭的自我,到渐渐打开,融入社区中心,直至重回「正常世界」)。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
别人嘴里的恶魔,自己眼里的爱人,羽绒服下黑色蕾丝的开背衫,不断崩塌解构着全新的世界,摧毁并重建着。躲在被子里照亮自己每一寸肌肤,擦掉了口红摘掉了耳环,新的棕色头发正在生长,社会边缘的孩子躲在衣柜里寻找着阳光照射来的方向,那不过是片破碎,不过是片能直面的破碎。那就一刀两断,斩断所有青丝斩断接受所有审判。
#2023SIFF# 洛丽塔的B面。不好拍的题材,但拍得很好,克制温柔,举重若轻,不消费苦痛。从小被教导如何自我性化、取悦男人,她早已不知道与世界与他人相处的正常方式,所以有圈住社工的胳膊,有对大孩子猥亵的顺从。她只是太渴望被爱了,奈何被灌输爱=性。在父亲面前惯性一般猛地脱掉外套,那一刻真是让人又惊愕又愤怒又心疼。被强行“催熟”的“lady”要学着做回一个小女孩,被毁掉的人格要重建,人生的自主权要拿回到自己手上,这将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好在身边都是温暖的人啊。阳光之下罪恶常现,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完善的保障和系统呢。
形塑女性的是父、父權、父權下的每一個人。Dalva 身上結滿了父權系統的惡果,形塑你的思想,扼殺你的認知,異化你的樣子,扭曲你的審美,直到你成為一個絕對愛慕他的人。這部電影令人感到後怕。雖然它沒有任何父親操控她認知和性暴力的場面,只從 達爾瓦 對於他的執念和著裝就能想像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了多少令人髮指的事。Samia 在車上和 Dalva 說「不要和學校裡的人說妳的事,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在乎妳的事,我們只是混混。」收容所裡歡樂的氛圍和他們成長中親人的空位,過早得社會化,也讓人感到難過。
“父亲和女儿之间难道就没有爱了吗?——我不是女孩 我是一个女人。” 稚嫩的脸上布满了化妆品 穿着不符合年龄的服装 被自己父亲的赋予为“女人” 看得我特别的难受 如果结尾再有力一些我想应该会更好 总之世界上所有恋童癖都去死 这是我的永久心情
从女孩个人视角展现了她从抵抗到破灭到修补到重塑世界观的过程 最后在法庭上的短发素颜才是她勇敢的样子 新人演员演技太好了
有点简短
被伤害尤其是还没建立自己人格的时候被伤害 治愈的过程艰难 反复 迷茫
【SIFF】 较为失望。文本太孱弱,深入角色心灵的瞬间寥寥,几个关键桥段做得也平平无奇(尤其是和父亲见面这种段落),结尾戛然而止更是展现了编导的怯懦。几个有灵光的瞬间的设计未免太简单:浅焦镜头、煽情配乐、自然光线。感觉和柏林新生代单元的很多电影大同小异。
受虐儿童内心的挣扎完全都没有拍出来,就卫生间撞了几下头,离家出走了几次,回归正常也太容易了吧
对比了一下,还是法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公务员形象更真实,那疲惫的颜色,面对问题儿童,看似关心,实则麻木的状态很贴合实际,小女主最后的妥协是要自己成为大部分人所认定的女孩子的样子。一开始她自认为是个女人,直到最后才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