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载了多部由Netflix出品的电影,好坏参差不齐,有些影片内涵浓郁、发人深省;有些作品无聊至极、令人生厌;也有些电影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让人好笑。
今天介绍的这部《战争机器》,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第三类——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War Machine(中文译名“战争机器”),改编自已故记者Michael Hastings的畅销书《操纵者:阿富汗战争的可怕内幕》,讲述Glen McMahon将军奉命前往阿富汗,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其属下、与内阁官僚、与各国媒体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及内幕。
虽然影片定义为喜剧,准确的说是“黑色喜剧”,可是作品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好笑”的场景,更不用说“黑色幽默”,全片就是絮絮叨叨,拖拖拉拉整了两个多小时,无趣之余,更显得“莫名其妙”。
言简意赅,不扯皮了,直接进入点评。
I. ”莫名“的主角与”喧宾夺主“的龙套Brad Pitt当仁不让是作品的唯一主角,他塑造的Glen,不单单是“莫名其妙”、更是“哗众取宠”。
为什么这么说?
两点。
一个是“声音”,观众一定发现了作品中的Pitt一直提着嗓子在说话,这与他正常的声线有比较大的差异,个人不太理解这个行为的意图。
是为了凸显角色的老迈?
还是说另有别图?
不解,不论如何,这个“招数”实在低能,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二则是“走姿”,Glen走路时与跑步时的姿态十分接近”阿甘“,导演这个”设计“是为了丑化”原型“,还是”恶心“观众?
看不懂。
与傻冒一般的主角相比,两个龙套演员,尽显演员本色,演的太棒了。
一个是Lakeith Stanfield饰演的Cole,他的言语,他的面部表情,及内心戏份都是可圈可点。
另一个是Tilda Swinton饰演的德国女政客(还是记者?
),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戏码,但她的演技已经征服了在场的观众,那种不做作、毫无表演痕迹的演绎让人肃然起敬。
II. "不知所云”的主题与内涵一部“四不像”的作品——不像战争片、不像喜剧片、不像偶像片、不像政治片,身为导演兼编剧的David Michôd用这部作品诠释了何谓“主题缺失”,何谓“内涵不足”的意义。
影片中那些“小儿科”的把戏——嘲笑官僚、黑化美国军队、盟军内部不和(诸如盟友尖锐的提问),皆是点到即止,没有任何可以深入思考与探究的包袱抛出。
直到影片的末了,旁白才说了几句点明主题(直击美国的霸权主义)的话,略显做作。
总而言之,花费2小时,观看这样一部作品,有些浪费时间。
III. 低端的讽刺,缺失严肃的思考悉数影片中被“丑化”的人物。
包括Karzai(阿富汗前总统)——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发呆看电视;Obama(美国前总统)——除了一段新闻影像之外,连个正脸都没给过;将军Glen的太太——不知道导演怎样想的,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明显与Pitt不协调,根本不像夫妻俩,更像母子俩。
为什么“丑化”他们?
是为了“讽刺”?
还是有其他寓意?
或是突出“喜感”?
个人不解,但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对于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黑化个体”行为,实在无聊而且令人反感。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反战”色彩浓郁的影片,本作的导演、编剧、演员都略显低能,所以作品最终的成色相当一般,既没有将故事内容梳理整合干净也没有把内涵寓意诠释完备。
略感失望。
导演★★☆☆☆(拙劣,讲故事、探讨内涵的能力有限)演员★★☆☆☆(两星给Lakeith Stanfield与Tilda Swinton,至于Pitt,只能说“力所不能及”)剧情★★★☆☆(故事算是讲清楚了,不过内涵缺失,最关键的是过于拖沓)视效★★★☆☆(一般般,没有出彩的地方)音效★★★☆☆(朋克味较浓,音乐与作品的协调度一般,无功无过)推荐人群:处于片荒期的观众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看到片名,还以为会是一部火爆的战争动作片,已经做好了晃镜头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居然是部文艺片,而且是人物传记,既然是人物传记,必须百度一下这个人的资料,与片子做比对,人物原型是驻阿富汗的美军最高指挥官,四星上将,在阿富汗干了四年,祸从口出下的台。
片子中也反映了他的一些理念,对待阿富汗人,他主张只打击反抗分子,对平民百姓要采取怀柔政策,杜绝滥杀无辜引起更大仇恨,通过增加就业等措施降低阿富汗人的反抗意向,从长远来说,本狼觉得这一策略是正确的,印度和某港都是镜子,两者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殖民统治,对于殖民者已经没有抵触了,反而更加依赖,某港回归之前,谁敢去站中?
打你一顿扔海里去站大海。
回归之后呢?
站了一次还不过瘾,还去站第二次。
英国爹划了条麦克马洪线,啊三就把藏南当作他们的土地了。
阿富汗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他们不会被彻底统治,反抗分子一转进山区就没影了,剿杀不净。
美军及其附庸狗腿子的开销太大无法长时间耗下去,另外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也是很大障碍,所以,男猪脚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虽然在努力地培养当地人来试图维持秩序,但是烂泥扶不上墙,看片子里那些伪军,个个歪瓜裂枣半死不活的。
别说对付反抗军保护老百姓了,那熊样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国内方面猪脚也讨不着好处,当家才知道柴米贵,国内的官员早就不想继续增兵扩大开销了,丫的还说要派兵,能对她有好脸色么。
百度上还提到了美军虐囚的问题,这可与猪脚的理念南辕北辙啊。
总评二星4分,片子中多次出现猪脚晨跑的镜头,也许是在暗示他是个孤独的行者,每天只吃一顿饭,喜欢住小房间,说明他性格上坚韧克己,是个硬朗的军人。
整个片子看下来很沉闷,有一些对入侵阿富汗的反思和不同意见表达了出来,毕竟人家是开放的国家,并不要求所有百姓都紧紧围绕在以总统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周围同发中色论坛
军人的职责是作战,其职业驱动力是获取胜利。
皮特饰演的将军原型Stanley McChrystal熟谙反叛乱战斗,其策略在伊拉克战场也取得阶段性成功。
皮特的核心思路是美军放下戒心与阿富汗平民建立起军民鱼水之情;这个思路的前提是,阿富汗百姓渴求美式民主,更需要美军的保护。
可惜这只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
美国将军政客天真地深信民主自由是普世政治体系,然而并非所有民族都具备发展此制度的土壤,阿富汗也不例外。
阿富汗百姓需要生活必需品:安全;他们不需要奢侈品:民主。
至于安全,美军的介入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对西方的威胁,但是破坏了原有的村落部族间的政治生态,使得百姓生活在塔利班的恐吓之中。
皮特心里其实明白反叛乱作战是一场难以取胜的战斗。
取胜的关键点在于获取民心,而民心的基础在于阿富汗百姓对于民主和安全的追求,只是通过皮特与阿富汗顾问和百姓的沟通,这个假设的基础在阿富汗是不坚固不普遍的。
面临如此巨大的困难,皮特的自大情绪压倒了理性思考,他是个职业军人,他的职业荣耀在于取胜。
需要贯彻作战思路就需要额外兵源,不仅需要美军,还需要盟友的。
只是,为了如此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理性的盟友是否该承担没有回报的成本?
各个利益牵连者是否该为一个人的野心而买单?
看了几个评论觉得你们没能领会故事主线很可惜。
这个的的确确很好笑:当主角兴高采烈的去机场想跟奥观海面对面谈谈,却被奥观海算计,抓住他猛拍照,个人觉得奥观海老谋深算啊,完全不把这个老古董,老顽固,老疯子看在眼里,一句话 我很忙 就把主角挡在了外面,我当时就笑喷了,哈哈哈哈 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深层的缘故,我就不多说,大家都懂。
第二呢,去欧洲的故事,宴会的时候那个大使馆武官,想讨好主角,被骂了一顿,虽然觉得好笑,但觉得没毛病啊,说的都在理啊?
骂得好啊,三观很正啊 为什么你们不喜欢主角 不喜欢主演的演技?
在酒店的时候得知妻子在房间等他,他突然慌张,紧张兮兮的去见妻子 不是很可爱吗?
有主角妻子这么强的后盾,这样被理解,主角不爱才怪。
在此很气愤评论里有人说他和妻子怎么怎么怎么。。。
我想说你们太年轻了。。。
爱一个人不一定每时每刻都陪在身边,而是当各在天涯海角,两个人都在为彼此关心,彼此理解,见面了还能这么恩爱,这比现在好多年轻人强多了,电影撒了一堆狗粮,够我吃了。。。
还有就是最关键的 整场戏的主心骨那个记者的问题,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你不能有野心,我质疑你的一切行动目的。。。
OMG!就好比问狼,我怀疑你捕猎吃肉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你自己的野心,你捕猎只能维持你自己的生命所需,不能有其他目的。。。。
我想问她你这话应该问希特勒。。
呵呵呵呵 还有 我觉得讨厌有好笑的还有旁白,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在经历什么,从来没外人(记者,作者,其他人员)能这么近距离去跟现在的美国军队高层在欧洲的生活接触,其实美军在全球各地吃喝玩乐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主角这么好心给你机会采访他,写他,他不知感恩,记者真不是个东西,所有记者都是,唉说什么好呢。。。。
好长时间没有看过一个电影想要写文,这一个想写一点,这个电影第一遍看完就觉得拍得不错,可以看出是非常用心的拍摄,不管表达什么题材,战争主题还是家庭琐事,用心去做才最可贵,从这一点上讲,比这一段时间看过的绝大多数国产和外国电影都要好讲述一个4星上将麦克马洪在阿富汗地区的事,人物刻画却让人完全搞不懂意图,布拉德皮特演了一个声音沙哑,动作古怪,鲁莽,积极,真诚,略显笨拙的人,很明显这不是皮特的演技问题,一个非专业的演员让他演一个米国将军应该都会比皮特的这一个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只有一个原因,皮特演的这个形象恰恰就是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这个将军的形象,我们恐怕已经不能用连贯合理的逻辑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有那种表情,说那样的话,然而这反倒让我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形象,或者说电影想要塑造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这一特点与其他众多电影里近似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有极大反差,这很难得,我们几乎已经厌倦了各种电影里毫无新意的人物形象,渴望能看到一些更接近真实的东西,而这个行动笨拙,跑步姿势古怪的将军倒让人感觉有点真实了,看了一下网上大家写的文字,好像说电影人物的原型就是他演的这样,对此我不去否定,只是存在另一个疑问,很难想象这样的人能成为部队高级领导干部,有一点可以确定,他这样的人能当上将军,肯定不只是如电影所说,单纯依靠勤奋和守纪就能实现的,这一点%100确定,具体靠什么,电影里没说,我也没去查人物原型到底有什么才能,反正很令人疑惑,为什么疑惑我下面就会讲尽量遵照电影剧情,尽可能少的牵扯实事和政治电影开始10分钟左右介绍完出场人物,就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剧情,将军去见米国大使麦金农,和几个米国政要,我猜的,剧情没有具体介绍他们都是谁,干什么的,或者我没注意到,左边那位说,要让将军想出解决阿富汗这滩烂事的办法,方法是首先进行走访评估,评估结束后要有方案,告诉我们做什么,需要什么,还没等说完,让右边那位打断了,右边那位说什么具体方案,被旁白覆盖了或者说忽略掉了,但是说了最重要一点,反正不管你做什么,要什么,就是不能要更多军队,不能有更多兵力投入
仔细看了一下这段,个人感觉,电影有意要把这三个人,比做总统的智囊,传达总统的决定,实际上主要是他们出的主意,故意打断左边那人的讲话,原因很可能是对他所说内容的不满意,说什么评估,什么方案,做什么,要什么,已经跑偏了,要个屁你要,不要再说了,什么都不能要,赶紧想办法找到拉灯,弄死,消灭塔利班,然后从这滩烂事中抽身,这就是米国的最高决策,说好听点,让你想更聪明的办法解决恐怖组织,说白了,就是不想多花钱,不想多投入,还要办成事,注意到左边的人提到一个名字,他说Henry Whelan本意不坏,就是办不成事,这个人估计是前一任阿富汗方面最高指挥,他办不成,换了麦克马洪来办,希望能办成,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增了兵都没干成,结果撤职,又换了一个人来,据历史记录,阿富汗战争2001年开打,打了13年,找拉灯找了10年才找到,而电影有交代故事发生在2009年前后,战争打了8年,而历史上那时米国确实有对阿富汗增兵,那个时候拉灯还没挂所以这个将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接手阿富汗的指挥,明确告诉他不能增兵,他不管,用各种方法手段,让总统派兵,结果还是打不下来,当然这里面有客观因素在,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已经很多次接触这种问题,游击战,持久消耗战,不多说了,当年的**人打不起消耗仗,最终战败,米国人同样耗不起,诚然我这样说是有点马后炮,战争开始前各路专家都预料不到结果会发展成这样,但是可能发生什么结果,总该是能预想到的,作为指挥,必然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按既定方针,不仔细谋划针对措施,动些歪心思在怎么让总统增兵,现在增兵来了,然而仗还是打不下来,要你何用,专门来背锅的吧,而这个麦克马洪锅背的不算太冤,他就是应该背这个锅这是我理解的,电影想要通过剧情传达出来的意思,可能有错误可以再探讨其实电影传达的内容绝不是像我写得这样简单,他有计划的一波一波抛出一些更深层次和更细微的问题,比如黑人美国大兵(他在<<逃出绝命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质疑,有人说他是观念扭曲,荒唐的判断,他很正常,任何一个人到了那样的战场都会产生相同的疑问,但是没办法,问题就这么明显的摆在那里,并且不存在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比如,德国学者(Tilda Swinton)在麦克马洪演讲上的质疑声
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只能给出这样的评价,不然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米国多犯点错误,多干些蠢事,顺便助攻一下天朝经济发展,可那是战争,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同胞的献血呀,哪里是一次反恐就能够统一民心,一句反战,就全盘否定战争的意义呢所以应该说,这不是一部单纯宣传反战的电影,也并不那么简单,他确实引发了思考,有这一点就达到目的了,电影一面塑造这个鲜活的形象,一面又挖各种坑,推给你各种两难的困境,表面上好像在树立一座精神雕像,实际上又安排各种剧情,表达满满的吐槽和讽刺,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考的结果,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可能想要通过剧情设置,来表达出对米国领导层,严重的质疑和不信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心思想概括,而是构成电影全要素的其中一个要点,电影全部剧情的起因,源自剧情之外,因为选错了人来完成这个烂尾的任务,选错人这个事怪谁呢,我就不资道了你自己缩缩看(上海阿姨上身)考虑到这是米国自己拍的电影,呈现给全美观众和世界人民的面前,那么他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什么样思想开化的虢家,不然想象一下在天朝如果拍一个类似这种情绪的电影会是什么后果
他竟然在讽刺华盛顿你敢信
主要是讲美国前任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的,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的四星上将,因为在《滚石》发表对白宫不当言论,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一个只喜欢打仗的男人,在阿富汗的重拳出击仿佛打在了棉花上,跟结婚三十年的妻子在一起还不如跟士兵们在一起自然,妻子的演员选的……一点也不像两口子。
这部电影说讽刺吧,深度不够;说战争吧,没有激烈的场面;说喜剧吧,基本不好笑。
除了士兵们去出任务那一场,看见一个狂奔的阿富汗人,有一个士兵要射击,另一个说不行,没看见他的武器,要射击那个说,那你以为他是在晨跑么?
还有就是把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讽刺得够呛,不理国事,躺在床上看《阿呆与阿瓜》。
看电影的时候没事可以认认那些演员嘛。
《荒野猎人》的威尔·保尔特,《逃出绝命镇》的勒凯斯·斯坦菲尔德,女王蒂尔达·斯文顿,还有最后一闪而过的罗素·克劳。
卡司不错,电影不行。
我不喜欢给电影贴标签,艺术创作还戴上标签,是文艺片就必须沉闷是科幻片就必须奇幻是战争片就必须邦邦邦地打吗?
这部片子也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自行理解去,但是最大的特点还是黑色幽默,至于好不好笑,我反正笑死了,从头到尾几乎没停过。
当然个人笑点这件事需要讲缘分,尤其是幽默,科研表明幽默的实际效果和受众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语言背景息息相关,很有可能一个让北京人笑到肚子疼的笑话拿到上海完全没用。
所以我只想说,这部剧其实对某一群人是很管用很搞笑的。。。
对于故事主线我也想说几句,很多评论都喜欢说主角被丑化,编剧有左派倾向。
但是能不能冷静下来看看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吗?
那就是逗比,皮特的夸张表演也很配合得很清楚了,就像是说相声的你不能以演话剧的模式登台一样,所以整部剧都不能把表面现象当回事。
它的核心是:现代战争的内核是掺杂着政治上的私人利益以及国家资源争夺战以及其他种种领域的各种影响的,即便我给你设置一个最完美的、最善意的将军,战争也一样会一塌糊涂,因为根本没有人care这个幌子,大人物该咋咋,小人物该扑街都扑街。
虽然整体上显得有点cliche和傻乎乎,但是鉴于我笑得很开心,也就不那么介意了。
全片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一股拧巴,连音乐进入都透漏着一股怪异,皮特的表演让我想起12猴子。
但是但是,我真的蛮喜欢此片的。
高完成度,荒诞讽刺中蕴含着严肃的本质。
不过对阿富汗当地人民脸谱化的刻画确实败笔,却也推动了剧情的进展。
这部电影让想看喜剧,战争,政治,剧情的人绝对失望无比,然而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最低限度,比国产片好太多。
不晓得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欣赏导演的幽默。
imdb的影评清一色都是评论美国政府的虚伪和阿富汗战争的犯罪,而豆瓣网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么重要的电影主题,可想而知豆瓣的biao子们有多媚外,看见个白人就发骚。
打开电脑玩空间而且我借钱我看仓库及埃及空气及权威舞曲肯定拿手机快到期无个未确权的1打打看什么类型擦上开了初三但卡机的骄傲滴我丢几千万的温情恶趣味内全文打磨快去问哦我去耳闻大家快点那
麦克马洪上将被派到阿富汗领导作战.上将自律,有才,是个作战好手,但因为得不到总统的支持,上将难以有所作为,后来因为记者说坏话,上将被免职,又有另一位军人代替上将被派到阿富汗,重复上将的路.电影是讽刺片,讽刺美国总统既想维持军队在阿富汗,又不想军队卷入战争,这种矛盾使得很多有才能的军人难有作为.另一方面也讽刺了美军想帮助当地阿富汗人建设祖国,但又被当地人所排斥,不受欢迎.皮特的表演精彩,使上将的言行作风活灵活现,很生动.影片一般,情节一般,表演不错,可以打6分.
理想主义军人梦的破灭,片里那个困惑但又大杀四方的黑人士兵是将军内心的映射,但是...都能做到米国战区统领的人,玩政治应该也不会差吧,片里介绍了一圈他各怀专技的团队成员,但影片没太多展开,减分项
耐飞出品披着军装的政治片,完全被预告片欺骗,打着喜剧不知哪来的喜感!或许不懂导演的黑色幽默,只是讽刺罢了!影片以阿富汗战争中的一个指挥官团队,庞大的军工体系决定了战争走势,骨子里的企图实际上是讽刺和反战!但大量的对话和政治观念使观众昏昏欲睡,军事冲突在结尾只有一场戏而已!布拉德皮特算是尽力了,超水平发挥了将军的言行举止和跑步姿态,但只客串数分钟的蒂尔达温斯顿倒比他更令人印象深刻!
站在喜剧片的角度,这是个不错的片子,让我能不玩手机专注看完,梗很多,客串的熟悉面孔也不少,罗素克劳出来时候我笑疯了。
電影拍不到點子上,想諷刺但做的很平庸,甚至有點尷尬,不過尷尬之最仍屬Brad Pitt的演出
看完两天连名儿都忘了搜了半天...
挺不错的
很多人觉得烂,的确,这很现实的故事,没有通过影片需要而去修饰和删减,所以给人看起来平乏无味。911后许多年,当愤怒的美国民众冷静下来,发现去异国打反恐战争,推倒暴政只会引发异国动乱,异国内部的斗争当内部解决,即便是美国,也只是逞英雄,最终一屁股屎。
虽然有点浮夸但还是能看出皮特的认真付出~有点小讽刺,蒂尔达女王惊鸿一瞥。
过于皮特了,故事有点像坏人的自传
这个记者旁白的声调是挺讨人厌的,但片子其实是可让人思考很多,表面战场在阿富汗,实质呢?另一层面,文字有时候也的确是比枪炮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可它却也未必比枪炮正确。
之前看一些人写的评论还以为是一部从头笑到尾的黑色幽默片,完全看下来,没有很多搞笑的地方,作为一部讽刺片,倒真的有让人入定的情节:蒂尔达提问皮特,她做为德国代表只是想一些人不要为了自己的野心去发动一场战争。战争太残酷,为了所谓的胜利,深信着自己,也不会想到别人。黑人士兵对视超赞3.5
其实剧情挺不错的,只是将军本人有太明显的个人风格,让皮特来饰演这样的人本来就强人所难,也难怪会觉得尬。美国能把这样的电影制作并发布出来,至少在言论自由方面是真的值得称赞。把高层和基层之间的思想冲突以及对伊战争的深思都有表现出来。个人觉得挺好的电影
本片貌似呈现的是一部现代管理学的反面教材,本质上却是技术官僚的困境与迷思。实在是太discouraging,而不适合作为案例来讨论。
现实
军人理想与政治现实。
耐着性子看完了大小眼公鸭嗓的peter 大叔扮相……
政治讽刺喜剧片
两个小时的电影三分钟的战争戏还是第一次见
太做作,不好看。
嗯。。。只能说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