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很紧凑,演员很到位,制作很大气.最重要的是,LIAM NEESON和PETER SARRSGARD同艇演出!我看的时候快幸福得疯掉啦!隔了好几年金赛才出来,之前这个便是我双重花痴的唯一对象了.LIAM大叔拍这个是很辛苦的,一米九几的人在狭小的艇仓内和一帮大汉跑来跑去.花絮里就提到了那个"一定会撞上"的仓灯.小P的角色有发挥空间.不过看惯他演LOSER,偶尔高大全一次我居然不爽起来:"小P你本来就是演烂人才有感觉的嘛!"其实看之前蛮期待他和福特叔对对戏的,不过都没有遂愿.LIAM大叔也是成天小媳妇一样跟在福特叔后面,同镜多斗戏少.我看导演失策之一,就是没有让这群男人们人性碰撞得更激烈一些.可能这个题材太多细节分散了笔墨吧.这个电影的切入角度好正统,叙述也一二三四规规矩矩,可见女导演功底扎实才气稍欠.多少要有点天外一笔的神思才能将一部电影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还是不错的一部电影,虽然是美国拍的。
看到有人说情节有这种或那种问题,或者说什么票房毒药……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尽管确实含有煽情的成分,但相对其它美国大片而言,它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一面,这是唯一一部自90年代以后给我内心带来震撼的美国电影……
跟《追击红十月》和《红潮风暴》相比,本片在意识形态上是十分克制的,没有直接攻击苏联的政治制度(当然暗讽是免不了的)。
导演避免有意或无意的政治说教,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增;比俄国人自己拍的以库尔斯克号沉没为背景的影片,更能彰显人性,以及海军的传统,比如迷信,纪律,责任,同舟共济。
值得推荐。
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禁觉得美国人的电影有些宣传色彩,在影片中极度鼓吹人性等等,党在其中成了一个小丑一类的角色。
不过后来想想好莱坞讽刺美国政府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影片也不少了,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
因此美国拍的这部片子反而具备了很多优点:我们传统上对苏联的美化令人无法真正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苏联体制的缺陷和军队中的混乱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看看此片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爱国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国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的内容,还能够令人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虽然最后说的,“the fall of communism”没有限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令人有些不爽……
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在2002年拍的电影没有想到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没有想到给我的震撼能这么强烈当我肯定想到的就是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文化不,广电急肯定是禁止这样的影片上映当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不断的问自己,什么是爱国主义?
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在这部影片里,这句话是如此的苍白,让我代表那些死去的战士,问问:“我们为国家奉献了生命,国家给予了我们什么!
”连自己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国家!
那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同胞不必要的伤害。
连美国的驱逐舰都发现了K-19,苏联自己的军队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8月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不同的是这次的悲剧更加的惨烈,艇上118人全部遇难,其中的原因居然和K-19差不多,补给更不上来,比如没有应有的设备,另外就是拒绝援助,当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为了军事机密。
是的,为了国家,似乎什么都能失去,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
1、正好前两天纪实频道在回顾这个著名事件,估计配乐也借用的此片,煽情效果惊人,看得热泪盈眶,电影反倒不至于。
越年幼越哭虚构,上了年纪开始爱哭现实。
2、但从来只有虚构才有happy ending,你看杰克姐夫冒着辐射进舱修理,毁容加挂了;Kirk船长今年星际迷航里同样这么干,就啥事都没有。
好基友的呼唤力才是无穷滴,揣女友照片的异性恋只有死。
3、前半部好像《从海底出击》,潜艇界第一名片可惜当年浮躁看得好不耐烦,现在终于能稍加体会,压抑在海下喘不过气的感嚼居然与《月光奏鸣曲》神配。
反叛风波和下舰审判则是浓浓《凯恩舰叛变》感,但福特比鲍嘉一身正气。
4、在7人小组进舱之前,汉·索罗船长郑重其事地祝福说:May God be with you……绝对笑场跳台告诉我不是一个人……5、福爷气质真心好,无论是一意孤行还是热泪感动,都挡不住跨越国界的硬汉气。
很欣慰没有像德尼罗一样,老了自甘堕落演喜剧,不是那块料硬逗哏看着多心酸。
福爷作为曾经票房一哥,也不像Tom Hanks一样走行业大哥亲民路线,现实也一副永远懒得讨好状,把谁也不屌的气势保持成了传奇。
所以即使过于煽情和patriotic的戏份,他演也觉得不那么假。
6、连姆尼森的角色就有点莫名了,老好人,两头倒,莫名感激。
结尾也是辛德勒上身,总一定要搞一个仪式来呼唤大家感激英雄,是美式编剧cliche。
7、有必要一听是“comrades”就扯意识形态吗?
再关心兄弟手下安危也好,冷战毕竟也是战,向敌人求助我狭隘觉得就是叛国投降,不是人道主义,不让投更谈不上老共刻板无情的体现。
电影看到后来有点感动疲劳,就是反转得太多,一会求助一会不求反复无常。
8、揣测敌方故事,分寸总难拿捏,开始看军官们脸谱,以为毕格罗这次是米国五毛视角,后来看渲染原舰长人性化,又以为是公知上身,大国际人文情怀。
但最后看这个求助上反复表现的价值观,还是觉得透着民族优越感——表面是大舰长被打动决定救大家一命而准备投降,好像在赞美人性温暖,但是试想如果拍美国人自己,怎么可能求助?
9、单论执导实力,依然很硬。
男人拍ship沉没,小情侣抵死缠绵,女人却拍boat载核,人类生死存亡。
对比一次就让人想说一次,前妻man爆棚,前妻屌炸天。
基本上我有印象的潜艇方面的电影只有3部《追踪红色10月》《U 571》还有就是这部《K-19》一部美国人拍的反映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K-19》是最出色的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完全没有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在狭小的空间发生的意外事故可是你一样可以被剧情紧紧吸引影片的40分钟以后我一次又一次被剧情感动也是是因为我老了 脆弱了很感谢老 Harrison Ford 和 Liam Neeson 在这2个多小时给我带来的紧张度和一丝感动没有想到核辐射的威力真的是如此之大不知道真的被辐射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突然间想到现在肆虐的SARS)整船的人都在辐射的威胁中那几个人真称得上是英雄影片最后的化妆也还算不错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
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
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
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
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
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服役编辑“广岛”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
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
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
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
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
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
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在S-270艇拖回。
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
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
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
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
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
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
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
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
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长尾鲨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
[2]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
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
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
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
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塞维洛莫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
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
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3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
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
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
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
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
[3]据悉,现年59岁的罗马诺夫出生于苏联的立陶宛。
从1966年至1969年,他作为一名厨师在K-19潜艇上服役。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罗马诺夫回到家乡立陶宛下海经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亿万富翁。
后来,他旅居英国苏格兰,并且成为苏超爱丁堡勇心足球俱乐部老板,拥有近10亿美元资产。
据称,罗马诺夫赎买K-19号之举“纯粹出于感情,与金钱无关”,是为了完成该艇已故艇长尼古拉·扎杰耶夫的遗愿。
起初想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对武器暴力美学的渴求。
想象着能一睹潜艇冷发射,或者ss-20的英姿。
可是导演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如何看待集体主义的爱国行为?
作为一名学生,一个有点偏科研的大学生,最深的感触可能就是自己工作沉重的责任感。
假如我们设计了一艘实战用的潜艇,是否敢像亚里克西一样,毫不犹豫的测试它的极限,相信它的坚实?
在冷战期间,苏联人在军事上有过很多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
其原因无非是技术落后或者违反科学常规的盲目提高建设速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联盟一号的事故。
就是被写进小学课本的“感人”的小数点的故事,一个被大环境掩盖了的航天悲剧。
关于cccp暴风雪航天飞机,我们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呢?
可能如今只有孤寂的“登月火箭王”才能能理解苏联科学家们无人理会的辛酸吧。
为了赶在美国之前的登月,强行提前发射时间牺牲了那么多优秀的宇航员。
但是谁想过他们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呢?
说到底,人类精英们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棋子。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Polenin船长要忠实的执行Vostrikov船长的命令?
为什么政委剥夺了Vostrikov船长的职权,Polenin却逮捕了他们?
我想说,问题一旦提升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都是不能谈的。
就像《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论他是否是被迫的,他就是叛国的。
人自然有权利说自己有权利“把枪口抬高10cm”来让自己能面对自己的良心。
不过那是对别人,对于军人,生命和祖国永远是祖国是第一位的。
而生命永远都是第二位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部下的。
Vostrikov所考虑的永远是祖国,即使是向美军求助,也是在毁坏潜艇为前提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Polenin的自尊是什么;“随时为祖国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同志们。
”所以Vostrikov和Polenin在最终的高度上都是一样的。
他们在某些必要性的争论虽然激烈,但是并不阻碍什么。
无论东西方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疑问的。
我们的答案一定是相同的。
只是这部影片是美国人拍的,让苏联人回答。
如果让苏联人拍一部电影,美国人也只能像这部影片一样回答了。
矛盾只是战争与人性的矛盾,永远没法令所有人安心接受。
有关电影的另外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新的反应堆长官最后牺牲自己去抢修反应堆?
没有什么比责任更好的解释了。
寡妇制造者,是一个深刻的名字。
在建造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在航行的时候死了很多人。
潜艇的目的是为了在敌人毁灭祖国的时候给敌人制造更多的寡妇。
但是所有人,无论苏联人还是美国人的努力却是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寡妇制造者呢?
只能说不是制造更多的寡妇,而是和平,才是对寡妇制造者最大的褒奖。
原来只是演习。
出航前酒瓶没撞碎,船员:我们被诅咒了。
Gulag(古拉格):苏联集中营,在史达林时期是迫害异己分子的工具。
隔着栏杆的离别之吻。
下潜至极限深度300米,船体被挤压并多处出现凹陷。
浮上冰面,冰面破裂,潜艇露出。
试射导弹成功。
船员在冰面踢球,合影。
喝红酒防辐射。
无辐射服,自杀式抢修反应堆散热器。
真正的勇士与懦夫的强烈对比。
甲板上一排船员冲着美国直升机露屁股,哈哈哈。
这段的背景乐配合画面挺带感的-露屁股+气势恢宏的背景乐。
为了防止潜艇爆炸波及到附近的美军驱逐舰继而开启战端,潜艇下潜。
第二次抢修反应堆,懦夫变勇士。
-你的海军生涯就会结束,他们会把你送到古拉格,像你父亲那样。
-那样就是家庭传统了,不是吗?
-他是我们的艇长,他是我的艇长。
28年后墓地前再聚首。
-这些人牺牲了生命,不是为了一枚勋章。
是因为那一刻来临的时候,那就是他们职责所在,不是对海军尽责,也不是对国家尽责,而是对我们...他们的同志尽责。
所以...为同志们干杯!
Liam Neeson的角色有点不真实,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了强烈导向性
..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荣耀
电视剧?23分钟还没展开剧情。
一波三折,灰暗的伏笔早已埋下,切实值得守护的红线,是身边一起欢笑,共度生死的人。
美帝还真是苏俄一生黑啊
改编得不错,虽然和历史有比较大的出入,而且这是美国人拍的前苏联电影,历史不正确也是意料之中,说回影片,峰回路转的剧情,各种情绪高低起伏,非常容易入戏,两大奥斯卡戏骨同台
电影的结尾还算是让人满意...
对于舰长,在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下属的责任之间该如何抉择?对于军人,荣誉和生命之间该怎样取舍?在这样的立意之下,两个小时修船的戏竟然拍得波澜壮阔,再次佩服毕导的掌控力。
只有让一群外国人来演俄国人,才能显得俄国人有人性吗?原来潜得太深真的会被压扁哦
必看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爷们啊
21.7.10重温,冷战虽然不开打,但同样惊心动魄;一直觉得潜艇内部是世界上最压抑的空间之一,再赶上核泄漏。。。一直分不清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这次赶上他们同台飙戏 还演的是说英语的苏联人。。。
还不错的执行能力,节奏还行,但总体是不怎么样的Propoganda movie。除了糟糕的俄国口音的英语,根本就还是一群穿着yy俄国军装的美国人,价值观和行动模式全部也全都是头脑简单的美国人水准。女导演的痕迹还是非常重,很注重内心戏刻画和人物情绪冲撞,但大多数场面也处理的幼稚而糟糕。全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演习的段落,给人以这片子还有救的错觉,但这点可怜的希望,也随着随后糟糕的节奏很快消耗完掉。
核堆抢险记。硬汉片,奋发的大无畏精神,用血肉之躯最后抢修了核潜艇,还是蛮感人的。中也有懦弱者的感奋补救,也有不服者的捐嫌就公,情节上算是很典型完备的主旋律片,却是美人拍的。船员的缺乏训练、武备的粗俗纰漏,都有些不靠谱。医生拿个酒精瓶到处晃,汗啊,不知史实是否当真如此。
或许会多次质疑船长的行为,所处高位所需权衡的众多利弊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最后才看到船长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既忠于国家且爱戴下属的领导者。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也必是有过人之处吧
三星半。
主义不能泯灭人性,但人性也没有战胜主义,最后个体都成了主义的炮灰
中庸的改编,强调悲剧而非冲突或许会更有力量
能见到一点点导演成熟期的雏形,不过后来很风格化的声音处理方式在这部片子里还没有形成。个别段落能看到一点点《雁南飞》的影子。
谁说不打仗,就一定不是战斗英雄?K19上的全体官兵都无愧苏联英雄这一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正式授予的称号。K19的这次出航,如果成功了,则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如果失败了,则可能造成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后果。K19的遇险,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但勇敢的官兵把自己置身于核辐射之下,挽救了一切。
(7/10). 凯瑟琳毕格罗远没有日后纯熟犀利,但已然比太多嘻嘻哈哈的男导演有种的多。故事的意识形态视角很拧巴,既要歌颂老对手的英雄事迹,也要批判老对手的体制再踩一脚共产主义的遗体,导致影片末段的节奏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结尾拖的太长,高潮的劲已经泄了,余韵消失殆尽。但修核反应堆的片段仍然有一种重力,有切尔诺贝利式的圣愚和悲壮。哈里森福特前面让人恨的牙痒痒,后面又多少有点肃然起敬,算是挺成功的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