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伦布

Columbus,心灵筑动(港),构筑心方向(台),哥伦布小镇,在哥伦布城中,哥伦布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奥德萨业余选手穿裘皮的维纳斯绝望主妇第二季贝克的最后一个夏天花园里的萤火虫斩风行动粉红谎言女子高学园BASARA单恋乔家大院忧国的莫里亚蒂:百合的追忆牙狼:照耀黑暗之人讨价还价戛纳机密爱上萌面大人鬼灯的冷彻第二季其之二黄金刀客大道通天最后救援鉴识英雄吸血鬼在塞尔维亚命运石之门信义兄弟雁回时怪物转生特种部队的崛起义妹生活一颗求偶的心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情节有多平淡,画面就有多有趣

所以Columbus的画面有多有趣呢?

一个是使用了很多对称的构图 。

对称的图书馆

对称的大桥

对称的浴室

对称的建筑第二是颜色的搭配。

很多场景都同时出现了红色、黄色和绿色,有时候感觉导演想把观影变成一种在画面中寻找红黄绿的小游戏,来为平静的叙事增加些乐趣,而这种非常基本的配色特别符合Columbus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镇。

红色的车灯、女主角Casey黄色的上衣和绿色的垃圾桶盖等等,唯一出现的一个复杂的配色看起来却非常的高级和舒服。

第三个是“建筑的治愈功能”。

故事发生在Columbus,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建筑学的麦加圣地”。

女主角Casey和男主角Jin也是因为建筑而相互熟悉,进而做出了新的生活选择。

Casey有思想,很聪明、内敛,心怀大志但因放不下吸毒的母亲而放弃了离开小镇读大学的机会,Jin在韩国事业有成但因为父亲突发疾病而不得不放弃工作而来到小镇。

一个想走但没走,一个不想来但必须要来。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第一基督教教堂,“平衡的非对称设计”,Casey表达了对建筑的热爱,而Jin的父亲虽然是建筑大师,Jin却说对建筑视而不见。

在欧文会议中心,Jin启发Casey更关注自己,说出自己的感觉,“告诉我什么触动了你”,“不要失去探索精神”。

在溪边的医院大楼边,Casey看透了Jin的“谎言”,他对建筑评论的头头是道,说对建筑视而不见根本是在和父亲赌气。

夜晚的欧文联合银行,Casey说出了母亲吸毒的经历和自己纠结的想法,而Jin继续鼓励她要走出小镇。

北区基督教堂,Casey拿出了翻盖手机,她拒绝使用智能手机,“智能的手机让人变得愚蠢”。

虽然两人也有些争论,但最后在哥伦布大会堂,两人在一起吃甜品时,Jin找到了父亲在笔记中想表达的想法,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最后,Casey终于离开了小镇,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Jin放弃回韩国的想法留在了小镇陪父亲。

Jin是受东方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人,但生活方式又很西化,Casey作为一个美国女孩却有着非常东方的家庭观念,两个人因为共同喜好建筑,而慢慢越聊越深入,最后都做出了改变。

欢迎关注我的电影公众号

 2 )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

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

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

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

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

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

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

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

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

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

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

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

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

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

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

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

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3 ) 构思新奇,富于美感!

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

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

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

<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

'17最好观感之一。

有几场戏真实戳哭。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

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

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4 ) 《在哥伦布》,与建筑和灵魂的邂逅

在哥伦布,有很多很多名师设计的建筑物(连同外部的环境装置、内部的装饰物件),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建筑物本身,就是巨大醒目的存在,兼具了实用性和抽象性。

建筑遮风挡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建筑又被设计、被欣赏,被赋予艺术性和时代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建筑是人的造物,只有在人的参与之下,它才有意义。

而同时,只要这种互动在继续,建筑所承载的意义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超越其客体,成为更隐私更暧昧的情感的载物。

在哥伦布,有一对男女因这些建筑而相遇相识了,他们生活也随之改变。

男的是一个叫金的韩国人。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在哥伦布考察时突然病倒,于是金也来到了这里。

但金和父亲现在已变得很生疏,之前他因父亲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他而离开他。

父亲倒下陷入昏迷也无法唤起他的怜悯与爱,他还无法选择原谅,他的到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出席。

他甚至不希望父亲能撑着回到韩国,他等着彼此的解脱,而不是虚伪的演戏。

女的叫凯西,她生活在这里。

她对建筑非常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也有机会可以外出继续深造寻梦,但她选择留了下来。

她有个吸毒的母亲要照顾,她无法抛下她一个人离开。

在哥伦布的这些建筑,是她日常中寄情忘忧获得安慰的所在。

她因自己投射的情感而去了解建筑,而因为了解而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她还是有些害怕,离开了,对母亲的爱,对建筑的爱,是否还会依然存在。

两个陷在各自困境中的人,在哥伦布相遇。

凯西对建筑感兴趣,对金的父亲感兴趣,对金也有了兴趣;金对建筑和父亲都不感兴趣,但他被凯西的热情感染,也为这热情背后的苦闷而心有戚戚。

金和凯西的状况并不相同,但金的现在可能就是凯西的未来。

她对母亲的照顾关心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压抑自己逃避问题终非出路,她也会因为被忽略被欺骗而愤怒吧。

金鼓励凯西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她为将来走出哥伦布。

同时,他自己也有了去了解建筑的机会。

哥伦布的存在,凯西的介绍,父亲的遗留物,了解建筑,也是了解父亲,不一定要原谅,至少可以弥补自己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无知。

后来,凯西发现母亲一直在骗她,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了。

这并不容易。

但她必须面对自己,母亲也需要面对她自己。

除了被寄情而望之外,建筑在电影中还有着更多元化的作用。

建筑本身也是被表现的对象,它在现实中在故事里的存在被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自己去体会美与感动。

建筑也被利用,它的线条它的体积,细节和颜色的拼贴与点缀,参与到影片的构图中,形成电影层面的新的美学意义。

建筑营造空间,又分割空间。

它为人提供隐蔽之所,又将这隐私暴露出来。

空间的隔离也是人的隔阂,现实的距离变成情感与时间的想象。

建筑,是她的未来,是他的过去。

现在,建筑让改变发生,她离开了,他留了下来。

《在哥伦布》,情与景的融合与变化,像水一般不动声色,涟漪荡漾余韵悠悠。

这可能和导演是剪辑出身有相当的关系。

配乐的运用也是如此,恰如其分融为一体。

《在哥伦布》,是一场与建筑的邂逅,也是两个灵魂的邂逅。

我们看到了建筑之美,更感受到了人的美好。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5 ) 《在哥伦布》影评:关于爱情和建筑的迷人故事

在这部由约翰·赵和海莉·露·理查森主演的电影中,对话和场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在哥伦布》绝对是个迷人的存在。

专制主义是它的力量所在。

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中,韩国出生的视频散文家和电影迷郭共达迷于电影结构的砖块和砂浆,他在真实的砖块和砂浆中找到了相关性。

他把标题镇——印第安那州的哥伦布市,以及它奇异的现代主义建筑宝库(贝聿铭、沙里宁家族、文丘里家族)——摆在我们面前,并测试了人物的反应,以及我们对所摆出和提出的艺术真理的反应。

这个女孩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建筑宅女,海莉·露·理查森把她扮演得可爱而又平易可亲。

柏拉图式的,她爱上了一个亚洲游客(约翰·赵,从哈罗德和库马尔的循环中走到上流社会),他的建筑学教授爸爸快死了。

他们迷人的谈话,大多是在正统的现代教堂、房屋或医院前拍摄的,将美学哲学转变为热爱生活的哲学。

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得出奇。

它们提醒我们,电影就像建筑物一样,是由捕捉光影的正方形和空间构成的。

对话也很精彩。

就连艺术电影也有多少次把我们推向艾略特的观点,在他关于形而上学诗人的文章中,即在最高的艺术中,思想和情感合二为一?By:Nigel Andrews

 6 ) 前途将超越李安呀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

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

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

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

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

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

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7 ) 建筑在表演,人物在对话《在哥伦布》

作者:cheriechik《在哥伦布》是一部用镜头细腻展现建筑有心跳、有温度、有性格的电影,导演郭共达个人风格极其明显,虽然这是他的处女作。

对话建筑圣城哥伦布哥伦布是个地名,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州境内。

不是那个航海家哥伦布,也不是俄亥俄州和佐治亚州的那两个哥伦布。

它是个面积不足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八万人的小镇。

哥伦布市制造业很发达,全市接近30%的民众受雇于制造业。

它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

市内的许多建筑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这个安静的小城镇承载了过百座闻名世界的建筑。

现代主义沙里宁要理解《在哥伦布》的内涵,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和“沙里宁”。

哥伦布市的建筑群是现代主义的产物,而其中沙里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受到来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巨大的震动。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冷漠的氛围迅速蔓延。

当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因为无法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孤独。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实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仿佛超脱了社会、超脱了自然,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的场景,但他们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我们看来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凯西口中默念的沙里宁以及沙里宁式的“非对称”与“平衡”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真实写照和现实样板。

这种非对称但又能在整体保持一种平衡的意味像极了我们中国文学中的“散文”精神,而这恰恰也概括了本片的气质和论调。

人物为主角,建筑为布景不管是哪一部电影,我们最先接触并且能理解的都是故事层次,《在哥伦布》也不例外。

本片的故事从一个雨天开始,因为父亲住进了重症病房,男主人公金从首尔来到了哥伦布。

女主人公凯西从四岁开始就住在哥伦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觉自己越来越对建筑着迷。

金的父亲是一名著建筑方面的学者,凯西很希望能听到金父的讲座,可惜讲座开始之前,金父已经入院。

由于场地的机缘,凯西巧遇了金,并开始了二人的第一次对话。

在这里,建筑(铁艺红砖围栏)恰到好处地充当了布景,围栏代表了作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隔阂,而镂空的铁艺则暗示了此二人的隔阂并不厚重,空隙就是他们二人关系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全片为数不多的中景和移动镜头几乎都用在了诠释了这一段短短的路程,这是一种讲述故事最常见的手法,然而《在哥伦布》的画面里,却不常出现。

可见导演的主旨并不在于用一个传统的手法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虽然是传统的手法,但是这个片段的场面调度依然称得上精彩。

随着对话二人迅速认识了对方,走到围栏的最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定位“陌生人”。

消失的围栏也暗示了这种隔阂的消除,二人很快就成为能沟通的准朋友关系。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如果要论第一印象,我会认为形式更重要。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里面是更关注人物还是景物——看景别可知。

《在哥伦布》里面最少什么景别的镜头,是特写以及近景。

以下这张是凯西在当地图书馆兼职的一个镜头,是个近景,特写在本片几乎找不到。

加布里埃尔同样在图书馆里面工作,他与高中毕业一年的凯西不同,是一位硕士研究生。

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地点工作,他们的距离很近,但是他们的对话没有在同一个画面出面,二人之间也没有眼神上的交流。

对于自己的私隐,凯西绝口不提,而在金的面前则全然是另一种状况。

在近景里面,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都会聚焦到人物,他们的五官、神态、语言充斥着受众的视听。

在这里,落地玻璃和书架都仅仅是布景。

建筑当主角,人物当布景只要你看过全片,无论你能不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味,都能体会到电影强烈的风格化创作。

在构图上,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在景别上,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在摄影上,几乎只使用固定机位;在场面调度上,通常使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另外空镜头的置入也随处可见。

看着这样特征的镜头语言,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台湾的杨德昌、侯孝贤。

本片导演郭共达本身是位影评家,硕士期间主攻电影研究,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

导演本人曾经研究亚洲电影,谈到自己很喜欢小津,在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很受杨侯二人的影响。

讲到“对称狂魔”,另一位导演不得不提,他就是为广大影迷所熟知的韦斯·安德森。

因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而闻名,凭《布达佩斯大饭店》将对称的艺术追求兑现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

都是执着于对称的形式,给受众的观感依然是不同的。

安德森式对称的色彩追求浓烈效果和戏剧般冲突;郭共达式对称对于色彩的追求则归于平淡和谐。

从光线上来看,安德森多使用人工光,打造童话般的效果;郭共达则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力求还原事物本身的面貌。

从线条上来对比,安德森多运用棱角明显的直线去凸显对称的庄严与规整;郭共达除了运用直线之外、也有弧线、波浪线,彰显对称的柔和与共处。

当景别够大的时候,画面中所有物体都会变成构成风景的元素。

在大远景、远景之下,环境成为画面的造型主体,人物成为零星的点缀。

就如下面展示的这个画面,建筑物充满了整个画面,巨大而严整。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空镜头,请仔细观察这两束光,偏右边的那一束润泽的正在两名主人公。

巨大与渺小之下,映射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失衡的,甚至是扭曲的。

大量使用景深镜头来展示,人物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未知。

一个由近至远慢慢消失的点,诠释了凯西孤独与独立无援的状态。

豪华旅店里,一层层门暗示了金与父亲难以化解的隔阂。

固定机位向观众冷静地展现这些画面,没有半点移动,没有半点移情。

建筑与人互为布景、角色凯西有一个曾经吸毒的母亲,她为了照顾母亲面临着放弃入学深造的机会。

金有一个只顾工作和学生的父亲,现在昏迷不醒,他甚至希望父亲就此长眠。

在二人的多次对话中,观众从中得知了二人的故事和背景,二人各自的矛盾和纠结像一个摊开的平面与地上的建筑物重叠在一起。

凯西在开头时提到沙里宁设计里面的不均衡,那一种不均衡,有个缺口,人站进去就平衡了。

原来那个空出的位置是留给人去填满的,看看凯西这个站位使得失衡的一边因为她的重量而重新获得了平衡。

金与华丽旅店的摆设融为一体,互为布景。

他与父亲妻子的这段对话,从头到尾只透过房间里面的镜子来表现。

原来继母曾是金年轻时心仪的女孩,罔顾病榻上的父亲,想越过雷池一步。

这是金被拒绝后的一个画面,两人的形象正好显示在两面一大一小的镜子上,宛如两幅能产生对话的画像。

继母的形象更大,金的形象很小,二人这一刻在道德上的缩影。

如果没有镜头中的两个人,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心都会向右边倾斜。

也许这样就是以“人的缺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会看到外部的失调、失衡、错乱、无秩序。

原来这只是建筑师的留白,等着站在画面的人们去补充这个失衡。

金和凯西各自生活的烦恼与失衡,依然要靠自己去填满从而达到平衡。

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依赖对方去拯救自己,但是却能从彼此的经历中看到参照,从而反观自身。

最后凯西终于作了对的选择,带着满眼泪花与不舍离开了哥伦布,去实践一个也许是关于建筑师的梦想。

金离开了豪华的旅社,在哥伦布住了下来,他终于把翻译工作带到了父亲的病房,蜷缩的身影下,伴着病人的心跳。

外来者留下了,原住民离开了,哥伦布又恢复了均衡和平静。

文章首发:公众号【希丰评论】(wordshowu)温馨提示:请勿抄袭及非法转载,约稿请留言

希丰评论

 8 ) It’s a beauty.

年轻的凯西是本地人,在图书馆工作,对建筑充满热情。

男主角是个知名建筑师的儿子,父亲来哥伦布演讲,突然陷入昏迷。

他只好来到哥伦布以尽孝道。

凯西与金偶然相遇,两人开始一起游览小镇、欣赏建筑、谈论生活。

身为建筑师之子的金对建筑丝毫不感兴趣,他对凯西的导游介绍也非常反感,他不断的打断她,追问她,什么是真正打动你的。

两个人通过一系列对话,打开了心扉。

金和凯西都在对父母的义务中挣扎,凯西因为要照顾对渣男和毒品上瘾的母亲,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上大学,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虽然母女情深,但她的妈妈显然是她的枷锁,令她无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金则恼怒于自己不得不中断工作来到哥伦布陪护父亲,而他的父亲一生中从未为他停下过片刻。

他不愿意去医院看望父亲,跟父亲说话让他不舒服,他甚至希望父亲永远不要醒来。

父亲的生命最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没有亲朋闲言碎语的地方,在没有传统礼教束缚的地方结束。

两个人,一个不情不愿的来到了他不想来的地方,而另一个则在试图弄清楚她是否应该离开这里,去往别的地方。

凯西和金都陷入了生活的僵局,而在哥伦布的巧遇成为他们命运的催化剂。

这让影片显得似乎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但幸运的是没有成为影片着力描绘的东西。

影片真正在着力讲述的更可能是亲情关系。

承认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障碍对于大多数人不是一件可以轻松说出口的事实。

再失职的父母也是给予孩子生命的那个人,那一切美妙与苦难的缔造者。

子女需要回馈到什么程度,才算公平,才算符合社会规范,才算是,爱?

影片在微妙的回答这个问题。

导演喜欢小津安二郎。

影片显然在处理小津最惯常探讨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影像上,和小津一样,导演也经常让观众透过门缝和镜子观察演员,大多数时候摄影机机位固定,人物走进来,离开,人是在空间中的,空间揭示着人物性格和情感。

影片中有大量建筑内外的空镜头,无人的图书馆,夜幕里的城市,人物缺席,建筑仍在言说。

影片风格明显具有小津安静温柔的气质。

影片的核心是情感而非情节。

凯西与金在城中漫步,缓慢的节奏,安静的对话,延绵的沉默,这种刻意的节奏让我们有时间去感受人物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精致的取景、色彩、光线编织出优美的氛围,观众沉浸其中,既让人忧伤又感到温情脉脉。

在影片中流动的情感,是无法言明的痛楚,是不甚明确的惆怅,是令人不满的愤懑,是隐约的破碎,是小小的希望点燃的些许热情,是要么过多,要么欠缺,要么来得不是时候,总之,各种微小的、琐碎的、细枝末节的,难以捕捉的情感。

但导演找到独特的媒介,成功的将之呈现---通过建筑。

哥伦布,这里有沙里宁父子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北基督教堂、欧文会议中心、米勒之家。

爱德华•巴塞特设计的市政厅、德博拉•伯克设计的欧文联合银行、J•穆勒设计的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亨利•菲利普斯设计的欧文花园酒店、贝聿铭设计的克利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史蒂芬•朗设计的新布朗斯维尔廊桥、詹姆斯•波尔舍克设计的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迈伦•戈德史密斯设计的共和报办公室。

导演把哥伦布最著名的建筑都拍进了影片,它们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在影片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一直出现在凯西和金之间,与台词一样充满暗示性。

两个人都谈到了建筑的“治愈”作用,第一次是凯西带金来到欧文联合银行的前面,她说她偶然发现了这里,惊讶于她竟从不知道自己的城市里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建筑,此后她经常来这里,因为在这里,她觉得自己被“治愈”。

第二次是金,站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的廊桥前面,向凯西复述自己前一天才从建筑师传记中读到的对于这栋建筑的阐释:治愈是这座建筑的责任。

两个经受着家庭创伤的人在建筑中寻找治愈,其实,建筑所能做的,远不仅于此。

由爱情和亲情推衍出来的其实是更广泛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在城镇社区中发生。

在通透的欧文联合银行出现之前,银行设计的核心是将其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从视觉上向储户保证他们的钱是安全的。

欧文联合银行引人注目的是其流畅的玻璃墙,将建筑内部一览无余。

大楼周围绿树成荫,将顾客放置于一个更加自然、田园般的空间。

设计师想让人们感觉银行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如临大敌般躲在砖墙和砂浆墙后面。

建筑的责任是治愈,信任,爱。

在影片中建筑言说着比凯西和金的人生与难题更宏大的东西。

说来似乎有点像是废话,但实际上很多导演做不到,在这部影片里,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摄影机与演员正在向我们讲述同一个故事。

你无法忽略摄影机的存在,它温柔的注视着这个城市,而人们从城市中走过。。。

人为建筑增加了人性的深度,建筑传递着人的情绪,城市与人,静谧安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影片的安静气质与那些静谧无言的建筑成就了这部影片令人久久难忘的美。

 9 ) 安静且内敛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这真的是一部很适合在夜晚一个人安静看的电影,很治愈,很舒服。

每一帧画面截屏都是完美的摄影作品,建筑的构图真的让人爱到没话说,色彩也是最让人舒适的安排。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情感的治愈,没有太多的台词,也没有太多情感的外放,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拍摄,从远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你安静听,讲故事的不仅仅是人,每一栋建筑都有他的故事。

 10 ) The Asymmetrical Balance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哥伦布城建筑的电影,电影里不少场景(书店 塔楼 银行)都是对称的背景静物和不对称的人物 再加上那个屡屡被强调不对称的教堂,场景与剧情都在暗示:细节处的”asymmetrical balance”. 当建筑不在只是容器时,也就达到了它的美学意义. 电影的取景几乎处处都在暗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融洽,每一处的演员位置似乎都是精心按照摄影安排,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部清新版的《绝美之城》.

 短评

6.0。现代建筑很美and……

6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3.5

11分钟前
  • 欧阳
  • 还行

建筑、对话、建筑、对话、对称、无聊、无聊、无聊、无聊..建筑样貌的纷繁罗列和对话内容的重复堆叠,节奏温吞,表演僵硬,难以忍受。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真的会有人觉得这种片子好看?女演员一个发呆的表情持续了两分钟,男演员靠在衣柜旁边喝酒持续了三分钟,没有表情没有台词没有情节,我的看电影生涯能不能少遭遇点这种片子,不要让我少得可怜的耐心雪上加霜了。

16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较差

建筑部分很美。其他部分只能说是淡淡的。

21分钟前
  • tsunami
  • 还行

了解了些许建筑知识,很神奇,通过建筑能感受到设计师想表达的情感,与之交流。

24分钟前
  • 圈圈
  • 较差

概念和想法非常好,城市建筑与人内心深处的共情,但在处理上还是简单了,大段对白和空镜头没有很有效的组织起来,气质倒是有的。

29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影像很用心,但电影感觉很空。

33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还行

John Cho很帅,但我还是看睡着了。

37分钟前
  • 牙签
  • 较差

导演所营造了以空间为主角的影像世界,整整101分钟都沉浸在线条构成的极美图画之中,画面干净,能容纳下深呼吸;光线温柔,始终追随着钢筋丛林。建筑从包裹身体空间,也成为了容纳心灵的空间;Kogonada是如此的内敛,又是如此的温润。

40分钟前
  • Simona McQueen
  • 力荐

有关“搭建”,用建筑链接角色,文本,影像,值得反复观看和讨论,构图控高潮片,但又不仅于此。

4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好 非常好 不知从何说起,无法去总结的好

4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该煽情的部分都没有台词表达

48分钟前
  • Heidy
  • 很差

建筑学与自然主义,克制与静谧,不随目的的任由情感连接形成天然的生态。且不说《弹子球游戏》这样的商业制作,审美与表达至少与《杨之后》是高度一脉相承的。几何构图与氛围配乐构建的视听,沉醉其中,至死方休。

53分钟前
  • fuu.
  • 还行

#第一部郭共达#首作,这也太PPT了,导演还蛮适合拍软科幻的

54分钟前
  • 打家劫舍🌠
  • 还行

4/10。除了那个走道上移动的镜头,无数单点透视的平面对称构图消解了建筑的空间感,想通过隐藏的叙述将建筑学概论与子辈对长辈的情感复苏连结起来,然而影像与文本是相互割裂的,缺乏人味。文本上种族、阶级和文化的权力颠覆符合如今政治正确之风,像金这样的亚裔不是外来的暴发户,就应该是没受过教育的底层,像凯西这样的白人小姐本应是美国社会的上流人士,金的家庭观是工作大于照顾长辈的西方个人主义,凯西的家庭观则十分东方主义,从离别母亲前两人床上相拥哭泣这一段难以察觉景别变化的慢推镜头中,就可以看出凯西愿为相依为命的亲情做出牺牲,于是脱离了美国的种族语境后,这场打破阶级的爱情要多俗有多俗,影像上大量空镜头并无马利克那种流动性的情感介质,何况人物的情感发展曲线单薄、对白无趣,再还没有影像情绪上的支撑点,就空洞得可怕。

59分钟前
  • 火娃
  • 较差

强迫症+性冷淡风深得我意,然而居然是在一个半野鸡性质的电影节上看的,什么鬼...

1小时前
  • 猪大腿
  • 推荐

……

1小时前
  • doneaway
  • 很差

7分。俩俩之间的关系,就像Casey对一幢建筑的描述:“不对称的,但是仍保持着某种平衡”。静止的建筑与变化的人,都有种温暖柔和的美。建筑不会治愈人,而人可以选择跟自己和解,留下或者离开。生活流就是这样,在寡淡中发现闪光。

1小时前
  • 维恩B
  • 还行

摄影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小镇建筑的魅力,但疏远了观众和主要角色内心的距离。

1小时前
  • 忆语_狮子男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