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女人能像杰西卡查斯坦一样赋予茉莉小姐这样有趣的灵魂。
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美貌并不是这个女孩儿所关心的,她满脑子都是放荡不羁、自由、叛逆、冲劲上头,她并不歇斯底里,但会下定决心 还喜欢默默忍受,直到获得她最后想要的:胜利 至于什么时候,在哪里都是琐碎小事情。
冰雪美丽的女孩儿外加自由不羁的内心对我来说像是最诱人的毒药,不知不觉为其感染,接受了她的价值,然后为她奉献了泪水。
看完感觉挺好的,蛮流畅的,属于别人问这片儿怎么样,我会推荐看的,但是豆瓣这评分有点问题,推荐看就上到四星了,对于满分五星,四星还是给不出手的。
给不出的一星很大部分是因为最后二十分钟以及劳模姐的台词。
最后二十分钟前积压了太多,法官宣判的时候一下放下来,说实话在这之前这个女人真的的牵动着我的心啊,想着看完赶紧查查原型后来的生活如何,可惜宣判以后四个字虎头蛇尾,一直到聚餐的部分都能感觉出导演在很生硬地试图结尾。
没有很精彩的人生最后滑雪的部分又搂回来一点儿,可配合上劳模姐那听起来像teenage girl、且没有感情的那种平淡旁白,似乎又搂不回。
整部片子都在讲述一个宇宙真理:原生家庭决定着任何人的人生轨迹,有意无意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可走的每一步还是被狠狠拉了回去。
《茉莉牌局》当八卦故事没有了八卦!
讲述美国著名的“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的故事。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段的旁边和海量的台词,加上高质量的剪辑和劳模姐出色的表演,让影片有很强的快节奏带入感。
但故事本身精彩程度不够,后段父女情感的爆发也没有充分的铺垫!
6.5分!
ps:这几年劳模姐的表演也挺给力,怎么就感觉不受待见呢!
毫无疑问Aaron Sorkin是个很strong的编剧,虽然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他的对话太过密集太过自作聪明,在很多他编剧其他人指导的电影里反而自成一种风格。
但这些缺点在他导演的这部电影里被放大了。
overpowering narration是让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很多剧情可以用视觉语言来表达,或者并不需要narration来支持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但还是伴有Jessica Chastain非常distant,接近于whisper的声音,到最后甚至让我难以忍受。
Aaron Sorkin还是要更加探索什么时候需要narration,需要多少narration,用narration时要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辅助。
此外,全程作为观众我该对Molly有什么态度也非常模糊,一些时候导演好像引导观众崇拜她,一些时候又像是批判她,到最后突然把她所有问题归结到家庭上,任何她的greed都变成了儿时创伤的后果,最终落脚在她是一个善良正直、永不言败的女性,不知道是如何从她操纵牌局强行联系到这儿的,真的非常令人迷惑,看完我并不觉得Molly is someone I look up to,尽管导演好像极力想让我这么认为。
总之,有一些小的剧情还是很吸引我的,但整体是个非常失败的尝试。
观影回来,我们还是非常纠结,到底Molly的地下牌局合不合法?
在加州,开赌场是违法的,所以在加州和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所在州)交界的太浩湖度假区,你就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景象,州界线一边是林立的豪华酒店和赌场,另一边是质朴寒酸的木屋小舍。
可是Molly在洛杉矶成功开牌局又说明她没有越界。
如果没越界那为啥又叫“地下牌局”?
回想Molly摆场子之前咨询她的律师,那肥头大耳的律师一副暧昧且讳莫如深的态度,这牌局势必游走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
毫无疑问,Molly是个绝对的风险偏好者,影片的主旨坚定地表明Molly靠自持和清醒避免了湿鞋的后果,这的确得益于她善于考虑得失风险的理性。
就Molly的脱身艺术,让她再选择一次,她还是会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并乐此不疲。
后来确认了一下,在加州和纽约州组私人牌局是合法行为,但前提是组局者只能收取小费,就是看玩家心情给的意思,一旦从赌资中抽取固定比例的佣金,即视为违法。
呜呼哉,这合法与违法之间就隔张薄薄的纱啊。
法律尚且如此细致,Molly的算盘不应该打得更精道吗?
Molly的一生也在抽牌。
只是正常的洗好的牌是随机分布的,但Molly命运的牌局却是“有偏的“,男权社会是现实,时不时来给Molly制造困境,但Molly精打细算,体现了走钢丝的高超技艺。
如果说她唯一一次有非理性的选择就是在脊柱手术后仍继续冲奥,这是她对收益成本的错误估计。
从此之后,她一次次非常巧妙地规避了“湿鞋”的风险。
Molly的理性从一开始为Dean Keith“穿普拉达男魔头”做助理可以看出,她不是安妮海瑟薇,潇洒地扔掉斯特里普的夺命call,放飞自我。
Molly知道忍气吞声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收益是无限的。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墙上观察的一只苍蝇,但一年之内靠着google摸清了所有牌局套路和术语,更不用说好莱坞名流,华尔街巨擘和体坛骄子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业界内部消息(潜台词是Molly也是专业股民?
)。
Molly接下来抽的是一张“险牌”,Dean脆弱的自尊受不了Molly无法掩盖的魅力和聪颖,决意把她赶出自己组局的牌局。
按理说Molly应该见好就收,攒够学费上学去,可她看到了这名利场掩盖之下人性的脆弱,决意为之继续一搏。
接下来一出令人耳熟能详的“销售人员离职带走客户”的套路,Molly只身组出了名流的地下牌局。
这里不得不提“X先生”,牌玩得最好,可小费给的最少(外媒猜测是蜘蛛侠),他于Molly“创业”之初是有功的,是他振臂一呼带领大家转投Molly,但成也萧何败萧何,X先生缺乏Molly的大局观,在牌友输得分文不剩的时候放高利贷,这有违Molly的长远眼光,于是Molly又被X先生震出局。
西海岸不行,东海岸还有广阔天地,Molly作为牌局常青树的秘诀在于她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赊借筹码是鼓励名流多多投放赌资的有效方法,背后的逻辑和2015年银行扩大信贷,鼓励老百姓买房去库存是一个道理。
但Molly和国家一样懂得过度的信贷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Molly就是银行的角色,如果她没有足够的库存货币,当赢钱的赌徒纷纷拿筹码兑回现金,她苦心经营的牌局将毁于一旦。
于是,Molly温情地劝赌红眼的老商人赶紧回家,因为屡战屡败,急于翻盘的急躁是“德州扑克”的大忌,只会增加Molly银行的杠杆,进而增大Molly的经营风险。
她深谙此道。
于是,斥责富二代小开偷偷地把其他筹码带进牌局,拒绝黑帮的入伙要求,被黑帮痛扁却忍气吞声,Molly太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了。
我觉得最有争议的是Molly拒绝向FBI透露客户真名和联系方式的做法。
拒绝合作的成本是牢役之灾,但坐几年牢出来却练就了铁骨铮铮一条好汉,你死咬着牙不出卖朋友,等你刑满释放,那些朋友还不为你的义气感动,纷至沓来。
于是,坐几年牢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广告牌。
如果Molly是合法经营,清清白白,这做法本是应该的。
如果Molly真有违法越界,更应该死咬牙根不松口,大不了你啥都查不着。
就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却是影片的道德卖点。
如果留意律师女儿读的那本书《The Crucible》(萨勒姆的女巫),就理解编剧借“审巫案”伸张Molly的清白无辜。
从影片的交待看,Molly承认自己的失误一是吸毒,二是在一次赌资渐累的牌局中被迫同意抽成2%的佣金来补充库存货币,除此之外,问心无愧。
当然,话说回来,书是自编自导,电影是自吹自擂,真正湿不湿鞋只有Molly自己知道。
细致入微地揭示牌局经营之道,只看一遍会懵逼,它叙事全赖密集的台词和独白,估计台词文本三万字以上。
令人窒息的技术电影分两类,一类是《大空头》那样用镜头闪瞎人的眼,另一类是这种用台词把耳膜听出茧。
故事的精神内核是类似《萨利机长》那样的职业精神,不同在于它宣扬“盗亦有道”,哪怕是捞偏门,也要守住职业尊严。
总体是一部不值得看第二遍但第一遍你未必能看懂的电影。
PS.只有我等非正常人类会看第二遍。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女主真的美,全剧优点说完。
虽说是自传,我相信故事是真的,但是我认为作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成功隐瞒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本来非但不会有损她的声名反而会使她的人物更丰满。
但从她对“角色减分”一词的无知看法来看也知道她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也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导演在拍她的自传时不去深挖她笔下事件的真实情况反而是放任它们就这么呈现出来我个人觉得是对观众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个随便就能被人入室打劫的较弱女人,你很难想象她是孤身一人与这些在商场上翻云覆雨的大人物,而且是他们的丑恶面打交道的,而且拍出来她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先别说在杀红了眼欠下巨款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女主可是敢独身一人把作弊者叫上来用录像带威胁他的人呀,还是在合法持枪的国度。
这太不合理了吧。。。。。
全片看下来,与其说是女主能力的展示,不如说是女主撞大运发的横财最后发现还不如过一些平淡的生活,这样的话不需要提女主对于牌局的兴趣呀,直接拍她中了彩票然后亲人离散最后千金散尽继续滑冰梦想不是更好,这不是你们好莱坞的拿手好戏吗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若感兴趣,请私信。
观影地点:YVR-the 5th Avenue Cineplex 普通2D 4/5星,7/10分本片并不是一部纯粹讲述女性自主觉醒的传记片,相反,它讲述的是一位不安女性的独立奋斗史,但这种独立生存却在男权掌握支配的世界中被彻底击垮失败。
Molly Bloom (Jessica Chastain饰),一位因意外事故而退役的高才滑雪运动员,一步步被带入纸牌赌局的男性权利世界,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赌局帝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崩塌。
本片作为Aaron Sorki首执导筒的影片,仍旧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 —— 快速凌厉的对话,不拖泥带水的故事进展,富含隐喻折射的背景和故事推进;导演的身份无疑会让本片有所“收敛”,这种收敛体现在制作成本的小规模,娱乐主题的推进,和卡司选用的限制,但Sorkin风格的灵魂,其编剧身份的维持性,让本片依旧保持了独特的Sorkin标签。
而这种标签到底是一种风格桎梏缺少惊喜,还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招牌吸引影评人和观众的瞩目,抑或两者的叠加,就要具体来看故事呈现的如何了。
很多人都会拿Moneyball(2011)作为类比,这无疑是有根据的:同样是娱乐产业,同样是Sorkin联合执笔,同样讲述一个人的剧情传记。
但如果从故事维度的角度出发,暂时忘却风格参与,某种程度上,Goodfellas(1990)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动荡中谋求生存的真谛。
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合。
在风格上的对比,纵向和以往对比,Molly语速之快逻辑之自洽仿佛女版的Zuckerberg,当然,这是在她面临低谷之前;受到挫折之后的她,仿佛有CJ(The West Wing)的影子,尤其是一人在办公室翻书的画面,像极了CJ在挫败后办公室沉思的画面角度。
横向对比, His Girl Friday无疑是一个精彩选择。
感谢Manhola Dargis(New York Times特约影评人)精彩的总结:“… suggests that Mr. Sorkin wrote and directed his movie with a stopwatch in one hand and a DVD of Howard Hawks’s motor-mouth comedy ‘His Girl Friday’ in the other. His Girl Friday (1940) has been clocked at 240 words per minute, which sounds about right for the tempo Mr. Sorkin has embraced in “Molly’s Game.”“… 暗示Sorkin在写作拍摄本片时,(就像)一只手拿着秒表,另一只手拿着Howard Hawks的‘马达语速’的喜剧片His Girl Friday。
HGF中的语速是每分钟240字,和Sorkin为本片设置的语速差不多。
”在演员表演上,Jessica Chastain无疑是优秀的,但其类似的表演经历(例Miss Sloane,巧合的是Molly和Sloane背景经历又有所重合)在让人称赞的同时,失去了惊艳的味道。
提名接踵而来,但在今年女性表演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败给新生代的Saoirse Ronan(Lady Bird,2017)或者已凭借Fargo(1996)拿到奥斯卡的Frances McDormand,或者热门人物Sally Hawkins。
男演员方面,Idris Elba饰演的律师,Costner饰演的父亲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但并非所有演员都到了其程度,尤其是Michael Cera的Player X, 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拖了后腿。
但整体而言,本片表演张弛有度,完成度高。
但可惜的是,再好的表演也拯救不了一个温吞的女性故事。
开头凌厉的剪辑配以连珠语速的旁白,加之片段结尾言简意赅的F**k you,使观众顿时进入Aaron Sorki的世界:熟悉他的观众不会对密集的节奏感到陌生,第一次领略其风格的观众也会随着F**k you的黑屏而哑然一笑并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而这被剧中自嘲为和故事赌局主线无甚关联的片段,反而成了最为结构完整,目的明确的段落。
本片主打女性视角,但女性却在片中大面积缺失或者被符号化代表。
除了女主之外,其他的寥寥女性角色都没有存在感:典型的母亲形象,培养关心孩子但面临丈夫出轨;承担性吸引的发牌庄家和拉纤牵线的模特;律师的女儿 —— 女儿的形象是Molly和其父亲关系的隐性互文,但换成男孩并不影响故事发展。
除了Molly之外的女性角色,整体时长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叠接起来不到10分钟。
如果摈弃和Molly的互动时间,单独的女性片段几乎没有。
女性视角被固定在Molly女主一人身上,而她的世界中,都是男性,有权利的男性。
她就像一条鱼在男性汪洋之中寻觅定位自己。
猛地一看似乎是对女性的赞歌,但这背后的男性主导却没有被深入触及,无疑是本片遗憾。
男性被天生的赋予了权利的地位,而Molly在权力中不堪一击。
哪怕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建立在男性的辅佐支持下,他们的支持,是对性的追逐,是对牌局的迷恋,是对金钱的贪婪,没有人对Molly本身充满敬意。
本片的核心是女性自我掌控成长的表达,但囿于现实和小说文本的原因,本片中Molly虽然有了掌控意识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Molly似乎一直都游走在自我个体和男性保护的双重冲突中,尤其是其与律师之间的互动。
Elba和Chastain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火花,一是戏剧张力的火花,二是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
这层互动无疑削弱了女性独立的意图。
当然,如果这是现实折射或者导演想表现女性复杂个体的成长过程,那无可厚非。
但在如此坚毅女性脸庞的背后,确是男性的辅佐支持,让本片多了一丝玩味的意图。
更不要提及的是,Molly帝国的建立毁败都是由男性主导的。
就像在审问戏中,作为审问核心的Molly夹在两位男性探员和男性律师之间。
探员咄咄逼人,律师义正言辞,而真正的核心却被忽视了,一直想独立想当第一想摆脱男性束缚的Molly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男性支配束缚,被男性拯救的命运。
父亲的形象和其他男性形象不同,但本片并没有让父亲跳脱家庭范畴。
其与女儿的活动还是单一的苍白的,甚至是拖累Molly女性身份的。
在临近结尾,Molly用几百刀的手套租赁一双冰鞋,在冰场驰骋并对管理员喊出“Catch me”的一刻,本以为是女性意识的完全觉醒,但这一切却倏然地被父亲的出现而打破了。
父女两人的对话让本片从女性不安的挣扎中沦为家庭问题的庸俗表达,加之父亲心理学家的身份,让整个场景落入俗套。
三个问题的讨论和场面闪回,让女性主题彻底弱化,男性的掌权形象和父女羁绊的家庭纽带浅而直白的展现着。
如果说父亲的处理还可以作为是故事结构上发展和呼应,那么最终结尾,最终对于一切女性起伏的经历结尾定位到“name”,名声名誉上,就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原来经历了一切,Molly只是在渴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而在本片维度内,这里的别人是父亲,是牌局的参与者,是外人,不是自己。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悲哀呀。
不安女人的奋斗,却定格在争取男性,外人,社会(如果非要升华)的肯定,而忽略了自我价值。
更不要提她争取的那些肯定并不是光鲜艳丽的,那些有权势的男性丝毫不在乎Molly的存在与否。
他们可以给她几千刀的小费,也可以让她一夜之间丧失LA的一切,可以把她打的鼻青脸肿,也可以拯救她免于牢狱之灾。
就像影片最终结尾,当评论员说出“she will come back”的时候,对她的介绍并没有固定到她个人,而是提到Molly的兄弟是男子滑雪领域的世界第一。
到了结尾,Molly都没有做回自己。
不论影片如何展现,也无法掩盖这部女性片并没有直接赞美女性独立,而是对其的讽刺耻笑。
另一遗憾是本片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了Molly的经历却没有让这层经历脱离个体而上升到社会或者其他层面。
这与前文提到的男性主导的忽视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
在观众一边为Chastain喝彩的同时,她的故事没有呼应到观众和其他个体的历程,这种自我桎梏让本片无法突破个体传记的狭隘束缚。
优秀的例子有Milk,Lincoln,The Queen等。
哪怕剥却个体本身的历史价值和人物原型加成,本片的传记影响程度也不如The Social Network,The Danish Gril,Coco avant Chanel,Saint Laurent等。
这种弱化从影片片名也能看出,当其他传记片多用人物名字作为标题的时候,本片却添加了Game的元素,让传记个体影响弱化让位给故事影响,而这个故事到底反响如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不过从各大颁奖提名,多关注女主而忽略故事片,导演等方面来看,故事力度无疑是被弱化的,传记的分类不如分给剧情更为妥帖,当然,两者并不冲突。
Game在片中最为直白的有三层理解,一是书名,二是牌局,三是故事本事的角逐。
但游戏结束,留下的仍然是一个落寞的女人在男性的拥簇中希冀未来,而这个未来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在影片开头结尾有什么不同。
还是先不看其他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先写写自己的想法。
有许多标签可以说明茉莉其人,比如独立、聪慧、性感、执着,等等。
但是更让我能够感受到的是她的自我。
茉莉从小到大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思考和认知意识,内心的世界与父亲、所谓的牌局朋友、律师都有不能协同的地带。
这种自我的思维,可能也是支持茉莉不断探索人生和始终坚强的力量之一,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魅力个性所在。
茉莉散发出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外表的美,更多的是源于她自我的精神。
受到他人帮助一定会让自己感到温暖,但真正能够让自己坚强的只有坚强的自己,茉莉的自我是坚强的。
她只是一个聪慧的普通女孩,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享受着牌局中过客带来的虚荣,面对律师的捍卫也会流露感激。
但是这个平凡的姑娘的确让人感动和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固守自己内心边界的捍卫者吧。
摔倒的茉莉还会起身,自我也是一种美丽。
(5.0)以前我只能说不怎么喜欢索金参与电影里的编剧,现在我可以说连导演都不喜欢了。
特有的对白支撑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精彩的言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索然无味。
导演的工作本应是中和编剧的偏激,或者说是为偏激的编剧寻找一个合理的影像呈现手段。
索金却陷在自己的擅长中无法自拔,缺乏经验最终令故事失控以致自己的擅长最后没有了价值。
有一些摄影转行做导演的人幸运地因为不懂剧本而选择一个稳重老成的故事再加上对于影像的理解反而更容易成功。
相较于当代的索金他们,黄金年代或更早时期那些高强度的对白(尤以各种喜剧为代表)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手段,它们在机智的影片中塑造了有趣的角色,并且更为重要的,这些角色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而现在,此种特征还是工具,却更像是炫技的工具。
几处笑料抖得游离于整体基调之外,在这笑料之外带来的则是令人琢磨不透角色定位。
索金的代表人物,扎克伯格、乔布斯、茉莉·布鲁姆常以社会精英著称而吸引观众,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兴风作浪者”这个标签更为贴切,因为这些角色完全剥离了道德责任。
激荡而无目的的人生也许是真实的,但不应是“电影”所止步的,她寻找的是意义和确定性,即便这个确定性叫“人生无常”。
或许是因为这些角色太当代太没有定论了?
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精英”离我们的距离比钢铁侠、蜘蛛侠这种幻想英雄还要远得多,甚至比施耐德的超人还要远一点。
还是给索金配个好导演吧,那个模式的能量我们都见识过。
话外音真多啊,头疼,那法官估计是让华尔街骗的够惨
真是用对话撑下来了
旁边一直用劳模姐我就想起了纸牌屋。劳模真是太适合这种角色了。最后律师爆发,父女交心也是有点意料之中了。居然是真人真事。playerX真是某人哈哈哈刺激了!
茱莉或許曾從牌桌牟利,牟利卻絕非是她的目的;正好相反,她比任何人都渴望公正,因為人人依照她的遊戲規則運行,才是她行為意義的唯一來源。並非人人都能理解這種事情。幸運的是,那個更偉大的遊戲規則的仲裁者──法官,顯然是其中之一。他給予茉莉的無疑不是出乎同情的減刑,而是出於同行的自赦令。
为啥把有趣的点全扔了?
Mollys.Game.2017.DVDScr.XVID.AC3.HQ.Hive-CM8
索金非常执着地在所有作品里展示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女的不管多聪明独立没个把中老年男引路还是活不下去”迷思的喜爱
她聚众赌博,她非法放贷,她嗑药,可她是个好女孩。艾伦·索金狡猾地躲过了所有得罪好莱坞同事的可能,将真事隐去,搞得茉莉小姐俨然一位励志女王,尤其是结尾的“她又站起来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做作式煽情。说到底还是没有娱乐精神,要是找大本马达小李子来本色出演赌客,肯定比现在好看一百倍。
看得有点累 模式化 对话的确精彩 但是话痨久了注意力很疲劳…满屏大胸 裙装美
我觉得我喜欢索金的原因不是他台词写得又多又没废话,而是他的作品永远在揭示男性的复杂软弱劣根而赞美女性独立自由的光辉
主角的故事的感人度,神奇度,深刻度都不够,唯一的亮点是开了一个昂贵的赌局的八卦属性,然而,名字都隐去了。还话痨的厉害。
关于牌局和相关法律的旁白和对话的信息量巨大,剧情是真的有些无聊,又是靠着劳模姐一个人的魅力撑完的一部电影。
2.5 Aaron Sorkin的自尊大约和Molly的骄傲一样,让人困扰、应接不暇地占据了每个对话房间。这只是在不同场合吐出合时宜台词,演绎下还算畅快的剧本,角色究竟立起几分,或这一种被过分强调的品格几分可取,统统不是影片关键。Jessica Chastain对这类干练自立女性的塑造,浑然开始束缚自己天分
“最大的成功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仍然对初衷那件事,热情不减。”
多线穿插,台词极好!
他仍是好编剧,却不是好导演
2.28号看完标错了居然。如果没了解过原型,没有好奇,就不建议打开了。我是被豆瓣电影日历推到了。看完整个片,我都没明白,这女的有啥好立传的。而且还挺闷的。不知道为什么索金非要疯狂想要挖女主的内心干嘛,整的想给她洗白的纪录片。当一个你完全不了解,也没啥兴趣,然后她的整个所谓的开设赌局其实就是像叠马仔似的。。根本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最后还要拔高一下。。整出父女情深出来---当我打完这一段,我都想再减一星了。
牌局举办者的传记,有趣。高端阶级的生活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呀。政府的权力由于一个检察官的错误而被滥用,真的无话可说。
无法共情,不过阿伦索金的法庭戏还真是一如既往地展现得热血沸腾啊。
不论编还是导都很厉害了,但拥有这样经历的女主竟然是一朵善良小白花,结尾又扣到亲情尤其是daddy issue上,真是忍不住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