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半段的时候内心有无数槽要吐。
一个侵略者有什么资格谈论民族融合?
逻辑的根基都是错的,不要谈什么虚假的正义了。
阿直师傅的故事注定是悲剧,小我与时代的价值冲突最终付诸死亡。
可是再往后看,民族融合早已发生在个体上。
他们可以用俄语、日语和中文交流,他们的孩子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做出了真正融合的料理。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个人成长的影片,日本电影好像一向喜欢以小见大,以个人或家庭的视角反思历史,最终达成某种和解,举重若轻,像一声叹息。
叙事手法上,倒是四平八稳,无功无过。
电影的色调、配乐、服化道依旧维持了日本电影的高水准,在讲述食物这件事上,他们游刃有余。
画面切到故宫时那段背景音,传统曲调里混着京剧和城市的噪音,拿捏极准。
有点版本龙一末代皇帝的味道。
满洲国军营里的那间厨房,真是每个热爱做饭的人的梦想啊。
对于二宫和也的印象只停留在大奥里,那眼角的一抹红太惊艳,决绝与美艳几乎成为他在我心中的个人符号。
本片里他饰演一个冷漠的料理人,颠覆在我心中的形象。
有些日语的发音还带点儿方言?
真是可塑性极强的好演员。
作为一部上映的商业电影,完成度不错,只是我更喜爱日本电影里对人性幽暗面的探讨,或幽默或轻描淡写地白描,只展示,少有评述,静海深流,却在你心上狠狠揉搓。
原来除了在北京取景,二宫他们还去哈尔滨转了一圈~电影与其说是在聊吃的,不如说是在谈情。
情大于吃,略失望。
就不能好好讨论吃的吗?
整部电影食物虽说出现了不少,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
其中有一段出现了馒头夹炸猪排真是让我笑了。
好中式的吃法……二宫饰演的角色虽说是料理人,是主角。
但总感觉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听故事。
电影也是有趣,本以为电影想宣传皇军在伪满洲国的“共同繁荣”之景。
看到差点离场,真以为导演把战争当成了儿戏,结果越往后看才明白,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
为了中日民间友谊,为了自身的料理之梦,日本料理人竟然以性命做赌注,公开反对领导,最终坦然而去。
这波逆转玩的66666。
不过几句话就能说完的情节非要转好几弯,导致电影前半部分太过冗长。
要不然坚持看到最后,真以为电影跑题了。
最后的内容还算不错,较感人。
电影院有一位阿姨都哭到不行了。
之所以有这个效果,不仅因为这部电影大打感情牌,还有一点就是电影从一开始就下了一个套,但最后才告诉观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其实很容易猜到),这样处理虽说没有什么不妥,但要不是因为演员给力的话,整部电影估计早就崩了。
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演员的话,我估计早就退场了。
我真是坐到腰疼……除了太过冗长,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顺便再吐槽一句,电影里面的中国话说的真是太诡异了。
说来说去,听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好吃”。
还有他们说的俄语,虽说比中文好听的多,但语调说的跟法语似的。
真是太练人听力水平了……因为二宫这帮演员,还是再给一星吧。
和看《入殓师》一样,最后泪目到稀里哗啦。
两部电影中表现的生命最后一刻,是相互照应。
家国爱恨情仇,在食物的味道中传达。
战争,阴谋,宏大的故事线索中穿插入细腻的情感,收放有度,也把泪点降到最低。
最后对于“料理即爱”的命题在曲折婉转中立意,不由得情绪被瓦解,还好最后还有佳肴分散注意力,不至于太狼狈。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舌头是最容易留下回忆的东西,小时候的味道,长大了也无法释怀。
其实世间哪个人何尝不拥有麒麟之舌呢?
吃得够多?
什么都吃?
还是吃得有档次?
这些我都不赞同。
真正的吃货,是要看你为了吃,能付出什么代价。
比如下面这位,为了吃可以挂科的:我们水产专业,大三都要有一个生产实习,大概就是去村里实实在在地养鱼养虾三个月。
带我们实习的教授说 「我带实习20年了,只给过一个学生不及格。
」 为啥 ?
「他把育种用的母贝吃了。
」又比如这位,为了吃以身试药:“阿姨,你在做什么好吃的?
我能尝一口吗?
”“我在熬中药!
”“那我尝一小口。
”“……”不过这些都不是吃货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终极吃货,看完这部电影你就懂了——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
01 民族或许不能融合,但料理可以传说中,每个终极吃货都有一个“死前必吃”清单,只有把这顿吃了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得瞑目。
不过因为厨师死了、餐馆倒闭等诸多现实原因,这些吃货很多都“死不瞑目”。
有求就有供,针对这些终极吃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工种。
有一类厨师,他们拥有“麒麟之舌”的天赋与高超的厨艺。
所谓“麒麟之舌”,拿音乐比喻就是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只尝过一次的食物,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味道,并且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原料理。
佐佐木充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麒麟之舌”的厨师,他专门为有钱人提供“最后的晚餐”,并收取高额报酬。
照理来说,这种万里挑一的厨师应该住豪宅、喝红酒,活得光鲜亮丽才对,但佐佐木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穷光蛋,他所有的报酬都拿去还债了。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佐佐木性格怪癖,在厨房里更是一个暴君。
他追求完美的料理,无法信任身边同事的厨艺,做不出完美的食物宁愿赶走客人,这最终导致佐佐木把同事和客人都得罪光了,餐厅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背上巨额债务的他只有通过“最后的晚餐”服务来慢慢还钱。
财迷的二宫和也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突然一天,佐佐木接到一个来自中国的神秘电话,承诺给他五千万日元的报酬,请他到北京见面。
邀请他的中国老人,居然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前厨师长,杨晴明。
杨晴明聘请佐佐木寻找一份失踪的食谱,并希望他重现食谱中最后一道菜的味道。
老杨说,这份食谱叫做《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七十年前他与一位日本厨师山形直太朗共同创作,随后山形神秘失踪,食谱也随他一起消失了。
之所以找到佐佐木,是因为山形直太朗和他一样,也是拥有“麒麟之舌”的人。
财迷心窍的佐佐木接下了这个任务,回国探访的第一个人,是山形当年的助手,镰田正太郎。
已经满头白发的镰田在远离城市的乡下经营一间料理店,他告诉佐佐木,山形曾经是天皇的御用厨师。
1933年,伪满洲国刚刚成立,年轻的山形被派往这个“新的国家”,目的是想通过日本人的手,做出名垂青史的食谱。
关东军三宅大藏少将命令山形创造出不输给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并且在天皇访问满洲国那天发布。
为了协助山形创作食谱,三宅少将特意派给他一位中国助手,也就是那位委托人杨晴明。
痴迷厨艺的山形,抱着对烹饪极大的热忱和坚持,和妻子千鹤、助手镰田、老杨一起不分昼夜的研究食谱。
很快,银河风鱼子酱挂面、清炖甲鱼变奏曲、山珍海味万花筒等与众不同的料理就这么诞生了。
山形的目标是希望这份食谱能够融合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西方美食的精髓。
他始终认为,虽然民族不能融合,但料理却可以做到。
佐佐木探访的第二个人,是在哈尔滨经营餐厅的俄罗斯人达比托。
几年过去了,山形的食谱渐渐完整,唯独卡在了最后一道菜上。
然而很傻很天真的山形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只想认真做料理的他,没想到他的食谱早就变成了阴谋的一步!
随着天皇即将访问中国,三宅交给山形一个重要的的任务:向天皇奉上菜品的时候在菜里下毒,并且把罪名嫁祸给杨晴明。
三宅的目的不是毒杀天皇,因为菜品会由专人先试毒。
他的目的是制造溥仪唆使杨晴明下毒的罪名,借机挑起战争侵略中国。
所以这顿饭不可或缺,这也是三宅处心积虑邀请山形创造食谱的原因……02 反思战争本片改编自作家田中经一的小说《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导演泷田洋二郎,曾凭借《入殓师》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得亮瞎眼,二宫和也、西岛秀俊、绫野刚、竹野内丰,全都是男神级别的。
本片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借佐佐木的明线引出山形的暗线,但其实大部分篇幅是放在了伪满洲国时期的暗线,其中也反思了战争对人的伤害,类似题材的电影,在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中还是比较罕见。
当山形对杨晴明说他融合料理的理想时,杨晴明告诉山形:「什么民族融合,山形先生,那不过是理想罢了」。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关在厨房里的日本人、中国人、俄国人无论相处得多么融洽和谐,但都掩盖不了丑陋的侵略本质。
民族难以相融,食谱也只是发起战争的阴谋。
山形这样正直而单纯的人最终也只成为了政治阴谋的工具。
多年后回到日本,当时的厨师长铃木先生翻阅曾经的照片,不禁感叹:“我们到底在别人的国度做了什么?
”
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负的是白骨累累以及无数逝去的生命。
到底应该如何正视、反思战争?
去年的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上映,这是国内首部“慰安妇”电影,电影里有一位女性志愿者。
到了影片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其实是一名日本留学生,她从2009年开始,就留在海南照料这些老人。
而与之相对的,是日本政府一直主张更改日本教科书,更对曾经的侵华事实避之不谈。
到了今天,这些老人依然没有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
在反思战争这个问题上,本片虽然涉及到了一点,也仅仅是触到而已。
无论是本片也好,还是高分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它们都被称为反战电影,但微妙的是,它们都是通过炮火和政治对于日本平民的伤害来体现反战思想,而对侵略国的暴虐却都巧妙地回避了。
日本平民因为战争遭受的苦难,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战争到来了,而是因为日本政府发起了战争。
致歉,是这些电影中始终缺少的魂。
很多人说战争里都是输家。
的确如此,在战争面前,无论中日,所有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男人被迫参军,女人躲避炮火,城市苟延残喘,战争的爆发不会带来和平,只会把真正有良知的人推向深渊。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而没有正视对侵略国造成的伤害,这种“反战”也不过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自我满足罢了。
-FIN -
大致剧情是让孙子找外公的过去的故事,一开始以为要讲伪满的太平盛世,后来还是揭穿了表面风光,起码政治正确了。
山形的菜里有各族一体的反映,说明他有的是温和的帝国思想。
事到临头选择了慷慨赴义,着实是一个按良心办事的人,但是在开拓帝国的年代里果然无能为力,只能说是一个适合盛世的普通人,再有才华也是生错了时代。
之前倒是没想过满汉全席地位这么高。
这个电影的剧本有很多问题,故事不是特别立得起来,显得非常矫情。
这个直接后果就是人物的非常平面。
整体感觉就是人物的存在为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比如西岛俊秀演的这个角色如果这么有正义感,确实是非常迟钝。
他在满洲国研究了五年菜谱后出了这样一个要把自己的菜谱当枪使的情况才幡然领悟要正义,之前都没有什么冲击也是很奇怪。
又如二宫和也的角色,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温暖的人。
但是从故事后来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被很多人关系和爱着的。
那为什么又长成这个样子?
为了要讲这个故事要他强行冷漠,强行心死,也是很厉害。
其实二宫需要适合层次更加丰富的角色来衬托他的细腻,这次因为剧本的限制,演技也没有发挥。
还如宫崎葵这个角色,是典型的日剧里面辅助性的贤妻,笑容和台词都过于熟悉了。
前半段受抗日民族主义教育的人(90%的中韩人民)应该会有点无法入戏,还好在最后圆回来了。
二宫和也两个剧本都挑得非常有民族主义倾向,这又进一步表明了日本明星真是不在意国际市场。
豆瓣的日本电影真是过誉了…这电影6-7左右比较合理。
天才料理人小和也为了300万寻找食谱,最终发现被套路,探索家族史的故事。
挣钱行长/愁眉苦脸天才角 人设不倒。
中途被立派的西岛叔和刚哥的手臂肌肉吸引。
从最后的由衷一笑,感受到小和也对料理的热情、对同伴的信任、还有作为料理职人的信念。
电影的镜头太细腻了,缓慢的节奏把故事说地很圆,人物刻画丰满。
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不偏不倚,传递了对战争的反思。
很温情的片子 看完很感动画面质感和配乐都很细腻 布景很有仪式感整部片子和日料给人的感觉一样 舒服看到最后豁然开朗 男主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转折就很神 直接把故事层面升华了一个level男主也完成了从中二病到会正常笑了的转变hh演员颜值都很舒服 温温柔柔的大叔也很有风度看完想娶日本小姐姐了 真的治愈心灵呀……然后也更想吃日料了 这大半夜的TuT羡慕 会做饭可真好(小张每天推一部电影打卡:2)
Nino作为一个历史倾听者,戏份少的可怜,也谈不上发挥啥演技,总之就是,你们说我听着了。
原以为是一个讲述天才大厨的传奇故事,看完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还是对前半段那众人向往的“满洲国”、那本想超越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菜谱”无法消受。
尽管最后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我们在别人的国家都干了些什么”,也依旧难以下咽。
片尾一道道相隔70年的菜品,伴随一个日本人救了中国人的故事,差点以为这是真人传记了,不过终归还是一部臆想的人气小说,与《钢琴家》相比,连一半的心灵触动都没企及。
很少会因为剧情依托的历史背景影响我对影片的判断,毕竟众星云集,可这部片子实在是个例外。
本来最最期待的nino,也无甚感想;宫崎葵整整微笑了40分钟;西岛秀俊的死毫无波澜;竹野内丰的帅令人恐惧。
只有绫野刚的颠勺真带感。
有勇气拍也实属不易,只是正视了,也还是没反省出什么,好好拍一部美食片子不好么。
我要为这部电影爆灯…原来只是觉得打四星就可以了,但是一直看到最后一秒,看着食谱一页页翻完,发现早已泪流满面,不由得想给五星。
这么优秀的反战片我觉得不引进真的说不过去。
在反战的立意之外,还有着更小格局的立意,在严肃的震撼之下还有温情的感动。
这不仅仅是一份食谱,料理是不断进化的,对一个家族来说,这份食谱更是家族延续的见证,充满了为家人做料理的爱。
所以它可以不断的更新续写。
我们跟着主角完成了主线任务,这个过程中每面见一个NPC就是一个进阶。
到了最后,真实的感受到这一段过去的故事对主角带来的震撼,一步一步的,从对信任他人这一浅显道理的不屑,到对食谱背后的沉重的生命力量敬畏。
一个人因此而改变。
其实第一个泪点还是献给了反战,那句“我们在别人的国家做了什么啊”秒哭。
平民不过都是棋子,坚守料理不能成为挑起战争的理由也只是无用功,向往民族融合无可厚非,但那不是占了别人的国家来创造理想的国度。
最后的最后时空交错回到了最朴实的其乐融融做料理上,而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是料理的革新,时隔三代的革新,是一个小家族的大世界。
可以说是把以小见大讲得非常好了。
很动人的作品
宫崎葵——最适合拿相机的女子。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关键的两处情节简直幼稚到极点。
這什麼智障故事??????在哈爾濱的小破廚房搞了4年開發超越滿漢全席的大日本帝國食菜全席,為了假裝刺殺天皇嫁禍偽滿洲政府???什麼神經病想出來的idea??????意味わからない……最後反轉成家族史只想讓人翻白眼。料理部分太謎了,中日俄三國菜混搭一下就能算新recipe了???擺盤看起來像是走的暗黑米其林路線,還有中國廚師長家客廳(?)放個兵馬俑這種雷人細節……無力吐槽。
看全集都是满满的违和感,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伟大和善良和自我感动。
卡司豪华,感叹下连二宫和也都长成了黝黑中年,时间啊。
4.5星。少见的有诚意还有意义的美食片,而且意义不局限于“以爱调味”这般寻常,通篇破解一个“寻找70年前的食谱”的谜题,闭环的一刻无论是历史还是情感都得到了升华。制作毫无疑问是满汉全席级的水准,大厨们有很多设计、切磋和烹饪菜品的戏码。如果一定要找个缺点,那就是,剧情编纂过度精细,恰恰失去了它时刻不忘强调的人情味。小幸不必死,阿充不必进孤儿院,太一也不必等到阿充负债,自己去世才把这个复杂的身世和食谱的事告诉他,不是吗?“没想到祖上竟然是大师!他们全都知道但是全都不告诉我!”btw:二宫是个好演员。
二营长!把我的意大利…………面拿出来煮一下~
大东亚共荣圈的批判有了,新清史的批判不够,doge
菜刀即父亲,锅即母亲,食材即朋友,食谱即哲学,热气腾腾即活着的喜悦,香气四溢即活着的自豪,完成的料理即君本身,品尝料理之人即君在乎之人。
也是完全不意外会暴死了
非常好看!!剧情时代交错,伏笔和爆发点非常棒!最后结局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讲述了对梦想对坚持,个人理想和名族大义的冲突,亲情友情,以及跨越国籍的信任。观看途中好几次落泪。nino戏份并不多,但作为线索把三代人的记忆串联的起来,吃食物的嫌弃脸还真不像演技(笑),电影院里看饿了。
这片也太政治正确了让人没法批评啊.............故事挺完整的但感动点太老套 小葵和西岛叔真可爱 又是全场除了我之外的人都在哭
所谓料理人,是以孤高的心一味走上巅峰,还是为了给自己和人间带来幸福,突破这层认知,才会被食戟之灵庇佑吧
又曲折又煽情的故事,但看到结尾还是被暖到;所有人联手拉浪子回头,跨越岁月的亲情才是是最美味的;最后的食谱就是热爱和希望
浑身不适
7.5 故事不错,二宫的演技emmm
お金もたないと食べられない料理で一体誰を対象として何の真義を届けたいの?そしてこの話は主人公に何を教えたい?料理には愛情だけで十分、完璧主義じゃだめっていうことか?ならば麒麟の舌という設定を抜けばどう?
料理和剧情的搭配还蛮合理,父亲才是真正的主角,儿子更像是串戏的配角,二宫演技太丧。里面年轻的中国厨师应该真得是个厨子,颠蛋那一下好厉害。
让人无法信服的故事,看着真难受。
很平静的讲述过程,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不过整体的过程还是不错的。而且这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抗战历史,不知道在日本国内的观众是否会喜欢了,按照国内的标准,这也是“日奸”电影了吧,难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