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谋杀题材的电影很容易设置悬念,但也很容易落入俗套。
一群陌生人走在一起,谁看谁都会很奇怪,问题是天生的,他们是什么人?
来这里做什么?
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设问题很简单,那么难点就在于,怎么给出答案。
把一堆小疑问变成大疑问,把所有不相干变成紧密相连,把一点点的蛛丝马迹的前后呼应巧妙融合...等等。
所以,能否高明的解答问题决定了悬疑电影的高度,自圆其说的是能手。
出乎意料的是高手。
每个人都有答案但又各不相同的是鬼手。
所有人都没有答案但还能回味无穷苦苦追寻的是圣手。
这是一部高手的作品,四星,推荐。
一句话短评:Drew Goddard 在自由主义神棍重灾区的发来的加密电报首先艺术家要站着挣钱吃上饭,就要忍受面对Reno赌场零星观众唱早场的命运。
拍电影的人不一定都是想挣大钱的,更多人是拍上有意义的电影,还得吃得上饭。
《林中小屋》德鲁高达 选择类型片,就是尊重这个世界的现实:你想表达你想要的东西,就得平衡其他人允许你要的东西。
多人物的故事,财宝,盗贼寻宝,绑架,秘密警察,丑闻,就是别人觉得你能替他赚钱的故事,这你必须做:一开场就铺设悬疑:先给你看财宝,然后给你看寻宝人,然后发现赃款外还有别的宝,能惊动FBI高层的宝。
接着就短兵相接想接干起来,你一郎子我一棒子,似乎就流俗进入偷拐抢骗的套路里面。
但德鲁真正想说的仅仅如此吗?
腹肌锤哥闪回铺垫被绑妹子的时候,感觉这条故事线跳戏,似乎与新闻的命案有关,但和寻宝没啥关系錒。
闪回二度,你看到了腹肌锤蒸蒸日上的嬉皮士邪教组织,如果不是被腹肌干扰得一塌糊涂,你可能也不至于对腹肌锤颠覆主流正与邪,黑与白的价值取向一下子就买单了。
但这就是德鲁的题眼。
美国现在价值混乱的烂摊子,需要闪回加闪回找到它从哪开始的,六十年代就是不乏一大批衬衫松垮,腹肌嶙峋的长发诗人,潇洒地将宗教,法律,政府等传统机制,一概击碎,哪里有什么正确和错误,我们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
普通人想象的世界,就可以成为真是的世界。
腹肌锤被歌手达灵一两句话,这渣男的自卑感就暴露无遗 ——“我听厌了你们这些男人讲呀讲,讲得自己都以为自己有信仰了,其实就是为了最后自己能想干谁就干谁,别讲了,我想静静“结尾假装牧师的盗贼另真正虔诚的士兵得以从容赴死——这是宽恕的故事吗?
是慈悲吗?
是讨论道德权威的捉摸不定吗?
我不确定德鲁他要讲什么,我只知道他为了自己的观点杀戮了一大票人,包括明白道德,明白对与错的五个人中的三个。
但是最核心的,也最挑战观众的,是他杀了腹肌锤这人物,好莱坞当今的大佬,多少人在六十年代曾经师从衬衫松垮长发飘飘的神棍,攻击绝对的价值。
你知道德鲁要讲这个故事,他得担负什么代价,触怒多少人物吗?
也许他要讲的是,美国人面对的真正斗争是要赢取的是受迫害的女性 ,美国人老年痴呆了,一路上把自己弄丢了。
这个节骨眼,别再想说漂亮话了,别再想争取女性就是把她们睡到自己的阵营里来,来点儿实诚的,凿地三尺,分一半钱给她们。
《皇家酒店谋杀案》雷神“锤子哥”和《五十度灰》的“受虐女”组成cp是个什么画风?
故事前两个小时的叙事状态很像《两杆大烟枪》和《非常嫌疑犯》,如果没看过这两部可以参考“宁浩”导演执导的除了《疯狂的外星人》之外的其他“疯狂”系列,而且还是小空间下多人物的错综复杂,按照房间号的状态依次叙事让每个人物都在饱满和清晰的情况下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整个故事进程变得荒诞又合理,原来“锤子哥”演起反派能够如此癫狂,一场风雨掩盖了多少罪恶隐藏了多少故事。
中上级别,值得推荐。
QJ
《皇家酒店谋杀案》美国电影2018德鲁•高达第二部自编自导作品。
整体看像一部舞台戏剧。
十分好看,打4星半。
环境孤岛之暴风夜、密室多主角纠葛,大爱的体裁,此戏考验编剧水平,它采用章节体、非线性多视角结构叙事。
叙述干净。
导演风格独特,致敬昆汀《八恶人》和科恩兄弟《冰雪暴》,有美国版的《新龙门客栈》之称。
悬疑惊悚,步步惊心。
出乎意料是几个看点:特工之谜、牧师反袭、文弱小服务生暴起等情节,节奏适中,毫无拖泥带水。
但是姐妹俩的矛盾冲突似乎不是很清楚,只有结果显然生硬了。
剧情包融了重要背景: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女权崛起、曼森家族案件、越战伤痕、马丁路德金、肯尼迪与梦露、胡佛调查,钩连美国六十年代历史大事件,深化了主题。
使得一个看似谋杀案故事更加意味深长。
两个多小时的内容,开头看得不明所以,但越看越觉得好看。
几个人,不同背景,聚到皇家酒店。
表面看挺正常,但其实各有各的目的。
探员发现了酒店的秘密,还看到绑架,报告给上面,可惜到最后都没有上面的人去支援。
探员去救他以为被绑架的女孩,结果被女孩的姐姐,绑架者,给开枪打死了。
会好奇,为什么姐姐会绑架妹妹,谜题进一步解开。
小时候姐姐一直被父亲家暴,她每次都保护妹妹不让看,她打死探员,也有预示她对父亲的反抗,可能也这样打死过她的父亲。
但是女孩和她姐姐不一样,她思念父亲。
在和姐姐一起加入邪教后,她完全听命于邪教头目,不分善恶,也不在意姐姐,直到姐姐死,她也只是流下一滴泪。
而邪教头目死时,她痛苦,反手杀了人。
一个失意的歌手,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能化险为夷。
她唱了一首又一首,最后在邪教们面前唱的最为动听,她含着热泪,唱oh my darling,那种孤独感,无助感,听得谁都要不由悲伤起来。
神父,一个曾经的抢劫者,坐牢十年,来到酒店找同伴藏了十年的钱,也就是电影开头的部分。
酒店的服务员,一个看起来唯唯诺诺,还有点神经质的年轻男孩。
他最后坦白,他杀了很多人,因为战争。
他又做了很多坏事,他把酒店里的秘密都录下来交给上面的人,他看过太多不可思议的黑暗。
他自己自己是错的,但是他对现状无能无力。
也幸好是神枪手服务员,邪教们才被一个个杀死。
他最后对女孩说对不起,结果被女孩一刀捅进肚子里。
服务生死的时候,一直在祈求神父的宽恕,这时的他,相信是真的想当个好人的。
里面每个人都有一段,在同一天到一个地方,最后却只活了两个人。
这个酒店也就这样没了。
里面说到了政治,说到了战争,说到了家庭,相互交联,因果交错。
Flag:2019电影打卡,100部。
德鲁•高达第二部自编自导作品。
暴风夜密室多主角纠葛,大爱的体裁,考验编剧水平,采用章节体非线性多视角结构。
致敬昆汀《八恶人》和科恩兄弟《冰雪暴》,美国版的《新龙门客栈》。
出乎意料是最大的看点:特工之死、牧师反袭、服务生暴起等毫无拖泥带水。
嬉皮士、女权崛起、曼森家族、越战伤痕、马丁路德金、肯尼迪与梦露…钩连美国六十年代历史大事件。
非常精彩的电影。
就像是一部独幕剧,一切故事就在这一天一夜发生。
每个人怀着各自的意图来到这诡异的酒店,看起来毫不相干,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却又展示出美国某个时代的社会全景。
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绝不遵照你的侥幸心理,每一颗子弹都干脆利落,如西部片的风格。
犹如赌桌上的赌徒,将底牌一一亮出,悬念和情节有序展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优势劣势反转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不太理解豆瓣给的分为何这么低,在我看来至少是八分以上的水平。
电影里的皇家酒店是有真实原型的, 卡尔涅瓦(Cal Neva) 给60年代留下了太多悬念和谜团。
健忘神父、黑人女歌手、酷酷的女嬉皮士、负有秘密任务的特工、邪教头子、一脸天真又邪恶美少女。
六个各怀秘密的陌生人,齐聚在这家名叫“皇家酒店”的高档住处,又有身份成谜的前台小哥,七个人演绎一出高潮迭起的悬疑大戏。
这是[皇家酒店谋杀案]的故事,[林中小屋]导演德鲁·高达的新作,故事背景是1969年。
©[皇家酒店谋杀案]海报酒店柜台的黑白电视正播放着尼克松总统对越战问题的答记者问,酒店华丽的大厅正上演着讨好、猜疑、骗术和暴力。
而另一边的客房里,绑架、偷窥、枪杀、意外也正在接连上演。
注定是不平静的一晚。
这一切的舞台,电影里给它取名叫做“皇家酒店”,它有真实原型,名字叫卡尔涅瓦(Cal Neva)。
就像电影里曾拍到它的名人墙,肯尼迪家族、玛丽莲·梦露、弗兰克·辛纳屈、黑手党,卡尔涅瓦并不简单。
©[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名人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链接着当时名人、富人圈并以酒精、赌博、性和丑闻而臭名昭著的地方。
卡尔涅瓦位靠太浩湖岸,是一个天然的度假胜地,同时因为和黑手党的关系,也是当时的著名赌场。
当然,它更为人知的角色是高档酒店,因为横跨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的两州边界,它的客房也分区,一边是加州区,一边是内华达区。
©卡尔涅瓦(Cal Neva),一半加州、一半内华达,这也是Cal Neva名字的来源这也是电影里,前台小哥一上来就问几位住客要住哪区的原因,两边价格不一样,能不能饮酒、赌博的限制也不一样。
当然,在电影里的1969年,卡尔涅瓦当时已经失去了赌博许可证。
特工小哥特别介绍了这段背景,这也是曾经夜夜箫歌、纸醉金迷的高档度假区如今落得寂静零落的原因。
用特工小哥的话说:它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至少能找到人给你登记入住,但远非如此,这地方以前可热闹了。
至少在1966年的时候它还可酷炫了,那时候能在这里主楼搞到一间房,我可是想都不敢想。
©[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皇家酒店”当时的名人迪恩·马丁甚至在一首歌里唱到了它:Half in California with Judy...说的就是一半在加州的卡尔涅瓦。
而歌中的Judy,说的是著名影星朱迪·加兰。
早在1926年,卡尔涅瓦由地产开发商罗伯特·谢尔曼建造后,它很快就成为张扬浪漫的爵士时代的名人胜地。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著名女演员克拉拉·鲍欠下卡尔涅瓦赌场13000美元的消息一经曝光,卡尔涅瓦作为娱乐圣地一夜成名。
©克拉拉·鲍,最早的It girl,爵士时代巨星
©出演[绿野仙踪]的朱迪·加兰也是30年代,当时年仅13岁的朱迪·加兰正是在卡尔涅瓦演出时,被米高梅的星探发掘,从此走上了童星道路,她也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
朱迪·加兰后来一直都是卡尔涅瓦的常客,除了朱迪,它的名人常客名单有一大串名字:朱迪·加兰和导演文森特·明奈利的女儿,后来以[歌厅]登顶奥斯卡影后的丽莎·明奈利;全民女神、20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的玛丽莲·梦露;弗兰克·辛纳屈、迪恩·马丁、小萨米·戴维斯等人组成的著名演唱组合“鼠帮”;以[热情似火]而闻名的喜剧演员、男神托尼·柯蒂斯和他的妻子珍妮特·利;以及在1960年当选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和他当司法部长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
......
©玛丽莲·梦露在卡尔涅瓦
©“鼠帮”在卡尔涅瓦前合影当然,那些最多的传闻和名人轶事都是在五、六十年代黑手党接手后发生的。
它最繁盛、也最有趣的时期无疑是在电影往前追溯近十年的这个时候。
1960年,弗兰克·辛纳屈和他背后的黑手党大佬萨姆·詹卡纳(Sam Giancana)一起买下了卡尔涅瓦。
辛纳屈这个人,不仅是一名电影和音乐巨星,作为一个意大利裔移民,他一生和黑手党的关系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而萨姆·詹卡纳,正是当时活跃在芝加哥的黑手党头目之一,人称“穆尼”、“莫莫”。
他也是电影[教父]的原型之一。
©弗兰克·辛纳屈,20世纪最伟大的流行歌手和演员之一
©萨姆·詹卡纳,人称“穆尼”、“莫莫”早在50年代,“莫莫”就已经成为芝加哥机构中控制非法赌博、私酒生意的黑手党巨头,并且控制了很多行业工会诈骗产业,与众多政客和司法界人士关系密切,与多名好莱坞明星关系暧昧。
肯尼迪和梦露都在这个圈子里。
后来一直都有“阴谋论”认为肯尼迪的死和“莫莫”所在的黑手党脱离不了关系。
很多人相信,当年在19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正是在“莫莫”的运作下,肯尼迪才赢得了威斯康辛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选票,因为这两个州之前从未支持过民主党人。
在更关键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州选举中,肯尼迪最终以0.1%的微弱优势获胜,从而得以顺利入主白宫。
而伊利诺斯州自然是“莫莫”的黑手党家族的根据地。
©约翰·肯尼迪他们很可能在卡尔涅瓦达成过某种彼此互助的“秘密协定”,比如肯尼迪上台后对芝加哥黑手党能采取宽容政策。
但之后,肯尼迪并未兑现,反而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任期间大力打击国内的有组织犯罪,黑手党深受影响。
这样,如果“莫莫”等人插手了一桩或两桩刺杀事件,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个联系是,据传肯尼迪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朱迪丝·坎培尔的情妇,她同时也正是“莫莫”的情妇。
朱迪丝在卡尔涅瓦时打给肯尼迪的电话据说一直被联邦调查局窃听着,肯尼迪后来知晓后立即切断了和朱迪丝的联系。
©朱迪丝·坎培尔就像电影里特工小哥找到的窃听器和录像带,窃听和监视丑闻,一直都笼罩着卡尔涅瓦。
FBI多年后曾经公开过当时对辛纳屈长达数十年的监视记录和调查档案,长达2千多页,“莫莫”、肯尼迪、梦露都出现在档案中。
关于卡尔涅瓦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香艳话题可能就是肯尼迪和梦露的露水情缘。
传闻中两人常在此幽会,而且卡尔涅瓦给名人们铺设的地下秘密隧道也成为两人幽会的胜地。
为了避免媒体和狗仔发现,据说卡尔涅瓦地下直接铺设了从直升机场到达这里的秘密通道。
甚至梦露死前一周,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1959年,梦露和辛纳屈在卡尔涅瓦她的死,官方认定是自杀,但经不住好奇的人们谈论着她的死和肯尼迪兄弟的联系甚至和黑手党的联系。
梦露和肯尼迪约会,也曾和黑手党成员约会,更有传闻说她最后一晚是和甘比诺黑手党家族老板小约翰·约瑟夫·高帝一起度过的。
人们相信,她肯定是卷入了肯尼迪家族和政治圈的黑幕。
梦露是怎么死的,肯尼迪兄弟被射杀背后的阴谋是什么,梦露和肯尼迪兄弟是否真的常在卡尔涅瓦约会,肯尼迪又是否和黑手党在卡尔涅瓦搭上联系......太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太多传闻、太多故事,都在60年代末卡尔涅瓦被撤销赌博许可证后落下了帷幕。
就和电影[皇家酒店谋杀案]里从始至终贯穿的玄机一样,那卷被拍下的录像带的主角究竟是谁?
卡尔涅瓦留下了太多悬念和传说。
©卡尔涅瓦盛况时的泳池
©[皇家酒店谋杀案]剧照当然,这恐怕也是整个60年代的魅力,60年代,充满着动荡、颠覆与变革,太多划时代的事件接连发生,几乎改变了后来的世界。
但因为当时的资讯并不如现在发达,它也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迷惑和神秘。
卡尔涅瓦,或者说[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皇家酒店,也只是那个时代的舞台之一。
参考资料:[1]What Is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Even About?
Kyle Munzenrieder,2018.8.28[2]Cal Neva Lodge&Casino,wikipedia[3]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the Cal-Neva Lodge on Lake Tahoe,SnowBrains,2015.4.9[4]黑手党、罪恶之城和政治暗杀成就了巨星Frank Sinatra的传奇人生,小白,VICE,2017.12.15[5]恩人?
仇人?
美国黑手党大佬萨姆·詹卡纳与肯尼迪的恩怨情仇,化雨堂,2018.9.12[6]肯尼迪遇刺50周年:阴谋与真相,七猫,《南都周刊》2013年45期[7]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罗布·柯克帕特里克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这部电影若以类型角度分别,它应该属于犯罪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一种复古式的环境设定。
而且这一犯罪环境,不同于主流的警匪和其此类型之黑帮片,是在一个隔绝社会的空间发生的。
这使笔者联想到今年上半年所上映玛格·罗比(Margot Robbie)主演的《终端》(Terminal, 2018),该部电影设定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的环境,让两位女主角对曾经伤害她们的人们作精密的复仇计划执行。
这一篇文章要论述的电影《皇家酒店谋杀案》(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Hotel, 2018)的犯罪环境非常相似。
以下将分节针对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内容中所表达之内涵,作重点笔记式的分析。
一、艺术特色这部电影最为明显突出的艺术手法,便是作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
是因为电影故事中的主要空间— “皇家酒店”(El Royale)的主要特色,除了是跨洲的地点之外,便是一种“变态型”(pervert)偷窥和监视,偷拍各个曾经入住的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的酒店。
这是一个被冷落并被遗忘的,又是因为各种政治与社会斗角权谋而设立的“娱乐”空间。
继续谈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与皇家酒店以各个客房的镜子监视和偷窥空间相关。
在电影最开始“菲林神父”(刚被释放的劫财犯人达克假扮)的弟弟菲利斯(Felix)在镜子前整理仪容,直至被枪杀而死一段就有明显的提示。
另外,在剧情推向高潮之前,许多酒店房里的谋杀案件,几乎都是用一种偷窥的角度给予整件事件信息的补白,如艾米丽(Emily)杀死被委派到皇家酒店探查一件案件的警官苏利文(Sullivan),便有酒店管理员迈尔斯(Miles)在“偷窥走廊”的视角和黑人歌手达林(Darleen)从门外背后的视角观察。
除了视觉以外,在听觉上电影也是作了借音乐旋律和节奏作为主要情节巅峰的氛围渲染和部分事件发生的掩饰,以助剧情的推动。
前者如酒店酒吧的自动唱片点唱机,在剧情巅峰之处,也就是比利·李(Billy Lee)要对皇家酒店里的人们进行游戏式性命支配时候,作各个重点分节的标点符号。
就是在换唱片(换一首歌)的时候,他就要对赌桌前的四个人发号他自以为神圣的命令了。
后者则有如“菲林神父”在达林房间里要找回其弟所藏的钱袋,为了预防“偷窥镜子”背后可能在监视的人发现,她用歌声和拍手的节拍掩饰“菲林神父”敲钉子的声音。
由于时代背景是六零至七零年代左右,所以音乐几乎都是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
皇家酒店的各式各样的器具和摆设,与其中不断穿插的曲目,使电影充分地表现颜色及声音上的复古风格。
前面讲到这是一部被设定在与社会空间隔绝的酒店的故事,在外在叙事上它确实是与外在世界互不相干的,然而它却间接地透露皇家酒店以外的社会信息。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一个小环境讲一个大时代的状况。
在皇家酒店前台上的电视,便在苏利文警官和黑人歌手达林经过的时候播报了关于谋杀、屠杀和战争新闻,透露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时代关键的潜在信息。
这些被透露的时代状况,便顺利地将电影里各个人物的犯罪行为和心理合理化。
比如曾经出身印第安纳州(Indiana)并经历过战争的迈尔斯,是一名枪法精湛的军人;在歌坛上被白人上司羞辱,为白人主流歌手唱和音的黑人歌手达林,对说谎和心怀歹意的人心思极为敏感;杀人不眨眼且正在逃亡的艾米丽,是与妹妹罗斯(Rosie)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女孩。
在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性格中,便是战争、政治和社会(种族、家庭)的状况投射。
另外还有其中的反派人物比利·李,将在下一节作详细的论述。
二、内容:信仰与罪恶在比利·李收到了罗斯的密报,闯进了皇家酒店玩弄其中四位角色(艾米丽、迈尔斯、达林和“菲林神父”)之时,达林便对这位对他们有杀意的人勇敢直言:“我知道你们这样的人。
你们说很多话,而且认为自己身置到某种信仰。
不过真相是,这些人只想和任何人(他的信徒)上床。
”(原文:He talks so much he thinks he believes in something, but really just wants to fuck who he wants to fuck.)一. 信仰玩弄者比利·李是一个在混乱时代,借各个信仰迷茫的人们对各自所身处的环境的失落情感,建立并宣扬自己靠比例完美的外貌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言辞的信仰。
所以他的追随者当中,绝大部份是年龄和长相青涩的少女,以及在无政府状态环境中迷茫的伤者和流浪者。
追随他的人会无比忠诚,是因为其乐意给予的“恩赐”。
对少女们而言,是“今晚和我一起睡觉”;对那些失落者而言,是那些听起来非常好听的“神—对/错”的精彩演讲。
他将两个迷恋他神般形象少女的争夺性斗殴,形象化的比喻:他作为讲话的“神”,眼睁睁地以玩乐的心态观看借他的发言(将恩典赐予其中一方作为利诱)而挑动世上所谓的“好”和“坏”的争理,来比喻他们看许多政治和社会中两极化的声音,借此满足在场失落者对时局讽刺批判的欲望。
不过就如达林所讲,比利·李所建立的无政府状态的“世外桃源”,只是一种满足个人作为操纵者和性欲的手段,而不是他想要改善他人生活状态的意愿。
本意不是帮人解脱,而是借他人的嗔恨来形成信仰。
而且他对清醒的反叛者艾米丽和达林所强调权威的方式,是以逼人选择的玩乐姿态达成的。
二. 身份失落者另外,在这样迷茫的时代环境下,不免有许多身份、道德和生命价值观迷失的人。
在皇家酒店中聚集的七个人,几乎就代表着该空间的典型。
苏利文警官是一个对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愿无视的理想主义者、比利·李是借悲剧人物的生命信仰作玩具的恶劣玩家、迈尔斯是在战争中杀人无数并正在寻求告解的宗教道德失落者、达林是在种族压迫环境一个自我保护欲过于强烈却无能为力的自卑个体、艾米丽是对整个时代和各个权势环境透析的理智逃亡人、其妹妹罗斯则是盲从信仰教条的傀儡群众,还有“菲林神父”则是一个社会秩序纷乱制造的犯罪者,同时是一个未来将会失去关键记忆失智者。
三. 身份、道德、宗教与生命价值的重新确立“菲林神父”这一角色的身份模糊和失智,恰好是这一部电影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身份、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失焦状况中,所给予的一道答案。
迈尔斯在“菲林神父”发现了他私人空间里的十字架项链后,便一直要“菲林神父”听他告解赎罪。
他并不是真的神父,他对告解的渴望使当下的“神父”和事后得知其真实身份的迈尔斯形成了矛盾。
不过最后在迈尔斯为了解救达林和“神父”,杀死了比利·李,导致失去信仰依靠的罗斯刺杀了自己。
“神父”一直不愿为迈尔斯告解,不仅是因为他并非真正的神父,而是他本身亦是劫财喝酒的戴罪之身,他本身也在面对道德和宗教的自我质疑和自我谴责。
然而最后他还是以“神父”之名,为迈尔斯作了生命结束之前的告解。
这对“菲林神父”和迈尔斯两人来说,是个人身份和生命价值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也是电影对迷茫时代中各个身份失焦的人给予的答案:在这个时代,人们或许生在破碎的原生家庭和困顿的时代,如迈尔斯的童年和作为受支配的杀人武器,但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结果并不是基于与生俱来的背景和过去,而是当下和未来自己对这些“预设”和“曾经”的省思和道德判断。
一个曾经犯罪的人,可以作一个神圣的宗教代言人;一个受他人支配却承担多重道德压力的人,可以自主决定自身的行为医院;一个身份失焦的人,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小结:伏笔作为电影叙事的始末苏利文警官除了是诱发后续犯罪事件的关键人物,他也是一个故事中的伏笔。
即是苏利文警官一早被委派到皇家酒店处理的案件,是不是有着落了?
或者着重的本就不是这件事?
还是它的答案就是那卷在电影里始终没透露,只在各个角色的凝视后惊叹的影带?
如本部电影,它想表达的是这个环境里各种凸显人物和社会现象,用的却是个人在事件以外的态度和反应去表述。
如迈尔斯不愿意再杀人,是因为他经历了让他在信仰中迷路的战争、如达林的直觉精准,是因为经历了歌坛潜在的阶级和种族意识、又如比利·李建立帮派和思想信仰的猖狂,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的政权质疑。
苏利文警官被委派处理的案件,关键大概就是那卷影带。
他因为介入艾米丽和罗斯姐妹的事情,作为一切的起始诱因,面临的是死亡的结局。
后来影带被烧毁,也是整个伏笔叙事中人物的句点。
酒店里的事告一段落了,达林和达克(“菲林神父”)继续了踏进皇家酒店之前所计划的生活。
可是那些在酒店柜台上电视不断插播的社会和政治新闻,在这个酒店以外的国家环境,却仍然需要面对。
这个故事设置在一个“Outskirt”(郊区),而且是一个州与州跨界(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的酒店,从电影开始大家入住的时候便在他们的行为和对话之间可以发现“区域”和“分界”的概念就一直有意无意地被强调:达林和“菲林神父”的对话,还有迈尔斯在介绍入住选择的时候。
直至结尾,迈尔斯是在分界的界限上死去的,它可能还意味着某种除了上述所说的“隔绝”和“模糊”空间之外的隐喻。
我想如果我对美国或者这个时代的美国多点认识,可以回头再观赏,进而以个人的理解详细分析这部电影的各个讯息。
转自个人部落格:https://muziyusnote.wordpress.com/2018/11/24/%e3%80%8a%e7%9a%87%e5%ae%b6%e9%85%92%e5%ba%97%e8%b0%8b%e6%9d%80%e6%a1%88%e3%80%8b%ef%bc%88bad-times-at-the-el-royale-hotel-2018%ef%bc%89%e8%a7%82%e5%90%8e%e6%84%9f
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而驾驭能力不足,便是此片呈现的最终效果。
可以看出,他是努力想往低俗小说这类多线结构的经典电影靠拢的。
单独的部分章节拿出来略出彩,但拼凑在一起就缺乏了连贯性。
沉迷于铺天盖地的小细节却忘记了影片核心想要表达的主题,不仅让作品陷入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还丧失了之前“林中小屋”般的灵气。
反观昆汀或者诺兰的作品,多线不过是为剧情服务的手段,哪怕炫技也是炫的理直气壮。
处理好剧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符合人物说服力的对白,通过人物“自推动”剧情的发展。
双人的对手戏已经略难,群戏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点一直是昆汀个人风格化的制胜法宝,诺兰都略逊一筹。
而反观此片,群戏的人物表现并不规整,这不单单是演技的差异,而是符合差异化人物性格的对白是否真的精雕细琢,单体的人物对白或者行为不连贯,影片整体就不会连贯。
由此来看,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映射马丁路德金还是曼森家族,都不过是辅料,主菜不香,辅料记忆再深刻,也成不了名菜。
不过平心而论,我挺看好他未来的作品,毕竟编导一体的导演屈指可数。
至于这部,我个人其实也是喜欢的,尤其是构图。
影片前半部分有点神片的意思。然而锤哥做为“慕后黑手”现身,居然设定是个傻X,瞬间让这片掉一颗星。影片后半程全靠歌手和神父的演技来撑。全片看完,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锤哥腰虽好,但是和本片画风冲突,让人出戏。没有了锤子,锤哥业务能力堪忧。
Drew Goddard完全不明白何谓塔伦蒂诺式作者策略,整部自以为是的“致敬”,满满自我陶醉的尴尬。
多线性交叉叙事,过程中还穿插各种回忆,剧情倒还行,可141分钟还是看得我觉得漫长而失去耐心选择了快进。此前还以为主演是海报占C位的锤哥,结果他愣是到50来分钟才现身,后面消失一阵时间高潮才带着“卖肉”属性再次出现,真有种被误导的感觉。——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与某些电影短暂邂逅乃至离别,依然能留下或多或少的回忆。而相遇后成为“好友”的电影,是那些长存在脑海中的作品。
悬疑在海总出现的一刹没了,什么垃圾
直到锤哥出场前还是部正常的电影。
这电影充满了拼凑感,ai剧本一样毫无逻辑。
开场就觉得有点昆汀 还有哪点龙门客栈了?瞎扣帽子。回去重新看龙门客栈吧昂。。
三星半。高潮时刻突然闪回这种方法太坏了太好玩了。
啥玩意?本来还过得去的故事,锤哥出场开始完全跑偏,辣鸡
以为是悬疑片,其实是反战片,还有对主的歌颂,无聊。
Cynthia Erivo资源太好了吧,上宽街就托尼奖转身就电影咖。想睡发福的火腿的心远远超过睡雷神。
节奏有点慢
预算:3200万首周末票房:713万北美票房:1783万全球票房:3188万上映日期:18.10.12-18.12.06上映周数:8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2808北美最高排名:7发行方:Twentieth Century Fox
只有酒店小哥好身手
细节突出但整体略失控,不紧不慢的铺陈半天结果也没有太让人兴奋的东西,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明明是爽片导演为何竟变如此婆妈。
《八恶人》入住《龙门客栈》
极尽所能用一些剪辑和视听上的小伎俩想把电影包装成四星,结果,就是一部三星得不能再三星的...三星片。这个故事拍成剧集更合适,电影里看似照顾到了每一个角色,实则每一个角色都被浪费了。酒店的两边一边是内华达,一边是加利福尼亚,德鲁·高达的两边,一边是科恩,一边是昆汀,酒店可以跨界,人经不起扯蛋(笑)。
前30分钟还不错,各怀鬼胎的各色人等骤然聚集在一个曾经辉煌今天黯淡的酒店,第一败笔是:视角转向卧底CIA,这导致很多悬念自动破解,20分钟后,一个装逼饭率领一群傻逼跑出来这片子算彻底完蛋鸟
有趣
“你杀过多少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