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
La Ciénaga,湿乐园(港),魔沼(台),The Swamp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梅赛黛斯·莫朗,格拉谢拉·博尔赫斯,马丁·艾德赫米安,蕾奥诺拉·巴尔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法国,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1
简介: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详细 >
碎玻璃嵌进皮肤,农场牛陷入沼泽,去看圣母却什么都没看见,去看非洲鼠却摔下梯子。没人清理的泳池残留着旧时的辉煌,没人接听的电话宣告着当下的破落。咒骂着佣人偷走了毛巾,还是自己买来了冰箱。孩子的眼睛手术和多长的牙齿都很急迫,妹妹洗澡时清洗脏鞋也很急迫,但陷在沼泽里连玻利维亚都去不了。
两个家庭的家长关系就如沼泽一般令人窒息,每个人都似陷在沼泽中的那头牛,无法逃脱。父母与子女、阿根廷白人富裕家庭对原住民女仆的依赖和歧视、Momi对Isabel的情谊、兄弟姐妹之间都如阿根廷的雨季黏腻潮湿,永远没人接的电话如父母间永远对不上频道的对话,唯一的纯真也在这个雨季随着犬吠逝去了,剩下的人都会活成在肮脏的泳池边望天醉酒的样子吧。
热带气候独有的泥泞湿濡,仿佛能闻到汗蒸的味道,非常拉美,非常触觉系。
給了太多意象、要說太多東西,但缺乏一個中心點,所以就顯得凌亂了;不過Martel的手法與主題在其首部作已經相當明確
(多重视角的卡萨维茨式电影?)看似散乱的电影里的每一次镜头组接,都能感知到导演极为清晰的思路——构建了三个以上相互平行的精神世界(青年、孩童、家长,其间或孕育新的鸿沟,镜头有意描摹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或是对一方的反应和另一方的观望/在人物间传递叠加着的连锁反应),在封闭时空内貌合神离,这些裂缝藏身于被捕捉到的现实细微处,冲突如杂草般在此疯狂生长。不协调的最后是集体的沉溺,平行线收束,“一躺二十年”,唯一无辜的观望者早夭,沼泽地里无出路。
尽力呼吸,在灯下,在床沿,在泳池边,在小花园。我们周末的大计划是一起开车去玻利维亚,没什么可担心的,让死亡更近一点。
3.5 想看居然标了快十年…今天线下观影看到了… 画面确实很喜欢,单看画面感觉到湿热、闷、黏腻;结合环境声音感觉到烦躁、萎靡、慵懒和松散。大人小孩的秘密和伤口暴露在热带雨林的环境中,好像不用谎言遮盖(也没有)就会有泥沼、脏水、动物尸体和树叶一层层覆盖,周而复始包裹着身心,永远无法抵达玻利维亚。
又沉又闷,有车有房还有个荒废的游泳池,就是稀缺胡椒粉(生活用品)。隐隐觉得暗藏着对那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的命运隐喻。
这导演真喜欢玩隐喻呀,之前看过她的《无头的女人》,那是更成熟的作品。这部片最好的部分是表演,影片整体太过于琐碎了,你可能要说她就是要表现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但琐碎之外这部片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剪辑的高明之处也没看出来,只觉得随意
我们来于尘土,沾裹生命的雨水和光热,最后倒淤作了沼泽。3.5
【7.8】很是让人窒息的电影。炽热潮湿的天气下,一个中产家庭的关系和情感就这么如游泳池的腐水般慢慢腐烂,儿子和母亲,仆人和女儿,不正常的相处模式和冷漠的人情,锁住了观众的希望,阿根廷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尽是灰暗。很佩服导演对声音的处理,有机会找一些他的其他作品观赏。
山雨欲来 (阿根廷泳池之光
Vero是还没有被阉割掉“男性气质”的野丫头,Luchi是还没有被阉割掉“女性气质”的小男孩。性别、宗教、种族、阶级是囚禁着所有其他人的四堵墙。所有人都叫Vero闭嘴、到泳池边去乘凉,但并不是真的跳下去。最后Luchi死了,Vero拉着椅子,像她妈妈和姐姐那样,到泳池边乘凉。
23.05.27 大光明剪辑的魅力,每个人如同那头陷进沼泽里等死的牛,对常见的南美山林意象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作用,声音运用到最后一刻,作为首作可谓是很强
3.5 之前討論《羅馬》時,常看到《沼澤》被提及的數次極高。南美的潮濕,泥濘血漬,傾盆大雨甚是疲倦,劇情看似鬆散,有如達內兄弟般的筆觸,受傷的傷口癒合、骯髒的身體洗淨,你日日重複自己的生活,宛如星體重回了軌道。
声音打造的迷墙,如同那头沉陷沼泽的牛,人物在物理世界的包覆下,先觉或后觉地丧失了行动力,由此蔓生出一种恍惚、凝滞的精神状态。为其注入充分流动感的,则是对多重环境质料准确的运用,以及内嵌的不同线索分支(种族、性别、代际),高度意识流的影像组接深得拉美文学精髓,带我们抵达那些无法也无需被定义的混沌。更难得之处在于,将中产作为描摹对象,并未减损体验过程的平民化,或曰超越性。因此对比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该片最显著价值并非内容本身,而是其完熟又成系统的美学风格实践。
7。在昏昏欲睡的夏日午后,和片中昏昏欲睡的泥泞与冰块一起沉沦。首尾佳,不动声色切片(摄影展也是近景切片)这沼泽生活。
情绪确实被导演控制了。看的烦躁,闷热的天气、连绵的细雨、叽叽喳喳的小孩、繁多琐碎的小事、无所事事的虚度,能想到让人烦躁的元素几乎凑齐了,确实如标题所言,如沼泽一样被陷进去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剧情太弱,看了一遍不会再想看,但第一遍看完会觉得也不算浪费时间。
许多动人的细节和画面,关系微妙的庄园大家庭,人与人之间距离和界限在潮湿的空气中相当之模糊。易碎的阶层关系,沼泽般的傲慢与偏见。开头老妈子的跌倒和结尾小儿子的摔下来,呼应着整个家庭隐藏的脆弱。
4.5,“沼泽”对马特尔随后一系列影片的影像特征做出了自觉的注解:流动的水体转变为固态的粘液材质,将人物滞留其中,处于一种无ZF状态之中,电视中天主教神迹以及影片结尾随着灾难事件突然转变的风格构成了一种反讽的神学,是对于作为“见证”的视觉的不信任,特别是数字影像带来的“纪实”质感,另一方面,影像通过光的过度或不足持续散发能量强度,视觉指向了对视觉的超克,仿佛回到了历史先锋主义电影以及在马特尔之后被小门多萨通过加强的听觉所表现的内容,甚至是当代日本电影之于庶民剧的破坏:在此之中无事发生并不等同于日常、而是以视觉(甚至是听觉,但听觉却因为散点,幽灵性天生具有优势从而可以过量)作为质料捕捉其感官之外的存在,对于《沼泽》是作为gringo初入南美所感受到的热病与幽灵,在地观众则可能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