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门

At Eternity's Gate,梵高.永恒之门(港),梵谷:在永恒之门(台),在永恒的门口,在永生之门

主演:威廉·达福,鲁伯特·弗兰德,奥斯卡·伊萨克,麦斯·米科尔森,马修·阿马立克,艾玛纽尔·塞尼耶,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伦·奥伯特,阿蜜拉·卡萨,洛丽塔·夏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爱尔兰,英国,法国,美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8

 剧照

永恒之门 剧照 NO.1永恒之门 剧照 NO.2永恒之门 剧照 NO.3永恒之门 剧照 NO.4永恒之门 剧照 NO.5永恒之门 剧照 NO.6永恒之门 剧照 NO.13永恒之门 剧照 NO.14永恒之门 剧照 NO.15永恒之门 剧照 NO.16永恒之门 剧照 NO.17永恒之门 剧照 NO.18永恒之门 剧照 NO.19永恒之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永恒之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威廉·达福将加盟朱利安·施纳贝尔([潜水钟与蝴蝶])执导的新片[在永恒的门口](At Eternity’s Gate,暂译)。达福将在片中出演文森特·梵高。电影将聚焦梵高在法国阿尔勒与瓦兹河畔奥维尔度过的时光,重点讲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为创作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该片将在法国当地取景拍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行骗天下JP穿刺者夏威夷冲浪女孩美国动物地下忍者机关枪囚徒反正你也逃不掉巴拉科阿公司可不是学校新世代逆袭篇我们的追梦时代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神的记事本爱我给我一个家物质女孩杀手继母最美时光遇见你巴黎必修课美国内战汉娜的睡犬北逃舞力重击憨妻的都市日记拳战之格斗江湖明日重生装腔启示录天命玄女派对女孩升天记南家三姐妹甜品别腹格林伯格玛丽·雪莱

 长篇影评

 1 ) 达福惊艳的表演,令人失望的剧本

(本文转载自小兔熊爱听故事(theBunnyBearDiary)公众号) 晚上去看了《永恒之门》(At Eternity's Gate)。

最新的梵高电影,冲着达福去的。

就作品本身而言,太用力了,才华没有匹配上野心。

一是摄影,手持略显生硬用力,看得我想念Lubezki了。

二是台词,这个真是大硬伤……都不忍心说这个部分……大家可以去看看自行感受,还是挺可爱的。

说回表演,分享一下我对饰演梵高的威廉达福的表演笔记:这个级别的表演早就跨过技巧性的层面了。

还是用画画的比喻来说,这个级别是感受演员创作的这幅画带给我的直观感觉,而非分析他的画工如何。

所以那些他和其他人物关系表现的多细腻,那些动人的、有力量的表演瞬间,就无需提及了,达福必然做的很好。

最让我惊讶也最喜欢的是达福诠释的梵高并不疯,甚至在我看来很清醒,比大多数人都清醒——他知道当自己要求花园里的陌生女人做模特摆特定姿势时的目的,他甚至知道自己不想揭发向他开枪的男孩儿的理由。

虽然影片中梵高屡次入院治疗且喝据他人说酗酒,但达福勾画的梵高是sober的形象。

这里的sober还很有趣地避开了“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mind)“的状态(电影中点出了梵高喜欢画画使自己停止思考的感觉),而仅仅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并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在我看来,这点抓的充满冒险精神。

当然,电影提了梵高之前尝试当牧师这一点,并且在自然中找与上帝沟通的方式,给予了梵高在理性上的使命感,所以这点也更吻合这部片子塑造的梵高形象。

我联想到,精神不正常的状态最容易被许多演员表象化为”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状态“中。

达福的梵高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诠释艺术家的基本底色,即扎根于当下,并感受、反应,跳出自己的思维。

这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与真实世界脱节的,是与人连结着的,甚至在这个例子里,是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的。

延伸出来一点是,达福的梵高看似对与他人的连结有需求,甚至渴求,而且表现得并不subtle。

这点也是大多数人讲到梵高时,相对陌生的特点。

这点并不与其他性格特点矛盾,且非常聪明,因为他使梵高更可爱,更令人心疼了。

这也是一个演员在表演思路上的使自己的角色更被观众理解和喜爱的聪明选择。

但是,达福同样牢牢表现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状态(毕竟梵高出了名的不善沟通),通过他说话时“纯粹为了自我表达,而不是在追求你的认同,或者尝试证明自己,或者说服你”的状态。

也就是说,达福的梵高在听他人说话时,全身贯注,扎根于当下,给出在这个空间里的反应,但是当他在自己说话时,却是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的,而不是沟通状态中的。

这个拿捏对我来说有趣极了。

达福在大多数时候和别人的对话中,眼神都是失焦却坚定地指向一点的,这是人专注于自己的表达时的自然状态(换一个话题时,眼神必然换方向)。

全身贯注。

这点在他和精神病院的牧师对话的戏中很明显,他只在最后的部分(关于自己能否从这个精神病院中挣脱出来这种自由与否的关键时刻)才在沟通状态中,眼神才聚焦地看向牧师说话。

另有两个我很惊艳的瞬间:当精神病院的牧师问“You feel angry sometimes”的时候,他的反应是瞳孔放大,笑了。

是一种被人理解的笑,这个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很喜欢。

这一个反应就体现了梵高有多喜欢别人理解自己的感觉,一个人物特点就出来了。

梵高读信的时候,他不像是在专注地读信,而是有点在听信的感觉——他不在处理自己的思考,而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几乎像是同时进行着接受信息和散发感受两件事情。

这,只有感受力极强的艺术天才才有的状态。

就在那个时刻,我完全相信了达福饰演的天才梵高。

 2 ) 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

1、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一片,由五類型的「對話」場景構成:[1] 第一,是梵谷與社會大眾的對話,包括在酒館與女人的對話、曠野中與一群師生的對話,以此呈現出社會大眾的市儈性、現實性與淺薄。

酒館中的女人說不看那種充滿寓意的文學,只看簡潔如報紙報導的那種文字;曠野中出遊的師生中,孩子詢問「為什麼畫樹根」還帶點疑惑,可是老師說「畫得一點都不像,現在什麼人都可以自稱畫家」就充滿了質疑和挑釁;如此我們可以知道梵谷面對夏蟲不可語冰之苦。

[2] 第二,是藝術的對話,包括在酒館中一群組織社團的藝術家以及和高更的交談。

尤其與高更的對話中,梵谷充分的說明了他的筆法來自於對古典繪畫的繼承基礎,他說其筆觸是師承諸多大師的技巧,可是他的開創性,對線條與光影的感受卻又走得太前衛,終於與高更背道而馳。

面對日益增多的衝突,以至於知己的離去,最終他懲罰自己(割耳)以低頭挽留。

[3] 第三,是精神性的對話,也可以說是自我的對話,特別是在警察局、收容所、精神病院中。

與其他精神病患一同治療中,會發現與之交談的那名士兵因目睹過多軍事爭奪中殘忍的事實,無法負荷而致崩潰,一如梵谷無法承受對自然深刻且充分的感受而瀕臨瘋狂。

和神父的一席對話,更是說明他對宇宙真相的掌握與表達超前於那個時代太多了,以至於無人能及——展現出自我的堅持和肯定。

我們很容易從外界發現梵谷的苦,可是我們能不能從梵谷本身去發現他自己的樂,即使是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控訴、指責或埋怨!

這點梵谷如同顏淵——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 第四,是日常生活性的對話,包括和弟弟、醫生等,這是用以建構梵谷生命歷程的時間線。

[5] 第五,無聲之聲,沒有對話的對話場景,也可以說是與道的對話。

當梵谷眼觀自然而心有所悟,此刻的他停止言語,停止思想,沉浸在光影的變化中,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 」——因而這無聲之聲的場景特別多,占電影分量最大,導演不斷透過鏡頭攝影自然,讓觀眾沉浸在那樣的永恆光影之中。

2、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七十七:有一部電影值得愛看藝術電影的朋友去看看,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2018)。

梵谷,就是十九世紀的後期後印象派的大畫家。

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表現梵谷與生俱來的繪畫性。

當時所有的人都不能接受梵谷的畫,認為他的畫粗暴、醜陋,違背一般人眼中客觀事實的再現,認為完全不合乎客觀性,或說客觀的自然科學性;再加上他那種狂熱的情緒;當然,在實際生活裡他也不擅於和人交往,就會悶頭作畫,於是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怪人,凡他所到之處,他都被排擠。

甚至於在這部電影中,就認為他是因為這個情況而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而被排斥,甚至於被否定,於是到處被打壓,甚至於被毆打。

孩子們也因此常常去打擊他,丟石塊去砸他;村民也要趕他出村子。

最後在這個電影中,他因此就被村中的不良少年在毆打中用槍打傷了,因此而死。

所以這部電影去強調他是因為畫作被全面的排斥,而被打,以至於死。

在死前,因為他不被了解,不被接受,大家覺得個性怪異,認為他是瘋子,他是危險人物,所以還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裡去。

也就在精神病院的這些過程中,在片中,就由梵谷的口中自己來敘述他為什麼這樣畫,何以大家都這麼討厭,他還這樣去畫——他說,他只是順著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所看到的自然,那燦亮的黃色的陽光,那變化無端的光影,在這變化無端的光影中所顯現出來的驚人絕倫的美麗的色彩,這一切都是上帝所賜與人類而展現的自然狀態,這是上帝所給予的永恆,而自己只是將他們作了紀錄而已。

當時高更去看他,甚至於和他住在一起,勸他不要老在陽光底下跑去畫那個大自然,回到房間裡來吧!

進入室內,就畫室內的景況,這樣也至少免得讓梵谷自己總在大自然中過度的興奮——因他所看見的美而過度興奮。

結果被梵谷婉拒,梵谷反而勸高更:「出來迎接真正的大自然吧!

看看那個光,看那燦爛的光!

看看那個光照耀下所有事物變化無端的無限反映!

」他在療養院的時候,神父說:「你為什麼要畫出如此醜陋而粗暴的畫作呢?

這幾乎是魔鬼的顯現哪!

」梵谷回答神父說:「我知道我的畫是人們所不喜歡,他們嫌醜陋。

」他說:「其實不見得就是醜陋,這只是人們還無法看見,無法知道或理解上帝所賜的美麗,無法認識到上帝所賜這天地萬物中的永恆之處——這個大自然,這個美麗絕倫的大自然,就是通往上帝永恆之門的地方!

但是我看見了,我控制不住,自自然然的去擁抱他,把他作了紀錄。

」神父又問他:「你怎麼確定人們還不知道,還沒有看見那上帝所賜的永恆呢?

」他說:「你看!

當耶穌出生的時候,他宣道,呼救世人,可是當時的人們卻並不知道。

當時的猶太人還要求,甚至於逼迫羅馬總督彼拉多要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

當時的人們沒有看到耶穌是神之子,羅馬的總督彼拉多也不認識,於是人們就釘死了耶穌於十字架上,殺掉了耶穌了。

而當人們開始認識道耶穌,認識道耶穌的愛、上帝的愛,已經是三、四十年之後了,在三、四十年之後人們才有能力去認識到耶穌,看見耶穌,知道耶穌所說的愛。

」神父再問他:「那麼,你現在不期待別人認識你嗎?

」梵谷說:「現在的人還沒有能力認識我,事情就是這樣啊!

這要經過許多年之後,人們才能認識,認識這永恆之門!

我只是順著我內心的呼喚,畫出我所看見的——而現在只有我看見了!

」梵谷說他現在不期待人們對他的認識,因為一定要經過許多年之後,人們才能認識到他,因為他生早了;如同耶穌也生早了,是一樣的。

不過呢,將來人們會認識他的,會認識到他所畫下的這永恆。

當時梵谷還說,他只有在作畫的時候才會快樂,才會聽不到他腦中的種種雜音。

當然,這是屬於梵谷的特殊性,而我要介紹的不是梵谷的特殊性,請注意!

不是說梵谷可能有些什麼個別的或特別的狀況等等,現在不是說這個,而是要注意到這個電影中所呈現的梵谷在作畫上,他沒有一點點任何的那個時代畫作的習氣,也就是可以成為商品的、可以待價而沽的商業目的性。

他的繪畫不是等著賣的,不是為等著要買畫的人畫畫,他的作品不是為了成為商品而畫的,他只是順著他所見的自然,所感受到的自然,沒有任何的做作,歡歡喜喜的去畫,去作下了紀錄。

或許我們去看了這電影,可藉著梵谷在這部電影中所陳述他自己的繪畫理念以及他的繪畫態度,來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及「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這分道理作一個參考,特別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凡是「上德」的表現,完全是大道的,是自然的,是無為的表現。

這無為的表現到了什麼程度呢?

到了連可作為任何動機的憑藉都消失,一切的作為不過是大道自然體現而出的狀況,一切都自然而然。

 3 ) 。

看到一半决定打五星,看了诸多差评之后仍然决定打五星。

手持画面很晕,台词很傻,剧情很碎,这些都是真的。

就像没有背景音乐,只有虫鸣陪伴自己走回家的那种孤独;就像一个人拿着傻瓜相机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的那种琐碎和无聊;坐在咖啡馆里看别人聊天,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也没兴趣打听的那种疏离和无意义。

场景没有意义,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梵高的生活更是如此。

每一天都没有意义,努力画画,努力寻找意义,努力救赎自己。

得过抑郁症或者别的心理疾病的人,应该知道那种在心里自言自语的感觉。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眼前的人和事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有的时候你会很执着于一件事即使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

是不是可怜可笑的疯子并不重要,因为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尽情画你自己的东西,即使知道没有人欣赏。

今天我们其实是以“后印象派”、“表现主义先驱”什么的来看待他。

他喜欢画向日葵是因为喜欢向日葵,喜欢画树根是因为树根很美,喜欢画得快是因为喜欢笔触的流利感。

很难过的是,从他活着到他死后,那些向日葵后面的那个孤独灵魂依然没有人理解。

而他始终没有一个朋友。

但是还有向日葵和爱你的哥哥。

 4 ) 期待太高,可能就有失望吧

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5 ) 被上帝遗忘的儿子

很喜欢,主要是以梵高的视角来叙述他生前的状态。

梵高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以不同的拍摄视角。

在他不同人生时期,对画画有新的感悟时,bgm或轻快,或沉重。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高更说要离开他,他的脑子里不断重复高更临走前对他说的话,很符合他作为一名精神上患有疾病的人,面对志同道合的挚友突然名声大噪说要离他而去,内心的崩溃,也把后面割耳朵的剧情的矛盾点放大,让我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梵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总的来说视听结合,我能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自己的保护,我想电影中间对梵高作品的评论那一段,正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至于结尾处梵高之死,我也宁愿相信他是不想把那两个少年说出来,所以直到最后也是支支吾吾的,一个想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大自然的馈赠的画家,又怎么能让大家唾弃那两个青年呢?

他是被上帝遗忘的儿子……

 6 ) 和凡高在一起

唯一一部看预告片就一下子哭出来的影片。

期望过高的缘故吧,实际感受并没有那么好。

一是天才的内心世界并没有那么地容易共鸣的;二是导演的细腻与过度诠释,令我觉得没有留白没有回味。

达福的演技了无痕迹,让我哭出来就是那么一句“我做不了别的,我试过了”,一种普通人的脆弱。

前半段都很美,镜头的视角仿似一直站在凡高的身边,金色的阳光,田野,一个人的孤独和静谧之美--这些普通人都可以欣赏。

到了踏青的小朋友好奇地围过来,我正在“好可爱”,凡高却突然发飙,我才被一个耳光打醒的感觉,森森地意识到我属于那群不能够理解天才的普通人。

也许是导演做得太好,让我这个普通人观众真正感到和凡高在一起了,这种太近的距离产生了不适--一个“疯子”,讨人嫌,甚至危险的怪人。

从前站在后人的角度听说这些历史,内心充满了对天才的怜惜。

真刀真枪地去面对了,我也觉得讨嫌跟难以相处。

台词并不多,但回想起来有很多自白,自我陈述,好像导演生怕没有说清楚凡高是怎么样一个人,有怎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这是我不喜欢的地方,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自己去理解和想像的空间。

最后再小小地吐槽一下达福的年龄同角色差距有些太大,残耳的特效化妆也有些不走心了,有一两个穿帮镜头。

总体瑕不掩瑜,是画面与音乐与演技方面观赏性很强,风格也很特别的电影。

推荐一观。

 7 ) “太阳在那阿尔的天空燃烧得太快”

导演可能体察到了孤独,但他不敢如实表现孤独(查理·考夫曼表示震怒)。

夭折的王勃不无残酷地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可是孤独其实是个伪命题,首要的,孤独并不是孤立的,它根植于社群和链接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史上最自我最孤独的艺术家能够被理解和吹捧(不一定是大众,有时是少数甚至单个人,另一个人,但总在追寻,不是吗?

),悖谬是,如此一来,孤独还能被称之为孤独吗?

甚至布朗肖所谓的“本质的孤独”?

所以布朗肖会这样写:“当我独自一人时,并非是我在那里,我远离的并非是你,也不是其他人和外界”(布朗肖,文学空间)——孤独是个虚伪概念,更非原初,和艺术一样,孤独是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而这就是它的根本,因为连同“我”也是个虚假概念,“我”的生成必得有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声响,是回音,当我追问我时,只会看见你,进而(如果幸运的话)只会看见无:孤独总是社会性的,而非孤独性的,孤独的生成和解决都指向了他者,指向了另一个,于是孤独就不再是苦痛和不幸,于是艺术,如果艺术不再是寻求他者的艺术,艺术会是什么?

奎因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公共的”,只要你一思考(而思考就是语词,此外无他),你就进入了公共空间。

维特根斯坦则说,“真正的私人语言并不存在”,那么,应当追寻的就是这种不存在,寻追寻这一个“无”,当我开始言说“无”时,“无”就已经进入存在了,这一悖谬才是人的真正孤独,人之为人的孤独,“我们读到,上帝是/一部分和一瞬间,一个零散者”(保罗·策兰,《你今晚在哪边》),上帝都不是整全者,更何况是抟土所造的人呢?

(更何况精液卵子所造之人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是真正的问题只有:在你化为尘埃之前(“之前”,但这里已经取消了时间,也就是历史/时),你要审问你自己,你为什么要画画?

你为什么要写作?

你——已经存在了(确定无疑吗?

),可是——你,为什么要存在?

” 来自(影片结尾的真正)他者: “在我的黄房子里,紫心的向日葵在黄色背景上跳跃,在黄色桌上的黄色花盆里舒展着它的枝干。

在画的一角,签着画家的名字:文森特。

黄色的阳光透过黄色的窗帘,把整个房间染成了金色。

早晨,当我从床上醒来,这一切闻起来好极了。

噢,是的,他喜欢黄色,这个可爱的文森特,一个来自荷兰的艺术家,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远离迷雾,渴望温暖,我俩在阿尔的那些日子,我们都是疯的,我们和美丽的色彩并肩作战,而我钟情于红色,我该去哪儿寻找我那一抹鲜红呢?

他用最黄的画笔在墙上用力一挥,突然化身为紫。

我是神,我是神的声响。

”(保罗·高更,1894)

 8 ) 本来是很有潜力的高分电影

演员很好,布景很好,画作很好,音乐很好,风景很好,光线很好。

内容很好,立意很好。

凡叔和疯人修道院长两个老戏骨对话是高潮。

缺点1主要人物为什么说英语,连我这样的英语盲都觉得尴尬。

缺点2为什么一直晃动,有些文艺导演就喜欢执拗的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技巧,特别是法国导演,不知道这个片是不是法导。

缺点3下半个镜头的毛玻璃。

我知道是想告诉大家那是主角的视角。

那能不能除了主角以外的视角不要晃动。

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缺点

 9 ) 晃晃悠悠,浑浑噩噩

对于这么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的传记电影,本来是满心期待的,但是开头就特别失望,镜头开始就晃来晃去,梵高和高更的对话中,镜头开始对向梵高,等到高更讲话时扭头对向高更,就像一个三流新闻摄影记者的运镜一样仓皇失措,手忙脚乱,再有,梵高一个人在前面走,镜头在后面跟着,我猜导演是想写实,让观众跟随主角的脚步跟视角,但是人家走的也没那么颠簸啊,要是晕车的观众这一会儿苦胆都被你晃出来了。

另外要吐槽的就是演员的年龄,梵高37岁自杀,英年早逝,可是主演看起来至少60了吧?

是真的找不到演员了吗?

 10 ) 记录下感受

演员,摄影,色调让我觉得是在他身边的一个画童,静静的看他画画。

同行的镜头,绘画时没有过多台词,静静欣赏,都让我赏心悦目。

但我分了三次都没能看完,手持镜头需要再减少一点,对白的节奏,与信息传达再有效一点,感觉会更好。

之前有看评论说,这片子十分论文。

确实是。

台词能有一代宗师那种节奏就会颇为不错了。

 短评

梵高也成为‘一千个人…’那种角色了。看上去像是个传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试图用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模糊的视角以及晃动的摄影来构造主角眼中的世界及精神状态,而不是任何具体的情节。台词方面由于大开上帝视角又是英文为主,时常出现脑残对话。以影片这种状态来说,无对白版就已经足够了。演员方面很喜欢文森和提奥,其他的明星都是画蛇添足。

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今年的电影都是冲着最佳配乐去的吗?

7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要不是镜头晃得头晕我能打五星,这版拍得真实有感受力,对梵高不是很喜欢很了解的都接受不了这个风格,筛掉了一大批小清新伪粉丝

12分钟前
  • NOUS
  • 推荐

SFO-PVG. SY

17分钟前
  • Soo Yung
  • 较差

晃得我头晕但有些画面很好看 黄色房间的黄色桌子上金黄色的向日葵

19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一个看似极度孤独的人,却通过作品火热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在世时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的画家,在自己的葬礼上才有人拿起他的画作端详。充满讽刺和不公的一生,却对他人如此宽容。导演似乎也在像梵高运笔一样运镜,想要开创一种超前的拍摄手法,但不被我认可,减一星😂

24分钟前
  • 一路有妮
  • 推荐

空壳 之前还隐隐期待达福+卡里埃版本的梵高能不能超越皮亚拉 全被施纳贝尔毁了 我是在做什么白日梦

28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较差

梵高说,高更说,提奥说,神父说,导演说,编剧说,我说。

33分钟前
  • YWCJ
  • 还行

虽然梵高也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画家,但是这种实验性表现形式(黑屏,自白,表现梵高视觉模糊的光线),总感觉格格不入。但是画作色彩,人物形象都还原的很好。

36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确实比较无趣,相比之下,还是当年皮亚拉的梵高最感动我啊!另外,大家都在说英语,也总是怪怪的。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0分。看完更加睡不着,直接晕车了。

44分钟前
  • faroe.
  • 很差

【6/10】声画的处理以及摄影有点儿意思,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内容上并无太多值得推敲之处,最后就是想说的是,为啥拍梵高的电影就非要拿割耳朵做文章?

45分钟前
  • 小钻风
  • 还行

悲伤的故事,之前还看过一部用梵高笔触做的电影,名字忘了,那部更美,这部更真实。想起很久以前朋友告诉我看过《梵高传》,加上画画,也许是我对他感兴趣的种子,看到梵高和高更之间的故事,还特意百度了下,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想起了杜甫和李白,看这种片子总是容易边看边神游

48分钟前
  • 就一无聊男
  • 还行

5.0。《潛水鐘與蝴蝶》裡的那點小聰明不知道還想一魚幾吃,創作能力壓根匹配不上野心,最後只呈現了一出重走藝術家封聖老路的「刻奇」大賞。

53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被奥斯卡提名给骗了来看的。

56分钟前
  • 領導沵℡℡
  • 很差

结结实实睡了至少一个小时,开头看了一些,梵高被小孩子欺负和兄弟情看了一些,再睁眼就是最后的高更了……对了解梵高的人来说有些平乏,对不了解梵高的人来说也缺乏吸引力,可能只有挚爱梵高的人才能看得下去吧

60分钟前
  • ChingYew
  • 较差

给达福个最佳男主吧

1小时前
  • 已注销
  • 还行

看得死去活來。。。不知所謂的小清新濾鏡和完全沒必要的手持晃死你攝影。。。

1小时前
  • Chopin J.F.YU
  • 较差

艺术片,艰难看完。Willem Dafoe 的扮相很到位,感觉就是那些个自画像里走出来的梵高。起兴趣的是Van Gogh的生平!想去家旁边的博物馆看看那里梵高的私藏!也很想重新看看Love Vincent!

1小时前
  • Karen
  • 还行

阵容豪华到能数星星,连最后那段高更的文字都是路易加瑞尔念的,但其他部分都很糟,本届其他片和它一比都能加颗星。情感泛滥,矫揉造作又刻奇至极,说是在拍梵高,实质上却是对当年《潜水钟与蝴蝶》的重复,施纳贝尔自以为镜头怼脸+狂拍主观镜头+全程旁白就能贴近人物内心,结果就是MV式的抒情段落多到成功引起观众生理厌恶。主观镜头的虚焦移轴就像梵高眼睛结了翳,假如是模仿印象派,模仿成这水平真可以歇着了,就算梵高本人有眼疾,也完全不至于弄得这么夸张……至于梵高自己亲口说出“我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这种台词?自比耶稣也不是这么直接说出来的吧?这么一部全程无节制堆满各种梵高icon,却将本尊挖空、扁平化的“梵高porn”,思路与那些一切出发点只为安抚观众的超级英雄片有什么区别?

1小时前
  • 字母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