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不一样的故事和价值观,展现不一样的美学风格,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
这几年的文艺电影,北方导演大放光芒。
比如《北方一片苍茫》、《老兽》、《爆裂无声》、《美姐》、《天注定》,美学上,抓住了北方的苍凉与破败。
看够了北方,我们要看南方。
看够了当下,我们要看传统。
《我的上高》,抗战片,细致讲述南方的生活。
原来我们曾经这样生活,曾经坚守这样的价值观。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电影,展现了水乡江南、人文江南的美。
青山隐隐、水汽淋漓、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物产富饶、丰米足肉。
人文深厚,人民读书、祭祖、祠堂议事、路口送别,通情达理,知义守礼。
故事没有悬念,但是文人县长带领百姓爆发出最大的战争潜力,这是独特的故事角度。
秀才遇到兵,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徐皓峰说,拳理忌讳遇强求强,因敌人发力,激起自己发力,必为敌所趁。
简单对抗,是败亡之道,不模仿敌人,才是克敌之道。
清末、五四、民国…我们抛弃天理、信奉强权、用法家之术、以至于不择手段、犯下大错。
或许,是走了弯路。
好的电影,是提供不同的价值观,让价值观对撞。
对于将军来说,打仗要靠我们职业军人舍命搏杀,百姓不过是提供钱粮。
对于百姓来说,如果大军欺压百姓,我们凭什么和大军共同进退。
最终,大兵誓死守土,百姓倾力相助,共同奉献精彩战役。
儒家的德,兵家的智,两者该如何相处?
又能如何互相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礼义廉耻,真的是一句空话吗?
“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孝悌忠义。
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才能向前;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
”主角是文人,是儒家,秘密身份是共产党员,原型也真是共产党,世界是复杂的。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有这样一部电影。
错误的价值观体现,自以为是的自圆其话,只为了现代社会上一杯鸡汤,不配为此片上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隔绝了包含抗日提材的影视,因为相信豆瓣高分看了这部电影,看到黄县在船上秘会,果断关!
思考一二写上两句,再看电影前部分,县长为处罚军痞,我等小民感慨不已,传递正确价值观,不只在历史中,也在如今的社会上,我也附合,看到船上秘会,我就不感苟同了,就是告诉我们,人,不管你在哪身处何位,不管是公司的员工,还是机关职员,你只要认真工作,不需要忠诚,你只要有自己的忠诚判断就可以了,换位思考,这种人在现在社会,能容忍吗拿着国民党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干着挖别人墙角的勾当,这跟电影上的军痞,有什么出入,以为你做的为别人,就应该得到自己想要的,你考虑过别人吗,不知道拍这个片的人,出于什么心态,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喜欢两个人物第一个,就是黄县长的太太,长得很好看是真的,演得很好看也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黄清谷了,这个饱读诗书的酸县长实在是太优秀了。
这俩人,都很好很优秀。
你说县长太太也是啊,说去别的城市就去别的城市,说搬家就搬家,也不在乎条件如何,作为县长太太,糊墙也干伙夫也干厨子也干,丈夫说什么便是什么,处处支持丈夫的工作。
还显得那么优雅有气质。
对她来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开心里就踏实清谷县长最叫我感动的是县长与自家太太的相处。
每一次的离别,相互深深地鞠躬,心疼自己的太太那些眼神、动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的人都是这般作风还是其他,但是这种细节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这种书生做派,温文尔雅,所到之处便是礼仪。
这怕是我的理想型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认识这种人,所以很有好感吧。
但是这样真的很好啊,认真地对待别人不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吗?
在看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时,向雪被一位名叫陈更的女选手圈粉了。
为嘛呢?
因为,作为一名工科生,她对中国诗词的掌握和理解,简直到达了一种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尤其是当她解读韩愈的诗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她说,韩愈的诗作总能让人感受到当代文人的一种骨气。
与韩愈相似的,是向雪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同样的,影片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但却用一种特别精致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一种风骨。
电影名为《我的上高》,豆瓣评分8.2。
乍看到这个评分时,向雪确实被吓到了。
向雪想不出,一个小成本制作的,没有大场面,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电影,竟然也能有如此好评。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说,有感情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有内容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就像《我的上高》,影片的男主角是初上任上高县县长职务的,只不过,学校失修,百姓利益被掠夺,以及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等诸多的事件,都让黄县长(田小洁 饰)要面临的问题众多。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黄县长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酸儒气息,就比如,因为即将有场硬仗要打,所以军方上级领导提出了“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
在诸多的官兵心里,这口号无疑就是他们的尚方宝剑、免死金牌。
所以,这些当兵的,便将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在百姓利益与军人利益出现矛盾时(比如老人家卖菜时被当兵的抢劫,比如良家妇女被当兵的奸污投河自尽),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才会装腔作势的说:“现在要打仗了,处理当兵的自然会引起军队不满,打仗靠军队,宁损害百姓,也不得罪军人。
”
可酸儒书生黄县长却说,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你这个管事的哪条也绕不过去,你自己看着办。
不仅如此,作为一介读书人,黄县长在面对失修的学校时,更是做出了把县政府办公室让与学生们读书这样震惊旁人的举动。
毫无疑问,影片《我的上高》就是用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坚持和底线。
他的坚持和底线不是战火纷飞的豪情,也不是男儿本色的侠义,而是用温文尔雅,用有理有据,用刚正不阿,与时代里的霸主们来一场言语上的较量。
可就是这种没有点滴煽情成分的较量,却生生的让观众们动了容。
可以说,此片虽然名为《我的上高》,但其却用了独特的角度,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存有的气节和传统。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它的所有细节和手法,都能让观众们看到一部电影的精致,电影画面更是简朴沧桑但却不失文艺美感。
说实话,《我的上高》无论是画面美感,还是演员演技,都很是抓人眼球,虽然此片不以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来博人眼球,但那层层推进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拍摄,还是比以往的战争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如果你只是冲着战争片的光火炸裂去看的此片,那么向雪劝你可以换个电影吧。
可如果你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看看读书人的不同之处,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会因为错过这部难得一遇的佳作而悔恨不已。
“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孝悌忠义。
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才能向前;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唯有仁义。
”这是本片主题,形而上的内容,竟从一部小制作得以体现,且完成度极高,让人震撼。
此前,除了讲述另一时间纬度抗战故事的《赛德克巴莱》,还没有别的抗战片让我感受这等惊艳,拍案叫绝。
正所谓烂片原因各异,好片却必然是各方面都较为完善,这部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作品,再次印证了这个标准。
首先是编剧功力深厚。
故事推进合理,情理通顺,情节面面俱到,大有义,小有情,上至国,下至人,从点到面叙事很周全,没有遗漏。
尤为让人佩服的是台词,字句精致讲究、风情古雅,意思却深入浅出、生动质朴,符合故事展现的年代、地域、人物特点,韵味十足。
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分明,寥寥数语间已跃然屏幕。
此外,于合乎剧情的基础之上,有升华精神层面,布道中华文明、道德情操,且并无说教空洞感觉,反而流露诚挚,让人感动。
这才是妥妥的正能量,真正的主旋律。
再说制作。
导演手法从容,显得克制有力度,有关战争残酷、军人悲壮、民众艰苦的场面以小博大,氛围足,很到位。
摄影大气,痕迹少,镜头含蓄却表达丰富,清冷色调符合故事题材。
剪辑顺滑,节奏张弛有度。
虽不是院线发行,却有极端正的电影感,整体印象是润物细无声的高级。
再就是演员表演。
选角并无大红大紫的明星或大腕,但主演和配角都很在线。
尤其主演黄县长的田小洁,把一个临危受命的文人官员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与驻军司令和师长过招,在军人眼里,初见他是酸腐,再见他觉得有辣劲不好对付,最后被他的睿智和大义折服,从矛盾到同仇敌忾的几个来回做得干脆利落,铺垫到位。
而当他预见大战即将到来,决定破釜沉舟之时,与家乡同道前辈和挚友诀别,那份坚毅并不张扬,反而是十分隐忍,把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心怀大志者的豪气和决断,推到极致。
最闪光处是,不多的剧情空间,仍不忘刻画他为人夫为人父的柔情,平日对妻儿极力爱护,却因为顾全大局要以身作则,不得不把他们留在战火中心,他也有心痛和歉疚,甚至在噩梦后心悸惊惶……这便打破高大全的偶像设置,又把他拉回到现实,让人感受到来自血肉之躯的不易,为其命运产生悲悯,也更敬重其行为伟大。
总之看完片子,于唏嘘感慨后,从中学习到专业内外的东西,受益匪浅。
觉得,对本片已不能简单贴标签、定义为抗战片,它更像一部有态度、有情怀、有主张、有针砭的艺术电影。
电影《我的上高》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致地用小成本电影的各种手段,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国难临头背景下读书人,中国人的风骨。
没有煽情,却会流泪。
特别喜欢片子中仿佛已快在中国大陆失传了的“酸儒”表达方式,含蓄,温和却坚定有礼。
电影画面简朴沧桑中带有很浓的文艺美感。
最喜欢县长夫妇俩那种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
好像丰子恺的漫画。
重点细节是主人公是我党员。
原本以那种惯常的非主流思维,一下就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围合甚至搞笑。
但历史上这个人物的确是中共党员。
这就让这个主流剧的弘扬手法显得更高级了一些。
从一开始的兵民矛盾到后来的雨水情深,同仇敌忾,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弱小的父母小县长,凝聚并且点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让它成为一种强大坚定的决心。
上高战役是抗日期间比较少的几次漂亮的胜仗,最后的战役胜利从电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汇聚成的洪流战胜了强敌。
真实可信。
电影里大爱和小爱都表达的很朴素真实,不带“喧哗”。
要打仗了,黄县长要离家带民夫去助战前跟老婆说:“你是读书人的家眷……” “……别去城门口买菜,别人会以为你想跑……” 临走前吃夜饭,给老婆夹个菜,用手按住,不让老婆再递给孩子,这种无声的爱,细腻感人。
主演田小洁演得好,电影台词和处理手法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含蓄淡泊却很精致一丝不苟。
手法比常见的弘扬剧要“高级”一些。
这个电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怎么会吸引我,刚开始是画面的美感和演员的演技让我没有立刻换台。
后来才渐渐被剧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动。
很像电影情节本身的推进模式。
是真正的读书人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厚”自带的气场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没有天天做秀须必备的浮夸。
(也很喜欢罗将军这个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个性和正规军形象与黄县长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带戏剧性。
给片尾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必胜的决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张力的铺陈。
小县的秘书,拎个包,跑来跑去也是个精致的细节。
)
老黄被越级提拔到了即将开战的县城当县长,作为一个文人,刚开始的表现挺酸的,不过文人的硬气也被表现出来了,先是解决小学危房问题,没钱就把县政府办公厅拿来顶上,然后为军队滋扰地方的问题头疼,其次是打击奸商。
一系列的相爱相杀桥段之后军方对老黄的态度从憎恨变成了理解和尊敬,鬼子终于开始正式进攻,老黄带领老百姓在后方支援军队,挖工事,供应食物,运输弹药等等,为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打败了鬼子。
总评一星0分,片名很渣,原本还以为是人物传记呢,结果百度了才知道黄县长原型是地下党,这种古怪的角度符合某个党派抢功劳的正确姿势,拍这样的电影证明抗战胜利全是他们的功劳,为了衬托猪脚这朵红花,作为绿叶的抗日军队被黑得不要不要的,片中直接被称呼为土匪了。
另外片中多次秀恩爱很多余。
并不是因为唱响了主旋律,才获得好评。
《我的上高》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干货,但好评也不是百分之百。
譬如我还是隐隐觉得看完这部片子心里不够舒畅,总觉得缺点什么。
主旋律电影多如牛毛,经典却很少,《我的上高》也无法成为经典,就说明编导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
这篇影评会有两点赞扬和一点批评,或许有失偏颇,但绝对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也希望得到交流。
一、镜头对主角的完美刻画和简约的表现蒙太奇片头最开始让我对后面的画面产生期待,中国山水画如何与战争联系到一起?
一个全景把黄清谷搭乘的小船装进去的镜头频繁出现,画面十分平稳且水平。
不要旁白,不要字幕,就讲明白了黄清谷其人。
想起近些年来,片头一堆字幕和旁白的战争片,《我的上高》称得上作用了电影技术表现着电影艺术。
小船在湖面前行的镜头,是一个普通观众也能够看懂的表现蒙太奇,中国人都知道山水画是文人的象征。
另一个小问题,主角是什么人?
我个人判断黄清谷是共产党人,有几个镜头:开战前,黄清谷去买蜡烛,让掌柜带话的镜头;从上饶返回上高的途中,路边马灯旁黄清谷和陌生人的谈话,谈到战争到来时的对策,陌生人是不是共产党人呢?
我认为是。
但这些都是没有理性的,不是硬证据。
二、钱泠泠的良心和立场罗司令作为国军司令,但没有被抹黑。
张将军打死了自己的部下,这是编导们设计故事冲突的良心,这种立场是和别的某些抗战片对比出来的。
抗战片的拍摄不能只是举着还原历史的大旗,还要真的还原历史,并且还原历史不能过于单纯,还原要考虑眼下的社会,给我们生存的环境积极的教育意义。
主旋律片不应该只是宣传、迎合主旋律,而是遵循主旋律去解释个弘扬,必须强调宣传和弘扬不是一个性质。
三、细节虽小,但决定整体的高度心里说不上来的那一点失望,其实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细节诉说的。
譬如,黄清谷手中撑的黄雨伞,文人是应该撑着伞,但在战场上他撑着伞的表面,缺少了现场的残酷和无情。
雨伞像诗一样的柔情,把战争的残暴扭曲成了凄惨。
或许说扭曲也不对,但最有力度。
又譬如,黄清谷第一次去往罗司令的指挥部时,指挥部外绿水青柳环绕,给我这个即将登场的司令应该是酒囊饭袋的反应,而事实上罗司令有能力,讲道理,是一个英雄人物。
假若上升到镜头语言的角度,这大约是一个表现蒙太奇的失败。
这个譬如,是基于对上高会战这个历史事件不了解的观影对象。
对抗战历史的严肃态度,对中国文人的敬重,对电影艺术的考究,是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去看的一些理由。
而对于一些观众的失望,大约就是整部影片像被啥东西抑制住了似得,怪那个抑制电影洒脱一点的东西吧。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非常难得的本土题材+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导演用100分钟告诉大家什么叫克制, 几乎能与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没有落入文艺片矫情造作的俗套,我非常喜欢!
“老表们,让大军赶路”然后过去了十几个军人…………只能说意思到了。
就像是抗日剧剪出来的一段一样,人物模型还算OK,但是人物关系完全没做出来,场与场之间衔接根本没逻辑,视听表达根本不存在的
本以为是宣传国军抗日的,结果是对国军啪啪打脸。国军要是有这一半的军纪,早夺了天下了。
我就是上高人。这个故事我听过。应该可以拍的更好
还不错但纪录片的风格有点重
横店出品,除了名字和上高有点关系外,换成任何一个中国的县拍出来都没什么问题,看了一半果断不看,实在是把个短片的剧情拉成了一部电影,本来打1星的,作为上高人,还是给2星吧。
从头看下来觉得挺假的,本来一个国民党委任的县官非得给个某党身份实在有点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他一开始对于驻城守军就有各种不配合其工作的理由,哪怕他真是青天大老爷~国难当头一个敢死队员请求死在战场上只是想实现剩余价值而已,多去杀几个日本人不好吗?县长做法实在显得得理不饶人~最开始上任的时候没跟任何人交流的确有违礼数,既然是读书人应该懂~去跟个带兵打仗的人说仁政,我怕你是脑袋烧坏了你怎么不去跟日本人说仁政~身上泛着孔乙己的味道一股酸腐味实在不明白有啥好歌颂的~你要知道跟日本人打仗是要流血掉脑袋的,你个穷酸书生各种中二病放到现代就是键盘侠光会嘴炮瞎bb~现实一点,枪林弹雨的你几个之乎者也能解决问题吗?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白了其实又是某党洗脑系列作品,国军阵亡将士连个全名都没有吧~
男主长得像贺卫方
司令和师长的演员是带资进组的吗???
拍得平实,电视质感
催泪
很好看哦,可惜看晚了,强烈推荐
1941年3月 江西南昌,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选材角度很不错,没有讲前方战场战斗有多么激烈,也没有描述后方老百姓有多么困苦,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县官怎么维护战乱时老百姓的生活,之后如何安排老百姓支援官兵打仗,军民同心的故事
这分是怎么打出来的??——看片子的时候我本来是这样想的,直到我看了后面的另外两部献礼片。但有一说一,碎片叙事,纸片人物,基本是电视剧水准。
台词很有古风 前半段 摄影也不错 黄县长的风骨还是很打动人
朴实无华,用心的电影。秀才遇到兵这个设定很有意思。
为生民立命,先生堪称楷模
小成本电视电影,质感和手法简陋,但因陋就简,比不少宏大主旋律电影更可贵,但虎头蛇尾。田小洁表演有旧文人气质,有血有肉。电影台词不错。本片虽然问题太多——背景交代,段落衔接,镜头语言运用等。但还是值得推荐。至少给主旋律抗日题材增添新的思考。如何借鉴人民公仆电影,来表现抗日县长。
不错的一个故事,拍成很标准的CCTV6风格,挺无趣的。换一个不这么刻板的导演拍出来应该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