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爱情电影,昨天下午偶然间发现一部口碑非常高的电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正好下午有点时间就看一看打发时间,没想到,这部电影拍的那么好,唯美、新鲜、细腻、深刻,上一次看到让我用深刻形容类似作品的还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貌似电视连续剧的作品,其实,我觉得是用电影的笔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拍成的电影短片,当然如果剪辑成一部电影也毫无维和。
这是这部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六集,难道影视作品也开始饥饿营销了吗?
还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不懂,到底为什么六集要分开来拍,说句实话,每一次的短暂停顿,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共鸣是会弱化的,不过,我想幕后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拍。
除了这个形式以外,我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演员,尤其是扮演“亭亭”的程予希非常欣赏,她的演绎把这个学妹的可爱、委屈、隐忍、奋不顾身、为得到自己所爱的等待和小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演的好棒,查了一下,演员近年也要30多了,在演高中生的戏码,感觉也非常自然,浑然天成,没有装嫩的不合时宜。
这让我想起了《面子》里的vivian,这类角色拿捏很难,但是两位女演员成功的表现出来,而且,让人叫绝。
这部电影,或者说是电视剧,让我对于这个爱情故事多了深层次的思考,其实,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婚姻电影,不仅仅是探讨爱情,还把育儿、平淡期的夫妇相处之道、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摆在了观众面前,只不过导演巧妙的用爱情的包装把这个深层内容埋的比较深。
这部爱情电影,让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开始相信这世间确实有爱情的存在,在那遥远的学生时代。
很喜欢这部剧的感觉,最最喜欢最后在天桥的那一段,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风声,车子行驶过的沙沙声,镜头拉远,天桥上两人面对面站立仿佛一副轻柔的静景。
惊叹于程予希的演技,很多细节,眼神,表情,太独到。
也很想感谢亭亭这个角色,被程予希演得极致鲜活。
天桥的对话看得我心疼,心痛。
无比疼惜亭亭,这个即使千疮百孔,血肉模糊,也用最坚强刚毅的一面去包容怡敏的所有。
她只是感情中更加勇敢的那一位,但是她不是“金刚不坏”,不是不会疼,不会伤心,更不是不会因为你的否定言语而自我怀疑的“石头人”。
相反的,她有血有肉,懂得爱,懂得勇敢,更懂得如何去爱!
可是,可惜,可谈,可悲,这份爱太不对等,对方的她,自如地享受了这一切爱,却还要控诉亭亭的“不忠”,她看不到她的伤心,看不到她在背地里的难过心碎。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可笑。
可是这份爱恋又多么不科学啊。
不科学的一个敢爱敢恨的亭亭却这么爱一个软弱自私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可是爱,从来也都不科学,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又何来那么多神伤。。。。
我沉溺于结尾,感慨而又悲伤,我写下这些,足以好好告别曾经深爱过她的那个我。
再见,曾经那个满腔赤诚的你。
愿你今后依然勇敢真诚但也好好地疼爱自己。
花了两周时间把6集短剧追完,台湾很擅长拍这种偏清新风格的同性恋剧,剧情虽然平实,但一些小细节真的很打动人,比如学姐和学妹在一起学习的那个片段,我在看时,就感觉有日式爱情片的味道,整部影片的色调和运镜都很是我的菜。
故事从学姐参加婚礼拉开帷幕,学姐在婚礼上遇到了年少时代产生过暧昧情愫的学妹,一段回忆涌上心头,学妹也始终对学姐念念不忘,于是两人重新取得联系,剧情便由此分两条叙述线展开。
一、年少暧昧中的两个冲突点学生时代是两人产生感情羁绊的开端,整个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淡,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个冲突点。
第一个冲突点是学妹跟学姐在一起学习时的“不经意的吻”,穿大人衣服相互摸胸;第二个冲突点是两人在昏暗的过道中相互取暖,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冲动,但却被闯入的“流氓”打断。
如果第一个冲突点是爱意启蒙的话,那么第二个冲突点就是爱意确定。
少年时代的女孩子之间本身就很暧昧,相互牵手、简单的亲吻也并不奇特,甚至于相互摸胸也是某种关系好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期,学妹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她确定当时就喜欢学姐了,但学姐那个时候是很懵懂的,甚至于觉得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如果学妹不再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学姐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段关系的“变味”。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学姐当时也对学妹有爱意,那么学妹“不经意”亲吻她的时候,她应该是略带局促的,是回味的,甚至会愣一下,但学姐当时的反应是很自然而然的,是朋友之间的笑和打趣,就这一点,我觉得此时的学姐对学妹的感情还停留在朋友之间的亲密状态里。
所以这是爱意启蒙,经过学妹每天送学姐回家的情感发酵,学姐终于对学妹产生了爱情,在昏暗的灯光下情不自禁的想要接吻,就足以确定了学姐对学妹的爱,因此学姐接下来的反应也就很理所当然,被人撞破后她跟学妹一起跑,摔倒后学妹去扶她,她很生气的拒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纳闷,她这么生气干什么?
但我马上就明白了,因为她察觉到自己跟学妹的感情“不正常”,换言之,她开始“往那方面想了”,也就是她也喜欢上了学妹。
通常来说,当女生意识到自己喜欢女生之后,第一反应多数是不相信,所以学姐的一系列行为也可以理解,她刻意疏远学妹,恰好说明她喜欢学妹,但是她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再加上学姐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女生,这样极具反叛的“爱情”跟她受到的家庭熏陶截然相反。
所以第二个矛盾点的激发,是导演向观众证明学姐对学妹,也怀有同样的感情。
通过这两个矛盾点的激化,将两个人物推向了高潮,在叹息这段无疾而终的年少情愫之后,更多人期待看到十五年后两人的感情走向。
二、十五年后的割裂年少时,学姐是乖乖女,听家里的话,觉得长大结婚生子很自然不过。
她也很快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所以相对学生时代,她和学妹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障碍,还有家庭的障碍。
但重遇学妹的她,感知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枯燥与烦恼,看着帮不上自己忙的老公,她产生了疲倦感,甚至怎样都觉得老公不顺眼,是真的这样吗?
难道以前她感知不到吗?
当然不是,是学妹带她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无拘的、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按部就班、按捺内心太久的人,其实很渴望这种自由,学姐也同样想要某种释放,所以她想见学妹,所以她开始嫌弃自己的老公,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觉醒。
但很遗憾,换来这份觉醒的代价很大,学姐已经不是无牵无绊的单身狗,她身上有责任,所以她也有过纠结和矛盾。
很多人说学姐一点也不勇敢,但我认为她绝对是勇敢的,在跟老公拌嘴的时候,她冲动之下说出了“我喜欢上的是亭亭”,气消之后,她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她老公生气的质问她“我哪里不如亭亭”时,她说的是“因为她懂我”。
谁还能比学姐更勇敢?
跟自己老公出柜,这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更何况她还有个孩子,她说出这句话之前,就已经默认自己即将要承受的压力了。
所以我认为学姐在觉醒后,在确认自己对亭亭的爱意后,她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于是她去找了亭亭,在这个地方我不确定她找亭亭的目的是什么,但联系之前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她是找亭亭表白的,而不是决裂的,如果亭亭此时也答应了她,我相信学姐是能够离开老公,带着孩子跟亭亭离开的。
但转折点是她得知亭亭有男朋友,这也是我觉得很狗血的一段。
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亭亭要找一个男朋友?
为什么不能是女朋友?
唯一的解释是,亭亭是双性恋,女生的话只喜欢学姐,男生的话没有很喜欢的,所有时常更换男友(亭亭妈所说)也不结婚。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学姐,你跟自己老公出柜,然后大晚上来家里找她,想跟她一表诚心,但突然得知她有男朋友,还同居了,我不信你不生气,让我的话,我可能会揍亭亭一顿,你凭什么把你以为深情的爱当做试探我感情的筹码?
你凭什么打扰了我的生活后还能若无其事的跟男人同居?
但感情是没办法用理智解释的,这也是我理解亭亭的理由,她深爱着学姐,但她没办法真正得到学姐,可她也需要爱,那么这个爱只能是别人给与,只不过这个“别人”,也是无辜的代替品罢了。
三、关于“替代品”学姐的老公,亭亭的男朋友,只是弥补她们情感裂痕的替代品。
但学姐的老公不完全是,因为学姐确实是好好想跟他过日子的,奈何他懒、不问家事,所以久而久之学姐感到了疲倦,但是平心而论,他虽然没尽到父亲、丈夫的责任,但起码还是一个算得上负责的男人,这也是大多数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
而且我怀疑她老公也有出轨行为,她老公第一次出镜的是时候,学姐质问他为什么不回妈妈家之前,他躺在沙发玩手机,看到学姐靠近后,有了一个不想让学姐看到聊天内容的小动作,虽然后面没有给出解释,但加上她老公经常去部落格留言、看美女(跟学姐聊天时,对亭亭啦啦队等事情很了解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关注这些),所以我感觉她老公可能也跟人撩骚。
不管怎么样,学姐和她老公之间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很多的爱意,而是尽可能展示婚姻矛盾点,这也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在学姐和老公仅有的一次吵架里,也能瞥见学姐内心的矛盾。
这也是我想着重说的,关于学姐跟老公的争吵。
学姐的点在于,你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多陪孩子,而不是只上班。
其老公的点在于,我也不想这样,既然你想让我多照顾家庭,那我就调回来吧。
理应这个回答其实也可以平息战争了,她老公调回来,兼顾家庭没什么不好,但这个时候学姐反而更不开心了,说我不是让你调回来,而是让你多陪陪孩子,其老公一头雾水,那我只有调回来才能陪孩子啊吧啦啦啦的。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姐根本不是在意他要不要调回来,学姐只是想吵架,想有个宣泄点证明你不懂我,只有亭亭懂我。
即便她老公说的很在理,她也不接受,因为她现在处于内心的矛盾中,她讲话看似在理,但句句语无伦次,我认为是她在说服自己,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不可靠,我们之间出了问题,换言之,她的心已经偏向亭亭了。
我没法说亭亭的男朋友和学姐老公究竟是不是可怜人,究竟是不是感情中的无辜者,但学姐确实为了她老公付出了很多,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她都做到了,她是个好老婆,但唯一惹人诟病的,就是她婚后喜欢上了亭亭,就是亭亭明知她结婚后依然想方设法靠近她,很遗憾,只这一点,很多人就能把她俩推到德道制高点去批评。
我虽然很不想让导演刻意去扭曲“老公”这个角色,但我还是很希望“老公”的缺点可以更放大一些,甚至加入一些暴力因素。
我的预想是这样,学姐与亭亭重逢,并被亭亭打动,自己喜欢上了亭亭,但这一切都是隐藏在心里的。
后来学姐意识觉醒,不想再丧偶式育儿,并且决心将更多时间用在职场上,从而跟老公商量对策,但老公不理解,甚至说了很多传统男人的心声(比如女人就是要怎样怎样),这些话让学姐心灰意冷,她在亭亭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看到了生活的别样可能,她重拾了自信,于是她决定不再依托于家庭,而是敢于面对独立的自我,所以她想到了离开老公,这一切的前提不在于是否喜欢上了亭亭,而是她决心为自己换个生活,是她自身的意识觉醒,是她在与亭亭重逢后,终于有了跟过去委曲求全、事事遵从家人的顺从心理斗争的勇气,是她自身的蜕变与成长。
我觉得这样的话,也许立意更大一下吧,而且亭亭跟学姐之间的感情不再是婚内出轨,而是相互的救赎,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四、可惜人无再少年学姐在最后说了“可是”,下文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大概率是学姐始终还是离不开家庭的牵绊,我不希望编剧给了学姐跟老公出柜的勇气后,又马上瘪了气,这样的人物有点立不住,但也能理解,毕竟学姐得知了亭亭有男朋友,也许一瞬间对亭亭失去了希望,于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家庭。
但我更想看到的,是学姐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她重拾了自我,也获得了爱情,但可惜花有再红日,人无再少年,学姐终究还是那个以家庭为主的女人,我相信她肯为了小哲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亭亭。
故事发生到这样,已经不是少年时代的一句“我也爱你”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她们要面对的事情太多,牵绊也太多,除非学姐有足够的勇气,不然be是注定的结局。
比起爱情的消逝、生活的无常、琐碎无聊的人生,我最害怕的事是你不敢承认你爱我。
街角的那家店,我们十几年前一起去尝过鲜,你还记得吗?
如果这你都没有忘记的话,你怎么可能没有喜欢过我。
面对每天都要亲亲抱抱的钟亭亭,江怡敏当然不是真傻,她一直努力装傻,只有不承认亭亭对自己的感情是爱,她才能勉强忍受这段被世俗禁锢的关系,她被父权压制太久了,只要成绩有一点点波动,父亲都要惩罚她,喜欢女生这么“破格”的事,她想都不敢想。
我们不能离这么近,会被别人看到,我们不能这么晚不回家,会被爸妈怀疑,我们不能、我们不能,我不能。
“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不,女生爱上女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男生与男生也一样,如果男女情侣可以在公共场合求婚、示爱、拥抱、亲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看她们明明相爱,却非要后退半步的样子,风也在嘲弄她们,之间一公分的距离。
还记得十六岁那年的场景,朋友察觉到我喜欢女生,而我则尽力否定的样子,慌乱至极、词不达意、言不成句,那一瞬间我的脸变得滚烫,眼神躲闪,头颅微低,如此种种早已将一切全盘托出。
前几日与要在初中试讲的朋友聊天,她要讲罗曼·罗兰的《我为何而活着》,我提议她询问学生晚上睡不着都在想些什么。
“睡不着想的是什么,就是在为什么而活着。
”那时,一到晚上我就要与自己喜欢女孩这一事实做抗争,我的脑袋里全是她,梦里也是,但我强迫自己不去想她,逼自己到痛哭流涕和厌恶自己,每晚、每晚我都不断问上天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喜欢她,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不一样。
江怡敏一定问过这些问题。
十五年,她的自我接受之路如此漫长,而我仅仅五年时间都倍感压抑。
钟亭亭幸福啊,正如江怡敏说的,她自由自在,喜欢就追,不喜欢的事不做,她最大的不幸是第一个喜欢的人是年少时懦弱的江怡敏,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真的很爱江怡敏,爱到终于等她破茧成蝶。
只是有一点点不一样而已,正如小哲可以上普通班,他只是喜欢排车车、排食物、排一切,他有资格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这样很恶心。
”亭亭自由自在,但她又那样脆弱,她害怕她只留给她背影,她听说自己再也见不到她,连照片也不敢拍,如果拍了照,她一定舍不得撕掉、烧掉、扔掉,她会宝贝得很,但每次看泪水都会浸湿自己。
那句“恶心”让她恶心了自己很多年,或许她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干呕,回忆太悲痛,不会不记得。
如果你跟我站在一边,就足以对抗全世界了。
江怡敏,你敢吗?
十五年前她说了“恶心”然后抽身走掉,十五年后她说了句“可是”,可是什么?
可是亭亭没有稳定的工作吗,可是还有小哲吗,可是我们都老了吗,可是父母不会同意还是大家都认识我们呢。
十五年前亭亭渴望完完全全的爱,爱是独占、是有高脚椅的家,十五年后亭亭不再奢求什么,只让我待在你身边就好了,结婚照悬在我们头上,小哲长得很像他。
做一场梦,就酣畅淋漓地做,做梦的人不会担心自己终将醒来,爱就是一场梦,有梦可做是幸福的。
钟亭亭十五年后遍体鳞伤,但她始终没有醒,她足够长情,十五年的伤内耗着她,她无法爱上别人,也无法努力工作,既然没人需要养,为什么要拼命工作呢。
自我否定的江怡敏、表面坚强的钟亭亭,她们都被困住,困在回忆里,困在不被接受的爱里,困在自身力量的渺小里。
期待第二季,有情人终成眷属。
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
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
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
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
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就要被剥夺讲述痛苦的正当性吗。
对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偏好和维护并不全出于传统模式的规训,她真诚地关怀和享受孩子的成长,亭亭也是;至于丈夫,事业家庭两难全和浪漫爱消退本就是中年人普遍困局,而且两人之间也有协商的机制。
爱最大的告白宣言属于年青人或者纯同性恋或者其他此类能够做单选的人,碰上双份牵绊时,这个逻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更加气势凛凛地审判道,好一个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者啊——可是怡敏说出了“可是”。
我绝不为父权的说教辩护,不欣赏把性少数当成出逃父权的后花园,也不赞同不负责任地贪求兼得主流认同和私情,但问题在于怡敏的复杂性没法被这三条批判归纳,爱也没法仅靠勇气和真心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诚实地面对人自我影像的含糊和抉择的迟疑呢。
在一个怡敏很可能比亭亭更多的世界里,我们除了为亭亭热切的爱受屈折而悲伤,为什么不能也听听怡敏捧着心脏在手上却永远找不到一副合适的镜片去看清咫尺之间的故事。
LGBT are not used to and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atriarchy lead to,so do “love/courage matters ”,that's man's limit
看到许许多多的评论是站在学妹的角度去理解剧情,觉得是学姐不够爱,辜负了学妹的一往情深。
亦或是觉得学妹爱的卑微而可怜。
本篇想站在学姐的角度做一个阐释。
1、学姐到底爱不爱学妹?
学生时期,一直都是学妹非常主动,大胆。
不管是想办法加入篮球社接近学姐,还是强吻、索吻,要拥抱,都是学妹在主导。
学姐无疑是喜欢加心动的,否则不会去温柔地配合她,又时不时在意学妹的感受。
但是到底算不算爱呢,那个时候只是青春期少女懵懂的感情。
作为一个优秀的三好生,学姐被灌输的是主流的价值取向。
一个被灌输主流价值取向的人,意识层面是很难接受非主流非大众思想的,性取向也不例外。
所以学姐尽管喜欢学妹,但是她的脑子里有一套女孩子的成长准则:读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
跟一个女生携手人生,单是想一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对于许多人来说,性向是流动的,没有单一的说一定喜欢女生或男生,有时候只是喜欢那个特定的人而已。
学姐喜欢学妹,但是并不讨厌男生,因此大学顺理成章交了男朋友,还告诉学妹要跟男生谈恋爱,要结婚生子。
因为那是她根深蒂固的逻辑。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勇敢的正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大多数人其实做不到。
更别说在那样的年纪了。
但是,多年后经历了疲惫的婚姻后,两人再度重逢,学姐体会到了学妹的温柔,她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学妹会充满爱心地对待自己自闭症的孩子,她感受到了久久缺失的关心和疼爱以及和学妹肌肤相亲的美好与温存。
那个时候不懂的,没勇气的,无法正视的,逃避的,现在全清晰了。
所以她才勇敢地告诉丈夫:我爱上别人了。
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怎样才算呢?
2、学姐的犹豫。
最后一集在天桥上,学妹说自己有多爱学姐,为了学姐可以马上跟男朋友分手,确实挺感人的。
许多观众对学姐的反应不满,因为学姐没有像其他偶像剧的主人公一样表决心,而是似乎犹豫了。
是的,当学姐跟丈夫摊牌的时候她一定下了很大决心,可是此刻却犹豫了。
为什么?
相比之下,学妹分手相对容易,可是作为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人,离婚却不是儿戏。
丈夫尽管不竟然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比较懒惰,但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赚钱养家,买房买车,脾气也算温和。
在她告诉自己喜欢别人之后,丈夫决定调回台北,对孩子也更疼爱有耐心,表明他很在乎家庭想要挽回,这些是学姐产生犹豫的第一个原因,丈夫的表现让她心软。
接着夫妻发生争执,丈夫说出:她能给你什么?
她能赚钱吗?
有房有车吗?
无疑是当头一棒。
爱情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没有经济基础的感情不是说不可以,只是很难,特别是还有一个自闭症小孩。
学姐的压力是很大很大的。
爱情很伟大,爱人很重要,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孩子也很重要。
如果失去了稳固的经济保障,正常的社会支持,孩子咋办呢?
这一点在学姐深夜找学妹在破旧出租房里发现学妹跟男友同居强化了。
从学妹母亲叙述中,学妹工作不稳定,男友不停换,这无疑让已为人母的学姐犹疑。
特别是学妹并非痴恋自己,而是马不停蹄恋爱中。
即便学妹的表白十分感人,但是生活是实实在在的。
爱情不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如果学姐带着孩子离婚跟学妹在一起,最后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跟学妹分道扬镳,那种痛能不能承受?
尤其是对孩子的打击?
3、所有看似伟大的爱,有时候只不过是自我欲望的投射。
学妹的爱很感人,可是某种程度上,学妹有一些过于自我的我行我素。
她是那种我想爱就一定要爱要表达。
她是外向型,学姐内敛型。
很多东西学姐没有说出口不代表不在意,也许反倒是许许多多的深思熟虑。
面对已经结婚生子的学姐,学妹还是毫不考虑地表达自己的爱,如果是糟糕的婚姻,把学姐于水深火热解救也罢了,学姐的婚姻尽管不完美,但是还算行。
提出跟学姐带着孩子私奔,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想法:你们怎么养孩子?
父母不管了吗?
私奔很浪漫,但是要有条件有基础。
你们咋样都行,但是你们不能坑孩子呀。
当然,如果有足够勇气,两个人勇敢在一起又何妨?
其实事已至此,某种程度上学姐已经别无选择。
如果再回到丈夫身边,裂痕已无法如初,只会让已经不尽如人意的婚姻雪上加霜。
也许两个女生在一起,一起努力赚钱好好生活一切都变得特别好呢?
学姐在天桥上喊:你都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的确,比起学妹再见学姐时情难自已,勇敢追爱,学姐面对的情况要远为复杂得多。
特别是…自己下定决心,却发现学妹还在跟人同居,能不奔溃吗?
其实有时候,爱需要勇气,而生活需要深思熟虑。
学姐的内心经历了什么,只有学姐才懂。
作为一个观众,如果还有第二季,当然希望相爱的人能勇敢的在一起,并且用爱的能量克服所有困难,一起携手美好人生。
这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比单纯的“我要我们在一起”,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我喜爱这个片子,从第一秒就喜欢上了它的摄影入画质感和光线,两位主演的演绎不俗,将成年后的内敛和青春时候的纯洁清新表现得细腻入微。
某些转场对比让我热泪,某些台词具体到令我感伤青春的伤疤竟这么多年还在。
gagaoolala营销的方法将一部不足100分钟左右的的电影长度截取为6个约15分钟的剧集,每周五播出的这种传播方式也很适宜这部剧,每集播出后都有相当热的讨论度,“超话”截止到今天已有越4.1万粉丝和4千多贴子在女同剧中属于现象级别的,观众被细腻的情节和对话吸引回忆了过去的青春相似经历。
我本人与剧集中的情节相互比较或者像回忆检讨我青春时期恋爱做的哪里不对哪里不成熟,现在又有哪里成长起来,每集分割的节点和讨论也是如此吸引我思考,随着第五六集的播出后,我似乎被迎面打了一个闷拳,所以要在此处“叫疼”。
看到第四集我对自己说都2021年了,不概率不会有那种lgbt的阴郁压抑文学结局出现,因为它太老套了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了,且第一集即交代了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的背景,两位女主当然能认同两个女人在一起组成新家庭或者新情侣的关系,并且希望结局展现“我们这样不恶心”来比较15年前在校园中的台词“我们这样很恶心”,但我没有看到这部剧的编剧来推翻那种谬误的“恶心”。
随着剧情的推进反而走向了另外一种女性社会压力中的不得已和压抑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选择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了选择需要勇气,特别是第三集到第四集之间交代了亭亭和怡敏已经在恋人的位置在一起相处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毕竟家里要有高脚椅都的青春梦想已经实现了。
但怡敏还是没有对现有生活状态试图作出改变的想法和开始掌控人生。
也只有亭亭提出要不我们带小泽走这样勇敢的话,来尝试压迫让怡敏思考,但显然此前并没有思考什么,因为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这是我家啊”+看向恋人的空洞眼神。
异性恋和同性恋没有优先度的孰高孰低,异性恋婚姻对与同性恋情一样的美好,那么相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两位的对话和相处还是如此的简短不明,如此的如幼儿梦语,言语不清,到底是要走出婚姻迎接恋情还是要出轨一段时间重新回归家庭,你给交待嘛!
面对亭亭提出来的“我们带小泽走”和“我可以陪你”我们怡敏还是不置可否,此处被王仁修拉着王小泽出现的打断了,并且三位成年人、人走入短暂的客厅修罗场,我们怡敏也是一直用眼神指挥亭亭走,送走亭亭(我几乎认为此处出轨已经结局),怡敏似乎想要和仁修修复关系找到婚姻的痛点,突然蹦出“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令我不解,也许是慌乱时候的口不择言,亦或者是潜意识倾斜于与亭亭的感情,当我认为bi&bi间终于要豁出去走向新生活了的时候,迎来的是他妈的第六集我们怡敏看着女朋友接回送来小孩,坐在车上听老公的安排不要下车,在车上的眼神也是躲闪不要和女朋友有交流,总之就是在外听话老婆人设。
回家后与仁修吵起来的时候也只从自我角度说起亭亭“她懂我”,没有看出一点想要离开家庭做选择,或者与老公认真讨论的婚姻修复计划和想法在里面,终于还是在仁修说出多次“你走吧,你走”后离开辛苦经营的家庭,漫无目的的开始走向未知,到此处我不清楚怡敏的人物动机,直到她在天桥处坦诚喊出“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剧集表现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选择吗?
他们从不选择?
他们只做“对的”事情,或被事情(大学-男朋友,怀孕-结婚,与初恋再遇到-出轨,被发现-离家)推着走,他们似乎不具备自由没有选择,令人十分泄气的是我们怡敏几乎没有自由意志(超话中参与讨论的姐妹依靠她表演中的细节来推测怡敏的心理状态可见一斑),那么一切都将没有价值,难道我们只是享乐么?
与亭亭的再遇到只是沉闷婚姻中的一次抬头换气吗?
然后再继续低头划水。
这周末看完所谓“HE式的开放性”结局后还是久久想要发泄一番不满,诚然,欧美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后相处的剧情,东方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前的剧情,文化上的差异令我天然更加喜爱这种内敛和细腻及女性秘密风格剧集拍摄审美也是我十分钟爱的,但在内核上面我认为在此时此刻是不妥的或者完成度欠缺,此剧的描写角度是怡敏的角度几乎是怡敏的全部生活,我们从怡敏的视角来看,但没有感觉到怡敏从高中到30多岁的成长,高中从父,结婚从夫,还是那个高中生的怡敏,即使大胆到“出轨”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爱人,什么样的家庭。
难堪到几乎是被丈夫赶出家门,与亭亭在天桥上最后一场戏,两人一个狼狈的穿着毛衣,一个穿着急随手拿出的男朋友的外套,红着眼洒泪台北深夜的天桥至上,两位30几岁的双性恋女士发泄后共同感动随着我这些天单曲循环的主题歌慢慢远去、淡去,可是,一会儿她们要各自到哪里去呢?
我的女朋友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地教育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难道导演/编剧要传达的内核也是如此两位女士需要各自的家庭或者男性友人来支持生活和经济面临难以抉择的困境吗,我不同意。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年轻姬的时候看the L word时候被局中人tina的一句台词“我们可能真的成就了lez girl电影,想一想那些中西部女孩看到此剧的情景”所振奋提示焕醒了自我意识,我不就是当时那个“中西部”女孩之一。
我的女朋友一直教育我“艺术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传递达出来对人和和世界的理解”。
此剧传最终所达出来的思想和理解我实在不能认同全部,人生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也不是偶遇焕发的短暂出轨的美好,艺术是keep on the sunny side和自我意识觉醒,这些我认为是道德之上的东西,很多人指正剧中出轨的道德瑕疵和亭亭提出可以立即与男性友人分手的“渣”,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女性意识觉醒,拥有了和对生活把控的能力,这些所谓道德瑕疵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或者我在此处找到一种知晓理解两人秘密的感觉,但漫无目的或者根本无目的的出轨和无感觉得感受硬凹造型的风景和转场现在想起令我难过,我和嬛嬛一般喊出:这么多天的观剧感情竟是错付了。
希望传说中的粉丝向第二季能有些硬内核,不要把选择本身作为拥有阻力的选择。
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第三集一出就已经是HE了。
十五年了,两个人依然互相喜欢,也就是说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彼此,只是被隐藏在内心某处,而遇见则是打开尘封爱意的密码。
接着又借着喜欢的名义,交出了各自的身体,终于做了学生时期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样更真情实感,更弥补遗憾了么?
这一集全程细节拉满,色气拉满,暧昧值拉满:灯光,背景音乐,台词的细腻,演员的表情声音,克制地推拉,甚至可以说每一秒都在传递爱而不能的性张力。
【这是洗完澡擦的乳液。
】【好。
】她接住乳液的时候,握住了她的手。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她的眼睛像十五年前那样若有似无地看着她。
于是她慌了,声音颤抖:【有事,有事叫我。
】从这里,暧昧的气氛就像浴室起雾,慢慢升腾……而这只是学妹无数次试探中的一次。
主卧双人床,墙上的婚纱照,满屋子都是已婚的气息。
想必家里一定还有客房,但是学姐让出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学妹躺在了自己身边。
黑色吊带,翻身过来侧身面对面,学姐从一开始就主动打开了自己的身体。
【你真的不结婚么?
】【结婚干嘛?
】【这样你老了会没有人照顾你。
】学妹的眼神清亮起来,看着学姐的眼睛,嘴角忍不住笑意。
【你在担心我?
】语气卑微得让人心疼。
只要你露出一点对我的关心,我就会满足得想要原地旋转。
尽管可能只是讨得了一点你的同情而已。
【你好像都没什么变。
】【你也一样,还是长得,那么好看。
】学姐听到一样的夸奖,羞涩地低头浅笑。
这么多年,我在你眼里依然美丽。
两个人沉默地四目相对,如果此时够安静,彼此的心跳声定能听得出相似的激烈。
暧昧的雾气继续攀升……【你在之后还有碰过女生的身体么?
】学妹再次试探对方的反应,这次她比之前更大胆了。
她想要知道,学姐对于女生之间的身体接触有什么看法?
会不会反感?
两人寥寥几句,就把气氛抛向了高潮。
【男生女生有什么区别?
】看起来是好奇,其实或许就是在给她可能的信号,也是给自己的。
【你想要试试看么?
】学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我可以带领你体会你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觉,只要你愿意。
学姐没有表现出一丝不适,甚至眼神里有隐隐的期待。
于是她停顿了几秒,笑着转身,理智占了上风,或者说是最后的挣扎。
【晚安,我要睡觉了啦。
】比起上次和老公那句冷漠的晚安,这里的语气完全是在撒娇。
接下来,她终于像得到了允许,试着慢慢靠近,试着亲吻,试着做一些完全不可能是朋友之间的亲密举动。
学妹或者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被推开,但即使冒着被讨厌的风险,也要抓住这近在眼前的机会,就算只有一次也好。
十五年来的遗憾,十五年来的念想全都倾注在了每一个吻里。
学姐意外又合理地睁着眼睛,似有紧张,似有挣扎,更多的是最后的克制。
但所有的理性,道德的不该,在转身回吻的瞬间化为乌有……至此,还有什么结局是更美好的?
顾及现实的种种,反抗也好,牺牲也罢,最终都会坠入尘埃里。
想要的话,要到,不如,要不到。
这篇不是二刷三刷后的新感受。
2年前看过一遍之后就再没有完整看过,只在小红书上偶尔看到cut。
是什么唤醒我新一波的回忆与感慨呢。
是因为前几天看了贾静雯和曾敬骅出演的霸总姐姐小奶狗的故事有感(《此时此刻》EP10)。
因为看到有讨论帖说奶狗关键时刻怂了不能原谅,似乎是美好爱情有了污点等等。
还因为我昨天看了一个二十多年就看过的汤姆汉克斯的电影《美人鱼》cut,男主发现女主是美人鱼以后本能的拒绝了女主的靠近,让女主很伤心。
以上两个故事,突然就让我联想到当初也有一种声音表达对学妹竟然有男朋友感到失望和疑惑。
其实这就是现实。
我理解好的文艺作品是让人们看清现实且依然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可以很美好,而非看不清现实且相信明天不管怎样都必须美好。
纯情的人有纯情的价值标准,但世俗的大多数也有着看似俗套的生存之道,一味苛求“完美”换来的不可能是好的爱情,只是激情的昙花一现罢了。
勇敢并非一开始就心无旁骛直奔目标,因为这不现实,大多是莽撞、头脑发热。
勇敢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加持才行,是在权衡利弊、斟酌再三之后仍然愿意为了对方去冒险,去迎接未知的挑战,相信爱可以克服困难,才是真的勇敢。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学妹有男朋友,才让这个故事更真实,更动人,立意也更深刻。
当初学姐的拒绝和否认给了学妹多么沉重的打击,多年后,俩人一见面,学妹并没有对学姐当年的“放弃”耿耿于怀,而是直球表达对学姐始终如一的爱意,帮她照顾孩子,体贴她的情绪,甚至有点“卑微”的维系着这段易碎的关系。
学姐为这段感情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足以让学妹看到俩人可以有未来呢?
(当然学姐愿意和学妹在一起,这对学姐来说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说学妹有错,她错在不该和学姐一起后还和一个不怎么喜欢的男生维持恋爱关系,但她对学姐有多少错呢?
我认为并没有。
因为人的勇敢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必须知道对方的心意才能下定决心,这句话看似自私却也十分实际。
(结尾处学妹也对学姐说,只要你愿意和我在一起,我马上就分手。
学姐没有离婚啊,俩人只是出轨,学妹有自我保护意识是人之常情。
)这也对应了我前文所说,好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以及该如果依照现实创造美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抛弃现实活在梦幻中,我们会苛责学姐怎么还不离婚,学妹怎么还不和男友分手。
但,现实真的很难。
尤其是学姐还有一个自闭的孩子。
其实荧幕前的我们是怎样的生活的呢,是否也经营者一段不咸不淡的感情,过着不好不坏的人生,甚至我们都没有学姐学妹幸运,至少她们遇到了彼此且将对方照亮,虽然不知道未来在哪,到至少感到温暖也隐约看到些模糊又微弱的希望。
再啰嗦几句。
勇敢并非所有条件都不在意,一味地追求一种自我牺牲式的英雄主义。
勇敢是我看到了彼此的感情,知道彼此的心意,预见到未来有很多的困难却依然选择携手前行。
比如学妹要和学姐一起抚养小孩,要面对出柜后父母的不理解,要面对学姐前夫常常出现在她们未来的生活里,学姐会再次退缩的可能;而学姐要面对离婚后和学妹一起生活,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上很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嫌隙,学姐能不能顺利面对出柜后的压力等等。
如果俩个人表达爱意的同时一起正视问题,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我相信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未来。
写在最后,学妹就像是活在现实中又时刻可以为了爱情而变得勇敢的梦幻精灵。
我相信她的直球里有很多心酸和苦楚,我相信她对学姐的爱已经包含成熟的理性,只要学姐回应,她会全力以赴为爱情。
仔仔的演技最好时候应该是后来的我们MV当她和王大陆站在门口,低头不语她拿着衬衫,她狠狠打他,仿佛在怪他,最后亲吻他
我第一次看着MV掉下眼泪是的歌是歌,但那一刻,你共鸣着这个已婚女人怀念着以前的爱人不论是幻觉还是真实的重逢那一刻,感受到这两个相爱的人,爱而不得的痛苦女主角的演技让我信服这一切,相信确实真实发生着犹如你我生活中憧憬着,和过去的爱人相逢,你们寒暄,你们走在一起,最后你们想起来分离,你们想起来当时的疼,你们开始责骂对方,开始恨自己最后却还是忍不住,摸摸这个人的头,同时狠狠的咬伤他的唇,记住疼痛,最后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她也有小孩,同时身体内孕育的生命也让她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她走过一家洗衣店,把衬衫丢入进去,对着树洞说我好想你,你在哪儿?
但为何学妹和学姐最后天桥那段感受不到这份爱而不得的矛盾?
是学妹的演技过于出色,当她大颗大颗的泪水落在那句所以这次你又要抛下我了吗
仿佛这十几年背负的一切压垮学妹的最后一根稻草你的学姐还是要抛下你你依然是孤独一人,不论你身边有谁
而学姐却没有接住,有一瞬间我仿佛出戏你说我也有小孩,你是为了报复我吗你说我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是最后一次眼里却没有那种疼痛,那种挣扎,那种矛盾你才发现她有男朋友,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刻,当你以为你可以去到一个温暖的怀抱,亭亭会温柔的抱住你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一起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发现她自身难保,支离破碎你是不是应该更绝望一些
这里我想起了tlw的Jenny,当她觉醒决定和Marina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人家和她说,对不起,我有女朋友,我也是被包养Jenny那种绝望迷茫,对自我身份,对自我认识,对未来,都是致命的
美国人也是拍了好几季Jenny的故事,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Jenny恐怕是疯了但多年后,发现生活真的不是只有黑与白我开始觉得Jenny前两季神经质的可信,甚至心疼起来那是十几年的作品也许导演也看过花香最后的男朋友出现真的是非常棒这个作品最后有了落脚,你我真的都是普通人我总觉得在戏里仔仔没有深刻的爱上亭亭而乐乐却深刻的爱上了学姐演技是一回事比如想见你里面柯佳嬿的三重人格层层交替,也能让你赞不绝口但真的没有那么入戏,你知道这是属于片中人的感情你希望他们在片中圆满幸福而花香,却让我完全跳出剧集,我希望剧里的人幸福,希望演员幸福,也希望自己幸福如何让观众共情,显然不仅仅是演技的问题
第三集woc!学妹你他妈也太牛了!!!
又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美好纯粹香香软软女同性恋感情衬托出鸡零狗碎情如死水丧偶育儿的家庭-生殖中心异性恋情爱的无趣故事,让“希望我是弯的”这类直人傲慢发言俯拾皆是。考虑到边缘群体在商业化平台/作品里进行再现所面临的代表性困境,大量非性少数观众的涌入观看与连番喝彩反而让人警觉。到了ep6怡敏还在用“我有小孩,你怎么能这样子走入别人的家庭”这种承袭自社会仪俗规范的陈词滥调来拒绝、伤害亭亭,甚至丈夫叫她坐在车上她就乖乖照做了,至此,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彻底失败——想表现女性所面临的多重禁锢和困境,并不是通过完全抹去她的能动性来达成的。看不见两人之间情感的生发与流动,旧情复燃得莫名其妙。这不是一部以女同性恋爱情为主体的作品,更像是异性恋女性在对异性恋男性撒娇“如果你们再不学着懂我我就喜欢女生啦”。
超级超级棒,谢谢对岸,谢谢你们能拍出这么好的华语拉拉电视剧。想到大陆至少我活着的时候都拍不出如此细腻的同性爱情故事,瞬间落泪。
好看而深刻。田馥甄式结局,又he又be。(he的是情感,be的或许是生活)
恨她不争,又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故事一定在东亚的各个角落里发生过无数次。很真实,也很现实,把女性困境+女同困境一并展现。但多少年前台湾就已经有了《花吃了那女孩》,这个角度来看,在2021年出现花香,完全没有什么值得惊喜的,没有看到什么新鲜的视角或更灵动的人物。倒是,林仔仔确实人到中年了,令人唏嘘。
还是接受不了婚内出轨,即使有百合光环
不要再抛下我了
不应用三观来禁锢文学作品,太喜欢大结局了,怎么可能单身十五年等学姐呢,亭亭就像一只无脚鸟,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能让她落地的只有学姐,再遇见学姐时还是忍不住靠近,和学姐发生关系以后也不和男友提分手,因为她知道学姐有老公有小孩她没有自信学姐会选择她,学姐:我把每一次和你相处的时光都当做最后一次,我相信亭亭也是这么想的,即使学姐最后再一次放弃她,她也可以当做从来没有遇过学姐,继续和那个男的这样下去,学妹有男朋友不敢告知学姐也不肯分手这个设定,把这个人物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明知道学姐可能不会选择她但还是在无限付出伪装自己很坚强,学姐最后也说了她喜欢亭亭,她们本应该很幸福,就算不会在一起,但也不至于被“你不知道我有多讨厌我喜欢女生这件事”这种想法这么折磨自己十五年,学姐也不至于过十五年那么压抑的生活
观感很奇怪非常奇怪 甚至让我有点难受 并且不是关乎性向的选择问题而更多是自我认同的内容 社会责任和浪漫倾向的割裂让故事看起来多少有点莫名其妙的背德又很难摆脱角色自身的道德困境//手确实是非常性感的部分
绝了,看了五集完全下头了,情节塑造有大病。
剧情薄弱到看不到别的亮点
林仔仔除了和学妹相处外,演技太尴尬了。可爱的学妹可以不这么卑微吗?你喜欢她什么?迷惘不坚定随大溜自私唯唯诺诺吗?看得生气。
嗨,谁没爱过几个直女呢?
看完了4。所谓令人心动的场景感觉远不如《终将成为你》,一些情节设置让我觉得很尴尬。学姐表演痕迹太重了。剧情也是平平无奇。。
你惊叹于十五年都没涨价的红豆饼 ,却要求她的真心不能涨价
“我很喜欢你,可是……”,学姐都过得这么不开心,还能拒绝学妹,有点渣了……学妹说要不是第一次喜欢的人是学姐自己可能会更自信一点,深受自我PUA之害。
“我只是找个男朋友谈恋爱而已啊。”“世界上那么多人,你为什么要跟她们一样。”这个世界果然是学姐和学妹组成的。剧作方面没有那么优秀。比起人妻,婷婷这个角色比较有意思,但是那么多行为我有点不明白她自己想要什么。
这这这…不忍心打低分,但也没那么好。二十分钟时长,节奏缓慢(电影就十分钟的叙事节奏?)刚觉得有点意思就嘎然而止,然后片尾曲五分钟…
又一部台湾百合片(女同红利真的很好吃,就酱婶还能这么高分)
笑死,这剧是冲我来的么,大学室友是一起四年的初恋,毕业她飞快结婚生子,失联多年后我还念叨过“也不知她家里装了洗碗机没有”。第二任叫婷婷,长相性格跟剧中亭亭都挺像。更绝的是,现任跟林仔仔更是神似,侧脸一毛一样,而林仔仔是当年唯一在我笔记本电脑里拥有个人网图文件夹的名T,而我后知后觉现在才发现她俩何其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