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东南亚最擅长的隐喻,迷幻,神秘,间离,没台词。挺工整的。
隐喻做的很好,被猎杀的海洋生物幻化成人类的样子,漂流到一片满地宝石的森林里,忘记了语言和呼吸的方式,加上主角社会底层的身份和适当的情节留白,导演将环保和屁民的主题做起很高明,视听风格是阿彼察邦式的,但是加入了迷幻装置艺术的东西,一度还有一股腐气,如果后半段的情节可以再连贯一点,可能会更好。
身份和命运的交换,错位与迷失。泰国的魔幻现实题材挺迷人的。
看完电影还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导演想要讲述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关于罗兴亚人的融入问题,借用渔民与濒临灭绝的蝠鲼之间的一种猎杀、获救、替代,到最后的失落来展现这种身份和归属感的缺失。另外,影片还带有一种奇幻色彩,隐喻多处可见,“闯入者”甚至不会说话,也不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此处是否将主人公设定为“蝠鲼”的人型化身做深层次的暗示...还得多看两遍才行...
招魂
导演水准优异。
热带迷幻,前一个小时神作,只是后面不知道该怎么收了。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台词极少用镜头讲故事的电影了。身份置换,也终究无法代替或者成为其中一员。俯下身倾听大地的声音,那些五彩闪耀的宝石即将破茧而出,终投身大海,吸引成群的蝠鲼。
影像及音樂美極,但可能作為導演的第一部片,敘事有很多可以捨棄的地方,喜愛房間的光與森林光波。
不说我还真以为是看了部阿彼察邦,这是隐喻了段罗兴亚人被排挤和屠杀的民族苦难史吗,夜晚丛林里五彩灯是亡灵的呻吟。这次是“霓虹灯管美学”+“东南亚丛林美学”了
错过很多,不过还是被剩下的感染到了
#siff 挺喜欢的,但还差点东西
如果是讲难民问题的话,手法还是很妙的,一些隐喻虽然看不懂,但是导演懂得如何去用电影语言表达想法,隐约还是能感受到气味,视听上也蛮特别,色彩在里面是有味道的,就是片子节奏太慢了
渔夫无名戴红色头套招魂,通猜无言染黄色头发重生。密林的亡魂会在月圆之夜破土,深海的蝠鲼会在口哨声中归来。浑身彩灯的战士在宝石之中迷路,满身腥土的亡尸在尘世之中还魂。前妻连宝石项链都带走,却愿把你当做我。苟延过活的房间,还有彩灯与镭射相伴。是你取代了我的身份,还是我吞噬了你的灵魂。
过于沉闷。
正是此类电影的存在,给人以“阿彼察邦其实挺好模仿”的错觉。
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的。全片游离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thongchai以失语来反抗hybridity,主客置换后,原来两者都是令人不安的边缘化身份。罗兴亚难民的声音在画框外回响,他者的身份被导演抚顺,揉成一股温柔而忧郁的控诉。大海提供了所有无名身份的归属,而人类得以与蝠鲼共同呼吸。廉价的伪当代艺术在全片昏暗的质感中给显得极为突兀,我不希望这是自我东方化的一个信号——即便不是,它也是脆弱的、无力的一个能指。
王家衛當年受訪金馬時曾說:《阿飛正傳》的張國榮和梁朝偉出生相隔了二十年,因為只有時間和水,可以讓上一個阿飛活困死陷進去的歷史追憶,到了下一個阿飛繼承時卻變得無足輕重。那麼,沒有時間也沒有水去舒緩的追憶,會有多重多混濁?答案便是這部《邊境幻夢》。
虽然不关心身份替代的隐喻具体表达了什么,但导演的文艺片叙事能力还是能搞出像样的商业电影的
远山如黛 静水似镜 黄毛和黑皮骑着摩托来到此地 合窗点亮彩灯 霓虹闪耀每一似是而非的梦. 底层生态和诗意天真总是基情满满 习惯晕上一层自然滤镜恰如讨厌的世俗女子总是来打搅清梦 所谓程式 一旦习得便已自陷囹圄
#PYIFF#这种电影风格算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全片因为隐喻过多而且装置设置性过强,显得故事性很弱,但其实导演本人想表达的远远不及如此。电影通过蝠鲼的象征性,来讨论表面海洋环保,深层移民难民等社会议题。前半段很腐,后半段以散漫的叙事态度来进行身份追寻,结尾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