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被歧视,我就感觉好烦...-砸个卫生间牌子,差点给我看哭了...-“你得拿出老大的样子!
”哈哈哈哈哈哈...太逗了!
太喜欢这样的女人了!
-那个女主管,好棒啊!!
她真的好棒啊!
-我喜欢这样的强大的女人。
-她们三个都成功了!!
-看到56周年结婚纪念,给我看哭了...——看完了。
-真的很好看,比我想象中的好看特别多!!
-我还以为是个很低级的政治正确的电影呢,没想到这么好看!
黑人+女性,在昔日种族隔离的美国,简直是双重debuff。
可她们靠自己的努力拼出的一片天。
凯瑟琳因需要冒雨跑很远去有色人种厕所屡屡耽误工作而崩溃控诉,她的主管砸掉了有色人种标识牌;凯瑟琳因超绝的计算能力而赢得领导和同事们认可,之前嫌弃她让她准备有色人种专用咖啡壶的同事甚至为她端来咖啡,最后她终于在自己的计算数据上成功署名;范恩多做了那么多工作,争取当有色人种计算小组的主管不被同意,最后却靠自己的远见和努力成为了计算机小组的领导玛丽努力向法官争取在全白人学校进修,成为第一位非裔航天太空工程师,并在以后为有色人种女性争取权益。
看到她们在几乎全是男性和白人的领地一枝独秀,真的为她们感动,为她们鼓掌,为她们欢呼!
真高兴,她们真实存在于历史中!
“尽管眼下种种皆是现实,却并不代表理应如此。
”“竭尽全力地学习,提升自我价值。
”“任何人晋升都是我们的进步。
”“我不能改变皮肤的颜色,所以我别无选择,只能当第一个。
”“我们为国家服务感到骄傲,不因我们穿裙子,是因我们戴眼镜!
”“先成功的人制定规则,所有文明都是如此。
”无论是种族歧视,还是性别歧视,公平需要抗争,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要怨天尤人,要努力,要学习,要争取,要让自己爬的更高!
每个人的人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被肤色、外貌、身高、阶级、收入、工作单位······这些定义或限制不能做什么,而为了在这个世上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天赋,还得勤奋。
战斗,必须保持战斗。
一刻也不能松懈。
工作和事业,果然是唯一能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我为这世界做过些什么的东西。
唯一。
亲情、爱情、友情、快乐、悲伤和忧虑······这些都不能证明我们来过。
它们只是漫长人生中的礼物。
有的人能得到,有些则不能。
这是一部典型的以励志为主题的类型片,电影讲述了三位女性非裔主人公由于性别和肤色的原因,在上世纪中叶仍存在种族隔离的美国,依靠值得信赖的学识和品德,战胜偏见获得尊重收获幸福并且推动人权事业的故事。
我们为主角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所以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在好奇这部作品里有哪些情节来自于真实事件,而又有哪些来自于艺术加工再创造,所以我翻了一些HollywoodvsHistory.com上关于本部电影在这方面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有同样需求的人。
注: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Q. Kevin Costner 饰演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主管是真实存在的吗?
A:不是!
这个中心主管的原型实际来自于女主角Katherine Johnson在研究中心工作期间的三位男主管,根据“今日美国”的消息,导演Theodore Melfi没有能获得他想要演绎的那位真实人物的授权,所以决定将他设计为一个集合了三位主管事迹于一身的人物。
Q.为了让女主角Katherine上学,她的父亲真的每年驱车120英里将整个家搬到学校去吗?
A:是的!
出生于1918年的Katherine Johnson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智力水平,她对数字非常着迷,10岁就已经升入高中学习。
在她的家乡美国西弗吉尼亚 White Sulphur Springs ,对那些负担得起学费的黑人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在这里最多也只能上到小学八年级(这里应该是美国8-4学制,也就是小学上8年,中学上4年) 。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们的天赋遭到浪费,Katherine的父亲Joshua带着家人开车120英里来到西弗吉尼亚的Institute,这里的非裔被允许参加高中教育并且进入大学深造。
Joshua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自己则在学校和老家的工作地点两头奔波,并且坚持了8年,这样他的四个孩子都完成了高中学业并且最终上了大学。
Katherine的天才有目共睹,她数次跳级并且在14岁就高中毕业,在18岁取得了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
Q:在上世纪40年代的兰利研究中心,美国黑人女性真的需要遵循种族隔离法吗?
A:是的!
从1943年开始,兰利研究中心开始有非裔女性工作,她们的工作地和卫生间都被和白人隔离,甚至自助餐的位置也被隔离。
在自助餐厅的桌子上摆着写有“ 'colored computers(有色人种计算师) ”的牌子,这个英文名在今天看来更像是iMac或者其他什么时尚的计算机的名字,但在当时这个名词专指在研究中心负责数学计算的黑人女性。
Q:当Katherine最初来到工作地点,她的同事们真的认为她是办公室的保洁员吗?
A:没有!
这一情节并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的原作当中(书名 Hidden Figures,作者Margot Lee Shetterly),所以它应该是由电影制作者们原创的。
由于原作在2016年9月才出版,远远晚于电影的制作时间,所以电影也只是根据原作一个55页的提纲改编而成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和原作有较大的出入的原因。
Q: Jim Parsons饰演的工程师角色是真实存在过的吗?
A:没有!
谢耳朵饰演的Paul Stafford是一个杜撰的角色,这个角色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一类人。
Q: Kirsten Dunst饰演的角色是真实存在过的吗?
A:没有!
这位难搞的女性主管被认为代表了那个年代一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一类人,据说这一形象相当具有代表性,被认为真实的反应出工作在兰利研究中心里一些部门主管的态度。
Q: Octavia Spencer饰演的Dorothy Vaughan真的是NASA历史上第一位黑人部门主管吗?
A:是的!
根据真实的情况,Dorothy Vaughan在1948年成为了 NASA历史上第一位黑人部门主管,比Katherine Johnson来到NASA工作要早了5年,她也是一名为人权事业积极倡导发声的人士。
电影中有一幕是Dorothy带着她的非裔同事一起列队去新的工作地点的情节,被认为是致敬了1983年电影“太空英雄”。
Q: Katherine真的像电影中那样被告知女性无法参加太空项目的吹风会吗?
A:是的!
根据Katherine本人的回答,她要求参加这些碰头会,但被告知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有这方面的规定,但通常情况下女人不能参加。
但就像电影中那样,Katherine在得到了boss的同意后才获得了参加会议的机会,Katherine回忆说,当时她的领导说了一句:“Let her go”。
Q: Katherine是否像电影中那样需要穿越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大院去上厕所呢?
A:不完全属实!
根据原著的内容,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是发生在想要成为女工程师的Mary Jackson(Janelle Monáe饰)身上。
Mary Jackson当时加入一个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项目,她和一群白人女性计算师一起工作,工作地点在东区。
初来乍到的Mary对环境不熟悉,于是就问同事卫生间在哪里,但同事不仅没有帮助她甚至还笑话她,距离最近的厕所都是白人专用的。
这样感到被羞辱和气愤的Mary自己去找有色人种卫生间,和电影中不同的是,她工作的东区就有种族隔离卫生间,但是并不是所有东区的楼里都有,所以虽然穿越整个大院去上厕所略显夸张,但基本上对于她来说解决生理问题还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至于Katherine本人的情况,实际上刚来到兰利研究中心上班时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卫生间是种族隔离的,原因是白人专用的卫生间没有任何标识,而且附近也看不到任何标有有色人种专用的厕所,Katherine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才发现隔离的规定,但是她仍然继续使用白人专用的卫生间,也没有人为此再找过她麻烦。
Q:Mary Jackson真的是NASA历史上第一位非裔女性工程师吗?
A:是的!
Janelle Monáe饰演的Mary Jackson于1951年被兰利聘用,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她得到了航空研究工程师Kazimierz Czarnecki(电影中改名为Karl Zielinski)的鼓励,向汉普顿市法庭申请和白人一起参加研究生课程,最终她赢得了诉讼并且于1958年被提升为工程师。
Q:NASA的女性数学家会像电影演得那样会见像John Glenn这样的宇航员吗?
A:是的!
根据 Katherine Johnson本人的回忆,她们确实被安排和宇航员们见面,但是宇航员并不一定会像她们那样激动,Katherine说:“我们带着敬畏的心情在注视着他们。
”Q:Katherine真的参与了John Glenn的轨道计算吗?
电影中John Glenn要求Katherine仔细检查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是真的吗?
A: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是真实的!
Katherine Johnson本人回忆道:“ 当John Glenn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时,他们希望当他返回时可以降落在某个特定的区域,那就是我所做的工作,我计算了他的轨道。
所以从那之后,只要有轨道计算的工作他们都拿到我这里,而我几乎都是用手算的方式完成了这些任务。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是真实的!
当时的NASA计划是1962年2月将Mercury-Atlas 6发射升空,而执行这项任务使得宇航员John Glenn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绕地飞行的人。
电影在这一部分可谓相当的还原真相,甚至连Glenn的台词都和真实情况没有差别。
根据NASA的记载,当时的原话就是 "Get the girl to check the numbers... If she says the numbers are good... I'm ready to go."
John Glenn 在 1962 年 2/20 执行水星任务,他帮自己的太空船取名为友谊七号,并成功绕行地球 3 圈,花费了 5 个小时。
John Glenn在电影上映前2016年12月8日去世,享年95岁。
Q: 电影和现实情况中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A:关于这个问题原著作者Margot Shetterly说:“看电影时你可能觉得工作都是那几个主要角色完成的,但是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工作是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完成的,想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太多的人一起努力,但是我也理解在电影里你不可能把镜头聚焦在300个角色身上。
”Q:女主角Katherine Johnson对本片满意吗?
A:根据Daily Press的采访,Katherine本人看过了电影而且非常喜欢,她说:“(电影)很好,很真实。
” 78/100
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
女性用实力书写胜利,为追求自己的权利而抗争,她们太厉害了!
面对不公,她们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Dorothy做着主管的职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Katherine的计算能力如此出众,却被白人同事屡屡否定,谢尔顿在这里真的令人讨厌;Mary明明有能力成为工程师,却面临更苛刻的条件,甚至必须进入只对白人开放的学校。
原来在当时的美国,即使在NASA工作的顶尖女性,也会因肤色和性别受到刁难和歧视。
这再次证明,学历和聪明并不能代表一切。
让我深感唏嘘的是,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始终需要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去争取。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女性基本尊重的缺失却从未缺席。
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不得不翻越那堵高耸的歧视之墙。
如今,这句话依然适用。
为什么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社会的进步却如此缓慢?
最让我震撼的是,当Mr.Zielinski建议Mary去考工程师时,她竟然下意识地回答:“I’m a Negro woman.I’m not gonna entertain the impossible!”那个年代的大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才会让一位如此出色、学识渊博的女性说出这样的话?
而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又怎能不对这种被规训的思维保持警惕呢?
从头到尾看起来最具抗争精神的Mary,竟然是被规训得最厉害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而最善意的是Mr.Zielinski回应:“那我还是个波兰父母都在纳粹集中营丧生的犹太人呢,但我现在却站在一艘即将把宇航员送上其他行星的宇宙飞船下。
我想我们可以说,没有不可能的事。
”Mr.Zielinski又追问Mary:“如果你是个白人女性,你会想成为一个工程师吗?
”Mary回答道:“I wouldn’t have to. I’d already be one.”希望世界上多一些Mr.Zielinski。
Katherine凭借卓越的计算能力进入了当时几乎全由白人男性主导的工作场所。
这里没有为有色人种专门设置的厕所。
由于种族隔离政策,她每天不得不长途步行前往西区的黑人专用洗手间。
她的着装也受到严格限制:裙子必须过膝,高跟鞋高度受限,甚至被要求佩戴昂贵的珍珠项链——这对许多黑人员工来说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就连办公室里的咖啡壶也被明确标示为“仅供白人使用”。
在这样充满歧视和不便的环境中,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Katherine却坚持了下来。
即便要在雨中抱着大量资料往返于遥远的洗手间,即便因为无法获取关键数据而使熬夜完成的计算付诸东流,她始终没有崩溃。
相反,她积极争取机会,向Paul表达自己的诉求,努力改变现状。
最终,正是由于Katherine的出色表现和不懈努力,Al Harrison决定拆除“白人专用”的洗手间标识。
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只要勇敢行动、积极争取,就能够推动变革的发生。
Dorothy眼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不断前进,而自己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然而,她并未自怨自艾,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奋勇向前。
在三人中,我由衷地认为Dorothy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朋友和领导者,心胸宽广。
无论是她在取得成绩后所说的:“Any upward movement is movement for us all.It just isn’t movement for me.”还是当Mary抱怨不公时,她说:“Petition the court.Fight for what you want.But quit taliking about it.”正是这句话真正激励了当时面对不公抱怨的Mary,使她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里我也觉得Mary真的很聪明。
她的法庭论述不是用自己的利益来打动法官,而是从法官的利益出发,当她问法官是否愿意成为第一人时,我觉得这一举动十分漂亮。
当她带领女孩们进入超级计算机领域后,Vivian在洗手间向她道歉,说自己真的没有歧视她们。
Dorothy回应道:“我相信你是真的没有。
”我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你身处既得利益者的环境中时,你可能意识不到这对他人是一种伤害,但我确实受到了伤害。
Dorothy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尽管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她没有长期沉浸在抱怨中,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能够带来改变的事情上。
她们才是真正的少数派,是那些被他人视为幸运眷顾的人。
嘴上说说总是最容易感动自己,谨防自欺欺人。
在教会的聚餐上,Mr.Jackson对Mary表达了不满,认为她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这种对女性的期待——相夫教子——从古至今似乎从未改变,然而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
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achieve something.另一边,Mr. Johnson在称赞Katherine之后不经意地说道:“居然让女性来处理这些……”那一刻,Katherine想必感到非常失望。
她或许曾期望得到他的欣赏,却没想到偏见依然存在。
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他们随口一说的话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完全摆脱偏见,这些偏见不仅来自社会的影响,也源于我们自身无意识的投射。
就像鱼生活在水中却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样,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
因此,在言辞之前,请三思而后行。
我们无需因偏见而害怕,因为这些刻板印象不过是“鱼不存在”。
令我再次感慨的是,尽管受到冒犯,Katherine仍然愿意原谅Johnson。
这并非不在乎,而是她愿意给予别人犯错和改正的机会。
我想这是我永远需要学习的:不要仅仅因为片面之词就否定一个人的整体价值。
影片结尾,三位女性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熠熠生辉。
Mary Jackson成为了美国航天局和美国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女性航空工程师,在1979年她被指任为兰利女性项目的经理,为所有肤色的女性争取权利。
Dorothy Vaughan成为了美国航天局第一位非裔美国人主管,作为一名公式翻译程式语言专家,她走在全球电子计算的前沿,被认为是美国航天局最伟大的大脑之一。
Katherine Johnson继续为阿波罗2号登月任务和航天飞机进行计算。
2016年美国航天局建造了Katherine G.Johnson计算大楼,来纪念她在人类太空航行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15年,97岁的她被奥巴马授予了总统自由勋章,庆祝她和Jim Johnson 56周年结婚纪念日。
现实中,Katherine Johnson出生于1918年,当时西维吉尼亚州的黑人教育仅限于8年级。
为了让她继续接受教育,Katherine的父亲决定将她和母亲送往100英里外的一个小镇,而他自己则留在家乡工作。
从小,Katherine就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屡次跳级,最终在18岁时以数学和法语双学位从大学毕业。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NASA的前身)兰利研究中心开始招聘拥有数学学位的女性计算员,不限肤色。
1954年,Katherine如愿加入了兰利研究中心,成为了一名女性计算员,主要负责分析飞机黑匣子中的数据。
她曾幽默地形容自己和同事们是“穿着裙子的计算机”。
凭借卓越的数学才能,Katherine入职仅两周便被临时调入飞行研究部门。
1958年,随着NASA的成立,Katherine与其他同事一起承担了火箭发射和太空船返航轨道的计算任务。
1961年,她成功帮助美国首位宇航员Alan Shepard安全返回地球并顺利降落在海面,这一壮举完全得益于她精准的计算。
此后,Katherine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太空任务,直到1986年才正式退休,她在NASA度过了长达33年的职业生涯。
2015年,时任总统奥巴马授予Katherine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表彰她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
2016年,NASA更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新落成的计算研究中心。
Dorothy Vaughan于1943年加入兰利研究中心,曾是一名数学教师的她,后来成为NACA(NASA的前身)首位非裔美国女性主管,并且是Mary和Katherine的上司,直至1971年退休。
当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在NACA时,Dorothy敏锐地预见到计算员的角色终将被机器取代。
为此,她不仅自学编程,还积极鼓励部门内的其他女性计算员转型为程序员,确保她们能在NACA继续发展职业生涯。
Mary Jackson早年在汉普顿大学(一所历史悠久的黑人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于20世纪50年代加入兰利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风洞实验和飞行测试数据的分析工作。
她最终成为美国航天领域第一位非裔女性航空工程师,也是当时唯一的非裔女性航空工程师。
1979年,为了打破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Mary加入了兰利的女性项目办公室,即NASA平等机会办公室,致力于推动不同种族背景的女性获得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与待遇。
她曾因杰出贡献获得阿波罗团队成就奖的认可,并于2005年逝世。
《隐藏人物》的制作人Pharrell Williams说,纵使被过去旧时代的黑暗包围着,她仍看到的是未来。
她看到一个女性得以承担各种期望,并被平等地对待。
我们愈早能有这个共识,我想地球会变得更好。
正如1962年肯尼迪那次著名的登月演讲中所说:“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至此,致敬在这条路上所有无名奉献的她。
2025.01.05 Yuk
1.正统五星大女主爽片!
三位女主的三条故事线张弛有度、同样精彩,Mary说服法官允许她参加白人学校的课程、Dorothy带领西部小组的姐妹们攻占IBM小组、Catherine在载人火箭发射最后一刻算出精准坐标……她们天赋异禀、才智过人、堪担大任、团结一心、雄心壮志、逆风而行,三位女主的诸多高燃时刻cut版值得无限n刷!!
2.精彩的叙事和利落的剪辑,让航空航天这个看似严肃的主题非常观众友好,而那些女性日常面对的歧视,更是借由走心的细节体现,作为女性观众代入感极强!
3.影片最后播放原型人物的生平和照片,更是让这个故事又升华了一个层次,这些杰出女性在历史上闪耀着如此的光辉。
我们完全可以拍一个中国版本:A.容易:现任某火箭总设计师,参与载人航天工程。
B.张熇: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C.李莹辉: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负责航天医学。
D.姬涛:北斗导航系统专家。
……
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倒是好电影,只是类似的电影越来越让我三观受到挑战。
感觉应该是个很正能量很励志的主题吧,我怎么觉得其实相当残酷。
大家都口口声声说要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各种平等,而事实上,即使是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一个被不正当、不平等对待的群体,仍然要靠屈指可数的一两个人,用他们远超于常人的付出和才华,才能换来本来就应当享有的尊重和平等。
而更无可奈何的是,如果说这当中,远超于普通人的付出还可以靠这个群体的“辛劳”去换取,那卓越的天赋真的是靠上天恩赐,即使上天恩赐了,还要靠自己百倍的争取、环境的早就才能发挥出这些天赋被人承认,进而获得基本的权利。
说白了,你能不能被平等对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啊。
很多这样的故事,似乎暗地里其实传达出的意思都是:某人并不是因为跟别人一样都是“人”而获得尊重,而是因为,你作为一个黑人/残疾人/女人……竟然能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竟然对我们如此有用,好的我们尊重你。
细思极恐,刻骨悲凉。
但是人性真的就是这样现实而残酷吧。
我们讲道德,提倡爱心,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道德和爱心,是因为这是比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更稀缺的物资。
是因为我们聪明。
基因让我们懂得,必然要这样,人类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Hidden Figures - NASA 無名英雌 觀後感(入圍 最佳電影2017 Oscar)片名:NASA 無名英雌
美國上映:2016年12月25日香港上映:2017年2月2日導演:Theodore Melfi編劇:Allison Schroeder演員:Taraji P. Henson, Octavia Spencer, Janelle Monáe, Kevin Costner.Hidden Figures - NASA 無名英雌 觀後感(入圍 最佳電影 2017 Oscar)最近心裡還有幾齣電影想看,但時間有限,總要分配先後次序。
先選擇 (NASA 無名英雌)這一齣電影,因為之前看的是比較嚴肅的電影,想轉換一下自己的情緒頻道。
看這齣電影,令我對一個名詞特別有印象。
(Colored)!在這電影裡解作 (有色人種)。
是的。
Hidden Figures 電影是描述一個種族歧視的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的。
在電影世界裡面,我們都看過很多有關種族歧視的故事。
(其實現實世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
)既然這類題材被用得泛濫似的,那麼這齣電影能夠角逐 2017 Oscar, 它有什麼特別吸引力之處?
我先說一下劇情簡介:-故事關於三位非裔女性,她們都是擁有超高水準數學家的頭腦。
也在同一個單位工作。
(1960年代在美國太空總署)
她們共同參與了美國太空任務史上重要的一環。
而這項任務成功建立了美國人的信心,讓美國超越俄國。
站穩太空科技技術領導者之位。
可是,沒多人知道,背後的英雄(應該說英雌),是來自非裔的女性。
在1960年代的美國商業社會裡,女性依然是地位低微的,非裔的女性更加不用說了.休想跟白人擁有同等待遇!
想像一下,這三位黑人女性,在美國太空總署跟白人一起工作,會產生什麼辦公室化學作用?
難過、憤怒、自卑、還是對抗?
這齣電影最吸引我之處的是,把這個嚴肅的真實故事,以輕鬆諷刺的手法描述出來。
不容易啊!
替她們難堪之餘,也令人回心微笑。
這位導演不是我所熟悉,(不過其實我有導演很多也不熟悉...嘻嘻)只在2015年看過他的 (St. Vincent 聖瘟神正傳)當時覺得普普通通,輕輕鬆鬆的合格電影。
但跟這一齣 Nasa 相比,Nasa 水準好好多。
這一次 (Nasa) 會令我對這位導演多加留意。
這齣電影在 2017 Oscar 角逐以下獎項:-* 最佳影片* 最佳女配角 Octavia Spencer* 最佳改編劇本至於說到 Oscar 獎項。
最佳電影及最佳女配角,可能無緣。
三位女主角,女配角,演出的感覺一般,中規中矩。
而且對手太強勁了。
至於最佳改編劇本...(待看完其他影片才有心水呢..!)
題外話:Kevin Costner (奇雲高士拿) 魅力依然啊!
這個農曆新年假期,剛巧遇著 Oscar 2017 日子臨近,完全無需理會工作,毫無罪惡感的全情投入地看電影......Hiden Figures - NASA 無名英雌 真人照片。
文:goods_hk @ 東加豆
我真的受够了电影评论里动不动就“政治正确”这种阴阳怪气的评论了,显得你们知道一个新名词?
大众主流思想怎么了?
喜欢看到努力就有回报,好人就有好报怎么了?
生活里已经那么多鸡零狗碎了,非要人物“真实又残缺”。
你们怎么都小众得那么不要脸呢?
人类互相尊重是政治正确?
你真的感受过种族歧视吗?
你有去到餐馆被街头霸王的春丽主题曲欢迎过吗?
你有走在大家上被别人吼叫让你滚回中国吗?
你有被无礼的顾客嘲笑你听不懂澳洲英文吗?
别以为在微博上参加过几次地图炮大战就觉得自己看穿了种族歧视的奥义。
在国内的你从不小众,从不势弱,从不曾被人从整个人种的程度否定,说什么理解都是空谈,你看懂他们的悲愤也就不懂他们的呐喊。
相比前几年的《相助》,一样是种族题材,甚至是同样的演员,一种是我请你吃屎(真实情节),一种是我不吵不闹拿出本事让你尊重闭嘴,段位不知道高了多少。
反正我就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女孩纸都应该看,不,大家都应该看。
世界怼我以恶意,我还世界一道彩虹。
不卑不亢以身为镜,照一照这天下的无知可笑。
超燃的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没有一般平权电影的苦大仇深和沉闷,绝对的政治正确,三观正确。
讲述一群「隐藏人物」,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美国NASA非洲裔女科学家的奋斗历程。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性别歧视是对女性的贬抑,电影里三位黑人女性,她们是天才中的天才,她们的出类拔萃最终让周围那些戴有色眼镜的人肃然起敬。
相对于同类题材的电影,《为奴十二年》显得过于沉重,这部《隐藏人物》和2011年的《相助》让我更喜欢,把比较沉重的题材拍得有笑有泪而且很阳光,故事背景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同样是种族歧视问题严峻的时代,由于居住环境上的隔离和政策上的规定,黑人儿童无法进入白人学校学习,正是由于教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且教育质量低下,使得黑人青年在社会上无法与白人竞争,造成本就备受歧视的黑人就业十分困难,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白人不愿做的职业。
而少数受到良好教育的黑人却在就业中遇到更多不公平的待遇,如凯瑟琳说的,拿着微薄的薪水却要做无休止成倍的工作,每天上卫生间要花40分钟时间来回奔波在到NASA工作区专门为有色人种设立的隔离洗手间,倒杯水都要和白人的茶壶隔离开,大家都带着鄙夷漠视的眼神,人都有尊严,无论是谁,除非这个人已经有了奴性。
得到尊重是最近基本的人格尊严,被认可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
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了一场有效的运动,他在华盛顿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
翌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民权法案》,在法律上废止了雇佣关系中任何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国籍的歧视。
这是民权运动的胜利。
而在马丁•路德金的身后,又有多少像凯瑟琳、玛丽、多萝西这样勇敢睿智努力争取平等权的非裔女性,为打造一个混淆黑白一个种族融合的公正社会在努力着。
除却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部电影还是一部讲述科学家实现个人价值的电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凯瑟琳的上司白人主管撕掉茶壶上的标签,砸坏白人女性洗手间标识,丢下一句,现在没有隔离洗手间,只有一间旧洗手间,我们的尿都是一样颜色。
因为有人赏识,凯瑟琳的才华才没有被埋没,继而发光发热。
她的才华让那些质疑她、看不起她的人们最终接纳她,并且虚心求教。
女性进入五角大楼的会议室,也是一个标志性打破偏见的桥段,还有年轻的玛丽 Jackson,最终成为NASA第一位黑人女性工程师,多萝西则带领她的团队进一步掌握IBM电脑运算技巧并成为黑人女性主管。
影片里两段奔跑的镜头很有意思,前一次的奔跑是凯瑟琳为了去卫生间奔波,而后一次则是白人男工作人员气喘吁吁的找她复核数据并一起陪跑。
最后男同事那杯咖啡也是让人觉得很暖心的举动,一开始用异样的眼光,后来则是赞许的、肯定的。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凯瑟琳一直是“隐藏人物”,她的具体成就并不被包括亲友在内的人所知,2015年,为表彰凯瑟琳对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将总统自由勋章这一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了她,这位航空航天领域传奇人物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知。
虽然电影里美国说为了和平和自由很虚伪。你的优秀和努力一定可以发光发热,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
爱国主义+肤色平权+女性革命,这个时候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政治正确,因为只有在失去它后我们才发现它的不可或缺。曾经黑人需要坐在隔离区,曾经女性不能进会议室,有偏见就会有第一个打破偏见的人,历史不会永远hidden。
因为对表达方式的反省,越来越难粗暴地面对好莱坞,而今年有些好莱坞电影似乎也很难面对它们自己。这一部算是比较坦然走老路的,依然在讲工整的主流故事,民族寓言加普世价值。还是可以打动人,但眼下的困局在于,应该反省冷战以来的进步主义,而不是继续沉迷或者简单重启。
本片之最棒——真实故事;最烂—— Janelle Monáe;最性别歧视——女性必有家庭戏;最种族歧视——我的男神过于抢戏;最政治正确——Nasa付白人男性三分之一的薪水让黑人女性把男性送上太空只为与苏联竞争。最现实——所有以为“程序猿不长你这样”是恭维话的,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不跟你们约会了吧
当他们要淘汰你时,你要超越它。
absolutely fantastic!不哭闹、不控诉、不暴力、不煽动,用出类拔萃的才华让质疑者闭嘴,用真诚、努力和时时刻刻对自己权利的争取来赢得机遇和认可,机会和人生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作为同样每天都面临种族和性别歧视的人,被这部电影的无数细节狠戳泪点。最后,向三位女性先驱致敬。
豆瓣250新晋。观毕最大感受不是性别平等,不是平权自由,而是我想要迅速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价值、通过成果逆转命运。
各种工整、正确的黑人女性传记片,同题材不如《模仿游戏》在情感和冲突方面刻画的动人。
凯文饰演的总管哈尔逊砸掉厕所门口的提示牌真的太帅了,有这样公平正义的boss才会有后面的胜利。人生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有些我们没法做主的就去嘲笑、否定一个人,比如一个人身患某种疾病或者残疾,就像肤色一样,有时候是天生的、或者自身无力改变的事情,不是所有人生来就能衣食无忧、健健康康地长大。
好难看
绝对的政治正确,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但是有的时候把配角太塑造成啥也没干来突出主角反而让人有点反感。。。。整个NASA好像除了三位女士剩下的人在片子里真的啥也没干,唉,配角全都,太套路了啊
斗胆打三星。当然是个很好很励志的故事,作为一个完全支持种族平权的人,觉得导演的故事讲得太simplistic了,简直二分了黑白族裔,完全迪士尼化了这个(宝贵的)故事。
“政治正确”从来就不应该成为乏味无趣的代名词,讲述平权的电影也可以少一些苦大仇深,诙谐的方式同样也可以让人迷之感动啊,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挺喜欢的。向三位女性先驱致敬。
别看了 主旋律
不是不好看,是这类平权电影都好像是一个导演一个公司拍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尾
中断大爆发之后,后面的起伏就比较平顺了。前面的所有“不公”最后都转换成“感谢”。末尾,谢耳朵亲自给Katherine倒了一杯热茶。
四平八稳 但还是被true story打动了
平庸
公式化电影,真是公公又式式啊
很励志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