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题,有点悲伤。
老爸年轻的时候,其实有太多的故事,苏菲玛索对此懵懵懂懂,此后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只是若即若离。
直到有一天,老爸进了医院,苏菲玛索才可以重拾这番回忆。
然而,回忆里头,有好多的不堪。
当下这头,更多的艰难。
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话题。
我们都因为避讳选择不谈,然而,这一切终究是要来临。
老外对“生死”的话题,其实也有很多禁忌的,然而老爸选择了干净利落,相信这个决定,即便是对自己本人,也是非常的艰难的。
他也有太多的不舍,想看着自己的孙子长大。
苏菲玛索和她的妹妹,以为老爸会因为这个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而,看完表演,老爸还是毅然决然的做了自己的选择。
还有自己的亲人,老爸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却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同辈。
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
是“死得有尊严”,还是“活得没尊严”,这个问题涉及人伦,没有对错可言。
即便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也牵扯太多的社会问题。
这其中,有很多的法律问题,苏菲玛索姐妹顺应老爸的意思,做着一件“残酷”而且违法的事情,又是为何呢?
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
故事里头的老爸,对自己的妻子没什么牵挂,而他的妻子对他也没什么感觉,夫妻做成这样,还是蛮奇怪的。
不过,当谜底揭开,一切好像都理所当然。
这糟糕的关系,或许隐藏着老爸对自己人生的失望。
这些失望,大概有自己的不够坚决,社会的不够宽容。
这或许也是他如此决绝的原因吧。
然而,不管怎样,他有了两个女儿,想要坚决的割舍,大概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能够坦然的说再见,这并不容易。
其实对于“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很多的理解。
好多的老外,在生前就签署了“不救护协议”,或者生命本应该绽放。
然而这个思想,和人伦是背道而驰的。
故事里头,拿一个单词做了个调侃,相当的契合。
或者,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切顺利,然而其实,一切都不顺利。
女神还是那个女神,只是眼神中的悲伤,终究是抹不去的痕迹。
真的没想到,一个关于安乐死的故事,可以拍得这么的轻盈而幽默。
首先必须承认,此片有着非常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连欧容自己也在电影里自嘲,安乐死如此昂贵,只有富人才能负担,而“穷人只能等死了”。
这确实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富裕阶层的故事,但欧容举重若轻地做出了具有普世意义的表达。
但凡涉及安乐死,必然会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美好、死亡的意义等等等等,但欧容拒绝沉重或滥情,甚至不加以任何道德判断。
而当电影把准备安乐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繁琐文件的准备、法律风险的规避、家人与老人意愿的相左,甚至包括实际的费用问题,一一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时,这个迈向死亡的过程也在琐碎细节的锚定之下,真正成为了生命庸常的一部分。
勃拉姆斯的音乐、挚爱多年的艺术、深爱的家人与情人,都没有让一心赴死的老人回心转意,但那不是出于绝望,恰恰相反,当最后老人望向阿尔卑斯山那壮阔的美丽时,我认为欧容或者应该说原著作者(也就是片中苏菲·玛索饰演的女儿的原型)是在表达,求死正是出自对生命的热爱,死亡即是生命的最终一环。
到结尾,当“一切顺利”这个片名的真意显露时,真的是太过动人的一刻,轻描淡写之中,有着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关注欧洲文艺片的朋友可能知道,多次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的名导欧容,曾以一系列“情欲惊悚片”在影坛树立声望。
他的代表作,如《泳池情杀案》《花容月貌》《双面情人》《登堂入室》等,都带着明显黑色风格,叙事结构相对复杂,故事常关涉心理分析、死亡、犯罪、y不道德的欲望等主题。
风格和故事的偏好,可能源自他的酷儿身份,也可能和他的观影兴趣分不开关系。
不少评论者甚至称其为悬疑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继承者。
如今,欧容已年过五旬,也许是因为心境变化,在用各种大尺度作品“挑逗冒犯”观众之后,他又选择返璞归真,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最近释出资源的《一切顺利》,就是一部看起来不那么“欧容”,但又似曾相识,气质温柔干净的生活流亲情片。
《一切顺利》改编自《泳池情杀案》编剧艾曼纽尔·贝尔南的自传性质同名小说,围绕苏菲·玛索饰演的中年作家艾曼纽的视角展开。
她与帕斯卡尔是一对亲姐妹。
一日,她们八十五岁的父亲突然中风住院。
因累于衰老到无法自理的身体和疾病的痛苦折磨,父亲萌生了自行了断的念头,他告诉艾曼纽自己想要执行安乐死。
经过一番挣扎,姐妹俩决心帮父亲实现这个“去死”的愿望。
单从剧情简介来看,可能会觉得故事不过是一则安乐死广告。
但耐心看下去,会发现它并非想象中那么“糖水”。
首先,因中风躺在病床上、嘴歪眼斜的可怜老父亲,其实是一位同性恋者。
父亲当年的骗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毁掉了整个家庭,并跟艾曼纽母亲罹患帕金森症、抑郁症的糟糕现状,分不开关系。
而他混乱的情感生活,也给艾曼纽带来了很多麻烦。
比如说在照顾父亲、为其安排安乐死的忙乱过程里,还得应付他时不时来捣乱的昔日情人。
父亲的特殊身份,同他严肃又捉摸不定的性格一起,给父女关系留下了紧张的阴影。
孩提时期的艾曼纽,就总是怨恨父亲严厉的管教,也不理解母亲的缺席,恨不得把他“杀”掉。
如今,垂垂老矣、生活已无法自理的父亲竟向她提出请求:“请帮我了结这一切吧”,反而让艾曼纽陷入了犹豫和痛苦。
同性恋、紧绷的家庭关系、不可阻挡的死亡欲望、意志坚强的女性角色、 充满挣扎的“弑父”主题......这些令人熟悉的欧容故事元素一一显现。
但在《一切顺利》里,欧容没有极尽戏剧性之能事,而是选择了克制和内敛,以带有纪录片感的日常生活描摹,呈现出社会关注的视野和内在的情感深度。
尽管镜头都是跟着艾曼纽在病房-卧房两头跑,拍的大多是她一次又一次探望父亲,为他安排安乐死的日常奔波段落。
但影片还是不动声色地,用父亲“求死”的愿望,让安乐死,一个涉及社会道德伦理矛盾的公共议题,与特殊私密的父女关系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叙事层面的厚度。
可能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开放发达的法国申请安乐死并不会太困难,但通过《一切顺利》,我们就会意识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电影通过艾曼纽的东奔西走,无不调侃又饶有耐心地再现了安乐死从申请到执行的复杂流程和严苛要求,一再强调着安乐死自带的道德伦理风险。
比如,行动不便的父亲必须从法国周转到合法的瑞士执行安乐死;子女不可以陪同,因为可能会有蓄意谋杀的嫌疑;服药自杀的动作(一口气喝下150毫升液体),必须由中风的父亲亲自完成,否则就失去安乐死资格......而这一切还必须建立在优渥家庭条件的基础之上,毕竟一万多欧元的安乐死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法国警察的盘查,亲友乃至陌生人的反对、疑问,也展现出“主动求死”的行为,与常情常理的不相容,并折射出子女所背负的情感压力。
毕竟,随着治疗,父亲的病情已好转不少,而他一心求死的豪爽豁达,似乎就在表明“人间不值得”。
而这对于深爱并积极照顾他的亲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嘲弄和否认。
影片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双方想法,也没有安排那些剑拔弩张、痛哭流涕的戏剧性吵架场面,而是把他们的不解、愤怒、不舍、愧疚……融进日常细节的波澜里,呈现出一种更加细密的质感,最终落脚于父女双方对彼此真正的了解、尊重和爱。
这一切都可以从艾曼纽被父亲“折磨”的经历展开。
尽管在明面上,是父亲给了她一个“杀死”自己的机会,但实际却演变成,不舍父亲离开的她,一次次期待落空的过程。
要知道在父亲病情和精神状态好转,给了所有人希望时,艾曼纽还是会猝不及防地收到他“赶快给我办安乐死”的催促。
当父亲推迟安乐死日期,给人回心转意之感时,另一通挑选日期的电话又打了过来……来来回回,艾曼纽成了父亲求死之路的同谋与“跑腿伙计”。
在姐姐帕斯卡尔的衬托下,艾曼纽显然更加坚强冷静,她与父亲若即若离的关系,也让她有机会成为最了解父亲的人。
为了解答父亲执意求死的缘由,电影给出了一正一反的两套回答。
正面的,是艾曼纽用手机录下的父亲安乐死视频申请。
面对镜头,父亲为自己在身体和年龄限制下,“无法再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遗憾痛苦。
强调的,是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尊严和价值感。
反面则是一个具有情色意味的欧容式说法。
在安乐死机构人员回忆中,曾发生过一次服药前反悔的突发事件。
即老人在执行安乐死之前,突然发现自己身着红裙的年轻妻子,竟如此美丽。
闪念间,他对于美和年轻身体的欲望,战胜了求死的决心,让他活了下来。
也许是巧合,服装以蓝灰色系为主、整体风格低调简约的艾曼纽,在一次特意为父亲准备的聚餐上,穿上了红色针织衫。
看上去优雅又美丽的她,得到父亲一句“今天你很美”的礼貌夸赞之后,却再未获得他的额外注意力。
比起女儿,父亲显然更在意可爱的男侍者和女婿的影展。
随后,父亲一句豁达的祝酒词“敬你,我的女儿,我们最后的一餐”,彻底击垮了艾曼纽,宣告了她“引诱行动”的失败,以及她的同性恋父亲,不可更改的赴死欲念。
精心打扮过的艾曼纽
身着红衣的艾曼纽情绪崩溃但艾曼纽被父亲拒绝、折腾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与父亲和解的过程。
照顾病中父亲、向母亲征求安乐死意见、替他应付昔日情人、申请安乐死、报备艺术馆工作……琐碎之中,她反而参与深度了父亲方方面面的生活,也得以从其他人的看法里,更全面地了解父亲,理解他的死亡选择。
这也让她意识到,父亲并不是一个无情之人。
他的冷漠欺骗固然摧毁了家庭,但爱本身的复杂性也不该被低估。
而影片通过对老父亲执意赴死的行动展示,也在用一种更平静的角度,向艾曼纽和观众诠释对生命的认知与选择。
奋力求生没什么不对,选择尊重自我意愿、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存和死亡,也没那么可怕。
除了故事,影片在视听上的一些小型惊悚处理与构图配色,也透出不少欧容特色。
干净鲜明的色彩搭配
突然插入少女艾曼纽枪杀父亲的惊悚臆想
爱看恐怖片的艾曼纽为了保持哀而不伤的整体风格,电影也在姐妹俩与父亲最后的告别戏,通过场面调度,对死亡实施了一次预演。
当前去瑞士接受死亡的父亲,躺在泛着幽暗蓝光的救护车厢时,摄影机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棺材视点”。
死者与活人,棺材里与棺材外,泾渭分明。
救护车里,露出父亲一双脚
姐妹俩目睹运送父亲的“棺材”离开但这些招式,并没有欧容惊悚系代表作的威力,而是自然融入故事情节中,让熟悉的观众能看出趣味,相对陌生的观众也不会觉得突兀。
两位主演:饰演女儿的苏菲·玛索,与饰演父亲的安德烈·杜索里埃,也都献上了出彩的表演。
前者角色全程压抑、难有释放,但人至中年的苏菲·玛索,还是凭借自然无修饰的状态,生动但不夸张的微表情,传达了崩溃与坚强交杂的复杂情绪,立住了人物。
安德烈老爷子更是演技超群,把一个性格刁钻又不失可爱的中风老人演得不留痕迹,还给这个人设不讨喜的老年同性恋,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魅力,帮助观众更好地投入故事、理解人物,而非落入预先的道德判断中。
平实的叙述风格里,也能搭建出精妙的剧情结构;“糖水”的亲情故事里,依然探索着少数派的情感与社会话题;毫不费力又几乎面面俱到,或许就是《一切顺利》的魅力吧。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影吹斯汀,阅读原文:“狠心”帮gay父亲安乐死的苏菲-玛索,带来了又一部年度亲情佳片文/motion
看了一位豆友感人的影评去看的everything went fine,法国电影确实很好,是一心关注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电影,围绕着父亲中风后想要安乐死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小事情,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亲人、友人、陌生人,让我看到人类情感多么细碎又混杂,真没有办法简单的说是好是坏,爱和怨总交缠在一起,伤透了心的也仍然没法不爱,很爱的也会有自私,就像女儿问妈妈,在父亲让你经历了这么多以后你为什么不离开他?
“当然是因为我还爱着他,傻女儿。
”是以为自己再也不想见到的旧情人,最后还是把头挨在了一起;是每天都去医院看望父亲让同病房的人心生羡慕的女儿,看着睡熟的父亲的脸或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又记起这混蛋做过的那些伤害她的事,气到梦里向他开枪的地步;是亲密的姐妹,在需要一起承担责任时只想推诿;很爱,却要阻止爱人实现ta的愿望,”out of love”。
如果人活几十年,每一天24小时1440分钟,最后怎么算得清和他人产生的情感到底是爱多还是恨多,是伤心多还是开心多,是伤害多还是照护多。
电影的台词很厉害,不是什么感动人心的金句,就是特别日常的对话,却描述了足够让观众依靠的事实,去理解人物的特点和互相之间的关系,这大概就是不靠大场面的电影的功力,也是魅力。
想多聊几句安乐死,也许是自己最近经历了断崖式衰老的过程,我在身体最不舒服的时候,也会想到安乐死。
关于安乐死,本来我想的超级简单的,以为合法了就是不想忍受病痛人就可以选择安乐死了,看了电影发现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电影中父亲因为是中风,并非马上就会死的病,也不是会带给人难以忍受的折磨的病,在法国并不符合安乐死的条件,最后还是需要跑到瑞士去安乐死,而且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亲人都没能跟在身边,只能留在法国等着协助父亲安乐死的人员打电话告诉他们一句,everything went fine。
最近刚好听了两个关于安乐死的podcast, 我想是因为随着新州在23年底也通过立法后,澳洲在全国实现了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又成为一个被人提起的话题。
一个podcast是关于一个人选择了安乐死的故事,老人本来的职业就是医生,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他非常清楚晚期会经历什么痛苦,因此在被诊断后没多久,他就和妻子提起了希望可以安乐死,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很理解他,妻子承担了主要的协助工作,协助他提交了申请,审核通过后,他就可以领到一瓶安乐死的药物带回家了,原来药物是可以拿回家来,然后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
妻子说,自从药物领回家放好后,丈夫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她也从来没有问过,几个月后,她都已经在想,也许丈夫放弃了安乐死的想法了。
就这样一家人又安静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尽量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同时老人的病也在慢慢发展,上厕所也变得艰难了。
妻子说,有一天半夜她协助丈夫去厕所后,很突然的,丈夫说,我想是时候了。
丈夫说,他其实心里一直有一个计划,这个时间应该在等自己没有办法独立上厕所后。
妻子说,她没想到丈夫虽然一直不说但其实一直在安排自己离开的时间,这种坚定让她心碎。
最后老人在一家人的陪伴下,吃了最后一顿晚餐,渡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然后躺在家人们之间自己喝下了药物,妻子说,就几分钟,他走得特别舒服。
还有一个podcast是关于一个支持安乐死的人却无论如何都要求抢救的故事。
老人本来的职业也是医护人员,是一个护士,她经历过无数次抢救病人的工作,也好几次抢救过家里老人的突发状况,她总是在事后对家人说,这样的抢救毫无意义,绝大多数病人救回来后,并不能改变死亡的命运,这样的抢救经常只能延长病人几个月甚至几周的生命,而且通常是痛苦的,她虽然每次都尽职尽力,但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家人一定不要抢救她,她还经常和家人提到支持安乐死,因为她只想有尊严的生活,也想有尊严的死去,所以她的家人都一直觉得她是会选择安乐死的人。
后来老人不幸得了渐冻症,家人于是尽量陪伴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希望在她还有能力有尊严的生活时多享受生活。
病情在发展,老人越来越痛苦,家人一直在想她什么时候会提出安乐死,但她没有提。
到了无法吞咽进食时,家人以为她会选择安乐死,但没想到医生询问病人意见时,她坚定的选择了鼻饲,后来病情终于发展到了呼吸肌无力,第一次被抢救回来后,医生询问意见,因为这是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生的情况,如果下次抢救就需要借助呼吸设备生活了,这很痛苦,而且通常只能维持最多几个月时间,家人以为她会选择放弃抢救,但没想到她坚定的选择了呼吸机,丈夫以为她刚抢救回来意识没有特别清醒,于是第二天又去问她是不是清楚自己做了什么选择,她又确认了必须抢救的意愿。
没多久她又因为呼吸停止进行了抢救,于是使用了呼吸机,这需要家人时常陪护,以便进行观察和维护设备,丈夫说,他此后几乎一直坐在妻子床边陪护,孩子们也会帮忙,就这样维持了几个月几乎毫无交流的生命。
丈夫说,妻子死后,他和孩子们经常一起回忆起她,大家最没想到的是,她最后走得那么痛苦那么没有尊严,但是他说,也许妻子心里一直有一个明天的希望,就是希望明天醒来,她的病有救了。
人对死亡的看法,真是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说自己懂了,这也是死亡最fascinating的原因。
因此不要去评判他人的选择吧,毕竟连自己最后会怎么选,不到最后一刻都难以知晓。
一位父亲要求他的女儿协助他完成自杀。
“什么?什么时候?你在哪儿?”《一切顺利》就是这样开始的,这部清新的新剧来自多产的喜忧参半的弗朗索瓦·奥松。
说话的是苏菲·玛索,她的角色是巴黎作家艾曼纽丽。
从这里开始,电影可以去任何地方。
然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所有的故事最终都会在同一个地方结束。
在这里,“什么”变成了艾曼纽丽年迈的父亲安德烈(安德烈·杜索利饰)的中风。
这不是致命的。
这确实降低了他的身份,他现在要求并一直要求他的女儿为他安排协助自杀。
如果他能如愿以偿,瑞士在向他招手。
另一位来自巴黎的电影制作人加斯帕·诺伊尔最近发布了另一部关于老年和终局的电影《漩涡》。
诺伊尔讲述的是一对垂死的父母和一个成年的独生子的故事,而Ozon则展示了一个优雅的、半喜剧的家庭。
在功能方面,emmanu
一个挑战是他们刻薄的母亲克劳德(夏洛特·兰普林饰,非常棒),她自己也患有帕金森症。
更麻烦的是她父亲分分合合的情人格姆萨里,他有个不公平的绰号叫“混蛋”(格姆萨里·加德布瓦)。
然后是安德烈本人,我们了解到,他对艾曼努埃尔的唠叨压力完全与他一生任性的个人利益相一致。
(为了增添乐趣,这部电影改编自已故的伊曼纽尔·伯恩海姆的回忆录,演员来自真正的巴黎高级资产阶级:塞尔日·图比亚纳是法国生活质量协会的前负责人,她的母亲是广受赞誉的雕塑家克劳德·德·索里亚)。
结果就像听起来一样混乱。
奇怪的是,看到一个闹鬼的家庭传奇甚至能经受住安乐死的考验,也让人感到安心。
物流问题随之而来:合法的地雷,1万欧元的价格标签。
同时,这个孩子的道德观也站在了艾曼纽丽的立场上。
但是,虽然Ozon抓住了重力,但他从不陷入严肃。
嘈杂的竞争声音和近乎闹剧的时刻提醒你,死亡只是众多说话的一部分——尽管它有最后的发言权。
去年电影界最轰动的莫过于法国新浪潮领军导演戈达尔逝世的新闻,这位享年 92 岁的导演为影坛带来的贡献无需多言,而更震撼的要数这位老导演选择用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人生,令这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再次掀起关注。
此前,已有不少电影拍摄过此话题,最瞩目的莫过于 2012 年勇夺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爱》,而最近一部涉及此话题的电影同样出自戛纳,那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一切顺利》。
这位法国导演相信已为很多影迷所熟知,他作品中那些充满奇情伦理、禁忌色彩的情色故事一直是广大影迷津津乐道的对象。
而这部《一切顺利》却令人感到意外,也许是步入中年的欧容开始转向关注社会话题,他在 2019 年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感谢上帝》就是证明。
虽说这部《一切顺利》是老人安乐死的题材,事实上却不严肃死板,而是一个洋溢着亲情幽默与疯狂情节的悲喜剧,一边让人捧腹大笑,一边让你潸然泪下。
谈到老人安乐死的话题,不得不提奥地利电影大师迈克尔·哈内克的《爱》,这部为其带来第二座金棕榈的影片令观众不寒而栗,片中丈夫亲手闷死妻子的冷漠残忍的刻画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相比之下,欧容的这部作品却并非如此,故事讲述年过八十的父亲突然中风,女主角整日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来回奔波,一边要面对罹患帕金森症的母亲,而另一边跟父亲有暧昧关系的昔日情人时不时跑出来捣乱。
孩提时期的她总因父亲严厉的管教,恨不得将他杀掉,如今父亲竟向她提出请求了结余生,这让她百感交集,陷入两难。
尽管是一个沉重严肃的主题,但是欧容却处理得轻盈欢快,一方面这个剧本简洁明了,没有过于戏剧化的倾向,大部分情节采用现实主义风格,专注于主人公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的日常描写,然而,却又保留着欧容以往最擅长的幽默恶搞心思,其调侃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这个充满道德伦理争议的安乐死措施。
要知道,至今为止,在欧洲只有瑞士允许合法进行安乐死,但实施过程并没有想当然的简单,依然存在重重障碍。
首先是高昂的费用(至少一万欧元)和预约等待排期,其次,不得由子女陪同父母进行安乐死,因法律上会涉及刑事犯罪。
还有一点,安乐死服药的操作必须由其本人执行,否则便失去资格。
由父亲质问“穷人如何实现安乐死?
”女儿回答:“他们要等死”中,便道出了安乐死制度并非为社会大众所适用,而是有一定的阶级专有属性。
而剧本中更多的笑料则出自父亲被运往瑞士安乐死的过程,先是一家人遭受法国警方的严格盘问险而错失时机,其后运送司机中途发现后劝说父亲放弃一幕更令人啼笑皆非。
这些情节无疑在欢笑声中让人思考安乐死与社会道德、法律上的冲突。
然而,探讨安乐死引发的社会与道德问题显然不是欧容这部作品的核心,他的关注点依然是亲情,尤其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相比起哈内克的《爱》,女儿因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年迈父母的照顾关怀;在这部影片中,女儿和父亲更是素来水火不容,却在女儿为父亲张罗准备安乐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父亲,并深入了解到他执着求死的念头。
不得不称赞“法兰西女神”苏菲·玛索,她将这个角色陷于两难的情感诠释得真挚感人,一方面希望父亲健康好转能放弃安乐死的计划,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尊重他选择赴死的决心,这种对父亲纠结的爱在父女诀别之夜的一幕演绎得丝丝入扣。
尽管这不是欧容以往那些过火的奇情故事,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同性爱情的矢志不渝,片中父亲的旧情人向警察举报的行为,便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点。
剧本情节中嵌入 LGBT 元素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更让人体悟到爱有其复杂一面,而并不能冠之以“同志骗婚”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
这种对性少数群体撇除妖魔化、采取中立的刻画,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能引起观众思考性少数群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问题。
哈哈哈虽然两个女儿几次三番被老头气到暴走,但会觉得还是一种有别扭和情感的正常关系。
如果中国父母提出类似别管我的需求,子女大概是很难/囿于某种普遍的氛围而不敢 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不耐烦的吧,苦情戏依然是主流。
快近尾声,有人去警察局告发父亲要去瑞士安乐死的事,以为是父亲后悔了不想去自己做的手脚,结果好像真如女儿猜测的一样是他的同性情人杰洛夫?
想想我是导演,会让女儿说出来的,然后车门关闭,父亲一脸不可置信和气炸了😤的表情,因为其实前面已经表现很多父亲的难搞和女儿的炸毛,到这里也蓄满了伤情,我会想安排进一次轻巧玲珑的报复,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最后女儿接完电话哭、微笑,是不太成功的释然,在说服自己。
真正的释然会在父亲死亡的事实延宕几番之后,于一些与父亲有关的物质和事件联想上泛起和发现。
想起《花容月貌》的结尾,女生在与夏洛特兰普林扮演(忘了角色名)的夫人谈话后,望着窗外的光带着眼泪的微笑,一个朝向新生,一个混沌接受。
《一切都好》是今年的一部意外惊喜,让很久没文字耕耘的我很想写点东西。
这部电影在各位媒体及影评人宣传中出现:老套的癌症话题、苏菲·玛索演技秀、冲击女演员奖。
实际上和《感谢上帝》一样,并不是说一部很多人拍过的题材,就一定是老生重谈,也不是把银幕闪到你发亮、必须涉及控诉、特殊群体题材的电影才能在各位观众面前议论纷纷。
从无论任何角度出发,女主艾曼纽的爸爸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
他的出场就是在自己女儿面前哭闹,有一个冷战多年的妻子。
作为天主教为主导的法国,这位父亲似乎从来没有认识过什么是死亡,也拒绝自己身体已经老迈的现实。
所以他萌生出一个他的女儿们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的想法:终结生命。
还好,他很有钱。
他可以十分任性地挥霍完自己的生命,装作可怜兮兮地嘲讽一下穷人:他们只能等死咯。
如果我是这位父亲的儿子,我肯定让他完全放弃这个想法。
但这里是两个父亲的“小棉袄”女儿。
他们集体反对父亲的想法,但是为了体贴父亲的需要,他们最终决定让父亲完成他的夙愿。
这个选择酝酿的十分痛苦,她们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如此轻视生命,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对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毫无留念之情。
当瑞士的工作人员来访时,艾曼纽忍不住去询问:是不是有人最后反悔了?
当听到有人被一件红色的裙子所打动而放弃了计划,她似乎又燃起了希望。
如果有人可以唤醒他对生命的向往,那似乎放弃自杀是一件可预见的事情。
但故事最有趣的是,这位父亲从头到尾都没有松口,并且女儿每次提出异议时都无理取闹、对她们进行精神打击,把两位女儿折磨得苦不堪言。
死亡应该是一件大事,它代表了生命的终结,是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基督教中,一个人既然是上帝赐予的生命,那他没有资格自己选择结束生命,在东正教旧教徒文化里,一个自杀的人是没有资格葬在教堂的坟地内。
死亡,应该是一件庄严的事情。
但在这位父亲看来,自己的终结早就是注定的。
在父亲无法抗拒的观点下,艾曼纽总是回想起父亲童年暴戾的情绪,忍不住去询问自己的母亲,在与瑞士工作人员沟通的过程中聆听他们的对话。
这些内容要展现在银幕上并不难,但是欧容的电影中人物始终是他的主角,我们可以从艾曼纽的神情中看到她的情绪。
她似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那么想走?
我想女儿可能想过很多原因,然而,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有说出口。
欧容在电影中赋予了人物非常生动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对父亲的选择感到震惊,她被父亲屡次气哭,但是因父亲需要她又回到了他身边,她忍不住问母亲为何与父亲共度一生,心情复杂地联系瑞士工作人员,又屡次满怀期待地希望父亲能回转,与妹妹两人携手共进,有时因为父亲看重她胜过妹妹又有点小骄傲,等待结果时的焦虑,收到电话第一时间自己先听电话,结尾的复杂神情......和《感谢上帝》一样,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可以跟着主角的情绪走,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件事情带给一个家庭、一个女儿的变化。
在最后女儿把父亲送上了救护车,我总觉得女主忍不住问父亲这个问题,但最后她什么都没有问,可能因为看见了父亲脸上满意又轻松的笑容。
也许有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
虽然父亲的行为似乎不合乎情理,也完全没有考虑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感情,但对于人的情感而言,女儿最终还是体贴了父亲的需要。
也许是懦弱?
遗憾?
还是对世界已经没有留念之处?
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亲人中间留有空白似乎是一件恰当的事情,即使是父女之间也是如此。
突然觉得有时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也不好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最终我们还是要按照对方的想法去满足他,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带给人的感受。
所以最终,艾曼纽听到自己的父亲最终“一切顺利”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时,一方面让人感到忧伤,她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自己,自己并没有挽留住他;但同时,她的忙碌也最终实现,她的父亲也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选择。
原来一句话,可以涵盖这么多种意思。
这是一部令人百感交集的电影,也是一部举足若轻的小品,真是让人看得余音绕梁。
本片是一部直面生死的现实片,具有人类最大的背景—生死,但用了一个最小最敏感的小“切口”载体—安乐死。
据说目前“安乐死”合法化,只有瑞士和荷兰两个国家。
日本作家宫下洋一著的《安乐死现场》中描写的情况与本片高度吻合,说明编剧、导演事先对此项制度,以及涉及人员的心态是认真作了考查。
本片总体基调是深情而压制的,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直面生死的时候,内心悲伤,外表克制,绝不乱煽情,来博取眼泪。
其实不乱煽情就是一种现实的表现,你可以回顾一下周边的现实生活,遭遇到剧烈情况,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是不能够乱煽情的,无论是面临很多的痛苦困难或喜悦,都能保持克制和低调。
自主选择离世的权利,是人类终极权利,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权利保障的国家,对此项权利也是高度克制,没有放纵,关乎个人生死的权利会涉及到人伦道理、医疗保险、家人感情、遗产继承等社会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各国都是采取审慎态度。
#用影评发现好电影#电影推荐 推荐指数85/100,另类生死观,值得一看。
2010年,70岁的阿尔·帕西诺在《死亡医生》裡面,饰演帮助一百多人,真有其人的Kevorkian医生:他先给病人注射安眠药,再注射致死药物。
后来,80岁的老先生被判杀人罪得关8年。
老先生不求緩刑,减刑,而要凸显人有结束生命的权利(跟需要的,特别是当你生不如死的时候)。
十年後,法国导演欧容拍摄改编自《池畔谋杀案》编剧艾曼纽贝尔南的同名纪实小说的《一切顺利》,作者描写自己帮助八旬老父安乐死的过程。
怎么整?
十年有进步吗?
有的,你得花一万欧元申请已经同意安乐死合法化的瑞士机构。
你到现场,他们给你喝两剂药水,然后,「一切顺利」。
获得法国公民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的老演员,安德烈·杜索里埃饰演眼歪嘴斜的老人。
年过半百,风韵身材超过同龄人的苏菲.玛索饰演她的女儿。
再加上获得2019年柏林电影节荣誉金熊奖的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雕塑家妈妈。
本来题材沈重的故事,被欧容跟演员处理得流畅,而且一切顺利。
这部剧情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因为,不是很多人想要讨论这个主题),有幽默感,有感伤,更多的是,有很多的爱。
我们慢慢发现,原来爸爸是隐藏版的同志,这让他跟孩子,跟家族,跟社会互动的过程跌跌撞撞。
姊姊妹妹都知道,都明白,他们还是爱她。
这样的「预知死亡记事」,在慢慢推向那一天来临之前,你怎么可能不落泪神伤呢?
尽管小泪不断,但是,没有人嚎啕。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只是有品质的活著,而且是有品质的死去。
我只有在一个点被命中,那就是爷爷为了小孙子人生第一场独奏会,延后了去瑞士的时程。
但是,听著听著,爷爷终究还是打起瞌睡了。
我們常被提醒要有「慈悲與智慧」,凡人如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善意的去理解人,理解眾生,理解一切。
她说:“一切顺利”
富人花费7500欧选择死亡,穷人只能等死。
感觉好沉闷。看不下去。略过
两年前的安乐死公投,我投了赞成票;一年后“生命终结选择法案”正式生效。所以我并不需要一部电影来强化我当初的选择。我一直认为活着本身就包括了被赋予尊严,不然和等死无异。以及,戛纳欠欧容一个酷儿棕榈奖。
1,从告别到死亡的距离是571km、6h7min。2,你就当做是爸爸送你的礼物,你作为孩子的时候,不是很想杀了他吗。3,祝你尽情邂逅你的人生。4,我们不是杀他,我们是在帮助他自杀。5,穷人想死的时候怎么办呢,只能等。
集众多zzzq题材于一身的欧式小品,温吞水般缺少作者特色。
略无聊,如同长篇小说中一章。片名“一切顺利”是艾纽曼在告知母亲关于父亲的自杀计划时对方同她叮嘱的。
“有钱人的生活”。这是一部可以拍成家庭电视剧、家庭温馨片、明星个人秀的电影,但欧荣赋予这部电影特殊情感,最大亮点可能就是这个顽劣又脆弱的寻死老爸,多少次女主都想问,但最终又问不出口,只能祝他“一切顺利”,不美化也不批判,不沉溺于感动也不轻易和解,对于死亡,我们了解的太少。
提前准备一下,自己可能的未来。
# 74 Cannes # 欧容的每部影片所呈现出的不同是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深度探讨了个人选择与亲情困境,更是把他一贯不能缺的LGBT元素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贯穿全程,也是苏菲玛索女神近年褪去女神光环的成功作品
挺扎实但还是很meh的片
7.5分,“一切顺利”是家人对父亲的包容与理解,是对父亲具有自由与尊严的最高权利!“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剥夺自己死的自由,而此部如此富有仪式感的“安乐死”何尝不是对生命的敬畏呢。
这段时间身边发生的一切让我对安乐死这件事感慨良多。但仅就影片本身来说就是欧容的一般水平。
太一般了,动机基本没说清楚,上来父亲就想安乐死,苏菲阿姨的演技依旧没有进步。
4/10
那你为什么还眷恋这个世界,
老爷子无论在性取向方面,还是生死方面,都是非常的豁达
简洁 干净
三星半//年轻人满脸疑惑 问老人 你的生活一切顺利为什么还想着去死//欧容变得温柔且收敛 也许之前是我对欧容有误解//很法兰西的是轻盈诙谐下的沉重与复杂 把该呈现的呈现了 对故事思辨的工作交给银幕外的观众 啊 好喜欢这种调性
虽然欧容可能这辈子拿不到金棕榈了吧……但还是很克制,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