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重点描绘了房地产商人,黑道大哥,记者三个人。
黑道黑道大哥和商人明显是罪恶的,再回过头来看一遍会发现山田孝之扮演的记者也并非是真的正义感爆棚。
为了查木村委屈妻子,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照顾,搞得妻离子散。
须腾背叛木村,虽然干了很多十恶不赦的坏事但也在最后将木村拖进监狱。
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好人,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坏人,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令人窒息的压抑从头至尾充斥着整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沉闷不安的情绪并无法得到宣泄,影片不禁引人深思,凶恶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脱离凶恶?
影片的主线围绕报社记者对三件凶杀案的调查展开,最终通过记者的曝光,凶手被送上法院;支线情节则讲述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
主线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近距离的视角,观众直观的体验了凶手在图财害命时的残忍和贪婪,其中有大量对受害者虐待的镜头,更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相应的,报社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也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逐渐激化。
有人认为主线与支线所讲述的是两种不同凶恶,但我并不认同。
主线中,所表现出的凶恶的本质,是对弱者的残害,以及自私的人性。
而支线中,男主角对妻子以及母亲所做出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残害,一种在精神上的残害。
当妻子哭坐在地上说“我受不了”、当看着母亲走进养老院的背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凶恶——对弱者痛苦的冷漠,以及对自私的妥协。
我不禁感叹导演高明的手法,将两个互不相关的剧情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痛恨巧取豪夺的恶行时,不由得陷入反思——我们自己难道就不凶恶吗?
冷漠发展到了极端,就是残忍,我们与罪犯之间,除了恶的程度不同,又还有什么区别?
报社领导对销量的追求远大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警察局对凶案的放任不管、老人家属面无表情的让罪犯多灌点酒。。。
影片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原因,除了暴力的镜头外,更多的是揭露了人性的冷漠。
而这种冷漠,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凶恶,不仅发生在影片中,更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影片中这些外在的凶恶与内在的凶恶不停地在折磨着主角,以至于他的脸上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哀伤和麻木。
这种凶恶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压抑,又无处发泄,他只能在片尾的法庭上向凶手宣泄愤怒,只能在片尾喝着啤酒反问自己是否是“记者?
”。
我们该如何脱离凶恶?
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借用凶手之言给出了他的观点,活着赎罪。
或许导演也认为,柔和的心才能能免去大过。
犯罪作为最佳娱乐材料作者:佐藤忠男编译:独孤求大衣警察活跃其中的犯罪题材如今已在电影、小说、尤其是电视剧中层出不穷,原因恐怕得归结于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将犯罪当成了娱乐生活的最好材料而乐在其中。
尽管现实中我们对犯罪抱着忌讳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不过当它一旦出现在虚构的娱乐作品中时,即便罪犯,也往往容易被写成具有值得同情之处的可怜人士,即便暴力,也散发着痛快的潇洒感。
白石和弥导演的《凶恶》是一部断然拒绝融入上述大流的异色作品。
犯罪也好暴力也罢,《凶恶》中的对二者处理直奔直奔可憎和不快而去,丝毫没有暧昧。
所以无法把它归结到供人享乐的电影类别中。
但此片同时又是有趣的,它的有趣在于触及到了真实深处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凶恶》可谓一部杰作。
这种与真实同在的趣味首先体现在它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日,《新潮45》杂志社的编辑宫本太一收到了一封从监狱服刑犯人那里寄来的信件。
犯人在信中控诉道:“我虽因杀人罪被判了死刑,但绝不能容许那个指使我去杀人的男人逍遥法外,幸福度日。
”接着这名犯人详细叙述了神秘男如何制定好一个个杀人计划让自己去执行的种种情况,并希望宫本将此事调查清楚后发表在杂志上。
宫本去见了这名犯人后,为了证明后者的话是否属实,展开了一场跨越相当长时期的绵密调查,将警察没有识破的几起杀人事件告知警察,同时发表在杂志上,轰动一时。
警察根据宫本的调查展开行动逮捕了一名被称为“老师”的男人,以“老师”所牵涉的一部分案件为证据立案,最终判处了这名男子无期徒刑。
此事的经过在《新潮45》编辑部篇《凶恶——一个死刑犯的告发》(新潮文库刊)中有详细描述。
这本书首先使人震惊于现实生活中竟然真能如此简单地瞒天过海,在警察不知觉的前提下展开连环杀人事件,而两个主要犯案者的杀人方式又再次令人咋舌,与我们见惯不怪的电影和电视剧全然不同。
添加何物,为何添加电影《凶恶》的有趣自然有一部分来自于它忠实地将原著中的纪实性电影化了。
但假如完全忠实原著,难免只能留下空洞与绝望。
为了越过这道坎,影片赋予了记者的行动以新的意义。
添加了什么,为什么要添加,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对于告发者和“老师”,电影和原著都将他们描写成了恶徒,丝毫没有可怜或者酷的成分。
尤其在电影中,皮埃尔泷饰演的死刑犯告发者和利利弗兰克饰演的“老师”具象化了二者的那种令人憎恶,没有同情余地的烦腻。
我们有时候虽然会情不自禁地对电影中的恶党进行喝彩,但一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也许真是这样的人,就变得忧虑不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被他们所残害的受害者都是些无知者和失去判断力的老弱妇孺,只不过拥有部分土地房屋等财产,就被两个恶人所欺,直至杀害。
观众心里会觉得这个世界多么黑暗。
对如此黑暗的现实进行描写的作品还能成为娱乐商品吗?
只有一条道路,强调受告发者委托,不惜暴露身份,对“老师”不为人知的杀人案件展开调查的原著作者的英雄性。
影片的剧本由高桥泉与白石和弥导演共同创作,他们将这个纪实文学记者逼上了束手无策的境地,肩负告发真实恶人的正义感坚持调查,无暇顾及家庭而走到离婚的边缘,在杂志社里还必须用正义的主张去说服因证据不足而动摇调查立场的上司。
这些将记者英雄化并使他走上与杀人犯做最后对决之路的情节都是改编阶段的创作。
原著作者因为觉得这次调查是记者领域的大功劳,所以不太好意思强调个中辛苦滋味。
改编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扔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记者像被杀人犯们魅惑了一般卷入调查之中。
当调查成了一个挖掘恶之无底洞的过程时,记者或许已经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改编者们以这种追问作为构建戏剧性的最终设定,将一篇残酷犯罪的纪实报道提升到拷问人的业的深度这一层面。
而这,也是丢给我们这些没有休止地观看影视剧中犯罪题材的观众们的一个拷问吧。
原载于《电影世界》2014第一期
2013年有这么好片子居然被我忽略了,最近在B站有缘看到,和豆瓣里的许多豆友的观感也许都一样,觉得这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片子,电影中有好多需要深挖的细节,影片里面要传递出来的信息还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些,也许编导本身也觉得这个真实事件的背后是充满着很多人性层面上有价值的东西,需要通过作品来延展开一起和观众们探讨的。
我觉得电影里应该还有新鲜的和更深一层次的信息需要继续挖掘,而不是许多像命题作文一样的影评,在“凶恶”两个字上讨论电影,谈电影里看到的各种关于恶的理解和见解。
我看到片名的时候,开始以为这是部恐怖片或是凶杀片,电影看头交待须腾的种种恶行,立马又让我觉得这是部日本的黑帮片,其实电影在讲故事方面很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先不告诉你前因后果,刻意回避应该交待的因果逻辑上的细节,单从前几分钟里来看,就告诉你须腾是罪大恶极的人,这样的人死不足惜,如果是他来找你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结果他耷拉着耳朵,楚楚可怜的放弃上诉主动交代其他罪行,让观者既是同情,又产生了“后边有个大Boss的好奇之中”,而往后的路子,大家就会饶有兴致的来看看,“这个小人物是怎样不知死活破奇案的”。
而这一个又一个的电影程式化套路,编导们显然都没有用,这个从后面的十几分钟里不断的惊喜中可见颠覆。
电影中有些细节很值得让人回味:凶神恶煞的黑帮分子须腾,杀人放火、强奸分尸对他而言倒像是例行公事,这些在他看来不算个事儿,倒是绝对不能容忍别人的欺骗和背叛,否则就是最爱的小兄弟也不会放过的,须腾让人觉得他是个被欺骗和利用的人,可是他欺骗和利用记者就满满的是心机;衣冠楚楚的木村看到须腾处理受害人的时候很是享受,手舞足蹈的那个兴奋啊,可是说到这么干的原由,无非是他发现了个游离在第三产业之外的服务型市场,他在乎的是这些土地和老人所能带来的无限商机,而不是个十足的变态杀人狂;我们的主角,记者藤井认为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为受害人伸张正义,可以置领导和同事的规劝而不顾,就连家里老年痴呆的母亲和煎熬中妻子也是不闻不问,常年以沉默对之,也许这种冷暴力藤井早就用习惯了,他甚至还直接在法庭上怒吼着让须腾以死来向受害者赎罪呢,这也是为什么他看到被车撞死的福森是多么的愤怒。
藤井的妻子最后的台词其实道出了实情,“看到这么恐怖和离奇的案件你是不是很高兴啊?
”也许孔武有力,凶神恶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管什么模样的人做着罪恶的事情的时候却没有罪恶感才够恐怖。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也让这部电影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味道,藤井来探监木村,无非是在法律无法宣判其死刑的时候,来给他补上道德上的一枪,而木村却不以为然,用一句话直接把藤井囚禁在恶的黑洞之中了。
在泡沫时代,老龄化严重的现代日本,经济的凋弊与生活的窘迫往往会让人性的丑恶如水流般静静流淌,就像片中近乎白描的杀人过程,枯燥,乏味,有时又极具娱乐性(灌酒)。
当然,让我震惊的不是须藤一众变态的杀人过程,也不是藤井近乎神经质的对于真相的执着以及对家人的冷漠;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老女人对”老师“说:”再多灌点“(让她老伴死)。
当然,最后坏人都被绳之以法,然而藤井仍然意犹未尽,证人的离奇车祸,证据的零散不足,无法立案,凶手没有得到对应的惩罚,”老师“最后隔着厚厚玻璃板对藤井的指手画脚,便是对于”正义战胜邪恶“这个伪命题的最大讽刺。
全片其实没有一个好人。
好好生活,珍惜眼前人。
山田孝之主演的又一黑暗作,虽然剧本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片中能看到许多发散主题,但纪实手法穿插犯罪过程演绎,显得零散不自然,所以我认为整体效果欠佳。
日本电影对于“恶”的展开可谓情有独钟,例如这部《凶恶》涉及了作恶与制裁、法律与道德、家庭关系与养老制度等都是些偏沉重的问题,要拍得好确实挺高难度的。
在观影后,留下印象的就是山田君主演的藤井修一角色变化。
影片中显见的两大凶恶人物:须藤纯次,嗜血、强欲、狡诈,以残暴轻易夺取他人性命;木村孝雄,冷血、剥削、金钱至上,被称为把死亡换成金钱的炼金术师。
当以上行为都是人们共识的恶,那么有人会疑问?
藤井修一的行为该不该纳入“恶”的范畴?
首先,藤井修一是专事深挖和报道各种爆炸性内幕的杂志记者。
开场交代他在跟进一宗跟踪狂杀害风俗女的报道,本想以受害者角度唤起读者反思,因时效缺乏吸引焦点而不得不服从主编放弃跟进,一方面长期接触凶案真相的藤井略显颓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正义与懦弱并存。
当他收到任务要前往拘留所与羁押在里面的死刑犯须藤会面,起初有点犹豫与抗拒。
面对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他不抱期望与同情,但对方却以三宗未对外界公布的命案引起他关注。
藤井冷静地盘问到须藤为何要曝光案件?
须藤表示不愿独自受惩罚,无法接受任由道貌岸然的策划者逍遥法外。
由此,藤井之所以接受,不是出于功利,更多在于判断木村此人之恶不比须藤低,他的正义之魂冉冉雄起。
然后,藤井一步步按照须藤提供的线索细心展开调查,影片在木村登场之前,凝聚了一种神秘气氛,当真相越来越逼近,观众们还可能压抑着猜测木村这个人认为到底有多恶?
那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处理得还算可以。
在各种证据相继得到印证,藤井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向须藤倾斜,同时加深对木村的痛恨。
此时的藤井已逐渐陷入制裁的漩涡中,为何他要如此执着致恶人于死地,是对践踏道德底线的愤怒,也是对警察无能与法律无力的回馈;长期壮志未酬压抑的怨念,从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难得真正意义上让媒体成为一把利器,掌握了这把利器之后他已心中观点确立了自己的正义尺度,有必须铲除社会毒瘤的觉悟。
他是在享受追查真相的快感?
还是享受警恶惩奸的正义感?
其实这只是一场关于“私刑”的裁决。
再是,冷漠、无情到底能不能称为一种“恶”?
木村视人命为金钱,是一种冷漠;藤井视家庭为负担,回家只顾工作,漠视妻子的重度压力,又侧面反映他对“把老年痴呆的母亲送入养老院是不孝”同样视为“恶行”。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家庭一方受伤害为止。
妻子哭着要离婚的诉苦:“我一直都自己骗自己坚持到现在,但我受不了,你不想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因为不想有罪恶感?
只因这个原因就把我的人生毁了,你心里过得去吗?
”“死掉的人的灵魂关我什么事,你要照顾死去的人,还是关注还活着的人?
把你妈丢给我一个人,说什么漂亮的话,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只想和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到最后虽然藤井妥协了,但对家庭的伤害应该破镜难圆。
人的劣根性很难用“恶”这个词来概括,比喻冷漠无情;正如影片结尾镜头把藤井投影在羁押窗框内,被深深困着的人是过度追求理想,冷漠对待现实的藤井,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凶恶的最后一句台词一结束,藤井就在那个越拉越远的镜头里成了思想的囚徒。
弥漫在后半段的微妙的气氛转化,凶恶由两个施恶者转移到走火入魔的主人公头上。
然而,他真的算凶恶的一部分么?
如果说以藤井妻子为代表的群众对罪案有一种兴奋地追求算是人本身的恶意,以之作为主题可说还算合情合理。
给主人公营造的由发型衣着等由外而内的这种变化真的合理么。
对于举着正义旗帜做自己欲望之事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为了大义云云此种人是最令我不爽的。
然而藤井本质并不是这种人,导演最后给他扣了一个如此大的罪名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作为一个记者,追求真相本身就包含着追逐耸人听闻的事件并以此谋利,我觉得这本身无可厚非,一个记者的使命无非是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权衡出最高的平衡,真实当然也要话题性。
但在电影开头,女性死者的父亲的一段话就已经说明了导演的意图了,本身付出了一切的女儿却被舆论说的丑陋不堪,可见最开始已经可以见到记者藤井是被批驳的对象。
在调查的尾声多了一个撞死的人也是为了加诸一个恶的砝码给主角,然而这一设置就更让人感觉虚无,他的恶意已经物化为间接杀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更加给人感觉站不住脚。
不过,结合人物形象想一想像他这样的的角色多见么?
非常多见。
对家庭不闻不问,对犯人追查到底,这不是众多警察的最经典形象么,还是优秀的警察。
他们大多有很多的情感的支线,一切都是无可奈何,最终更显得他们的高大和奉献。
同样是使命感,如何才算多呢?
虽然这点让我无法认同,不过整体正义感罪恶感使命感演变和博弈还是蛮有趣的点。
监狱的几次探视很有感觉,双方的谁占上风以及情绪变化一目了然。
中间增加的几段血腥的回忆倒显得篇幅过长而没有必要了。
第一次回溯时的时空交错很巧妙,后面的几次就更显得多余了。
这一段和开头枪击以及性侵的克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从内部体会到藤井这一人物的心态由平和走向极端,视角的选取让人有共犯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觉得篇幅太长整体结构都不对劲了。
说起来整体还是蛮喜欢的,结局实在有点不爽,不过山田孝之忧郁的眼睛给藤井带来很大的新意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平衡结局设置的面目可憎,总之面瘫也可以如此真可怕。
无论这个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剧情支线有几条,主题内容都是什么,其内在本质的思索与探讨的点始终是在于无所依靠的老龄化问题。
男主算是片中的正的力量,然而在面对自己家里患有痴呆的母亲和日渐崩溃的妻子,他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选择逃避,最终讲母亲送进了老人院。
比起老师那些纯粹的恶人来说,他的生活更让人觉得有种无可奈何极度压抑的感觉。
有时候,甚至还不如纯粹的做个恶人来的痛快。
这次放弃用习惯的调侃来评价这部“凶恶”,因为它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配之以嬉笑的表情。
片子到三分之一时以为是要偷偷把视点放在弱势老年人这个话题上,想到日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内涵也不算肤浅,只是觉得有点索然,日本变态片里常用的切入点不过是再用一次罢了。
剧情到一半之时怀疑导演的思路凌乱散落,那些肆虐场面和表达恶徒人性的篇幅对主题没有帮助,真的只是冒着让片子变成“四不像”风险增加娱乐性吗?
可是我却放下手机来了些劲,多了点莫名其妙的期待。
直到看到须藤在法庭上嘬嚅地说着:我会用余下的生命弥补我的受害者,我欣然发笑,可爱的须藤啊,死亡的爱抚到底也带给了你颤栗。
山田孝之的一句“不要贪恋活着的真实感”(原话有出入,大致意思)直接让我振动声带嗤嗤笑出了声。
会错意后的幡然醒悟把我的观影体验推到了高潮。
虐杀的美妙与感受自己死亡的对比像热水澡里的冰块撕裂着入浴人的感受,杀还是被杀都触动着心弦,杀过你体验这快感,被杀你感受到恐惧。
原来杀人者最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愿放手这美丽的质感。
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验其他生命熄没湮灭时的兴奋。
我们的帅记者啊,真是个天赋秉异的家伙,即使不曾拥有虐杀的实践也感受到捻灭生命能给他沉闷生命带来的欢欣,只是他要做食物链的更高点,他要扑杀那体验过快感的高级猎食者。
我当然无法嬉笑,因为我简直在放声大笑了,扬起的嘴角边上是不可名状之物的涌动。
电影从一起纵火杀人案件的凶手须藤纯次开始叙事,把【凶恶】从戏剧性的杀人事件狠狠摔入观众的视线,表面的血迹褪去之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凶恶】。
须藤纯次须藤纯次,黑社会头目,杀人如麻最好形容不过。
对于须藤的性格刻画,最佳莫过于圣诞节那场戏。
须藤和木村孝雄把勒死的老头扔进了焚化炉,镜头便转化到圣诞节的烤肉晚餐“温馨”场景。
木村孝雄为了表示视须藤为己出,还为他的女儿买了圣诞礼物。
孝雄从礼物“书包”里拿出四叠钱给了须藤以表心意,须藤退让几次之后拿了两叠放入自己口袋,另外两叠转交给了妻子。
的确,须藤就是一个粗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视兄弟为手足,视老婆当然远远贵于“衣服”。
他被突然涌入生命的巨额生意冲上云端,洋洋得意,最后错杀了弟兄,被木村孝雄利用完之后,面临死刑审判。
木村孝雄木村孝雄,一起起杀人案件的幕后操手。
老人+土地+死亡保险金,三合一变成了他的生财之道。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他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任何友情,亲情都被他在股掌之间玩弄,甚至最终走向互相残杀。
他的存在如同撒旦,不需要舞刀弄枪,却把人性搅得天翻地覆。
他杀人时的变态可以说是丧失人性,但他仿佛又甚至人性丑恶,总能引出别人心中的恶魔。
藤井修一我们正义的主角登场 藤井修一 ,记者,因须藤的爆料而开始调查多起杀人事件,逐步走入案件中心,揭发【丑恶】幕后操手的幕后“英雄”。
但是,对于深陷案件真相的修一来说,这远非杂志上或新闻上的一片报道便可以匆匆收场。
那是八点档肥皂剧的happy ending。
对于修一而言,受害人的“死相”仿佛永远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透过监狱的玻璃窗,犯人的脸在他看来永远不值得被原谅。
当须藤写信告诉他自己被上帝感召,开始有了生存的实感,对他而言却是最大的讽刺。
为什么受害人无辜地死去,施害人还能有写首诗告诉记者,上帝让他活着赎罪?
为什么幕后操手木村孝雄可以一劳永逸地毁尸灭迹,逃过死刑,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却丝毫没有悔意?
修一为了查找真相,寻求正义,置老年痴呆的老母和神经衰弱的妻子于不顾,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整场正义的巡礼,难道只是一场“巡礼”,修一该如何释怀。
继续挖掘真相,然后让恬不知耻的杀人犯面临死刑?
如果我们还看不清楚,那么试着换一个线头寻找。
修一的妻子曾说过,修一为了避免有罪恶感,一直不同意把老母送入养老院居住,但却把重担扔给了自己的妻子。
如果避免【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把头扭开扔给别人的话,那么这换来的精神洁癖也仿佛毫无意义可言。
也许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如同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修一无论怎样挖掘真相,受害者的死相与施害人的嘴脸都没办法抹去。
我们的“善”有几分是“伪善”,我们的“恶”又有多少的“妥协”,这是我们永远要直面的苦痛,没有办法逃离。
用弱化戏剧性的方式呈现暴力和人性,慢慢铺垫开来,稍显拖沓。记者强烈的审判意识让结局看着更压抑。我听见主说:让我活着赎罪。想起李沧东的密阳,那真是透骨极了。
被老狐狸玩死的2B的临终逆袭……感觉是又臭又长的烂片中间插播了部还凑合的片子,超长闪回部分还挺流畅又恶趣味的。
够可以的啊,不过还是欠缺火候。
剪接严重失误
山田孝之的前半段催眠,但这片子不弱,泷正则演技好评。案情还原的部分够狠,重要的是做出了邪气。有两条线,一是日本经济衰退时代,一种楢山节考式的消灭老年人的社会倾向再复写,另一条是山田孝之弱智母亲引发的杀戮动机,他仇恨杀老人凶手的根源在于这行为勾引了他的恶意。同类相残,出于对自己厌恶
人心中的恶难以消弭,并鲜活的存在于每个看似软弱的普通人心中,等着膨胀等着爆发。不同于故事里面两位大反派让人不寒而栗的恶人形象,让我感到凉意的反而是看似懦弱的受害者家人,坚定的和恶魔进行着交易,轻巧的谈论着葬送亲人性命的勾当。而当男主老婆说出自己对母亲的麻木时,恶意漫溢。人,性本恶
戊戌12。 拍的一般,主要是配角都表演的一般,杀人魔没有杀人魔的恶,妻子没有妻子的难,都一般。不过摄影师很偏爱山田,给的几个镜头,侧脸、正脸都很好看
不过不失
贪、嗔、痴,所谓人性,执迷不悟。PS:除去刺激疯狂的开头,这片拍得太闷太慢了。
为了男神,五星!
节奏有点慢。。
故事并不新鲜,但在“凶恶”这个命题上恐怕只有日本人能发挥得这么好。
其中一案件震惊了我,一老头还不起债,老头家人同意并委托黑社会灌酒灌死老头,以获取保险金。最后的晚餐时,老头嚎哭着要回家,说不想死,黑社会说就是你家人委托我们弄死你拉,然后给老头家人电话问怎么办,儿子把电话给老太太,黑社会:还灌不灌,你们拿主意。老太太:请多灌他些,拜托了。
耐人寻味
看不懂~
剧情特别扣题 13旬报十佳
影片结构过于松散.平铺直叙.这导致剧情在推进节奏上让人昏昏欲睡.也许正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导演力图营造一种真实感.对于镜头语言没有太多刻意雕琢.而片名“凶恶”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影片对于人性中“恶”的聚焦与思考.无论是记者藤井还是她老婆.死刑犯须藤还是其老师.心中那未知的凶恶都在被努力解读
两个小时没高潮
典型“社会派”&“偏执狂”,这种“偏执狂”如果最终不妥协的话结局会很惨吧。有几个镜头拍的很漂亮,熊猫桑从头到尾的苦逼面瘫状态,冷飕飕哒。
压抑,阴冷。不过靠一大段硬生生的闪回,姑且这么称作吧,有点显得办法不多。山田孝之对待恶的态度,一直在犹豫和摇摆,最后说不定有过瞬间投射到自己的母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