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奈的抵抗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2 ) 弃子的抉择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都拍摄了相关影片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由丹麦拍摄的《开战日》(9. April )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在这批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影片上来就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战争的结果,这种看似标新立异的拍法恐怕也有导演的苦衷,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在1940年4月9日的丹麦战役只持续4个小时就以丹麦宣布投降告终。

作为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场上的胜负早早失去悬念,因此导演把镜头聚焦到被德军击溃的丹麦军队下辖的自行车连队的一支六人小分队,用这六个人的生死逃亡侧面描绘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影片可以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战争线,讲述六人小队在抵抗德军进攻时节节败退的过程;一条是人物线,讲述指挥小队的少尉由坚持抵抗到选择投降的内心变化。

这两条线既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战局的走向影响了少尉的心理;少尉的心理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战争的结局。

对于战争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弃子。

所谓弃子,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牺牲的代价。

影片中,导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三层弃子关系:丹麦是整个欧洲战场的弃子;自行车连是整个丹麦军队的弃子;六人小分队是整个自行车连的弃子。

而就是这弃子中的弃子要抵抗的是强大德军战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第一波冲击,这种敌我实力极其悬殊的对比就构成战争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人物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抉择。

影片巧妙地选择少尉作为观众视角的切入点,让观众与少尉一同经历一场无比纠结的生死抉择。

少尉作为军人,自然要服从军队的命令,同时他还是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依然保有传统贵族的骑士精神和家国荣誉感。

军人的职责和贵族的使命感都使他倾向于抵抗到底;然而,他又是六人小队的直接领导,他每坚持抵抗一秒,下属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些。

这种对上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与对下要对士兵生命负责的冲突就构成人物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少尉由“战”到“降”的人物弧光,影片巧妙地通过三场战役、三条生命和三次相互呼应的散烟戏加以刻画。

三场战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平原阵地战、公路阻击战和城市街道战。

战争的走向从荒野到人烟稀少的农村最后指向人口聚集的城市,这既是小队逃亡的线路,也是德军一步步蚕食丹麦国土的代指。

而三场战役分别对应三条生命,他们对于少尉内心转变的影响是逐步加强的。

第一个死去的士兵对于少校还是模糊的面孔,死在战场上也本是军人的天职;第二个被误杀的孩子对少尉的刺激无疑会增加,如果不是自己坚持选择在公路设卡,孩童应该很大几率不会被误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之死最终促成了少尉的心理转变,当跟你经历九死一生的兄弟,已经开始畅想退役后的幸福生活,转眼之间就死在你面前,或许再宏大、再崇高的概念在此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少尉的这种心理转变是通过三次散烟戏表现出来。

第一次散烟对象是同僚。

少尉与摩托车连的指挥官进行战前沟通,两个人一个是有烟无火,一个是有火无烟,既从侧面展现了丹麦军队物资紧张的窘状,又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对敌心态。

这时的少校还是坚定的抵抗派,而对照的摩托连队长却是片中少有的务实派。

正是这位队长在发现德军过于强大后选择第一时间撤退,保留自己连队的有生力量;第二次散烟对象是长官。

在经历一场惨败后少尉带领小分队与自己的首长汇合,长官一面要求少尉坚决抵抗,一面拿出自己的精装铁盒烟派发给少尉以示笼络。

这时的少尉已经对抵抗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但基于军人的责任感依然决定服从长官的命令,才有了后面的城市保卫战;第三次散烟的对象是部下。

投降被俘后的少尉将身上仅有的香烟分派给活下来的每名士兵,这里少尉的心理已经完全站在基层士兵的同一阵线,因此当德国军官提出让少尉坐他的车前行,少尉坚持选择与他的士兵一起步行。

三场散烟戏,展现了少尉从坚持大局至上到坚持生命至上的人物弧光。

 3 ) 小国的悲哀,小人物的悲歌

看完很难受小国的悲哀在阴郁的气氛以及传闻中的德军异动中凸显,让人感受到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少尉的尽职,几个士兵的惶恐让人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平衡。

影片最后,主角被俘后,他们被德国人押送走的同时,他们所保卫的人民却在欢迎德军的到来。

一来一去深意自显。

丹麦忘了,没有亡在士兵的作战不利,没有亡在实力悬殊,而亡在军队所保卫的人民,政府投敌。

连德军都不习惯了,正如最后德军军官问被俘的少尉: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抵抗久?

这么久,其实不到18个小时而已

 4 ) 《开战日》新的战争片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5 ) “无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6 ) 少尉的眉头一直紧锁

下午起床,无意看到一个电影,《开战日》,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

由丹麦拍摄影片看的很震惊,装备并不寒蝉(至少在轻武器方面),跟中国部队比起来,要好上很多,然而没有什么战斗意志。

有的是紧张,焦虑,主人公少尉一直是紧锁的眉头,从战前到战中到投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高层本身就对战争含糊不清,战前就十分惧怕德国,甚至不敢展开战前动员令,任由德军大摇大摆得开进丹麦国境。

从一个老妇人的话语中:这里20年前是德国的,对于我是没有什么区别。

投降后民众对德军的欢迎小孩子们爬上德军战车欢庆,一方面解释了没有民众基础的战争是打不赢的,另一方面,投降的少尉看到这一幕,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是会死人的,一个战士他最想的是去做个小商人,找个可爱的姑娘,生一堆孩子。

一粒子弹,一粒本不必要的子弹毁了他梦想,夺了他的生命。

说是本没必要,是因为战争打响几个小时以后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这些士兵没有收到消息。

一个可爱的卖牛奶的小朋友,一粒子弹,让她的母亲撕心裂肺。

不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以后的母亲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德国人的关系。

对于德国军队的压倒性优势,缺少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高层政府的软弱,人民的模糊,甚至国土纵深也不是很深,这都是原因。

电影最后对老兵的采访,老兵们也大多是后悔,愧疚,不堪。

这是时代的悲哀,愿和平永驻!

 7 ) 开战日就是投降日

这部丹麦影片《四月九日》很有特色,制作规模不大,通过一位基层军官,大战争小人物,一个自行车排面对装甲和摩托部队,悲壮中甚至有历史本身的喜剧性。

投降前也战斗过,国家已经投降,军人还浴血奋战。

最后生命第一,尊严犹在。

用德国军人的尊敬完成主题。

环境、状态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战争电影而不是战争类型电影。

 8 ) 丹麦在二战的一天抵抗之旅

《开战日》,1940年4月9日,德军凌晨进入丹麦,当日上午,丹麦政府投降。

这也能拍成电影,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

影片讲述丹麦边境线上的一个自行车班。

初次阻拦德军,战死一人,逃走。

二次在小镇阻拦德军,再次逃走。

第三次在城市拦截德军,未有一人阵亡,就选择了投降。

然后,德军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为啥还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应该佩服这个自行车班班长,还是应该嘲笑他。

不过,用自行车抵抗机械化德军,也算他们很“了不起”了吧。

 9 ) 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丹麦在二战与德国的战斗中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不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人民意志上都注定了它的溃败。

电影并没有用过多篇幅交代德军的先进武器,几辆装甲车和摩托车战队,足以与丹麦涣散的军队和紧缺的军资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强大的敌人,自行车排的抵抗显得过于脆弱和无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在国家早已投降后还坚守命令,顽强抵抗。

即使军队中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惧和慌张,他们知道,失败已成定局,即使一路被击退,却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刻。

对他们来说,这场战争是无奈的,稀少的子弹,没有到来的支援,平民面对战争的态度,这一切都在冲击着这支薄弱的队伍。

但少尉严格下达命令,士兵严格执行命令,他们并没有动摇保卫国家的心。

讽刺的是当耗尽一切力气无奈投降后才被敌方告知政府早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

直到这时少尉才出现动摇的表情,顽强的士兵才开始哭泣。

他们的抵抗是徒劳的吗,他们的牺牲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吗?

电影正片在整支被俘队伍的沉默中结束。

然而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更加深刻。

政府的不作为是与人民意志割裂,历史上丹麦地下组织在政府投降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在瑞典组织军队“丹麦营”,继续抵抗。

事实上,面对战争,就像电影展现给我们的一样,丹麦虽没有经历过多的伤亡和惨痛,虽然拥有身为小国的无奈和心酸,却也有很多人坚守着民族意志,维护着国家主权。

正如影片最后的采访所说,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面对侵略,再无力的战斗和反抗都是泥潭中盛开的鲜花,值得称颂。

 10 ) 在前线抵抗的时候听到政府投降了,作为士兵的你在想什么(涉及大量影片剧情)

海报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

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

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

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

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

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

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

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

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

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

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

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

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

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

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短评

我宁愿听到你牺牲,也不愿听到你没有抵抗

6分钟前
  • 阿强
  • 还行

其实咱们看看这类战争片还是挺好的,大国和小国的战争观对比。故事很平淡,拍得也克制,看到有人说欠表达,这就是看多了直白的强刺激的不需要动脑子的类型片,该表达的不都在里面了?

9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这才是伪高潮。

13分钟前
  • 北炎不楠菲
  • 较差

如此糟糕的战备,如此烂的装备,总共只挂了两个,还击毙对方N多个,鬼扯丹麦现在也来摆出受害者的姿态,在哀怜什么?

16分钟前
  • Putin 547
  • 较差

一般般,把丹麦军力描述的太强。德军优待俘虏优待到大巴车上

19分钟前
  • Seal.yj
  • 较差

想看战争戏的就不用浪费时间了,主要刻画的就是小国士兵在临战时的彷徨和迷惘。丹麦人看看还行,其他人怕是和我一样看完失望透了…

24分钟前
  • owen0730
  • 较差

丹麦帝国荡气回肠的二战全史,一个自行车小队发现德国入侵,接触,投降,历时四个小时,投降的国王战后得到好评,因为时机选得好,又打了,又没打太多。

27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31分钟前
  • ivauke
  • 还行

其实整个国家,从政府到军队,根本就不想抵抗,拖四个小时再投降也算是意思意思吧!别再强调敌人有多么强大!你们装备有多差!丹麦制定过抵抗计划吗?有临战物资准备吗?有居民疏散方案吗?国境线地区布过地雷吗?至少你们挖过一条像样的战壕吗?

35分钟前
  • 普通观众
  • 还行

全体紧急自行车维修

39分钟前
  • santawhale
  • 推荐

观众小于等于叙事者的战争片,没有狂轰乱炸的战斗场景,也没有气宇轩昂的英雄主义,只有难以预估的被动防御和混乱迷茫的惊慌败退,一个战争的微观具体现实是什么样,此片可见一斑。

40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战争突然降临时,大家的反应很真实。

42分钟前
  • 李洛克の下忍
  • 推荐

“几个小时前,你的政府已经投降了。” “20年前,这里还是德国。现在这里是丹麦。” 无意义感,最后一切终成空。看完这部,再看《地雷区》,对于里面丹麦军人的情绪有了更多的共情,屈辱,不甘,愤怒,等等等等。

46分钟前
  • Maxxie
  • 推荐

入侵,我打,打不过,我跑,跑不了,我投降。??政府几个小时前就投降了?。艹!没有工事,没有迫击炮,甚至没有手榴弹。路障被装甲车轻轻就推开了。再说你在空旷的野外公路,设路障是几个意思?。可亲的人民对德意志的到来想久未出闺的大姑娘等待未谋面的远方大表哥。帅不帅呢,要不就从了吧

47分钟前
  • 豆瓣酱
  • 还行

在山滴那边海滴那边有一群自行车兵,他们忠诚又实诚,他们勇敢又机灵,他们边打边撤,边撤边打,击倒好些侵略者,直到弹尽粮绝,国王投降他们才放弃!哦,可爱滴自行车兵……哦,可爱滴自行车兵……

48分钟前
  • 宇声淅沥
  • 还行

分数:68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特色就是自行车小队阻击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影片中没有爆炸、没有手雷炮弹等出现,还有没有配乐是另一特点。短暂的战争,开始即结束,但令人反思。

50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德军当年入侵丹麦一共死了两个人,这电影实在是233333

52分钟前
  • 奔腾子
  • 较差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童话小国极其短暂又“漫长”的二战回忆……没有无畏的抵抗,全都是无谓的牺牲,“丹麦版兄弟连”展现的是别样的震撼………8.4/10。(村里通电真的太重要了。。

55分钟前
  • 星尘
  • 推荐

一部能够紧紧的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战争电影

59分钟前
  • 冬夕宜晚息
  • 推荐

很一般,主要是内容不够,也缺乏冲突。

1小时前
  • Theodor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