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形式二分屏与内容匹配得很好,影像时空被割裂成两个。
两个遮罩有时意味着两个人的时空,有时意味着两个视角/认知,有时是同一个时空的割裂,构图和人的割裂。
剪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致敬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中使用的手法,连续时空的同一个镜头,用一段时长极短的黑屏隔开,它可以被理解为眨眼的闪烁,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对现实的间离”,或者说“放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断裂瞬间”。
它也非常匹配此片的内容。
整个片子的质感充满了道格玛95的意味,像一种忠实的纪录。
所谓的“电影节坏小子”,或许想在这部片子里摒弃内容上的猎奇,尝试形式上的某种叛逆。
整体来说,形式挺规整,对于阿兹海默症的描述很诚实。
但成片还是略显力量不足,略逊于期待。
还是期待加斯帕诺的下一部片子。
PS.男主心脏病倒地时电视上放的应该是老塔的《飞向太空》的段落。
哭得老子口罩里都是鼻涕。
精彩的点之一:双画面的呈现方式。
就是去年年度游戏《双人成行》的感觉,一个画面聚焦男方,一个画面聚焦女方,偶尔有交错。
首先双画面的长篇电影就没几个,这一部全程双画面,而且不是噱头,是实实在在的地运用这个形式。
有意思的是,往往这类型的电影都不敢在大段大段的时长里过于写实;因为过于写实有时候意味着信息量小,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让观众感到无聊。
必须时不时地扔一点冲突出来,哪怕这种戏剧冲突与写实感是矛盾的。
而双画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段写实,因为观众是同时面对两个小信息量的画面,必须要时刻把注意力在两边切换,这是一个非常interactive+enaging的体验。
而且两个画面经过设计,不会同时出现大的信息量,所以也不会使观众过疲或者难以抉择。
精彩的点之二:写实感。
这是我看过的叙事电影里写实感最高的之一。
人物表演,仿佛在窥探一个真实的家庭。
两位老人家演得实在太好。
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很多时候真的难以区分到底这一段是即兴还是剧本设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中期一家三口的一场长镜头的激烈对话戏。
你说是即兴吧,这对话层层递进,每个人的立场也在动态转变,太像经过设计的了;你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吧,对话里面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太过自然,真不是能设计出来的。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对话戏了。
人物设计上也有很强的写实感,没有过分美化两位老人家的感情,反而会肆无忌惮地暴露很多问题,比如老爷子,是在出轨的。
但最后依然哭得我稀里哗啦。
真实的东西有一股说不清楚的力量。
这是关于一对老年夫妻晚年生活的记录,在妻子迷茫的眼神,丈夫强势又客套的批评中拉开了序幕,于是我们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不停的找过去作为药剂师的记忆的妻子,出轨20几年回到家里想创作想要爱情又甩不脱家庭的丈夫,妻子生病孩子年幼无所事事又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儿子…然后这对夫妻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人的离去电影最被大家关注的一个就是分屏。
方块弧角和分屏会给人纪录片和老照片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几分钟的一些空镜,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
这种氛围配合老年夫妻的记录题材格外的合适,也会比较抓人眼球。
分屏的两个镜头分别记录两个人,看下来才发现他们有交集的时间那么少,也显得那个跨过屏幕交握的手好像格外的珍贵。
一些重合时刻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甚至有些残忍。
已经到了晚年彼此难以照顾却又纠缠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家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那些看似平行的镜头里展示的就是这个价的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疏离,都在家中,一个说这不是家记不住了,一个惦记着外面的情人,一个说我会常回来的…
一些平行最终那个被几百本书无数的药填满的家还是空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大家终于逃离了生活的漩涡的裹挟,但也永远的失去了家。
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慢,平淡,记录感极强,但也真实,有内容,有思考。
静静地皱着眉头看完这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的时候,也在感叹情感和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和关系。
最后的葬礼和回顾就让人真的很感慨,这一生谁也没想到生活会这样混乱的收尾。
一些对比家就是一个混乱又彼此拉扯的地方,时而重要的让你无法割舍,时而混乱的让你想即刻逃离,但真的失去,只有哭泣。
春天还有勇气选中的电影,到了夏天就有些踯躅不前,前往影院的路上才定好位子,顺手也把影院的APP注销了一次,在座位上等开演时,看到了早先预定的影片名,才想起来一手造成的取票困境。
为了平衡观影的预期,一改惯常的抗拒姿态,放轻松出场寻求问题的解决,一番调笑演出后,回到位子上看 电 影。
导演或许吝啬或许善意,在影片的开头给了我,未曾期待的浪漫美餐,很快就开始了那个经典的分屏,当我还在分辨黑线是由上而下时,背景声化作抢眼的中文字幕,让我有种错过了一车信息的感觉,就此决定错过它们。
左右分屏,虽然是在整体框架底下,但还是让我有种选错了座位的感觉,希望中间座位的盆友观感更好,否则影片就有故意冗余信息的嫌疑了。
不知是否分屏引发的感觉,夫妻关系并不如就餐时那般美好,贯穿影片如同儿子之后的发问,几乎看不到夫妻日常饮食的场面,ta们的生活真的如同影片中展现的,重要的生活场景集中在独处中吗?
妻子有典型的法式装扮,尽管最初纳闷,她那么不修边幅的出街,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头发自始至终保养的很好,服饰更是不容忽视的注重品质。
虽然影片并不展示日常饮食,但意式咖啡壶和冰箱里的食物,一定层面还是在说明生活的秩序,桌面上的果盘也是可供注意的细节。
有影迷画了张房屋布局的平面图,妻子并没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唯一说得上属于她的,是餐桌上堆满的各种药剂,其实储物柜里还有更多,然后就是她给自己开药方的地方,那里有我没注意到的儿童床柜。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到,房间里有几处墙面上有书架,本来是我惯常留意的部分,这次我决定错过它们,但还是留下了到处是书的印象。
妻子出街时进入的两家商店,貌似一家杂货店和一家食品店,虽然并不是她装进包里,抄录药名所指向的药店,但也并不是一家书店,我不明白丈夫是如何思考,并决定如何寻找妻子的。
同样是装满物品的空间,在我眼里也同样是找不到,不知道要找什么的繁乱,不过在这里妻子已经有做整理的动作,所以后来她整理丈夫桌上的手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行为,之所以不被接受,无非就是平常乱惯了,忍耐反而变成了一种所谓的正常。
儿子不经常的到来,看似因为母亲,轮到他带孩子的时候,需要被他照顾的孙子,却一直在试图引起注意,还是母亲利用清醒的时刻,带着孙子维护绿植,才让照护显现了本该有的祥和。
即便母亲迷糊的抱怨,丈夫不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干扰,也完全是被忽视的正当表达,何况丈夫对妻子的漠不关心,又何止于日常的没有关爱,所以我也就很不明白,电影海报选取的照片,在我个人看来岂不是一种讽刺。
这也是葬礼照片中我不喜欢的那张, 母亲的照片串起来看,就能看出母亲真的很美了,在这一点上来讲,丈夫倒是并不算瞎,也还好并不需要展现两场葬礼。
而对于照片,成年的儿子躺在母亲怀里那张,观影之前我就没看懂,更准确来说那张截屏,明明更需要安慰的是母亲,母亲糊涂得想亲吻自己的小儿子时,他怎么倒知道自己是个成年人了。
父亲死后,宁愿自己躲起来嗑药,不但未能察觉儿子醒来目睹了这一幕,而且就那么放心母亲一个人,即便后来请了无法熟识的护工,而母亲只是早已习惯了丈夫的干扰,待在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里,没有陪伴的陌生去处,对谁来说都可能望而生畏。
最后还有两处印象较深,没有看明白的点,梦中之梦的说法,不是妻子在阳台上小酌时,说出的感慨之词吗?
为什么被一个意大利人,就这么安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了?
片头演唱的歌手,会不会是母亲年轻时的影像,虽然难得,但如果是母亲就太合适了,可见我对外国人的脸盲程度,已经到了不认人的段位,堪比出门旅游不认钱的智商水平,所以失智终究不是所谓智商的问题,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疾病啊。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旋涡》。
在形式上搞创新有风险,搞不好就会被冠以形式大于内容的恶名,因此,如果想玩形式,一定要看形式与内容贴不贴合,若不然,会死得很惨,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一样。
记得在电影院看泽维尔多兰导演的电影《妈咪》的时候,我曾经一度以为放映机出了故障(技术问题),险些去找工作人员反映,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画幅就是正方形。
看惯了长方形画幅,突然给我来这么一下子,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好比吃惯了中餐,突然上了一道西餐,肯定要手忙脚乱一阵子。
《妈咪》的故事本就让人烦躁,再加上逼仄的画幅,形式与内容还真是相得益彰,脚踩滑板撑开银幕的桥段更是将形式玩到了极致、玩出了花。
这部电影玩的形式是双画面,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犹如监控中心的两个摄像头。
人虽然有两只眼睛,但没有人能做到一只眼睛看向东、一只眼睛看向西,所以,只能选择看一边,或者看一会左边、看一会右边……关键问题是,还得看字幕呢,这就麻烦了,有选择恐惧症的人看这部电影必定要抓狂。
时间就这样流逝,眼珠子在左边画面、右边画面以及字幕之间来回游弋,疲劳度可想而知,看完这部电影,就算有观众失明了也不足为奇。
看感人的电影通常需要备好纸巾,看这部电影,需要备好眼药水。
那么,这部电影的内容如何呢?
与形式搭界吗?
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搭界的。
这部电影具有纪录片的质感,讲的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日常生活,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全程手持。
尽管如此,它的晃动感却并不强烈,不像娄烨导演的电影一样把人晃得头晕目眩,这大概和老年人的腿脚不利索有关。
导演将人老之后的惨状直白地展示给观众,导演仿佛在说,别以为活到七老八十是一种幸福,那他妈的只是假象!
不要被假象蒙蔽!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在老之前死掉说不定也是一种幸福。
我一点也不羡慕那些活到一百岁的老人,当然,我不想活到一百岁,而且,我也活不到一百岁。
每当我在媒体上看到百岁老人的报道,都像在看一场华而不实的秀。
那些百岁老人是无辜的,他们只是被媒体利用的傀儡。
没有人希望自己变老,但也没有人能够阻挡自己变老,为了永葆青春,人类不停地除皱、瘦脸、做拉皮,不过,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每个人的真实年龄是按不了暂停键的。
导演的风格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我的恶趣味在这部电影里面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导演将这对老年夫妇的结局安排得异常惨烈,惨烈到了极致,超越你所能想像到的最惨烈的结局。
有人说,极致是一种美,但导演的这种极致,是一种极端。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极端,反正我喜欢,这就够了,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贰零贰壹/壹零/零捌
#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其实很难想象之后充满热烈和遗憾情感的《旋涡》同样出自加斯帕·诺之手。
不过,这次虽然没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旧充满了面对宿命的无力。
母亲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年迈之年不会忘了给她“陌生人”的丈夫开一瓶安定,这样的事情让人好笑又唏嘘;父亲在晚年之际依然想着写一部有关梦和电影的书,“生活就是梦中之梦”。
梦、存在主义、精神病学,种种强烈直白的电影指涉很难不让我们把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过半生,本应无隙,可因为难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随而来的疾病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
许多镜头都将这种无奈直陈在观众眼前:母亲被儿子和父亲挤在中间,犹疑地小声说着“对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脏病发作无力取药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机位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母亲把药倒进马桶里,儿子把药吸进身体里,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漩涡。
本应共同经历琐碎生活的他们,却在两个世界里越走越远,联系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老去的人,这不禁让人发问,无力的陪伴能否应对无法回避的湮灭?
原以为同时接受两个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为这样的影像形式而赞叹。
凭借导演和剪辑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画面的轻重缓急方面,《旋涡》做到了密而有序。
在创作形式的更新已经日渐式微的当下,《旋涡》面对电影“情感”的传统母题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新颖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属于一方的影像慢慢变黑,你知道他们已经就此离去,悲伤只会留给活跃在荧幕另一边的人。
深刻揭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真正恐怖,一点点深入老人的生活中,由一开始的亲密镜头转变为了失忆老伴的严重病情,再到心脏不适的老先生突然辞世。
她在满是陌生的世界里对所有不熟悉充满恐惧,她已经危害到了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同是高龄相伴的家庭有多少呢?
又是个不得而知的数字,但经由新冠疫情,总之欧美国家这样的老人们肯定减少了数量可观的人数,毕竟官方发放给老人们的养老金出现了喜人的降低。
这竟能成为政绩,这是多么扭曲的政府部门才会办得出的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老年人们势必会成为整个社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我由衷希望机器人保姆能成为每个老年家庭的标配,那一天快点来临。
子女没办法照顾那么多的老人,他们还需要生儿育女,他们还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那么多的老人谁来照看?
欧洲,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就是我国目力所及的范围,如果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还未实现制造业转型,没有获得高额利润来支撑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肯定会发生可怕的事。
欧洲和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不断激化,没有能力在内部消化,肯定就会外部剧烈喷发,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个变化。
人类经历短暂的整体和平后,又将迎来巨大的变局与动荡,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一个微小的家庭只拥有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其本身就属于相对弱势,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没有外界扶持,很难维系其存在。
这样的家庭如果被药物和毒品缠上,那么将会导致更为迅速地瓦解,而欧美家庭存在这种生活,满是药物的生活,所有人都是药物的奴隶,本片的两个镜头,母亲往马桶中不断倾倒药片,儿子躺在沙发上吸食海洛因,多么讽刺,多么具有震撼力的镜头。
药片堵塞了马桶,在水面上方盘旋,儿子进入了状态,往后躺倒,拿抱枕遮住了脸面。
当人衰老到了失去生活的品质,我个人希望可以有渠道让我选择自我了结,不然这样活着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残忍。
看到那位老先生无助地躺倒在地呼吸困难,最为直面的绝望扑面而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衰老成那样,会面对相同的绝望,在某处无法呼吸,一个人孤独的等待最终时刻的来临。
老年,是一个残酷的阶段,身体机能断崖式衰败,活着本身成了负担,这样的生活没有健康,真的不如早点结束,过于悲惨与凄苦。
两位老人离去的画面处理得极为诗意,雾化的隐去效果,又同时把雾化时的相同颜色场景显现,一个生命就这么消逝了,不留下一丝痕迹,未免有些惆怅。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每一位年轻人的未来,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眼见他们离开人世,感受到自己 的力不从心,这并非焦虑,而是实打实的担忧。
生活就像一场梦。
准确来说,是一场梦中之梦。
人生的梦中还有另一个梦: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大厅里看到的电影,就像他们在睁着眼做梦。
当她失去记忆,不能再记住面孔和名字时,他试着通过写最后一本书来保存过去 — 关于电影和梦境。
命运在城市里到处游走,你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停下。
它走着走着,在这里,这里,或者这里,就突然发作,降临到了人们的头上。
“电影院为我们的梦提供了最合适,最重要的环境,因为电影院里很黑,人们丧失了对外界的联系。
就想躺在床上睡觉,做梦。
这就是电影院 — 一个大大的梦。
所有的电影都是梦境。
”生活是一场梦,准确来说是一场梦中梦。
梦境很短,梦中梦就更为易逝。
(我都把电影台词记在脑瓜里翻译了写在这里,这算不算剧透??
)
纪念第一次去这个很棒的电影院看电影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爱》。
同样的题材,迈克尔·哈内克和加斯帕·诺都是平铺直叙却又无比深沉地道出了老年夫妇在疾病和衰老影响下的日常生活,真实平淡、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暗涌着在大半辈子里不断叠加积累并升华内化于日常中的感情冲动、爱情体验和家庭羁绊。
加斯帕·诺从波谲云诡的内容上的极端走到了质朴无华的形式上的极端(近似纪录片),影片几乎全程都使用了分屏拍摄,平行地呈现出这对夫妇逐渐走向生命凋亡的过程;各自画面的短暂交汇中,两人的位置关系也是扭曲的、残缺的,虽然有所关联,却永远无法与彼此融合变得完整。
长镜头和跟拍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和放大了如影随形的孤独感、隔离感,再加上分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造成了一种如梦似幻的体验。
美妙的是,虽然影片有如梦一般的感觉(影片中借主演阿基多之口也表达了电影与梦的关系),但是两位主演的表演却朴实无华、真实动人,而且影片也具有写实主义的力量,洞察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也就是说,分屏真正让这部电影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一方面通过分屏呈现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真实细节,另一方面又使二人在共同的空间之中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引申出这么一种含义:逝去、遗忘和孤独才是常态。
影片静谧温和,但是处处又充满了因衰老而带来的残酷,而这种残酷是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
在这残酷的表现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深刻体悟,感受到了导演在这部影片所注入的真情实感。
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由此这部电影真切地打动了我们并且我们随之进行了思考,如此便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影像魅力。
“我已经拍过令人发噱、惊愕或挑逗的电影。
这次,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是电影。
”——加斯帕·诺那个拍出了《不可撤销》而使观众们愤然离场的激进的加斯帕·诺,如今却撕下了所有凶狠的皮囊,拍出了这样一部温和、感人的电影,且仍不失压抑的个人风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老夫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丈夫患有心脏病,而妻子患有阿尔兹海默症。
丈夫死后,右边的镜头黑了,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独地待在左边的镜头里。
过了一会儿,右边的镜头又出现了,是他们的儿子,一个人放着《西部往事》,莫里康内那经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又使电影增添一丝悲凉。
没过多久,妻子也死了,两个镜头转为儿子与他人的对话,再到最后只剩右边的镜头。
最后的几组无声静止的空镜头,使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感受这真正的孤寂。
看完整部电影,犹如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可当你看完电影后,你才想起这部电影只有142分钟,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加斯帕·诺不仅让你感受到生命,还让你感受死亡,死亡不是瞬间,而是长久,是永恒。
失败的尝试。@资料馆
2.5 / 生硬的,自明的,概念化的,适合美术馆短片集而非电影院的。同样的事情可以看看《第一头牛》里如何极轻盈地完成空间分割与声音的差异共振。
不要看,太压抑了。三口之家老年困境,一个老年痴呆,一个心脏病,一个无业精神病好转贩毒,还有一个小孩子。这样的困境让人觉得老年人好悲凉,吃的药比饭还多。趁现在还年轻,珍惜美好的日子吧。
两部电影一起看。。。但不好看。
又一部Amour,虽然感动程度比不上,不过独特的分镜画面极其到位的展现出了每个人相互依存又独立生活的空间
啊这个渐变大的边框,像大小不变的推镜头。分屏展现一男一女身体吃力的老年生活,甚至空间重合时,也是两种视角,微微不同。限于这样的分屏,长镜头会多,机位切得少,(切也是同时切)爱用黄、橙光。第三人(儿子)出现的开始,告诉我们女老人是老年痴呆,男老人是她的丈夫。有时左右格会因为实际空间调换。竟然把稿件纸、药扔进马桶啊啊啊,丝毫没有意识会堵啊(确实堵了)。老头突发病倒地,呼叫也没用,脑袋糊涂的老太仍沉睡,第二天清早才被发现,却是给他一个枕头,仿佛人老头就想睡地上似的,不主动想到打救护车,也是很真实的担忧。当只剩她一人的时候,另一块屏幕是黑的,当蒙着毯子入睡时,变毯子的绿色,就像老头在医院被盖上的绿单子,她也盖上了,很别致的一部。
3.5 形式有了,内容有了,情绪就是没到位。老头倒下的第二天,老太突然清醒了,我却残忍地想:他怎么还没死?
最后的ppt蛮让人心碎
双屏主演 平行叙事 两老人的晚年平淡去世
没进主竞赛 简直离谱
#2022北影节#很让人难过,尤其是分屏同时呈现两边的生活状态,迷茫无助和被动承受,每个人都痛苦但很难有人再向前一步。结局减分,导演突然不果断起来,不舍得喊cut一样。三星半
在他的作品中,dispositif是占压倒性优势的,每次都是如此。人、叙事和情感只是他aspirations的附属品,这些都通过他的图像显示出来。然而,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诚意。有些图像是残酷的、无情的。阴暗的气氛占了上风,浸透了无端的、无声的暴力,持续不断。
当之无愧的年度最佳观影体验!在那么多关于画幅和分屏的影像实验里,它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从床中间缓慢穿过的黑线,分割开两个人的时空,也切断与回忆、人生和整个世界的连接,从此只有冰冷刺骨的孤独,直到一人去世、半边银幕黑屏的时候整个影厅都在偷偷抹眼泪……衰老是惊悚片的终极形式。同时在技术上它有数学公式般令人愉悦的精准;关于如何在双视角的情况下通过剪辑和调度始终维持一个统一空间,并且平衡两个画面的信息过载,其中的精巧细节都是值得逐帧分析的教科书水平。最后再次强烈推荐加斯帕诺为此片列出的参考片单,从选角、人物设定再到剧本全都能找到完美的对应,挖掘与影史的各种互文也是一大乐趣所在。
挺新奇的拍摄和视角,但我真觉得有点无聊。
分屏后的逼仄画面让原本就压抑的情绪更淤滞,精神混乱后对亲人的不回应是令人绝望的深渊,以至于让伴侣说你不是疯了,你只是坏。生命的尽头除了无可奈何和无法割舍的陪伴外,更多的是消磨甚至憎恨,应该是不会再看第二遍的致郁电影。
.5
懒惰而残忍,电影创造流动而不是区隔。
【北京电影节展映】片头字幕一出我就知道这仍是加斯帕·诺式电影,仍在影像上有独树一帜的强烈个人风格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这次不再搞《爱恋》的3D、《遁入虚无》的飞天遁地或《高潮》的迷幻癫狂长镜头,也没有玩《不可撤销》的倒叙。而是左右分屏同时叙事,且合理分配画面信息量,毫无混乱感。也通过前期摄影与后期制作保持左右画面同处一室时的一致性,避免穿帮。分屏影像没有喧宾夺主地削弱叙事,而是加强了氛围的渲染,各自展示一对老夫妇心脏与大脑分别逐渐凋零,直至家破人亡人去楼空的悲剧。加斯帕·诺说希望观众和他一起流泪,他做到了。我承认在影片最后10分钟我一直在哭,映后很久才缓过来。影片残忍直接、不加粉饰地表现阿兹海默症与心脏病引发的后果,克制地制造情绪高潮,令人悲痛万分,但绝非无情。恰恰相反,它很是温暖动人。
不太会玩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