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红衣芭蕾少女×苏联落难军官-🍂剧情梗概:由真实故事改编。
1945年,在黑龙江边陲小镇,苏联军官安德烈被日本人追S,受伤后被女主鹅儿带回家救治,两人渐生情愫。
不久后安德烈所在的苏联军队援助中国取得抗日的胜利。
两人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安静地拥抱,骑着马穿过白桦林深处。
鹅儿身着红衣在满地金黄的树林中笑着舞蹈,橙色的阳光穿过树叶,照亮这抹黑土地上最明亮的红。
安德烈就这么静静地看向她。
胜利已然到来,那么幸福那么欢快,也许时间可以静止,今后所有都会如此刻自由。
残留的日军正潜伏在这里,将枪口瞄准红裙翻飞的鹅儿。
安德烈发现后,不动声色地走到鹅儿身边,把自己的后背留给枪口。
极致的浪漫,悲剧的开始。
故事接近尾声,苏军与残留的日军展开激战。
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
战斗结束,在终于无声的战场上,鹅儿找到了安德烈,妻子找到了丈夫,母亲找到了儿子,女儿找到了父亲。
可他们的心跳早已静止在这片黑土地上。
--🍂这部电影并未聚焦于宏大叙事之中,而是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刻画出一群朴实善良也勇敢无畏的中国人,以及战争之下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它不光是一部浪漫爱情电影,更是一部反战电影。
只要有战争,无论是谁,都永远无法置之度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逃无可逃,没有赢家。
莫名想起惠英红和水兵的故事,"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塞北残阳是她的红妆。
"在1945年的冬天,他们因为战争遇见,也因为战争离别。
年轻的小伙子扛上枪奔赴战场。
好像在战争时代的爱情总是很难圆满。
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欢呼声中,离别的恋人重逢,红衣少女在白桦林翩翩起舞。
整部电影里我最难忘记的就是安德烈分明看到了日本兵的枪口,还是走上前挡住了天鹅,夸赞她的舞。
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全是爱意。
最后她带着他的怀表,成为了真正的天鹅。
而她送给他的幸运硬币却挡不住枪林弹雨。
废墟里最后出现的四个女人,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爱人的少女,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父亲的女儿。
深深地从中苏日三个角度宣判了战争带来的苦痛。
你永远可以相信毛子的艺术,还叠上了八一制片厂buff,从选角到配色的设计都真的很强,最后一战的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反战的核心。
纪念法西斯投降七十周年的立意一下子就拔上去了。
有些许拟人化的色彩,苏联这位红色巨人也最终在白桦林里倒下了。
15年的片也意外给了22年的俄罗斯一些呼应吧。
期待中俄继续合拍。
第一次看战争文艺片,安德烈最终没有死在列宁格勒,而沉睡在了爱人的故乡。
希望谨以此片怀念我战火中不渝的爱情,我倒在胜利前夜的爱人,我年轻的梦想,我深爱的喀秋莎。
也愿世界和平,以祭奠那片翩翩起舞的白桦林。
影片的芭蕾舞场景堪称一绝。
舞者们精湛的技艺,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将芭蕾的优雅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脚尖轻点,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艺术世界。
而这些优美的芭蕾场景与战争的混乱、血腥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多元,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还探讨了爱情、艺术与和平的珍贵。
在战争的阴霾下,爱情成为了主角们心灵的慰藉,艺术成为了他们反抗战争的武器。
他们用舞蹈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让观众在感受战争伤痛的同时,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希望的曙光
电影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
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
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战火中的芭蕾》以独特视角将战火纷飞的残酷战争与优雅浪漫的芭蕾艺术相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段震撼心灵的跨国爱情故事,是一部极具感染力与深度的影片。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5年的东北,日本法西斯的末日余晖笼罩着这片土地。
娜塔莎,一位年轻的苏联芭蕾舞演员,与中国孤儿赵孤在战火中相遇,两人的命运从此紧紧交织。
娜塔莎在战争的阴霾下依然坚守着对芭蕾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黑暗中的火种,照亮了自己,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赵孤则从最初对娜塔莎的好奇,到逐渐被她的坚韧和艺术魅力所打动,两人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情愫暗生。
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刻画极为真实。
纷飞的战火、轰鸣的枪炮声、百姓的流离失所,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芭蕾的出现显得尤为珍贵。
娜塔莎在废墟中翩翩起舞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她身着白色舞裙,在破败的建筑和硝烟弥漫的背景下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礼赞。
芭蕾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在困境中不屈服的力量象征。
赵孤与娜塔莎的爱情线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在战争的磨砺下,两颗心逐渐靠近。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在生死与共中相互扶持。
赵孤为了保护娜塔莎,不惜冒险与敌人抗争;娜塔莎则用自己的乐观和对芭蕾的执着,给予赵孤生活的希望。
这种跨越国界和战火的爱情,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人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情依然能够绽放出光芒。
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芭蕾作为西方艺术的瑰宝,与中国东北的本土文化在战争的背景下相互碰撞、交融。
娜塔莎向中国百姓传授芭蕾知识,让他们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魅力;而赵孤等中国百姓的坚韧、善良,也让娜塔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传递了一种跨越文化差异、追求和平与美好的信息。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影片的音乐和舞蹈编排精妙绝伦。
芭蕾音乐的悠扬与战争背景音的强烈反差,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舞蹈动作与剧情紧密结合,娜塔莎的每一段舞蹈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将战争、爱情、艺术与文化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爱情的美好和艺术的力量。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向往与呼吁,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让芭蕾之花在和平的阳光下永远绽放。
《战火中的芭蕾》短视频影评
丝路影评|《战火中的芭蕾》:残酷战争下的跨国虐恋 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国芭蕾舞少女鹅儿与苏联红军战士安德烈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浪漫悲壮的爱情绝唱,影片因此呈现出奇妙的冲突与融合共舞的合拍片美学风格。
前景日军的枪管与后景一对恋人的并置,造成强烈的冲突,令人揪心。
一、残酷战争VS纯美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日军投降前夕秘密实施毒气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苏联战士安德烈与中国姑娘鹅儿的跨国奇缘。
鹅儿把受伤的安德烈带回家,引发一系列生死变故。
鹅儿冒险照顾安德烈,两人日渐生情。
弟弟被日军枪杀,妈妈悲伤病倒。
鹅儿与安德烈在地下室定情一刻。
窗外雪花飘飞。
残酷战争中,生命何其渺小脆弱,唯有爱和信仰蓬勃生长。
秋日金黄的白桦林中,鹅儿和安德烈在幸福嬉戏。
一袭红裙的少女翩翩起舞,爱情何等唯美浪漫。
而森林深处却隐藏着日军罪恶的枪口。
战争中的爱情,被战火无情毁灭。
安德烈和鹅儿父亲,在与日军“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
红衣少女走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坐在了爱人冰冷的身体旁。
鹅儿和安德烈在白桦林中嬉戏。
一袭红裙翩翩起舞。
影片将纯美的爱情置于残忍的战争背景下,在冷暖色彩、阴阳影调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情人性美。
爱情之花在战火中吐露芬芳,又迅速凋零。
影片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极致的悲剧美震撼人心,引发观众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
芭蕾舞怀表,影片中情感传达和叙事的重要道具。
二、中国家国情怀+俄罗斯艺术风情 作为八一厂出品的战争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并没有一如惯常地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而是以鹅儿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展开故事情节。
鹅儿差点被日军强暴,恋人和父亲在战场英勇牺牲,幼小的弟弟无辜被杀。
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是无数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不幸。
柳芭大妈在战争期间与儿子安德烈失散多年,最终又因战争永远失去了儿子。
中俄两国百姓共同承受着战争的伤痛,也因此激发了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情报员王成化开着火车撞向日本毒气火车;拿着铁器农具的东北汉子冲向日军的枪火;苏联红军为消灭残留日军赴汤蹈火……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与爱情,也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中俄人民勇敢的抗争精神。
战火纷乱中的跨国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融合了中俄两国独特的电影艺术魅力。
影片真实还原了1940年代日据时期中国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滑雪板、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和方言。
中苏边界,苏联大妈柳芭开了一所俄式面包房,有列巴面包、咖啡、留声机等等。
更重要的是,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柳芭大妈教会了鹅儿芭蕾。
影片将俄罗斯芭蕾的巅峰之作《天鹅》绝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鹅儿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在中国著名导演董亚春和俄罗斯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联合执导下,《战火中的芭蕾》影像画面精致唯美,音乐刚柔相济,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俄罗斯艺术独有的苍凉博大、诗意浪漫相交织。
芭蕾,作为影片核心的视觉符号,仿佛战火纷飞中交叉剪辑的那一袭不停旋转的红色舞裙,一朵永开不败的爱情花朵,成为中俄两国人民携手战斗、渴望和平的美好象征。
撰稿:杨柳 王新枝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战火中的芭蕾》根据发生在齐齐哈尔市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作为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
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期,女主因为救助了受伤的苏联间谍而衍生出的故事。
❄️沉重是本片的主要基调,冬日的漫天大雪,四处把守的日本兵,灰暗的色调和人物身上厚重的打光无一不在渲染着这种氛围;而女主做工的面包房却相反,暖黄的色调衬托着柳芭大妈对女主的各种帮助,就像温暖的光,照进昏暗阴冷的生活。
🌖凄美是本片参杂的回甘,爱是没有国界的,男女主二人的感情在救助与被救助中无形中滋生发酵,对大环境的无奈与悲愤无力,让两位年轻人的心渐渐靠近,彼此相互取暖。
而寒冬结束后,茂密的白桦林与漫山遍野的小花亦见证了这段战火中的爱情。
🍂白桦林,象征着纯真无暇的爱情和坚韧不拔,一如男女主之间的感情;但它同时也象征坚毅与挺拔,交映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战争下的暴力美学,在最后一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与枪林弹雨的交织;优美的芭蕾舞姿与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轮番出现。
.残酷的年代里,美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却又弥足珍贵。
战争岁月的远去,带走的是悲伤,徒留表面的平静,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勿忘历史。
这部片子是在俄乌交战时期刷到剪辑来看的,当时就被画面中的镜头震撼,不管是在树林中跳舞还是俄军胜利归来安德烈与女主相见的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作为美的素材保存欣赏着,但看完正片之后,只能说一句:美则美矣,但都是工具人罢了!
很明显,这是一部讲述战争的电影,有点主旋律情节和反战宣传和平的思想意味是肯定无可厚非的,但是就是这种感觉给我太浓烈,让我觉得所有的人物都是流水生产线上的工具人罢了!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人物是女主的爸爸,在电影前期能看出尽管心里恨着日本人,但也畏惧其势力,有着自己安分守己,在战争中苟延残喘只为守护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的小市民心理,这很正常,是麻木,也是人性,不是所有战争人物都应该像抗日神剧里面那样热血沸腾,天天啥也不管,拿个菜刀就要杀鬼子那种的。
剧情中当女主的爸爸知道有责任担在身上,国家需要自己冒险的时候尽管犹豫但最后还是做了的时候,这是中华气概,是国家大义,还是能让人内心燃起对战争的些许共情的。
反观女主,看到一个几乎在战争中长大,影片中也交代了不只一个亲人死在战争下的女生,不求她做铿锵玫瑰,但未免真的有点小白花了,有的时候看着看着不免一头问号?
有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她是不是芭比动画和迪士尼电影里面来走错片场的!
最后说一说日本纯美一家和女主妈妈吧,纯美一家人物实在是粗糙到一人一个词就能塑造出的形象:邪恶,无辜,未知。
邪恶当然指那个日本军官,无辜是纯美,未知就是那个特征不明只负责怀孕的纯美妈。
然后就是女主妈妈,她的儿子被日本人无情杀害,她直接就病倒了,那副对世界瞬间绝望的样子还是让我觉得很动容的,但是!!
大结局的时候,邪恶和无知死掉的之后,女主妈直接一个领养纯美这是什么操作,敢情前面病了一阵之后身体好了心也好了?
仇人的女儿也能释然领养了,这中间只是因为那个军官死了,纯美真的太可怜了?
这好像说得通但其实不通!
结合电影之前情节的种种看,女主妈才是个小人物形象最明显的人物风格,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农村妇女,这种结局突如其来的大爱精神真的会让我觉得在强行渲染电影主旨和精神!
但凡安排女主妈把纯美送到孤儿院或者别人家养,我觉得拔高精神真的就够了!
亲自领养仇人女儿大可不必!
ps:以上均为个人对电影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看法,自己写影评,不要跟我杠!
我读书不多但我顶嘴超快!
一袭红裙的女孩踏过满山遍野血肉模糊的尸体,小心期冀又惊恐地四处张望,终于看到那个熟悉的面孔时,她停下了脚步。
在即将迎接胜利的日子,他却死了,旁边是她送她的硬币,可惜这象征带来好运的硬币也阻挡不了子弹。
这是一部中俄合拍,关于战争中爱情的影片。
该片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和伪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因影片里涉及的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东北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而男女主人公的情缘也因此彻底献给了这片黑土地。
[捂脸R]该片质量好坏,网上云云众多。
对于我来说,它除了想传达出战火期间那些相遇相知相爱却难相在的爱情,还为我们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侵华的罪恶之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还有未知名的那些被当作人体实验的人,无一不在告诉我们,那些年我们民族所受的难。
战争就像恶魔,肆意虐杀人们的生命,在它的面前,平民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
而那些继往开来的先辈不惜牺牲自己,才换来我们今日的和平,今时的我们是应该好好珍惜的。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
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
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对于南方观众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但是制作一团一队在细节的考究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八年之久,这还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那与日本的战争进行了就有14年之久。
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斗结束了,中国人民也正式在欢庆抗战的胜利,但无可避免的,战争会带来牺牲,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的英雄,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艺术性画质摄影技术都很赞很赞,是有真人历史原型改编,有深度的电影~希望不要有人喷什么献媚啊,抗日战争是全中华儿女的事,里面没歌颂共产党啊,展现的全是最朴实的日本蹂躏下的人民,实际抗日远远比影片中表现的艰难,帮助我们苏联红军,展现两国的友谊又没错,没有歪曲历史喷什么呢
美术和剧情顶级,剧情有点单薄,但是是一部很艺术的主旋律电影
镜头画面太美了,金黄的树林、翻飞的红裙、旋转的少女,世间绝色……但是最后真的不能直接用炮把树林轰平吗(大哭
战争戏份有点假,思想不够深刻,可圈可点是异国恋,文化碰撞,但爱情部分也很浅。不如《黄河绝恋》。男主不像军人,拿枪总感觉在摆pose。两颗星给女主角。
sad
3.5一部给我很多意外和惊喜的电影。男女主线一般了,没什么太大的行动线索,但每一条副线都还挺不错的。整体上文艺腔调很浓,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但能看到一部八一厂版本的《鬼子来了》和《囧妈》前传,还是有许多喜欢的地方。编剧在豆瓣上显示是黄,但片尾则换了另外一人。有点意思。导演是最近拍过《跨过鸭绿江》的导演,想看一看。应该还可以。
除了一些五毛特效整体还是不错,感情很真挚
觉得不错
男主太帅加一星
曹舒慈舞是跳得好,但她演这角色毁了这片子。选角的时候怎么会选她?她的样貌、气质根本不合适这部电影中的背景、场景。按说,这电影展现的几段舞蹈难度也不高,真没必要非曹舒慈不可。题外话:就我见过的国内舞台表演艺术家,面部皮肤都特差,剧团用的啥化装品?毁容啊!!
是献礼片在电视上放才看到的,本来期望挺大的,但是糟糕的特效和混乱的叙事,最后写死男主强行升华。(不过男主是真的帅)
铭记历史。
叙事只有一个骨头架子,非常干瘪,毫无灵魂,慢镜头太多,拍得稀碎,只有画面能看。
画面挺美的
那是什么鬼~~一点逻辑没有,一分给画面,一份给前苏联情结
俄罗斯男主帅帅的
八一厂的可怜的人
电影画面非常美,芭蕾舞动人心魄,红裙子绝美!正因为美好和平生活的映衬,才更显出战争的残酷沉重。
啥鸡儿玩意,看名字我以为是反战题材,看开头我以为战争片,看一半我以为是抗战片,看一大半我才发现这是个爱情片,女主打了几个嘴炮就爱上了毛子,然后女主的弟弟被日本人杀了居然一点都不难过还笑嘻嘻找男毛子,奇葩剧情实在看不下去了,喜欢吃的继续吃吧。
下载后跳过了所有和芭蕾无关的部分才看完的,主要也是为了看曹舒慈(她露额头真是比齐刘海双辫造型好看太多),专业架子果然就算穿大棉袄也挡不住!这种片子选择芭蕾也是蛮有趣,因为现在的日本国民对芭蕾也是相当热情的(优衣库不止一次选择芭蕾舞者代言)。可惜啦非得往主旋律上靠拢难免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