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又一次严重yy了一下!
一部村斗剧硬生生被取名勒热夫战役(听名字都能让人高潮迭起,以为能看到虎式对决T43,结果……!
)最后机枪扫射的场景像极了某国神剧,德国人配合毛熊表演集体枪毙!
不过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想想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大可能拍出大制作的电影了,各位看官请息怒,
如果看过另一部俄剧《惩戒营》就能知道,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
开头:苏军中尉连长在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不要喊乌拉,不要喊为了祖国。
德国人越晚发现我们,我们越有可能攻入敌人阵地。
(据说,苏军的冲锋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夹在中间的是新兵,最后是政工干部压阵。
)一个老兵说,“都是新兵,因为紧张,他们会在冲锋的时候拼命尖叫的。
”一名战士看上去非常紧张默默地祈祷。
一名叫做耶利舍夫(Елисеев.)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因为帽子上的五角星掉了而不知所措。
班长提醒他,不要管五角星了,赶快趴在地上小心敌人。
耶利舍夫伏在雪地上,手上紧紧地握着五角星,知道这是为祖国而战。
最后连长再一次提醒大家,悄悄地冲锋。
(然后一批新兵在冲锋的时候拼命用喊叫来壮胆。
)虽然苏军顺利地攻进了德军占领的奥夫扬尼科沃(Овсянниково)村庄,但是损失比较大——科马林中尉(лейтенант Комарин)和帕夫连科中士都牺牲了,武器也有很多毁损。
这时连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占领的村庄周围都是德国人,如果敌人反扑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来自布良斯克的理发师尤尔金(Журкин)情绪崩溃躲在角落里痛苦。
似乎是敌人已经投降了,自己在给德国人理发的时候,因为滑倒无意中把长刺刀插到了敌人脸上。
平时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
政治指导员问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Евгений Ильич):“你认为今天晚上德国人就会反扑吗?
”连长回答:“我认为在夜晚来临前,德国人就会进攻。
”“那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撤退。
”指导员问。
“因为无法估计我们进攻的人数,所以他们暂时撤退了。
最主要的是敌人占领了我们的烏索沃。
”(意思是说,敌人的主力部队在烏索沃,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马上就会反扑。
)
营长派人送来两挺重机枪,要求放在阵地的左边。
用机枪火力支持其他部队进攻烏索沃(Усову)。
如有必要的话,希望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直接派兵增援其他部队。
但是连长说,我只剩下一半兵力了,无法继续进攻,很多新兵不适合参加战斗。
恳求营长多送些冲锋枪来,重机枪没什么用处。
营长不在乎他的请求,要求他服从命令。
苏军重机枪火力支援烏索沃方向的友军后,遭遇德国重炮回击死伤惨重。
连部卫生所被炸毁。
因为苏联方面没有出现像样的回击,所以德军断定早上丢失的奥夫扬尼科沃村庄里只是小规模苏军,决定反扑。
接着,电影画风开始变了因为电话中的嫌隙,营部派出了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来取代连长的位置。
(电影中反复强调食物和冲锋枪补给要晚上才能到,结果派NKVD倒是派得挺快。
)NKVD开始逐个搜身,不允许他们私藏敌方传单,否则统统枪毙。
结果在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实际上老兵是拿来点烟用的。
连长在电话中请求,这位老兵是第一个冲进村庄的英勇战士,就因为一张点烟的纸就要拉去枪毙,太那个什么了吧!
(大段大段的批判性话语。
)(总部不会派增援,阵地也不愿意放弃,准备打消耗战了。
)特别是最后那个NKVD良心发现,对老兵说,“你走吧,我受伤了,我来拖住德国人。
”然后老兵没有同意,三人在突围的过程中全部牺牲。
因为敌人准备用炮火把村庄夷为平地,所以坚守阵地已经没有意义了,连长和指导员命令全连撤退,剩下几个老兵坚守阵地。
(最后这两段是影片的高潮,非常感人,展示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成功撤退后,营长命令全体返回村庄,不需要你们自作聪明保全有生力量,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消耗德国人,让他们认为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力。
(最后情节反转厉害了,充分诠释了个人头上的一座山,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一粒灰。
)全片结束。
昨晚,看了俄罗斯今年的新片《战役》。
看完之后,堵得慌。
今天白天,四处跑。
回到家,还是放不下。
索性写几笔,记录一下。
这种记录是带有自我审查的。
前半辈子,怂惯了。
没办法。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大,其实没拍全局,只拍了战役的局部。
长期以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掩盖了。
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些背景,也毫不影响理解这部俄味儿十足的电影。
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女性角色。
即使是男性的特写镜头,也粗粝暴躁,毫不细腻。
与西部片、武侠片相比,这部电影用飞雪替代了沙尘,混杂了血沫和弹壳。
每个情节都很硬。
“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词汇,不足以形容片中的战争场面。
好几场戏,布景、用光,都像话剧。
演员的走位、台词,安排地紧扣主题,跟好莱坞不是一个味儿。
战斗场面占据了电影70%的时长。
但最动人的,却是战斗场面之外的几场戏。
当然,这也许是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的错觉或者敏感。
正是这几场戏,猛然加深了影片的深度,免于落入“保家卫国”的俗套。
具体情节,就不细述了。
总之,俄罗斯人似乎在通过这部电影反思:到底意识形态、道德评价重要,还是做具体的事情重要?
导演很聪明,在影片末尾,用战争带来的死亡解决了中止了这场争论。
但很显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战争无关,也无法通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斗争彻底解决。
要炮没炮?
资源总是紧缺的,不缺资源那叫碾压。
残疾、死亡,能否活下来看老天。
各有各的理,基层领导肯定是要保士兵,看得通透。
政工小年轻,有自己的追求和KPI,只是工作,先认定所有人都是坏的,可能也真的有坏人。
能真的上前线来抓人,也是拼命涉险。
具体士兵不好说,至少死都不怕也没什么可怕的,但是如果活下来了还是少一点污点好。
生死与共一起经历过困难才是好兄弟,好的领导力是保护下属,灵活完成最高目标。
士兵不是机器,知道为什么打仗,不得不战的意义更重要,所以虽然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要充分激发战斗力,战场动员就不能只是命令。
现在好像战斗理念也是海星式,给前线指挥员以较大的自主权。
《勒热夫战役》,2019年俄罗斯电影。
影片的片名虽然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且是莫斯科战役后犹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但是影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连队的作战。
这一点和前几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感觉俄罗斯电影已经拍不出苏联电影那种磅礴气势,喜欢以小见大。
本片讲述一个连队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一个村庄,然后坚守,然后在德军大举反扑后撤退,然后再反攻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场面谈不上多精彩,但是影片想表达很多意思,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政治的冷血。
比如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 内务部的军官却执着于一些士兵有没有私藏德军传单,让人不可思议。
影片也展示了德军的残暴,比如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百姓。
也展示了苏联军官的无情,比如让精疲力尽的连队再次反攻德军。
影片也刻画了连长,这个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和他形形色色,但总体英勇且乐观的下层苏联官兵。
从苏联的视角来看二战,共性就是战争仍然是残酷、惨烈而又泯灭人性的。
这是一部描写历史上真实发生在伏尔加河畔,苏联和德国双方围绕俄罗斯勒热夫小镇进行战争拉锯,号称二战中“勒热夫绞肉机”的一场殊死战役。
苏联红军最终伤115万,战死62万。
这数字看起来就触目惊心。
但本片并没有着眼于刻画这宏大时久的整个战役的始末,而是通过描写苏联其中一个小连队在战役中的战斗经过来表现这场勒热夫战役的惨烈。
这部电影的战斗画面继承了俄罗斯战争片简单爽快与酣畅淋漓的一贯优点。
开篇即是高潮,连队强攻德国据点时表现出来的人物战斗、场景转换以及背景音乐都显得那么契合与完美。
在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之后,接下来是一大段文戏。
这段文戏过程中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小高潮,它丰富了每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曾经苏联政权的深思,无疑深化了片子的思想高度。
无论政权如何交替,当国破家亡之时,总有一腔热血的男儿拼劲全力保家卫国牺牲在所不惜。
其实他们并没有政治思想,只是最纯粹的一片家国情怀。
但是当政党在战争里用政治包装与裹挟士兵的行为和思想时,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了。
善意的初心可以激发士兵的作战斗志,充实个人政治信仰;而恶意的揣测只会造成人民与政党的背离,只会将民心和信任向更远的方向推离。
就好比片中士兵的那句话“苏维埃政权又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
从来没有过。
” 这句话可能说透了苏联红军每个士兵的心底,他们挡得住德军轮番的猛烈进攻,却挡不住来自政治与人心的洪水猛兽。
普京曾经说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
”“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是没有脑子。
” 这句话发人深思,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在斯大林实行重工业后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可惜随着冷战与美国的较劲过后日渐式微,最后犹如一幢巨厦轰然倒塌。
这不仅是个年轻的政权,更是个短命的政权。
但不管如何,苏联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不会抹去;苏联人民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牺牲,历史也不会抹去;那些在二战大小战役中牺牲的亡者,历史更不会抹去。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
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
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
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
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
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
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
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
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
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
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连长:(矿场高级工程师)一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手下士兵的好连长(尽力维护藏宣传单的老兵,为他在上级辩解。
维护一个小偷身份却冒名顶替的连长通讯员。
) 一个理性而又高智商的人说出这样一段话:有时候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指导员: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呵斥居高临下安慰战士情绪,不切实际的宣传信仰。
可看到老兵递过来的饼干和罐头食物时,他还是接受了这现实状态。
后面为了维护战士他命人和他一起收集德国的宣传页,战士当时是多么的不理解他,不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不受政治上的迫害。
(真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督战官:说实话,没当过兵的人,或者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人很傻叉。
又把小手枪就绝的自己牛p哄哄的。
其实说实话:他的确就是很牛!
电影中他为了搜查战士是否藏匿德军宣传单,就凭一句《战时法律》就能让桀骜不驯的连长通讯员低头自己主动脱洗衣给其检查。
能直接将连队中第一个冲进德军阵地的私藏宣传页为了点烟老兵给逮捕。
(从营长直接问为什么没有直接枪毙老兵)一个连打入德国阵地就剩一半人的情况下,还要把老兵逮捕走,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工作多么严厉,他的权利是多么牛。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时,当时的共产党主要指挥官白天打仗,晚上被批斗。
与其多么的相似呀。
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个孤儿,没人喜欢他,都会朝他吐口水。
就像他所说的:你还能请我去你家去?
一个被政治洗脑的人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连长通讯员(一个冒名顶替的战场人精):头脑灵活(刚打完仗就及时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要去缴获物资,搞到酒和搜获一把德军指挥官的手枪。
)擅长与领导交谈,和连长关系很好有种天然的自来熟(羡慕)。
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缴获的食物会与战友一起分享,看到新兵后会给他舍不得喝的酒安慰照顾他,知道老兵被新兵出卖后会气氛的教训新兵,不论他以前时什么身份做了什么坏事,但是在战场上我愿意有他这样的战友。
)老兵,一个真正的老兵,水壶上的流弹,一幕幕看过后就知道,这样的人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人。
但是只不过捡了几张为了点香烟的德军宣传纸就自动束手就擒了。
在被押送后方审判的路上,还主动救治逮捕他的督战官。
在弹坑里,他振聋发聩道:毫无人性的法律有啥可维护的?
断脊之犬手握生气大权!
哪条法律让我救你的,动动脑子,因为上帝的怜悯我们才能苟活。
最后用家庭的温情感动了他。
多么让人可敬佩的老兵呀!
新兵:胆小,懦弱,爱告状,但自从杀了一名德军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主动留下掩护撤退。
他真正成长了。
营长:尽管知道让他们连队在打上去是在送死,可就是没办法。
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
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纯粹战争片,丝毫没有掺杂狗血的儿女情长和文艺戏。
作为战争片,写实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从战争规模来看,本片描述的是步兵连规模的攻防战斗。
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就是苏军发起连级规模的进攻。
苏军一个步兵连进攻有炮兵支援的德军防御的一个小村落,亮点有2个:一是苏军攻入堑壕后与德军的肉搏战场景拍的非常好,不仅动作设计的好,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军人在战场上的那股杀气;二是武器装备的道具很到位,对武器的使用也很专业,比如工兵锹用于肉搏战的,出现捷克造的轻重机枪也符合德军占领捷克后大量使用捷制武器的史实。
战斗场景中,有一处脱离实际,那就是苏军进攻中没有炮火支援,进攻一方本来就需要有优于防御方的兵力火力,而电影中苏德两军兵力相差并不大,德军不仅得到了上级炮火支援,本身还有至少两门火炮。
苏军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是很难攻下村子的,这是不符合战斗实际的。
双方攻守易位后,无论是连长在布置任务时,还是镜头描述中,都没有抢修工事,这是后来苏军在德军炮击威胁下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失误。
影片中村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托外围的堑壕,德军修建的堑壕中只有交通壕和射击阵地,但却没有防炮掩体也就是猫耳洞。
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一锹下去可能就是个白点,构筑掩体确实很难,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挖,这是保命的必需品。
失误不仅在不挖猫耳洞,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安排岗哨。
如果不是被困在弹坑中的老兵和内务部军官及时开枪示警并从后面打了德军个措手不及,苏军恐怕连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都扛不住。
如果说不挖猫耳洞只是失误,那么营长既不派援兵和补给也不允许撤退的行为就简直不可理喻。
首先,营长手头不是没有援兵,但是即便是在副营长的质问下,根本解释不清为什么要扣住援兵。
其次,不派援兵,至少可以送一些补给过去,村子里的苏军已经数天没有吃饭睡觉了,非常疲惫,哪怕是送点食物和弹药去对于增强他们的防御也是意义很大的。
再次,德军进攻时明知村里的苏军守不住,带队支援却故意拖拖拉拉,坐看村里的守军被德军驱赶出教堂,作为营长,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发动佯攻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村子方向守军的压力。
最后,既不允许撤退又不能鼓动起守军的战斗精神,如果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下达死守的命令,只要把情况交代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下级是能够理解并执行,但他不仅明明有力量却坐看守军送死还没有任何的思想鼓动,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文戏部分,本片充斥着导演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毫不掩饰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厌恶,先是通过指导员在进攻时督战的表现来抹黑苏共的政工干部,又是通过内务部军官搜查传单来表现苏维埃政权对自己人的冷血无情,从而激发观众对苏联的反感。
之后通过一个因为反对苏维埃政权而躲到农庄当会计的前沙俄哲学院士的口,解释了俄罗斯人民打卫国战争的理由——我虽然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我要为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战。
最后再通过一个16岁自愿谎报年龄参军的学生兵的口,说明一个曾经如此爱国的少年都苏维埃政权丧失了信心。
电影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有其政治属性,如此抹黑自己的国家,降低了本身的价值。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今日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对于今日俄罗斯如何去评价昔日的苏联,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战期间,前苏联是主要的战场,在那里发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战役,像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等等。
相比它们而言,热勒夫战役显得默默无闻,苏德双方都在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那里厮杀,让那里变成了绞肉机。
苏联连队的进攻交代了《热勒夫战役我》影片的开始,没有炮火的支援,也没有坦克的配合,选在早上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就注定了这支连队伤亡惨重。
因为斯大林不能接受短时间苏联被人占领大部分的事实,只要有机会就要反击,就像安史之乱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关跟安禄山决战一样。
连队士兵在德军炮火面前成了耙子,很多人是新兵都知道如何向前进攻。
这也是苏联卫国战争前期的悲剧,很多优秀军事人才被“大清洗”,短时间也补充不上。
连长只有有短暂的军事经验,很多士兵不是成年人,谎报年龄上才能上前线,更有惯偷混进部队。
他们认同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只有反击侵略,自己在这片土地享受一起。
在攻入阵地之后,连长才发现自己的苦境,连队损失过半,营部要求死守。
刚到来的内卫部的军官要枪毙私藏传单的士兵,矛盾一个个到来。
他自能接招拆招。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贝利亚领导的内卫部是令人恐惧的部门,尽管这样,连长没有屈服,阻止了枪毙士兵的行为。
因为他知道士气不能动摇。
至于坚守阵地,他没有像谷子地那样死磕到底。
选择自己坚守,保留了大部分主力,这和战前是技术人员有关系,有筹划。
如果连长是谷子地的见识,全军覆没就是瞬间之时。
能够撤下来的是士兵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领导。
参与这场战争的双方都不知道,在南边的斯大林格勒会成为世界的焦点,他们在这个突出部反复厮杀,也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后面的人也用胶片将他们世界记录。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睡着了
比t-34拍的强多了,承袭蒙太奇学派的东西,人物塑造和剧作上都还不错,除了个别人物之外,大多数配角还是挺有魅力的,而镜头语言上有些糙,刻画敌方只是潦草一笔就过确实还可以补一补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黑苏联黑的最狠的还得是俄罗斯,黑的看不懂
卫国战争的敌方仿佛一度成为了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赢得战役敢当棋子,这种精神力量只有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里的人才能做到。 入不入党反而成了次要的,这种意识在那个时代看似超前,实际真实体现。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有点国产抗日神剧的味道了!
故事不知所云。没有重点,故事讲的细碎
阿美拍出来的战争片,跟阿毛(群体)拍出来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至少阿俄拍的在某些方面(如:逼上梁山)还算是有点写实的。
一部披着反侵略战争片外衣的乳苏电影。。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这片名字应该改一下,叫《勒热夫战役之我们的宫斗》
一方面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被执政党的所信任,这凸显出了个体在意识形态与国家民族情感之间的矛盾,也是在表现苏联战争电影中少见的一个视角,对于苏联这种独特的党指挥枪的军队模式的批判。
三星半,战场戏加分,中间政治斗争部分确实显露人性,但也略有点冗长。
原以为中国整天讲意识形态,在国外呆了大半年才发现国外的媒体、书籍、影视比谁都讲意识形态。苏联这是死了,骂死人当然没人还嘴,想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
(标准响指开场)笋憋死,今天来点儿俄罗斯自己拍的二战片儿,来这么高儿,哈喇哨儿(手动取消后摇)。今天我们再次奢侈一把,来个俄语的1080p生肉,雷霆嘎巴(按F使用二战菜刀),欧青辣哨。八爷喝嘞(战术吹气),真讷道。(虚晃一枪)(死亡过肺)ZBC,无情哈喇哨儿。
战争中夹杂着内讧和斗争。可能我看得不够仔细?我最不能理解是最后营长向连长说明的阵地的重要价值,如果真的这么重要,却迟迟不增援?已经增援了看到阵地丢了就撤了?等部队撤下来就又重要了?又能用小股力量夺回来了?领导怎么说怎么有道理呗?所以最后的重上战场的义无反顾有点不解。
那些宏大的叙事和百姓真的有关吗?仅仅苏方就高达150万的伤亡,在后世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陌生的绞肉机而已。这段时间在看韩非子,毫不意外的发现,其实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概莫能外,一样的肮脏!
把一个应该是史诗级的战争片拍成了情感片、人性片!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