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看了这部由乌克兰和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女狙击手》,不同于欧美战争片中,烂俗的拯救世界、强行把美国兵塑造成拯救世界的模式,俄罗斯的战争看的多些,渐渐体会到一些朴素的情感,保家卫国、对入侵者的痛恨、带着理想主义的献身崇高感、在绝望境地中滋生的野蛮的男女情感……这些作为同样曾经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很容易共鸣。
这部片是一个女人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狙击手的成长史,也是被战争摧残身心和爱情的苦难史,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狙击战术领路人,因预料战争无情不敢接受她的追求,在战争中死去,把自己的狙击枪遗留给了她;第二个男人是默契的狙击搭档,同生共死,最后在反狙击火炮覆盖攻击中,为救她而被炮弹炸死;第三个男人是不敢表白的军医,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留给了她,自己留着沦陷的城市被炸死。
一个女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失去三个挚爱男人,这种伤痛远超过战争在她身体留下的伤痕,战争的绞肉机里,人的生死情感,都被无情撕碎。
本片反战的反思是极其深刻的。
说到电影配乐,其实有两首非常动听的插曲,第一首是女声版的《布谷鸟》,第二首是男声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首《布谷鸟》,虽然听时完全不知其歌词的意思,单单是旋律和吟唱,直击心灵深处,几乎催出泪水。
而过了一天再来听,依旧像拳头一样,一下下的打在心上。
也许,以后该去关注俄语的歌曲了,早些年维塔斯的歌就非常喜欢,这些年竟然忘记了,已经厌倦了英语歌曲中庸俗、糜烂的情爱,俄语歌中简单而深刻的情感,流畅的旋律,似乎更能到达灵魂之处。
俄罗斯的电影色调好像大多比较暗沉,这个也不列外。
电影里有很多对战争画面的写实,天空中的炸弹,地上的尸体,她脸上的血和土……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战争结束了,她活下来,她看上去很好,很幸运。
可是,有谁知道她的生命早以在战争中燃尽——战后心理综合症。
当女主听到平底锅掉在地上时,瑟瑟发抖的躲在角落,拿着刀自卫。
她说:“我曾经被埋在土里,差五分钟,我就死了……”很难想象,她杀了300多个法西斯,被无数人称为“死亡之女”。
对于女主的闺蜜,一开始我认为她是一个傻白甜,不学习,对一个飞行员一见钟情,为了爱情去战场。
可是后来她的爱人死去以后,她还是不后悔,不后悔去战场,不后悔结婚。
她还在笑……
军医,一开始的出场,我以为他就是男主……他把撤退位让给了女主,真男人!
在我没有选择你以后,你依然爱着我……有些时候我不太懂爱情,朋友们都在谈恋爱,可是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说他们在谈恋爱。
战争是什么?
战争意味着什么?
队长说战争也是生命。
是“战”后的希望嘛?
我的目光太短浅,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妻子在等着丈夫回家;孩子在等着爸爸回家;母亲在等着儿子回家……希望人类可以和平共处,战争永远不会到来
不知道标注为俄罗斯出品的电影为什么片头出现了21世纪福克斯的LOGO,片子基本属于战争爱情剧,对俄基本是弘扬,但是,女主带伤被强制拍宣传照和特写女主背部伤疤的镜头充分说明了,媒体都是有立场的,西方无非是借这2个镜头黑一下俄国,多么的没有人性啊,让一个带伤的女兵成为party军队的宣传工具,好吧,西方媒体的虚伪狭隘嘴脸还是暴露了出来,只是没有充分暴露罢了
战争片是我最热爱的一个电影genre 从小就是,记得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看兄弟连,太平洋战争。
总是被这区区几十年前 硝烟弥漫的世界所震撼。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苏联女狙击手的故事,从小就希望得到父亲夸赞的她走向了狙击手之路,很多人一直在说爱国,可是却忘了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让父亲感到骄傲。
有着超长狙击天赋的她很快就在军队里名声大噪,在第一次经历的战争的慌乱中找到了沉稳,成功击毁一部坦克,立下大功。
当然这部电影自然有着爱情桥段,她的三段恋情最终都以爱人的死去而结束。
第一位上尉的死去标示着下一个长官的到临,在一次次跑任务打怪的同时,两人之间萌生了爱情的火苗。
不得不说那段插曲,俄罗斯孤独的女声,加上寒冬的大雪,完美的展示了俄罗斯。
第二任为了救女主又死了。。
当大家刚认为女主终于和从一开头就爱慕她的那个军医有个完美大结局的时候,发现军医没上撤离的船。
他们走向船的那一路,计划着以后一起的幸福生活,可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战争时期无法实现的梦,上船了,军医把自己的船票给了她。
一个人留下和Sevastopol抵抗敌军,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输了。
很难想象战争时期,我们眼中的大荧幕里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士兵在炮轰下血肉模糊,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在战争中熄灭的所有生命。
“每有战事,女人最惨,然而战 争却一场接着一场停不下来”“只有战争才能创造和平的世界”“战场不是给懦夫呆的地方”“这里的人关心我的内衣是否是丝质或者我用的什么牌的口红”“战争不单单只有死亡,它还包括…活下去”“每个人总有称手的“武器””哇,这部电影,我暴风哭泣。
🤧🤧🤧🤧🤧怎么这么揪心,虐人,哇哇哇哇哇
原创:公众号文章链接(from 宅兔居)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墓志铭一、关于爱情观看的契机来自于在《歌手2019》听到俄罗斯女歌手Polina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布谷鸟》。
有力量的女声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令人心潮澎湃。
和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部电影对女主几段爱情的刻画占了较大的篇幅,反而对女主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的过程反映的不算多。
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是太赞同这样的改编,虽然每段感情戏都很催泪。
情感的渲染离不开景的衬托,先夸一下俄罗斯电影的画面吧。
从我看过的《他是龙》、《花滑女王》,再到《女狙击手》,尽管题材差异巨大,镜头却无一不唯美,或许这就是俄罗斯电影的一大特色?
冷肃的战地背景裹挟着残酷和血腥,战地上诞生的爱情是希望和唯一温暖的色调。
柳德的第一段爱情是和她的队长马卡罗夫,一个略带忧郁气质的成熟男人。
可惜为着一个承诺,马卡洛夫直到战死仍未坦然接受她主动释放的情感。
但是,将女主从死亡的土坑里刨出来的举动和病床边的陪伴早已说明他未曾道出的那份珍惜……柳德的第二段恋情是双向的,然而在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她与第二任长官基岑科在前线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下战场则是肌肤相亲的爱人。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
幸而身边有了他/她,时光不再如此煎熬。
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两个静止狙击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们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曾拥有厄运来临前的一切美好。
突兀的爆炸声响起,花海里升腾的彩色烟雾非但不是对他们爱情的庆祝,反而是丧命的钟声。
所有浪漫和欢笑终结于他倾力相护的臂膀和渐渐消失的心跳。
凄美的画面使我落泪。
影片中女主的相亲对象也是她坚定的守护者,尽管她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份爱。
二、关于女性女性在战争中往往以弱势群体出现的印象被推翻了。
据查,二战中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
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
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是啊,当战争来临,国将不国,军人这个神圣的名词早已跨越性别。
影片中女兵心爱的玩偶以及象征女性的衣物被长官无情销毁,这很现实,毕竟战场上只有生与死,只有我方和敌军。
另外,由于狙击战(看到“狙击”,脑子就跑偏到《红海行动》里的“顺懂”)这种新型作战方式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参战各国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培养与使用。
苏联军方在战时培养了大量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其中,女性狙击手就达2000人。
《女狙击手》中女主的原型,就是这些女性狙击手中最优秀的一员——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M·帕夫利琴科。
从主修历史的活泼女学生,到拿起步枪击杀敌人的冷酷战士,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
纵观电影史,以真实女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很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出现。
三、关于创伤影片中,被外界冠以“死亡之女”称号的柳德坚强的让人心疼。
成名后,被国家塑造为女英雄的她出现在各种政治场合,接受国内外政要的接见、媒体的质疑,从此再也没能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她将青春挥洒的战场上。
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折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德在听到巨响后不自觉瑟缩躲避的反应,虽然那并不是枪炮声。
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压力,战争中爆发的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的冲突也在极大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的反人类特性……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今天我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常常在各类影视、书籍里出现。
在一战中,大规模重武器的使用令军中大范围出现抽搐、瘫痪、失忆、甚至歇斯底里等症状,成了当时著名的怪病。
但人们怀疑这种无从解释的病症其实只是士兵是在装病。
二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一战更广泛频繁,士兵们长期滞留战场,没有喘息时间。
由于被编制在很小的战斗群体中,可以缓解心理困扰的社交机会大大缩减。
据估计,二战中有精神问题的人数飙升至一战的两倍,陆军中的比率最高,而医务人员对此毫无准备。
二战结束后,这种痛苦就这样延续到家庭中。
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才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概念。
PTSD在精神病学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其发病原因是个人遭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弱点。
这个新术语也涵盖了大屠杀幸存者和遭受性侵犯的妇女儿童、恐怖袭击和其它灾难性事件的情况。
它们的共性是:长时间不能从创伤中恢复、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片段回忆,记忆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某种与过去事件类似的声音,气味和新闻报道都有可能引起触发。
愿世界能永远保持love and peace,虽然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10万被留在塞瓦斯托波面对敌军的平民和士兵,他们注定会死,或者成为战俘,他们都是英雄。
柳德米拉:“先生们,我今年25岁。
至今我杀了309个法西斯侵虐者,先生们你们是否觉得已经躲在我身后很久了呢。
”尽管和历史上真正的柳德米拉有很大出入,包括早起人物经历。
但是电影塑造了一个异常冷静的成长型女性狙击手形象,这是战争所逼迫而出现的,应该带来对战争的思考。
当柳德米拉被仇恨所牵引在战场上拒绝给敌人一个轻松的死法时,第二个指挥官说:“你不能这么做,我们和法西斯不一样......你不能心里总想着复仇,战争不只代表死亡,战争还代表生命。
即使是在战场上,你也要想着活着的意义,不然你会被杀死。
”训练营的教练并不是教会士兵们如何杀人,而是教会士兵们怎样在战场上活下来。
美国人出钱拍的苏联二战电影,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影标。
一面要描述苏联人的英勇反抗法西斯入侵,一面要把苏联军队,政委,描述成法西斯性格,美国人怎么做到的?
真不要脸!
表面赞苏联的英雄,实际黑苏联。
顺便还用美国框架包装电影,从出场的美国夫人但结尾的美国发布会,反正关键是美国。
为优秀的医生加了一句台词表示他是犹太人,看来这电影是犹太人给广告费了。
但从电影而言,四星有点高。
俄语片讲战争的只要不乱拍,都能到一个挺好的水平。
确实,战争场景拍的挺真实,悲剧讲述的很诗意,但是就仅此而已。
它没做到它想做到的。
我太难受了,太想吐槽了,可能不对,但就我自己感受如下。
“女狙击手”,表明了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电影。
可太不对劲了,它完美的演绎了一个女人上战场一定很特殊,有爱她的男人给她的优待,最后因为男人们而受到精神升华,而非战争本身。
然后还讲了战后大家对她的看法扭转。
还女权呢,这不就是变相承认父系社会给女性的弥补吗。
冲突确实是一个有效的讲述手法,但它不能从头到尾,不能非黑即白。
还不如把扣题放在真实事迹中“斯大林亲自派的潜艇把她接走”的尊重里更能诠释女权。
天平不偏倚靠的是优势互补。
而不是在天平上往女性那边扔那么多石头,想要绝对平衡,呐喊着啊我们要平等,他们能干的我们都能干。
女性的特长,才是独立的根基,才能让尊严立得住,才能顺理成章地并肩前行。
如果只有一个对立意识,靠先天缺陷和男性优势项目做对比,不挖掘自己优势,抗议不能平等,还要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待遇,你猜猜,最后谁是娜拉?
谁真的是歧视者,谁又真的是被歧视者?
所以,狙击和女权这个题材是对等的没有偏重点就很奇怪,你可以拍柳德米拉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一名传奇的狙击手,她是一个英雄。
也可以拍柳德米拉这个苏维埃战士,在强悍的外表下却有很多战争带来的不能弥补的伤,她是一名伟大女性。
但你不能拍她身为女孩子在男性的领域踩着为她而死的男性们成功成长成了一名伟大的狙击英雄。
如果一定要讲爱情,不如拍个纯战争爱情片,女主何必是柳德米拉呢?
她的闺蜜的爱情事迹更感人。
最后,喜欢原型。
在b站上看了她的演讲,眼里有光,不用说我也能明白她的功绩很优秀。
我是一个战士,今年25岁,杀了309个法西斯。
我的国家,就是我唯一的信仰。
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会赢的。
1.电影首先需要解决,主角为谁而战问题,亲手推翻了康米信仰,又演了一出女主仿佛是被拉壮丁上战场的不情愿戏码,那女主的神勇就只能从国仇家恨的出发,往大了说是民族主义,给沙皇封圣来团结全体俄罗斯民族,往小了说人物行动的驱动力,从信仰变成了亲情,友情,爱情。
(电影或许可更名《柳德米拉与她的三个男人》)。
2.乌克兰是斯拉夫人的荣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柳德米拉是乌克兰人,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人,帝国最强武力哥萨克骑兵也是乌克兰人,失去了乌克兰,沙俄/苏联/俄罗斯都将不再是一个大国,乌克兰人武德的确不拉,难怪毛子打的费劲。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本也该是统一全体斯拉夫人的起点才对,莫斯科基辅地位互换这事吧,还得怪蒙古人。。。
斯拉夫三兄弟的分化属实是蒙古西征的历史遗留问题,俄国是蒙古的藩属,白俄乌克兰是波立联邦的藩属,就这么过了一二百年,民族区别不就出来了,俄罗斯在被混血掺入了蒙古血统后,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西欧人们中有原罪的野蛮人3.毛子一直在怀念苏联的强大,却拒绝思考苏联为何而强大,馋苏联的身子,但恨苏联的灵魂,觉得布尔什维克是导致了自己与西方之间的深深鸿沟的主因,一直想把康米信仰和俄国人的历史荣耀切割,想假装信仰在这片土地中从不存在,是俄罗斯精神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荣耀,事实上,是布尔什维克把斯拉夫人抬高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度才对。
4.关于电影中女性主义的思考:真正的女权究竟是抹平男女差异,还是强调女性特质强调她应该做自己,苏联似乎是前者,而反思苏联的俄罗斯的后者,女主上战场杀纳粹不屈,但她内心爱美爱漂亮的,当在美国脱下军装穿上裙子画上精致的妆容时,她是高兴的。
电影在很多强调女主也是个小女生,她喜欢阳光白云,喜欢漂亮裙子,喜欢英俊又体贴的男生,她枪法很厉害,但是打打杀杀的战场不是她喜欢的,女主的浪漫爱情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把历史上的柳德米拉年纪轻轻被渣男骗当了单亲妈妈一边读书一边养娃一边参加射击俱乐部的经历给忽略了。。
然后给她配了三个男人,给演了一处二战版的青春玛丽苏偶像剧。
5.当代毛男确实拉,十二三岁惊为天人,二三十岁迅速邋遢,酗酒短命还家暴,是在卫国战争亖了太多正常男人了吗,毛女也是娇妻的可以,带俩娃徒步送外卖挣钱养酗酒老公的当地ip居然表示见怪不怪(理解无能。。
),还有因为看了土剧跑去嫁给土耳其男人的,老外对爱情婚姻观真的好随便。。
天知道我听闻03年的飞天和男伴结婚了之后久久没有恢复的瞳孔地震,想起之前马来西亚有个亲戚,说马来男女生一杯奶茶就能定情,半年就结婚,在不在读书有没有收入家境怎么样都无所谓,我那个大马籍华人的远房表弟,没房没车没工作甚至有负债,居然也有马来女生非要和他结婚(婚后需要入教是另一回事了),华人倒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读书还是婚姻,都走的很慎重,走一步得把后面一百步想好(有时候觉得会不会活的太累了)6.其他碎碎念,俄语电影里听到达瓦里希和乌拉还是会感到很亲切啊,毛子电影特有的不关原音开配译双声道真能创亖我一万次,以及布谷鸟是真的很好听啊!!!
以柳德米拉的墓志铭收尾吧——“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
女主英气逼人啊,演技表情到位,看完这部电影,又觉得自己有太多历史知识要补了
不知道制作公司是否都来自俄、乌,技术环节很成熟了,中间海战的一场戏拍的很真实,我挑不出毛病。相对于持续了两百多天的战役,电影只是聚焦在女主的经历跟体验,但多个平行剪辑缺乏心理递进的呈现看上去只是在省制片成本,作用比剧本设置的双线并行小了很多,略有俄式哲思。两首俄语流行歌插曲很好听
7
767 这拍的啥
不好。战争片也总是弄儿女情长,挺无聊的,而且还是反苏片。两星给音乐
309人的狙杀成绩犹如战场神话,不可磨灭。
作为一部战争片,不够激烈。作为一个爱情片,没有幸福时刻。作为一部温情片,又断断续续。太杂了
人家拍的也是神剧,但就是比咱拍的令人信服,国产电影让人操碎了心...不想了
太聒噪太吵,剪辑也乱。
装B婊,杀了人还卖乖。
看了战狼这种娘炮电影,必须看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壮阳一下
没看完(网速问题),大家都是讲狙击手,这部起码前面看了的部分更好看。
今天这日子,特意看个反法西斯片。电影整体质感不错,就是故事用女战士的三段爱情来献祭以反战,比较狗血。女主静态泪目很美,但表演层次还是欠缺。想看商业制作的狙击手对决,还是《兵临城下》最精彩。
战争的内容不只是死亡,还有活下去。
Война -- не место для женщин. 电影院里坐满了,很多年轻人。今年俄罗斯上映了不少女性题材的战争电影,算是对70周年胜利的纪念方式之一。很精彩,很喜欢,泪流满面。三个男人,三段爱情,战场。当她拿到枪的时候,哭了;当他扑住她的时候,哭了。FM男主角,出来那一刻太惊喜!
这就是战争,无比残酷,大家能做的就是继续活下去。美国人那幅高高在上施舍者的样子真的令人作呕,后面被鬼子炸他们珍珠港也是活该。
毛子表面上学好莱坞特效和叙事,骨子里还他妈是苏联那一套意识形态洗脑。去你妈的,狙击手能把三号坦克打爆我他妈也是醉了。
战争,实在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故事讲得又俗套又不够流畅。但致命伤还在于,编剧对于战争的真实状况几乎一无所知,常识性错误多到铺天盖地。最后的狙击手对决完全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侧重点都在狙击手的感情生活上,没有狙击电影的悬疑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