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发现了回忆是第三人称视角这个bug,但是感觉这个bug其实是可以圆回来的。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探索回忆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追忆”吧,电影里几乎所有“追忆”都是第三人称视角,但是,只有一次是第一人称——狼叔和助手在检察官那里审问昏迷不醒的犯人那次。
为什么其它所有“追忆”都是第三人称,偏偏这一次“追忆”是第一人称?
因为这次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这次所用的机器是政府从军队里搬来的老机器,从电影中狼叔和检察官的交流可以看出,这台机器的技术是落后的,甚至我们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和狼叔的机器以及其它机器相比是有代差的。
所以设定上会不会是这样:人的大脑除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外,还存在这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但是人自身并无法感受到,这种空间感知的信息会和视觉听觉等等信息一同存储在记忆里。
军队里的那台机器就是老机器,仅仅能通过回忆中的视觉听觉等等来呈现“追忆”,而狼叔的机器已经开发出能够通过人大脑里存储的那个时间段空间感知得到的信息来呈现“追忆”的技术了,所以狼叔他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追忆”——军队老机器的第一人称“追忆”和狼叔自己机器的第三人称“追忆”。
个人认为如果导演编剧一开始就不打算修复这个bug的话,后面的第一人称“追忆”就压根不会出现,不可能拍了一场第一人称“追忆”后还意识不到这个bug,当然也不排除那场戏是第一场拍的或者最后一场拍的“追忆”戏,导演拍了之后意识到了bug但是懒得修复或者没办法修复了
故事讲述未来世界,在经历了灾难、战争之后,重温记忆中的美好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手段。
本已空虚麻木的主人公Nick,就是一位经营“记忆重温”的老板。
某天,Mae的突然出现,重新点燃Nick对生活的希望。
两人度过一段极度浪漫美好的时光,直到Mae的离奇消失…Nick决心找回自己的爱人…电影中提到希腊神话故事——俄耳浦斯和欧律狄更:他们是一对非常相爱的夫妻,可惜欧律狄更意外去世。
为找回自己的妻子,俄耳浦斯来到地狱,祈求冥王释放自己的妻子,不过,冥王提出一个条件:俄耳浦斯在带回妻子的路上不能回头…可想而知,俄耳浦斯回头了,欧律狄更再一次死亡,而俄耳浦斯也选择自杀。
正如电影中Nick在寻找Mae的过程中,既发现了Mae的故事,更发现了她的死亡…不过令人动容的是影片末尾,Nick重新回忆与Mae的经历时,因为Mae的要求,Nick篡改了这则凄美的爱情故事:俄耳浦斯和欧律狄更后来一直幸福地一起生活,正如Nick选择不断循环与死去的Mae之间的回忆,直至自己老去…记忆旅行,是本片的噱头;环环相扣的线索也是通过记忆旅行展开;最终的剧情落点,更是通过循环的记忆旅行,落脚于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
豆瓣评分停留在6分,或许说明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不相信纯美的爱情,但我依旧相信仍有少部分人在坚持,8分送上。
以上。
休.杰克曼就是金刚狼,金刚狼就是休.杰克曼。
这是漫威为他打上的印记,几乎很难抹去。
大多数漫威明星这样。
不过,普通明星,一辈子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也算了不起了!
可五十多还有腹肌的狼叔,不可能甘心做个普通明星。
于是,《追忆迷局》。
《追忆迷局》男女主狼叔年纪大了,女主丽贝卡也年纪不小了,吴彦祖都开始秃头了,导演是名导诺兰的弟媳,等等,他们都排队等着发光发热,凑一起也顺理成章。
《追忆迷局》重点——狼叔为一见钟情的丽贝卡追寻真相。
爽点设置应该是——在追寻真相过程中,狼叔智勇双全的行为展现,和丽贝卡间,短暂但美好的真情展现。
有点老套路的重点和爽点。
几乎要和老牌美女凯特的《警醒》差不多了。
都是“一见钟情”的烂梗。
就《警醒》里,凯特见色起意的是男色……而且,《警醒》还算明白,知道那就是一个借口烂梗,不是重点。
得避重就轻。
《追忆迷局》,烂梗成主梗了。
哑口无言!
《追忆迷局》,展现追查真相的过程,没有什么巧妙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情节,狼叔也没有长出爪子来,普通到让人失望。
狼叔和女主丽贝卡的一见钟情,也不能叫人感动。
只是常规套路,寻常得让人昏昏欲睡。
这大张旗鼓的电影,就没让人爽!
本想着弄来一帮子大牌,个个都自带流量什么的,应该能干一票大的,没想到,扑了!
投资千万计,票房百万计。
扑的不仅仅是票房,口碑也扑,双管齐下地扑。
其实,电影画面和特效是不错的,起码,不管合理不合理,那半城波涛的虚构迈阿密,让哥印象深刻。
演员嘛,大牌明星就多,吴彦祖都得屁颠屁颠跑去当五分钟配角,可想而知。
可惜了。
剧本故事,就没让这些大牌发挥出来,白瞎这豪华阵容!
敢死队,成了居委会!
部分演员其实,为什么不考虑,把女主换成配角,让狼叔和吴彦祖搞一下CP呢?
设想嘛,科技都先进到读取记忆能当生意做了,女变男是不是也合情合理?
然后啊,吴彦祖估计比丽贝卡便宜,还好用,和狼叔组CP,想必他是愿意的。
再然后,有这大噱头,普通人都能兴奋能瞎说,编剧即使还是大诺兰弟媳,就不算厉害,也能给你编出花来!
狼叔和吴彦祖还都是腹肌男,十几块腹肌的碰撞,想想就开心。
他们,想必,还都符合东西方的通用审美。
豆瓣腐女就多,窥一管而知全豹,其它地方,腐女就会少?
这臆想,照人家的说法,几乎能让腐女们集体吸土成尘?
不说腐女,就是哥这样的猛男,也兴致盎然期待啊!
这红西装,怎么看,怎么骚
一言难尽呵呵。
假如这臆想真能实现,哥是觉得,不说别的,肯定能比也是以“记忆”作为主梗的《全面回忆》,要火吧?
《全面回忆》,有老牌美女凯特哦《全面回忆》重点——男主设置为未来世界特工,双面的,意思就是两边不是人,所以,那边人多打那边!
爽点设置应该是——男女主都是狠人:“打死你个龟孙!
”不服就干。
所以,各种打斗、追车、爆炸,就是干!
从头干到尾。
其实,这电影什么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明表暗喻都不怎么样,北美观众直接就无视它。
所以,北美票房不怎么样。
引进以后,龙的传人,估计像哥一样的俗人占多数,大家就没管价值观什么的:资本主义玩意,理他毛线。
“一言不合就是干”,爽。
痛痛快快干,就是好看。
结果,内地票房飘红!
如果,《追忆迷局》真敢用狼叔和吴彦祖组CP,都不用痛痛快快干,就够让不少人热血沸腾。
别的地不敢说,就内地票房,必须飘红,估计肯定能胜过《全面回忆》。
起码,哥一定支持!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哈哈,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沉浸式体验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混淆了虚像与现实,Neo们在二十年前就拼命打破母体,在这里重新被植回了大脑。
即使记忆可以具象化,它和真相之间是不是可以完全划等号。
即便是心智正常的人年深日久,记忆都会产生偏差。
更何况有很多人本身就会根据自身好恶主动或者潜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记忆。
而一旦记忆可以具象化,这种篡改就更容易变成真实而存留下来。
当然,这都不是本片需要讨论的,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爱情片。
从Mae在逆光中出场,Nick的一脸花痴开始,基调就定下来。
所以其他逻辑就可以不管了。
富二代不想让人分遗产,杀人就杀人,为什么一定要偷记忆卡片。
你爸爸偷情有什么关系,只要情妇和孩子都销声匿迹了,你财产就无忧了。
另外想毁掉卡片也有很多方法,这一个生意少到都快养不活自己的小店,想毁掉很容易,一把火就能烧干净,即便被人发现蹊跷,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你这样就单单偷走一个卡片,和给人家通风报信有什么不一样。
另外回忆的影像是第三视角也多少让人感觉突兀,这是记忆,不是录像回放。
你的还原是基于你脑海中的印象,并不是场景重现。
所以你忘记的东西就应该是没有了。
可电影里表现的就像是一场真人秀,每个人都有一个follow PD跟着。
整部电影从人物到剧情都并不出色,最出彩的就是最后的跨时空告白,单看这一段的确是可以催人泪下。
但Mae的动机不充分,她所做的行动的每一步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
因此虽然美丽如Rebecca Ferguson,这个人物还是不能让人产生多少的情感连接。
结尾躺在仪器里的Nick双鬓斑白,面带笑容。
Watts带着孙女一边整理东西,一边跟她讲述,我选择了向前看,他选择了往回走,我们都找到了幸福。
所以巴卡显然不是本片里最厉害的毒品。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黑暗犯罪未来爱情,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可惜导演才华不及野心,没能把故事讲好,这么多元素,却仍然使得片子显得冗长又缓慢。
私以为唯有三点可取,颓废唯美的画面,如夕阳般沁人心肺的配乐,还有就是活在回忆里这个设定。
一个半月前,我在产房里体会此生疼痛最高值,那是种痛到恍惚,痛到整个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抽离的疼痛。
于是我强迫自己回想过往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一瞬间,以求分散注意力。
神奇的是,当置身于快乐回忆时,真的会忘记肉身的痛。
那时我大概十七岁,和喜欢的男孩子从寄宿学校里溜出来,去一个大公园散步。
我们坐在河边吃着爸爸给我带的糖炒栗子,心中有甜蜜,有害怕,有和第一次爱的人近距离接触的悸动。
晚风温柔地拂过,是恰到好处的温度。
空气中是夏末秋初的植物的味道,混合着点点泥土和河水的腥气。
我转过头去,月色映在他年轻的微笑的脸上,那么英俊,那么明朗,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瞬间。
可惜我能记起来的只有那一帧不到一秒钟的画面,在那之前或之后的记忆都是模糊甚至是空白的。
如果有电影里的设备,让我浸入水中,重新活一遍那段回忆,我愿奉上重金。
不难想象,一定有人会为此上瘾,倾家荡产。
人活着就是不停地制造回忆的过程,如果最美已经发生过,何不从此一梦千年,永远活在回忆里。
影片中还讲到惩罚一个人,可以让他一直重温最痛苦的回忆,犯人服刑,与其在监狱里,也可让人余生长梦不醒。
如果我的余生只能无限次地重复过往的一段回忆,我觉得应该是2017年我和父母还有爱人在佛罗里达Sanibel岛的海边。
那时双亲都在,我们又新婚,在海边远离尘世纷扰,每天吃着最好吃的食物,吃饱了去海里随海波温柔漂浮,闭上眼睛感受阳光强烈。
那时爸爸还在,妈妈也没有病痛,我被最爱的人和最爱我的人包围。
那样的回忆竟是此生不能再有。
有时候一个好的电影,看完之后我只觉得很高明,却不会想要重看,也不会有什么共鸣。
有时候一个技巧上较弱的电影,反而因为一句话,一个瞬间,让我想到很多,带出很多或是惆怅,或是感激的情感。
这个电影就是属于后者。
我是在安静的午夜,戴着3D眼镜看这部影片的。
这个特别的场景,事后感觉,的确非常合适这部影片。
影片开始之后,那种沉浸体验,让我一直跟随着男主的情绪,探索着整个故事。
这部片子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非线性叙事。
在重现出来的记忆里面,也有重现记忆的情节,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剥开,会令上帝视角的观众很不习惯。
但如果你代入到男主的角色里,这就是他寻找真相的过程,如何一步一步的接近真相,如何一步一步的走进女主的心里。
看到另一个影评的说法,真的当女主第一次出现,推开门在逆光中拉近镜头的时候,真是非常惊艳。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第一次到女主家里,女主背着主角的那个诡异的笑容,直接让我整个从脊椎凉到了后脑。
男女主角对角色的刻画都非常入骨和到位,那种爱,那种纠结,那种信任,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电影,其实其实不是科幻,而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剧。
男女主相爱,发现阴谋,寻找真相,信任,最后的悲剧结局,才是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这点男女主的演绎是成功的。
但叙事的非线性,导致需要沉浸代入到男主的角色中才能充分体会剧情设计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影响了观影效果,可能二刷的话会清晰很多。
其他的基本可以说没有太大亮点。
《追忆迷局》的导演是位女性,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出人意料,因为甚少有女性导演执导科幻大片。
《追忆迷局》称得上科幻大片吗?
应该还是可以的,但这个“大”格局上看又着实不大。
背景放在近未来,温室效应重创地球后,上升的海平面淹没了大部分都市,唯有几座城市幸存。
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部幸存的城市——迈阿密。
电影里能谈得上科幻的元素是用全息影像还原记忆场景,其他的科幻元素实在少得可怜。
故事并不复杂,无非是又一个由遗产争夺引发的凶杀案。
作为编剧,丽莎·乔伊很懂得编织叙事,通过发现与反转有效地引导观众陷入故事。
地产巨鳄的儿子为保住遗产,雇佣前警员杀死父亲的私生子。
为找到情妇,警员威胁歌女梅混进记忆局,窃取情妇的记忆档案。
不想,梅与记忆局当家人、私家侦探班尼产生情缘。
为情所困的班尼不断沉潜到记忆里,逐渐迷失自己。
梅自知班尼会找到自己,于是将线索留在警员的记忆里。
顺藤摸瓜的班尼最终发现惊天秘密,邪恶势力被一网打尽。
可以说,《追忆迷局》是一部裹着科幻外衣的纯爱片,核心是发生在私家侦探与歌女之间的旷世奇爱。
这是我们称《追忆迷局》是女导演作品又在情理之中的原因。
似乎唯有女性,才会在一部软科幻片里塞进对纯爱的美好想象与称颂,并让爱由始至终推动叙事。
他们更为真挚地相信,人愿意为爱人牺牲自己。
这是电影里梅做的事情。
虽然一开始,她带着任务走进班尼的世界,但假戏真做爱上班尼。
为了保护班尼,她甘愿自我牺牲,留下“渣女”的骂名。
导演丽莎·乔伊作为好莱坞名导诺兰的弟媳,继承了家学。
记忆如同梦境,都是虚幻的东西。
提取记忆,就像摄取梦境一样,让人进入虚假难辨的世界。
因此,《追忆迷局》像是《盗梦空间》的姊妹篇,只是从构思和制作上看都要“低配”得多。
作为女性,丽莎·乔伊也无野心像大伯那样设计宏大而复杂的叙事迷宫,她的心思在于爱情。
于是,马力克式虚浮的镜头在后半程反复出现,让人体验逝去之爱在记忆中将被保存得多么美好。
It is lovely. 一个唯美的故事,在大多数人不再相信爱情的现在,确实是个讲述爱情的故事。
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看到有狼叔就下载了。
点开电影,好美啊,狼叔的声音好好听啊,难怪可以去引导别人寻找记忆。
感觉更像是一个美丽的带有遗憾的爱情故事。
很多时候都只差一点点。
而这一点点美好让我们不断回忆,想要回到过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管是回头看,还是向前看,都有自己的原因。
想要回到过去,那说明那段记忆真的很美好。
而向前看,是因为有太多遗憾需要去弥补,或者说过去太黑暗,需要创造回忆。
隔着记忆,穿越时间的吻,带着多少伤痛。
在整个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浪漫,剧情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样的回忆大概是给那些有遗憾的人看到吧,因为也曾想要回到曾经,再去体验那些快乐。
狼叔真的是越老越有魅力了。
没想到彦祖来串场,还各种中英混杂。
女主真的好美好美。
原来是西部世界的团队!
熟悉面孔好多。
1.很多人都在说吴彦祖什么玩意(台词就是刻意加一些中文,侧面反应吴彦祖的疯狂),而且吴彦祖在影中一个小角色,没必要过多注意。
2. 既不像传统科幻片(剧情在科幻呈现方面并不是跟直观)又不像爱情片(虽然讲的是狼叔坠入情网,但是整部剧都是以悬疑思路去讲的),上述两者只能说是推动影片发现的次要因素。
3.因为科幻、爱情、悬疑的缝合,看似抓不住重点,又像是围绕主干去讲述,其实就是导演太刻意了,或者说是后期编剧花里胡哨(不懂自己要表达什么),导致剧情比较突兀。
看在狼叔在水箱挣扎拿出毒针那一刻让我想起了金刚狼,而且电影全篇惊喜很多(就不多讲了),打4分!
想看的理由很简单。
首先是演员阵容。
2019年《坏教育》后,整个2020年都没新片的“狼叔”休·杰克曼;
《碟中谍5》惊艳无比的“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曾与狼叔在《马戏之王》就有过合作,戏中他们有过露水情缘;
再加上有吴彦祖的参与,那就更有趣了。
其次是主创是神剧了两季的《西部世界》编剧丽莎·乔伊,她是乔纳森·诺兰的妻子,也就是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媳,又是诺兰兄弟常见的科幻、悬疑类型,可谓是诺兰家族出品。
然而。
这么一副好牌,却没能打出一部精品。
《追忆迷局》在上映之前就曝出媒体口碑不佳,上映之后票房惨淡,观众也不怎么买账,吐槽不停。
落得一个全面惨败的结局,原因何在?
先看故事。
休·杰克曼扮演的尼克·班尼斯特经营着一家“记忆体验馆”,服务项目类似于《全面回忆》里的记忆植入,让客户进入类似《黑客帝国》的矩阵,体验一段美好的记忆。
只不过他这里的记忆不是伪造的,而是来源于客户自己的真实记忆。
影片花费了将近10分钟讲解“记忆体验馆”是干嘛的,并植入了更宏大的故事背景——经历过一场战争过后,并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变成了“赛博朋克版威尼斯”的迈阿密。
丽莎·乔伊利用人物间的对话传达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观的信息,不过用狼叔的独白来作为补充,或者说是直接把信息讲出来,就有些“偷懒”了。
比如“当太阳升起,迈阿密变成了鬼城,为了躲避白天的酷热,这座城市变成了夜间活动的城市。
”就完全可以用白天的死城和黑夜的繁华做对比,并用一句“白天出门想热死啊”之类的台词表达出来。
当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利弊,直接说观众好懂一点,用电影语言艺术性高一点。
问题是,丽莎·乔伊构建出一个类似于DC漫画哥谭市的世界后,对于社会与人性探索并非是故事的核心。
这就让观众拿着科幻和反乌托邦未来两张门票而来的观众,发现他们票是错的,那种走错场的心情可以想象。
故事的两条线。
主线是爱情线。
尼克遇见了一个女客户梅之后,便堕入爱河。
但有一天梅突然失踪,迫使尼克使用他的记忆体验仪器去寻找梅的行踪。
然而他却发现和梅的相遇竟然另有隐情,自己好像被欺骗感情了。
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折,尼克誓死要找到梅,不是梅亲口说骗他不罢休。
而等待着他的真相,是美好而残酷的。
比较出彩的一个地方是叙事上通过记忆体验仪器的设定,把原本真实发生的情节,与后来尼克的虚拟体验重叠,一个蒙太奇就让尼克从现实去到记忆,又从记忆回到现实,剧情剧烈推进,这点很赞。
副线是探案线。
构建出一个破败未来式的世界观,为的就是配搭这条“有钱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只能遭罪”的故事线。
梅和这起要讲述的案件是有关的,她是连接两条故事线的关键点。
悬念设置和伏笔埋设都比较常规,留白,探索,揭晓。
也许是丽莎·乔伊觉得,这样的悬疑探案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她要来点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呢?
把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让探案故事穿插其中。
主人公不是为了探案而探案,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顺便破案。
可惜,她的这番尝试并不成功。
故事中的经历,应该要给人物带来角色弧光,否则,剧情就显得可有可无。
爱情线确实给了尼克巨大的波折,一度让他迷失,自我怀疑。
但探案线就十分鸡肋。
尼克真的只是在寻找梅的过程中,顺便侦破了真相。
案件破了和没破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只要知道梅的真实情况和结局就行了。
丽莎·乔伊却先揭晓了关于梅的真相,这时候整体情感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顶点,完全可以直接跳到结局了。
不过这做好伏笔的探案线要交代啊,于是就多了一段毫无情感波折的揭晓案件真相的剧情。
所以前面铺设地多么精心也无补于事了。
事情就好像用红酒杯来喝咖啡,用悬疑片的方式来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总感觉怪怪的。
最致命的是反转的真相,真的没什么惊喜。
如果梅被设定成一个配搭破败世界观,由好变坏的人设,那还有点意思。
这就让整起道德崩坏的案件,人性沦丧的世界,对尼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爱梅,但原先美好的梅被这个黑暗的世界所摧毁,让他的感情落空,在这之后他决定改变世界。
这样两条故事线才真正地结合在了一起。
结果不知道是丽莎·乔伊不想搞得太黑暗还是怎么着,反转的一个真相居然变成了陈词滥调的圣母情节。
对,就是类似前不久扎克·斯奈德《活死人军团》里的女儿所做的傻事那样。
尼克这个角色也无太多可深入探讨之处,就像一句评论说的,“收手吧阿祖,狼叔只是想谈个恋爱。
”是的,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男主角的恋爱没有谈成。
也许像《盗梦空间》那样,搞一个开放性结局,不要讲明梅最后死没死,让尼克和梅美好团聚,但不明确说明这是记忆还是现实,留一个讨论空间,会挽回不少分数。
狼叔的表演已经挽回了不少分数,这次真的不会串戏金刚狼了。
可很多时候光有演员真的不够,除非是比较特殊设定的独角戏。
冲着吴彦祖去看的话可能会失望。
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大反派,只是一个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只是正式出场了一个主场景,就没他的事了。
发挥空间有限,他只能强行尴尬地加入普通话,来让角色变得有特点一些。
不知道老外听了会有什么感觉,反正中国人自己听了都会很奇怪吧。
丽贝卡·弗格森依然很美,而对于《追忆迷局》来说,这绝对也足够了。
film noir 风格,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前方没有希望的时候,或许留在过去美好时光是更好的选择。
这是a个用love发电的,纯love电影,尤其是end的part,着实make me like傻13,你们don’t 问我why这么talk,看过的都懂……
未来水世界加甜宠,天爷啊,又臭又长。
没想到剧本居然是一个非常老派的noir。虽然狼叔跟鲍嘉的距离还是挺明显的,弗格森眉眼间倒有那么几分白考的意思。可惜noir影像上的特点却完全只学到了皮毛,廉价的CG置景和毫无特点的摄影,Lisa Joy初执导筒的功力还是太嫩了
感谢吴彦祖。一直以来大家都是中文里夹英文,终于有人英文里夹中文了。
故事不复杂,用科幻的外衣,末世的环境,文艺综合商业的手法讲述,投影搭配音响的观影体验很不错,虽然故事不够严谨,但是演员的表演加分,果然经历了岁月的人更有魅力呀🥰,最后,如果没有了记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颇有点末世废土中的情调,很有沉浸感
有悬疑有爱情有豪门恩怨有科幻还有休杰克曼,还要啥?
出乎意料的好看。开头的特效长镜头让人坠入这个浪漫伤感的故事,近未来又陈旧的水城布景实在极富美感,丽贝卡·弗格森的性感让人沉醉,人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思恋让人无法自拔。《追忆迷局》的故事像《盗梦空间》一样层层剥开,虽然不及后者的烧脑,但打破线性时间的叙事不断制造悬念,拼凑起一串模糊又清晰的美丽项链。女主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纷杂回忆中不断反转,最后打破时空的对白给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又瞬间将它摧毁。-我想听一个有幸福结局的故事 -每个幸福结局的故事最后都是悲伤的 -那给我讲一个有幸福结局的故事,但请在中间就结束。
还是有点意思的,而且没想到居然可以看到吴彦祖和狼叔同框~
无形无神… 侦探电影拙劣仿作
休叔和Rebecca的一段倾城之恋,可惜搭配了一个故弄玄虚的故事。视觉上挺好看的,其余的就算了吧。这俩人还不如单纯拍个爱情故事。
科幻概念和裘德·洛的《重生男人》、靓汤的《少数派报告》有些相似,叙事手法有点像老版的《银翼杀手》,最后落子是深陷于“豪门恩怨”中的爱情诀别,本来只想静静和丽贝卡·弗格森谈个恋爱的狼叔却是经历了一场《宝贝计划》+《盗梦空间》。本作可以角逐一下年度科幻悬疑类爱情片最佳(主板是科幻,细分是爱情,其实就是裹着科幻外皮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典黑白爱情片的套路,比如女主丽贝卡·弗格森的瑞典老乡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那一挂;搞反了就是个跌停板咯)。吴彦祖饰演逗逼角色之时应该高唱SHE的《中国话》啊。“过去会牵绊着一个人。过去只是由一连串的瞬间组成,每一个瞬间都很完美、很完整,犹如时间项链上的一颗颗宝珠。”
本子实在一般,制作倒是精良,rebecca美爆,吴彦祖台词笑死,走入记忆对话是最大亮点,各种打戏和结尾拖的巨长,丽莎乔伊让西部世界演员和配乐再就业
白瞎了这阵容
受不了这种无病呻吟。
有些地方不合理,总体还是符合悬疑剧的特点,能吸引我一直看下去,不枯燥
对主创阵容完全没了解,但看的时候还真有《西部世界》的感觉,结果一看果然啊,难怪。这片子还挺对我个人口味的,甚至想重看一遍。吴彦祖英文硬加中文对于我们说中文的观者来说确实挺没必要的……但不知道母语其他语言的会不会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未解之谜……
7.5/10在未来世界背景下爱情故事,其实很多人宁愿国外爱情记忆里,尽管看着如何不真实。分数过低估计都是吴彦祖缘故。
科幻+悬疑+黑色电影,三项都做的不错,而且混搭之后也有亮点。它和盗梦空间其实并不像,如果一定要找创意来源,末世纪暴潮 Strange Days (1995)+移魂都市 Dark City (1998)+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这个组合更接近一些。休+丽贝卡的组合非常有魅力,值得再加 1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