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得一切,哪怕是同学们玩笑的说他老了,在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时候,他就记得。
同样的肉身,却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文化。
多亏他的语言天赋。
他有神性同时具有辨识心,于是终于忍无可忍举起凳子砸碎镜面,脱离另一个自己。
他卧倒在浴缸里,同另一个自己在水中通灵。
水是很好的通灵媒介。
不得不说,此片穿越的领域之多,实则庞大。
分了两天看完本片。
怅然。
有做苏菲旋舞那般的劳累感,就是一种释放后的全新的回归感。
这部片子似个人的后花园,不一定要人人观赏,或者有的观赏后也不明就里,茫然无措。
当然也不见得就参透多少,精神方面的感想并不是一定都要光面堂皇的招展。
片中大量运用荣格理论中的象征手法。
比如玫瑰,手,裸体,香烟。
值得一提的是那几个烟圈,生动。
口一张轻轻吐出。
在说明人内在同外在的一个必然联系。
当然多亏当中的神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的穿插,让这部拼图一般的片显得更加充沛。
喜欢它的没有结局。
第三支放在手里的玫瑰,是新的开始。
情感的描述在这部片子是点缀,只是主线一直都是:无论如何要记得。
他一直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人生是否是为了寻找自己遗失而开始的我不清楚。
但是需要记得自己得到过的。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她。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他们。
文 by 紫果西番莲事先完全不知道科波拉Copolla 07年拍了片子。
自来到南半球,或因语言,或因渠道,或因自己懒散,对新片资讯的了解总是太迟钝。
科波拉这片,我竟是在VERYCD上无目的相关搜索时才看到。
看完一遍后头脑又兴奋又迷茫:这不愧是我心目中神坛上的科波拉。
这部看来散漫且无要领灵异的电影,却传达了科波拉过去十年对时间、生命、死亡、轮回、永生、哲学、科学以及人类意识的思考与领悟。
电影里的这些事实际上完全可以拍成一部A级科幻大片:男主人公被雷劈后突然生出特异功能,不仅返老还童,意识也变得很强大:看书的话过目不忘,更可以控制别人的行为。
而女主人公在前世离开男主人公后猝逝,轮回后的此生与男主人公重逢,在遭遇一次暴风雨中的车祸后被一个古印度尼姑灵魂附体。
这样的情节貌似很商业,再加上二战的时代背景,若放给其他导演去拍,应该会是以胡扯与场面取胜吧?
但正如科波拉本人所说,这并不是一部类似《蜘蛛侠》或《史莱克》一样可以取得立杆见赢的效果的电影。
科波拉也不会像拍《蜘蛛侠》、《金刚狼》一样来拍这一部《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
自从最开始的那些幻觉中的表声与光影流转,我就被瞬间牵回到伯格曼的时代。
我忽然想起《哭泣与细语》,从前的图像与色彩一下子就都回来了。
钟表的指针在飞快地倒行,而Laura的面孔却褪逝为枯骨。
没有一点废话,自第一秒科波拉就开始他对时间及生命的表达。
这些表达无处不在地混在影片各处,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拍摄手法。
在doctor Roman询问Dominic年龄的时候,从40岁到70岁,当每一个人念出每一个数字都会有一个画外的回音与人物的话语随附发生。
双重的语音使得Dominic年龄的计量有种不真实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由是说,数字是不真实的,躯体及思维的年轻度或衰老度在片中都放弃了以数字为依据的衡量。
自从Dominic乘上Doctor Roman的轿车迁往另一个住所开始,影片的画面经常会倒悬着或倾斜着。
我其实一直都有些费解,不知道要怎样解释。
这或许是种实体上的延伸:人类的意识到底可以做多大限度的超越。
先不谈画面的倒悬倾斜,Dominic的意识做到了无数超越人类已知范围的事情。
他有一个也许是(真实的)客观上独立存在的另一层自我;他不用翻书就可以“看到”并领会书中的内容;他用意识杀死一个盖世太保;他可以进入Veronica的梦境……所有的这些,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已被证实的相关记载,而野史上、小报上、社会的口传中的种种离奇,并不足以作为证据。
我爷爷从前常和我说,不能在实验室中被重复演证的结论不是正确结论。
Dominic的能力实际上象征着超自然的力量,而导演也并未吝于借Dominic之口传达他对超自然力量的正面观感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怀疑。
所以画面的倾斜和倒悬,或许传达的就是科波拉对人类意识由严谨的科学的层面向着超越的及灵异层面的、肯定性的延展。
我最喜欢的画面是Dominic与Veronica迁到地中海边的别墅后两人生活的情景。
中世纪的古旧建筑与其下站着的现代的两人构建起的人物风景图象,不仅是时空的错位,也是Dominic或科波拉对影片中一再提及的起源(Origin)的寻找与追溯。
这个时候就不能不提科波拉对光的运用。
整部影片的光影都是细腻柔和的,Dominic真实的生活部分像是《教父》里西西里岛的乡间,而他与Veronica相处时又有些《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里的浪漫。
至此我又不得不感动Dominic与Veronica的爱情,这两人的相恋既不简单又很简单。
说不简单,Dominic与Veronica的相恋并不是普通的两个男女的相恋。
Dominic虽然看起来只有30几岁,但和Veronica在一起时却已经是“88”岁的高龄,而Veronica不仅背负着Laura的前生,甚至若加上那灵魂附体的印度女隐士,她已不知道是几百岁年纪了。
于是他二人的相恋不只是男女的情愫,更有几生几世语言与智慧的记忆与承载,特别沉重。
可是同时他们的恋爱又是很简单的,就是男女的、坚定与惟一的爱情,一个场景就足够说明:Dominic把被噩梦困扰的Veronica从海浪中拉回家,Veronica说“Don’t ever leave me. ”,Dominic便回复她“I’ll never leave you.”。
这个对话反复了三遍。
而对于我,仿佛三遍也不够。
我后来看到Dominic为了不让Veronica继续变老甚至丧生执意要离开她,他说他不能眼看着她死去,她却说若他离开自己那么死的时候就没有他在身边。
我忍不住眼泪哗哗的留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Dominic,我一定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
可如果我是Veronica,我宁可不要青春不要生命,也不想我深爱的人离开我半步。
Tim Roth的表演是绝对过硬的,只是有些地方“演”的痕迹太重。
在Doctor Roman的工作室制造混乱后Dominic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他大汗淋漓坐在椅子上,此时Roth的表演匠气太重。
有时看到他演失语演冥想,我都很容易会想到他演毒品滥用者的形象。
不过仍旧无损他的优秀。
我下载的是影视帝国出品的版本,影视帝国对于我确是品质的保证,但这一版的翻译实在让我失望。
有关哲学以及辩证部分的翻译还是比较贴切的,但有关语言学和其他的一些对话就让我不甚赞同了。
看完影片后我才看到一些评论,虽然看到的不多,但都几乎是一面倒的负面评价。
要么说乏味要么说混乱,要么说太过个人化。
这部电影当然个人化,因为它分明就是科波拉的一次自我反省的阶段性总结。
电影是由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小说《没有青春的青春》改编而来。
我没有读过原著,不知道电影中还留有几分原著中的细节。
但无疑的是,小说的情节正好与科波拉的自我总结相对应,他借由这部小说里的故事做了一次哲学与生命的思考。
意大利日报的评论说,“科波拉可以在《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中表达同样的东西,但他选择了一种更稀奇古怪的语言。
”这怎么是同样的东西?
《吸血僵尸》更多的是科波拉对宗教的怀疑与诘问,而这里却是意识与哲学与起源的观念。
但话说回来,两片里的坚贞爱情倒是有的一比。
我始终放不下对《吸血僵尸》的热爱,连同1921年茂瑙的不朽《Nosferatu》以及1994年翻拍并由依莎贝尔·阿佳尼主演的《Nosferatu: the Vampyre》。
1994的翻拍片还差些,《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却绝对可以与茂瑙比肩。
我跑题了。
好像想说的怎么也说不完,写这些字太少了。
But I’d rather lose you young and beautiful, the way you were, the way you will be again without me, than to watch you perish in my arms.我宁愿失去一个没有我会年轻美丽的你,会如往昔,会将重来,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你在我怀里消亡。
虽然被雷劈这个戏码无论是小说还是各种电视剧都用到雷的不行的剧情。
但是呢,这个转折的很好,只能说,太棒了这部电影,是周末早上9点多开始观看,然后连续2小时看完的结局嘛,我觉得很可惜,但,更多的是感动吧,男主有跟自己有关的生命的孩子延续下去了而劳拉,恢复了自己的青春。
恩恩,对了,青春,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名称是叫做 没有青春的 青春。
现在写着写着就想到,原来,男主都那么大年纪了,就算是恢复了年轻的身体外貌,但,他的心理年龄依旧是那么大的年纪,并且,他一辈子的执着因为这年轻的身体和外貌,发挥的更加极致,两个人格,也依旧是第一个他创造出来的,所以我自己觉得,他在录劳拉讲越来越古老的语言的时候,其实一个人格在兴奋,一个人格在犹豫的,虽然那个犹豫,都比不上两个人格的执着和其中一个的诱惑。
哈哈影片中的信息含量超多的,轮回、前世、返老还童、基因、骨骼、量子、人格.....好咩,我还想说,女主演的也超赞好咩!!!!!!
在讲那些语言的时候,肢体动作超赞,拍他们两个站在海岸的大石头边的时候,那一刻,觉得,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当然,这是我的期待,不过,或许他们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幸福的在一起呢 o(* ̄▽ ̄*)o。
假如可以,我也愿意过一次,当然,其实我现在正在过从老年的状态,越活越年轻,越活会越回到小时候的初始状态,然后,再慢慢的成长,变年轻,变年老.....
看的时候,知道这是一部奇幻片,所以努力跟上影片的节奏,试图抓住导演的思路。
但是看完的时候,还是感到一片困惑。
感慨类似的片子总是大量消耗我的脑细胞,以前看《穆赫兰道》也是这种情况。
看了一篇影评,sigh,愈加困惑——总有人能让我在本已困惑的基础上再添困惑。
但还是理了理思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不能白看啊。
不知道我的理解能不能和导演的本意搭上边。
1938年,年迈的Dominic悲叹自己事业未竟、老无所依,决定去一个陌生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来到Bucharest,被雷劈中,但没有死,反而返回到三十几岁的年纪,而且使Dominic有了双重人格,超现实的能力,并且保留了之前所有的记忆。
这样的事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想知道这种神奇的能力从何而来,其中包括了德国纳粹。
从这里开始我看到导演引入的价值观——天才的价值在于把能力用于为善。
Dominic隐瞒身份,用他得到的超能力一边继续搞研究,一边躲避德国纳粹的搜捕。
终于,二战以纳粹的失败结束了。
影片在此时安排重生的Dominic遇见了和Laura长得一摸一样的Veronica。
(Dominic年轻时,未婚妻Laura因为他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中,不堪忍受寂寞而与其解除婚约,Dominic选择了接受。
但他一直不能忘记她。
)Veronica在一起旅途中也遭遇雷劈,从此便被古印度的湿神婆的灵魂附身,在夜晚可以讲出远古的语言,这正为Dominic带去难得的研究资料。
依靠Veronica“变身”时的语言资料,Dominic一步一步实现着完成关于语言起源的著作的愿望。
然而,就在眼看着愿望要成真的时候,Dominic发现,由于灵魂附身消耗了Veronica大量的精力,她迅速衰老,如果继续下去,她必死无疑。
在这个时候,导演的价值观又出现了。
Dominic选择放弃研究,让Veronica返老还青春,而他则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他收到Veronica抱着小孩的照片时,他“杀”死了那个自从雷劈后出现的另一个自我(就是双重人格之一),因为这个Dominic认为探索真理比人类的幸福更重要,而这是Dominic不能接受的。
影片最后插了一段Dominic关于庄子晓梦蝴蝶的叙述。
运用庄子哲学来考验观众的逻辑,使我们感到之前所看的一切不过是年迈的Dominic的一个梦而已,而年迈的Dominic也不过存在于另一个梦里而已。
也许片子还涉及到性欲诱惑和精神之爱、灵魂轮回之类的问题。
另外关于那三支玫瑰,不知寓意为何?
总之,感到片子想讲的太多,以至于只能点到为止,使人感到有些杂乱。
P.S 在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没感觉Tim Roth好看,在这部里面倒觉得他是越看越能看出味道来的类型。
(准备看)等待了9个月 终于在p2p上下到这个电影 关于一个70多岁的语言学家被雷劈后还童的经历 他研究语言起源和人类认知(和圣经中提到的有关)该片重视对东方文化宗教语言的研究 显然对轮回很感兴趣 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回归到西方宗教体系中去 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信仰没什么差别 8过老美在这方面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现在看到一半)感受到一个学者首先要有足够的寿命和状态 能活90多应该差不多 男主人公多米尼克被电击后就从70岁还童到35岁 其次 要有过人的阅读能力 多米尼克因电击获得了超人的阅读力晋升为智人 再次 要有第一手的资料 多米尼克研究语言起源遇到了另一个被电击的人维多妮卡 她不仅有多米尼克年轻时情人的面庞还因电击轮回了古老的佛教徒鲁皮尼的灵魂 时不时给托米尼克还魂些埃及语、梵语、巴比伦语的第一手资料(1:45:33一半多一点)维多妮卡在不断的还魂中为多米尼克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但是她在越来越接近人类“母语”的过程中飞速老去 而研究者多米尼克仍旧保持着灵魂的兴奋(我觉得用这个来鼓励研究人员很好) 逐渐两个主人公靠近了“Youth Without Youth”的主题 Youth已经不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ending) 学者总归是孤独的 所以编剧自然加载了双重人格的部分来填补孤独时的空白 表现为无穷尽的自我对话内省 这种情结在美国十分畅销 当人格中的某一个获得绝对胜利的时候学者就获得了解脱 死掉了这个结尾让我很无语 太高深的东西难收场是可以理解的
“青春”@严彬1】雷声劈开我的记忆一九八九年,马车穿过蓝色森林我在大街上看到爱情看到青春期脱落的牙齿“在一次有关青春的国际会诊中你有过一次真实的性生活”。
2】你的乳房轻微地颤动像风中的桃花你好,纳粹小姐!
你的头发像着火的桃花在我的额前开放我潜伏于你的秘密心脏正如我伏在自己的墓前你好,小姐雨打桃花时你急速颤抖如同我的心脏。
3】我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匹比时间更会奔跑的马在时间面前我看到时间在衰老爱过我的女人们气喘吁吁——4】预言家:人们会在拥有一切后变得悲观。
2011.5.31.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
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
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
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
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
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
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
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
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
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
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
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
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弗兰克的电影世界 说到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可以说是他闻名世界的代表作,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其实除了教父三部曲之外,科波拉还拍过其他风格迥异于教父系列的作品,今天聊的这部电影,就是科波拉导演2007年的“没有青春的青春”.这部电影的故事与大卫·芬奇的那部“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的地方.讲述了年过七十的语言学教授多米尼克被雷电击中后返老还童,从而经历了一场时空交错的爱情.而科波拉用一种极富诗意的影视语言和优雅流畅的镜头将这部电影呈现得非常美.
电影开始第一个镜头之前是滴滴答答的钟表声音,之后是一系列的钟表器械镜头特写,变形的时钟和骷髅头.伴随着女人的喘息,那是一种生命正在挣扎或者行将就木的残喘.这一系列意味深长的镜头让我想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那幅名画“记忆的永恒”.达利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把他拎到哥哥的墓前,告诉达利:你是哥哥的转世。
短短一句话改变了达利的世界观,也开启他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达利的画以及背后的故事,跟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何其相似.电影中主角多米尼克返老还童后也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
达利的画和科波拉的镜头语言都传达了时间“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同达利一样的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一系列钟表,女人的面容,以及古老文明的文字重合的镜头之后,我们的主角多米尼克出场了.此时他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科波拉用的是他偏爱的伦勃朗布光.多米尼克在暗黑的布景中,只有一半脸呈现在昏黄的光线中.他看起来孤独而神秘.这种人物出场方式跟科波拉之前在教父中的人物出场方式处理是如此相似.我本人也很喜欢伦勃朗,这位荷兰黄金时代最知名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善于画肖像,还画了不少历史画和风俗画,他的肖像画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而科波拉电影中的伦勃朗布光也给电影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神秘感和戏剧张力.
这一系列镜头之后才开始出字幕,背景是一朵鲜红的玫瑰花,花朵还在不停抖动,就像是在水中一样,水中花,镜中月.我想科波拉应该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是有所研究的吧!(幕后花絮说由于剧情需要,男主角蒂姆·罗斯特别学习了中文).之后报纸特写告诉我们正值复活节.而主角多米尼克正是在复活节这天被闪电击中后返老还童.身边还伴随着路过妇人的耳语,"they say whoever dies in easter,goes straight to heaven."(传说复活节死的人会直接升入天堂).也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
科波拉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镜头,或倒置或翻转的人物和世界.其中有弗洛伊德的梦境,也有科波拉试图用一些符号化的语言阐释的他对宇宙,世界,人生的理解.还有一些政治化的隐喻,信息量很大.好的导演,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通过他的作品,你可以轻易进入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并且徜徉其中,思考人生宇宙哲学的意义.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能量和价值.他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即使这种操控和左右是暂时的.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另外一种层面的“Fascism”.不同的是,这种能量能把我们引向一种更积极和正向的思考.
我很喜欢影片中对蓝色光的运用,非常有层次感,营造了一种清冷又疏离的氛围.同时这种清冷光线所代表的世界和伦勃朗式光线所代表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种光线营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现实与梦境的分离感,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无法被解读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它是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哲学思想表达.而电影只是一种介质.这部电影,忧伤,怀旧,错乱,神经质.正如人生的悲剧性是无法被理解和解读的.
七十歲那年 你自覺你的人生是個失敗, 窮一生為完成畢身著作, 錯過了青春, 痛失了摯愛, 而那本著作卻仍還未寫好.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 能保持長青不老, 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一般, 你會怎樣再活一次?年事已高的 francis ford coppola 回首自己的人生, 悟出人生的虛幻, 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 老套的說句是 "虛則實之, 實則虛之". 片中有說西方的科學, 東方印度的宗教思想, 如輪迴與轉世, 甚至中國的莊周蝴蝶夢.權力, 名, 利, 物質, 女人... 你擁有過, 享有過, 你有能力排除所有障礙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吸收知識, 想洞悉人類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 包括語言, 科學, 哲學,與神學, 那又如何? 但你卻沒有珍惜過眼前的東西, 就算你學懂了全世界的語言, 甚至遠古與未來的語言, 卻沒有好好跟眼前人溝通, 然後她已年華老去, 這叫做成功麼?最後, 你放棄了所有, 希望換回愛人的青春, 但可以嗎? 片子令我想起 david lynch 的 "mulholland drive" (失憶大道), 不肯定片中的 dominic matei 是在造夢還是真實, 還是他和愛人在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只是在不同的空間中跟另一個 dominic 相遇了. 有時會想, 科學角度上, 我在造夢時那個我會否是另一個空間的我? 又或從心理和哲學層面上, 所謂現實中意識支配的我是真實的我, 還是造夢時釋放了潛意識的我才是最真實的那個我?
(芷宁写于2008年7月9日)倘若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饱经沧桑、年过古稀后,重又恢复年轻而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一件超完美的奇遇?
除却梦幻唯美派的作品,这个答案都是理性而否定的,经验和突变、爱情和选择、相守和衰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纠结而矛盾,且不可调和,更无法挽回,事实上,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它更是残酷的。
想要获取穷其一生都想知道的学识秘密和历史坐标,却要以爱人的生命极限为代价,影片《没有青春的青春》用超现实的故事和娴熟的光影技法,以迷梦般的境界阐述了主人公语言学家多米尼克·马泰的意识体系和没有青春的高龄体验。
影片是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近10年来的首次光影回归,有网友在看了该片后认为这位《教父》三部曲的导演“不过如此”,这话令人感到有点悲哀,就像感叹一些小孩无法理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命运一般,说“不过如此”的那位貌似没能留意影片所具有的悲怆感和纵深度,也没能觉察一位老人对生命、对青春的感佩和拆析,更没理会老人家这些年来在哲学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慎思,如时间与人类意识。
在片中,科波拉对时间的各种可能性的推断进行了迷梦般的追寻,通过对多米尼克获得神奇能力及其跌宕人生的架构,为人们拉开了一个认知体系,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人种学、关乎人本性,更关乎语言学的渊源,片中多次引用了《奥义》和《庄子》中的经典,特别是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一再借述,令这出繁复迷离却始终在探究真相的梦境更富有了一丝迷惑且魅惑的气息。
影片的风格十分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东西本就不可能被所有人欣赏,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清寂辽远的疏离感,没有浅层的互动,还执着于自我阐述和剖析,更是在真挚而平静地解说着科波拉个人的“影像思考”。
对此《电影沙龙》如此评价——“如果影片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文艺气息的话,科波拉实在是没必要如此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不过,个人却很激赏科波拉此次的“自恋”,蛰伏10年的他不想重复以往拍摄过的类型,内心也因不能将寄托厚望的《Megalopolis》完成而充满了挫败感,此时他看到了小说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原著,对男主人公的人生感同身受,并籍此感受到重获年轻的喜悦,更享受着历练成熟所带来的智慧和欣然。
再者,人家的拍摄资金源于自家在加州经营得非常成功的葡萄园,就算人自费抒发一下累积10年的头脑风暴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个风暴很可观,经得起思辨和推敲。
科波拉曾表示:“……你可以把这部影片当成是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一个老人重新获得青春,拥有一个完成他穷其一生追求的伟大作品的机会,然后再次坠入爱河,不过最终他还是死去了……”与歌德、托马斯·曼笔下浮士德不同的是,多米尼克没和魔鬼签约,他的超能力源于自然的力量,74岁的他被雷劈后,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解开更多知识之谜的本钱,而故事背景设置在欧洲的动荡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38-1956年间的罗马尼亚和瑞士),故而不论哲学诉求还是知识溯源,都变得颠沛流离而扑朔迷离。
多米尼克和同样因雷电击中而被另一个古老灵魂附体继而获得超凡能力的女人维罗妮卡的相遇相知相守、仿佛预示着迷题解密的可能性,似要揭开人类历史和语言的真相,堪比人类语言刻录机的维罗妮卡给了上下苦苦求索的多米尼克一次契机,然而,知识和容颜都被时间所捆绑被羁绊,一切就像迷梦蝴蝶一样,必须避开美好的婚恋,借来的青春也终将结束,片尾,衰老的多米尼克终于死在了布加勒斯特积雪的街头,时年1968年,欧洲的又一个特殊年份。
可以说,影片的呈现手法相当丰富细腻,演员也将角色演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出演多米尼克的蒂姆·罗斯,他对人物的精彩拿捏和收放,使得这个难拿而缥缈的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
同时,影片于光影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探究而优雅的气息十分迷人,不断氤氲变换着的画面不时地形成一种时光流逝、心脑复苏、感悟丰饶的态势,特别是画面倒置与回溯的手法,配合适时响起的配乐,令那种精神层面的探寻仿佛是在生命中或匆忙穿梭或短暂停留,又仿佛在反刍生命铸成的历程,并将最终的真相浮出雾霭——人类所追寻的东西常常显露出触手可及的假象,实际上却永远不可控,拥有的东西虽伴在左右却总在飞速流失,就像人们无法超越摆脱皮囊的束缚一般。
或许该片那庄肃而寂寥的哲学氛围使得很多人无福消受,也或许正如《新闻日报》所言——“影片还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它的优秀之处太过分散了,让你没办法一下子就产生共鸣。
”影片在意大利首映时也令观众产生了“不知所措及不确定”的观感。
然而,这部承载了很多象征意味的影片却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它以语言的探寻作为人类历史和权利的佐证,这样的光影探索显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科波拉大师显然也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很多年后再看这部影片时,会获得更多新的领悟,那么,就将它留待光阴检验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806950_d.html
故弄玄虚呀但是蛮好看的
很一般
爱为真,真带来烦恼,挥之不去
真没看懂,而且电影也不吸引人
我突然想,庄周梦的,到底,是什么。
想被虐吗?看这部!
玫瑰真够嚣头的
这是一个看似像浮士德式的故事。科波拉好像通过人类语言、神学、爱情等元素探讨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永久矛盾命题,还伴有东方佛学,甚至是道家的庄周梦蝶。这些元素我都不了解。有些片子,你看不太懂,但是也觉得神奇,因为它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引你思考,这就是它的意义。
如果我是黄药师,我想有选择
杂
看过,但是印象不深刻。
人生如梦这母题,今敏和大卫林奇已拍得过于充分。科波拉并无新意,居然还露出他反感的超级英雄电影气质。
chaotic...
极难寻觅资源,最后在人人才有下载,百度却搜不到这一资讯。许是期望值高,看了感觉很一般,创意不错雷击后返青,可故事讲得太差,平流死水又没巴顿那样隽永,时间分层不清,还夹揉双重人格,终归流于神神叨叨:遇到另一个雷击女孩,黏黏糊糊后无疾而终。给二星半吧。没看过就可惜,看了就知并不足惜。
莫名其妙
为了Tim Roth
并不好看啊。如果导演不是科波拉,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人去诠释了吧。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真正的意义在里面。
画面依旧精致
脑残才看的电视剧,画面垃圾,剧情垃圾!
玄学电影。哲学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