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地方,却非梁与扬的爱情,而是另一对儿,感觉最好的画面是那个男生在享受巧克力的时候,还有就是董洁和他牵手的时候.很浪漫.
一部平平的电影把。
因为里面有张震所以挑出来特意看了一下,是两个很平平淡淡但看起来不太会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前半段都还蛮喜欢的,梁朝伟不小心瞎了之后的改变,影片表现的爱情小细节也比较用心,爱情嘛,本来就不用轰轰烈烈。
张震寄错明信片,然后去找那个女生,两个人讨论了一下单恋巴拉巴拉。
平平淡淡的感情穿插一点点小有趣我还挺喜欢的,是爱情本来的样子。
然后就开始诡异的转折,梁朝伟又不瞎了嘿,还不告诉杨千嬅,那你好歹装一下把,太不用心了喂!
张震董洁突然就爱上了嘿,大概是因为脸把?
总不能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很相似这样扯淡的原因吧。
然后,圣诞节了,大团圆结局嘿。
第二次看。
第一次在哪里看,和谁看,记不清了。
可能是在电影院。
第二次,在家。
verycd上下的。
时间,一个心情不好的夜晚。
值得记下来的几个片段:“怎样才算是相恋?
我知道,我懂吗?
”——当张震要做统计工作的董洁统计一下地下铁里有多少对相恋的情侣的时候,董洁的心理独白。
“我……我只是搭错了车,又上错了车站。
”最后旭明是凭着失明时玩海约的手表壳的声音找到的海约。
那时响起的歌声里,有一句,叫“幸福的语言”。
什么是幸福的语言?
我想这就是吧。
我曾经梦见自己在地下铁的曲线来来回回地寻找迷宫的终点终于听见我要等的人就站在耳边别怕就算蒙住双眼也发现爱情就在我们的附近我用呼吸去感觉幸福的预言陪你用一生光阴去发现看不到的场面难道对你的思念不能超越一双眼心情好多了。
光影之四——听见幸福来叩门——致《地下铁》一个深夜,电影频道播出由几米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地下铁》,镜头唯美,色调艳丽,符合几米所有作品中暗香浮动般的浪漫小资气质。
呼啸而过的地铁,地铁站里明锐的灯光,圣诞夜拥挤的人群和到处布置着华美装饰的Shopping Centre,这一切连缀成一幕幕在都市上演的精致爱情,触动了我心中关于“华丽”的那根弦。
西祠胡同上有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一直没有忘记:“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海,那么一定要有地铁”。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地铁情节。
地铁与在陆上奔驰的火车有很大的不同,我试过模仿电影里的主角们,朝着呼啸前来的火车挥手、大声问候,随后通身被一种自己寻得的脱俗的怀旧感和愉悦所包围,与电影的主角们一同沉浸在活着的美好中。
然而,在人潮来往的地铁站,站在站台上等待的自己,身边漂浮着无数陌生的脸与明亮冰冷的灯光,面对呼啸前来的地铁,应该是怎么样的感觉?
地铁,给予从未乘过地铁的我无数饱满华丽的幻想。
我的城市,拥有一片蔚蓝的海,没有地铁,取而代之的是公交。
我的朋友小惠曾在她的博客里写道:“公交车,从城市的这头,到城市的那头,划破城市的脸”。
那么地铁呢?
从城市下面的土地穿过,轻轻划过城市的心脏。
小惠和我,都认为,公交和地铁,是最鲜明的城市符号。
电影主题曲名字也是“地下铁”,萧亚轩略带沙哑的嗓音把它诠释得很好。
作曲是黄义达,他的音乐常常有一种令我一听钟情的辽远感。
难怪,当初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立刻喜欢上,眼前浮现起一幕幕穿梭在地铁站之间的爱情。
屏幕上都市红男绿女的爱情影象,网络上的伤痕累累的都市爱情文字,在某个难以入眠的夜晚,随着脑海中呼啸而来的地铁,翻迭入眼。
影片中呈现的,就是这种都市里的爱情,精致、细腻、晶莹剔透。
杨千嬅扮演的盲女海约,美丽善良,拄着拐杖在地铁站孤独地穿行。
其实海约和旭明的故事很简单,相遇、相知、相惜、相爱。
原以为梁朝伟不会出演这种单纯的爱情小电影的,在片子中却表现得很好,他的旭明清秀斯文、眉目含情,令人心动。
我看过几米原著。
每一页画的几乎都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女孩子拄着拐杖行走,在阶梯上,在地铁站台边,在拥挤的地铁上,画面满满都是孤独,然而色彩很丰富饱满,一如女孩子瑰丽凄凉驰骋纵横无处不及的想象。
电影为之添上了爱情,还添加了另一对情侣。
张震扮演的钟程和董洁扮演的董玲,一个从台北流浪到上海,一个在失去恋人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两人在漆黑的地铁站里按照地图寻找出口,在手电筒的灯光下,两人在地图上移动的手指轻轻地碰到了一起,一瞬间,电石火花。
扮作邮差的天使,地铁站的神秘老人,深夜人流散后清冷的地铁站。
和旭明约会后海约眼里色彩斑斓神奇美丽的世界。
两人坐在长椅上用耳朵和心观赏。
圣诞夜流光溢彩的街道,人群拥挤的Shopping Centre。
手表镜盖轻轻一开一合的声音。
宣告海约专属权的星星。
这一切,有关爱情。
都市下的呼啸而过的地铁,在人群中我们擦肩而过,在城市的呼吸里沉默游走。
在下个出口,有谁在等谁?
下个出口又下个出口,寻找精致的都市爱情。
地铁,真不愧是最鲜明的城市符号。
在地铁站台上静静微笑的盲女,等待地铁呼啸而过的声音。
然后,听见幸福来叩门。
星期天晚上看了《地下铁》。
梁朝伟、杨千嬅第一男女主角,张震、董洁第二男女主角。
由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组成,却都暗示了同样的情感,同样的朦胧。
虽然套了几米《地下铁》本名,且出现盲女,但故事与漫画没相连。
看过漫画的人都知道那只是盲女在城市里漫步。
唯一一点让人恍惚的细节,是出现在几米画中的大礼兵公仔在电影版也出现了,化成天使,圣诞爷爷,藏于角落。
两个版本的《地下铁》我都喜欢,几米的自不用说,大幅的漫画,轻美的语言,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寂寞且孤独的盲女形象,但寂寞孤独的盲女却生活的很好,拄着盲杖,出没于地面于地下,搭地铁,荡千秋,找金叶子,拜访某人,有一只小猫,在黑暗的地方发呆(她一直看着黑暗)、、、、、、这像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在孤独的世界里寻找未知的光明,在不同的空间世界游荡,出没于白天黑夜,需要如盲杖般的支撑物,在这个世界的我们不需要看见现实的一切,因为心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也不需要交流谈话,因为那个世界只有我们自己、、、、、 当然,这是漫画版的《地下铁》,与杨千桦饰演的盲女并不十分相同,看过太多杨女演的无脑女人,带给人们的永远是小,没太多思考空间,总是叫人们快乐的生活,所以这次看她第一次饰演一个安静沉默的且深谙人事的盲女也是很新鲜。
杨带给人们的感觉始终是笑,这部戏中她并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身为盲人的她生活中会有什么不方便。
她就像每个和我们一样的平凡女子,若一点要找出什么不同,仅是手里多了条盲杖。
她出门买东西,过斑马线,自己照顾自己,读书,学习,交朋友、、、、、一切都如此正常,也许影片重点不是告诉我们盲人的生活和我们没什么太大差别,但或多或少,观众都有觉察,我们,都是一样的,他们也是很棒的。
比我们更棒。
梁朝伟仍如过去般可爱,不失本色,从这里我们看到韦小宝的身影,更多的,还有《爱情饮水饱》中的年轻富豪。
一个正常人突然失明了他的反应让我们忍俊不禁。
早上醒来什么都看不见,知道自己盲了是现实后,便打了电话给死党,说,我像自己大概盲了吧。
听起来是很好笑的。
戏中未出现失明的眼睛,只是不断的墨镜。
两人的感情发展我道不是很认同,捉摸会在听森美讲故事一边就偷偷牵手了呢?
这个场景设计不合理,且两人合了后的分开理由也有点苍白,在那分开的瞬间梁若能立马回头挽住杨岂不皆大欢喜,若是两人一定要分开,选择这样的理由空间时间我都十分不认同。
张震和董洁的故事更离谱。
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谁喜欢谁,谁失去谁,谁等待谁,谁寻找谁,谁在干什么,都十分而且非常没有交代。
影片大概在营造一种类似《向左走,向右走》的意境,又或是想成就另一个都市童话。
但最简单的一点忘记了———没根本的故事作基础。
张震和董洁在地铁中乱跑显得很盲目,台词刻意带着诗意,是挺恶心的一件事情。
片末出现的老人叫他们去寻找车站更不靠谱,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出现这个情节,难道仅仅无法结束而不得不出此下策?
其实若能把张震和董洁的故事剔除更好,他们的表演其实不招人喜爱,特别是董小姐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她大概以为自己性林名黛玉了。
好了,这部片适合热恋中无知的男女青年共同欣赏。
当然,这部影片也仅能如此了,幸好梁君和杨女出色的表演也不会让我们后悔看错电影,有空欣赏一下吧。
影片中都市里的爱情,精致、细腻。
杨千嫌扮演的盲女拄着拐杖在地铁站孤独地穿行。
海约和旭明的故事就是相遇相爱。
片中的旭明清秀斯文、眉目含情。
影片中还添加了另一对情侣。
一个从台北流浪到上海,一个在失去恋人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两人在漆黑的地铁站里按照地图寻找出口,在手电筒的灯光下,两人在地图上移动的手指轻轻地碰到了一起。
扮作邮差的天使,地铁站的神秘老人,深夜人流散后清冷的地铁站。
和旭明约会后海约眼里色彩斑斓神奇美丽的世界。
都市下的呼啸而过的地铁,人来人往擦肩而过,在下个出口,寻找都市爱情。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温习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很少人知道,豆瓣评分也只有6.4分,但我很喜欢它。
这部电影很适合在圣诞节或跨年看,于是我这两天又一次看了它,感受到一股暖流淌入了心间,它的名字叫《地下铁》。
《地下铁》改编自几米的漫画,漫画讲了一个盲女孩在地下铁穿梭的故事,比较简单,而电影做了较多的延展,让这个盲女孩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电影里的盲女孩由杨千嬅饰演,男主是梁朝伟。
(董洁和张震也在里面有出演,但是一个支线故事,和主线无关。
)海约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盲女孩,她误打误撞认识了婚姻介绍所的老板旭明。
因为她曾帮助过旭明,旭明表示要帮助海约找对象。
但因为海约是个盲人,旭明找的人一听她看不见纷纷拒绝。
旭明最后约海约出来,只能谎称对方临时有事,他来陪陪她。
海约没有表现很大的失落,相反她和旭明的短暂相处中,两人彼此都感受到了惬意和舒服。
海约告诉了旭明她看不见的原因,七岁那年坐地铁,她妈妈不知什么原因扇了她一巴掌,倒在地上的她只能迷迷糊糊地看到她妈妈越走越远。
旭明安慰她,给海约表演抛橘子,因为海约看不见,旭明谎称能抛四五个橘子。
但是海约听觉很强,她仔细地聆听抛橘子的声音,“塔塔”“塔塔”,知道旭明夸大了,默默地笑而不语。
后来过了几天,一件怪事发生在了旭明身上——他突然失明了。
失明后的旭明心情降到低谷,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起来,所幸来看他的朋友一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地陪伴他。
这里的友情很让人感动,即使旭明恶言以待,但朋友始终竭尽所能地帮助他、照顾他。
海约知道旭明看不见的事也很担心他,她告诉旭明,要尽早看医生。
在他们康复中心很多人本来是可以治好的,但就因为看医生晚了被耽误了。
旭明原本焦躁地排斥看病,在海约的劝告下慢慢转换了心态。
只有当自己真正被夺去了光明,才能体会到盲人的世界有多么不容易。
看不见东西的旭明做了很多好笑事、心酸事,而已经对黑暗习以为常的海约始终陪着他,不会嘲笑他的笨拙,而是给他温暖的指引和可靠的建议。
两个人的心,也慢慢靠得越来越近。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两个人坐在公园的躺椅上,在温柔的阳光下,倾听万物的声音。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用耳朵专注地感受身边每一个存在。
带着铃铛的小狗、正在放广播的学校、齿轮生锈的单车、嬉戏玩闹的孩子……这些曾经无数次被忽略的细节,此刻在旭明的脑海中浮现。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但这样简单的道理常常被我们遗忘。
我们匆匆忙忙起床、上班、熬夜,日复一日过每天平凡的生活,大部分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一切,但某个疲惫仰望天空的时刻,会不会抬起头偶尔回想起一些看不见的事物,那些曾经走进我们心里,为此深深驻足的事物。
旭明笑了。
我知道,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他内心生发。
他虽然暂时失去了光明,但上天赐给了他身边的女孩。
有时候,我们真的说不清剥夺与恩赐的差别,但此时的旭明是快乐的。
他笑过往因为失明向身边人发的各种脾气,笑此刻有一只手温柔地被他握在手心里,笑未来的画面虽然不明但他莫名有了信心。
他在阳光中,低头浅浅地笑着。
生命就如地下铁,它有许多个车站,许多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
旭明和海约一起乘上了车,等待他们的下一个车站,会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圣诞夜,我窝在被窝里看着这一幕格外暖心。
梁朝伟的笑容,可以让人想起生命中关于美好珍贵的一切。
我可太爱梁朝伟了。
03年末的电影,在2020年的寒冬里却看起来感觉很温暖。
03年电影宣传的时候,王家卫就提到过希望在sars肆虐的一年里,给大家在寒冬里带来一点安慰。
这些安慰,坐上时光机,带给了十七年之后的我们。
同样是冬天,同样是病毒肆虐,这次的病毒发作比sars更甚,人类毫无还手之力。
听着窗外的风声,不禁想到如今人类社会也面临巨大的寒冬,寒冬不仅来自于病毒,更是来自于如今意识形态的分崩离析。
电影里的跨地恋爱,不同地方的年轻人能只靠感情便能互相理解,在如今看来像是一个幻梦。
02年是香港电影的临界点。
中国的《电影管理条例》发布,中港合拍电影由“境外电影”变为“境内电影”。
由此香港本土电影正式脱离独立姿态,开始大量与内地合作,并为两岸三地观众打造。
这部《地下铁》也是一部试水,电影元素稍显混杂,但可以看出是为了刻意抹去地域特点,而打造放之四海而皆合理的“都市电影”。
但虽然电影的地域特点被可以抹去,但无论从主演,还是故事结构,还是情感,都可以看出其背后的团队依然是那个专业的香港电影团队。
导演马伟豪,监制王家卫,风格完全不同的导演,带来两个风格迥异的故事。
梁朝伟和杨千嬅的故事是马伟豪的爱情喜剧,而张震和董洁的故事则是王家卫擅长的文艺片。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讲的。
这是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这是一部真诚的渴望融合之作。
从此望去,香港电影逐渐失去其独特性,一方面靠传统的警匪、动作类型片来拉拢内地票房,另一方面则在独特的香港地域特色内越走越远。
真诚试图讲述互相理解的电影,比如去年的《花椒之味》,显得格外难得,却在如今的情景下显得费力不讨好。
呼,看到豆瓣上点赞最多的两篇影评,分别写于07年和08年。
言语之间的真诚在如今看来显得很罕有。
那时他们对电影里的浪漫是认真的。
这真诚,即便在如今看来有些幼稚,却显得尤其珍贵。
他们曾是相信一些什么的。
而十几年间,我们失去了什么?
2003年的圣诞节,我看了这部电影。
浪漫的节日欣赏浪漫的电影,这种恰如其分的感受至今都有所回味,即便那时是孤独一人度过,却也仿佛感受到爱情所能赋予的独特滋味。
如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温故了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感动犹在,回味无穷。
这两个虚构成分十分浓烈的邂逅,给了我真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精神体验。
犹如主人公们一样,我也不禁会闭上双眼,用心感受那份不真实的爱情交融。
《地下铁》,一个为都市量身定制的浪漫童话。
正如影片片名那样,两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现代城市最为典型的象征符号——地下铁——中,这个原本体现都市高节奏生活状态,整天充斥着拥挤与冷淡的交通工具,突然变得宽敞与温暖了,乘坐其中的人们似乎都希望它开得更缓慢一些,让浪漫与幸福的感觉把自己包围得更漫长些。
这便是虚构无法替代的功能,在它面前,现实与理想只是一纸之隔, 随心所欲便能勾画出内心向往的图景。
这些图景在真实的世界中无法实现,然而它们才恰恰是人们内心真挚的诉求。
有时候,热爱电影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它能把这种难以成真的追求,在虚拟的银幕中获得满足。
想必看完这部电影的所有的人,当他们再次步入地下铁中,心中留存的不再只是工作的焦躁与生活的琐碎,至少还有一份浪漫与甜蜜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即便这样的“曾经”是被刻意制造的,还有谁会过分在乎呢?
四个都市男女,分别跨越了生理与地域的障碍,在地下铁中寻找到了自己真爱的归宿。
这种不切实际的美满结合,没有任何人会嗤之以鼻,反而欣然接受这样的结局,享受它所带来的快乐感受。
梁朝伟略带喜剧色彩的演绎,把双目失明所应有的那份悲伤和痛苦,在不经意间抹得不留痕迹。
看着他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时那份有点夸张的不知所措;看着他对待对方帮助时那种倔强的固执;看着他乐观面对挫折时那股夸张的自信;以至最后看着他恢复健康后那份真挚的彷徨。
突然感觉生命中失去光明也并非坏事,至少还因此邂逅了自己最珍贵的另一半,至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情。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样轻松的态度,是基于虚构的前提之下的。
) 杨千桦扮演的盲女是其中最具童话色彩的人物。
自幼被迫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使得她对待世界的态度始终是充满美好的想象。
善良的性格更使她显得阳光,也许黑暗在她的世界中无法改变,但她所给予我们的则是一种比谁都闪亮夺人的光明。
影片中两次关于她身处地铁中的情绪活动,呈现出天堂与地狱般的极度落差感。
漫画形式的夸张修饰,加上她生动的表情演绎把这样的情绪展现的明显而又触人心绪。
另 外,在需要流露人物获得幸福时快乐的情节时,她又表现得那么单纯与简单。
令人感觉,其实对于爱情,任何人都有相同的权利,伤心与难过不会因生理上的差异而显得不够分量,欢快与真挚也不会因此显得缺少真情。
张震与董洁饰演的则是刚刚两个各自失恋的失落男女。
两者在彼此的交流与认识中得到了爱情。
整个过程,是绝对的不真实,他们穿梭的地铁永远是那么宽敞,时刻弥漫着爱情的甜蜜。
而以牺牲真实为代价,传达出的则又是另一幅极度浪漫的都市图景。
影片中那两个神秘人物的若隐若现,则勾起了一种对于缘分的青睐。
爱情其实不用过分认真寻觅,冥冥已有人为我们安排,就好像天使丘比特那样,为我们射出了爱情的箭。
整部电影,摒弃了所有现实生活所要顾及的问题,把爱情的浪漫进行强烈的放大,大到能够涵盖它应当存在的所有缺陷,把都市的唯美表现得似乎毫无瑕疵,纯洁而又美好。
这应当算是一种“欺骗”,但正因为这种近乎完满的美丽,让我宁愿暂时深陷其中。
记得那年圣诞,走出影院是漫天灿烂的星辰迎接了我;如今又是一次夜晚,虽没有往日的星辰,但心中的感动依然存在,甚至重温后的浪漫,来得比以往更强烈,更有滋味。
为了张震看的这部电影,剧情太烂了,无聊至极,太平淡了,而且两个故事之间完全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可言,醉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地下铁,通向一个叫做希望的出口;然后,为了爱,他们却在拥挤的车箱迷失方向,不断的坐错车,并一再下错车,常常迷路,常常失落,常常受伤。
不过幸好,他们复原的快。
白瞎了漫画,白瞎了梁朝伟。
这两个人合作都还比较好看
完成了任务的港片
矫揉造作的漫画电影
有我喜欢的人、事、物,很喜欢。我超喜欢搭地下铁。
梁先生极烂之片
你当时很不情愿地陪我看了不过这片儿也确实拍的不行,亏我期待了那么久
不准骗我
不是我的地下铁
剧情挺无聊的,不好看,看了一部分关掉删了。。。
还可以吧。老实说没有看的很仔细。
喜欢几米风格的漫画,清新纯净,伟仔演这部电影为他的演绎作品增加了一笔清爽的亮色
到底什么时候看过这部,情节都忘了,看了宸汐缘突然迷上张震,发现之前看的电影里面这部里面有他,好想再看一遍,找了好久找不到资源。 在B站看到张震粉丝上传的资源,看了一遍还是很喜欢,述说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遇和错过,我很容易被这种爱情小品打动掉下眼泪,杨千嬅的女主角真的好温柔,看到她的微笑觉得整个城市都温情了。 相遇总是很奇妙,也许是一张寄错的明信片,也许是无意收到的一张宣传单,一个刚好拨通的电话加上一个无法解释的意外,那么多的巧合让我发现自己闭上眼睛看到得是你,我决定在这一站下车,有可能下车后却发现你已经走了,任何一个时间点不对,我们就不能遇见并同行,难怪总是很少的相遇,很多的错过。
youku 1520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93649/
几米的漫画```
看瞎了我的眼
小时候没电影看,都把时间用在这种明星堆起来的破片。唉。
天使原来一直在我们身边。
漫画改编这类好像比小说改编更不讨喜啊。
下一站的路口,谁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