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剧讲究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要二者兼顾,就必须在细节处做大量的伏笔和铺垫,这部电影做得还算不错。
那么看看这部电影都有哪些“伏笔”吧。
好心人的建议:看过此电影,再来看这篇影评,否则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而且也会有大量的剧透。
至于影片以手机、电脑文字聊天和视频等新颖形式展现,肯定有很多人讨论,在此不述。
1.叔叔Peter Kim叔叔Peter Kim是涉及到剧情反转的一个人物。
但他又不仅仅完成从“嫌疑人”到并非真凶的一个反转,他还起到爸爸David Kim和Margot情感因素的作用。
叔叔被怀疑是“嫌疑人”,是在Margot的车子被找到,爸爸发现车里有一件FINS hockey周边的衣服。
FINS HOCKEY而叔叔是FINS的超级球迷,爸爸找到Margot和叔叔聊天记录,叔叔的头像就是穿着FINS hockey的球衣。
第一次视频Peter的头像聊天记录里“Peter 昨晚很有意思 Margot 我感觉很怪做那个不要告诉爸爸,我们会死定的今晚?。。。
”等聊天记录引导观众怀疑叔叔和Margot那夜发生了什么(手动眼斜),并且开始怀疑叔叔就是“嫌疑犯”。
“机智”的爸爸还安装了摄像头监视叔叔,并取名“证据”,哈哈!
感觉就要接近事情的真相了呢!
结果是叔叔为Margot提供大麻而已(摔!
)。
其实在电影一开始爸爸和叔叔视频聊天,就给了叔叔FINS头像一个特写。
那个视频其实信息蛮多,一是叔叔正在做妈妈Pam和Margot最喜欢的秋葵汤(Pam和Margot一起做秋葵汤的视频出现了好多次哦),还问了爸爸配方。
第二就是问到配方后,爸爸说肯定没有大麻。
叔叔赶紧把那瓶“大麻”藏了起来。
这算是为Margot提供大麻做铺垫吧。
秋葵汤里肯定没有大麻,哈哈!
另外可以推测,Pam去世后,叔叔应该很关心Margot,还特意学做秋葵汤。
在叔叔坦白提供大麻后,他也指出了这对父女间的矛盾:妈妈走后,父女两缺少沟通。
这并不让人感到突兀,就是因为爸爸叔叔的第一个视频里做了很多暗示。
另外,Peter是fins的铁粉哦,不仅衣服、头像,杯子上也有小标志哦。
fins 的小杯子2.警官rosemary Vick其实Vick警官一出场,就埋下了很多信息。
David第一次搜索,她Facebook的主页签名是“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头像里出现的是她和儿子Robert的合照,还给了她头像的一个特写。
第一次搜索vick的 facebook主页另外一个网页是她和前罪犯修复诊所里罪犯的合影。
第一次搜索的合影也给了一个大大的的特写,就是后来那个所谓的“自杀”的前罪犯。
大大的特写其实到David发现巴博萨湖,Vick警官就开始不淡定了。
先是慌慌张张地问“你到湖边了么?
”“你报警了么?
”“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哈哈!
活脱脱的“你千万别发现什么重要的信息啊!
”然后就开始以“规定”为由,不要David插手这件事了。
你当初让David分享一切信息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哦!
其实这些既是后面水落石出铺垫,也有合理的一面,使观众不对其产生怀疑。
毕竟警察在这类案件中,与“被害人”家属就是既合作,又对抗的存在。
但是,到后面,得知Vick警官志愿接手这个案子而不是指派的时候,上面的种种铺垫,就使她难以逃脱嫌疑了呀,也意味着电影要到收尾和大白的阶段了。
3.Robert (fish- chips)同一人Robert (fish- chips)的线索也一直都在,在Vick坦白后,才终于碰了头。
Robert外貌第一次出现就是在他妈妈Vick警官Facebook的头像里。
接着David第一次登录Margot的Facebook后,里面也有Robert的贴的自拍“显示的是12小时之前上传”。
Margot Facebook首页的Robert但其实仔细看的话,Robert的信息更早就出现了,那时候,David还没接触警察vick,在妈妈Pam的笔记本里的Robert的个人信息!
但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妈妈真是细心啊,都看出Robert层喜欢过Margot。
Robert,离异家庭,层爱过Margot另外这张图里一个大“埋线”,他的parent在SVPD(硅谷警察局)工作啊!
来看看David第一次搜索rosemary vick的信息:
spvdSVPD(硅谷警察局啊!
)这线不可谓不深啊!
在David用Margot的Youcast进入直播后,fish- chips立马就进来了,然后立马就退了。
一直关注Margot情况的fish-chips在David浏览Margot的Youcast里保存的视频里,出现最多的也是fish- chips。
而且可以知道,fish- chips最初注册Youcast就立马来看Margot的直播了哦,因为最初的对话,fish- chips是没有头像的。
所以,极有可能,Robert就是为了看Margot注册的Youcast。
还没设置头像的fish-chips至于Margot六个月没有上钢琴课,被发现是在存钱,然后发现给陌生账户打了2500美元,其实在Youcast,Robert(fish- chips)为了接近Margot而编造的谎言里,已经隐隐在连成一条线了。
tumblr上所谓的决定(2016.12.30)差不多六个月,应该是不上钢琴课存钱fish- chips(Robert)和Margot在直播里最初的对话是Pokemon,Margot最喜欢的是尤克希,因为可以擦除记忆,其实是Margot希望忘掉失去母亲的痛苦。
而fish- chips(Robert)说自己最喜欢变隐龙,其实也是在暗示自己隐藏自己的身份。
变隐龙关于Pokemon,其实在开头,快速地展现妈妈Pam的一生(跟《飞屋环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时候,就展现了pokemon,那是Margot最欢乐的时光了吧。
童年的pokemon4.Margot的社交账户Margot的Facebook是绑定了谷歌邮箱,其谷歌邮箱绑定的是妈妈的雅虎邮箱,对于妈妈的邮箱,爸爸用“Margot0401”登录,然后重设女儿的社交网站了密码。
4月1号应该是女儿的生日吧。
这一家人真的很亲密啊!
未发送开头爸爸打出“Mom would be too”却删除了,没有发送。
结尾终于发送了那句话。
可见,亲人间,最重要是敞开心扉地沟通啊!
哈哈!
有啥不能说的呢!
还有哪些比较精彩的伏笔或细节,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严重剧透。
未观影者慎入。
仅凭记忆,可能有出入,希望大家补充纠正。
不完全按时间顺序。
~~~~~~~~~~~~~手动分割一下~~~~~~~~~~~~~1. David 第一次跟 Peter 打电话时有好几个伏笔:桌上的大麻,被 David 打断的提问(Peter 想说 Margot 需要聊一下妈妈),还有挂断电话前 Peter 家的门铃响了(Margot 找他拿大麻)2. 一个脑洞:Peter 做 Kimchi Gumbo 是不是为了做给 Margot 吃?
因为 David 找到的菜谱标题是 Margot/Pam’s favourite kimchi gumbo(这里忘了具体写的是 Margot 还是 Pam… 求小天使指正3. Margot 的 gmail 的安全邮箱是妈妈的邮箱,密码是 Margot 的名字加生日,所以 David 才能一路重置密码。
又一次体现了 Margot 对妈妈的思念4. Detective Vick 的“演技”真的爆棚,第一通电话就态度自然地要求 David 告诉他所有已知信息,之后 David 开始挨个联系 Margot 的 FB 好友,她也自然地要求“一切新进展都要通知我”并且“把那个文件 share 给我”,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5. Vick 的儿子 Robert 跟 Margot 也是 FB 好友,所以 David 挨个打电话时应该也有问过他,但电影好像没展示他是如何应对的(很可能是 Vick 包办了6. Vick 的 Facebook banner(“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母爱相比”),以及曾帮儿子掩盖骗钱真相的故事,暗示了她会为儿子付出一切不择手段(这个其实很明示hhh7. David 半夜找到那个湖然后把 Vick 叫起来的时候,Vick 一边披头散发往外冲一边安抚被惊起的儿子 Robert;后来 David 打了人,Vick 在电话里发火时,Robert 又被惊动进门来,她又好声好气地安抚。
可见 Robert 很关心这个事件,而且极度依赖妈妈8. Vick 发现 David 在湖边报了警时有一些慌乱,因为这一步在她的计划外。
她原本是想将 Margot 的事件伪装成离家出走,车被找到之后她才不得不寻找替罪羊9. Vick 在车被打捞出来后,在电视上呼吁大家帮助搜寻 Margot,并叉掉了两个区域(尸体实际所在地),用的理由是“地形复杂、专业人员已搜索完毕”。
这里我很疑惑有没有真的搜查过,毕竟这是涉及大量人力的事情,Vick 不可能一手遮天10. David 打开 Margot 的 Youcast 页面,刚打开直播几秒,fish_n_chip 就进来了,并很快退了出去,说明 Robert 一直在关注这个网站和 Margot 的账号11. David 在电话核实那个吸大麻的 Derak 的不在场证明时,在 Bieber concert 下面加了一行(confirmed),应该是找其他人确认过。
之后页面上滑后停住的第一行好像是一个妹子,她的不在场证明也是 Justin Bieber concert,不知道跟 Derak 有没有关系12. David 买的偷录摄像头是黑色的小方块形状,逼问 Peter 的时候其中一个滚到了茶几底下,从另两个角度的镜头中其实可以看到茶几下地毯上躺着个摄像头w (话说我记得这个摄像头原本是放在厨房的橱柜里,也不知道是怎么一路滚到了客厅茶几下…13. David 对人脸的记忆力真是厉害啊,殡仪馆那张女孩捧花的照片,换我肯定是直接把页面关掉了…这里 David 其实是先觉得照片有点脸熟,在 Margot 与其他人的合影中找了一会儿,才想到 fish_n_chip 的14. David 第二次在 Google 搜索 Vick 的结果有点失真…照理说 Margot 的事情闹这么大,Vick 的名字也应该满大街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应该是一堆新闻才对15. Vick 其实没有主动说过她是 assigned 的,是 David 感谢 assigned 的是她,她才顺着话说希望 no case to assign 云云。
当然这也是她有意误导的结果~~~~~~~~~~~~~~~~~目前就记得这些,个人记忆不一定准确,希望大家多多纠正或补充
(文/杨时旸)多么无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译成《网络谜踪》,听起来不过像是15年前某个矫揉造作的悬疑片,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却引得众多影迷惊呼。
今年真是“桌面电影”的重要一年,《解除好友2:暗网》的热门又紧接着被这部《网络谜踪》接棒,整个故事都能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呈现,视频电话、搜索引擎、Facebook、ins、视频报道……一切一切,从某个角度去看,这样的呈现方式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我们生活中不面对屏幕的时间已经远远低于面对它的时间,屏幕已经是我们视网膜的延伸。
抛开外在形式,《网络谜踪》还是一部本分的悬疑惊悚类型片,《消失的爱人》混搭着《看不见的客人》又掺杂一点美剧《谋杀》里的冰冷,甚至在悬疑、惊悚和罪案故事之外,还令人想起那部悲伤又动人的《无人引航》,一个关于亲子之间的疏离、走近与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
《网络谜踪》讲述一个高中女孩突然与单亲父亲失去联系,父亲遍寻不得,开始登陆女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自己试图挖掘线索,最终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儿的过程。
无论故事的设置,悬念的铺排,反转的接续,抑或结尾的团圆,《网络谜踪》都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悬疑片,它的外部形式和内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这是它成功的一层重要原因。
一切都发生在房间之内,方寸屏幕之内,一切交流、沟通都在线上,但线上的焦虑与急躁都是线下真实发生的一切的反射,这样的形式把每个观看电影的人也有效地纳入情绪之中,人们面对屏幕,看着其中的人面对屏幕,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特景观。
《网络谜踪》一直有意无意地塑造一种“内外有机”的叙述模式,一方面,是有关桌面电影的形态与内在悬疑故事的内外结合,另一方面,还有寻找女孩的案件破解过程与父亲破解女儿内心过程的结合。
罪案成为了一个契机,让原本看似亲密但实则早已疏远的父女关系重新启动,“寻找”变成了双重的动作与双重的动机——寻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寻找女孩的内心世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整个故事无非是一个关于“破译”的过程,破译犯罪者到底是谁,破译犯罪动机,破译女孩的内心轨迹,成长过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从一家人和美的生活开场的,孩子慢慢长大,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又是以母亲的患癌、斗争与最终的早逝作为转折的,从那开始,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的内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维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地损坏。
父亲沉浸于记忆与悲伤,但对所有人避之不谈,表面上仍然阳光,但实际上偶尔的皱眉、旁人提及亡妻时的回避,才是真的内心黑洞的闪现,而女儿一直扮演着某种乖巧上进的设定,延续着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却有着无法对外人诉的悲伤。
如果和那部同样著名的桌面电影《解除好友2:暗网》相比,《网络谜踪》更加完整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由社交网络反射出的所有人际关系、情感模式变化以及生活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时纠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实,也更加全面。
其实,故事在第58分钟开始,突然起了一些变化,暧昧的水花突然被溅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开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学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的视频,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纷纷表演责任感,声称随时准备着为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并不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什么真实的悲伤,悲伤只会发生在现实空间之内,一切网络上显形的内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摄、发布、互动的过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伤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们却都相信或者说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参与其中。
其实,《网络谜踪》的底色是团圆和温暖的,是父亲的坚持最终解救了女儿,现实的、真诚的一切战胜了虚拟的和矫饰的东西。
这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美好的期许。
剧透预警!!!
多图预警!!!
这可能是2018年给悬疑迷最后的一个惊喜,全剧节奏紧凑,拍摄手法新颖,伏笔和细节非常多,值得二刷。
来看看我整理的30个伏笔和细节吧,欢迎留言补充!
前言:私以为,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准。
我的标准是,能够将剧情设计得合理、有真实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相信“确实发生过这些事”,就算是成功了。
悬疑电影还需要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个就需要非常多看得到和被忽略的细节来支撑了,本片就属于细节伏笔无处不在的电影。
一定要看到最后,一个最细思极恐的地方!
1、 2分50秒 爸爸强势安利pokemon,margot的桌面壁纸成了皮卡丘,此后壁纸一直扮演了Margot心路历程的角色2、 4分10秒 Margot注册facebook,邮箱是[email protected](P就是Pamela缩写)后面Margot的网名都用的mkmania,都是深爱妈妈的体现3、 4分14秒 Robbie两小时前点了赞,凶手第一次露面
导演给的第一次提示 并不容易发现4、 4分27秒 行程表上全是Piano with Mom,妈妈就是陪伴Margot最久的钢琴老师,临终前Margot在她床前弹琴,钢琴是她们之间最深的羁绊5.、8分03秒 有个叫Hannah的女人邀请David再喝一杯,说明2个事情:1.David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在接触新的女性,试图忘掉丧妻之痛;2.他们已经见过一次面了
Hannah这名字是巧合吗?
6.、8分35秒 David把“Mom would be too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删掉了没发出去,这是前后呼应的一个伏笔,也暗示了David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妈妈,自己也不敢面对
删掉的单词完美诠释了男主的心理 演员鼠标和光标晚饭加鸡腿7、8分53秒 右侧的推荐视频里出现了舒缓的音乐和药物图片(暗示妻子去世David压力巨大,开始服用药物)还有第六个视频标题“如果你的孩子吸大麻要怎么跟他说”也暗示David应该是有所察觉大麻的事了,这年代,亲人都没有网站懂你啊
注意右边推荐栏第五个和第六个8、 9分4秒新闻首页出现了旅客被困9天后获救 和 预言降雨量将破纪录 暗示后面的剧情
媒体追踪帮助警察抓贼 说明了互联网时代背景9、9分50秒 5月11日晚上弟弟Peter来电,在哥哥说Margot要在学习小组呆一晚的时候,弟弟的神情有些奇怪和担心,可能是猜到Margot要来这里待一晚上不回家了。
弟弟欲言又止是想劝哥哥,跟女儿的沟通中不要避讳妈妈,但是被David打断了。
对于大麻的事情也是一句话带过了没有较真,说明在加州大麻很常见,响起的门铃很可能就是Margot(来吃妈妈的秋葵浓汤,抽大麻唠唠嗑)10、13分31秒 右下角有一瓶黄色的处方药,上面有David Kim的名字,再一次隐晦地交代男主现在的精神状态
睡觉还开着摄像头?
11、17分10秒注意看第四封邮件,David回复医生的话是“Trazadone sounds perfect曲唑酮听起来不错”这是一种抗抑郁药。
结合先前发的邮件(图二),David在16年11月左右开始看心理医生,而Pam的告别仪式是15年12月6日。
(6分5秒有照片显示时间)
曲唑酮是一种抗抑郁药
妻子去世一年后David开始接受医生治疗12、19分52秒 Margot的facebook主页图片是钢琴特写,她还是很喜欢钢琴,可为什么要逃课呢?
13、20分54秒 妈妈Pam很细心地给Margot的同学们做了通讯录,还细心地做了备注。
这里Robbie再一次出现,备注是父母在警局,离异家庭,喜欢过Margot
妈妈做的通讯录 倾注了她对女儿的爱14、25分49秒 Vick的facebook主页标语是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和母爱相比。
结合头像和前面的“离异家庭”,暗示出一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形象15、28分4秒 Margot的密保邮箱是妈妈的雅虎邮箱,密码是自己生日,表达爱意+116、28分46秒 Robbie又双叒出现了(导演内心独白 求你了记住这个boy吧 他很关键!
还在更新头像,宅男无所畏惧17、30分06秒 David制作Margot好友的记录表用来找破案线索,Vick对他要求的是share不是send,还给share的按钮特写了好几秒,她有没有改动过Robbie的资料呢?
18、33分11秒 老师说Margot半年前就没来上钢琴课了,那时她做了一个决定,要彻底放弃钢琴,这也意味着放下对妈妈的执念。
这精致的构图 给你拍照的怕是个摄影大神。。。
19、33分45秒 后面跟着Margot丰田车的是Robbie的车20、43分09秒 这可能是全片最硬核细节,怀疑编剧是任天堂粉。
每一只pokemon都有自己的“特性”,Margot希望特性是可以忘掉不愉快的回忆,炸鱼薯条希望是变隐龙的复制对方的特性,所以他说自己喜欢pokemon,妈妈患了癌症,跟爸爸关系不好都是伪装出来跟Margot套近乎的,确实很符合这个特性21、49秒30分 Robbie以妈妈警局名义骗邻居钱,作为一个警察,妈妈却选择了帮孩子隐瞒真相,再一次暗示Vick的溺爱,后面甚至不惜包庇孩子杀人22、52分52秒 Vcik一开口就是“你在湖边吗”但之前的对话中David并没有提到湖,David的原话是她去了最近五个月经常去的地方。
视频中Robbie也短暂露了个脸,4点钟不睡觉的他,很关心这个事情的进展23、53分10秒 精灵球钥匙呼应了前面Margot真心喜欢pokemon,也是她在湖边遇害的铁证,所以David毫不犹豫地报了警,根本没问Vick意见。
他三次质问“你告诉我她只是离家出走了”一次比一次语气重,也暗示不再信任她了24、54分2秒 Vick一手扶额头,一手叉着腰,看着湖面,一脸愁容。
作为案件主理人,有了新线索怎么是这副模样?
车子肯定会被发现,后面该怎么办,怎么跟媒体说呢
前一个画面的2个警探还在谈笑风生 Vick却愁眉不展25、57分13秒 下了大暴雨,搜救进度受阻,呼应了第8条的天气预报。
同时接着埋下伏笔:提供了Margot能够成功获救的生命之水。
26、76分33秒 短信不回,Hannah只好发安慰的邮件。
好痴情的女子,如果结尾David能跟她在一起谈个恋爱啥的,也挺温情的
62分的时候Hannah已经发过一次慰问邮件
男无情女有意 David还是不回复27、91分21秒 警察质问VIck,认罪的吸毒犯真的是自杀的吗?
Vick犹豫了几秒,已经暗示了是她杀的。
28、95分53秒 打字速度惊人的David犹豫了几秒后发出了“Mom would be too”承前启后,Margot也换掉了桌面壁纸,表示父女俩正式打开了心结。
29、96分39秒 Margot在短信里跟装哭女Abby和抽烟男Derek划清界限,跟真正关心她的Isaac约了周末见面。
丰田也发来了提车通知,前面注册facebook的时候我们看到Margot的生日是2001年4月13,现在是2019年4月14,她刚满18岁。
如果这也是广告植入的一部分,真是太细节了,全场最佳金主。
嘴上说照片好丑 转眼就设置成了壁纸30、全片最细思恐极也是最成迷的:看似是一个全程安利苹果公司macbook和iphone的广告片,iphone7却不能帮助警方定位找人?
都7012年了。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爸爸David,妈妈Pam,女儿Margot,叔叔Peter,全片都没有刻意地用对话交代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却通过非常多细枝末节的地方来让你体会到他们感情的深厚。
例如:Margot的网名和壁纸,对钢琴和pokemon的喜爱;Pam住院后给David发的邮件还不忘交代家里需要注意什么,给女儿安排什么钢琴老师,给Margot制作的通讯录备注;David陪妻子跑步抗癌,拍摄VLog记录每一天,因为妻子去世得了抑郁症,邀请女儿参加各种活动(虽然总被无情拒绝。。
)Peter跟David要菜谱,学着给Margot做她妈妈独创的秋葵浓汤;他们都是性格内敛的东方人,或许不会像西方人一样天天把Love you,Dear,sweet heart挂在嘴边,但他们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就像不善沟通的David更喜欢用摄影机记录生活一样。
导演可能希望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坦诚地沟通,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如果像David和Margot一样因为担心谈及妈妈会让对方伤心,那这种披着保护外衣的爱反而就成了另一种伤害,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你以为自己看了一部悬疑片,其实这是一部教育片。
太好看了,很久没看到这种反转不落俗套,逻辑又这么合理的悬疑电影了。
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和隔阂处理得也很好,没有喧兵夺主,但也和主线剧情相辅相成。
全程屏幕拍摄的电影也有,之前小制作恐怖片《解除好友》,还有摩登家庭里的一集,但都因为摄屏这种模式的局限,导致情景单调,剧情也相应难以扩展。
这部片子算是在小格局下已经把故事做到最充分。
契合时代的pc和mac系统切换,加上社交网络网站,youtube和直播介入,最大程度上弥补了摄屏的单调模式,甚至是增加了一些故事的可看性。
另外故事细节真的很丰富,人物都很饱满,节奏也好,观看的时候完全被故事的节奏带着走。
就算有一些逻辑上的小瑕疵,也根本来不及细想就被新的发展吸引住。
除此之外,本片还触碰了一下社交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展的影响,虽然没有深层展现,但是从几个片段里能看出来创作团队是有意识引导观众往这方面的思考的。
我感觉在这个情节和模式的基础上,没办法做到比这部片子更好。
值得五星。
另外希望大家不要看剧透,不然有些辜负团队的苦心设计。
根据网友S在Reddit上的解释:女警官Rosemary Vick前半部分Rosemary来自于电影“Rosemary's Baby”,即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魔鬼圣婴》,戏中名叫Rosemary的女人产下了一个“邪恶”的孩子。
而本剧中警官Rosemary的儿子应对自己的恶行负责。
后半部分Vick则是来源于“Vick Mackey”,美剧“Shield”(《盾牌》)中舞弊的警察角色。
当然有网友觉得网友S的解释比较牵强,警官儿子的行为谈不上邪恶,而且Vick这个角色不太有名。
但网友S其实是编剧Sev Ohanian,那还扯啥了。
编剧在社交网站玩的飞起,也算是一种坚守。
假设这事儿发生在中国:1.社交网站绝少有人用自己的真名注册,甚至头像都不用自己的,茫茫人海如大海捞针,几乎找不到。
找回密码要用手机短信,手机在女儿手上。
即使打开找到了里面的人,也很难一个个排查,不可能两三天时间有这等效率。
2.搜索引擎用百度,排名前几位的全是广告,什么线索都搜不到。
由于频繁搜索关键字,私家侦探会闻讯杀到,和电影一样,殡葬业相关会提前进场,自称有关系可以的神秘人士会暗示有路子,装神弄鬼会算命的还能插一脚。
估计查电话号码那段就被人骗了。
发在贴吧里面,没人看。
3.万般无奈,发到微博上求救。
首先没人关注,唯有求大V转发,但一有热度就会被删帖。
实在盖不住了就开始有脑洞大开的元芳乱指路,地域黑,流言满天飞。
顺便出现一大堆高仿认亲诈骗,私信爆炸。
终于热搜出现了,营销号发现有利可蹭,纷纷转发做分析,带节奏,用假借帮助的名义顺便推销自己工棕号,脏水泼向各个方面。
学校和JC的官博会沦陷。
然后又来一波辟谣,封几个号。
4.嫌疑犯认罪,女儿疑似死亡。
蜡烛满天飞,认识不认识的都在原po下面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表情。
当中必定有杠精戏精出现,又引发一轮口水战。
5.老爸殴打网上乱口嗨的男人,下巴脱臼这个程度要被治安拘留的。
十天出来以后,女儿骨头都凉了。
6.老爸的弟弟因为吸D被刑拘,自己吸还好,提供场所可是重罪,可参见房祖名当年。
7.到了最后发现是内部JC做的,那只能是临时工了。
8.女儿是有一百种理由活不下去的。
本片男主是一个长得很像钟汉良的美籍韩国人David Kim。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和女儿之间产生嫌隙。
她的女儿擅长弹钢琴,平时乖巧听话,却突然失联。
David想办法进入了女儿的社交网络,疯狂寻找她的生活轨迹,并最终在郊区一处湖边发现了女儿的车钥匙链,以及沉于湖底的空车。
至此出现了八个嫌疑人:1.Margot的实验室同学:
可疑点:与Margot不熟,但在案发深夜相约学习。
2.Margot的发小Issac:
可疑点:1、约她爬山并称她并未出现;2、与Margot关系并不熟。
3.Margot叔叔Peter:
可疑点:1、食用大麻;2、与女孩有“暧昧不明”的短信;3、衣服出现在湖底的车里。
4.惯犯Randy:
可疑点:1、认罪侵犯和谋杀;2、被警方鉴定为开枪自杀。
5.直播网站好友 F&C:
可疑点:1、了解女孩的历史,拥有她的信任;2、得到过她$2500的资助。
6.Ins 粉丝Derek:
可疑点:1、社交媒体上性骚扰女孩;2、爱发持枪、吸毒图片。
7.警方女侦探Rosemary:
可疑点:1、志愿破案动机不明;2、阻止David参与调查;8.Margot自己:
可疑点:1、伪造护照;2、把父亲给的学费另作他用,并用Venmo给自己账户“洗钱”;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跟着男主进行快节奏的搜证和推理,然而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不是推理,而是叙事的载体:所有人物都是活在社交媒介中的,从facebook、ins到直播网站,镜头在电脑、手机、摄像机等各类屏幕间来回切换讲故事,电影本身是对故事某种程度上的“二次曝光”。
这不仅让观众有真实代入感,而且使得每个人物都看起来虚拟、可疑,加强了悬疑色彩。
第二个看点是美式社交生活:为了求证,男主跑遍了美国年轻人的社交系统,从三大(fb、ins、tweeter)到转账app Venmo,还有邮件gmail、直播网站YouCast和八卦中心Tumbler。
案件发生之后,网上出现很多热心“网友”,但并没有谁是女主生活中真正的朋友。
最后会将希望坚持到底的唯家人而已(虽然两代人之间也难免有代沟:David用的是PC,而Margot是 Apple)。
简言之,该片是一部以低成本撬动高票房的佳作,虽然叙事手法略显青涩,但表现方式有新意,结尾也收的恰当——即便猜得出凶手,也猜不到结局。
我说一个吧。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两次“Mom could be too.”不太一样,第一次是“Mom could be too.”而第二次则变成了“Mom could be too”(没有句尾的点.) 感觉这种影片的关键点,应该不是随意设置的吧,每一个字符都有它的意义吧。
少个点给我的感觉,虽然经历了如此重大事件,但David 作为男人不爱表达的一面还是存在的,他打出了完整的一句“Mom could be too.”犹豫地删掉了一个点后,还是给女儿发了出去。
这样是不是更暖...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加戏了...
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Robbie是Robert的昵称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形式倒是新颖啊,我找的没有中文字幕,生肉看的一塌糊涂,而且感觉开始的铺垫好乏味啊。可能也是自己对剧情亲情片不太感冒吧。
看到片头制作人是贴膜就也小小的作了一番搜索发现近年来的桌面电影,什么友尽、暗网还有贴膜自己导的简介都是他的Bazelevs公司出品,未来还有点赞、取关。。。好吧,希望贴膜能重回漫画风结合他的录屏素材库拍出一部真正的键盘侠= =剧情急转直下后的走向跟玩儿似的。女主长得有几分神似我蕴,难怪可以颈纹瞩目捏着嗓子扮(有着帅气老爹美貌老妈还有从小爱慕她的病娇小男生的)16岁少女惹
逛大街的猪头成长为事业有成的中年好爸在运行于老XP系统的各式流畅如飞的互联网软件支持下寻女侦凶的故事……落在传统叙事的部分感觉一般,或许偏于巧合(身份和事件),或许电影时长预透了悬念——重要结论出炉时,看了一下进度,还剩20分钟没演完……与新媒体结合最好的是:发短信!刚敲完就删除的文字能生动准确地传递角色心理活动。但对完全自我设限于新媒体框架的叙事方式不太认同。限制,应来自角色和剧情,而非导演的叙事工具。后者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半个小时,接下来就陷入重复和疲态,它无法像瘸了不出屋或者哑了喊不出声那样强烈的唤起移情!
小巧思还不错,但未有达到神剧的高度。囧秋还可以,是个有型的爸爸。今年北美影坛亚裔宛如黑马是真的。
倘若观者之前没有看过《解除好友》的操作桌面,那么或许会被《网络迷踪》的叙事形式所惊艳或吸引。发出幽光的显示器如今早已遍布在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而屏幕内的讯息就像本片的内容胀满了我们的窗口。导演大概知道,现代人的沟通环境出了大问题。但这部炫技作品并没分析出所以然来,反而制造了更多视觉障碍。
剪辑师:我选择这个职业就是为了在电脑之外看看大千世界,这部片子倒好,电脑里面还是电脑界面。
剧情稀烂,margot这大脸盘子,随谁呢。
全片99%的恐怖来自于那个头像照片…
和解除好友一样的电脑桌面似的电影,这部剧情等还可以,但是一直桌面和摄像头的设定难免太刻意了!不是那么自然
三星半,最后一翻简单了点,好玩的还是形式感。真正让人泪目的是老爹用的XP,女儿用的Mac……
从技术上看,男主以迅猛又事无巨细的信息检索和管理技能,完美演示全面检索+精准匹配的沙漏式思维,再加上缜密的观察推理,极大地满足了强迫症和推理迷。打动我的不是频繁反转解谜过程和相当放飞的谜底,而是电影用逼真琐碎的数据勾勒出一个人的生活全景,又不动声色地一点点挤压释放出情感的疏离、压抑、试探和胶着,于无声处听惊雷,唯细节处显伤怀。
我觉得男主的网络搜索能力和我有的一拼了。
好棒。无比向往发达而文明的社会。神奇的是我老公一秒钟就看出了不对劲的人是谁,而我却必须看到最后末尾才能确信。
当玛格的发小说出:“那要看你怎么定义朋友”时,浑身激灵了一下,古语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三毛也曾说过关于朋友的言论“如果我给你们添加了负担,那便不好做朋友了。”自媒体人咪蒙更夸张:“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这些内容无一不在说,我们与人交往时的尺度拿捏。可横道世之介却觉得,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你生病了我第一个要知道!大概这就是懂事与童真的区别吧。玛格社交账号显示有近300好友,她出事后没有一人发自内心的关心,甚至还去蹭她新闻的热度。我无法定论这些人如何如何,只是此时此刻想到身边的人,有些不寒而栗。影片一直在说父亲不负责的态度差点导致悲剧发生,可我们何尝了解过父亲,了解过身边人,我们只有虚拟世界,连自己都丢失了。
:)适合用电脑来看的电影。在桌面程序缩、放、开、关、叠加的紧密调度下,叙事效率很高。击打删除文字和鼠标游移操作的节奏和速度,做到了传递角色情绪的作用。剧情反复追溯到母亲的菜谱、邮箱、通讯录,强烈的表达了父女俩对母亲的思念、依赖与紧密联系;父女关系缺乏沟通、停滞不前用电脑400多天未更新的软件来表现。在类型片的剧情基础上还带到了一些社会、环境还有人性的问题。剧情上通过女警和父亲智商差异来推进剧情,不如通过父爱的执着来推进更加合理与感人。最后画面停留在女儿使用电脑的视角上看父亲的留言,个人觉得不如留在父亲电脑上敲出最后那一句话发送的视角会更统一。:(
决不掉线的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完全摒弃常规的场面调度。不过,从有效信息的角度来看,这种屏幕接龙的拍法反而更能体现“镜头感”,电脑全屏与放大字段之间的跳切,聚焦局部画面的镜头快推等等。但要说这个故事没有剥削此番形式设计,我是不同意的。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2024.03.15 yxh 就這麼點破事故弄玄虛了那麼久 🥲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若有朝一日作起我自己的視頻影像影評,這會是我希望模仿的那種效果,儘管此片挖掘的形式性尚且太淺──懸念猶如鋼筋裸骨,終究和懸疑劇這種完工大樓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