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拍出的导演处女作,几无宣传费,四块银幕起映,80岁老人家演绎的怪老头灵魂救赎记——配置如此低端,[自己的葬礼]不具备参加任何商业、或者以艺术之名进行的商业竞争,直到下线其票房收入也只有区区200万,却不妨碍它姿态奇特地入驻电影史。
把一部独立小片上升到电影史的高度,或许太过小题大做。
但一部电影能在小题大做时,只任朴素的技巧流淌,最后趋于完美,这本身已是一种高度。
[自己的葬礼]做到了。
这是部第一眼看上去就没有什么野心,但绝对用心讲故事的电影,有着老式电影营造戏剧高潮的一切优点,不多的角色,挑一根线就能轻易拎起剧情,但却好看又耐看、配乐、摄影无一不合衬。
主人公菲利克斯是个有故事的老头,开片他便踩着古旧的琴声登场,加之那朝天空开的“砰砰”两枪,里应外合,令人十分受用。
一片山林、一幢木屋、一头毛驴、一杆猎枪,以及一簇烛光下,菲利克斯注视旧相片中的白衣女子时,微微湿润的眼睛,无不在挑起观众想要上前去一探究竟的猎奇心。
老人独居四十载,无亲、无子、无友,向前一步只剩死亡,转身却有半世恩怨可讲,承托这一黑一白两种状态的,是卡在这个节骨眼上,老人刚好起意要为自己办的葬礼,一切水到渠成。
其实所谓“葬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仪式,而是菲利克斯一心策划的死亡前的狂欢会,形似[非诚勿扰II]中为孙红雷安排的那场“人生告别会”,但本片主人公无意总结后告别,而在于道出内心真相,一方面澄清多年来,自己在方圆几百里内被妖魔化了的声誉;一方面来一场幸运大抽奖,无条件送出自己耕作、守护了四十年的山林和土地。
这为吸引陌生的乡民前来参加“葬礼”提供了物质诱因,也为下面的剧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持。
但影片并未一根筋行事,拍照、见报、登广告、电台宣传葬礼等一系列步骤,都被导演融进充满喜感的桥段中,明确勾勒出这个老疯子的种种疯狂,好莱坞老式喜剧的魅力散落其间,惹得人笑中带泪,而帮其策划派对的殡仪馆老板、年轻职员等配角鲜明的个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妙的展现。
玛蒂——菲利克斯年轻时恋人一角的引入,更是声东击西,效果斐然,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必然是相框里的白衣女子,主人公一心要冲破心灵牢笼,举办葬礼派对也是为了她时,剧情却陡然转向另外的方向。
在此过程中,80岁的杜瓦尔全程负责润滑因大开大合而略显生涩的剧情转折,奉献了一个老影帝(1982年凭[温柔的慈悲]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应有的水准。
他与“殡仪馆馆长”比尔-墨瑞对戏时,[自己的葬礼]是一部凹凸有致的情节剧;与“旧日恋人”茜茜-斯派塞克相处时,影片又平添了爱情电影的温柔光泽。
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刻钟,他在葬礼派对上做的那番演说,克制又挥洒,不输阿尔-帕西诺封帝之作[闻香识女人]片尾的那段慷慨陈词。
说是演说,却包含着抚痛追忆、真诚忏悔、挣扎诉说等好几个层次,没有用画面闪回作辅助,全靠表演支撑。
整个颁奖季,只有演员工会独具慧眼,将提名送上,而那,正是奥斯卡欠杜瓦尔的一个情。
活着的时间,总是羞愧于一些曾经发生的shameful things,内心总是有个龌龊得难以启齿的角落,不愿意给任何人知道。
但是如果有一天要死了呢?
就像一粒灰尘一样飘过人世间,我是谁叫什么干过什么都与我没有关系了。
剩下的人,我的朋友,亲人,爱我和我爱的人,他们会怎么样呢?
为我的死叹息一声,然后继续生活。
我的对头们,高兴下或者原谅我,然后继续生活。
我自己的世界剩下的就是大片的虚无,空白或者黑不见底。
于是本能地想着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走过的旅程。
片子中的布什,在意识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决定想要看看自己的葬礼。
看看人们在自己的葬礼上会有什么话要说,看看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子。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恨他还是爱他的,希望都是基于事实,而不是因为误会或者传闻。
在邻近终点的时候,突然想要澄清自己,想表白,想得到原谅,想不留余恨地离开。
片子的导演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找人投资,所以又很长的准备时间。
8年,抗战都胜利了。
导演是摄影出身,所以片子里面每个镜头都可以入画尊重美学要求。
很漂亮。
比如那个瓶子里的黄色水仙花,Daffodil花语是不确定和单恋,对人物的呼应也是一个暗示。
Get low 翻译成自己的葬礼实属无奈。
因为短短的2个单词包含的意义却有很多。
有的人说电影头重脚轻,铺垫的太久,自后一刻告白的时候反而看起来难以动容。
我不这么觉得。
对于布什来说,他的生命已经停止在大火之后。
将自己关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40年,是他给自己的惩罚。
也许很多人一生要经过很多惊涛骇浪,做过很多好的、不好的事情。
但对于布什来说,他的一辈子,只有那个女人。
从头到尾,相识的快乐,折磨,最后的痛苦,内疚,统统围绕这一个人。
他不善言辞,不懂表达,那是因为他的单纯。
他像孩子一样的固执的希望举办一场自己在场的葬礼。
他希望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在自己死去之前。
这是对自己一生最大的仁慈了吧。
对于苦难来说倾诉就是解药。
某些事情的重大与否是与自身的对比。
如果我可以,我愿意把在你之后的生活关闭。
I would like to love u forever if there is a chance......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犯错。
有的也许无伤大雅,有的却让人后悔一生。
我们在自己的错误中成长成熟,也会在错误中自责忏悔。
选择遗忘也许是最好的方式,那样可以让我们的心里不留下阴影。
最可怕的是想忘却忘不了的那些事,纠结在心中,将我们牢牢困住。
那就是自己营造的心灵囚牢。
那是属于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足足四十年,把自己困在一个荒凉的屋子一只驴子,一张椅子,一张女孩的照片他的内心比谁都孤独,他的苍老无人能了解在神父面前,他抱怨自己甚至连怎么抱孩子都不知道他,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洞慢慢往深处走,我们能看见那里闪烁着宝石一个人,建起了一座教堂一个人,守护着一片森林一个人,制作属于自己的棺木他,在全部人眼里都是恶魔、怪人因为谁都不曾主动接近他,了解他他,会说冷笑话,会在树林里找到治病的野草,他,以最简单的方式和别人交流最后,一个男孩的真诚打动了他活着的人,办了一场葬礼,全城轰动他,在最后说出了那个属于他的故事他,背后是一段悲凉的爱情爱上了不应该爱的人,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其他人如果向上帝忏悔,向别人忏悔,就可以得到原谅他,选择了把愧疚永生负在身上这样,才能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他活着在葬礼派对上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看见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孩向自己走来他,终于可以平静地躺在自己做的棺木里,旁边是两条至亲的爱犬所有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除了他自己。
关于赎罪的老套故事,没想到如此“温馨”,本以为从角色到故事会特别生冷。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的角色如果能再立体或者极端点就好了,总体感觉影片柔和了点,除了看看演员表演和最后能预见的一点小感动,就没啥特别的东西了。
A man pays his 40 years for atonement, which reveals a secret affair 40 years ago. The same type of man like Wawoski in Gran Toranto, or the same type of man who is spoken highly in US.
一个“行为诡异”的隐士,在自己的搭建的“监狱”里独居四十年,他拒绝与任何人交往,陪伴他的只有一头驴子。
他放弃享受爱的权利,他甚至不会抱一个婴儿,他放弃社会生活,以怪异的方式示人,他不在乎别人的误会与敌意……他孤寂的守候着一份真爱,他痛苦的背负着一段难以释怀的往事。
费利克斯活在一种他自己说的那种生与死之间的状态,他焦躁不安,忧虑,痛苦……暮年的他终于决定把背负了多半辈子的包袱取下来,他想为自己开一场葬礼派对,告别这一切。
他忏悔的不是他的离群索居的痛苦和世人对他的误会,他后悔没能救出他的爱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宁愿选择不去和她讲话,那可是他唯一一次的爱情。
你能控制你爱的人吗?
爱总是在不期而遇中出现,我们别无选择的爱了。
当经历一段不该有的爱情时,你会后悔吗?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不后悔的是遇上你。
费利克斯也是深刻的爱了,他后悔的只是没能让爱的人活着。
我们也只是希望自己爱的人过的更加幸福,不曾想到自私的爱把他伤到了,或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悔的怕是没能让他更好吧。
如果没有那段悲伤的爱情故事,我喜欢费利克斯的生活,在他那里没有复杂的人情世故,没有残酷的争名夺利,没有过多的物质堆砌……有的是一大片可以说话的森林,一栋自己修建的温暖的屋子,还有自己心爱的宠物……生不再有眷恋,死不再有恐惧时,是做好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好心态了吧。
虽然我没有死亡焦虑也没有死的理由,但在最近我想了好多关于死亡的问题。
我们孤单的来到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家人,爱人,朋友……都是来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的,早晚会有分开的一天,我们又何必互相伤害呢。
我们对爱的人肆无忌惮的发脾气,说些过激的语言,做些无理的事情……这是越熟悉越虐待吗?
最后厌倦了生活还要说些要死要活的话来,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我不想看到我爱的人痛苦,我愿做最后死去的那个,我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对待我爱的和爱我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我早已离题万里,我擅长么,只是感慨一下。。
浪费了这个题材。
一个被众人误解多年的独居隐士因害怕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而在生前为自己筹备葬礼的故事。
可能是此类影片看多了,也可能是最后突然揭示的秘密太过老套,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疑团,因此丝毫没觉得出人意料,甚至还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
影片的良好口碑应该还是因为几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尤其是罗伯特·杜瓦尔,将一个背负多年黑锅,为众人误解唾弃的老者那种欲辩无言,极度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木然不屑的表情使得面部神经的每一次抽动都有了格外的深义,僵硬的肢体动作则显示着这个老人的倔强和无奈。
影片的音乐悠长而舒缓,风格与另一部描写垂暮老者的影片《Mr Straight》颇为相似,朴素的木吉他旋律透着岁月的苍凉。
而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也着实深彻,仿若一首首临终安魂曲。
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鼓励人们竭力追寻生时的意义和欢乐,而不要去多考虑身后事,他的本义一定要人们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对死亡的避忌却增添了人们心里对它的无比惧怕,生之欲念越是强烈,生之享乐越是充盈,就越是忧虑于生之丧灭,越是恐惧于死之来临。
想想小时候,无意的一个“死”字出口,一定是会被老人家用“呸呸呸”给骂回去的。
而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人一出生便知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理应包括死亡,死亡是一种回归,不管相不相信所谓的灵魂,鬼魅,你总是要离开,离开你所不舍的一切,所以,还是宁可相信有天堂,如此才不会对生时有太多的贪嗔,才会对死有一种认可和坦然。
喜欢片中的老隐士为自己筹备葬礼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为自己定棺材,做寿衣,拍遗照,面对死亡,平和淡定,在与这个世界从容告别后,安然离开,留给他人的,也不再是哀伤,而是思念。
这个场面与《非2》中李香山办生前告别会又如出一辙。
中国人也早有做寿衣、置棺木、定墓地的传统,但目的多是为了压邪延寿或比富摆阔,依然是建立在为生者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心理下,对于死之恐惧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
能筹备自己的葬礼,乐观释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是对生命一种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PS:观影于2011年4月3日
放手……
为了年轻时犯下的错,他用40年在孤独与囚禁中寻求救赎,电影的最后参加完葬礼的人远去,年轻人抱着的年幼的孩子露出了灿然的微笑,ost响起,没有多少抒情,平缓中暗涌澎湃。
因爲男主角怪癖老頭曾主演過教父系列才看的。不怎樣雖然編故事還有點點創意。只能說劇本有多遠戲就有多遠吧。
老头孤独的守着自己的人生, 将自己囚禁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 仍然无法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误. 直到最后一刻, 他终于勇敢的告白, 卸下所有重负, 安然离去.
神马才是演技派
尼玛没字幕,还好说话很慢
看得睡着了
很喜欢两个老头子的表演,题材新意。但是最后的演讲没有什么说服力,总觉得他是一个放不下过去自责的人。
“My funeral,and everybody's in there but me……”电影本身不及罗伯特·杜瓦尔的表现,依靠他优雅从容的表演使影片显得很有味道,而奥斯卡未被提名也很遗憾。btw,最后buddy的小孩的那一笑配合响起的片尾曲,整个心都融化了……★★★★
说实话因为各种事情中途被打断很多次,看的我一直在走神。没有什么很抓住人的亮点。
8成时间在做铺垫,但真相简直让人瞌睡
拍得很沉闷,完全看不进去。。
很怪的电影,不知道怎么打分,好像积压了很久,很久,却还没有高潮就结束了.........看的过程有点累,期盼着什么,到了结尾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很难用语言形容罗伯特·杜瓦尔的表演有多棒!很难想象没有【Get Low】的奥斯卡还算不算完美的奥斯卡!
NOT BAD
3424 人生告别会 高潮部分欠火候过于平淡
一个Duvall就足够了
一流的演技,一流的铺垫,高潮部分的处理却远低于期望值,故事整体头重脚轻令人遗憾!
快睡着了...我不知道葬礼和他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精緻的小品,Robert Duvall 的精采演出,最後一段告白是精華。之前也被提得滿多的Bill Murray 其實還好,反而不如戲不多的Sissy Spacek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