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已生活的状态,不是因为我们倔强的就要这样,而是你们并不了解真相。
片中的母女像现实生活的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们给了孩子们所想要的一切,但是却并不理解,所以以自已的方式去给予他们。
但孩子们却也不理解,既然给予了一切,为什么却还要有限制,所以我们抱着各自所持有的态度相处着。
当她们互换身份时,她们真正的才了解到彼此的生活,或许处在她的位置你会比她做得更恶劣,就像妈妈被女儿的朋友考试所害,在受到帮助时,她竟恶意的去报复。
当噪音不再是噪音,当继父并不是恶父时,她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别人的生活,以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没有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要对别人的做为轻易的Say No!我也希望我的家人会如此,不要对我的决定只有一句No来解决,我需要的是他们更多的去了解与他们沟涌,因为我没有那样神奇的Cookies!
英语课上放的电影,开场白出来的时候,我就非常确定我曾经在某年某月不知名的英语课上看过。
可是那时我只记得开场白,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酷,因为看过的电影不满20部,就算一年一部,也有23部,可是我真的没怎么看过。
这个场景有些感动的原因是女儿收获自己的幸福同时妈妈也是。
不干扰也没纠结,妈妈明白女儿的选择,女儿也理解彼此。
其实我总觉得这世间最难的一种感受就是感同深受,你没办法经历彼此的感受,所以你也没办法去很好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争吵都来自于发泄可是又仅仅是发泄。
你说着你的情绪,我大喊我的委屈,结尾是我们都没办法明白对方的想法。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两个配乐,这个时候是他们第一次登台演出,妈妈思想的女儿演出结束后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这时的音乐是take me away ,总觉得拿着吉他跳舞的女生特别酷,能和闺密一起做梦的女生也特别酷。
其实我觉得美国电影有一个很神奇的技术,就是无论我们老套的题材,都会拍的让你有想看下去的冲动,爱乐之城也是。
似乎像考试的大神,不管命题多么离谱,我让你看到我的技术。
就是让你跟着故事情节走下去,就是让你看完后想循环它的音乐。
其实我最后思考的是关于支持这个词,生活中越是亲近的人,其实我们是越难做到支持的。
因为我们十分明白每一个你支持的决定是在改变你的生活,所以支持和妥协特别难平衡。
妈妈可以让女儿玩音乐把车库让出来,其实从心底这样的支持显得那么昂贵,就是我做到了,你同时也要满足我的某些潜在的要求,其实我们都明白内心的崇拜和尊重没有。
我只是觉得你做的对才支持你,可是我不会因为觉得你是快乐的所以支持你,这样的支持还是蛮累人的。
父母与孩子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的发展任务是不一样的。
01奇幻电影《辣妈辣妹》讲述了一个中年期妈妈和青春期女儿互换身体体验了对方一天的生活的故事。
电影中的妈妈泰丝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事业有成,且正在与未婚夫筹备婚礼。
女儿安娜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英语老师为难。
回到家的时候,安娜被弟弟捉弄。
安娜的妈妈不仅不能理解安娜的难处,还认为自己能比女儿做的更好。
而女儿觉得妈妈因为有了男友而忽略自己。
有一天,妈妈在收到学校的通知后,没有经过女儿同意拆下了女儿房间的房门。
各位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看到这个部分,是否觉得画面非常熟悉?
是否能联想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相处,观点不一致,争吵不断,互相不理解,互相看不顺眼。
电影中,妈妈和女儿身体互换后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妈妈发现了女儿被英语老师为难的原因:原来女儿的英语老师是妈妈的高中同学,妈妈曾拒绝英语老师的舞会邀请,所以英语老师一直怀恨在心,一直为难女儿。
妈妈一直不相信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直到自己被女儿的同学推到地上。
妈妈也从女儿的朋友口里得知:女儿担心妈妈有了新男友就不再关心女儿,而妈妈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互换身份后,妈妈终于看见了女儿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扰,也终于理解了女儿,最终和女儿走向了和解。
结局是令人欣慰的,而这个电影也映射了现实中亲子换位思考的艰难,所以电影用互换身体这种奇幻方式来实现。
为什么家长和孩子换位思考那么难呢?
02 父母与孩子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的发展任务是不一样的。
电影中的女儿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做什么。
电影中的女儿投入到摇滚音乐中就是在探索自己的表现。
电影中的妈妈正处中年,中年人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抚育下一代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抚育下一代包括生活中对孩子的照顾,也包括对孩子进行管教。
当家长处于管教者的位置时,很容易忽略掉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这件事,很容易就不能与孩子感同身受了。
要想两个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换位思考,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如果家长期待孩子能和自己换位思考,简直就是难上不难。
家长经历过孩子正经历的事情或者能去想象孩子经历的事情,而让孩子去想象多年以后自己作为父母的生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0370后家长和90后孩子的成长背景很不一样,80后家长和00后孩子的成长背景很不一样,90后家长和10后孩子的成长背景也很不一样。
特别是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孩子承受的学习压力,手机的使用,管教的方式方面,如今的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是相差甚远的。
总体而言,80后家长背负的学业期待远不如现在的00后背负的学业期待高,80后接触电脑和手机的初始年龄远远大于现在的00后接触它们的年龄。
80后所处的那个年代的很多家庭奉行棍棒教育,而现在的00后所处的时代追求科学育儿。
电影中的妈妈不喜欢摇滚音乐,和女儿安娜因此产生冲突。
正如现在的很多父母不喜欢二次元文化,阻止孩子接触二次元文化,因此双方也冲突不断。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对孩子的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则更容易收获好的亲子关系。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孩子过度懂事,常常把自己放在父母的位置上思考,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的孩子常常因为很会察言观色而烦恼,有的孩子总是牺牲自己的正常需要去满足父母或者其他人的需要,有的孩子不敢让父母满足自己的合理的需要,这些都是需要去特别留意的地方。
04家长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呢?
① 放下自己的期待父母难免对孩子怀抱期待,且常常是高期待。
很多时候,家长的期待会悄无声息地变成对孩子的评价性语言。
比如说家长对孩子说“谁谁谁的数学好厉害呀”,“现在不努力的话,长大你就找不到好工作”,“你这样做很自私”等等。
仔细分析,这些话背后都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期待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好,期待孩子成才成功。
如果家长一直关注自己的期待,关注自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很容易看不到孩子这个人本身独有的特质,看不到孩子的需要,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就几乎做不到换位思考了。
02多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当家长想要去管教孩子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我是孩子,我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是孩子,我不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是孩子,我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
03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谈论的话题三句不离学习,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想和家长交流。
孩子每天回到家被问学习,仿佛家长在下班后每天被领导问自己的工作进度。
自然,孩子就会抗拒或者回避和家长的交流。
因此,平时的时候,家长可以多听听孩子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的想法,比如听听孩子对周围同学的看法,听听孩子对兴趣和爱好的想法,听听孩子对社会新闻的想法,听听孩子对手机的想法等等。
当家长对孩子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事情了解的越来越多时,自然就容易做到换位思考了。
家长和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到换位思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家长不妨试试放下自己的期待,多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再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可能就能变得容易了。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陈琼
青春期的孩子和人到中年的父母总会有很多冲突,其实很多时候都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没有真正的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
本片以夸张的“变身”作为契机,让母女两人真正体验到对方的工作、学习、生活,让二人开始理解对方。
其实这也是一部教育喜剧片,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味,以轻松愉快直白的形式传递中心思想,还挺适合分享给父母和青少年儿童观看的。
很好看,一句话总评,真的很好看!
这种角色互换的电影我其实看得真的不多,所以出来一部就觉得很新奇,尤其我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性格更喜欢看种乱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乱子出得越大越好。
林赛的戏份趣味性不打,扮演妈妈没什么好玩的,两点在于和妈妈互换了身份的女儿身上,真的是辣妈啊,看着她那个疯狂的样子就觉得很过瘾,一把年纪的人了,演戏要演成这样很辛苦啊,哈哈哈,很多动作都很好笑,其实妈妈的演员长得不怎么样,打扮起来也不够漂亮,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狗HIGH,我喜欢,安排男主角喜欢上妈妈的情节真的是很棒啊,一个帅小伙追着个满脸皱纹的女人,真的是很好笑,恶趣味。
结尾当然是大团圆结局,叛逆的女儿和古板的妈妈最后都对对方敞开了心扉,互相都理解了对方,一家和和美美的。
电影中居然还是中国台词呢,而且也算是戏中的关键所在吧,很好玩啊,中国话说得很好笑,我还特意放回去看了呢。
Freaky Friday的中文译名未“辣妈辣妹”,但按照英文直译的话应该是“奇怪的星期五”。
在买到这个影片之前,就曾经在“魅力英语”里面看到过原声的片断,当初被其吸引的原因是因为片断里出现了中国的餐馆和中国人。
而今天看完整个片子之后,则是被母女之间终于可以了解彼此的心而感动。
影片讲述一对品味、生活习惯南辕北辙的母女,在一个奇异的周五早晨发现彼此的身体到了对发的身上——也就是妈妈变成了女儿的样子,女儿变成了妈妈的样子。
无奈于此,她们只好走进对方的生活:妈妈就女儿的学校上学,女儿去代替妈妈做一名心理医师。
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对方,也让母女双发重新学会彼此谅解,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外人面前露出马脚前想办法变回来。
影片中,妈妈一直不理解高中的女儿,并且试图控制女儿的生活,不允许女儿参加乐队,对于女儿经常得到的F加以批评,并总是肯定的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很努力……我可以通过所有的考试……”。
女儿同样不理解妈妈,她试图向妈妈解释些什么,而且一直认为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看着影片,我也联系着同龄人的生活。
也许是中西方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孩子总是很乖(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
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想张扬自己,但内敛的思想好像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我们更习惯的是听命于父母,按照父母的安排,乖乖的走下去。
虽然有时候自己常对着大人说“你们多好,晚上可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没有人可以管!
可我们孩子总是要被人管。
做大人多好……”,我也就是在这种期盼中一点点长大,可慢慢长大才发现,自己在高兴的听父母说“大孩子了”的同时,为什么总是羡慕的看着欢快奔跑的小孩子们?
总听人说,不学会改变,就是拒绝长大。
我经历着自己思想的日趋成熟,接受着学来的各种陌生知识,聆听着种种来自大人的谆谆教导,也试图去了解陌生、遥远的大人的世界。
影片中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三年后,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并要和他结婚。
但她未曾去问过有思想和自尊的女儿是否乐意。
而女儿实际的思想是: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的父亲。
而当她们变成彼此之后,女儿作为“未来继父的未婚妻”终于真切的了解到继父的想法以及继父对自己和母亲的爱……如果不是这次的互换,也许女儿永远都无法知道继父的爱。
这足以说明表达出来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爱,我就要把我的爱表达出来。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愧疚。
我如此爱我的父母,但十四年来好像从未面对面的对父母说过“我爱你”。
至多是在信中、电话里吝啬的说“想你”,而从未告诉过父母我对他们的爱。
尽管现在是文字表达,但我要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每每长大一天,我的爱就会多一点,父母不仅给予我肌肤,还给了我思想和品德。
我知道互换角色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存在,但无需借助影片里中国老太太的神奇cookies,我会在成长中体会父母的感受,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一个越长越大的女儿的心。
fortune cookie 引发的故事,显得中国特别灵异和诡秘,但我天朝表示中餐厅并没有这样的cookie!!
母亲和女儿由互不理解到解开心结的过程,当处在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就会是另一面。
“you totally ruin my life!
”记忆最深刻的台词最有趣的场景应该是两人互换灵魂之后,是互换灵魂,所以便很期待女儿变身成人的疯狂举动和妈妈在学校又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电影有很明显的主题,所以不需要费力去猜测情节,就可以好好享受其中设置的欢乐了!
推荐了许多朋友看,虽然是long long ago的作品,忽略掉衣服style 还是灰常好看的^^
看了两部林赛的电影 贱女孩 辣妈辣妹恍惚回到高中时代 猛然惊醒 已然青春流逝都是典型的美式皆大欢喜适合有点低潮时的观看傻傻地乐 痴痴地笑 祝酒之前的告白 竟然有泪徘徊在眼眶你可以说它俗套 甚至有些老旧的情节可是母女合作演出 女儿的告白不张扬 含情脉脉 温婉动人这证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也许美好的结果就会映在彼此眼中虽然像是速食面 不能常常吃但是不得不说 味道还不错
写于2009-08-21[Freaky Friday],倒是真够怪的我总是有种中国人被妖魔化了的感觉,那个神经刀刀的老太婆。。。
故事是炒冷饭,其实倒是挺足的,情怀又是老套的。
妈妈和女儿因为家庭原因总是没事儿就吵架,各自的生活也是各有各得不顺心,在机缘巧合下两个人互换身体,不得不去面对彼此的生活,在这当中开始深层次的了解对方的生活……不用再往下说你也知道是什么情节了。
我要重点说的是杰米·李·柯蒂斯的表演很棒很酷,她把摇滚少女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好,那种可爱、搞怪的感觉让人不得不爱。
相反罗汉大妈就有点端着了,也可能是因为身体里是中年人的原因,感觉她是收不起来又放不开,难受得要死。
音乐嘛,Rock,还有什么好说的,够让人爽翻得了。
原本我是想要看1976年版本的《辣妈辣妹》,但苦于字幕实在找不到,只得看2003年的翻拍版。
这是个关于母女互换灵魂身体的故事,除了最早的1976年版本外,此后还翻拍了好几个版本,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故事。
由于没有观看原版,我无法进行对比影评。
因此,咱们这一回只谈论2003年版本的《辣妈辣妹》。
尽管是翻拍的电影,但目前《辣妈辣妹》在豆瓣上也有7.4分,超过5万人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评价《辣妈辣妹》,我觉得「仓促」二字颇为合适。
这个电影的片长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次情节其实还挺多的,剧情密度比较高。
尽管《辣妈辣妹》的故事相对完整,但是很多次情节并没有较好的融合成整体。
这并不是说《辣妈辣妹》的剧情不好,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是颇有看头的。
《辣妈辣妹》是一个魔法故事,我对这类想象力较高的影片还是比较喜欢的。
电影刚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对中产阶级母女的矛盾冲突。
母亲是个保守旧派的心理医生,而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喜欢前卫的新潮文化。
母女二人彼此看不上对方的品味、习惯、观念,二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
在一次意外魔法中,母女灵魂身体互换,母亲身体里的是女儿的灵魂,女儿身体则由母亲灵魂控制。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定,互换身体之后,母女二人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了电影的看点,并且也能引导观众的开放式思考。
「如果我是别人,会发生什么?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类的魔法故事类型,由此衍生了很多变体。
此前热播的《勇敢者游戏2》,就是一个变体「如果主角成了游戏角色,会发生什么」。
而《鞋匠人生》的主角穿上别人的鞋子后,就能变成别人的样子,这又是另一个变体,魔法载体是鞋子。
如果看到父子或情侣互换灵魂身体,也不必吃惊。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想象“如果自己是别人会发生什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意识不互通,不能像网络一样互传人生经历、情绪、感情、思绪等。
每个人都是意识的孤岛,这让人不禁好奇别人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想象力由此激发。
关于这个话题,如果要展开的话未免篇幅太长,还是按下不表吧。
言归正传。
自母女二人互换灵魂身体之后,电影就逐步揭示彼此的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次情节随之衍生而出。
一方面,当母亲以女儿的身体去生活,她发现女儿的高中生活并不容易,儿时玩伴不断找女儿的麻烦,老师故意给不及格,儿子找茬不断。
同时,女儿和一个男孩还落入情网,乐队伙伴也要求女儿跟母亲表达参赛请求。
另一方面,当女儿以母亲的身体去生活,她也发现了不少辛苦之处,尤其是工作上。
但是,女儿变成母亲身体后,剧情整体以玩乐居多。
女儿将母亲身体进行了大改造,换了发型和服饰。
女儿还在母亲的采访节目中率性而为,以母亲身体与暗恋中的男孩相谈甚欢,最终女儿将母亲形象变成“辣妈”。
可以看到,在母女二人互换身体后,电影几乎将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讲了一遍。
站在女儿视角上,校园社交、乐队爱好群体、姐弟关系、家庭生活、恋爱情感,这几乎涵盖了一个学生的生活。
站在母亲视角,职业生涯、家庭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也都一一涉及。
想要讲述这些生活,必然会增生人物角色,不同人物角色与母女主角的互动就会增生次情节。
很多电影的不足都是次情节太少,内容不够充实,而《辣妈辣妹》则陷入另一个极端,次情节太多。
次情节数量一旦太多,想要处理好它们就会非常困难。
在《辣妈辣妹》中,次情节处理不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辣妈辣妹》有不少信息并没有交代。
女儿与儿时玩伴为什么反目成仇?
暗恋的小男生怎么从喜欢母亲到喜欢女儿?
女儿和生父之间的关系如何?
母亲与继父之间的爱情是怎么发展的?
母亲为何对女儿不管不问,只顾关注儿子?
女儿变成母亲,母亲变成女儿,她们在这期间所做的事情将如何影响到两人各自的生活?
由于很多次情节都浅尝辄止,没有过多深入,导致电影有些次情节有头没尾,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其次,《辣妈辣妹》的次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没有过多益处。
次情节的诞生,与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剧情矛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如果要刻画人物形象,必然要谈及人物维(即矛盾的性格)。
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他需要有多条人物维,譬如既冷静又冲动、既温柔又无情等矛盾性格,不同的性格往往需要与不同的角色互动。
在不同的互动过程中,次情节就诞生了。
《辣妈辣妹》中的诸多次情节,往往是表现母女二人的生活,并借此制造喜剧效果。
然而,很难从这些次情节上看出母女二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们已经看到了母女二人的生活、性格的表面,但我们更期待表面背后两人的真实面貌。
母女二人都已经互换身体了,电影更应该让观众看到不同的风景和真相。
第三,《辣妈辣妹》的次情节让矛盾冲突有些散。
很多时候,为了增加矛盾力量,电影会增加次情节。
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由次情节来对比主情节,增加电影主题的丰富性或讽刺性。
而这也是次情节诞生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次情节始终是为了主剧情服务的。
倘若《辣妈辣妹》精简一下次情节,深入挖掘那几条与主线剧情有比较直接关系的次情节,那故事整体会更加优秀。
电影的主线围绕两个事件展开,女儿的演唱比赛和母亲的婚礼。
这时候,女儿与继父、女儿和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到婚礼,而母亲的决定、继父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演唱比赛。
针对主线剧情来设计矛盾冲突和次情节,故事就能比较凝聚。
说到底,母女互换身体的魔法,是为了让两人更好的理解彼此。
因此,情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尤其是继父这一角色,其作用其实比暗恋小男生更能影响这个家庭,也更能触动母女二人的情感情绪。
他在电影中少量的戏份让人感到可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原因在于电影可能为了讨好受众而向女儿的生活倾斜,于是青春恋情就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电影看完之后,能看出母亲的经历让她更加包容理解女儿,而女儿的经历却不能反映出她对母亲的理解。
换言之,在这次灵魂身体互换的魔法之旅中,母亲完成了更大的改变,女儿的变化则稍显流于表面。
可以看到,《辣妈辣妹》对次情节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人物剧情等各方面。
如果细看每个场景,从场景的戏剧张力到喜剧效果,表现都很不错,剧情衔接也很紧凑,故事味很浓。
并且,互换身体灵魂的剧情往往是对演员的巨大考验,女儿演员要演出母亲的感觉,母亲演员要演出女儿的效果,这确实不容易,而《辣妈辣妹》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但是,放眼全片,稍显粗糙的次情节处理加上一个半小时的片长,给人的感觉就是“仓促”。
倘若片长再长些,处理再细腻些,相信会是一个更不错的电影。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只是之前看过女男变错身,所以会料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剧情.
小林赛很可爱哦
弟弟可爱
看开头就知道结果。
无聊的电影,用来练练口语听力什么的才会选择看。结果发现,没用。
十年前看的片 上周再次拿来看 现在开车都听的是ultimate you,真的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很好看,改成五星
老套
唯一记得就是林赛大喊u r ruining my life...
泡泡剧
小時候很愛的ya片,琳賽現在已今非昔比了
如此随意如此俗套
搞笑。有时候我们真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毕竟父母跟儿女是两代人了,思想观念都不同。
林赛洛瀚会弹会唱会演不错啊,怎么后来给毁了
唉,太可惜了,这剧的lindsay lohan多可爱啊,可惜现在......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得查德的扮相让我当场惊呆了…
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已经看过Lindsay Lohan的好几部片子,这个算是最有意思的。
片子不值五星,但听到老妈的吉他独奏蹦出声儿时整个人都high爆了!!!!!!
A nice music kind movie.
换位思考很重要,母女俩都意识到对方的不容易,和好如初
一部纯粹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青少年的什么都是对的,成年人的什么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