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特拉姆的成长是存在的问题的,当然与他自己本身的心理疾病有关,但这种有关本在一对好父母的关怀下是可以向好的,但是父亲因热切希望的海边小屋被别人抢购后一病不起,母亲近似于苛刻的纠正与陪伴却让内特拉姆渐行渐远,其实他是有一根底线的,就是不要伤害爱他的人,好不容易 一个除了他父母愿意接受他的海伦,也在车祸中逝世了,那么当身边的人都消失后,他能做啥?
静静地等待着死亡?
还是重新去接受这个社会亦或是被 这个已经遗弃他的社会继续遗弃?
于是惨案就发生了,似乎没有去根本地说明惨案的原因,那是因为这种片子永远是当时民众最不愿意提起的一切,可是这个事件的影响 力又特殊到可以让所有的人去重新观察到当年的事件,去或多或少的思考各种公共政策对人以及人对社会的互相影响,克制成为这个片子最大的优点,男主这个演技真的让人在某时感到那种阳光下的冰霜,好可怕的感觉,不愧影帝之封啊。
除了男主外,喜欢 那个无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办的母亲,包括母亲和海伦的对戏时,完全占于上风的表演,难怪镜头始终怼着母亲那充满苍桑的脸颊和那种说不明道不清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眼神。
漫漫长夜,说我所思,寂寞何以堪。
浑浑噩噩的影子般的“梦游者”,此刻,敲击,字符。
『内特拉姆』是近几年看过的少有的优秀影片。
每过段时间就会为它写上几个字。
上次写忘了是什么时候。
已经写过一回。
犯罪题材,导演硬把它拍成了一部文艺片。
相信你我都能看出不同的感觉。
他sha人,却觉得憎恨不起来。
内特拉姆从小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放炮仗没有任何问题,他放炮仗不是烧着头,就是烧着胳膊。
不知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母亲说,有一次,玩捉迷藏,他躲得太好,母亲找不着,母亲急哭了,他却在一旁笑。
喜欢射击,当时澳洲持qiang 还没明确法规。
在家有时母亲说他,影片本身把母亲塑造得比较“强势”一些,有的生活小事,琐琐碎碎地挨骂,他是无法忍受的。
母亲总会说他“头发长了”,“衣服上有泥泞”,围绕着这些问题。
『布莱克书店』里有一集,对面开了一家大型书店,伙计男二兴冲冲去干了一两个月,那个主管要他减去心爱的头发,可是男二为他那独特的发型,他又回了。
遇到了欣赏的一个女人,是大亨的孩子,看一些影评上有提到。
在她家担任除草工,草荒芜了才去,一个孤独富有的女人,继承了遗产,澳洲歌剧迷。
他喜欢上了女人。
毕竟是可以做他母亲的年龄,母亲欲阻止,认识他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有次开车出去,哼着歌剧的时候,他闹起来,女人方向盘歪了,撞到别的车上,他伤,女人死了。
他在女人的房子里独居。
但他又极有自己的原则,朋友带他去找女人,威逼利诱,他没有一点兴趣,影片结尾也有对于这个朋友的一种隐隐地“回馈”。
冗长的剧情闷片,溺爱他的父亲,在出去海上冲浪时,父亲的事业、生活一直不顺,”死”看起来也是“意外”。
父亲、女友双双离去,这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母亲与他是如此地“格格不入”,怀念松子的鬼脸。
幻灭无常。
在案发前,他活得可以很舒服,可他已经没有“活”的动力,发动了著名的案件。
爱人走了,我亦死去。
人生不过幻梦。
骨灰入海,灵魂飘向宇宙,我不过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时间一到,便是另一趟旅行。
贾斯汀·库泽尔(Justin Kurzel)的这部电影讲述了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背后的男人,它从来没有背叛过它本身的严重性。
尽管目前影院里有很多逃避现实的大片,但今年的电影并不缺乏情感上的冲击。
加斯帕·诺伊尔的《漩涡》凝视着老年和死亡;完美的游乐场以校园欺凌为中心。
现在尼特拉姆证明了自己更令人头疼。
这部电影描绘了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的黑暗道路,1996年,一名枪手枪杀了35人。
片名来自杀手马丁·布莱恩特(Caleb Landry Jones饰)童年时的绰号:尼特拉姆是马丁的倒过来。
导演是贾斯汀·库泽尔,一个迷人的人物,他把威尔·法瑞尔的喜剧《继兄弟》列为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但他的电影却非常简朴。
《内特拉姆》是他自处女作《雪城》以来最深奥的一部电影,这是对另一段可怕的澳大利亚记忆的平淡无奇、不可动摇的研究。
(第一部讲述的是连环谋杀案。
)
当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见到十几岁的科比时,疲惫已经刻在了他父母的脸上(安东尼·拉帕格利亚和朱迪·戴维斯,都是一流的)。
第一幕是紧张的神经,这对夫妇的儿子身体强壮,脾气暴躁。
然而,当他偶然发现当地一处摇摇欲坠的房产时,预示着未来不会那么荒凉。
在这种只有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的巴洛克式的扭曲中,居住者是海伦·哈维(海伦·哈维饰演的艾西·戴维斯(Essie Davis),也很棒),一个50多岁的近乎隐居的人,对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充满了热情。
她原来是彩票继承人。
一种奇怪的、未定义的纽带形成了。
库泽尔提到了传说中的纪录片《灰色花园》。
虽然两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但你会觉得这对夫妇似乎和电影中古怪的母女很相似:不合群的连体体,在一起快乐而无害。
渐渐地,希望突然消失了。
冷动量开始出现。
在海岸线上,我们看到科比渴望成为一名冲浪者,这是澳大利亚男子气概的自由精神象征。
在水面上毫无希望,他把自己锁在自己的脑海里,这个地方的空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足以让他不断感到不安。
(和他的搭档一样,兰德里·琼斯也配得上最高级别的评价。
)
《内特拉姆》很容易成为一种侮辱——至少,是一种考验。
但库泽尔走了这条线,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可怕的引力。
他知道同情可以延伸到一无所有的人身上,人类恐惧的哪一部分是不可知的,哪一部分不是谜。
在一个比其他任何镜头都更能证明影片存在的长篇中心镜头中,我们看到科比参观了一家枪支商店。
即使在他最流利的时候,他的举止也是如此的不得体,以至于他的好老板也能看出来。
不用担心。
也没有枪支执照?很容易解决。
你几乎错过了最后一句不经意的台词:“谢谢你的生意。
”
結束掉內特拉姆之后想哭。
他说,我时常不能感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谁,我感到这个人和我很遥远,我不能进入他的身体里,我不能指挥他让他变得好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妈妈,你和那些在学校里称呼我名字,叫我retard的人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在矛盾的极点仿佛看到碎片里的我的样子...对于那些人突兀的死亡和让一条思路滑向它的末端一样干燥平白,我在他身上不能感知到丰富的情绪,只有一团冗杂的厚重不可描述的偏向于愤怒的火焰,在我们这里被称为绝对的恶。
他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放松过,像看过攻略真正明白自己在进行游戏的玩家,那些善意的行为都来自模仿,一部分玩家如果速通了游戏,一直打输,或者对关卡疲惫,会选择在游戏场里走来走去、抽烟等待结束,不管怎么样,这类玩家最终总会对所有人说再见的,会希望大家好好玩下去的。
还有一部分玩家也具有以上那些特质,但是不能感知一根烟忍耐的时间有多久,又或者只是更喜欢火,于是举起枪,让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都消失。
人们普遍更接受的是阿甘、雨人这类正面弱智的励志故事,抑或是Joker、JinX这类反面心理缺陷角色,但要是拍的真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匪夷所思的成长故事,那就太令人反感抓狂了;这效果就类似黑夜骑士中的小丑的台词“炸坦克问题不大,但要炸校车人们就吓疯了”,要符合人们的预期,人才会接受,士兵属性的一部分与死亡相关,被恐怖袭击也不会引起恐慌,而学生和校车不行;弱智有天生短板,那么有些特殊技能也符合预期;邪恶要有归因和来源,要有人可以责备,有办法可以清除,没有就不行,人会难以接受。
所以在有些荒诞的真实世界里,一个弱智不怎么费力就得到了陌生人的关爱和理解,no fxxking way;那陌生人还是个孤寡女,澳洲博彩业寡头继承人,no fxxking way!
想尽办法也是没有道理可讲。
我不觉得电影最后的字幕是创作者的妥协,也不觉得是词不达意的落脚点,我就觉得是故意的。
这是一件没道理可讲、没人可指责、无处归因、文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荒诞至极的恐怖事件,我们必须 找出他的原罪!
要怪到什么事情上去。
那就怪枪支法案好了。
怪异吗,扯淡吗,真实世界里就是这么干的,12天内所有人,都迅速同意了,就这么定了,我们就怪它。
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的心理不就是三岁小孩的心理吗,难以教化的,自私的,难以理解常识的,对悲喜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真的需要你们用所知道那么多心理名词套上去吗,分析那么一大通干嘛?
最后对枪支管理的警示不是很好吗,怎么就拉低b格了呢?
难道因为不自由,不人文?
管理好枪支,才能保证你自由活着,才是对无行为能力人的人文关怀。
给无行为能力者递刀子的人才是那个凶手,不是吗?
智力缺陷的人本就不能强行融入正常人社会,对两者来说都是会有伤害的。
提前预订20s十佳,情绪渲染力Max开场五分钟便沉沦于Justin Kurzel的精湛视听调度(蜂鸣,唱针噪音),同时搭载上CLJ无懈可击的演绎(时而孩童般天真乖戾,时而无端暴怒)共同搭建出一套完整自洽的社会生态系统且与大象产生某种意象之互文(诚然窃认为kurzel之影像显然比GVS丰满有趣许多),同时作为高饱和度镜头下的冰冷“社会悲剧”,一切琐碎事物:蓝天,花草,海滩等皆作为原始影像驱动力将人逼至无力回转的犄角。
车祸后喘粗气,暴打父亲两段更是爆哭不止,大环境下的压迫,纵容也都成为铸造他的器皿...亦不过正因本片是关于一个杀人恶魔的诞生,所以看得出不少段落略显收敛和经过润色,并将结局归纳至“持枪”延伸出的政治性问题也不免跑题千里,但就个人感性来说特别喜欢,后劲大到几天后想起,依旧会同情至流泪。
P.S:刚看了眼CLJ的主页,他竟然在The social network跑过龙套,不过我没找到😟#补评计划 1
54分钟左右,留声机渐渐地要坏掉,里面传来变了调子的歌剧,这个隐喻实在是太恰当和巧妙了。
男主的心,从海伦的逝去,彻底走向扭曲了。
每个人都值得一部传记。
即使他不能正常地应对世事,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
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有权利追求所爱。
当爱他的和他爱的都远去,当他对世界的认知只剩恶意的时候,可能只有端起来的枪,以及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才能找到一丝依赖和心理安慰。
因果循环中,枪支的滥用只是扩大了结果的恶性程度,枪支的管制也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
结尾的文字说明并不像是导演对影片的收尾,而更像是对世道的控诉。
男主的表演张力真令人震撼,捯饬起来满身贵气,邋遢起来失魂落魄;眼神中的天真、柔软、温情…无助、茫然、失落…懦弱、逃避、悲恸…犀利、冷漠、狠绝…与角色的情绪贴合度极高。
母亲的角色其实很难把握,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心酸与无奈。
无疑她是爱孩子的,并且也曾对儿子寄予厚望。
但这么多年过去,她也在寻找与儿子相处的合适分寸,当面对儿子失常的举动,她也在考虑该如何应对以及找到劝导儿子的平衡点,但每个人都有能承受的底线不是么。
母子最后的爆发点,应该是葬礼一段,儿子以自以为最严肃认真恭敬的方式,出席父亲的告别式,却无疑在母亲眼中是个花哨的小丑,是对自己爱人的不敬,是家庭的羞耻,所有的无法调和都在这一刻爆发。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是否能比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其实身边也有这样的父女,做父母的太难了,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毫无章法。
无力、无助、无望…甚至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家庭之外的一切。
一个人的病,扭曲的是一个家庭,比病人更痛苦的是家庭中的其他人,他们要在正常的世界,和所爱的亲人所在的世界里,两边对撞,无法解脱。
看完《狗神》回忆对卡莱伯的印象还停留在《芬奇》里只出演了声音却让我沉迷的杰夫,恍惚想起这部让他戛纳称帝的作品,被整个作品的各个方面都震撼到了。
影片是根据真实的社会恶性案件改编的,Nitram作为事件主人公Martin的名字的倒写出现,去展示了一个大家嘴里的犯罪狂魔的犯罪前的经历和人生。
从剧情方面我非常欣赏导演的两个字就是克制。
不血腥不暴力但压抑,他并没有试图去洗白他也没有构建一条情感通道给观众共情他,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冷静客观的去讲述一个边缘人物所经历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样子。
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时罪犯的辩护律师即使被威胁谩骂也要坚持辩护的理由跟整个片子是有异曲同工的:了解他不代表要饶恕他和同情他,相反我们需要在制裁他之前竭尽所能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哪里有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之后去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而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就非常居中。
男主并不值得同情或者原谅,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因和压力。
父亲的纵容软弱,母亲的强势冷漠,遇到问题他的逃避心态和暴躁的脾气,对他人缺乏共情能力和规则感的一切都是形成结果的原因,摒弃情感共鸣或许我们可以做到理解但不接受。
电影的美术和摄影在我这里满分,是非常标准的美术教材。
橘色和蓝色作为两个最明显的色块去大面积对冲,让我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在家庭环境里总是暴躁的,整个家都是橘色的,而他常面对的大海以及和Helen生活的地方却是蓝色的,只有少量橘红色灯光。
渐渐这个家变成橘色,原本父母的家变成蓝色,冷漠的失落的绝望的。
两个颜色像是情绪的两极,暴躁或消沉都不稳定。
他真正舒适的大多数时段是绿色的草地。
用颜色渲染情绪是电影美术非常必要且优秀的表达。
摄影配合的也很好,不管是颜色的传达,光晕,还是诸多透过铁丝栏杆和玻璃的镜头,无不透露着情绪和心情。
在如此克制的叙事下,这些变得弥足珍贵。
当然男主的演技无话可说的优秀,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演员和这个群体的人。
其实也没有人知道究竟是拿起枪能保护好自己还是多关心他人能减少犯罪,后者似乎能解决问题,但前者好像更简单。
分辨率:4K(3840x2160)电影格式:MKV画质标准:HDR8音质编码:AAC LC电影声道数:6声道帧数/FPS:24 帧资源大小:11.60 GB《内特拉姆》是由贾斯汀·库泽尔执导,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埃茜·戴维斯、朱迪·戴维斯和安东尼·拉帕格利亚等联合主演的传记片。
该片讲述了不受欢迎的青年内特拉姆,由于阴晴不定的坏脾气经常导致自己行为失控,在经历心灵防线的崩塌后,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故事。
凭借影片中精彩的演绎,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荣获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内特拉姆》改编自震惊澳洲的真实社会事件,影片画风唯美而不失艺术感,表面虽不见血腥,但不言而喻的冷暴力却深埋其中,令人不寒而栗。
少年时期心灵受创的内特拉姆虽然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但表面看似强势的母亲为了管教他早已身心俱疲,只能用冷嘲热讽“激励”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而过于宠溺他的父亲则往往会在儿子闯祸后出面收拾残局,这更让内特拉姆变本加厉,最终贻害无穷。
在面对智力受损而情绪不受控制的孩童时,父母的心里夹杂着爱与恐惧的矛盾,往往不经意间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2021戛纳影帝。摄影非常好。导演似乎是要尽力不去剥削(比如就把杀人和大屠杀场景略过去了),但是剧作又束手束脚,忍不住去搞精神分析,建立的逻辑链最后推到禁枪宣传上了(???)。其实写这类人物,剧作就不用去试图让观众去理解或者共情啊……
其实纠结是否给五星 看完的感觉是对于内容和案件相关的思绪多于对于视听 因为看的过程中越进入叙事有时候越难以记住某些精彩的点 但是体会仍然是深刻的 所以需要回忆梳理 但是在我能够找到前者的思绪之后我才能进行这个甚至更加便捷的工作 总之 社会 个人 家庭 群体 该怎么办呢? 它是以纪录片的还原方式去拍的 作者到底在思考什么? 结尾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单纯宣传禁枪 恰恰是在提出质疑 仅仅颁布法律有用吗 如果没用的话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母亲和社会的一切惯常 它有什么错呢!?但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冲撞 突破肉身 仍然没有任何出口
令人不寒而栗的表演。全片没有一处血腥镜头,大量第三视角的窥视拍摄角度,不受控的超雄、心理障碍严重的父母、泛滥的枪支、缺乏监督和关照的社会制度,共同酿成了这一悲剧。然而更为讽刺的是,今日今日,澳大利亚的枪支数量比1996年时更加泛滥。
天真乖戾同时潜伏CLJ演技精湛的孩童般脆弱脸庞,Judy Davis和Essie Davis的表演则是反照主角心境的玻璃幕墙。蜂鸣和唱针噪音不断增强如同脑海难以消音的混沌,不设立场的聚焦影像既为未来潜在悲剧信号对滥用枪支发出警告,又把镜头对准新闻失真在勾勒恶魔字词虚焦中的枪手「失常」前兆的心理面貌和散点社会病态,肩负探讨视角的剖析。艳阳海岸的杀机如何滋长?报复社会的恶行无从归咎元凶,亦无法解答。惨案转播穿越两重屏幕牵连枪声未绝的当下耳鸣,结尾倏忽切断与屠杀事件的冷静处理合为一种屏息沉浸状态,默然黑白留给观众缓释,却在噪声波频沉入更深无力:鲜血已经酿成,无需直视赤裸尸体。恶的序章不过虚张,主角与父母名字刻意隐去,Nitram,Martin,反写就像Redrum的预示,合群法则的清剿是厌世之始。
最後怎麼就變成禁槍宣傳片了呢,雖然是合理的但最終的落腳點有點可惜
杀人狂的传记的创作注定是高空走钢索,因为“个体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剧”只能二选其一。前半程,导演勉强把持住了共情与同情之间的平衡,而结局的诉求则彻底消解了前面所有的铺垫:这样的惨案,我们该怪社会对有心智障碍的边缘人缺乏合理的帮助体系,还是该怪缺乏枪支管制的规定?显然作者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答哪题了。(第三颗星给男主的演技)
2.5。普普通通的电影
这悲剧毫无办法
导演太稳了!像用了一个塑封袋把压抑的情绪一点点积攒然后扎了一个针眼安静的释放,最后杀戮血案的戛然而止带来的恐惧胜过暴力现场的还原冲击,拿了戛纳影帝的男主不漏声色潜藏于心的把一个精神疾病犯罪者诠释的让人直冒冷汗,母亲的角色是近期看到的最佳女配,演的太精髓了。精致美丽的色调和光线反射的是人性之恶的荼蘼和不寒而栗。是一部我个人认为非常优秀的高质量佳作。
作恶的前奏。制作升级版《雪镇狂魔》,导演奖潜力选手。
很可怕,变成今天他妈是罪魁祸首,然后是枪械管理制度。话说,不健全的人是不是应该管控起来,这些人也该有同样的人权吗。
我想看他大屠杀的场面,哎,可惜没有。这也算惊悚?无聊!
影片改编自一起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真实枪击案。虽然是犯罪题材,但显然导演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塑造,而非犯罪过程本身上。用相对中立冷静的视角以及几乎90%以上的篇幅讲述了主角如何从一个被人欺负的边缘性人格一步步发展为枪击案凶手。和几年前大火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似的是,影片也企图用镜头语言来模拟一个精神疾病和智力疾病患者的主观感受,以达到让观众共情的目的。相比善恶分明的传统价值观电影,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更加高级且更容易引人深思。
拍得还不如《一念无明》,人物设计感太强,症结在于意图拍摄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类人,最后的字幕坐实了这点。
7.5/10。《小丑》1.50版。随着房子、爱人、父亲的一一消失,观众可以脉络清晰得看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被逼疯的全过程,仿佛在观赏凌迟之刑。最无力之处是你找不到能变好的方法和该指责的对象,重点根本不是武器杀人,满洲里的大象、电视中的出国。爱情救赎的粉色泡沫被亲手捏破,最后车上的鲜花分外艳丽。
Constantly annoying. 就像黄蜂飞舞的啸叫和挥之不去的环境杂音。最后,摄影机早有预感,于是躲在车里环顾张望,隔着玻璃暗中观察,殊不知它(我们)早已被绑架,被搁置于案头,去见证一切的不幸。
冷静克制的像个纪录片。惊悚之处大概在于你不知道他何时会爆发又知道他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爆发,以及每个人心里也许都藏了个魔鬼,触发条件和难易度不同罢了。martinbryant被判35项无期徒刑外加1652年
核心问题是整部电影的内容跟创作意图不搭,最后强行转到意图的感觉,让电影本身和表达目的各自都面临头重脚轻的尴尬境地……
就是主人公比较让人讨厌
男主演得真好,结尾稍差了一点儿。居然这事儿是真人真事,我的个天。这片子可以报名参评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