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区惊魂夜》。
5分。
埃德加·赖特编剧、导演,托马辛·麦肯齐、安雅·泰勒·乔伊主演作品。
此前,我一直以为这是部很有尺度的故事片,毕竟Soho区,各种迷离的霓虹灯。
万万没想到。
托马辛·麦肯齐饰演的学生爱露丝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乡村考进了伦敦的艺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
她外貌甜美,思路天马行空,性格淳朴善良,遗憾的是,这样的表现并没有获得舍友和同学的喜欢,她常常受到排挤而格格不入。
于是她找了一个独居老人租了她楼上的房间,虽然陈旧,但布置舒适。
奇幻而惊悚的是,爱露丝住进后第一晚,她就在似梦似醒间穿越到了60年代,并且邂逅了一个名叫桑迪的女子。
甚至她似参与似旁观地目睹了桑迪从一个才华横溢貌美如花的女子被堕落成妓女直至被杀害的全过程。
故事进入这类迷幻后,开始变得刻意惊悚而无聊,直到最后十来分钟出现的反转,才稍稍弥补了此前的喧嚣和做作。
《Soho区惊魂夜》是一部不很协调的影片,埃德加赖特在延续其一贯影像风格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与身份带入到了女主埃洛伊之上,让其从残酷的现实中暂时脱身到皮相上美轮美奂的60年代,而后再将旧日的好时光慢慢碾碎,演变成女主的噩梦。
然而可惜的是,影片以一场步入大城市(downtown)的事件为始,却并未能将初心保持到片尾,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还有影片后半段那几次可以预见到的反转,反而让影片陷入了某种俗套的怪圈之中。
60年代的美好碎灭了,然而影片呈现的当下伦敦,同样群魔乱舞,无法逃入过去也无法存身于闹市之中,大概也只能像安雅一样静待火焰燎身了。
当然,如果影片能拍安雅跳两个小时的恰恰舞,那也是极好的。
剧透预警旧日“好”时光如果要描摹过去与今天的交会之处,伦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城市,大概是因为旧日过于繁盛的经济,几十年前与今日相比,无论是双层巴士,地下铁,还是层峦的联排建筑,都未曾改变。
就像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好时光一样,影片伊始给我们展现出的也都是60年代光鲜的一面,诸如女主家中《蒂凡尼的早餐》(1961)与《生命的旋律》(1969)的海报
诸如大剧院前《007之霹雳弹》(1965)的宣传(这部007里面有大段的水下混战,还挺有趣的)
还比如珊迪萧的《Puppet on a String》(1967)
还有一切一切大城市中灯红酒绿,看似有才华就能平步青云的无限机遇...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如此。
然而,甚至都不用等到我们看到后面珊迪的堕落与反抗,只是我上面的提到的这些60年代的繁华象征,其实仔细一看,背后则都是对影片剧情的影射。
《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试图跻身于繁华的上流社会却最终落得凄惨下场,《生命的旋律》中亦是描述风尘女郎的故事,《Puppet on a String》歌曲中描述女孩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愿意被束缚,成为牵线木偶,更不用说老版《007》系列中的邦女郎几乎都只能称为邦德的附庸品。
当人们提起过去的时光,也许往往会记下其美好的一面,于是《Soho区惊魂夜》就试图将过去时日美好的面纱剥去,让美妙之夜,梦想成真之夜成为梦碎的噩梦旅途。
稀烂的今日 然而影片打碎过去的幻梦,却并未能塑造出一个值得我们喜爱的今日世界。
事实上,女主埃洛伊如此沉迷于梦境的原因,正是因为当下实在过于稀烂了。
大概是艺术学校天然的攀比与“时尚”氛围,电影的前半个小时里,埃洛伊遇到了男性的凝视(也可能是女主想多了),遭受到了同学的冷嘲热讽,而这种人与人的攀比所透露出来的人性之恶,其实还蛮有趣味的。
可惜后面安雅与梦境一出场,留给这些“艺术生同学”的戏份便被大量稀释,影片画风一转,变作惊悚+悬疑+犯罪类型,而后更是用几个并不高明的反转与并不恐怖的无脸男推进剧情,前面所铺垫的女主“离群”的氛围,未能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
然而即便后来埃洛伊有了朋友,现代的城市生活依旧没有好到哪里去,女主与黑人男主的角色设置并不讨喜,我更是没有感受到两个人谈恋爱有任何必要,毕竟看着就不是天造地设的亚当夏娃,大概黑人的人设只是为了迎合一下当下的政治正确,让黑人小哥扮作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好人吧。
说起来,影片最后的服装秀,那些模特也不说皮肤颜色了单看相貌便不男不女,大概这真的是高档人才能欣赏得来的“高雅艺术”,但以我愚见,让这么一个黑人女性(或者是男性,跨性别者,性别认知障碍,同性恋)穿上安雅的标志性衣服,怎么看都不协调呢。
这样一个鼓吹极度正确的现代世界,大概也没比60年代好到哪里去。
我活成了你的模样虽然埃洛伊和黑人男主并不讨喜,但是我打开始,就不是奔着这两个角色去的,如果说影片的60年代真的有什么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如此美丽的安雅,带着野心与自信,帅气十足地踏入舞池中央,让女主看到都想要成为她的模样。
要我说,安雅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真是绝了。
其实你看着安雅在影片中不多的出场,你会感到一种滞涩感,那就是一个女孩努力看似自信满满,然而内心却十分迟疑脆弱,所以不得不用漂亮的话术与佯做大胆的表现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她自信到会成为下一个珊迪萧,然而她如此的自信之下,却没有任何心机,于是便轻易为人摆布,她幻想着麻雀变凤凰,以为杰克对自己倾注了真心,然而这一切美梦都很快碎灭,一个个侵犯她的男人成为了她回忆中永远的伤口,以致于她不得不将那些人的面孔抹平。
而安雅,很好地拿捏到了“佯做自信”与真实的“游刃有余”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更有趣的是,影片中试镜演唱downtown的那一段,换一部别的电影,肯定是万众喝彩,然而电影里只有杰克在(虚情假意)地鼓掌,老板则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安雅。
安雅的歌唱得真的有多好吗?
并不尽然,男人们其实也并不在意歌姬的歌喉,他们只是希望获得一种征服美人的快乐罢了,这般黑暗,大概也是安雅最终黑化的诱因之一。
并不惊悚的惊悚片 虽然影片以惊悚片自居,然而在我看来,影片却并未能达到惊悚或者是其本来的预期。
从影片的开头来看,女主身在伦敦被孤立的状态,和室友们话里有话的恼人聊天,其实并不是想塑造一种惊恐的氛围,而是在不断抛出那些让人难堪,不自在的元素,给观众以感同身受的尴尬之感。
当然如我上面所说,这些氛围的营造在安雅的故事线开始之后便被打散。
可以看出影片借鉴了大量意大利惊悚片的色彩与构思。
比如著名的《阴风阵阵》中的高对比度的红蓝色调
比如《夜深血红》涂黑的眼圈
比如《血与黑蕾丝》里的无脸男
然而影片因为反复徘徊在现代与过去之间,又搞了一大堆无脸男在那里晃荡来晃荡去,那些看不清楚面孔的魂灵反而削弱了复古影片惊悚语境的营造,女主窗外红蓝闪烁的霓虹灯牌乍一看很朋克,很soho,却也过于用力,几乎是在嘶吼:“瞧瞧我这厉害的光影塑造”。
但须知,过于沉浸于光影与符号,过于强调其喧宾夺主的金曲串烧,过于倚重回到过去带来的历史厚重,却未能完成一个足够令人回味的剧本,那么从影片的角度来看,依然无法令人足够满意。
毕竟,你不是《圣山》,不是《圣血》,无法让观众不明觉厉的话
至少也要讲好一个《卡比利亚之夜》这样一个美梦幻灭的故事
或者让安雅跳两个小时的恰恰,而不是让她成为一个连环杀人老太太。
女孩慌慌张张地锁上房门,突然地板上伸出无数只手将她狠狠拖住。
她爬到床头想要打电话求救,结果一只手直接把她按头拽到床上,接着一只又一只的手伸了出来,她苦苦挣扎却动弹不得。
这个女孩经历了什么?
为何她的遭遇如噩梦一般?
前段时间,咱们分别讲了《钛》和《羊崽》,有粉丝调侃这是开了“大受震撼局”。
索性今天我再来和大家聊一部非常“震撼”的新片,它集齐了悬疑、惊悚、恐怖三大元素,绝对能看得你一愣一愣的:Soho区惊魂夜
故事的女主名叫埃莉,热爱服装设计,喜欢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文化。
她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乡村,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妈妈也在她七岁时自杀了。
电影一开场,埃莉收到了来自伦敦时装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想着离成为时装设计师的梦想更进一步了,她整个人开心得不得了,但外婆则提醒她,伦敦并非你想象的那样。
转眼间,埃莉来到了伦敦。
果然像外婆所说,她一上来就遇到了一连串糟糕的事情。
先是在打车去学校的时候,司机一上来就456,说姑娘你这双美腿真不错,也许你的第一个跟踪狂已经出现了。
这话吓得她赶紧下车躲进超市,直到确定司机已经离开才出来。
接着,和她住一起的几个室友也很垃圾,嘲笑她是个乡巴佬也就算了,还直接把男人带来当着她的面下象棋。
这种状况,既影响学习又破坏心情,换做谁都会不爽。
所以,当看到一条Soho区的招租信息后,埃莉果断搬了进去。
房东太太对她有这样几项要求:不能抽烟,8点后禁止男性访客,晚上不能使用洗衣机。
入住当晚,埃莉惬意地播放了一张唱片,然后进入梦乡。
在梦里,她来到上世纪60年代,见到了一个名叫桑迪的歌手。
梦里的状况比较特别,她一边仿佛自己就是桑迪,一边却又在一旁或者镜子中看着发生在桑迪身上的事。
有不少男人向桑迪搭讪,但只有一个名叫杰克的引起了桑迪的注意,他告诉桑迪,我可以让你成为明星,走上人生巅峰。
就这样,一曲热舞下来,两人的关系得到了发展。
没过多久,两人上演了一出耳鬓厮磨,最后还是杰克开车送桑迪回的家。
看着桑迪入睡,埃莉伸出手想要去触摸下桑迪。
结果,还没等她碰到桑迪的肌肤,闹铃响了,梦境就此结束。
镜头一转来到课堂,埃莉画了张梦中的桑迪,要以她的衣着为蓝本设计服装。
这时,她之前的室友走了过来,一上来就发现埃莉的脖子上竟然有吻痕。
怎么回事?
昨晚并没发生什么,埃莉只是在梦中和桑迪共同与杰克接了吻。
难不成,梦和现实实现了某种连接?
表面上是梦实际上是穿越?
换做一般人,肯定会有点方,但埃莉对此却非常淡定。
这是因为,一方面,埃莉其实有一个不太好解释的超能力。
在影片开头,埃莉的镜子里曾出现死去妈妈的身影,而外婆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妈妈不像你那样能感知和看到事物。
综合来看,大概就是指她能看到鬼和过去在发生的事。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埃莉本身对上世纪60年代非常喜欢。
如今吻痕证实了入梦可让她回到60年代,经历歌手桑迪所经历的事,所以这对她而言,反而成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考据癖请在这张图中找彩蛋于是我们看到,当一个打从埃莉来到伦敦后就对她很好的黑人小哥,向她发出约会邀请时,埃莉的反应是:我今晚有安排。
她所说的安排,就是回去做“电视连续梦”,继续去见到桑迪,化身桑迪,并与杰克缠绵。
如埃莉所愿,入梦之后,剧情果然书接上回。
这一次,桑迪不仅在几个大佬面前一展歌喉,还与杰克下起了象棋。
受桑迪的感染,醒来后的埃莉做了个金色的头发,走在大街上自信满满。
这时候,有个白发老头盯上了她,吓得她以为是遇到了变态,赶忙回到家中。
当天晚上,埃莉再次入梦,这一次的剧情,突然急转直下。
梦里的桑迪和众多性感女郎在舞台上卖力地展示着她们的身体,台下是一群眉飞色舞的大老爷们,杰克也在其中。
于是,深感不适的埃莉转身来到化妆间。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幕更加令她痛心,杰克竟然把桑迪拉出去,逼她陪老男人睡觉。
埃莉忍不住大喊,但就在这时,闹铃声将她从梦境带回了现实。
这场梦,让埃莉感觉到非常难受,激动之下,她还把之前画的那张桑迪丢在了一旁。
没想到,之前那个白发老头却把这画捡了去,并还给了她。
接下来的几天,埃莉梦里,桑迪的遭遇更加凄惨。
她被送到一个又一个男人的身边,而杰克则早已有了新的玩具。
当一个警察劝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说她值得更好的生活时,她自己却已经觉得自己不配,只能继续堕落。
这个梦,让埃莉开始分不清虚实,或者说梦境开始闯入现实。
比如,她想和黑人小哥到万圣节舞会上发泄一下时,结果哪哪都是桑迪和僵尸一般的西装男。
好不容易黑人小哥把她带回现实,两人差一点开车之时,她眼前又突然出现杰克拿刀在床上杀死桑迪的情景。
到了最后,无论在街上还是图书馆,所有人在她眼里都可能化身为僵尸男,要不是黑人小哥及时阻止,她差一点就杀了人。
不久后,埃莉再次遇到了白发老人,她猜测对方就是当年杀害桑迪的杰克。
结果下一秒打脸就来了,白发老人被车撞死,有人指出,他曾经的身份是一名警察。
之前在埃莉的梦里,不是有一个警察劝桑迪离开么,那个人其实就是他。
最终,经过这一连串可怕的遭遇,崩溃的埃莉决定离开伦敦回老家。
她自己上楼收拾行李,让黑人小哥在楼下等她出来。
意外的是,当她去找房东太太说明情况的时候,房东太太却向她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房东太太就是桑迪,埃莉所看到的故事正是她当年的经历。
如果这样的话,之前埃莉不是看到桑迪被杰克杀了么?
她怎么还活着?
这其实是因为,埃莉看到的不是全部,当时桑迪在紧要关头夺过了刀,将杰克给反杀了。
打那以后,她还陆陆续续杀掉了一个又一个玩弄她的男人。
想也知道,这秘密都告诉你了,你还能走?
房东太太接下来要做的绝对是杀了埃莉灭口。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楼下等着的黑人小哥担心出了问题赶了过来。
房东太太见状,拿起到就捅了下去。
没有办法,为了逃命,埃莉只能挣扎着爬到房间里锁上门。
接下来出现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无数双手从地板和床下伸出来抓住了她。
这些手其实都来自被桑迪杀死的男人,你可以理解为鬼魂。
按理说,这个时候,外面有房东太太,屋里有恐怖男鬼,埃莉基本上已经没什么活路了。
但万万没想到,这些鬼竟然开始向埃莉求救,让她帮忙杀了房东太太。
更更更离奇的是,房东太太闯进门后,被杰克的鬼魂打了一巴掌,然后她就突然醒悟,开始要抹脖子自杀!
在影片最后,房子因为房东太太自己吸烟的烟头着了火,她也死在了里面,关于她的一切从此化成了灰烬。
而埃莉和黑人小哥则生还了下来,埃莉还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时装设计师。
怎么样,是不是看愣了,看懵了,也看麻了?
应该说,这部《Soho区惊魂夜》想要阐述的主题其实并不难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伦敦梦的幻灭。
埃莉和桑迪所代表的,都是在伦敦这种大城市追逐梦想的人,她们以为自己在这里可以大展拳脚,实际却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恶意,甚至是迫害。
根据埃莉的外婆所言,埃莉的妈妈也是到伦敦逐梦后自杀的,所以她的经历应该与桑迪大体类似。
第二个层面是对旧时光的祛魅。
怀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愫,对于过往,人们也往往容易给它带上一层美化的滤镜,只记得那些曾经的激动与美好,就像埃莉特别钟情60年代一样。
然而,真正的60年代并非如埃莉所想象那般,桑迪的遭遇正是那个时代光辉和繁荣背后血淋淋的残酷真相。
这就好比今天我们很多人怀念90年代,怀念巨星辈出的香港娱乐圈,每每谈起赞不绝口,把它称之为黄金年代。
在我看来,怀念可以,但千万不能把它美化。
要知道,那也是一个潜规则泛滥,黑社会盛行的年代,刘嘉玲遭绑架、刘德华被用枪顶着头、李连杰经纪人被枪杀……一桩桩一件件,绝对骇人听闻,触目惊心。
第三个层面,也是本片的核心命题——女性困境。
这种困境,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那些人渣一样的男性。
桑迪想要成功却落入到了杰克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男性的玩物,这些男人不关心桑迪本身的喜怒哀乐,也不在乎她的真实名字,只想占有她的身体。
这在60年代的伦敦绝对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女性所必须面对的事实。
桑迪正是在这种对男性和自身绝望的情况之下,选择了以杀戮渣男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报复与反抗。
影片中那些行尸走肉一般的西装男,所象征的正是这类握有权力的男性群体,对女性带来的精神压迫与戕害。
在这个主题下,埃莉与桑迪其实是导演设置的一组镜像,目的是进行女性处境的时代对照。
如今,时代发展了,在伦敦,女性的处境也比60年代要好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一些来自男性的威胁和不安依然存在,父权的压迫也并未完全消解。
客观来讲,想要通过电影阐述女性主义立场,为女性群体发声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就这部片子本身而言,它所呈现出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一句话来形容,它就像一个精致的礼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团充满算计的浆糊。
必须承认,它的配乐很动听,舞蹈动人,演员人美演技棒。
同时,它在形式设计非常到位。
光影色彩的运用颇有1977年版《阴风阵阵》的迷离效果,一只只手伸向埃莉的情节也很有波兰斯基《冷血惊魂》的窒息味道。
但可惜的是,它的故事充满了立场先行的刻意和含糊。
埃莉为什么有超能力?
到底这超能力是怎么样的状况?
现实和梦境互相渗入的逻辑在哪?
有没有一个规则?
为什么黑人小哥一定是一个好男人?
为什么前一秒还在恐男中颤抖,怎么一转身就要与黑人小哥开车了?
不应该是突然信不过所有男性吗?
更不要说最后一番接一番莫名其妙的反转,导演你到底又想说什么呢?
可能我的观影量还太少,反正我是没搞懂。
总的来说,如果你特别喜欢形式主义,想要感受光影所营造的梦魇与恐怖,又或者你喜欢歌舞,单纯想看看美女飙戏,那么推荐你去看下这部片子。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首发于公众号:不灰而已
欢迎关注!
本文无剧透埃德加·赖特导演的新作,托马辛·麦肯齐和安雅·泰勒-乔伊主演的《Soho区惊魂夜》,Last Night in Soho,一场表现主义的视听奇观。
对于一心梦想成为服装设计师的乡村女孩Eloise,初到大城市伦敦的生活令她难以适应,于是她搬出学校宿舍,租下一间老旧的单室。
在新居所的第一夜,她于半梦半醒间穿越回60年代,邂逅了一位名叫Sandy的神秘女子。
在此后一次次的穿越经历中,Eloise逐渐目睹Sandy的不幸遭遇和变化,并亲历了60年代伦敦Soho区的一场谋杀案。
影片Eloise的第一次穿越处理得极为精彩。
闪烁的红蓝霓虹灯光,伴随Cilla Black的代表歌曲,You're My World。
入梦。
副歌开始,Eloise踏上60年代的伦敦街头,配合旋转镜头。
用镜像表现附身。
霓虹灯光转场。
六十年代的Soho区承载了铅黄电影的诡艳气质,复古迷幻的外壳之下隐藏着血雨腥风。
对于追求视听效果的观众,此片值得一看。
其他平台 - Bilibili:不灰而已
这个片子最大的毛病是主角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和故事的核心情节没有强关联性。
主角的核心问题是她要去伦敦学裁缝,变成业界大拿,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我们就叫她裁缝。
最后她确实做到了,因为女二号,我们叫她歌女,她的穿衣打扮给了裁缝灵感。
本片的核心情节是裁缝通过梦境认识了歌女,并且发现歌女身陷危险。
裁缝想要救歌女,最后发现实际上歌女才是凶手,甚至她还想杀裁缝灭口。
这不是我叙述能力不行,是故事本身就这么拧巴。
所以你看,裁缝的核心问题和故事的核心情节没太大关联。
裁缝想要得到灵感,只需看到歌女的模样和气质就行了,没必要救风尘。
而歌女从反杀漂客到自焚而死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和裁缝变牛逼没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最后的反转根本没必要,甚至拿掉影片的完整度还更高——歌女死在60年代,活在裁缝心中,这就行了。
最后的反转不仅破坏了观众在歌女身上投入的情绪,影片的逻辑链也被搅乱了。
前面90%的情节,裁缝和歌女之间没有利害冲突,所以歌女杀裁缝,这个行为就让观众很疑惑——你想让我们替裁缝紧张吗?
不可能,因为裁缝自始至终都在帮歌女,按照剧作逻辑,她要死也应该死在鬼漂客们的手上,死歌女手上像什么话;歌女也没必要杀裁缝,因为裁缝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你就安安静静地让人家走掉好了,人家又没要你押金全退。
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前面租她房子的女房客们。
只要她们没发现您老人家是歌女,您就没必要请她们喝茶还捅刀子。
更别说影片一开始还把裁缝母亲拍出了一股阴魂不散的恐怖感,让人以为她们娘俩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正常的逻辑链应该是:裁缝带着母亲未完成的梦想去伦敦学艺,苦于校园霸凌,一个人搬到SOHO住。
那张床太软,窗外的霓虹灯太闪,让本就神经衰弱的裁缝每晚都做梦,梦到60年代一位同样居住于此的歌女受尽欺凌,含恨冤死。
裁缝在梦境里历尽艰辛,找到凶手,帮助警方破获了这桩陈年旧案。
从此以后,裁缝每晚的梦都充满了鲜花与阳光,歌女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裁缝受到启发,设计出了复古时尚的衣服,走红时装界,歌女也永远活在她的心中。
赖导把故事拍得这么拧巴,是因为他不想让观众猜中影片下一秒的剧情,每时每刻都喊『卧槽』。
这种是拍网大的心思,而在一部电影长片中抖这样的机灵,反而显得笨拙。
最后,至于那个黑鬼,凑人头的,完全多余。
Eloise是一个因母亲自杀而有精神困扰的女孩,她时常能看到母亲的幻象。
但这个设定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觉得她一步步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是她自身的原因。
如果真是这样电影能再高一个级别,最后戳穿确有其事,是有些难以自圆其说的。
所有悬疑片,最后一旦归结为鬼神,就是圆不下去了。
而这一屋子的男人在是人的时候都能压在Sandie身上作威作福,反倒是变成厉鬼却一个个没了办法,等了这么多年还要靠一个小姑娘出头。
如果鬼都是这样,恐怖片没法看了。
Sandie刚出场的时候的气势很强,但出人头地的功利心也是显而易见。
声色场里这样的人要不就是将别人踩在脚下一步步爬上去,要不就是被别人利用,成为工具。
所以Jack是恶人,是她所托非人;但如果Jack是好人,那他也一定所托非人。
回来说梦境,结尾看似乎是鬼魂们希望Eloise帮他们报仇,但整个梦境,全然是一个大好姑娘被一群无耻下流的男人们玩弄的故事。
这个梦境如果是鬼魂所为,也太过坦白从宽了。
看过这些,Eloise不是更应该帮着Sandie把他们打进十八层地狱么。
而且一个个出来都是吓唬人,一点求人办事的态度都没有。
你不说清楚,人家怎么知道是怎么回事,结果都给人吓跑了。
要不是Sandie实在看不过去,自己把什么都告诉人家,Eloise估计跑回家都不知道你们想让她干什么。
而且既然你们能这样对待Eloise,为什么不如法炮制在Sandie身上。
让她天天睡觉就梦见自己被欺凌的样子,时不时的出现在她眼前吓一吓她,大半夜从地板底下伸出手来抓她。
估计她也早就精神分裂了。
Sandie最后的行动也让人不懂,Eloise这么明显的被吓傻了,而且一头雾水啥都没闹明白,走就走吧。
为什么一定要多杀一个人,估计是地板下还有地方。
不过60年代女性的出头方式也的确只能如此,成功者光鲜亮丽的背后,不为人知的伤疤不在少数,更莫说在路上就碾为炮灰的。
soho区惊魂夜,看完了。
d真正的音乐b。
社会性惊悚,就像博很恐惧的前半部分,司机对你心怀不轨,舍友跟你比惨还要装逼时不时还羞辱你。
不过博很恐惧肯定更高级一点,毕竟没上来就在镜子里看到妈。
镜子戏很未麻的部屋。
摄影很漂亮,导演水平也不错,跟着两个演员去调度。
低俗小说的舞,这是一迷影片。
镜子亲吻那场,男演员的替身不行啊,造型师咋搞的,发型不一样…其实这种虚实模糊的创作还挺走捷径的,一方面可以抛弃一些合理性,一方面大量巧合叙事又可以显得很正常。
后半部分剧作写法也太随意了,就靠咔咔看见鬼就能往下写,不动脑子的写法…都这样了还特么哪哪跑呢?
而且哪来的刀?
你妈的这也太未麻的部屋了,欧美导演离开今敏会死吧…我觉得这片最亮点的其实是政治正确,他写了一个非常讨喜的完美人设黑人男主,同时最后穿着粉衣服的模特也是黑人,这个结合的是挺好的,不会像很多政治正确片黑人角色写的很刻意很傻逼,甚至让人不舒服。
不过这个黑人角色恰恰是去黑人化的,除了脏辫与肤色,他几乎没有黑人特征了,没有黑人的爱好,也没有黑人的口头禅,它也是非常柔和的,完全不像常见黑人角色那种凶狠,比绿皮书里的钢琴家还儒雅,这可能是他讨喜的原因之一。
4.5分。
还是类型化太严重了,这是它被a24根本上甩开的原因,同时结尾实在是陷入一种找不到反派的尴尬,老太太这角色又不敢真写黑,因为要真写黑了,就成给那帮喊救命的皮条客和嫖客的亡魂洗白了,所以又要让老太太自杀以某种意义上赎罪,这就开始傻逼了,你丫一辈子活在监狱里为什么现在才想死?
然后被下毒的女主还跑去救就更傻逼了,而且还没救成,直接自焚,殉道感超级加倍…最后消防车光速赶来也是挺逗的…而且女主后期的烟熏妆严重破坏了这个角色的脆弱感和圣人/受害者形象。
70分/还不错,有亮点,但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
先说优点,两位女主都很美,尤其是60年代的Anya美得不可方物,那首downtown好听到让人窒息。
当然最精彩的是初与男主相识后的“三人舞”,镜头的调度说是今年最佳毫不过分。
抛开黑人小哥的部分,故事中段其实也很不错,惊悚氛围很足,但你不能深究为什么Eilly睡着后就进入了60年代 看到Sandy的过去,因为电影实在编不出合理的解释,直接略过反而省事不少。
黑人小哥的角色完全可有可无,但好莱坞已经完全被SJW(社会正义斗士)冲怕了:你不安排一个正面形象的黑人角色,那你这部电影就是在搞种族歧视。
带入到本片,正常人面对像是疯子一样的Eilly一定会避而远之吧,但毫无铺垫就爱上Eilly的黑人小哥就不,失了智一样想要接近Eilly。
我一度以为结局会来个反转黑人小哥是个反派,但很遗憾并没有,黑人小哥就是毫无逻辑的爱上了Eilly。
很正面,SJW很喜欢,但很脑残。
另外就是让人想翻白眼的结尾,老年Sandy突然醒悟放过了Eilly和黑人小哥,自己葬身火海。
可能好莱坞已经失去了拍一部纯粹惊悚片的勇气,必须有一个合家欢结局吧。
这个服化道,这个画面,真的绝了。
在玩转复古腔调这方面还得是英国,还得是60年代。
整部片子很有惊喜,整体的节奏切换自然,推进顺畅。
其实整体上影片是有明显的转换的,初到伦敦,到搬进“鬼屋”,从最初的惊喜到后面的恐怖,最终的结尾,切换的非常流畅自然。
记得之前评价一本好小说的标准是,由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而非反之。
这部电影就做到了人物性格推动。
双女主的设定也非常讨喜,情节的互文,包括情绪上的对比,真的感觉这部电影活过来了。
说真的,女主这种易碎感的凸显,邻家女孩的青涩,包括一点内向和一点敏感,但其实又有着极棒的身材,可以和二号女主完美互动起来。
之前评价玛丽莲梦露,说最让人着迷的还是在火辣的身材上面一颗小女孩的心。
这部电影的女主可能刚好调过来。
只能说选角这方面完全整个拿捏住。
包括皮条客身上的渣男感,黑人小哥身上那种少年的青涩感,以及学校大姐那讨人嫌的性格。
短短的电影,人物的性格立住了,可以做到让人有印象。
当然,最终的强弱互换,善恶逆转怎么不让人惊喜呢?
嫖客初始的优势地位,到后面的颤抖害怕。
二号女主开始的脆弱,到接客后的麻痹(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再到后面黑化后的强势。
这种性格上细腻的包括和递进,真的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包括二号女主最后对一号女主的谋杀,到放弃,到自杀,这里的处理完全不让人觉得突兀,合情合理,完全基于角色本身的动机出发。
谋杀是防止秘密泄露,放弃是因为明白了一号女主对自己遭遇的感同身受,自杀是因为不想再承担这份罪孽,在结尾短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不得不让人惊叹导演的功力所在。
7.0/10 巧思是加分点。
悬疑程度和《利刃出鞘》差不多,逻辑上其实没有很严密。
中二之魂是对抗世界的重要力量。
EI和达达里奥是一个类型的美女,大大的哈士奇眼睛。
世界残酷和温暖并存,适当的野心让人迅速成长,而膨胀的欲望会吞噬人。
紧接着是一碗碗辛辣苦涩的迷魂汤,逼迫道德界限的步步退让和本我被客我压制直至最后消弭。
不应将原罪归于抱有欲望的女性角色,而应将其还给男权社会下的凝视和实践。
hear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ing. 后续反转是对刻板印象的突破,加分。
原来是女性成长片,我还以为是恐怖片。
第一幕的镜像还蛮富巧思的,并且和最后一幕呼应。
现在的安雅很适合这个角色,我觉得她也是被欲望支配之人,很用力地将自己眉眼中的精明和妩媚运用到戏路上。
也许本可以走另一条路。
全当戏言吧,毕竟我不完全了解她,只是感觉。
据慧研调研数据显示,亲身经历她人的苦痛,特别是相近之人的坠落,能够让人类的喜悲相通78.59%。
我想知道sandie跳的舞种,是扭扭舞吗?
只是觉得很像。
欧亨利式结尾。
//音乐花了不少心思吧。
带我们领略了一下20c60的风味。
(很多条目都没有诶,下面有些只是同名)
Last Night in Soho (Original Motion8.8Various Artists / 2021虽然2021版本很齐全(qq音乐有详细歌单),但是想听原版的。
Eloise暂无评分Barry Ryan / 2006
Brenda Lee (Alone with You, There's暂无评分Brenda Lee / 1965
Happy House暂无评分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 7 March 1980
There's a Ghost in My House (Karaok暂无评分A-Type Player / 2015“3 kronenbourgs,please.”bedsit客卧两用出租屋all those high spirits have soaked into the wallsat the end of the day,you all look same on the slab. 结果而言你们都是一丘之貉。
(含剧透)sandie,lindsey(the copper),jack,Alex,ellie,John(the good boy),Ms.Collins(the hostess)= Alexandra Collins
来自乡下的女主去伦敦城学习设计,勾心斗角聒噪享乐的环境使她出去独住,一次偶然让其每晚都可在梦里回到过去,灯红酒绿迷失沉沦的错位体验,折磨着她的神经,模糊了她的判断,即使处于奔溃边缘,但噩梦才刚刚开始。整体配乐很美好,梦幻迷离的交错时空,服装很复古,一丝风情,一点惊悚,主题是象征意味的奇幻设定,真相揭露是俗套的悲情。女主的小黑男友有点温柔和可爱。安雅泰勒乔伊实力演绎了追梦少女的无畏和得体,名媛舞女的无奈和堕落。
坦白讲,这个故事真的没有打动我。或者说,我确实不喜欢这部电影。
江郎才尽,千人一面,彩灯审美,怀旧歌曲点唱机,女权正反打,好像塑料袋一般廉价。
无甚品味的服饰+难听的音乐配上蹩脚的故事铺陈出六十年代的纸醉金迷。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在拍吃人的罪恶城市吞噬追梦女孩这种老掉牙的论调?所以导演索性把这种过时的故事套进铅黄风格内,现时的故事是流行的追梦女孩她成功了(在做了一连串噩梦之后)!天啊!如果说第二幕神经质的疯狂略带隐喻还像点样子,第三幕就是灾难一样的崩塌而彻底滑向平庸的低谷,不敢相信这种蠢蠢的东西居然是Edgar Wright拍出来的。
OMG!
托马辛part的女主后半段全程如惊慌失措的小鹿,在大都市的霓虹灯里躲避着心魔的追杀。塞的太满了,令人观感逐渐不耐烦。安雅泰勒很美,就是这身粉裙子土里土气。
“重生之我在60年代的伦敦当花蝴蝶”。附身片段精致得令人惊叹,但烂尾好像快是埃德加赖特的标配了
什么伦敦寂静岭
6.8/10 好导演高标准,赖特太过于自我的男性视角构架出的女性困境故事只能用无趣甚至虚伪来形容。复古伦敦和Sandy好像彻底沦为赖特卖弄歌单的符号点缀,Eloise的角色更是鸡肋到只能用歇斯里底的表演去填补无逻辑的动机,另外靠牺牲基本的叙事推动去制造一个可笑的反转,这合适吗?
略微有些匠气,但是Edgar Wright的视觉表现力确实娱乐性很强,整体完成度也比较成熟。
@MCL 海怡戲院 我惊呆了,这年头还有土成这个样子的纯鬼片。故事情节老套又好猜,表达形式过时且冗余。要不是服化道、布景和演员演技还过得去,(引进内地的话)这电影在内地的票房就要和国产鬼片的票房pk了。
3.5 极佳的娱乐电影,今年最优秀的烂片。溢出空洞框架的文化情怀和类型复古元素像摆在橱窗中供人窥视的洋娃娃——割裂抑诡异?不要试图在任何附庸的议题上找到表现的落脚,安雅惊艳面容之下的符号化特质逐渐被流动的情感实体所取代,一切最终都只是赖特对那个年代的另类注解。如此夺目的视觉表现,足以证明了这个城市,或是这个被欲望主体不断稀释裂变的梦魇,才是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它并不是「穆赫兰道」的回魂,而是「好莱坞往事」的进化,它让人们不再企图从不安的境遇中获取记忆的宽慰。在一面镜子上折射出两个迥异的主体,而后无情地将其击碎,不被绑架、不被困窘,它让自我精神的溃败变得像个笑话,也让收尾的时装梦变为了廉价的幻想,在这个任何主题都难以立足于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场终结的大火,一次退场的闭幕来警醒执着世人的自以为是。
3.5,我还挺喜欢的,安雅就是那种,天生就应该做明星的人。/ 虽然明白是政治正确,但是没必要非得加个黑人男主叭,尤其嘴巴比王大陆还大,其实这部加男女感情戏都属于多余。
Edgar Wright怎么变这样了?
六十年代的伦敦应该远比这个精彩得多。
整个故事剧情走向都蛮无趣的,相较之下前半段的穿越还显得似模似样,后半段就完全崩的不知所云,真的这种片用上“恐怖”的标签真是抬举了~5.5
电影院看这部太沉浸了(主要是音响轰的),这个排的时间点也很合适,看完出来快十一点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打开歌单,还能回味一下安雅的神颜,最好笑的是前半个小时没有字幕,但观众纷纷表示还可以看。
反转可以😌
视听营造没得说,沉浸感很强,前2/3看的心潮澎湃,结尾揭开谜底开始一落千丈,怪不得分会不高
晚上不要用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