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0(玛莎的故事有加分哈哈)看片起因:今天看了玛莎的采访于是想看一下,他和梁静茹真是胆小鬼爱情呐,两个人都小心翼翼,但也说明曾经真的很喜欢喔。
也许这样做了对方的白色月光也是好的。
两个人去看《closer》和《match point》哈哈真是小心翼翼噢。
不知道怎么拒绝,不知道怎么表露。
alice ayres,daniel woolf偷情成性,anna,larry暴力倾向开头镜头我很喜欢,固定镜头的的慢放搭配《The Blower's Daughter》,我第一次觉得裘德洛好帅。
结尾依旧是此段旋律,其实我觉得开头结尾使用不同版本或者同一版本不同段落的更能体现螺旋式上升。
片中应该是想表达轮回,但是明显dan和jane都有所成长,所以相同的旋律其实是不适配的。
关于剧情。
为什么偷情的无论男女,总是女方受苦。
到底是错误的价值观输出,还是事实的真实映照。
什么时候“不再骚扰”竟成为一种筹码,妥协就是让自己坠入深渊。
态度强硬的自以为是之人为什么能够说服软弱一方,这时候似乎错误被模糊了,多么可怕。
经历过的人才觉其中可悲。
懦弱的男人都能够欺负女人,心寒,女性天生的体能劣势需要用更巧妙的方法弥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be a tough guy.
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可是很多的,强词夺理还振振有词。
冷静思考和避免对峙是性格软糯之人的解药。
感情里总有人要做妥协的一方,看你爱的程度吧,成为这一方的优势也就是你可以随时取回你的付出,让伤痛没那么深。
爱是叠加,不爱是一瞬,那一瞬看到了从前的裂痕和不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一瞬。
最后。
喜爱的片头,随着the Blower's Daughter响起,一声声的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 alice 遇上 daniel ,这就是一见钟情,love between strangers... 然而下一秒钟,daniel却移情别恋到 anna,他一定是个爱玩的人,不喜欢。
再后来,他竟然在sex 聊天室里面 变为"女性"勾引larry,实在让人厌恶。
而这就是larry的出场。
这就是男人。
anna 跟larry 因这个恶作剧相遇。
世界这么小。
然而却遇不到对的那人。
后来,Alice 和 larry 因为对生活得失落到了一起。
这个剧里有太多的一见钟情与一见钟情不能。
感情的世界是在让人难以捉摸。
追逐,逃避,who's stranger,who is not..that's a question爱情面前,孰是孰非,谁是谁的谁。
最后不知道珍惜的结果,就是永远的失去。
讨厌这个懦弱的,自私的,daniel,跟出场时候的他给我的好印象完全不符。
咄咄逼人,不相信对方,最后得到的唯一就是失去。
悲哀啊。
too late。
i don't love you anymore. good bye. 非要得到谎言么。
这样你才高兴么?
男人啊。
为什么要考验对方!
forever,is never.误解总在产生。
如果有一堵墙,对方将永远听不到对方。
and so it is...life goes easy on me ... most of the time...and so it is ...no hero in her sky ,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but now i can't see you,anymore...forever ,never..终于,daniel 和 Alice 分手了,而,挽回了的一段爱情的是larry和anna。
影片的最后,还是Alice 一个人走在路上,却不再是当年青涩的模样。
路上很多人都回头望她,但是她谁也不看。
没有那个stranger了。
再也没有了。
看到的影评写得很好:“坠入情网过程的复杂性是如此令人兴奋,人们对爱情的着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瘾口口声声说得爱,到底在哪里。
永不停歇的谎言,意图看透的真相,模糊不清的爱,激烈狂暴的欲。
一切交织在一起,一个巨大的情欲旋涡,背叛与谎言不停上演,爱与欲望随时中断。
生活究竟是由谎言支撑,或者是由爱肩负。
真相换来的是嫉妒与自私,真爱换来的是背叛和谎言。
到底是爱在主导一切,或者还是性在控制一切。
没有人知道。
但是,这一切却都是情与爱的一部分。
”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下班回家,家里黑黑的.喂好猫以后,本想看本书.翻开书才觉得自己没有心情看书.电脑里放着歌,听到
看了偷心觉得没看懂于是翻过头去找影评却见一篇一篇文字如同出自你笔下。
耳边是听不懂的歌,清婉的旋律让我恍恍惚惚记不清今夕是何夕。
如同一条无法返回的路,离别两字如此决绝,不带有一丝回忆,只是手起刀落,清脆的一声斩断了时光。
说年少,想必会有嘘声,则只能说自己虚妄的度过这些岁月。
如同垂暮的老人,不愿去苛求确凿的日期,回忆如同打翻的日历,窸窸窣窣飘落一地,每页有一个瞬间停留于其上。
记忆已经不堪回忆,这本日历已经翻了太多次,画面却不曾褪色,页边已经轻卷。
两人如此年少,如此骄傲,于是将现实涂上自己期望的颜色,耳鬓厮磨时,眼中重叠的色彩如同梦幻,待无法忍受对方时,便不甘屈服的冷战。
四年前的此时此刻,我也是在此时此地,也是在这个时间坐在这里,也是如此为此事纠结。
无法改变的是,你已经远去,如同启程远航的轮船,挣断缆绳、驶向你的天涯。
不是我长不大,而是无法轻松的面对,因为我毫不怀疑有种被称作迷恋的东西,那样真实的发生,甚至燃烧的太炙热,哪怕灰烬也将棱角分明的我熔成一颗心形的锡锭。
如同豆瓣戏言“你认真了,你就输了”,好吧,我输了——但我要的不是胜负,只是那个人,那颗心。
长不大的少年,还没来得及弄懂爱,就一下变老;想起珍惜时,擦肩的人却已远去。
不是我们不曾成长,只因那段伤心回忆连着彼此伤害的不成熟的爱,于是被迁怒而彻底擦去。
却不知那段空白是心头的刺,每次无心的触动都会让往事翻腾。
娜塔丽•波特曼,在《偷心》里见到的她,我一直在想这跟我14年前第一次看到的她,有什么不同。
她是独一无二的。
我想,那个和喜欢照料一盆绿色植物的杀手莱昂在一起的小姑娘,和眼下这个依然有着天使般面孔的女子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顶着一头猩红的短发,在人潮中谁也不睬自信走来的女子。
和那个大眼睛里有怀疑,却又很老道的小女孩。
如果她长大了,会成为她吗?
跳脱衣舞,和一个陌生人一见钟情,突发奇想不带一件行李,就到一个陌生地方,和一个人,打算开始另一个一生?
想起保罗•奥斯特,他的主人公总是渴望着逃离,开始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改名换姓,奢侈地想把过去的一切打碎,以为自己和别人不同,有两个人生。
很多人看电影,说,那是因为想经历不一样的生活。
演员也有人说,想过更多的人生,在角色里可以。
原来大家都渴望逃离,或者说是希求着新鲜。
娜塔丽成了这个女子,厌倦了城市,一天从纽约来到另一个地方,和陌生人裘迪•劳一见钟情,开始做一个女招待——对,不是暂时的——她告诉朱利亚•罗伯茨演的摄影师,而那个裘迪•劳是个不成功的小说家,糊口的职业是写讣告。
在娜塔丽和罗伯茨之间会选谁呢。
我们没法代替另一个人做出回答。
劳对娜塔丽说,她跟你一样,都有灵气。
但是他却爱上了罗伯茨。
明显经过风霜的有故事的女人。
而娜塔丽,还是一个孩子。
这正是在和莱昂擦身而过十多年后,那个大眼睛天使般模样的小姑娘一直没变的地方。
她满不在乎、化浓妆、穿高跟鞋,扭来扭去,还有,一直没改变的是,她不愿意隐藏自己。
她说的话总是骇人一跳。
她的魅力就在于她诚实。
她总是随便就可以和别人谈心,她从来不客套,大笑之后她留下一个无所谓却难免凄惶的眼神,挥挥手的姿势都写着随意。
她好像这个世界的女王,从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除了她爱的劳。
无疑娜塔丽会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孩。
看到北野武说荒木经惟,他喜欢隐藏,那是因为他是个害羞的人。
如此害羞的还有北野武他本人。
因为不自信和这个世界小心的保持着距离。
冷漠从来都是一层包装纸,掩盖的是不懂世故的笨拙。
而娜塔丽她从小就那么老道,她第一次见面就敢跟人谈心,她那仿佛目空一切的无所谓的神态仿佛在说,世界是她的。
对,世界是她的。
小心包裹自己,有个词叫作茧自缚。
她那么小,可她甚至一开始就把真理握在手中,她敢对这个世界伸出中指。
为什么要隐藏呢,打开自己是一门要学习的功课,而她早就毕了业。
罗伯茨是近乎完美的。
她说话的样子,有着毋庸置疑的自信、优雅、包容,她有力量,她是个完全掌握了自己的人。
我们知道为什么劳会选罗伯茨,罗伯茨的丈夫欧文说,她说你做梦还喊着妈妈的名字。
而罗伯茨是母性的。
劳对罗伯茨说爱的时候,像极了一个情场老手,他的充满挑衅的眼神,突然整个人焕然一新,像是一只准备冲向猎物随时一跃而起的豹子,他不再平庸,像是刚充了电的机器人——如果劳去演花花公子一定是顶合适的人选。
他们之间关系的演绎倒是让我想起了张爱玲说的话,他们之间是最终极的占有,是猎人与猎物,虎与伥。
那时的裘迪•劳是多么的潇洒啊,他紧紧盯着罗伯茨的眼神,不容辩驳。
爱情就是这样被表演的吗?
可那实在很像是演戏。
逢场作戏。
这两对男女的关系,在剧终以欧文赢回罗伯茨,而劳失去了娜塔丽和罗伯茨告终。
花花公子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那里,他的心从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因为他的心在哪里他自己也不大清楚。
回到娜塔丽身边的劳,被娜塔莉拒绝了,她以一向的自信,在刚拥抱过他之后斩钉截铁的回绝了他,那眼神冷冷的就像陌生人。
我爱你,因为你是陌生人。
这是他们的对话。
王菲的歌里唱,我只爱陌生人。
为什么不?
伤痕太深。
而陌生人你知道他们充满了无数种的可能,他们在走向你之前还只是白纸。
却等着随时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段感情获得了暂时的安全。
另一段感情走向分离。
而我们的女孩娜塔丽,她还是一如既往,有着天使的脸孔,聪明,敏锐,不提防会突然对另一个女人流泪,她真实的令人吃惊,她不是被把握的,她也被伤害,但她有着惊人的复原能力,她随时走向新的生活,她拥有爱的能力,随时可能开始新恋情,她活泼的像一只小鹿,每次都以为将开始的又是一生一世,每次都认真地爱,即使受伤害也没所谓。
娜塔丽的角色如此动人。
她仍然是一个待开启的旅程。
她在长大。
她是生机勃勃的。
文/慕鸥(只能贴些旧文了)如果你还没谈恋爱,最好别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正在热恋,也请别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曾经经历情感挫折或正在为爱烦恼,可以把这部电影当作镜子来借鉴;如果你觉得看懂了这部电影,你会有两个选择: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好像不应该早早把一部电影描述得这么严肃恐怖,但事实是这样,《偷心》是很久以来真正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心惊肉跳的电影,所以还是先提出点警告为妙,不然也许你看完了这部电影后会朝我狂拍板砖。
虚情•假意首先是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激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愤怒甚至是抗议。
尤其如果你是个对爱情还抱有无穷幻想的小年轻的话,反应可能会更为强烈,也许是咆哮,也许是呕吐,具体情状就要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弱了。
头一次看见一部电影把爱情这样赤裸裸地撕裂开来,把它的脆弱与阴暗面一丝不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请允许我对编导的勇气表示一下致敬先。
影片讲的其实就是四个男女你来我往的性/爱,可是因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暧昧纠葛,要把他们的关系逻辑一下表述清楚好像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也只能试试看——裘德•洛喜欢了娜塔丽•波特曼,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朱莉娅•罗伯茨,罗伯茨也是喜欢他的,但因为他已经有了女朋友,出于对另一个女孩的尊重她不得不婉拒他的挑逗,裘德•洛爱而不得,便恶作剧地报复她,反倒阴差阳错地促成了她与克里夫•欧文的婚姻,婚后的罗伯茨终究抵不过裘德•洛的死缠滥打,两人频频偷情,还为了走到一起坚决地要跟各自的情侣分手,伤心的波特曼沉沦至夜总会跳脱衣舞,结果遇上了来此寻欢的同样受了打击的欧文,无赖的欧文还要挟罗伯茨跟他做了最后一次爱,导致裘德•洛耿耿于怀放弃了罗伯茨,当裘德•洛回转身找到波特曼,波特曼却再也忍受不了他的猜疑和不信任,终于对他说再也不爱他了。
而罗伯茨和欧文,反倒心安理得地继续生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种种背叛、猜忌、报复和互相伤害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却总在口口声声地说“我爱你”。
裘德•洛对波特曼说,后来又对罗伯茨说,不管对谁说,他都可以说得信誓旦旦情意绵绵;欧文是对罗伯茨说,后来在夜总会又在心智恍忽的情况下对波特曼说,不管对谁说,他也可以脱口而出毫不含糊。
反讽的是,恰恰在他们习惯了说“爱”,不加思考地说“爱”的时候,“爱”也因此变得泛滥贬值,他们或许连自己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大概也搞不清楚了。
而作为观众的我,也确乎被搞得云中雾里晕头转向,遍寻整部影片也找不到一丝爱的温暖甜蜜的痕迹。
煞有介事地说“爱”,却没有一段一成不变的爱情,这也是影片颇值玩味的地方。
也因此本片又是一个谎言密布的故事。
裘德•洛起初在网上色情聊天室骗欧文说自己是女人,把他逗得心痒难耐;后来摆明了要甩掉波特曼,却又怕担上不负责任的罪名假惺惺地安慰波特曼说不会离开她。
波特曼明明知道裘德•洛已经变心,却要对罗伯茨勉强地说至少他还爱她,而且他长得英俊;最关键的的是她明明叫简,却偏偏要骗所有人说她叫爱丽丝。
而罗伯茨明明喜欢裘德•洛却要在照相馆里说不喜欢;明明不喜欢欧文却又要和他结婚。
欧文更是说谎的个中高手,他往往先扇人家一耳光然后再装作关切地询问你疼不疼:比如他跟罗伯茨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和一个纽约女人睡觉,而结过婚才告诉她真相是因为他“爱”她,不想伤害她;裘德•洛来找他的时候,他跟裘德•洛说没跟波特曼睡觉,而当裘德•洛要出门的时候却又说其实已经和波特曼发生了关系,而不想骗他的原因是刚刚才发觉他的认真态度。
你说这都什么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且显得他良心发现好像可以在上帝面前减免他撒谎的罪恶一样,其实越这样我反而对他越厌恶透顶。
说“爱”和说谎(当然,除去性),是片中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其实不管他们出于善意或者恶意,打着什么名义在撒谎,客观事实是都在骗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或者不愿告人的目的。
本片谎言是如此之多,以致多得让人触目惊心应接不暇,用学友哥的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就是“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
片中的人物在敷衍他人,敷衍自己,也在敷衍爱情。
某些单纯善良的观众难以接受,想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女人•男人当然也不能说片中就没有真爱。
也许有过,但被玩弄和反复所摧毁。
比如波特曼。
这个女孩刚出场的时候清新可人,一心一意执著地爱着裘德•洛。
可惜裘德•洛不懂珍惜,嫌她“不够成熟”,非要纠缠风韵犹存的罗伯茨。
被抛弃的她变得玩世不恭,跑到夜总会做舞女,说要“成为男人的焦点”。
可是等到裘德•洛厌弃罗伯茨又吃回头草的时候,她又欢天喜地地由衷高兴。
这说明她始终是软弱包容,依赖男性的(我们可以再联想她的身份,始终在从事比较低下的工作,如侍者和脱衣女郎)。
然而自私的裘德•洛在此刻却偏偏还要固执地求证她和欧文之间到底有没发生肉体关系。
她终于无法忍受,离他而去。
裘德•洛也因此最终把最有希望的一段珍贵感情亲手扼杀。
看到这里相信其他观众也会和我一样扼腕唏嘘。
波特曼可以不介意裘德•洛的频频出轨,却不能容忍他的不信任。
女性的宽容和原则性在这里被导演有意彰显和放大。
再来看罗伯茨。
一个事业有成的摄影家,但也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丈夫跟一个比她更年轻的女人跑了。
婚姻的挫折让她在感情再次来临时知道不能伤害另一个女人,因而她起初屡屡坚决地抵制裘德•洛的引诱。
但很可惜前次婚姻的失败并没让她变得多审慎或者说聪明。
她草草和欧文结了婚,掉入一个阴谋一般的陷阱。
她想要摆脱,全心要和裘德•洛结合。
谁料她竟会善良到愚蠢,居然又再次中了欧文的圈套,以致裘德•洛因心理障碍最终放弃了她。
于是她又不得不回到欧文身边,继续没有爱情的生活。
她身心疲惫地忙碌了一圈,最终一无所获。
罗伯茨是片中最值得同情的人。
她受过爱情的伤,却依然渴望爱情的抚慰,但她的冲动和艺术家的感性(为什么她不爱欧文却可以跟这个冒失好色的男人结婚,难道不是被肉体的欲望一时迷惑吗),注定她无法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也导致她在爱情的路途上波折重重乃至徒劳无功。
罗伯茨最后仍跟欧文躺在一张床上,她还帮睡着了的欧文盖上被子,表明她无奈地接受了人生捉弄;但她躺下去的时候并未马上入睡,而是一直睁着眼,她的那双眼睛在黑夜中显得异常明亮而困惑。
有评论说帕特里克•马伯(本片及舞台剧原著编剧)的作品在机智和风趣之外带着心碎的哀伤。
不知是改编的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幽默我是没有感觉到,心碎的哀伤倒是堵得紧——为波特曼和罗伯茨这两个善良可怜的女人。
影片中她们曾在照相馆有一段单独的会谈,那是两个女人间惺惺相惜的珍贵交流。
那时裘德•洛已经变心,波特曼却牵强地在为他们间即将崩溃的爱情辩护。
后来她越想越委屈无助,独自走到窗前黯然流泪。
罗伯茨见状抓拍了一张,将那滴落在脸颊上的眼泪定格。
那滴无声的眼泪,就是心碎的哀伤。
我是男人,但也会为她们感到悲哀。
再来反观片中的两个男人。
显然他们是作为批判、嘲弄或者说调侃的对象而出现的典型。
裘德•洛和欧文有不少共同点,都风流成性,自以为英俊有魅力,信心满怀,见一个爱一个,朝秦暮楚,是一点原则性都没有也不肯担负责任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强烈的占有欲和自私。
他们就像两只猎艳的色狼,先把女人当作小羊卷进爱情游戏,但规则却是由他们来定,他们可以自由地再去寻找别的猎物,但当女人要退出游戏时他们却死活不肯。
比如欧文跟罗伯茨的结婚本来一开始就是性的目的,结了婚他也照样要去寻花问柳;但罗伯茨提出要离开他时,他却暴跳如雷无法自控,无耻而不断地逼问她跟裘德•洛的做爱细节,包括时间、地点、方式乃至感受。
而裘德•洛的心胸狭窄则体现在他可以脚踩两只船,却无法面对波特曼跟欧文发生关系以及罗伯茨跟欧文做最后一次爱。
如果要说这两个男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欧文性欲更旺盛,更有手段,也更野蛮卑鄙。
他不仅玩弄伤害片中的两个女性,甚至连孱弱的裘德•洛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个道貌岸然的医生不断猎色,也总是以占有女人为得意自豪,而最绝的一招,是在眼看裘德•洛就要夺走罗伯茨获胜之际,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阴暗心理,成功地要挟罗伯茨跟他发生了最后一次关系;而当他在夜总会碰到波特曼时,更用金钱买了两人间的一夜情,从而让敏感的裘德•洛无法功德圆满地全身而退。
如此一来大家都不再清白,将本来已经乱糟糟的四角关系推向更矛盾复杂的地步。
抱歉,写到这里我恐怕无法客观地评论下去了。
说实话,看到编导如此糟蹋男人形象,我不禁感到愤慨郁闷。
天下男人固然个个好色,但也不至于个个如此薄幸吧,可这片子居然全盘否定,一概抹杀。
唉,相信女权主义标榜者倒是会欣喜万分,因为他们找到一个绝佳范本,可以深感痛快,大加挞伐。
陌生人•爱人在看过一场惊心动魄、污浊混乱的情感大战后清醒一下,回顾片头先。
那是裘德•洛和波特曼相遇的浪漫情景。
通过舒缓的慢镜运用,再伴以柔和的画外歌声,只见两人在纷纭人流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们互相望着对方,一见钟情,并渐渐会意地微笑。
而在此之前,他们素不相识。
这是影片刻意提供的最温馨动人的一幕。
除此,只有混战。
如果两相对照,可体察编导背后的用心。
我们每天都可能跟无数的陌生人相遇,也随时有可能跟某一个陌生人擦出爱或者欲的火化。
那一见倾心的一刻,或者说投入爱/欲河的一刻,是如此的美妙兴奋,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无限温柔多情起来。
其实每一对爱人,都是由陌生人开始,因为某种机缘而熟悉、热恋,最后天长地久或者劳燕分飞。
如果你心仪谁,你会热情地去吸引对方,并希望占有对方或者说相互拥有。
片中裘德•洛想要亲近罗伯茨,因而不断追问她难道他还是陌生人吗,因为他不想被罗伯茨拒之门外。
而他和波特曼的感情之路,则清晰完整地再现了两人由陌生人变成爱人,然后又变成陌生人的一个轨迹。
由陌生人回到陌生人,并不是由起点回到原点那么简单。
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曾经发生过错误的爱情,更有人受伤。
影片最后依然是街头汹涌的人流,但只有一个单向的镜头,只见波特曼依然由远处渐渐走来,她的装扮却已起了变化,不再是片头的清纯形象,而是成熟性感的吊带装,所有男人的目光都盯在她身上(注意,片头只有裘德•洛一人望着她)。
但她走得意气风发无动于衷,孤独而又矜持地只顾往前赶路。
从她的着装和外表神情可知,经历一番爱的反复折磨,她的内心也起了巨大的心理变化。
她不再爱,或者更独立坚强了。
颇堪玩味的是,当裘德•洛再次走进那个陵园时,发现爱丽丝原来不过是波特曼随便从一个墓志铭上引用的名字而已。
波特曼出关时有一个对她的护照的特写,原来她的真名叫简(就是在夜总会告诉欧文的那个名字)。
那一刻裘德•洛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
曾经的陌生人,曾经他的爱人,如今彻底成了陌生人,他甚至连她的真名也不会知道,他再也无法回头了。
因此裘德•洛也是可悲可怜的,何况起初的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平日的工作是为死去的陌生人撰写讣告,临到头却因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而亲手为自己的爱情也写了一首挽歌。
还是用学友哥的一句歌词来结束本文——“就在一转眼,发现你的脸,已经陌生不会再像从前”。
刚看的时候想,为什么翻译成偷心呢,看完之后不解的是,为什么原名叫closer呢?
是说爱情让人get closer一过程吗?
反正我没想明白。
这个偷心的译名,够直接的,没有乱七八糟的暗示,我喜欢。
我喜欢用细节让你体会主题的片子,我讨厌到处堆砌让人若有所思的细节,却不知所谓的片子。
刚看完这片子时,我知道我跟它强烈的共鸣,但是却不知道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我需要一个解释,把所有散落的细节拼成一幅可以可解的图景的线索。
四个人爱人的方式,解释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Dan是个幼稚的浪漫主义者,生活在虚妄的爱情中的懦夫。
这可以从每件事情上看出来,他爱上一见钟情的Alice;Alice说他写的她只是“部分真实”;他不能忍受anna和丈夫larry分手前的sex;他试图挽回;他不能接受Alice和Larry的一夜;他又试图挽回...从最开始的情圣到可怜的小丑,我们给他的评分越来越低,也是因为如此Alice在那一瞬间发觉不爱他了吧。
他是片中串起另外三个主角的主线,他的所作所为,牵引了别人的生活,可惜他只是个孩子气的呆子,让所有人跟着他成了丑剧。
如果他是的话,我想他是双子。
与Dan相对的是larry,他是个成年人,理智的现实主义者,最聪明,追求真实,可以一眼就看透其他三个主角。
在得知妻子偷情之后他就说了这句话:“你离开我是因为你不认为自己该享有幸福”,当时觉得这句台词很莫名,后来看第二遍才明白的,因为他在最后对Dan说Anna有抑郁症,而抑郁症的人需要保持罪恶感,保持不快乐;他知道Dan的弱点(对爱情过于理想化),所以他可以轻易拆散Dan和妻子还有前女友;他在脱衣舞俱乐部逼Alice说真话,因为他知道了Alice的两面,即使只是做爱,他也要求对方对他真实。
只是这一次他以为是伪装的Jane才是最真实的Alice。
别人说他和Anna的复合是勉强是婚姻是现实,是诡计是可怜可耻的,我想那人根本不懂。
如果他是,Larry他一定是天蝎,只有天蝎可以这样爱,他了解他的爱人,他宽容她,他照顾她,他占有她。
Anna可以简单说。
“她不想要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抑郁下去。
” 她喜欢上Dan,却要选择Larry,让自己抑郁;当她摆脱了前夫,却不能“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她承受不了这种快乐。
Larry真是太tmd聪明了。
Anna确实很美丽高贵,可惜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傀儡。
Alice是这场丑剧中无法去责怪的孩子。
她有着天使的脸蛋,至始至终只是爱着Dan,不爱了就离开,那么纯粹。
可事实上她只是个脱衣舞娘Jane。
她爱Dan是因为和他一起的她是Alice。
她和Dan是天生一对,一个制造幻象爱上幻象;一个享受幻象中的自己爱上给自己幻象的人。
但是幻象中的自己毕竟太单薄,Dan眼中她只是爱他,只是小女孩,只是可爱,所以他不知足了,所以他出轨了。
如果不是Dan,Larry很容易发现真实的Alice的,他不可能忍受自己的伴侣不敞开心扉。
但是Dan是个傻子,是个孩子,他竟然不知道,所以这个美丽的梦继续了下去。
我记得在影展上Alice和Larry交谈时完全不同的神态,真实的样子,她说“艺术是个谎言,这是一群悲伤的陌生人,摄影师捕捉到他们美丽的瞬间,而那些欣赏艺术的混蛋们说这很美,因为这是他们想看到的。
但照片中的人们实际上是悲伤而且孤独的。
”她知道自己活在谎言中,但那很美。
当Dan逼迫她承认自己和Larry上床的时候,她说她不再爱Dan了。
因为这个谎言不得不破灭了。
Dan看见了她做脱衣舞娘的样子,她不能在爱情中说谎,却更不能在这个谎言中说出真相。
她只能悲伤地看到幻象崩坏,说,我不再爱你了...别无选择...关于那个真名假名的问题,我开始不明白他告诉Larry真名却不能告诉深爱的Dan。
那是因为Larry眼前的自己是真实,Dan面前的,只是幻象,她深知这一点,所以幻象破灭的时候如此的无可挽回。
片子看下来对主角的情绪一直在变,为什么有时候你觉得他/她是个英雄有时候是个懦夫,有时候充满魅力,有时候却像个小丑。
我发现掌握爱情主动权的那个人得到一切,他/她不仅得到故事主人公的爱,也得到观众的爱,反之亦然。
虽然我讨厌爱情阴谋论,我相信爱了就要不顾一切,但是在爱情的游戏里,永远是谁先动心谁先输。
我原以为真爱就是海誓山盟,与子偕老的。
但是为什么爱人的心却那么容易被偷走呢?
在固执地爱了一个人多年之后,我相信爱情本身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来得快去得快。
如果一个人只倾听内心的声音,那无异于野人,纵欲而盲目。
一个崇尚自由与爱情的人可以不断追逐他的爱人,他是爱情的信徒,却只是个低级玩家,一个高级玩家选择了坚持,让欲念变成了更永久的东西,我不认为那是亲情,那大概是一种相知相惜的爱情。
只有Larry可以做到,他是我要找的爱人。
Anna问Larry :你喜欢Alice么?
Larry回答:喜欢。
但不如你。
因为她是女孩,而你是女人。
《偷心》(closer)是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电影里的每一次对话都像是被现实生活穿透的,话里说出了你可能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Anna对Dan说,我想我该告诉你真相。
Dan恼怒:你为什么不欺骗我?
而另一边厢,Dan对同样爱着他的Alice说,我要知道真相,我爱你,你很安全。
不知道真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情侣,一边渴望诚实又一边渴望欺骗。
诚实也好,欺骗也罢,往往不是这件事情有多重要,而是取决于他是否足够爱你--是否爱你超过了爱他自己本身。
得到诚实的要求欺骗,得到欺骗的渴望诚实,其实潜台词都是一样:I love you ,but I love myself more.张爱玲说得好,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
《closer》里这样的隐喻并不少见。
Alice问Dan,你为什么爱Anna?
Dan回答:因为她不需要我。
又如,Dan问Larry,你的性幻想是谁?
Larry说:前女友们。
Dan不肯罢休:现任呢?
Larry回答:从不。
片中饰演Alice的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当年只有23岁,如同电影中对她的称谓:young Alice。
其实,她还有部更young的成名作1993年,未满12岁的娜塔莉波特曼在吕克贝松执导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又译:杀手里昂)里饰演敏感的问题少女马婷达。
要知道《这个杀手不太冷》到底有多受欢迎,不妨参看一下豆瓣上的电影小组,时不时地这部电影就会被提起:你最喜欢的台词是哪段;哪个情节你印象最为深刻... ...也许是看过太多遍了,很难说出最喜欢的台词是哪段哪个情节又是印象最深刻的:孤独杀手里昂每次去杂货店两盒牛奶,在有阳光的日子把盆栽放在窗台上接受光合作用;马婷达对里昂说,里昂,我想我是爱上你了,以前我的胃总是打结,而现在不会了;里昂告诉马婷达,不要看不起猪,有时候猪比人更友善... ...《closer》里的娜塔莉波特曼已经没有12岁时的惊艳了,不过她仍然美,如Anna描述的,她有一张great face。
只有在Dan向Alice坦白,而Alice决计离开他的那一幕中,还能看到马婷达的影子。
在所有的爱情故事里,少年的爱情被描述得最为纯粹,电影里的爱情也不例外,比如《情人》里的简,《西西里美丽传说》里的雷纳多,《教室别恋》里的史迪... ...《closer》亦是如此。
Alice说,我要离开你。
Dan不放心,你去哪里呢?
Alice回答,消失。
Alice的纯粹就像电影最初的对白一样:Dan:你为什么要离开纽约呢?Alice:因为某个男性。
Dan:是男友么?
Alice:某种意义上是。
Dan:你从未离开过你还爱着的男子,对么?
Alice:是。
电影的最后,离开Dan的Alice在机场拿出了自己的护照,护照上写着她的真名:Jane,就像Dan问的那样,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还爱着的男子,离开只是因为不爱了。
比起Alice的纯粹,电影里的另一对情侣,Larry和Anna要世故得多。
Larry所知道的爱几乎与sex等同:他跟Anna认识,是因为Dan在Londan sex上的黄色恶作剧;当Anna说她爱Dan的时候,他只顾追问Dan的性能力怎么样;Anna要跟他离婚,要求他签字的代价竟然是最后一次ml... ...Anna最终又回到了Larry身边,不过在她的心中仍然埋下了Dan的影子。
正如Larry说言,Alice是个女孩,所以她的是非对错爱与不爱从来都是如此泾渭分明;而Anna是个女人,在自己喜欢的和自己选择的人之间,她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就算与Larry携手到老,她的心中仍然可以藏着Dan。
Larry和Anna的结局,就像在Larry开完皮肤科会回到家中的那一幕:Larry:那个ELLE的水龙头老是显得我十分肮脏。
Anna:那是你自己选的。
是的,有时候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我们最喜欢的,只是不知怎么地就这样被它终结了。
虽然Jude Law的模样对我来说眼睛稍微大了点,可是我必须承认我是冲着他找出这部片子看的。
一看之下,阵容如此强大。
开始因为Jude Law以为是英式温片;然后看见娜塔莉波特曼,知道没这么简单;再一看有大嘴,又以为是轻喜剧;最后出现克里夫欧文,开始想会不会是情节片。
理性的医生其实很暴戾,感性的作家其实很懦弱,知性的摄影师其实很犹疑。
反而只有率性的脱衣舞女郎最真实纯粹最直指人心。
纠纠缠缠反反复复,每一个寂寥辗转的夜,你思念的,是否就是身边的那个人。
或许这世界太多桎梏太多羁绊,已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情,以及,心底的阴影。
我们其实都还算是好人,不贪心,不欺骗,只是有那么一点点的自私,还缺乏那么一点点的勇气。
不能忍受你的一点点瑕疵,却忘了世界已然满目疮痍。
电影「偷情」(Closer)是四个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事件。
安娜(茱莉亚罗勃兹饰):一个离婚的知名摄影家。
丹(裘德洛饰):一个怀才不遇的小说家。
艾莉丝(娜塔莉波曼饰):一个年轻神秘的脱衣舞嬢。
赖瑞(克里夫欧文饰):一个潇洒自信的皮肤科医师。
丹与艾莉丝无意中邂逅,两人很快坠入情网,美丽的艾莉丝成为丹的灵感泉源,也让丹张开心眼,追寻自己真正想爱的女人─安娜。
和丹一见钟情的安娜,不愿成为介入别人感情的第三者,于是,阴错阳差之下,安娜和赖瑞交往,且成为赖瑞的妻子。
然而,越是得不到的爱情越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一见钟情的缘份,经过一段时间的远离,感觉更加强烈。
后来,安娜与丹还是相恋了,他们分别背叛了赖瑞与艾莉丝,在愧疚与爱情之中,他们选择了爱情,以为坚持所爱就是无悔,可惜崇高的爱情终究敌不过强烈的嫉妒心,丹说:『我们说好要彼此坦诚,妳只要说出来,我一点都不会在乎。
』事实上,「有些爱,只能做不能说」,一旦说了,就不爱了,一旦不爱了,坦诚又有何意义?
只是突显爱情的脆弱与人心的自私罢了!
这是一部幽默有趣的电影,虽然它说的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爱情问题。
编剧巧妙的将四个男女的关系串连起来,他们分别在爱与不爱时给予其它人甜美和伤痛,不同的爱情观与鲜明的自我,反应在处理感情的态度上,他们各有各的残酷,也各有各的软弱,我给他们四人做了一个「可恶排行榜」:第一名:丹(迷恋爱情,但最爱的其实是自己)他就是有本事在和艾莉丝谈分手时,仍以眷恋不舍的态度对她,所谓「温柔的残酷」就是如此。
他也可以口口声声说深爱安娜,却在安娜为他离婚之后,指责安娜贪恋旧情,以不当的方式伤害了他们“纯洁”的爱情。
说到底,丹最爱的仍是自己,他容许自己以爱为名的残酷,却不容许他的女人因爱而产生的瑕疵。
第二名:安娜(愿为爱情勇敢,却被爱情反将一军)一开始她不想成为第三者,却无法抗拒爱情的魅力,当她决定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无可避免伤害了深爱她的丈夫赖瑞,虽然很残酷,但她的坏心眼并非故意。
等她看清丹对她的爱情不过是一种迷恋女神的幻觉时,她终于了解爱情的美好在于朦胧的距离,一旦近距离逼视,只会不断受伤,说到底总会令她失望,不如好好生活。
第三名:赖瑞(被爱情狠狠伤害,决定悍卫自我全力反击)他很爱安娜,安娜的移情别恋令他深深受伤,他不想继续受伤,开始自我防卫,他相信真爱必须聪明的等待,在过程中也必须耍点心机,最好的方法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此,他以从容的态度投出一个决定胜负的变化球,并知道他那失去自信的对手,也将被爱情宣叛出局。
第四名:艾莉丝(相信爱情,直到看清的那一刻)只有二十出头的她,看似最年轻,对感情的态度却是四人中最成熟的,她自始至终坚定的爱着丹,即使为爱伤心欲绝,她仍相信两人的爱情如初相遇时那般美丽,直到丹反复探问她与赖瑞发展的程度,她终于醒了:『本来我会永远爱你的,但从现在起,我已经不爱你了!
』原来丹不爱她,他爱他的自尊胜过一切,既然如此,她诚实的答案和垃圾又有什么两样。
电影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情人之间总说要彼此坦诚?
但却没有人能接受情人坦诚的结果,这或许就是爱情的吊诡之处,他们必须彼此相信才能走下去,但要他们完全相信对方又是这么困难,他们都想要完美无瑕的恋情,偏偏强烈的妒意老是将爱情搞砸,原以为是「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后来才明白容不下的是自己感觉被背叛而受伤的心,说到底每个人所在乎的不是情人,而是在爱情里依旧骄傲的自我,当自我意识大过情人的一切,实话与谎言就像颠倒的真实与梦境,真的变假,假的成真,当他选择相信梦境以后,坦诚已失去意义,既然没有人在乎,说真说假又有何关系?
克里夫欧文为电影下了一个很妙的批注:『这四个人不断爱人又甩人,证明恋爱真是件辛苦又残酷的事,最后你会忍不住想「我们何苦要这样对自己呢?
」』是啊!
这也证明了人真是一种自虐的动物,总是不甘平凡,太过轻松平顺的恋情得不到珍惜,非得为爱情碰个头破血流:你伤害我,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最后真的不行了,至少我们曾轰轰烈烈爱过一场,也不虚此生了。
至于那些为爱犯下的愚蠢错误,应该也算值得了吧!
可惜,盲目偷了半天的情,却永远偷不到近在眼前的真心啊!
电影的开始与结束都传来Damien Rice纯净的歌声,相对于电影里四人错综复杂的情感,下一次的邂逅,终于可以简单爱了吗?
bullshit
不能完全说真话,本来可以永远。
Two handsome guys ,but neither is lovely.
糟蹋了DR的音乐
2006年1月16日
额,奇怪的时间观,价值观,价值取向,理解上有难度啊
Jude Law
片中男人就是自私自利的毫不考虑女方的感受。。。
很常规、常见的一部美国式爱情片。无感,无聊。
看不懂
情场将军是Larry这样的,他拥有一切令人着迷的外在条件,可是对谁都不那么要死要活的上心,他最爱冷静克制的自己。情场皇帝是Alice这样的,爱到毁天灭地,但收放自如。上一秒,她是你臂弯里的小鸟,下一秒她把你当作街角捡垃圾的流浪汉。
浅了点,本来可以更深刻的!
歌好听
貌似很多人推崇,但是无恋爱经验的人看得很马虎~
看的是删减版本?
大牌明星打着爱情幌子的无聊生活肥皂剧。20110202往杭州的火车上
又来固定句型。。。“听到The Blower's Daughter就知道看过了”。。。
OST 好棒
喜欢Natalie在结尾改的发型
一部自作聪明,娇柔做作的电影。罗伯茨从头到尾一个表情,还有她硕大的鼻孔。这部电影真的玷污了Damine Rice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