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穷人为什么要生孩子?
那有什么意义?
”父亲:“。。。。。。
,别这样说,别这样说。。。。。。
”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活着,活到活到没有路可以活?
活到一代又一代重复这卑微的生活?
活到为了生活不停的受到他人的伤害?
活到为了活着不择手段、扭曲人性、走向毁灭?
活到自己背叛自己的过去、背叛自己的文化和根?
不,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里,人,多数人还是会去for a better life!请相信人性!
因为这更好的人生,人在进步,直到今天!
这更好的人生,是可以享有人权宣言里的权利,是可以有富兰克林罗斯福希望的第二权利法案里的保障,是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是做一个正直的、感受爱、美的人,是做一个对他人怀有责任的人,是去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努力的人!
《A BETTER LIFE》就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
电影不但反映了在美非法移民的生活,遇到的问题,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它超越移民问题,用人性去谈论人,那里透露的精神震撼人心!
而且因为在现实里,无论东西方社会里的中上阶层越来越背离人性,被各种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再看电影里这个墨西哥父子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
十四年前,卡洛斯和他的妻子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洛杉矶来谋生。
和其他非法移民一样,开始的时候他们居无定所、漂泊不定、工作不稳、收入低下,每日苦苦的等待工作机会。
他们生下了一个男孩,路易斯。
而妻子却因为这种生活改变了,再也无法满足于这种生活,离开了他,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拥有了合法的身份。
而卡洛斯则带着路易斯艰难的生活在洛杉矶的底层,为了避免被引渡回去,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人忍受各种剥削和艰难。
六年前,遇到一位做小生意的同胞,才算工作稳定下来,做一个修建草坪、打扫后院的工人。
他们在郊区的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路易斯则因为出生在美国可以享有权利,在附近一所很不好的学校里上学。
这样的生活带给卡洛斯的是什么,电影或者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并没有抱怨、愤怒或者因为所遭受的而扭曲本来的人性,而且请相信这是真实的这类阶层和群体的特征。
他每日辛苦的工作、几乎没有生活、娱乐,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也很短虽然他一直在担心着他的儿子。
当他穿越洛杉矶,从非法移民居住的区域到穷人居住的区域再到中产居住的区域,那些破落、繁华、问题还是生活都仿佛和其无关。
他是隐形人,隐形于这个社会,可他不是伤害他的人嘴里的那些人渣、可怜虫、蠢货。
他学会了英语,他认知这个社会,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他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渴望更好的生活。
可他害怕,害怕任何企图更好的计划都会被无情的遣返回国给摧毁。
因为他无法改变,虽然他看见那些举着美国国旗游行抗争的人们的努力,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
在现实里,虽然奥巴马一直在放宽在美非法移民的政策并继续努力着,但保守的共和党之徒们一直在阻拦。
而他的儿子,路易斯,十四岁。
你知道任何单亲家庭而且父亲因为工作又经常不在身边的男孩子生活在底层社会里,他面临怎样的环境。
没有礼貌、讨厌学习、早恋还厌恶他父亲的人生和工作,他处在一个转折时期。
就像那些变成混混的帮派分子给他说的:如果可以更好我不会加入这个最后因为枪杀或者某种病毒而注定死去的道路,他在犹豫:继续这种毫无意义的活着还是加入帮派。
人性总是被伤害或者绝望才会做出愚蠢的事情来,他在欲望的满足和人性的本善间犹豫着。
改变突然发生在这对父子身上,父亲的老乡赚足了钱准备回乡开农场,他希望把他做小生意的工具和汽车卖给父亲,可父亲还是因为可能的被遣返而犹豫着。
老乡走了,他就会再次失业。
当他失业的第一天又回到六年前等活干的老地方的时候,他决定筹钱买下汽车和工具,成为老乡的角色:一个小雇主,做杂活。
其间,一个同样等活的老乡给了他半个面包让他感激不尽。
前妻的帮助让他如愿以偿,他很高兴,甚至是他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他只买了两样东西,上帝的雕饰还有儿子喜爱的球队的球衣和足球。
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听到父亲说这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会越来越好,会搬到好房子里,会找个更好的学校。
儿子犹豫的倾向成了那个父亲的更好的生活上。
可良善的父亲为了报那个半个面包的恩,雇了那个等活干的老乡,让他成为过去自己的角色。
帮助他,给他钱。
可这位移民已经被生活扭曲,在卡洛斯工作的时候,他偷走了父子俩更好生活的工具:汽车和工具。
一个寻找汽车和工具的历程,成了追寻更好生活的历程,也成了父子之间交流、让儿子理解父亲和选择怎样未来的历程。
在历程中,父与子的合作,让儿子看到了一个正直、善良的父亲,让儿子看到了以前父亲是如何劳作的,看到了非法来到美国的人生活的惨景,让他看到了他已经疏离的他的根和文化。
这期间有矛盾,但最后儿子从这父亲身上看到了追寻更好生活的努力,看到了那个目标和意义。
父亲信守承诺,对待他人尤其是处于困境里的人总是理解、宽容,而且不做任何越轨和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在寻车其间展露给儿子,儿子明白了过往自己认识的偏见和扭曲。
当他们就要成功了,他们又“偷回”了那辆车和工具,可他们遇到了警察。
父亲停下来汽车,被警察逮捕并要遣送回墨西哥。
如同电影里描述的也是现实里展示的,即使这些移民缴税、有孩子甚至更多也只有3%的可能性在NGO的帮助下取得合法的身份。
父亲就要被驱逐出境了。
儿子无法接受和抛弃他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原先要他加入帮派的伙伴又来找他,可他变了,他的父亲让他改变了。
他去和父亲在监狱里见面:父亲:“你问过我,为什么要生你。
我只是做了老家所有男人做的事情。
娶个老婆,来到北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别的出路。
我和你的母亲彼此深爱着对方。
但来到这里,一切都变了。
你母亲变了,她想要的,我满足不了她。
只剩下我和你,没有钱、没有工作,我不知道如何照顾你。
我心中也有愤怒。
只有一件事支持着我度过难关,就是你。
照顾你长大,就是我的动力!
我想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出人头地,我觉得一切就值了。
是为了我,找个理由生活下去。
我很抱歉我是这样,我很抱歉。。。
”儿子:“不,不,你不要抱歉,你总是做的更好。。。
”父子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歌,相互承诺要更好的活下去。。。
看到这我已经忍不住眼泪了,那是人啊,一个好人啊。
现实的无奈和制约总是施加不需要的苦难在他们身上!
当电影最后父亲和同伴冒着危险,为了儿子承诺穿越沙漠的时候,那足以让我泪流不止。
这是多么好的一部电影,在展现美国非法移民问题的时候,用的是人性。
而父与子彼此理解的设计,一方面是对非法移民偏见消除的阐述,一方面是加强了对这更好生活的阐释!
而那对所有人都有意义!
最后,不得不比较一下中国的“非法移民”:农民工!
他们和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没有卡洛斯的难题。
他们和卡洛斯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来到城市谋生。
他们甚至比卡洛斯付出的更多、遭受的剥削更多、遭受的歧视更多。
他们遭受这一切的理由是什么呢?
这等级化的社会,这等级化的权利,这资本侵蚀没有底线的社会。
他们没有住房,无论是租还是买。
因为中产和大学生们都叫着没有钱买或租房子,他们哪里有资格谈这些;他们的孩子不能上城市里的学校,不能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无论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还是文化、娱乐。
因为城市里一些人都叫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哪里有你们的份?
卡洛斯的痛是全球化的痛,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而我们这里的社会问题,根还在内核的未现代化,等级、从上而下、割裂还有政治权利的阉割。
这里全是提各种既得利益的人说话的人、知识分子或者利用穷人的人。
这样用人性,没有偏见的,长期的投入弱势群体、替他们说话的人太少了。
正是这样,好人永远得不到褒奖,遭受苦难的人永远遭受偏见,这社会扭曲极了。
长久了历史里几乎没有真正的进步运动,这扭曲不断施加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王朝更替里重新来过!
现实里,我们当然也看到纠正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请恕我悲观,长久的观察这些人,他们的大多数并没有超越过往那些无用的努力。。。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鲁迅01喜欢关于贫穷、苦难与正直的电影,它们让我知道,这世界有太多阴暗的,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有太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被苦难碾碎了骨头和血肉,依然拼命挣扎着向往美好明天的人,它们也让我相信,不管最终能不能遇到更好的生活,都应该有为了更好的生活所做的最正直、最乐观、最坚韧,也最默默无闻的永不放弃的努力。
但这种电影也让人看得时候,心惊胆战,因为你总要替主人公担心,怕后面还有更大的苦难等着他们,怕他们偶然得到的那一点生活的眷顾最后是春秋大梦,怕他们耗尽气血的挣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付之一炬。
是这样的电影,让我明白,生活中有太多不管怎么努力都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也是这些电影,让我在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时,多了一些顺从、接纳与包容,少了许多抱怨、愤怒与不平。
人生原本可以更糟,多么庆幸,那不属于你。
02《更好的生活》,主人公是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的园艺工人卡洛斯,与14岁的儿子路易斯相依为命。
他不是一个温柔的父亲,对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读书很重要”“你要好好学习”“不要重蹈我的覆辙”之类的话,他不懂关心儿子,不知如何给予儿子想要的疼爱,不了解青春期的叛逆和敏感,也或者说是因为生活的贫穷、忙碌和辛苦,让他没有精力再去扮演一个慈父的角色,但是在卡洛斯深沉的内心,就像电影最后他对儿子“告白”的那样:“我爱你,对我来说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卡洛斯原本有一份稳定的园艺工作,可因为老板布莱斯卡要离开美国,他面临失业,布莱斯卡想劝说卡洛斯买下他的卡车和工具,“你不只是买一辆卡车,或者是做成一笔生意,你买的是美国梦,如果我卖给别人,你就没了这个工作,回到六年前我刚认识你的那副田地,和一群绝望的非法入境劳工们一起苦苦找工作,饱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卡洛斯没有驾驶证也没有买车的钱,他只能回到劳工聚集地,每来一个招工的人,就有一群劳工像饿虎扑食一样拥上去,他绝望的看着争先恐后的工友们,无助的叹息着。
终于,妹妹借钱给他,买下了布莱斯卡的车,生活一下子从忧郁的哀乐变得欢快昂扬了。
他先是去商店给儿子买了球服,又把卡车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直接开到了儿子的学校,那份抑制不住的想要与儿子分享的喜悦呀。
父亲开心而骄傲地问儿子:“你觉得怎么样?
”儿子:“布莱斯卡的车?
不错啊,以前见过。
”父亲仿佛要给儿子一个惊喜似的:“已经不再是布莱斯卡的车了,是我们的了。
”儿子却无动于衷地说:“啊,对你来说,真好啊。
”父亲:“不,是对我们来说。
”
或许是因为年纪渐长,终于懂得父恩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总是格外心疼那些父母。
“我要把这生意做出点名堂来,我会把它做大,那样我们就可以搬出这里,你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我星期天也不会再工作了,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共度一些时光。
”卡洛斯的眼里明明写满了欢乐、激动还有对儿子讨好般的爱,可儿子呢,几乎从头到尾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或许他也受到感动,却像父亲一样,不会表达了。
03有了车之后,卡洛斯来到劳工聚集地想找一个合作伙伴,当成群的劳工像他奔来时,他毫不犹豫的选中又瘦又老的圣蒂亚戈,只因为某天一起等工作时,圣蒂亚戈分给过他半块饼。
受过伤害,见识过冷漠的人,才更敏感于别人的一点点善良,也更容易给予感恩与回报。
可生活真是会捉弄人,卡洛斯毫无防备的把自己的技能教给圣蒂亚戈,而圣蒂亚戈却趁卡洛斯爬到树上的时候,偷走了他的卡车和手机。
卡洛斯绝望的嘶喊着,跌跌撞撞的追在卡车后,可车还是开远了。
他的美国梦,他对于更好的生活的憧憬,他答应儿子的更好的房子,更好的学校,都再一次成空。
他们通过一个认识圣蒂亚戈的工友找到了他的住所,可圣蒂亚戈已经搬走,还把卡洛斯的手机以4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另一个人。
卡洛斯的善良、正直就在这找车的过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那个买了他手机的人主动把手机还他时,他并没有觉得理所当然,而是想掏钱给这个人。
当他们从圣蒂亚戈宿舍出来,儿子阻止他给带路的人钱:“不要给这个傻子钱,他又没带我们找到圣蒂亚戈。
”,可卡洛斯说:“我们有约在先,他带我们来了,我也要遵守诺言。
”儿子说:“不,给他一半。
”他却突然冲儿子吼道:“不要再说这种混账话。
”穷人的正直,总是让人肃然起敬,不管处在什么境遇,他总能坚守着属于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与尊严。
终于在一个饭店找到了圣蒂亚戈,却得知他早已把车卖到黑市并把钱寄回老家,儿子路易斯气愤的对圣蒂亚戈拳打脚踢,卡洛斯为了阻止儿子冲动的打了儿子一巴掌。
卡洛斯面对圣蒂亚戈时,眼神里流露着的不是仇恨,不是怨愤,只有无奈与委屈,他似乎并不恨这个偷车贼,或许是因为记得他的“半块饼的恩情”,也或许是理解这个偷车贼同样的生活不易,大家都是苦命人,又何必互相为难折磨呢。
光这表情就让人心疼的想哭了世上总是有一些如此让人心疼却又不得不敬畏的人,就算自己身陷囹圄,却依然看得见别人的苦难,即便没有人对自己同情、伸出援手,甚至还落井下石,他们却毫不吝啬自己对别人的怜悯与宽容。
04最后,父子终于找到了卡车,并合作偷车成功,儿子兴奋的尖叫:“太疯狂了,你太彪悍了老爸,这是我见过最难以置信的事了。
”卡洛斯则微笑着感激的对儿子说:“路易,谢谢你和我一起来。
”然而,真正最沉重的一击还在后面,当他们还未彻底的从偷车成功的喜悦中平静下来,警察出现了,儿子大喊着,让卡洛斯继续开车逃走,可他却在警察的命令下乖乖停车。
生活似乎总是,先给你一点小小的惊喜,紧接着就又扔给你一次重创,卡洛斯被遣返回国。
临走时,他对儿子“告白”:“你问我,为什么生你……在小乡村,你只是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找个女朋友、结婚,然后向北走,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所以我们来到这里,有了你,因为我和你妈妈非常相爱,但人是会变的,这里的一切都和我们在家乡时不同,你妈妈变了,我给不了她想要的,所以她离开了,只剩下我和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带着一个小孩,没有钱,没有固定工作,我心里有很多愤怒,但让我度过了这一切的,是你!
想要照顾你,想要看着你长大,因为我爱你,对我来说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I want you to be able to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爸爸也想做一个完美的爸爸,可是爸爸无可奈何啊。
儿子嘶喊着:“答应我,你会回来,答应我你会回家。
”虽然生活的苦难没有停止,但父子之间,终于雪融冰释。
电影最后,儿子穿着父亲买给他的球服在踢球,而此时,卡洛斯正和一群偷渡者准备再次偷渡到美国,他对着前方的漫漫长路说:“let’s go home。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走在继续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路上。
生活没有停止,就决不放弃挣扎,大不了再卷土重来。
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我们看一部电影欣赏一部文艺作品,会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以往的经验称赞它的结构多么缜密,技术如何娴熟,思路有多创新,表演如何惊叹....而当我们以这种思路来评论一部作品时,往往会忽视最真切的东西,也就是人,生命本身,个体切身体会的思绪和情感。
不久前朋友跟我倾诉她看了一个短视频,是一个还在啼哭的婴儿遭到继母暴虐,让她非常的揪心以致无法释怀,而事实上是那个故事虚假又浮夸。
尽管我们可以嘲笑她的浅显无知,用一堆理性的论断来打碎她的情绪。
但当她作为一个普通又平凡的母亲,以一种有限的眼光来看,那便是再真实不过的故事。
一个局外人或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可能永远也无法从这一虚假的故事中体会她所感受的强烈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而对故事的核心,人,情感,生命本身毫不提及,好像我们欣赏的陶冶我们情操的只是那些令人称赞的技术和形式。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是理性的,我们要深思,要反省,我们不愿把思绪简单的放在表面的故事上,放在戏剧性上。
可我觉得恰恰相反,当你具备大量的知识技巧,具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并且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你就不用也不愿再受限于形式,不愿下意识的思考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是怎样,这一镜头的意义何在,这种场面调度,光线,剪辑,音乐,文化,背景知识又在表达什么。
毫不夸张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彻底的感受电影理解电影,对于任何艺术形式也是一样。
正是基于这种反叛,我往往对此漠视冷淡,在我看来值得被称赞是那些个体的真实情感。
可惜我的学识非常有限,要做到这些还是很难。
技术和形式可以作为我们向别人推荐它的理由,但不应该当作评价它的一切说辞。
《一个更好的人生》中的一个镜头,当爸爸的车被老汉偷走后,屏幕定格在爸爸的脸,那双眼睛照射不出怒火,也透不出没有丝毫的绝望,那是在昭示对坎坷不绝的宿命式接受。
我为这双眼睛纠结心痛,也肃然起敬。
儿子问,为什么生下我?
为什么穷人还要孩子。
爸爸顿时语塞,回答说不知道。
爸爸只是在为心中的美国梦坚持着,为照顾儿子一路走来,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
很多人都在希求更好的人生:赚更多的钱,搬到好的住处,上好的学校,有大把的时间游玩陪伴。
仅此而已。
可大千世界中,无数人无法过上更好的人生。
电影中这对父子更好的人生,相反越来越没落,越来越一无所有。
一切与初衷相悖,即使被驱逐出美国,爸爸依然希冀:更好的生活。
犹如很多的北京梦,北漂将梦想藏匿在北京的上空。
也许,只有夜晚还能看到少数人的梦想在闪烁。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了此行最初的目的,我们会迷失,会沉沦,荒废时间。
逐渐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何在此生活,我们被更多的假象所欺骗。
爸爸跟随大多数人,恋爱结婚生子北行……就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方式去生活,除此之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的道路可走。
而现在,他只追求的是一个更好的人生。
你呢?
是在盲目地追求着最高目标还是在随波逐流忘记梦想,还是在脚踏实地一步步地更好?
更好的信念,你有吗?
2-Mar-2012一个墨西哥屌丝的悲催人生,如果不是连续几届美国总统的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政策,这些来自墨西哥和亚洲的非法移民或许只能在故乡终老,然后让下一代重复自己的悲催。
这些黑下来的第一代,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每一分钟都在担心被抓走,没有笑容的生活,做着最卑贱的工作,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坚持,for a reason to live, 家人就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孩子给他的那些片刻的安慰成了支撑他的东西。
可惜这个孩子挺混蛋,不知好歹,但是在失去汽车的最关键时候,十几岁的孩子反而足够坚韧,带着老爸去找回汽车。
这个墨西哥小孩在美国出生,在心理上,有着身处自己过的大气。
而老爸的角色怂了整部电影,面对着枪口用车撞开护栏;当失去能打电话给孩子的电话卡的时候雄起了;只有在最最关键的时刻,他才允许自己暴露天然的雄性。
“穷人为什么生孩子”,孩子问了老爸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貌似很容易回答,这只是人类自我繁衍的本能。
但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怀疑,从最最客观的角度,困苦的国家民族人群的家庭,生个三五个孩子,这些孩子会有怎样的宿命?
我曾觉得男主角是本色演出,冗长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只给了这个最佳男主角入围者一个镜头。
他坐在一个挺偏的位置,给了观众一个羞涩又不易察觉的微笑,正如他在电影里面一直展现的那样,非常本色非常纯真。
电影中分给他半个面包的桑提亚哥,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偷走了他的车,看得特别唏嘘,人性的变化和坚持往往就在一线之间。
突然想起《破事儿》中杜汶泽演的那一段,性工作者在得到他的帮助后,很自然地靠在他的肩头,两个一定会形同陌路的人在那一刻有着最原始的感情,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在一线之间?
被偷车那段真是太“共感”了;前半个小时算是非法移民“日常”,这一层的积累才能让被偷车的那一段产生如此强的共感(不得不赞镜头展现的内容);寻车开始镜头语言可以说很“精炼”,特别是父子间相处的细节,有几个镜头处理真是棒,比如看骑术表演时的表情变化和儿子追上父亲等车去黑市一段;寻车回来后急转直下变成了父子离别记,父亲被抓进的那一刻我突然松了一口气,虽然一直期待有个happy ending,但结果仍保持其残酷性让我体会到了真实,这就是美国非法移民的一部分现状;结尾处,儿子在球场踢球(未踏上歪路),父亲再次踏上“归家”之途,突然就想到影片的片名,对儿子来说,父亲确实为他争取来了“更好的生活”,而他自己呢?
而对于这一点确实有诟病之处,父亲全片的形象太过勤恳忠厚,估计床破看了会说这是非法移民宣传片。
但我不得不说这宣传片拍得也太好了。
小bug忽略不计,但最后对于儿子的选择处理略欠,最后选择不入帮派是被父亲感动了?
如果这么轻易感动父子关系也不可能多年如此僵。
寻车过程中他可是多次与父亲发生冲突,以及寻车回来后被警察查驾照那段的争执,其实这些都能从侧面反映儿子“帮派处世”价值观,而父亲被抓后儿子不是更应该无助绝望吗?
感觉硬生生把父亲“伟大”的价值观强压给儿子?
卡车被偷后不久他就已经表达了对父亲食言的愤怒(揍偷车人那段)。
感觉父亲被抓后应该再补儿子心理变化的镜头,全凭被驱逐出境前父子那段对话(或者电话留言那段),还是略欠说服力,这可能是我吹毛求疵,因为其实全片如此强的共鸣感已经足以诠释最后儿子的选择,就好像观众就是这个儿子一样,所以选择也如此顺理成章,脆弱的我们总要有一个“happy ending”的结果。
可是结尾父亲的“归途”总是会让人想起片中他和前搭档的对话以及和NGO律师的对话,这到底是为儿子高兴呢,还是为父亲担忧呢?
反正这结尾算是“画龙点睛”了。
《更好的生活》,是关于墨西哥非法移民在美国最最最底层挣扎着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看完让我感动。
因为是关于墨西哥朋友的电影,正好本期中国改革上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新军先生有一篇关于墨西哥的长文:《墨西哥:政党轮替又一轮》,结合起来一看,有一些感触。
高先生在文中对墨西哥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的描述,令人心惊。
由此,高先生呼唤墨西哥的良政。
他认为此时此地的墨西哥,良政比政党轮替更重要。
看了这部片子,我感到一些认同。
由此联想的自然是中国,大约有以下的几点启示,其实都是财新和财新的朋友曾经说过的。
只不过因为墨西哥的事,让我觉得它们更重要了,所以记下来:1)中国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
舒立曾在微博上说过:现在如果不弄好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未来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想想财新关于北京市郊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报道,想想我家乡那位为女复仇的母亲(她也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然后在子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再看看《更好的生活》中那位墨西哥孩子的处境,我的心很焦急。
我想:如果能够拍一部描写北京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纪录片,在相关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最近的各种纪录片影展非常多,以后我会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也建议财新视频能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跟进,采用合作的方式,发一些这些题材的片子,组成一组有意义的全媒体的报道。
2)赤贫人口的脱贫问题。
茅于轼老师讲过,他为什么要做小额贷款,是因为赤贫人口没有剩余资本,每天为生计奔波,所以根本无法脱贫。
《更好的生活》里的那位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他来说,如果拥有一辆汽车,他就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就意味着前途。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理解了茅于轼老师的话,和小额贷款的作用。
我想:如果在小额贷款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3)宪政的紧迫性的问题。
上期中国改革读书会上,张维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最紧要的是宪政。
看了这部关于墨西哥的电影和高先生的文章,我想了很久,觉得此时此地,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宪政更现实、更紧迫。
因为有了宪政的框架,很多事情就可以做,比如废除劳教制度这种明显违宪的,又比如官员财产公开这种可以通过人大立法来解决的。
这比每天喊,要强。
总之,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身又还在中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看到墨西哥朋友在美国的情况,我也希望中国人有更好的生活。
我觉得,这种愿景,不能丢。
不能破罐子破摔。
本期中国改革上还有一篇文章,从三国演义到最近的二号首长,讲官场小说的演进,看得我揪心。
其中说:象国画这种小说,还带一点冷静的反讽,而二号首长,完完全全变成了一种炫耀和猎奇。
我看过《国画》,认同作者对国画的评价。
如此,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人文精神、传统道德精神的进一步衰落。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
我一直以来是认同儒家的一些思想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道德的,觉得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现在看来,这些思想和道德都在衰落。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用我微弱的声音,表示一点反思。
但电影《更好的生活》也让我觉得,还有一点希望。
电影《更好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父亲,他对偷他的车的人的容忍、对买他手机的人的一再道歉、对自己诺言的遵守,从中我都看到了君子的风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看重的那部分内容的影子。
由此我觉得:这些我认同的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很可能就是普世价值。
由此,只要有人在,它们就存在。
我又过忧了。
看到电影的这位父亲,我就对他的儿子很有信心。
这位儿子在电影里后来也没有让我失望。
想想自己,很多地方赶不上这位父亲。
我要向他学习,也给宝宝做一个好的榜样。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世界,只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己。
《更好的生活》的确是为数不多的能把我看哭的电影之一,况且这还是一个在21世纪的北美大陆每天都在上演着的故事。
关于每天漂泊工作没有着落的父亲,关于不爱上学跟“坏孩子”混在一起的儿子,关于跨越边境为了去追寻更好的生活的人们。
写这样一篇影评并非易事,即使此刻只是站在屏幕之外看着别人的故事,因为它让我哭过。
以至于我想描写某一个情节就得把当时的场景从脑海里再搬出来,这似乎像是痛苦的回忆,回忆他们并不幸福的生活。
用1.9万美元买来一辆二手的卡车,然后买来车里新的摆设和挂饰,开车前做着祈祷。
而当他把卡车送去洗,他远远的看着洗车工在它的卡车上拿着抹布擦拭的时候,你却可以看到那种眼神,仿佛那里不是一辆破破烂烂的卡车,而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珍宝,那里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感激,那似乎变成了一张昭示着美好明天的船票。
“这不是我的,是我们的。
”“我们要从这儿搬出去,让你上更好的学校,而且我周日也不用上班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这些话如此平常,却又意外的温润柔软,说的我心动。
可是故事注定了要曲折,昨天还善良的人今天就会因为生活的所迫变成另一个“恶魔”。
他爬上高高的棕榈树仿佛看见整个城市都在脚下,低头,昨天才买的卡车今天就被偷了。
是不是善良的人都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因为相信别人而搭上了自己的明天?
“如果找不到,我只能…。
”那个平时吊儿郎当的男孩也终于不知所措地抓着头发,房间里灰暗色调,更像是彰显着那股不能让泪水决堤的压抑。
前一刻还以为可以接近天堂,后一刻又被重新打回地狱。
生活的压力让他顾不上吃饭便要去找偷车贼,可是当男孩说出“不,我们要共同面对”的时候,似乎又像是在绝望的深处看到了希望,即使什么都没有了,他还有他的mijo。
那个似乎不务正业,不爱上学的男孩,那个每天打架,被勒令停课的男孩。
它也曾不懂事的问“你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
为什么穷人还要生孩子?
有什么意义?
”也曾怄气般地回答说“不去。
”那一刻,我像是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问出一样的问题,说出一样的话语,却不知道坐在对面的他们也曾如此伤心;明知是希冀的眼神,却用冰冷的话语把所有的爱扑灭。
要用多久我们才可以懂事?
要用多久我们才会长大?
要用多久我们才能学会去回报那一份最浓最深最珍贵的爱?
他说“我不想你惹上麻烦。
”“我不用你担心。
You ain't gotta worry about me.”“我就是担心,我一直都在担心你。
But I do worry.I worry about you all the time.”还好,那个他一直在那里。
“小心,儿子。
”“撑住,马上就好。
”“谢谢你陪我一起来了。
”即使生活已然如此艰辛,他依然信守承诺,用可以做的一切继续做着他认为对的示范。
那张价值5美元的电话卡成了他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也成了继续支持下去的全部勇气,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你问过我,问我为什么要生你,你知道的,在我们来家那会儿,我只是做了每个男人都该做的,就是找个女人,然后结婚,然后就来到了北方。
就是这样,因为我也不知道别的出路。
所以我们就到了这里,然后,有了你。
”“为什么。
”“因为当时我和你妈还深爱着对方,但是后来,人们都变了,事情也都变了。
你妈也变了。
她想要的,我满足不了她。
所以,她就走了。
只剩下你和我,没有钱,没有稳定工作,也不知道带着年幼的你,该如何生活。
我心中也很气愤,但是,只有一件事情,支撑着我,帮我渡过难关,那就是你。
能够照顾你,看着你长大,是我的动力。
因为我爱你。
儿子,你是我在这世上最重要的人。
我,我想要给你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出人头地,那么这一切我都觉得值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生你,是为了我,为了我,找个理由生活下去。
我很抱歉最后是这样。
我真希望你不用看见这样的我,抱歉让你失望了。
”“不,爸你从没让我失望。
”“我做的不好。
”“你做的很好,你总是做的很好,总是。
”影片的最后,加洛林重新踏上偷渡美国的漫漫长路,枯石沙砾,杂草黄叶,那一幕,颇像是修行者的行迹。
可是,你知道,当我和你在一起,那里便有更好的生活。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如果五年前你们和我说,我会不屑一顾。
但现在,我大概会点头。
有一切,或许有点偏激,但大部分是能有的,如果你有足够的钱。
【我的老师曾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能买到,如果买不到,是你出的钱不够】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有些时候则不能。
年纪越大,就越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可是这种话也只是说说而已,很多努力的人就不相信,他们为了很多说出来就足以感动你我的理由或者梦想,一直努力着,努力相信这句话,更好的生活可以自己实现,只要努力。
我是应该崇拜他们,还是应该可怜。。。
那些努力生活的人,或许换个词,生存。
【你得承认现在这世界很多人还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的】那些努力生存的人,常常让我吃惊。
充满韧性,又充满张力,就像电影中的那位父亲。
能够忍受生活中的一切重压,不公平和残酷。
对待欺骗他的,欺负他的,他都可以放手,都可以忍耐。
我不知道这种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谁能告诉我?
为什么?
他们到底是生活的大师,还是可怜虫?
到底是最现实的,还是只是一群认不清现实的蠢货。
显然,这个世界不是努力就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显然,物质世界就是比精神世界更直观的直播我们的生活状态。
显然,所有人都是通过这种直观来评判我们的生活是否成功,还是失败。
显然,我们就是tm的在意这种评判。。。
那么,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不是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种像儿子,充满愤怒,放弃自己。
一种像父亲,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这两种生活方式都让我想哭。。。
所以,是努力的破坏,还是努力的创造?
我们能从哪种方式更迅速的得到快感?!
当你的目光掠过外边那些比你生活安逸、富足的人们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可怜自己,还是继续憧憬,更好的生活?
ps——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这种人陪在身边,那么,我们真tm幸运。
pps——电影中父子俩找车的那一段,在向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致敬。
非法移民的故事注定是伤痛的,这条通往better life的路总是荆棘满布,不管结果怎样。
这部片子的几个瞬间是能触到人心底的。
Anita的那句话“Everything's gonna change. That's why we came here, right”是最好的注脚,沉重地在“梦想”这个词下面划了着重符,Aemrican Dream 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人生而不平等的世界,当机会从本质上就不可能面对所有人而均等,叫嚣着自由的美国,在这些无助的非法移民面前只能选择同样沉重的沉默。
我们怎么去弥合这条鸿沟?
Apa爬到高高的棕榈树上,放眼望到漂亮的洛杉矶市中心,"It's a beautiful view."这是他在梦想面前能够发出的最简洁同时也是最美丽的感叹,那个可以望得到的繁华市中心,高楼林立,落地窗反射绚丽的阳光,这是影片中美国梦在apa面前第一次现身,多年来的努力,为家人为自己,也许只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不再遥望。
两人偷车冲过警戒线,保安举起手枪直指apa,apa面不改色重踩油门,但是在警察的扩音器面前却慢慢停了下来,他心中那个衡量是非的天平怎样倾斜?
那个自称来自NGO的律师一字一顿地对他说“though it's quicker and easier to reenter”,是对这个人群怎样的同情。
有时会困惑,为什么违法和人情相通,如此何立该法?
有什么力量大于保护个体的尊严?
一层层探究,最后发现,国界隔开的是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保护的是既得利益,和国内的不平等本无二致。
一声叹息。
Apa最后对儿子说"I want you to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希望有那么一天,一个墨西哥爸爸可以在墨西哥这样对自己的儿子说。
父子情感人至深,小人物在移民路上被折磨得惨不忍睹,剧情还是可圈可点。但是这只能算是题材的优秀,论起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其实都只是一般。果然故事的优秀大过电影本身。末了,也有些许同感,都是这条路上的不归人。
也不是懦弱也不是善良也不是原则……其实就是个试图当个好父亲
一个非法的,墨西哥父亲的美国梦
这导演是暮光之城的导演?呼呼 不错的片子
德米安·比齐尔那张脸就足够击溃眼泪防线!对他无助的样子毫无抵抗!
哈哈,我從沒見過這麼可笑的片。碰上這麼無能窩囊的老爹,我要是他兒子,我也會說:你為什麽要生我?無能,還固執,擺個臭臉。自己都混那麼窩囊,有毛本事教訓兒子!的確是更好的生活,進監獄了!因為啊,在監獄生活都比在外面生活強!怪不得媽媽不要這個家了呢,我看對了哈!
題材吸引 情節一般
感人至深的父子情,父亲很善良,希望能重逢吧。
3.5 题材有点旧,冲突还是不够
四星稍差
扎扎实实的四星推荐。
要多看看接地气的电影。
最后一句台词是“我们回家吧”,对于这些跨越边界的墨西哥人来说,美国有他们的家人,那个不断驱逐他们的地方才是他们的家。德米尔·比齐尔演的真好,那种流露出的情感是如此真实动人,即使他90%会在小金人争夺上失败。
结局真是……sigh。“穷人为什么生孩子?”可能只有中国人是为了养儿防老吧……5知,亲情无能患者
很完整很动人
我总是难以认同这种抛下一切去追梦的生话
此乃标准的让人越看越郁闷的故事,前半段告诉你父子间沟通不畅有多可悲,后半段告诉你哪怕实现了沟通却还有太多掌控不得,让一切似乎成为徒劳。非法移民故事总是伴随着无解的伤痛,而片中的父子差异并不限于两代移民,想想我们自己,岂不也是惊人的相似?抓住可以抓住的。
导演有骗眼泪的嫌疑。
这种题材都被拍烂了
离乡别井的好日子,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