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

Identity,杀人游戏,致命身份

主演: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约翰·浩克斯,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克里·杜瓦尔,约翰·C·麦金雷,威廉姆·李·斯科特,杰克·布塞,普路特·泰勒·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剧照

致命ID 剧照 NO.1致命ID 剧照 NO.2致命ID 剧照 NO.3致命ID 剧照 NO.4致命ID 剧照 NO.5致命ID 剧照 NO.6致命ID 剧照 NO.13致命ID 剧照 NO.14致命ID 剧照 NO.15致命ID 剧照 NO.16致命ID 剧照 NO.17致命ID 剧照 NO.18致命ID 剧照 NO.19致命ID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致命ID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彝海结盟超越情感花牌情缘OAD美人危姬绝命档案南方大作战反诈风暴之不可饶恕青春濛濛混世游侠远离天堂残香无痕人鱼又上钩OADX档案第十季虫林大作战爱在云霄某种女人如何培养一个女孩他们的生活喵不可言大唐女巡按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别惹前女友青春期猪头少年不做怀梦少女的梦沉睡的妮可艾米·舒默:长大当妈巴瑞第三季金三角之无法伤悲潜艇总动员金沙血拜托了,花戎少女

 长篇影评

 1 ) 其实是致命身份

一个雨夜!

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

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

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2 ) 客观的时间轴整理(医生说的是死了10个人格,共11个人格!)

在我看过的推理侦探小说、电影、动漫作品中,这个电影算精神分裂影片中出色的一部。

虽然我喜欢诺兰,但我甚至觉得《致命ID》比《记忆碎片》更有逻辑,更好看一些。

毕竟《记忆碎片》主角的病不是精神分裂。

哎扯远了。

我反复观影至少3遍,也阅读了大量前人的评论,做出了总结如下。

   有剧透哦!

   背景: ————    影片开头,是医生与杀人犯Malcolm River(胖子麦肯.芮弗)的对话。

River谈到了他母亲是妓女。

镜头穿插出现的一些英文的犯罪记录的画面可见他母亲姓名:Callie Rivers,犯下卖淫、持有毒品相关器具、小规模盗窃、违反假释条例、酒驾。

他母亲的被捕地点:Pensacola,佛罗里达州。

胖子应该是1963年 (也许照他后面的自述,是5月10日)出生,因为1:39处有一份1972年6月11日的佛罗里达州旧报纸登出‘9岁小男孩被妈妈锁在汽车旅馆厕所并虐 待’。

然后小芮弗就被州政府看护,然后被送往州立儿童寄养中心(Florida state foster care agency)。

然后出现1998年5月11日旧报纸,说Lakeworth公寓出现凶杀案。

然后是凶手麦肯.芮弗被捕的报纸。

医生问River他是否记得谋 杀案?

River说Columbia市是南卡州的首府,等等。

医生又问他是否曾在1998年5月10日杀死6个人?

River自己说道5月10日是他的生 日,有点答非所问。

精神科医生诊断他的行凶是由于精神分裂(多重人格)导致。

但随即有报纸显示精神错乱辩护遭到驳回,即将被处以死刑。

   影片正式开始: ———————— 精神科医生新发现了River的日记,作为证物,在River死刑前一天的午夜要和法官等人举行听证会,也就是要求重审,并且要服用药物后的 River亲自出席作证。

接下来11个人在与世隔绝的雨夜发生的连环死亡,其实是医生给予River药物治疗后,他体内人格互相搏斗的过程,根据拍摄镜头 的模糊与伸缩处理,观众可以看出人格的切换。

医生法官等人可以通过听River体内的不同人格的对话,了解目前事态的进展。

因为残杀与众人格不断探讨案情 是交织进行的,所以River应该是一会儿变成人格1说话,一会儿变成人格2说话,一会儿变成人格10说话,外加一个不说话的人格11:小男孩。

   医生发现的人格数,也就是汽车旅馆的人物:11人。

———————————————————————— 关于到底有几个人个,10个还是11个,大家争论不休。

这个我觉得是电影故意营造出来的纷争。

说10个的人,正是被电影误导了。

A,为什么肯定是11个?

1,逻辑推理:影片1:23:00处,医生说We witnessed the destruction of 10 identities tonight.我们今晚已见证了10个人格的毁灭。

注意!

是毁掉了10个人格,还剩1个人格是妓女,所以一共11个人格) 2,铁证:现实世界中,出现了一本新的证物——日记本,才有了这次临行前的连夜审判!

注意影片1:13:13处,日记翻到那一页用红笔写满TIMOTHY YORK的名字!

这是不说话的人格11的日记,小男孩的笔记!

所以医生一定发现了小男孩人格的存在(或者通过对父母的访谈其实也应该是能够了解到的),但是,小男孩人格太牛了,motel的警察都猜不出来,更别说医生忽略了他是凶手,以至于没有发现其真死假死。

B,为什么医生明明笔录画圈圈时,本上写的是10?

  说10个的观众,应该是注意力放在了影片开篇出现的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对谈。

那里有一个镜头是医生在笔记本上记录:1/10,2/10,3/10……。

然而其实大家忘了那是现实时间轴中,很久以前的事实了。

那时医生通过对话了解人格,漏掉了不说话的小男孩。

所以11个人格为:假老板、一家三口、司机、女明星、年轻夫妻、妓女、警察与犯人   关于门牌:其实代表的是死亡顺序,和住宿的房间顺序无关 ———————————————————————————— 尸体上的门牌的数字10、9、8……代表现在死掉的人是倒数第几个非主体人格,和他们真正入住的房屋不对应。

例如:小男孩父亲死后拿的门牌是7,母亲是6,而很明显大家可以分析出这俩人肯定在一间房,并且在影片中司机再次回旅店时,假老板告诉他,他们住在4号房。

   人物与死亡顺序:(共11人) —————————————— 倒数第10个死掉(尸体拿10号门牌):Caroline Suzanne(代表南、北卡罗来纳州),女明星是8号房(按照check in那段的字幕) 倒数第9个死掉(尸体拿9号门牌):Lou Isiana(代表路易斯安那州),Lou和Ginny是新婚小夫妻,住6号房,还说是幸运数字 倒数第8个死掉(尸体拿8号门牌):穿囚服的高个犯人,被锁在10号房间厕所 倒数第7个死掉(尸体拿7号门牌):George York(代表纽约州),小男孩父亲,住在4号房 倒数第6个死掉(尸体拿6号门牌):Alice York(代表纽约州),小男孩母亲,住在4号房 倒数第5个死掉(没门牌):Ginny Virginia(代表弗吉尼亚州),新婚小妞,带着小孩Timothy York上车被炸死。

其实妓女本应被炸死于此,因为艾德让两个女士带小孩走,妓女去拿行李,假警察在门口不同意让她们先走,开始和艾德争执,妓女还没过 去,就爆炸了 倒数第4个死掉(没门牌):Larry Washington(代表华盛顿州),假老板,被假警察开两枪击毙 倒数第3个死掉(没门牌):Rhodes(代表罗德岛州),假警察,被司机艾德击毙 倒数第2个死掉(没门牌):Edward Dakota(代表南、北达科塔州),司机,也就是帅哥主角艾德,住3号房,因为发现第一桩命案后命令所有人汇集在一个房间,就是3号房。

他和假警察对打 过程中,也中了枪,倒数第2个死在妓女的怀中。

由于治疗过程中,医生们唤醒艾德,并与之沟通,告知他们都是人格之一,必须只让一个存活,这段情节可以看出 他似乎是选择牺牲而让充满重新生活希望的妓女作为剩下的唯一人格活下去。

他的大无畏精神值得称赞,但是他还是没能认出真凶啊。

(如果分裂出一个神探福尔摩 斯,或者柯南就好了) 倒数第1个死掉(死前亲手挖出1号门牌):Paris Nevada(代表内华达州),妓女,住7号房(给过几次镜头),回到佛州老家还是被隐藏凶手砍死。

凶手说:“Whores don't get a second chance. 妓女不应该有第二次机会”,言下之意,之前爆炸那次没杀死她。

   穿插一下我觉得是导演给的线索: ———————————————— 1, Larry这个老板身份值得观众怀疑(我第一遍看时其实没有留心嘿嘿)    17:20处,司机艾德在前台翻找针线盒的时候,在乱乱的桌面上发现一张相框,悬疑的配乐也在此刻想起,但是他正准备拿起来仔细看的时候警车来了。

18:47处,司机艾德问Larry有没有针线,Larry说,餐厅搞不好有。

作为老板怎么会不知道呢?

所以这里也是个伏笔。

24:16处,Larry在办公室收拾物品,还把那张相框收到了抽屉。

看不太清那照片的人是谁,只能看出额头很大,比Larry略胖。

通过后面的对比,应该是真的老板照片。

37:10处,Larry趁女明星被杀后潜入其房间,偷钱包。

   2,Officer Rhodes这个警察的身份也值得怀疑(这个很明显,有点经验的人可以看出破绽,有过至少4次提示)   18:10处,他来到旅店,和老板对话,交代身份,此时我的第六感就觉得这个人很不自然,容貌也不正派,所以我对他起了疑心,不像是个警察。

等到19:19他回到车里,囚犯说了句:这下你完蛋了。

我还一度以为囚犯也许是警察,不过看到他下车后的全身样子觉得他实在也太像个囚犯了呵呵…… 21:08处,Larry带着他们进10号房,说沙发不牢固,还推荐拷在厕所会比较牢固,囚犯讽刺的说了句‘真是太感谢你了’。

可见Officer Rhodes貌似没什么警察的经验。

每次提到用无线电试图与外界联系,他总是回避。

妓女在自动售货机,与警察对话,他一愣,莫名奇妙反问,你怎么知道我是警察,然后看到后面停着的警车。

显得很没有警察的敏锐度。

25:14贴身的灰短袖后背有血迹(应该是从真警察身上换过来的)。

发生命案他都明显没有艾德冷静,而且拿手就去触摸现场的物品,被艾德制止。

   3, Timmy的几个作案在场证明:(在影片最后也有回放)    首先,他见到了每一位旅客,包括囚犯,他也在窗户旁看到了。

36:30,Timmy独自去了大家都汇集在的3号房间的厕所。

之后,Lou与老婆回6号房争吵,Lou死在了客厅,Ginny力气大把凶手锁在了厕所外,翻厕所逃出。

53:36,Timmy站在路中央,老板Larry驾卡车朝他驶来,他一侧身,卡车把跑来的爸爸撞死了。

59:18,Timmy下床,独自去看他妈妈。

其余人在外面讨论他们是否有相同点。

然后假警察发现他妈妈死了。

   现实世界时间轴: ———————— 33分钟 ,法官到了,大半夜被叫来重审很气愤 54分钟,医生辩论,说被告并没有签字认罪,只是他口述了罪状。

被告到了,观众看到了他真正的胖子形象 1:10:00处,艾德被叫到现实世界中对话,被告知他们都是创造出的人格,名字是州名,生日是同一天。

而且这些人格中,有一个是现实中4年 前犯下杀6人凶案的人格,而他们希望告诉艾德帮助他们查获凶手。

医生发现艾德情绪激动,一直让他“stay with us”别回到虚拟的人格世界,但是艾德还是强行的回到了虚拟世界中。

艾德与假警察同归于尽,妓女伤心地问快死的艾德‘你刚才去了哪,看到了什么,你告诉 我’。

艾德说‘我看到你在橘子园’。

同时现实中胖子也说了同样的话给医生和法官听到。

1:23:00处,医生给法官解释: 医生:The question, Your Honor, is whether to convict the body or the mind. 问题是谁下犯罪?

His body committed these murders, that is true. 他身体曾犯下了罪,没有错 The person who remains inside did not. 但现存的内在的人格没有罪。

法官助手:Judge Taylor, that may not be true—法官大人这不一定是真的 医生:We witnessed the destruction of 10 identities tonight.我们今晚已见证了10个人格的毁灭。

注意!

是毁灭了10个!

Nine were innocent and one was guilty. 他死掉的10个人格之中9个无辜,1个有罪。

法官助手:They're not real! 这些不是真的!

医生:The violence that existed in him has been executed. 他内心的暴力人格已经死了, Your Honor, Malcolm belongs in a state hospital. 法官大人,应该送麦肯芮弗去州疗养院。

   结局: ———— 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真凶隐藏得很深,其它人格包括艾德都没发现,活到了最后,杀死了妓女。

从1:25:25开始,镜头揭露了之前汽车旅馆里的真凶。

沉默的凶手Timmy最后开口说话了: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关于州名: —————— 我没觉得和美国最初成立的13个州有什么关系。

最初成立的那13个州是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肯塔基州、田纳西 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俄克拉河马州。

显然就算加上所谓冰柜老板、嫖客、真警察也所谓分裂人格, 也远远不够。

那用州名作为人名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犯人芮弗从很小没有正常的童年生活,还经常被妓女母亲关在汽车旅馆,小孩子通过看地图很容易记住美国主要省份的名字,而且精神分裂也发生在儿童时期,所以儿童时代分裂出的人格自然就都用脑海里知道的地名词汇命名了,非常不符合实际规律。

所以“乱葬岗”这个汽车旅馆所在地,可能也是被告芮弗从哪里看到的典故,用在了虚拟世界中。

   关于冰柜的真老板: —————————— 肯定不是被告胖子River,重看一遍镜头就知道了,应该是相框里那个人。

而且看演员表也知道旅馆老板的尸体Frozen Body是Stuart M. Besser客串扮演的,他也是这部影片的执行制片和监制人。

   关于这些分裂人格代表胖子怎么样的心理: ———————————————————— 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不在这里细说了,一些前人的分析是很详细的,比如说妓女的原型可能是亲生母亲,我也同意,因为妓女是来自于佛罗里达州。

假老板原型可能是亲生父亲,他也是来自佛州,和妓女还是老乡。

   那么四年前的现实命案的凶手是谁?

—————————————————— 这个,其实不太清楚,医生也不知道,因为他报的是宁可错杀9个不肯放过1个的心理。

可能是Timmy,也可能是假警察,和高个子囚犯,别忘了他俩的人格身份也是凶杀犯。

但是,四年前的凶手是谁都不重要了,现在唯一存在的人格,肯定是影片最后,在现实中杀死医生与司机的凶手。

(这位医生啊,哎,真是自作自受啊)    而且发现一个bug:(感谢豆友“七宗罪”) —————————————————————— 女明星拿钱让旅馆老板Larry给她一间最好的房间时,Larry告诉她“Eight's very cozy.”这是从英文字幕网http://www.script-o-rama.com/movie_scripts/i/identity-script-transcript-john-cusack.html找到的,也就是给她8号房间,但是最后女明星死前是从9号房出来的。

所以可能Larry说的应该是“It's very cozy.”并给了她9号房。

最后给因为觉得这个影片有bug有漏洞说不通,而不喜欢这个片子人的一个建议:—————————————————————— 本来11个人格就是病人幻想出来的,由于人格整合的药物作用,人格们在脑海中开始厮杀。

脑中的杀人游戏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东西就一定有漏洞。

但是这个故事更想说明的是现实生活中,医生旨在医疗研究,帮助精分病人免遭死刑,但最终没有成功,而反被精神分裂病人残存的邪恶人格所杀。

这才是故事的真实主体。

内涵应该是有对医生设计“杀人游戏”的嘲讽,因为杀人游戏到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最凶残最高智商的,而不是善良人类往往期待的“正义者”。

所以觉得这个片经典的豆友,看重的是电影构思新颖独特,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精神分裂这个真实而又神秘的现象。

所以就不要过分纠结“怎么有这么多无法解释”了。

 3 ) 很不错的悬疑片,带点轻微的恐怖色彩

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悬疑片,带点恐怖色彩。

还是来谈谈电影,当然是2003年的老片子,可能大家很多人都看过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开场是一个心理医生对一个连环杀人的变态杀人狂的采访记录,医生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个案,而不应该处决犯人,于是连夜照看听证会,希望阻止第二天将要执行的死刑。

故事重新开始,一个处于荒漠中的一家汽车旅馆。

一名丈夫抱着受伤妻子冲进旅馆寻求救助,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发生的车祸而受了重伤。

回到发生车祸以前,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这次车祸的发生,电影镜头分别从各个人的角度开始讲这个故事,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于是10个人就这么被大雨和洪水困在汽车旅馆。

而且因为女主角的粗心驾驶,又撞坏了电线木,雨天手机没有信号,于是一切对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了。

一个典型的,从侦探电影角度来说的封闭环境构成了。

接下来就是要死人了。

当然一般这种环境10个人最后肯定只会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非常奇特的故事,包括离奇的司法。

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从结局倒过去讲的话,在电影的中段会揭开一个谜,其实这10个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名字都是美国的地名,他们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他们被困在一个叫做乱葬冢的地方,这都不是巧合,而是故事开始的那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狂的10个人格,在其中,只有一个是有罪的其他的都是无罪的。

但是因为心理医生治疗的原因,10个人格不得不互相面对和磨合,而最终将只剩下一个人格。

而那个有罪的人格,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这个心理世界猎杀其他的人。

所以每个人死的时候,身上都会有一个门牌,代表了他的代号。

最后当人们都以为真凶和约翰库萨克演的ED同归于尽的时候,真正的真凶才刚刚出现,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他是怎么布局杀死所有的人的,而他又是怎么利用了大家常识性的盲点。

而在现实世界,这个犯罪人格同样的收获了押送他前往周立疗养院的心理医生和警察的生命…… 有点压抑的片子,除了解决缺少精彩的桥段,关键在看之前还是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所以结局其实很好猜。

只是特别喜欢ED这个角色在里面的台词。

他过去是一个警察,在试图拯救一个自杀的墨西哥裔妇女的时候,那个女的问了他一句,你觉得活着有什么意义么?

一般警察都是经过特殊训练,会说,还有家人,还有朋友,等等。

可是那个警察在那一刻迟疑了1秒钟。

就那么一秒种,那个人看了出来,纵身跳下了楼。

仔细想想,如果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我,同样回答不出来。

 4 ) 反派逆袭

要想成为斩杀影片所有正元素的恶棍,如果不是经过后天残酷的自我修炼,那可能就是先天的精神奇葩。

像《致命ID》中那个胖子,一下子分裂出11种人格,并且只有1个是善良的,这就是天赋所致。

而为了证明“人性本善”的傻傻理论,医生想出的治疗方案是让这11种人格互相残杀,盼望最后只留下唯一的好货,不过这几率也太小了点吧,即使是把弗洛伊德从棺材里叫醒,也没办法从撒旦的手里救回这只迷途羔羊。

摘自网络,不妥私信删

 5 ) 致命ID Identity

当我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我看见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

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这部电影故事叙述方式和剪辑方式配合完美 非常巧妙 一环扣一环 让人不禁跟着它的思路和逻辑来 非常悬疑的片子影片一开始提到有个杀人犯患多重人格症 需要重审案件 犯人已在路上 所以当汽车旅馆出现了警察押着犯人 观众理所当然以为汽车旅馆的犯人便是开头提到的犯人 犯人逃跑 女明星被杀 新婚夫妻中的丈夫被杀 当然会认为是逃跑的犯人所为旅馆老板神秘兮兮 犯人被杀 当然旅馆老板嫌疑最大 况且旅馆老板还撞死了无辜乔治艾德谈到了他会头痛 失去意识 我以为艾德会是最后的凶手 人格分裂症万万没想到 这些人就是片头的杀人犯分裂的人格 这些人格在药物治疗下必须争斗 只有一个人格能活下来 艾德可以说是所有人格至善的 他选择了和假警察同归于尽 让无辜的人格妓女身份的人格活了下来 所以 杀人犯被法官赦免了死刑 改判在精神疗养院度过余生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 这个电影就是个说教片 可以说是圣父马医生的胜利 但是精彩的是片尾短短5分钟的反转 汽车旅馆杀人的居然是小男孩 他甚至杀害了自己的生母和继父 所以小男孩代表的恶人格掌握了控制权 而现实中杀人犯把手链弄上了马医生的脖子 影片结尾告诉了我们什么 值得思考 三口之家 前警察艾德和女明星 旅馆老板 妓女 新婚夫妻 假警察和犯人 11个人 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是十个人格 (⊙﹏⊙)b 所以 杀人犯的主人格呢 不可能没有主人格吧汽车旅馆中最不合科学逻辑的就是小男孩的力量 居然干掉了大人 影片的配乐十分给力 雨声 雷声 风声 确实很有气氛感 当我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我看见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

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6 ) 恐怖的不是致命ID,是致命人格

可以说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知道结局!

当你看到胖子其他人格被杀死时(其实我有一个疑问,人格可以被杀死吗?

算了不纠结了)。

他终于清醒,他也因为人格分裂而被免罪,可是突然又把押送的警察和医生给杀了,这医生和胖子有点农夫与蛇的味道啊!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

可是最邪恶的人格果然藏得很深啊,那个不爱说话不爱笑的小男孩杀死了最后一个善良的人格!

到这里,被憋着的一口气还没缓过来又给来了一击!

这种设定可以说是非常棒了,影片都看完了,才知道原来前面所有事都是这个胖子不同人格导演的!

感觉被玩弄了一番,但是又没办法😌片子现实和人格世界衔接得非常好,片子刚开始就是那个杀人事件,以及犯人要被押往审判的地方,还是下雨天!

紧接着人格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是雨天,大家被困在这个小店,来的警察也是押送犯人,这就彻底把观众带入了陷阱!

很巧妙了!

当观众都在为小店连续死人伤破脑筋,也在猜测怀疑时,突然转到多重人格,这个真的让人很不爽啊!

 7 ) ID可以和谐,如果真的知道SIN是谁的话

我一度认为在解离性人格实验小电影上它的存在可以算是一个经典,它的经典就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片段中也深具挖掘的价值啊,有些细节,重看之后心里老觉得有趣,那就挖出来扯一下吧。

【D1】那首贯穿主题的小诗的意义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它一共出现了3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第一次出现在片首Doctor与胖哥们的对话录音带中,Doctor问他“你从哪里学来的这首诗”“I made it up,When I was kid,I made it up”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哥们一句话就给出了两个颇有意味的地方:一、Doctor错了,他不是学来的,他自己made up的;二、他made up的时候,是在小的时候。

可惜中文翻过来就很难体现那一语双关的made up的意思了。

这句话在开始出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导演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是对Doctor还是对观众,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从一开始Doctor就错了,他认为胖哥们的多重人格是在小时候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点从他那句“你从哪里学来的”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才会做这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那些影响后所形成的多重人格,唤回儿时的本我,重塑胖哥们的人格,可惜他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全片的结局也证明了他的错误,所有的这些其实在胖哥们儿时的本我期间就已经开始made up的,“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这才是本我的希望,所以Doctor他的死亡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多重人格中必有一重导师性人格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在这里Doctor实际上也就是胖哥们的这种导师性人格的借代,他的结局同样是要被灭掉的。

这也和片尾本我的小朋友人格出现时,胖哥们又一次叨叨这首诗呼应了。

这首诗在片中还有一处出现的地方,是胖哥们那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前警察人格叨叨出来的,当他意识到MOTEL中的谋杀不过是一场人格消亡的实验,而他是作为刽子手的帮凶存在的,对死者的愧疚感和生存的负罪感导致他会做出与凶手同归于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一开始他出场时,不顾一切的决定下车救人时他的那句台词就说明问题了,“这是我的责任”这哥们太伟大了,他觉得对每一个人他都是有责任的,所以直接和导师人格沟通,同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也只能是他了,他是媒介者,是他提供了每一种人格的线索和细节,只是他的这种被信赖的责任感伴随着幸存者的负罪感,终因造成了其他人格的没有回应而产生了属我责任的耻辱感。

这哥们的结局,从莱维纳的“第一哲学”上来说就是“正是他人的死亡,我必须负责,以致于我自己也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死亡之中。

”【D2】父的形象及其死亡的影射片子里头关于父的形象还挺多的,有两层原因,一个就是胖哥们幼年时就过上了单亲生活,这点从片中继父哥们形容小朋友离家出走的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就是那样的,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就扔下他们母子俩失踪了,他对父的印象本就是模糊不清的,混淆与移情也是必然的。

另外一层原因来自于他作风不正的Hooker母亲(Hooker这词还真的是充分体现了他母亲的劣根啊,偷窃与那什么)。

那就来看看那些父的形象吧,一、新婚小夫妻中的那个被诈婚的小哥们,这里Hooker的妙用又一次体现了,偷窃总是伴随着欺骗的,小哥们会死是因为妻子把他关在了门外,这喻意其实很明白,作为替代母亲角色的那位妻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导致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离去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此,母亲的Hooker与Close the door的行为,最后作为父亲角色之一的小哥们会那样的死在corner也是必然的(corner的妙用一在形容父亲的困境,另一是在影射父的形象就是个corner man)。

前面提到的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的失踪事件在这里就有了一个延续,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只是没人知道而已,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点从后来出现的第二个父的形象也可以看出,就是那个从冷柜中倒出来的真正的MOTEL老板,没人知道他已经死了,除了那个假老板,就这方面来说,假老板的形象正是继承了父的子,是胖哥们作为继承而存在的一种人格,他有来自父亲的继承,也有来自母亲的继承,譬如此后出现的偷窃过气女明星钱物的Hooker行为,这种继承人格的他是深深厌恶Hooker的。

再来看第三个父的角色那位教条主义的继父,教条主义与实际无能的他的存在明显是带着一种戏剧化效果的,也正是因此导致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一方面他不相信所有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言谈,因为认识到了它们都是荒谬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仍保留着原来的那些道德判断和道德要求,并且像演戏一样假装这些道德言谈都是真的,这哥们玩的就是那种乔依斯式的道德虚构主义策略啊。

这点有假警察这一角色充分证明了,假警察是作为他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下的人格产物出现的,从头到尾就是在演一出逃犯假装警察的戏,警察的喻意太明显了,就是社会道德,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责任感强大的媒介者曾经也是个警察,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这里想表达的是即使只是胖哥们他人格的一部分,但曾经他也是个有道德的人士,只是不被认可而已。

人靠衣装,大众的判断依据还真都是这样的,披了警察的皮再怎么样的衣冠禽兽都被认为是道德代言人了,假警察他是个戏剧性人格啊。

同样都是作为反道德的存在,那位始终套囚服、戴着脚镣的真小人杀人犯哥们,他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就得宠多了,因为片中曾给了他一个很有意义的镜头,那就是逃离,MOTEL被甩在了身后,这个镜头很有意思,那就来看一下它有意思在哪里吧。

【D3】MOTEL被甩在了身后的镜头它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出现在两个不同形象的人身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代言人,一个就是代表罪恶的杀人犯哥们,MOTEL甩在身后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谁都觉得他几乎是要逃离成功了,可后来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又绕了回去,他是无法逃离MOTEL的,既然无法逃离那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有消亡,他的被杀就是紧接着发生在被逮之后的,这没什么悬念,在胖哥们的心里对他这人格形象其实是挺遗憾的,逃离也意味着解脱,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同样有这份意思的。

至于他被杀的手法,这是个亮点,为什么要用棒球棍插在嘴里这种手法而不是直接爆头呢?

一层意思可能也是因为他是个真小人,言行一致是真小人的特点,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就会严重影响到假警察这类伪君子形象的光环,他是必须得死的,那意思很明白,祸从口出之前他就已经因此而死了,封口嘛。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隐喻了胖哥们在口欲期发展阶段中“固着”了,这种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导致了此后他的人格缺陷问题,注意他是个“胖”哥们,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MOTEL甩在身后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是在那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身上的,也可以说他代表的人格特性就是善与道德的一面,而MOTEL代表的意思就能有意味了,到底是胖哥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呢,还是泛指这个社会呢?

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共存与栖息依赖的意味,而它的悲剧性就在于不可逃离,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逃离。

MOTEL,简直太赞了,怎么能不让人想到Hotel California呢?

 And she said"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她说,在这里,我们都是囚徒。

  of our own device". 为欲望而自我囚禁着。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在主人的卧房里。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他们为欲望的盛宴而聚在一起。

  They stabbed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他们彼此间用钢刀相互挥刺。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但却杀不死心中的恶魔。

  Last thing I remember. 我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就是我拼命跑向大门口。

  I had to find my passage back. 我必须找到来时的路。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回到我过去的地方。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守夜人说“放轻松”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我们不过是照例在接纳一切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你想结帐任何时候都可以的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但你却永远都无法逃离前面说的杀人犯哥们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得宠也由此可见一斑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想让杀人犯哥们逃离MOTEL这个意味深长的地方的,他一共给了俩个人这样的机会,极端的善与恶的代言人,因为在他看来也只有这两人是有资格逃离的,可悲的是,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无法摆脱唯有死亡,而他们的死亡也正是现实中代表导师人格的Doctor所要的,片首出现的Doctor的那些叉叉已经明确的把他们这两种人格的存在给否认掉了,Doctor的价值观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胖哥们认可的这两种人格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存在,一种作为反道德的恶被否认掉了,另一种虽然是善与道德的但却同样的不被承认,关于这点片中也有提到的,他说他曾经是警察,但后来这代表道德的身份被取消了,他被否认是因为他生病了,Doctor的治愈是以抹杀他的存在价值为目的的,既然代表善与道德的Ego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就遵从代表欲望的Id吧。

【D4】Identity的致命ID之处Identity在心理学上有着“同一性”的意思,从主观方面来说,埃里克森哥们关于自我同一性是这么定义的,“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当然“同一性”也是有危机存在的,“自我同一感”就是解决这种危机的精神和谐状态了,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那么,那种心理上的Well-being就会出现了,埃里克森哥们认为从功能的层面来说,这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Doctor作为这哥们的门徒,很显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是多希望能和谐一下胖哥们的ID啊,让他能找到那种Well-being的感觉,问题是到底是哪里运行脱轨了呢?

躯体、自我还是社会呢?

Identity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身份的象征了,中文翻译就是根据这层意思来的,挺有意思的,胖哥们的每一重人格作为一个独立身份的存在确实是ID重重,片尾的小朋友ID也挺符合那种致命的意味,ID也是一种缩写,根据老弗的理论ID就是本我,避苦趋乐的它是不怎么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作为ID的小朋友,他也只有自我的准则,“Whores don't get a second chance”嘿,这小哥们还挺有原则性的啊!

为了凸显他的颇具ID特点的原则性,导演就给几个他的杀人片段,也算是解释了一下最后存留下的他才是真正的杀手一角,虽然这解释有点牵强,ID再怎么冲动,再如何原始兽性爆发也要考虑一下年龄和发育情况决定的力量相差悬殊的问题啊,但是考虑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心理实验,谋杀也是建立在非BODY层面上的,这点基本上也就可以忽视了。

这语言游戏玩的很有意思啊,真有一套,这片喜欢玩这种PUNS还不是一点,譬如说各种出场人格的姓氏就分别代表了美国的13个州,还有五月十四日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生日,老美的第一个空间站就是那一天升空的,空间站的名字能有意思,叫作“太空实验室”,这片子所讲述的也就是个人格实验的故事,五月十四日出生的胖哥们,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格实验室”,还有那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临终遗言对Hooker大姐说的那个“STAY”,可惜作为她儿子的形象存在的ID小朋友没有给她这个chance,小朋友还是给她发牌子了,因为是母亲,所以更无法原谅。

从一开始他想杀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的角色,母亲的车祸正是他的原因导致的,他下意识的认为他的悲剧就是母亲所造成的,始于此那便也终于此吧,所以最后杀的也是母亲。

三个代表母亲形象的角色也都深具意义,第一个母亲是家长权威型的,习惯了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的他看作是附带品,这点从她在车中的训话和再婚一事可以看得出来,她和那位继父共同孕育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她不出点状况情节还真没法发展;第二个母亲是诈婚的小妻子,欺骗型的她导致了父亲角色的死亡,所以她是得死的,她的死也处理的挺有意思,在代表道德的媒介者哥们的促使下,她和ID小朋友一起跑向了汽车想要逃离MOTEL,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是没有“道德”的促使她是绝对会不管不顾ID小朋友的,火化的连渣子都不剩就成了她的结局,看来胖哥们的怨念很深啊,确实,最后ID小朋友都追出来杀第三个Hooker型的母亲角色了,可见怨念有多深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个“the Sin of the Mother”的问题,呃...有感于老萝卜哥们那什么“the Sin of the Father”这Sin,Doctor哥们没找对,但我怎么觉得关于这片的很多评论里也让我难苟同啊—____—算我扯好了...苟有所感,故而扯呼。

 8 ) 胖子都有颗敏感的心

印度教说,我们的世界不过是天神梵天的一个梦,每隔4万年,梵天会醒一次,他一醒,这个世界就幻灭了,直到梵天再次入睡,新的世界才从新开始这部片子你可能会不喜欢,即使我推荐它,你也可能对这部片子很失望你可能会骂它情节单薄禁不起推敲 ,故设悬念而无法自圆其说,结尾编一个骗人的结局来糊弄观众,虎头蛇尾也许类似的好莱坞悬疑电影,你已经不厌其烦的看过不下10部了: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

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

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

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了,那你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关上电脑,然后嘴里咒骂一句“烂片”当然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跑到到豆瓣里搜索一下电影里没有看懂的桥段,当然也就不会看到一下面这一篇精彩的评论和介绍了好,让我们先介绍一下出场人物吧:(注意出场人物的名字很重要噢)10号房:假警察Rhode罗德(罗德岛-纽约附近区名)和他的同伙越狱犯一个一出场就能被观众认出来的大反派,集残暴冷血好色于一身的标准坏蛋9号房:女明星caroline卡罗林娜(州)一位过气的女明星,爱耍大牌,自私任性,本来应该住在8号房间的莫名其妙换了房间结果害得自己白白早死了很久6号房间:小路lou和其老婆吉妮Gianny Lou Isiana路易斯安那(州)Gianny因为出嫁,也随夫姓路易斯安那,小夫妻因为一时冲动而结婚还经常闹别扭,磕磕绊绊,小路进旅馆房门时太大力把门牌6撞倒了过来变成了9结果成了顺位第2的受害者5号房:店老板larry Washington赖瑞 华盛顿(州)冒牌的旅店经理,瘦弱而猥琐,却莫名地痛恨妓女(后面会交代为什么)4号房:George Yourk乔治。

约克(纽约州)一家三口,戴眼镜的书呆子爸爸,出车祸昏迷不醒的妻子,沉默寡言的儿子貌似群众演员的一家人.....3号房:正值帅气的前警察ed Dakota 爱德华 达科塔(州)当前的工作是司机,充满正义感,枪战,搏击,医疗,侦查无一不在行更重要的是其英俊潇洒的卖相(后来还主演了世纪大片2012哦)1号房:妓女paris nevada帕丽斯 内华达(州)典型的女一号,单纯善良,因为职业到处受人歧视,唯一的愿望是回到老家种橘子过安稳的日子细心的话,你会注意到,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名字里都包含一个美国州名整部电影其实都已经暗示,这一系列看似环环紧扣的情节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犯罪”的舞台上的从一开始妓女帕丽斯开着车找打火机,结果风吹开了行李箱吹跑了她的高跟鞋,高跟鞋又扎破了约克一家的汽车轮胎,害的约克一家人停下来修车,所以约克太太又会被爱德华不小心撞伤了,接着帕丽斯又撞坏了电话线杆,motel两边被大雨形成的洪流切断,又没有电话与外界沟通,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荒岛连续杀人”场景如果这样都不够巧合的话,那么到了电影的最后,幸存者发现他们的生日居然都是5月10号同一天...越来越多不可解释的疑点喜欢推理游戏的朋友心里都会默默的喊“完了”,这样的剧情导演你要怎么善始善终的继续下去?

当然除非所有人都是疯子.....当然,是除非part2(再往下看会涉及严重剧透,对结局有期待的同学请忍住吧)片子一开头,帕丽斯和爱德华刚刚相遇的时候,帕丽斯除了看到帅气的前警察先生爱德华,还注意到他车里有一本书:“存在与虚无”--保罗萨特著,这本书大概讲了些什么呢,其实与这部电影主题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存在与虚无”与保罗萨特在中国都不算特别有名,而在西方这是一个类似我们国家鲁迅一样妇孺皆知的人物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白的的,而这种中西方文化生活中的差异,也恰好是好多观众抱怨对电影中许多情节不理解的直接原因简单来说,萨特认为(其实大多数西方唯心主义者都这样认为)一个人除了简单表面的“本我”以外,还有许多其其他他的“自我”意识存在着举个不太恰当的列子:小明我昨天买了一件衣服,今天后悔了,因为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如果这种不同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就形成了如这部电影所诉的“多重性格”(这一点在双鱼座人身上特别明显的,题外话哈)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里有10个不同的“我”又会怎么样呢?

电影里一直有一条莫名其妙的故事分线:杀人犯瑞内river的审理案件,终于在电影的最后给了所有的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原来没有虎头蛇尾,观众我们这多脑细胞没有白白浪费啊“双重人格”电影最早开始于希区柯克电影“精神病人”那个母亲儿子于一身的经典形象双重人格基本定义就是每个人格都是相对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喜好,记忆,当其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大家轮流值班,就像本作里的“胖子”杀人凶犯瑞内,他是所有10个人格的主体,即“本我”,从法律上来讲他要为他做出的一切行为负责,当然包括杀人案。

但是,这10个人格又是分别控制着“胖子”的身体的,从唯心的角度来讲,只有一个人格才是真正应当接受法律惩罚的“人格”,其他“人格”是无辜的,于是,motel上的这个精彩故事上演了,准确的说实在胖子心中上演了,10个人格(ID)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元凶呢?

part3(如果继续往下看了剧透更加严重的警告声)人格分析+ 主要疑点解析疑点一:分裂的人格为什么汇集到一起答:心理医师(片头那个)在对胖子进行药物治疗,并心理辅导因为找到真凶(人格)是拯救胖子本体的唯一方法,否则12小时候胖子将被处决疑点二:motel的人物都分别代表了胖子的那些人格答:10个id(人格)依次被杀掉的顺序,分别显示他们在胖子心中所占的地位(倒序)no.10 过气女明星,是胖子虚伪自私的部分,奢靡享受的生活和胖子际遇完全相反,最脱离现实的人格,最先被消灭掉。

no.9 年轻丈夫Lou:年轻的新婚男子,那是胖子曾经冒失率真的一面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很快也就消失了no.8越狱犯,表面凶恶,但一看就不是真正凶手,pass的也很快no.7孩子父亲,电影里的这个形象很像一个机器人,碰见困难只会唠叨书本,这也难怪,胖子是单亲家庭长大,关于自己父亲的形象自然是塑造(幻想)乏力的no.6孩子母亲,从头到尾都躺在床上,没起任何作用,同样的原因,胖子从小也没有接受过来自母亲的任何关爱,关于母亲的回忆自然少得可怜no.5年轻妻子Ginny,如果lou是年轻时代的自己,那么Ginny就是胖子心目中的妻子,这个角色在胖子心中的份量也自然会高一些no.4假老板赖瑞no.3假警察罗德no.2男主角爱德华no.1女主角帕丽斯(这四个要分别讲一下)以上的这些人物在电影中都显得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只要里换一下思维方法告诉自己他们都是胖子内心世界的(塑造的)角色,就显得合理多了疑点三:他们10人之中谁在先到达这里呢?

这家motel原来的主人是谁?

答:是假老板赖瑞吗?不,大家不要忘了电影里还有一个真正的旅店老板,就是那个吃匹萨被噎死藏在冰柜内的的那具尸体(胖子一定很痛恨自己爱吃)要是重放慢动作,你会发现他倒下来那一瞬间和真正的胖子本人长的一摸一样如果说motel象征着胖子的躯壳本尊,10个被困的人分别是他的十个不同人格那么这个躯壳真正的主人也应该是motel旅馆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胖子原本的人格,但是真正的胖子人格就如情节交代的那样早就死了,锁在冰柜里而假老板赖瑞,是第一个暂居这个躯壳,也就是继续扮演旅店老板的人格而他比较其他人物,也更接近真实世界一些,他贪财、胆小、懦弱,却也从没干过什么真的坏事,他的id名也很明显的:Washington(首都嘛)最重要的一点:他非常非常厌恶妓女,因为他是胖子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非本我人格他的思维喜好也就更接近真实的胖子(但长相完全相反,矮小瘦弱)胖子心理中最大的童年阴影,就是他妈妈是一个妓女,这就是为什么女主角帕丽斯在胖子的人格中排名第1,而赖瑞十分讨厌他的原因疑点四:最具争议的关于心理医师这种让多重人格相互“消灭”的方法到底是对还是错答:不知道细心的观众留意没有,在影片的开头心理医师的办公桌上那张表格,一个圆圈内写着ID110号,并在反复听取录音时在其中一个个上面划×明显心理医师在在研究和调查究竟隐藏在胖子体内的人格才是谋杀犯的元凶而他认定(胖子人格里象征正义的爱德华也这样认定)假警察就是凶手,而片中的假警察罗德(岛)是唯一一个名字不是以州命名的人物也似乎在暗示这一点而他确定的ID数是10个,也就是说他和胖子(这里指的是胖子的本我)自己都没有发现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得更深,更可怕的人格....第11号ID疑点五:争议最多的就是那个致命ID11号答:感觉上他的最后登场有些近似于不可思议,难以解释我们先来看看电影里开有结尾都出现过的关于那首揭示主题的诗: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离开了 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很重要,是胖子?

当然胖子的本我已经死了很久了(原旅店老板)那么是谁呢?

当然是男主角爱德华,还记得他和心理医师的对话吗?

他是整个motel里唯一被心理医师找回过真实世界的人物,也是胖子的内心世界唯一可以和外界沟通的人物当影片的结尾也只有爱德华明白他和这整个故事都是一场幻觉,但是他是善良的(更主要的是他是男主角嘛)他勇敢且悲壮的给帕丽斯耳语到“stay”,这是个意味而深长的词他英雄般舍己为人的救赎给我们一种震撼的感动,哪怕他自己仅仅是以一个不真实的人格存在着....然而胖子没有料到,心理医生没有料到,甚至爱德华也没有料到当然我们观众们更不可能料到,那个真正的连环杀人人格,那个真正致命的ID,并不是英勇的爱德华与之同归于尽得假警察,而是那个....他正如爱德华诗里说“原本不在那里的人”,甚至连motel里10个人格都没有感到他的存在他潜藏得如此之深,俨然在人格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掩藏的如此这般他,这个致命的id究竟是谁呢?

保留一下悬念吧看完电影你就晓得了ps:楼主总结关于观看这类“角色颠覆”类电影时,要注意2点:1通常第一遍看完会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没关系,再看一次你会受益良多2时刻保持清醒这类影片一般会有俩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和“角色眼中的世界”注意区别影片里关于州名和人物关系很有趣比如女主角姓“内华达”是唯一和胖子出生地一样的人,活到了最后第一个到达旅馆的赖瑞姓华盛顿,毕竟别人是第一个嘛还有york家的小男孩(new york嘛美国人心中犯罪的天堂)中间那个越狱犯逃走了,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旅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杜琪峰去年那部“神探”其实有很多这部电影的影子,比如7种性格的凶手等等个人觉得杜琪峰更人性化一点,结尾那个恶女出现更加震撼,也更感人

 9 ) 不从电影的角度看

人格,personality一具躯体的确可以有不同的人格,37岁的虐待狂,也可以是2岁的黑人小男孩,Identity里面,更是多达10个人格混战一起这些人格如何产生?

如何存在?

是我们的subconscious? 还是仅仅理解为大脑病变?

原先对双重人格本就不怎么信服,如今多重人格早已不鲜见某40多岁的妇女刚做完17个人格的融合,当和一个左撇子人格融合初期,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做这样一个想象好似上帝打盹时扔多了几个灵魂进同一个身体那如何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依据灵魂?

还是依据身体?

一个杀人犯因为体内的凶手人格得到替换就被判免死罪也许我们识别一个人标准,再也不能仅仅依照生物特征而如何又能判定你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即是另一重人格的征兆,而非只是突然性情产生了变化?

回头再来讨论这件事情的可信度人格如何产生?

我究竟如何之为我?

“我”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远在出生之前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某种叫做super power的东西?

若环境造就人格,两个完全矛盾的人格如何同时诞生于同一环境?

当然“我”并非指的这个盘膝于电脑前,手指飞快的移动,满足于喝完一杯荸荠汁,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青年而是指在她躯体内,那个赋予她一举一动的意义的存在体假使我有两重人格,那“我”是否可以变成“我们”?

那我是否还能称为一个人?

一个individual?

还是“我”就是“我”,这个概念之下有两个子概念:我1和我2还是用时下当红的话讲:你不是一个人!

你被……&*灵魂附体!

而人格,是否等同于灵魂?

而灵魂,除了它的宗教意义之外,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讨论的问题?

可这件事的tricky之处还在于:无论你有几个人格,能同时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这里多少回答了“我”能不能变成“我们”你不能自己和自己打招呼:hi Jason this is Jenny, how are u doing, I'm gonna take over the body today!也不能去超市买东西说sorry, WE are out of changes变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格无法意识到别的人格的存在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用医学的方法引导这些人格“见面”,从而达到人格的融合Identity里的motel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且不论专家们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他们见面了乱七八糟的人格一个个死去,触目惊心且荒诞但却意味着凶手严重的精神分裂在逐渐愈合可惜最后留下的那个人格在说了一句:whore doesn't deserve a second chance之后善良的妓女人格被消灭,凶手人格彻底占据了身体(惊人的是居然通过小孩子的形象)即便多重人格可信,为何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不孕不育的增多,五花八门的过敏症让我们恨不得待在无菌室是人类越来越变态?

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本就客观存在的问题?

只怕是对宇宙的探求孜孜不倦,对自身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尽

 10 ) 震撼,但却怎震撼两字了得

说实在的,我们学心理学的对人格分裂的接触还是算心理各方面接触比较少的,这些大概应该放到临床医学里去分析。

不过人格分裂也的确是心理学中比较吸引人的一类案例。

因为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所谓“心理学”电影都是抱有排斥心理的,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里的心理学家,都被塑造成“神”或者“变态”,心理学被神化,或者,妖魔化。

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至少我很喜欢。

看了前面几位的评价,都是精彩又到位的,我也不多说,仅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最后,为什么只剩下妓女,(当然还不到最最后),我首先就想到了开头提到的麦肯的妈妈,如果最终真正凶手不出现,我就会以为这是个比较大团圆的结局,剩下麦肯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和期望,新的生活在等着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改头换面”的女人和真实世界里克服人格分裂的麦肯。

可惜,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我觉得我也要和片中的心理医生一样“很傻很天真”了。

我早就该知道,麦肯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童年的经历,母亲的劣迹与虐待,从小到大自己笼罩在阴影之下,矛盾根源在小时候的麦肯和母亲,冲突和高潮出现在结尾,必然应该剩下的、暴露无遗的,就是孩子和母亲,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该有个了断。

所以,剩下提米和Paris,象征着小时候的麦肯和他的母亲,最终那深深的恨意盖过了孩子对母亲的期望——那女子和橘子园,Paris死了,麦肯的人性,死了,只留一个成年人的躯壳,和一个受过伤的孩子的心灵。

 短评

小孩是其中一个人格,所以他可以连杀数人,或者说是连杀数人格,他没有受到所谓孩子的身体条件限制,因为他是众多平等的人格其中之一

4分钟前
  • 离离原上譜
  • 推荐

感觉被愚弄了,这叫什么事,因为编剧没能力写出色的推理,所以通过人格分裂强行弥补剧情漏洞,类似于机械降神,还装了一个很大的逼,考验观众能否看懂。一直无法理解所谓人格分裂是不是真实存在,分裂出13个人格,24个人格什么的,只有小屁孩才会觉得很cool,类似动画片里一觉醒战斗力就成指数增长,“我还能变身两次”。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我观察下来,一般都是阅读量很浅的小屁孩最热衷的装逼书籍,然而看完又讲不出什么道道。西方人热衷甩锅,连做错事挨打要立正都做不到,一定要虚构一个人格出来甩锅,很委屈的说不是我做的。怎么了,另一个人格杀人就不用枪毙了吗,哦,在美国还真不用。那就很好理解了啊,使劲嗑药搞出人格分裂,还能将自己的体验拍成电影功成名就。就好比《心灵奇旅》,有的片子按嗑药视角看就可以了。

5分钟前
  • 懒残僧
  • 还行

故事说得不合情理,就可以怪罪给人格分裂。也许是先看了那部非常痴呆的杀人犯,所以一上来就感觉那小孩有猫腻。

9分钟前
  • grape
  • 较差

揭底前封闭空间内杀戮游戏营造的很到位,直到反转设定釜底抽薪,是蜜糖也是砒霜,之前构建的悬疑性和惊悚感全线坍塌了,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可能在十几年前看还算高端的烧脑流,现在越来越觉得卖设定的电影注定是消耗品。

14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剧透』看了个开头,发现果然看过。。。可惜的是不记得后面的事情,只记得这孩子是秃头boss。。。

15分钟前
  • ABCD的D
  • 还行

司机好帅!我看悬疑片看哭了,在司机和妓女说:我看到你在柳橙园里。by the way,i also was born on May fucking ten😅

17分钟前
  • 燕翎
  • 力荐

对阿婆的《无人生还》的一个相当有才的致敬。

21分钟前
  • Philharmania
  • 推荐

"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情节,当期待最后有精彩解答时,镜头突然切向一个被捆绑在轮椅上多重人格的杀人犯,一切都是他幻想出来的。这种真相不是我想要的。好坑爹。。。

26分钟前
  • 每天等下班
  • 很差

不要这样好不好…… 什么东西 只要是 没说明白的 都是人格分裂

29分钟前
  • 付泉智
  • 很差

其实气氛营造的很成功。一般电影的意外结局总是为电影加分,这他妈电影的结局像是故意戏耍观众智商一样。好了我承认我没猜到是谁,导演你满意了吧?操他妈的好电影就被这样糟蹋了。

30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完全get不到,既没有恐怖层面上的惊悚感,也没有电影层面上的美感。

31分钟前
  • Celinecece
  • 较差

WHAT THE FUCK ARE YOU TALKING ABOUT

36分钟前
  • 炘少
  • 还行

永远别遇见10个和你生日相同的人!真瘆得慌,赶紧上校内查了下,还好只有5个。。真的有多重人格这说?以至于足以成为杀了不算的理由?就像大兴那事,校内那个精神病的帖子也很有人气,等他们哪天双刀冲你来可就来不及了!Beware of foul demon and beasts.

41分钟前
  • 最后的穴居人
  • 还行

还不如找出一个凶手好看呢,编剧也是精神分裂。这剧情中国编剧也写的出来,无限夸大剧情,再给一个无法圆谎的结局。

45分钟前
  • 木有鱼翅
  • 较差

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医生为了治愈杀人犯的人格分裂,对他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而这种药物使得主角的脑海中的众多人物出现在旅馆中,再分别进行消灭,最终达到只保留一个善良的人格:妓女。然而,医生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最终结尾真正的凶手突然出现,重新占据了主角的人格,使他又恢复了残暴的本性。

49分钟前
  • 月光博客
  • 推荐

不太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那么红,悬疑部分没有很嗨,偏偏让人比较讨厌的就是毛用没有,我有一种被耍的愤慨而不是解疑的快感。而且这跟多重人格也没直接关系啊,只是借了这个外衣而已,就是两边不着调。

52分钟前
  • 画瞳
  • 还行

难怪说是对多重人格的污名化…带着相关知识看这部剧确实漏洞百出…原本觉得编剧设定有点意思,回过神来又觉得艺术创作不该踩在别人的伤疤上,甚至还肆意扭曲、嘲笑那伤疤长得有趣。是一种具有侮辱性的不尊重。

53分钟前
  • 小朕先生
  • 较差

早知道是精神分裂的题材就懒得淘神去看了,鄙人最烦的就是精神分裂,这种题材就像一个免死金牌一样,怎么圆都能圆回来,没意思。

54分钟前
  • 夜帘墨影
  • 还行

1.出色惊悚,失败悬疑。提前一步猜到凶手是某某某影响整体观感。2.分裂出几种人格,雨夜小旅馆展开的一场逃杀,音效和刻意冲突折损了开场多线交叉带来的紧张感,好在后段制造了几场反转戏码增添几许趣味。3.人格哪有这么容易被消灭,警察太天真。结尾台词为电影挽回不少。

55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60分钟前
  • Anni 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