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的前半段很好,尤其是开头阶段很抓人。
对入殓工作的细致描写,让我想起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开头,很有喜剧效果。
但这种喜剧效果好像随着影片的持续进行就慢慢消失了,但又不像《入殓师》那样转入了感人肺腑的心灵洗涤。
当然,这是两部题材不同的片子,不应这样比较。
但仅就《伯尼》这部片子而言,它是从中段开始就停在了一个不悲不喜的地方,然后仅仅是一点点地把故事吐出来而已。
如果说这是个人物片,那么围绕这个人物的描写则好像在中段就停止了。
剩余的部分,讲的只是检察官和小镇人民对于罪行的反应,不论他们是不是在讨论伯尼其人,从影片的角度来说,关于伯尼的人物形象叙述已经结束了。
如果是剧情片,那么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就很奇特了。
不是说不好,只是古怪,也难怪会有人用quirky (adj. 诡诈的, 离奇的)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
如果导演把罪行从影片正中间挪到结尾,在伯尼认罪时以闪回形式播放的话,这就会是个正儿八经的犯罪剧情片了。
所以总结看来,这真的是一部怪怪的电影,跳出了我们对于类型片印象里的条条框框。
(以下有关键情节透露)是不是也有人会觉得这部片子有点分析人性的意思呢,甚至还尝试了一点对于美国司法体制的讨论?
可我觉得从这两个角度看本片,只会得出四字结论——浅尝辄止。
IMDB上亦有评论说,片子好像没有挖深。
我个人从这个故事里得出的最鲜明的结论是,要学会说不。
善良不能没有底线。
一个人所受的欺压,只会反应在他自己身上,欺压别人的人永远也不会反省自己。
你看马乔丽那么大年纪还跳着脚说“我就知道你讨厌我,要离开我,跟所有人”的那个样子,她才不会反省的,她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她。
我觉得她歪着嘴把大门关上,堵住离去的伯尼那一刻,杰克布莱克的表演特别好,真心让人感受到他的无奈和疲惫。
所以,杯具经常是会有那么一个转折点,而伯尼的转折点,就在这了。
如果他决心要走,弃了车子,爬也爬出那个破门了。
伯尼不是圣人,他是个凡人,他有他不能忍受的事情(马乔丽用力咀嚼的动作)。
一个凡人,是做不到极善的,因为这世上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所以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话。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个人的牵强附会,电影是没有把这些话直白告诉你,只除了殡仪馆经理的一句评论:“善良与邪恶原本是水火不容的,你就知道总有一天会发生什么,这种组合会断裂。
大概就是她邪恶的程度胜于他善良的程度吧,他就爆发了。
”要说到阵容我可是突然醒觉,饰演马乔丽的雪莉·麦克莱恩原来就是50年代经典黑白片《桃色公寓》里的女主角啊!
真是宝刀不老啊!
你看她单薄的眼皮和纠结的薄唇,和那股神经质得有点讨厌的劲儿,都没变的。
杰克·布莱克演得很活,尽管我觉得他的眉眼咋看咋邪恶,可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我真的觉得他就是那个善良而懦弱的伯尼。
马修·麦康纳修演南方律师轻车熟路了,不做评论。
至于导演林克莱特嘛,他就是整部片子古怪的根源了,我个人觉得,他还是有点话痨。
伯尼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圣经中“不义的管家”的比喻(路16:1-9)。
但它比那个比喻更具戏剧性,因为伯尼身为一名备受称赞的“管家”,杀害了自己那以刻薄闻名而不受待见的“主人”,藏尸数月,并且利用不义的钱财巩固了与小镇人民的关系。
而让人意外的是,当谋杀的事实在基督徒群体中被揭露时,伯尼仍然受到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导演将这个真实故事包装成喜剧,使得角色的盲目更加顺理成章。
影片中的“被采访者”,多数都被偏见所蒙蔽。
那些受惠于与伯尼的关系的人,大多对伯尼赞不绝口,不但不愿追究真相,还责怪被害者活该,甚至嘲笑陪审团是愚蠢的乡巴佬;想要将伯尼定罪的检察官自以为代表法律正义,实则精心地编织着伯尼的故事,试图让众人相信他是个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又阴险恶毒的同性恋;牧师声称自己必须对会众保持中立,但他在表现出对伯尼的跌倒的惋惜和接纳之时,却没有对被害者的殒命表现出同等的尊重和怜悯。
对伯尼的不同态度,正好印证了片中一位老太太的话:小镇上的人总是最好或最坏地揣度别人。
不过,这种带偏见的论断显然不是小镇人民的特质。
电影对伯尼形象的刻画更多是基于他人的口述,而较少深入其内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多数的观众都在依据那些带着偏见的口述做着自己的揣测,尝试拼凑出自己眼中的伯尼。
直至影片最后出现真实的纪录片段,我们对伯尼这个角色的分析不免化作对现实中的伯尼的论断。
遗憾的是,我们生性喜欢带着偏见判断他人。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像伯尼这样的新闻人物)的判断也总是首先基于自己的无端猜测或身边的人带有偏见的评价。
而我们对于一个人带着偏见的评价,不见得有助于他人认识这个人,却真实地暴露出我们自己的偏见,暴露出我们自己是多么随意地去评判。
至于真实的伯尼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否活在面具之下?
他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老太太?
电影不曾给出回答。
其实,恐怕连伯尼自己也不能给出简单的回答(至少电影中的伯尼声称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杀了人的)。
人性的复杂性或许远非简单的归因所能解答。
我更愿意相信,伯尼的敬虔和跌倒都是真实的。
因为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人的神圣起源和他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可以同时拥有崇高的一面和险恶的一面。
那提醒我们这些远不如伯尼那样有好名声的人,更需警醒。
影片的末尾,一位老太太表现出了电影里难得的中立立场,她认为伯尼的确是犯了错,但只要他真心地悔改,上帝仍会饶恕他,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人前扮演不同的角色,赚得或失去名声,但我们终将站在基督的台前,面对公正的审判。
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无论如何,这从来都不是你与别人之间的事。
”
我向来有屯电影的爱好,只要在任何地方看到有推荐的影片,尤其是未听说过的冷门电影,我都会先记录下来,等有时间有空间有心情就下载,有大块闲暇时间的时候,不至于无电影可看。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电影实际已经在我的硬盘躺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每次打开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不过这也好,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
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了,但也可以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人为地寻求一种小小的未知的神秘感。
但是我没想到今天打开的巧克力是这个口味,最开始伯尼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给死人化妆的技巧,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恐怖片,或者会出现比较血腥的镜头,而我当时正在吃饭,害得我马上中止电影,等吞进去的面条消化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启动。
而伯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过生活最终给他的巧克力竟会如此苦涩。
伯尼是一个外地人,应聘到德州小镇迦太基作殡仪师,凭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对死者的敬重,对死者家属的真挚安慰,动人的歌喉,以及无处不在的白求恩式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有时候有点娘炮,被人怀疑是同性恋,但还是很快赢得了小镇居民的交口称赞。
纽金特太太,一位吝啬,孤僻,古怪的老富婆,与所有亲人都不怎么联系,与小镇上所有人--也许可以除了一位理发师--都算不上朋友,甚至因为钱被孙女起诉,丈夫死后,她的生活中就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而也正是因为丈夫的死,伯尼才走进了她的生活。
最初伯尼也只是为了安慰一个老年丧偶的孤苦无依的老孀妇而已,与对其他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和性格。
如果换做是另外一个被安慰的人,可能感动过后,就成为好朋友而已。
但是纽老太太不一样,对她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关怀都是奢求,正因如此,她慢慢地紧紧地抓住了伯尼,希望他为她一个人所驱使,必须随叫随到,陪她吃饭逛街旅游看歌剧,甚至帮忙打理生意。
伯尼也乐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已分不清他是单纯为了安慰和陪伴纽金特太太还是为了享受这种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贵人生活了。
最终老太太的控制欲毁了她自己,也毁了伯尼,我相信这不是一场蓄意谋杀,当伯尼举起枪的那一刹,他的脑子肯定是空白一片的,但是,所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一句苍白的辩护而已,在法律面前,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权力是事实,至于罪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不是法律所关心的。
但是我相信的是,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经济地位决定生活地位,他在陪伴老太太的那段时间,花的钱都是老太太的,必然老太太会把他当作私人物品,这是人性。
话又说回来,纽金特太太想控制伯尼的那条线也只有钱而已,她并没有拿枪时刻逼着他,也没有在他体内植入生死符一类的东西,所以伯尼如果想不被控制,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离开她对他的名誉丝毫无损,小镇的人们只会在对纽金特太太尖酸刻薄的评价上再加上一个砝码而已。
伯尼也许已经知道纽老太让他继承遗产的遗嘱,所以他不愿离开,他想在可忍受的情况下把对方耗死,但是对方的疯狂和控制欲让他丧失了理智。
我觉得小镇居民对此事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在他们眼中,伯尼是好人,纽老太太是坏人,伯尼是被逼无奈,她才是罪有应得,他们根据以往的印象来评判有罪无罪,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实在可怕,如果伯尼真的在当地被判无罪,那就是向外界说明:在我们迦太基这里,法律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是在替上帝说话。
正因如此,麦康纳(BTW,我想起来了我是因为他才下的这部电影)饰演的检察官把伯尼送到外地审判的决定才如此重要,不只对他自己,对小镇,对整个美国甚至人类都是如此。
我相信,导演已经比较客观得描述事实了,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禁希望伯尼被判无罪,而我现在已经把这点想通了,我想小镇居民慢慢也会理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
而这个结局,对伯尼来说也最好不过,他至少还能得到朋友们的想念,在狱中还能受到其他犯人所没有的尊重,如果被释放,可能余生都会顶着杀人犯的帽子和压力,纽老太太的幻影会一直跟随着她,远没有在牢狱里活得坦然。
最后小镇的一位居民说,上帝怎么评判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伯尼的后半生在哪里度过,法律说了算,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最清楚的,恐怕也只能是上帝了。
锋利地切开实用主义,切开得克萨斯,化得克萨斯为美国标本,没有娱乐价值的电影很少,娱乐价值正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所谓好人只是上帝没安排他碰到足够坏的坏人。
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悲剧感,和解剖美国的力度。
字幕时居然可以安排演员和杀人犯的会面,佩服电影工业的可怕。
昨晚刚看完这个电影,因为听说Jack Black挑战惊艳的角色。
看电影以前,我猜他会演出一个Gay dancer。
结果还真的gay和dancer都有,毛发颜色也重了很多,只是仍然没有惊艳。
故事的开始确实很吸引人,因为普通人对于入殓的环节了解很少。
但是Jack Black的演技没有什么突破:一贯的能歌善舞,一贯的笑容可掬。
惟一惊喜的就是他走火入魔杀死老太太的部份,但是眼泪还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假。
看完电影,我赶快wiki了Bernie本人。
发现有两点是有争议的:1 Bernie杀老太太前,据说是被发现偷老太太的钱;2 Bernie是同性恋,据说有录影带展示同性恋活动细节。
我不明白为什么导演可以这么轻描淡写地把Bernie刻画成甚至有点可爱的形象。
也不明白为什么Bernie杀人就不算真的杀人。
希望Jack Black有个真的突破,类似Capote那种。
——木木勺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可不是一部喜剧片。
它其实是个真实的事件。
当一个人人喜爱的热情慷慨多才多艺的大好人忽然有一天成了杀人犯,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这个大好人杀的恰好还是一个根本没人喜欢的古怪的令人厌恶的家伙,你又会怎么想?
当王莽杀了慈禧,对,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当皇帝以前的王莽,和当太后以后的慈禧。
前者是人人称道的楷模,后者则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甚至还有点希望她消失的老太婆。
小王开始对老佛爷还是很好的,陪她到处去散心,鞍前马后尽心尽力……日后支持小王的人们把这当成自己的证据,就说,你看他不是坏人吧。
可认为小王是坏蛋的一方就会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他阴险狡诈,骗取别人的信任。
我们认为,最初的小王可能真是一片好意,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不多考虑的人真是太少了。
老佛爷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小王了,就想办法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怎么个办法呢?
首先是财务上的便利,我的钱就是你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其次是责任和信任,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加到你身上,没有你可不行啊。
再次就是撒娇和威胁——如果你也讨厌我,就没有人喜欢我了,老太太将会是多么可怜。
总之,万人迷的大好青年王莽被孤僻古怪的老太婆慈禧霸占了。
当爱变成了妒忌猜疑和占有,当热情变成了必须应当和被迫,善良的大好人也忍无可忍了。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小王认罪之后,人们根本没办法看着这个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的好青年被惩罚。
虽然大家都不好意思说那个老太婆死就死了吧,但人们普遍认为,小王一定是冤枉的,就算确实是他干的,一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你看,公众对你的印象多么重要呀。
但我觉得,太在意大家的好印象的人,不是精神上求完美的苦修者就是隐藏的特别深的大阴谋家。
而太过独特、骄傲与自我的人,也注定只能孤单。
如何在两者间找一个自己舒适的平衡,是社交中尤为需要学习的关键点。
电影里说,当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你必须要有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大家都多少都会知道你,就像是中国的乡村,老张家老王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出门遇见的都得算是亲友,怎么能太过分。
这种习以为常的道德自觉在城市里已经消失湮灭。
如果《伯尼》的故事发生在高楼大厦,对门不相识的都市里,大概人们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那样也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故事了。
有许多人看后的第一感觉是客观,但其实这说不上客观,我想这种感觉直接来自于林克莱特用的纪录片手法——访谈。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
伯尼杀了马佳丽,但伯尼是个好人而马佳丽是个坏脾气的high-nose(这在电影中不仅用访谈的形式通过其他人的观点刻画,还直接用了影像以证实其真实性)。
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杀人是错误的,但如果是一个好人在困境中杀了一个欺负自己的“坏人”(马佳丽在本片中的形象毫无疑问是坏的),那么他该不该受罚?
这触及了法律和道德的构成和实现:法律和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条款,也是关于人的,最终也归于人。
我们看到,在迦太基镇,道德和法律的标准非常不稳定,人们一再地为伯尼的杀人行为找原因,而从不关心受害者。
在小镇里,人情胜过了法律和道德,得出了有悖于法律道德的结论——伯尼无罪。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并不客观,其原因在于,导演并非忠实于客观地展现人物,他有意地回避了伯尼享受马佳丽太太的荣华富贵的时候,而着重刻画他用这些钱帮助小镇居民。
对马佳丽,导演将她刻画得近乎邪恶,也未曾试图给出她如此“邪恶”的原因。
不,导演的目的在于展现法律和道德的本质。
他通过访谈和影像两种方式,将好伯尼和坏马佳丽的形象极端化(不管是在其他人眼中,还是观众所见),将人情与道德法律对于有无罪的结论冲突加剧,使得“人情”方有非常充足的理由——伯尼一直都是个好人,好人受欺负,自卫/过失杀人/一时间失去理智等——去反对法律得出的结论,从而去激发观众对此的思考。
也即,展现冲突才是导演最重要的目的,为了达到好效果,导演选择了不客观的展现以将碰撞的力道升至最大。
林克莱特很独特一部作品,等我都看完了再试着总结他的东西。
我不知道今后还会有多少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评价它是"流水账"、"平淡无奇",或许还会有人把它定义为"为谋求财产、贪图享乐而精心设计的谋杀案",whatever those guys think,至少我得到了属于我的那份体悟。
除去对案件情节的展开,影片所占用的最大篇幅即是小镇居民们对伯尼的评价。
很明显地,小镇因伯尼的存在而充满欢笑,伯尼是整个小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可以肯定,如果让小镇居民在镇长与伯尼间的民众支持率上做一个选择(就好像某种政治选举),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伯尼。
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似的,稍有gay倾向的胖子,却做出了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去触及的事情谋杀。
实际上,我认为把伯尼的行径定义为"谋杀"是有些过了,谋杀指的是自发性地企图被害者身亡,而伯尼在扣动扳机的那一瞬间,似乎大脑空白了,又或者被某种之前从未出现的想法(evil)控制了大脑。
事实上,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站在高楼上,俯视地面,会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手握菜刀、柴刀或者其它利器时,潜意识里会有挥动它们的冲动。
而恰好这时候,或许是一阵风刮过,或许是脚没站稳;又或许是在你挥动刀刃时恰巧有人经过你从高楼上摔了下去,溺死掉了;你砍到了某个人,造成了他的死亡。
于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的理解即是,车库里的枪恰好就在那个时候出现在伯尼眼前,老寡妇的佝偻的后背暴露在了伯尼茫然的双眼下,四周无人,而老寡妇在此之前的短时间内又一次一次地使他愤怒,使他的忍耐极限被不理智所冲破......于是乎,无出所有人意料的,他扣动了扳机。
而当他意识到,他所正在做的事情后,他的大脑一瞬间被“evil”完全占据,他明白必须使其致死。
于是他开了四枪,换做我,也许也会这么做,因为一枪是谋杀,四枪也是谋杀,而一枪或许不会死,但四枪必死无疑。
在退无可退得处境上,这是空白大脑所唯一能做的。
因此,根据“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公理,伯尼理应受刑死或者无期。
如果你不了解案情的话,你会认为正义即是“杀人者偿命,伯尼当死”,正义是属于老寡妇亲属团这一方的。
但当你了解到,伯尼在老寡妇死后,并没有贪图财产,他把绝大多数钱都用到了公益、小镇建设,为所有其他人造福上,每个人都因伯尼而快乐,虽然这笔钱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但whatever。
这笔钱花在那位巨富遗孀身上,又会如何呢?不过是几趟昂贵的旅游。
而伯尼,他是在赎罪,从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在帮老寡妇赎罪。
这让我想到了《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欧也妮在他的吝啬鬼父亲死后,把遗产毫不吝惜用到了建设学校、捐助教堂上,她是在帮老头儿赎罪。
再想想罗宾汉,劫富济贫、“逍遥法外”。
而这个世界上绝对有许多比伯尼该死一万倍的恶棍,可这群人却通过某种契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获得了真正的意义上的逍遥法外。
可惜伯尼不是罗宾汉。
该死的正义一方,站着的是无所事事的警长,这个出于嫉妒和仇富情绪的jerk,无时不刻地想要出风头,而伯尼这个案子正是他扬名立万的契机。
他想着“that damn fucking Bernie r gonna eat his shit”,于是他打着“正义的旗帜”一心要为“可怜的老太太”申冤。
最终,陪审团们被他的如簧口舌所“打动”,在被仇富情绪所渲染出的氛围下,宣判了伯尼的无期徒刑。
不知各位是否了解上世纪震撼全美乃至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这个蓄意杀妻者,最终在众目睽睽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而同样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上个世纪,伯尼却遭遇了不同的结果。
我想说,伯尼的无期,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的死无足轻重;其次他与权势无关,他只是一个只能坐以待毙的胖子,至少他没法儿当庭喊出:“我爸是李刚!
”幸好这不是在中国,可惜这又是在美国。
正义和公理不可或缺,却往往让我们在执行时变得冷酷无情,又因为被当权者所掌控,有时充斥着乌烟瘴气。
世界上又少了一位像伯尼一样的老好人,而这个世界上,坏人又太多了。
我很遗憾,我们没有一项法律去宽恕值得保留的老好人。
我也恐怕永远都遇不到像伯尼这样一个老好人。
另外忘说了,一旦伯尼的罪名成立,老寡妇亲属团们又可以重获属于他们的巨额遗产了,因为老寡妇生前签署的“把全部遗产留给伯尼”的这份遗嘱将会失效,而我们的警长,也同样会得到一份丰厚的“律师费”。
又或者,陪审团中的,对伯尼所不了解的这群陌生人在被老寡妇亲属团探查出身份信息后,早已接受了一笔可观的贿赂,目的统一,即宣判伯尼的无期。
不过,这只是一个猜想,这又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寡妇是用她的死和钱来换得伯尼带给她的,50多年来从未体会到的快乐。
纪录片采访形式造成了某种错觉,也为影片的整体黑色喜剧增加了效果。
整个故事讲述、人物塑造通过的是单方面偏见,这使得情感道德法律多层次的冲突显现。
对于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算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尝试,对于杰克·布莱克 Jack Black能算他最好的表演之一。
如果惩处罪恶带着个人的目的,那又是什么性质的呢?
一场法庭辩论,控方的检察官的辩论感觉存在着对人格的诽谤,故意激起民愤,虽然达到了最后惩处罪犯的结果,但却不是真相。
司法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只要一具尸体,然后让那个枪杀的人接受严峻的惩处就行了,很多东西就是走走形式,不走心,犯人的人生估计没人过问,大多人不愿意费大力气了解真相。
伯尼确实应该坐牢,但是人们有必要知道,he is a really good person。
we need more。
真人真事改编的仿纪录片,开头是亮点,通篇小温情的调子,胖杰克正经起来不搞笑真是各种不习惯,总觉得伯尼一定是腹黑族,可是等到了结尾剧情也没逆转,一个色彩鲜亮的悲伤故事。
林克莱特的片全都喋喋不休的。这部像一篇怪里怪气的小说儿。可惜伯尼被抓后戏剧张力忽然减弱。服装和音乐都好,伯尼的衣服一开始都是浅绿浅蓝的亮色,后来就黑灰了,老太太们的衣饰、沙发和整个小镇无心机地艳丽着,让人觉得又好看又诡异。死胖子唱歌也确实好。败笔是海报,光看海报差点错过这片
讲述方式挺新颖的,但由杰克布莱克演来总觉得是喜剧片,有点轻浮。
天使恶魔一瞬间,法律终究是法律,不能因为同情心和主观意识来判决一个人的善与恶
林克莱特这是在为左翼站台吧。真实事件改编,仿照访谈类的新闻节目拍摄,注重事件的外在意义大于人物内心的挖掘,社会话题与政治贬斥共存。杰克布莱克张驰有度的表演赋予了一丝淡淡的幽默感。
有趣又不讨厌的电影 好想看科恩兄弟拍的版本啊哈哈哈
Jack Black真是个能歌善舞的富有表现力的演员。
原來這麼醜也可以當小白臉。
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说,说说说~
大爱这个调调儿
我是觉的杰克·布莱克真的挺搞笑的
剧情没有说多么玄乎,但是演技撑起了一切。真的好好看啊我的妈呀。
两星半。导演倾向性太明显了。访谈形式倒是加分。
导演立场中立,观众各取所需,比如我就取走了德州人愉快的自黑...有点埃罗尔莫里斯纪录片风格。布莱克和马修演得好逗,加一星。镇民中那个白发瘦老太是马修的妈
除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外乏善可陈。一直不喜欢Jack Black。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黑色幽默犯罪片,杰克·布莱克的表现值得称道。
有点闷。
讨厌的伪纪录片!
Richard Linklater不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但却是教会我最多的导演。本片打破常规的叙事,将纪录(被采访者有些是真实的居民)和黑色喜剧元素引入其中,以模棱两可的立场探讨这一事件的伦理本质。杰克布莱克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从造型到人物细节让人惊叹他演出的正剧的功力。
世界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