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得是《十七岁的单车》,在《青红》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帅唯一的一部作品。
很好看。
一部单车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
一个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孩子,怀揣着关于城市的美好梦想,却因为单车的失窃打乱了原来设计好的人生轨迹。
另一个是在城市长大的城里孩子,虽然生活在城里,却是城里贫寒的家庭,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乡下孩子被偷的单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
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
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
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故事讲完。
故事里没有人错。
乡下孩子执意要回自己的车没有错,城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偷来的车也没有错。
那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这仿佛一场战争,但是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人赢。
很喜欢王小帅的镜头语言。
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词穷了,只能说一句真的很好看来结束了:)
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
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
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
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
《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
《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然而,什么是青春?
《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
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
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
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
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
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
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
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
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
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
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
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
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
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
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
《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
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
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
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
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单车是青春的隐喻。
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
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
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
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
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
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
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
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
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
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
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
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
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
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
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
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
《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
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
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
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
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小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食”,小坚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在小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小坚的梦想,可是当小坚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且成为了两位男生追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是影片计算到位的一笔。
而两人那两身显眼的制服(快递员服和校服),更易让人理解两人处境的殊途同归。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笑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
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小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
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
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小贵扛着彻底坏掉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
小坚的美女朋友放在片中的一群女高中生里怎么都显得太出众了,她怎么喜欢上灰不溜秋的小坚就是个问题,后来又怎么跟上了一个有点混混味的大欢就更莫名其妙了。
小贵朦胧中的小保姆一方面是导演设置的城市农村人的一个符号,一方面预示着小贵对爱情的感觉。
但怎么看怎么让人感觉她成了一个道具而不是一个配角。
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我观看的即是108分钟的删节版)。
仅仅有一个理由去为这部电影的失衡辩护: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而我们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都会象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总是在改变的;因为记忆与记忆中的女人,都仅仅是美丽的。
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
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一共两次特写,其他时候都是处在局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冷漠和克制。
我一直不解的一个问题,板砖在皇城根胡同底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青春期的一个象征吗?
无论是姜文1970年代的北京、还是路学长1980年代的北京、或者王小帅1990年代的北京里,板砖都在青春期里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至少是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只是敲核桃用得着。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
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
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些因为一再被掠夺而惊惶愤怒的面孔。
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
我不能从这一秒开始倒退行走,倒回过去,回到我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只能和我们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
“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共同拍摄六部影片,希望为21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
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的《爱你爱我》、易智言的《蓝色大门》、徐小明的《流浪到淡水》、以及国内导演贾樟柯的《上海宝贝》和香港导演余力为的《人民找换》。
王小帅用灵巧的笔法描述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状态,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里,永远都有关于身份认同的追逐和焦虑,他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这个城市遗忘的人们,轻易获得了与青春期无关的认同。
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片子的配乐只有两段,不多而显得简洁又恰到好处。
头尾用了一段长笛。
片中在奔跑和飙车时总会出现另一段有鼓点的音乐。
处理方式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乡间骑士》。
片子台词里一次出现了“张艺谋”、一次出现了“秋菊打官司”。
不知王对张的态度是个啥样。
还有北京人把bicycle叫自行车,片子里也通篇用的是这个词,片名却用了单车,用意是什么?
或者仅仅为了一个噱头?
小坚初吻来临前树叶间隙里洒下的阳光那幕让人激荡,小坚向小贵伸出手互赠姓名那幕让人释怀。
小贵那最后一击,包含了太多。
这是一个好片子,一个用纪实手法导出来的一个还算真实的故事。
PS:小贵的车被小偷偷了,小偷把它卖给了二手商(他不一定知道是偷来的赃车),二手商把它卖给了小坚,小贵想要回被小坚买下的车。
我倒是很想从法律的角度去解读这个车到底该怎么处理?
尤其是在小偷找不到的情况下。
显然导演是用的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法记录了车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处理方式,而且这车从法理上到底归谁也不是本片的主题,本片的道德尺度不在于此,但我就是想明白一下这个理。
【注】这篇评论初稿完成于2005年寒假,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无疑太沉重了。
而当时的我大概还是没有能力写出同样深刻的评论的,这篇评论的不少语句直接来自当时读到的几篇不错的评论中,经我添油加醋再揉成一块儿的。
在此向几位原作者致谢!
一辆单车,承载了两个人的青春;一袭红裙,浸染了芳华的希冀;一个梦想,饱含了命运的颠沛流离;一点生存的希望,隐喻了时代的沧桑、无奈的脆弱。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以一辆单车为媒,穿之以小坚和小贵的迷惘碰撞,讲述了两人之间在丢车、找车、护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从多方面表达了在大城市中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成长的残酷和悸动,脆弱自尊的凋零和破碎。
一曲曲代表希望的悠扬歌声,转变成人物内心命运的挽歌。
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导演对于音乐与画面的巧妙搭配,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电影中每当出现小贵骑着单车送信,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波时,总是会响起一种轻愉欢快的音乐,这正象征着小贵心里的愉悦感。
这种音乐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在大城市中抓住了生存的希望。
表达了小贵的一种积机向上乐观的态度,从而带动了观众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音乐的把控使电影更具有画面感,并且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极具艺术感染力。
一曲曲代表着青春和爱情的婉转曲调,演绎了芳华时期小坚对爱情的萌动与渴望。
在电影中潇潇的第一次出场就响起了一种浪漫、辛福、美妙的钢琴曲,与电影画面的完美配台营造了一种青春独有的画面,表现了小坚内心对于潇潇的青涩爱恋,为电影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种相同的音乐,在情感上有层层递进的作用。
这种音乐的使用更能够使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与小坚感同身受。
与此相反,电影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影片中所展现的成长的残酷,为青春而付出的代价,都是一种命运的沉沦,为命运而演绎的挽歌。
一幕幕相交相客的韶华色彩,勾描时光的棱角、青春的惨痛。
电影中冷暖色调的前后对比,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电影中从农村来的小保姻红琴,主体色调是红色的暖色调,红色的连衣裙,红色的高跟鞋,红色的口红,都是红琴内心情感的外化。
红色代表了一种欲望,代表了一种虚荣心。
这里的暖色调不是温暖的画面,反而是一种刺眼的、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体现。
与此相反,导演给小贵设定的是一个偏暗的冷色调,从小贵的单车,衣着打扮都可以体现出来,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体现出了红琴与小贵之间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了与环境不相符的画面感。
芳华易逝,青春的五彩斑斓也随之暗淡了下来,小贵与小坚的生命体验是一个惨痛的回忆。
一个个放飞的梦想终抵不过命运的捉弄,再美好的回忆也耐不住韶华的逝去。
命运颠沛,韶华逝去,社会变迁,小坚与小贵除了在这个大城市中一步一步走下去,他们别无选择。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
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
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
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
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
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
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
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
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
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
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
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
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
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两个普通男孩,一辆单车。
王小帅导演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似乎只是一个贴近观者身边的有关青春的故事。
身边的人、事、物,王小帅抛弃了第五代宏大的历史使命感,精心设计了一出看似真实生活化的戏剧,然后在其中灌注自己对众生百态的看法,用艺术且真实化的电影手法希望获得观者的口碑。
单从此看,电影虽有稚嫩和做作之处,却也是成功的。
影片两条线索先平行后交叉,线性结构并无创新之处,在节奏把握上也还算合格没使人睡去。
倒是电影的美术和声音相对较为出色。
影片基调偏暗且生活化,并无太多亮色,正好符合整个片子的故事风格;服装化妆方面亦无漏洞;值得一提的是美工师对场景的选择:小坚的家和北京的胡同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小坚早上穿过四合院发现车丢的那一幕,尽管跟拍的长镜头非常艺术化,可是老北京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真实而熟悉的居住环境却使得这个镜头显尽了导演想要的真实感,以及其它场在胡同里拍摄的戏,手法上的艺术都因为影像的生活化而显得真实。
而片中的音响对加强观者的真实感也是功不可没,广播、电视、街道上各种各样的杂声永远将观者处于真实生活的氛围中。
毕竟是受了奥逊.威尔斯、侯孝贤、北野武、科恩兄弟等名导的影响,即使是致敬下的拍摄方法也让人觉得依旧是艺术。
加上美工与音响带来的真实,观者产生了认同开始与角色休戚与共,由此再加上一个极度艺术仪式化的开放式结局,许多人对影片进行了解读,青春、残酷现实、梦想、坚持……不过,我更想谈的是关于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开场的女声我将她视为影片中第一个女性角色,由此我很好奇为什么导演不让她出现在景框里?
或许有人会解释为“这会影响了开场面试那一段的影像风格”,可我并不认为在开始或结束时加上她的背影(形象)会削弱这一场戏的力量或是因此就浪费了胶片。
那我想换个说法或许会更明白些。
如果这个声音是男人,导演会不会因此就加上影像?
这是不是就是导演潜意识中的男权思想的体现?
我在此妄加揣测也没有意义,只是这让我想起了女性主义者所提出的传统男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缺失。
女性声音在此是一种符号,通过男性的视角(片中反应为打工者们的视线方向)让观者确信她的存在,不需要在景框中表现出形象便代表了女性的角色(而且这一角色又因为带着对这些打工者的轻视而受到观众的抛弃)。
所以,这一电影里常用的省略方式是不是也可以视为“传统男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缺失”的具体影像化(不过我更希望是我偏激的歪批,要是真这么幼稚导演也够白痴的)?
接着看看快递公司的两个女职员。
当小贵来询问他的钱的事时,处于前景中一个背影一个侧影的两个职员证进行着这样的对话:——七十岁了都——有钱啊,八十我都跟——这是你说的啊——现实社会呗先不说朴实的男主人公与世俗的这两人的对比带给观者的影响,就是表层的对话也够让观者对这两个角色有些意见了,然而就这样轻描淡写得想触及这一社会现象会把观者引向什么样的理解方向?
是会真正地去想这一问题出现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还是就是简单得看不起这样的女性?
再加上位于景深处善良执着而又朴实的男性,这一对比怕是又加深了对男性的赞扬和对女性的蔑视。
由此再谈谈与其形象类似的百福宫服务员。
她们坚持着让小贵按公司的规矩付洗澡费,这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老板出现,他说算了吧,女服务员就是占着理也只好退让了。
与老板的“通情达理”对比,这两个女性似乎又显得刻板、墨守成规了。
而因老板的话语(权力)而不再顾规矩似乎又是说明女性是在男性的权力统治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快递公司和百福宫的老板皆是男性,而且两个角色在影片中的行为并不招致人的反感。
种“自然安排”(导演写剧本时也没考虑过此处角色的性别)是否是潜意识男权思想的又一佐证?
毕竟一想到领导者,总会浮现男性面孔。
同样似乎并不重要的角色还有小坚的继母及其女儿。
继母应该是导致小坚和他父亲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而在影片中,她似乎在家中完全没有话语权,只在过道的镜头中出现了侧影。
通过父子的对白观者知道了这个角色是依赖小坚父亲得以生活的,小坚父亲不仅养着她还无私地供着她的女儿,一个千人所赞的平民英雄;而其实有很多精彩的戏可以出现的继母一角,观者对她什么都不知。
至于她的女儿,导演竟能让那样的演讲出现在影片中!
这段让观众出戏的台词的出现对影片的伤害比起直接砍掉不知多了多少倍,我不敢相信导演不明白这个道理,那留着它为了什么?
是为了说明“看吧,新一代的女性早已接受了腐化的男性社会的教育,她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已被扼杀,女性主义的思想、她们所希望建构的社会是永远不能到来的”这一道理吗?
轮到周迅客串演出的配角红琴了。
她的形象无疑论证了女性主义者们提出的“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命运。
她的出场大多是以小贵和大欢的主观镜头表现的,在影片中她就是一个被偷窥被观看的命运。
而导演设置这一角色的用意又在何?
和小贵与大欢两个男性作对比。
小贵和大欢这两个男性代表的是到城里兢兢业业,辛勤劳动以求自富的一类打工者;而红琴这个女性则正是他们的反面,虚荣且不守本职。
而在红琴偷穿衣服被揭穿遭到解雇后,导演又安排了这样一出。
熟悉的高跟鞋声响起,小贵和大欢期待地朝店门看去,肥胖的中年妇女缓缓走过。
这不仅将城市女人的形象进行了一番讽刺,也通过使观者产生和角色一样的失望心理重述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这又使得女性无法逃脱被观看的命运。
同时似乎也说明了,审美的标准是由男性制定。
最后再看戏份最多的高圆圆饰演的潇潇。
这个相对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带给观者的感受却是表面化。
从影像中,我们看到了导演想让我们看的高圆圆的形象,清纯的女中学生。
然而对于角色本身,反正我是一点也不理解。
这个影像似乎是青春期少男所梦想中的女朋友的完美体现,可是这一成功的影像背后我却看不见一点属于这个角色的任何内在。
她只是简单的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虚构,观者在电影中看见了这一女性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却只是男性思想的投射,并非真实生活中可见的女性,因此实质上,这一女性角色是缺失的。
而因高圆圆本人,这里又有了一个延生的问题。
提到高圆圆,人们大多就想到了清纯,正如她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
她其实就像好莱坞经典时期的女星如英格丽.褒曼、玛丽莲.梦露、费.雯丽一样,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因为电影中演的是一种类型的女人(或是某个角色太深入人心)而被固定住了,观众接受不了她们做出有违角色性格的事,甚至不惜因为这种无端的“背叛”而伤害她们。
她们的这种命运其实正说明了她们受到了男权社会对其自身的建构。
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在电影中塑造了各种女性角色(非真正应该的女性),再以此为范本妄图让活生生的现实女性成为他们所期待的那样,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传媒,他们进行着对女性的调教,建构着女性的性别。
一直以来,我看电影总是会特别关注导演在影片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
但是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然而几天前发生的事不仅让我忽然明白了原因,也让我决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论这部青春电影。
在国际纪录片论坛观看了《当我们还是孩子》一片后,我对朋友说:“片子态度挺好,但做那翻译的该去看看心理医生了。
居然敢把Homo翻译成变态!
”然而我的朋友不解地盯着我:“Homo本来就是变态的意思啊。
”我当时有些愤怒和激动地向她解释说Homo只是Homosexual的简称,只是同性恋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让我陷入了思考:“是吗?
哦,我一直看到的都是把Homo解释成变态的。
”我忽然明白我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媒体,电影、电视、报纸、广播对我们思想的影响有多大。
这些媒体承载着创作者的观点、看法、意识形态,而我们这些观者的思维也深深受到他们的影响,或者甚至就是遵从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
所以,要想有真正的平等(不管是男与女、同与异,还是黑与白),还得使这些树立民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表现出平等,这样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中最终才会实现真正的目标。
既是影评,在此只谈电影。
正如大卫.马梅在《导演功课》中所言的,“电影的机制其实与梦的机制是一样的,因为梦是电影最终的面目”。
当然电影和梦一样,都是一些影像的并置,而这些并置的组合都是为了回答某一个可以被设定的问题。
弗洛伊德也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是愿望的达成。
而这个愿望是来源于平时被超我所严格掌控的潜意识中的,它伪装自身通过“第二力量”的审查然后得以在梦中得到释放。
而电影中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愿望。
通过人物的塑造、剧作、视听等等电影语言的伪装春风化雨似地影响着观者的内心。
我总是去关注女性角色的塑造正是想打破这层伪装,看清创作者真正的意图,如果是充满男权思想,有违平等的就该指出来,只有唤醒大家这样的意识,才能不被这种假象所迷惑,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可言。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看这部青春电影的同时,我总想着探讨清楚导演除去影像符号后影片真正流露的作者意识。
然而,对于这样衍生的影评、书评,我常常会去想它的意义在哪儿。
创作者往往说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这样解读,听起来真是有意思而又荒唐。
这种解读真的是创作者潜意识中的观点还是这单纯只是观者的“意淫”?
我想不清楚,所以,我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待《十七岁的单车》也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敢说就是导演的潜意识思想,也不企图让其他观者信服。
(2009年12月18日,影片分析作业)
十七岁的单车关键词北京。
胡同。
什刹海。
爱情。
青春。
家庭。
坚持。
梦想。
京骂。
胡同。
十七岁。
到底是个怎样的年龄,如此诱惑着我们的青春。
小贵。
农村娃。
固执,单纯。
哥哥总对他说城乡差距大,他沉默不语。
单车,是他梦想的必需品。
小坚。
城市娃。
孤独,不成熟。
单亲家庭因素导致了他叛逆不羁的性格。
单车,是他维持爱情的必需品。
一辆单车。
两个主人。
于是,他们学习如何共同拥有。
于是,曾经的敌人成为朋友。
当小坚拿着砖头砸向自己喜欢女孩的新男友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他再也不能在女孩面前炫耀自己的车技。
他们再也回不到以前。
小坚的爱,裂了。
当小贵背着被损坏的单车走向人群中时,那辆单车,再也没有意义了。
那条挂在车上的花丝巾呢?
是否也会随风飘走。
小贵的梦,断了。
小坚,小贵。
——贵在坚持。
王小帅是否在用这样的暗示,告诉我们这个简单却沉重的道理。。
胡同。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心灵。
青春时的我们,对世界的不接受。
叛逆的我们,对命运的抗争。
逃,抑或是留。
单车。
是否暗示着我们的青春。
在风的吹拂中,飞快地行驶。
在一身闸响后,又飞快地结束。
握,抑或是放。
十七岁的我们,在生命的年轮上,单车,用它的滑实,弥补了我们的落寞与悲伤。
北京这个城市,是个成长的好地方。
青春,真的太美好。
我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自私冷漠、霸道粗暴、轻视嘲讽,正因如此,我常常处在斗争的状态——“你侵犯了我的人格,我无法接受”,内心夹杂了愤怒、屈辱、难过,而当我认为自己本该遭受这些时,羞愧感会油然而生,竟也无力反驳。
说来也奇怪,这个世界上施虐者还真多。
有些人盛气凌人,在人前总要高几分姿态才好,好像自己天生获有权柄或出身高贵;有些人呢,看哪都不顺眼,一不小心你就得罪他了;还有些人,就喜欢开玩笑,把众人当马戏团的小丑,不一一嬉笑一番就觉得浪费了自己掏钱买的门票;还有呢,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多说一句话都嫌烦;再有呢,揣着个算盘计量计量自己的利益,可千万别碰他的心肝宝贝儿。
我说自己出门一趟怎么总少不了不愉快,这些人防不胜防啊。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在心里认为自己往往是受虐者。
我以为自己客客气气对人就不会遭受不平了,可事实上我常有理而对方无理。
而且人家还死不承认,咬定我的不是。
这下只能吵架了,不过跟人吵架不是我的强项,一怒我就哆嗦——没底气啊,还要硬撑,不就发抖了嘛。
跟人争辩也不是我的本事,经常是被对方说几句就觉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再怎么说别人的不是好像都不能再气势汹汹的了。
可是,“我有理啊”,对方不认还倒打一耙,心里憋着的委屈让人难过啊,真窝囊啊!
如此一想,我得气上大半会儿,无法释怀。
如果对方明显无理,事情常常会这样上演。
一般情况下,我时常在怒与不怒、忍与不忍间犹豫不决,几近神经质。
当然我选择忍耐的时候会更多一些,但心有不甘。
我原不知道外界究竟触碰了我内心什么东西,让我如此在意自己的得与失,成天如斗士般生存,用足力量捍卫自己的尊严。
直到看到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里的阿贵,我才彻底看清,——那是根深蒂固的自卑。
阿贵看来无疑是窝囊的,自己有理也没本事跟人斗,只是靠着拗劲勤恳打工赚钱。
这样的老实人还是要被打,有时还要被往死里打。
这种“窝囊”牢牢抓住了也狠狠刺痛了我的心——我有时不也是这样吗?
我多么害怕、多么不敢承认自己这么窝囊啊!
我可以强烈感受到观影过程中自己那至始至终的不安。
是啊,就是这样,从小的经历就让窝囊这个词扎进了我的骨子里,有些人为什么非得把这个伤疤捅出来呢?!
也许讲起来,我不过也就是被嘲笑过、被头儿指使过,软弱胆小,没有主见,远远没有像阿贵这样被凌辱,但是敏感的心也会承受不起,尤其对于一个无力反驳的人同样可以是残忍的——那个时候我上小学,在后面很长时间内,那段经历都被我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地称作耻辱。
小坚同样也是自卑的,当他心甘情愿为情敌点烟,以往的威风神气瞬间萎焉时,他的自卑已暴露无遗。
但他的自卑并非根源于自认为窝囊,他有的是本事跟人斗,而是贫困的家境下,一颗想靠物质进行炫耀的心自卑了。
高级的山地车,对小坚而言,曾是支撑信心的重要外界力量。
当女朋友被抢走,自己独自对情敌痛快地施加报复后,心中便完成了自我肯定这一重要的仪式,于是,外在的那件宝贝失去了诱惑力,他坚定地对阿贵说:“这单车以后归你了,我用不着了。
” 阿贵不计代价争夺自己的单车并非出于对物质的虚荣心,跟小坚不同。
初来城市谋生,阿贵十分需要证明自己的本事来缓解对大城市一无所知而害怕不能融入的焦虑。
当找到一份亲人认可的工作,并且有一辆气派的让亲人羡慕的单车时,阿贵的心安定了,他的成就感在一天天踏踏实实的工作中产生。
拥有自己的单车于是成了阿贵在城市稳定生活下去的最大底气,同时这也表明他是有出息的(“有出息”在中国农村文化心理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位置)。
可为什么阿贵一定要这辆比一般的都好的单车呢?
这不就是虚荣吗?
不是,因为这辆车子是他可以凭真本事赚得的,它代表了自己的价值。
他也对老板做出了承诺,会把丢失的单车找回来,他的价值的确认需要老板这个重要的见证人。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用这辆单车——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将得到的“个人资产”,来肯定自己(这种肯定满足了自己的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也直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加之,他生性执拗,认定的事非此不可,况且,理想眼看要实现了却被横空阻断,这绝对不能接受。
所以他反复跟小坚强调这本来就是他的车,威胁之下仍不改口。
同样视名牌高级单车为自己最大的骄傲,一个内心是踏实的,一个内心却是空洞的。
因而,最后小坚把单车给了阿贵,而阿贵把被砸得破烂不堪的单车抱回了家。
而导演以足够神圣、肃穆、威武的,敬拜仪式般的镜头给了阿贵这剧终的亮相,哀而不伤。
有人认为阿贵抗着的是“变了形的理想”,继续行走在社会的滚滚大流中。
那么,阿贵这么做带给自己的是怎样的影响呢?
或者可以反过来问,如果阿贵,从头到尾都沉默认命,他又会怎样呢?
阿贵当然自卑,他看不到自己其他的长处,不会另谋出路,非得跟一辆自行车较劲。
不过笨人有笨人的活法,他不能完整地保护自己的“单车”,可是在失去后他全靠自己重新获得了它。
他的笨让老板愿意给他新的机会;他撕心裂肺的哭喊,欲与单车一体不愿松手的执念让那群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人都震撼了,后来又得到了傲气的死对头小坚一声主动的问好。
他用悲弱的外表形象包裹强硬、不屈的内心,固然愚笨,却向周围的淫威透射出了耀眼的光线。
当然,初涉世事的阿贵还走不出自己现有的限制,有些时候他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导演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阿贵。
遭受太多不公的阿贵大概还是会这样笨下去,哪怕这种“低情商”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他身上深深打动人的东西我想他自己不愿丧失,导演也不愿它丧失掉,哪怕他自己不曾意识到。
那东西是什么呢?
我想是他那种不顾妖魔鬼怪横行,把认定的事一做到底,坚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执意证明自身的价值,淳朴、至真的执念。
阿贵无形中代言了这句话:人心岂是人为干涉的?
不过,压迫、不公的环境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精神领袖”。
是的,我猜导演赋予了阿贵这样的使命。
而导演也给了一个在进步中的社会一份美好的期许——让社会怀有“同情心”,让拼死反抗的弱势群体得到好处。
写到这里,我内心的伤口似乎得到了一些治疗......我也很想用自己的执念去打动周围的人啊,那将会是一种坚持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得到的自由所带来的畅快感,努力定不会被辜负。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
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
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
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
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
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
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
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
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
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
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
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
3。
18
整体而言,这影片不错.就是觉得有点乱,不够纯粹。
感觉里面符号化的东西太多,成长,代沟,伦理,城乡,社会,理想,执着,信念,压抑,两条主线,两个年轻人简单的理想,两段朦胧的感情,处处似乎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却并没让我感觉到丰饶充实,反倒总觉得多了点什么,总之有点莫明其妙。
然后我认真想了想,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就像有人批评《白鹿原》是刻意往史诗性小说跟前靠的作品一样,我认为电影的遗憾也是王小帅的野心造成的,明明是一道素炒小菜,他偏偏要再加点盐加点糖加点酱油。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只被定义为青春片,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说到青春,我不知有多少人会从中真正体味出而不是不过脑子地想起“残酷青春”这个字眼,仅凭单车、失恋和板砖这样几个符号,青春就是残酷的?
打死我都不相信!
起码,很多地方,包括追逐和打斗部分,很多情节我都是笑着看的,就是禁不住地想笑,憋都憋不住。
在情节处理上,王小帅似乎太固执了点,我的意思是,好的东西,也经不起一用再用。
比如影片中几场车祸,(贵从河畔骑着单车飞驰,坚在后面紧追,贵一头往倒退的小货车撞了上去;贵骑着失而复得的单车去老乡的小卖部,在拐弯处撞翻周迅;坚骑着单车拎着板砖拍向大飞。
)那种瞬间发生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摄影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方法,往往是“乒”的一声开始,彼时镜头可能对着的是一堵墙,或者是旁观的人群。
然后是静,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再然后,镜头依然对着旁观的人群或者当事人之外,都是木然或者惊愕的表情,最后是当事人的挣扎,不论是贵、周迅还是大欢,都没有呼天抢地,仍然静着。
演员演得好的地方是贵和小坚在小坚的父亲面前争执车的所属问题和小坚的同学在烂楼上抢贵的车时,特别是后面那个场面,那种幼稚的谈判,属于年轻人特有的脱口的无遮拦的故作成熟的话语,让人感觉到久违的随性的味道,起码,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絮絮叨叨却又直抵生活本原的东西。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自然是贵和小坚被大欢带着一帮哥们绕着胡同追击的场面。
依然是动静的对比,每个胡同的拐角,在贵和坚飞奔而过的尽头,总会坐着一个木然的老太,或蹲坐着几个仿佛入定的下棋老者,再要么,就是远处正慢慢慢慢蹬来的一辆单车。
在那么快节奏的追逐中,摄像给人感觉也是非常沉着的慢,它甚至就守在那里,跑吧跑吧,看你能跑多快。
果然,几秒钟后,又有追逐和被追逐者绕回到了镜头里。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盲目、虚荣和敏感主宰的十七岁,互相伤害、野蛮打斗背后,是对生命的尊严最原始的维护
8.5 大体上是现实主义,但有抒情和喜剧的镜头配乐乱入,有风格不统一之感。当年高圆圆比现在好看,傻美妞的劲儿演职高生很合适。胡同追车追人的片段有意思。英法语字幕都把“职高”翻成了“高中”,意思不明确,但不明确的不止这些,怀疑外国人是不是完整理解了本片。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中国的好电影和外国的就不一样,貌似都要反映个什么社会问题,越深刻越好,越被禁越好(好像被禁已经成为好的标志了),却少有那样轻松活泼又让人感动的。20071124【2001年柏林评审团大奖】
变形的单车,扭曲的理想,扛在肩头,走完青春,迈向成熟,进入成人的世界。
题材不错,青春、沉默、残酷……但不等于这一切可以背离现实瞎编,骚动的青春,真的挺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七岁,而每个人的十七岁因为背景又变的如此的不同,我们不想重复昨天或者上辈子的故事,因此我们选择了叛逆,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
两个人的残酷青春,每次还车的时候基情四射。
情节虽然很鸡毛蒜皮,就都是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却又不该忽略的事情。两个男生都是耿直的好人,坏就坏在偷车的人,以及那些没事就知道泡妞玩单车的小混混。还有几个感想,一个就是这些孩子的脑筋怎么就转不过来,报个警,把那卖黑车的车主揪出来,让他赔钱不就好了么~还有小贵这个人物角色为什么没有被设计成一个正常青年呢?他也可以和小坚一样,至少有个把小坚当朋友的意愿吧。还有,拿板砖砸人脑袋看上去挺爽的..嘿嘿
是我老了嘛?完全看不下去这片儿啊。。王小帅知不知道他要拍什么啊,这个节奏慢到让我怀疑他是一边构思一边拍的。。
这个剧本我真的是服了,纯粹扩写《偷自行车的人》;算你致敬新现实主义吧,还要给矛盾一个纯粹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一人骑一天);并且为了让原本单纯的故事复杂化,又添油加醋许多让人完全无法信服的段落(弱者永远张不开口为自己辩护,蹬单车转弯就能撞晕梦中情人……)青春片必备的冲动、和解、性懵懂都走马观花地上演一圈后,最后再给你来一个城乡双胞胎,弱势群体都是命运共同体……虽然着实把胡同青年精气神儿拍出来了,但后半部我还是抱着怒气看完的,除了套用就是刻意设计的痕迹,深深感觉自己被敷衍了。我也再也不信台湾人(是的焦雄屏)写的大陆故事了……
给一颗星是因为俺极度反感类似的题材。这种青春没什么好写的。
年轻的身体里,血脉在鲜活的搏动,永远的十七岁,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唉。那一年欺骗人啊!
阿贵好可爱!在南京时光青旅舍看的。
其实剧本挺好的,但还是觉得王小帅没有抓住那个点,重要的结尾部分就这么被一个偏离主题的梗给破坏掉了。周迅居然没有台词,高圆圆跟李滨站一块儿跟大妈似的!
黑色的青春里残酷的现实~·····
相比较外国的成长题材,这部有点太简单。其实简单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拍不出味道就趋于乏味。
One of the worst, boring, ambitious, dumb movies I've seen the last years. Total waste of m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