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s刷到了解说版,网上搜来看。
第二次还是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狠狠撞击,雨雪风无情的席卷,任何一点疏忽和意外都足以杀死一个人。
“致命”这个词在这部电影里得以具象化:奥地利人的头部重创,口吐鲜血;撤回绝壁绳索让希望减半;一次雪崩+岩崩直接要了三条命;无水无食物在仅可站立的峭壁吹着暴风雪坚持一天;远远超出冻僵程度的已经发紫变黑的赤裸的手和脸;明明就差那七八米但是体力就是耗尽了… 影片攀岩后半段真是一段典型的悲剧,把观者的心揪紧,再揪紧。
一点希望,一点失望,一点希望,突然绝望。
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可以那么轻易地葬送,政治里没有人担心未被曝光的不影响利益的,人。
影片里多次运用了强对比:攀岩者们在休息站打着哆嗦煮雪水扛着伤口瑟缩着睡觉,资本家们在五星级酒店开酒会切蛋糕谈笑风生;攀岩者吊在峭壁满脸是血几近昏厥,资本家们放弃投资纷纷离开——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活,他们只在意这件事情的收益。
女主在影片里极大程度地替代了观众的视角:所有人放弃的时候她苦苦求救奋力一搏,哪怕只是在风雪里陪伴着奄奄一息的男主角,也是她能做到的极限。
最后她不顾危险爬上峭壁,离男主仅五六米之遥,隔着屏幕我能共情她的绝望和无力——就差那么一点,就一点,她的爱人就能回来——刚刚互表心迹还没来得及厮守的爱人。
整部电影带给我最强烈的观感就是——无力感。
补给不够休息不足,第一次可以荡过去的绝壁,第二次拼了命也没能跨过;一次脚滑直接让一个伙伴脑袋重击岩壁吐血;明明还有体力但重量过度不得不切断绳子自愿去死让同伴活下去;就差六七米的高度就可以活下来,可以和爱人重逢,可以享受热水澡重新拥有温暖的生活,但是体力耗尽,抬起的手一次次掉下,到最后吊在悬崖上没了呼吸…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会带来恐慌,不安,和震惊。
虽然是一部探险类的电影,但我更倾向于将它归类于灾难片——一场自然的灾难,人性的灾难,资本主义下普通人的灾难。
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
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
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
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
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
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
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
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
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
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
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
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
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
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
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
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
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
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
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
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
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
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
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
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
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
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
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
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
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
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
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
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
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
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
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
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
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
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
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
女人祸水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
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
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喜歡看登山的影片,喜歡看人家冒險,其實因為我畏懼山脈,這很諷刺。
只有在電影中幻想山的偉大和雄壯,也只有在這類影片中旁觀別人的勇氣和膽量。
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容易看見人類的意志和殘忍,所有登山者原本想要得到的或許只是超越自我,證明存在的意義。
但在此過程中,也窺見人性的光輝。
很少影片像《北壁》這樣讓我心驚膽顫,又欲罷不能。
菲利普·斯托茨對整個影片的手法實在是樸實、內斂的:一方面描寫兩位登山者的冒險精神,當然,到後來更為了競爭對手而放棄登頂,最後至全部罹難。
這無疑是謳歌一種普世價值,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寫那些主流社會的冷漠和不仁。
對比強烈的兩條陳述線,暴風雪中命懸一線的那方,總是更牽動人的心魄。
尤其當安迪割斷了自己的生路,而試圖保全兄弟性命的那幕,看得人淚流滿面。
還有托尼的死,更使人身臨其境一樣,體會到極度的絕望和無助。
鏡頭敘事多次用遠景去拍攝登山者的孤獨,特別是托尼一個人被困在峭壁上,以及最後的營救失敗,被吊在空中。
這兩組鏡頭猶如雕塑一樣,去表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還有,人的偉大,這種矛盾的陳述,便是一種悲壯。
德國人的冷靜和激情在整部影片中不斷起伏著,這就是它的衝擊力。
德国人镜头写实,干脆,没有太多的面部特写和细节刻画。
岩钉无法承受三人重量,一刀砍绳子连句永别了朋友也没有,对于一个在拍部美食片纪录片都要煽情的国度长大的小孩,这样的利落有点看懵了。
然后就是讽刺。
登山队员们露宿山脚吃着简单的麦片粥准备着第二天攀登,达官贵人们杯觥交错爬梯着憧憬胜利。
大佬的trophy wife最搞笑,一天到晚穿着裘皮带着礼帽说:啊,我好激动。
登山队在山腰上冻了一晚,下面贵人们继续爬梯庆祝。
trophy wife切山型蛋糕,还不忘要蛋糕上一个模型攀登小人,泥马,这是吃果果的吃人不吐骨头啊!
最后登山队遇险折返,贵人们看不到登顶了就作鸟兽散,管他们是死是活。
是部不太一样的户外片,剧情没那么单调,人性、政治历史背景、友情、爱情,一大堆很忙很热闹。
细节决定成败,死活全在两个根绳子上。
这不仅仅是一部极限运动纪录片,而是反映了社会现状:上层为了信仰和一个好的故事丧失人性,消费他人的生命,而底层人民被迫为了荣耀丧失生命。
登山前两人和记者吃饭的时候,主编的敬酒词是为了荣耀,以及面对挑战的自豪;敬酒之后又迫不及待要求两人多讲一点登山的事,因为那是故事的饲料,说完又流畅地接了一句:饲料是给畜生吃的;又在两人还未登山成功之前,提前庆祝,吃上了山峰形状的蛋糕;而在知道他们要撤退的时候,主编丧失了兴趣,又在得知或许他们会困死在冰雪暴的时候,告知新故事依然具有新闻价值了。
女主为了跨越阶级,从底层向上爬,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还保留着那点人和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在影片中是一个迷茫矛盾的角色。
比如知道登山有很大风险之后还是继续告知这是自己跨越阶级的机会,希望他们为了自己答应登山;但在登山前祝酒时给出真诚的祝福:平安归来!
在一个好故事和个体生命面前,选择违背主编意愿多次尝试营救登山者。
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需要牺牲人和人最淳朴的基本关系,牺牲生命。
人类的天性充满了原始的挑战性,那是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在征服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人类自身的渺小,所以,一些人退却,但总有人迎难而上,不屈的精神成为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也因此,人类也才在不断的进步中寻求妥协,《北壁》与其说是一个不妥协的故事 ,不如说是一个告戒我们面对生命时应该做出何种选择的真实寓言。
——题记《北壁》被德国影评人协会授予最佳剧本奖,讲述了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改编的故事,库尔兹与Toli是一队登山组合,他们在不断的攀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如此,他们才参加由纳粹德国在奥运会之前发起的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
被称为“死亡之墙”的艾格尔峰峻峭、高耸,成为一道横亘在登山者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对于库尔兹与Toli而言,这是一场寻求荣誉与实现自我的终极挑战,即便,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不可预测的天气,随时可来的岩崩,以及暴风雪引发的雪崩…库尔兹和Toli,不仅是在超越自我的承受极限,还挑战着自然的残酷与无情。
库尔兹与Toli合作已久,他们是天生的登山家,库尔兹激情十足,Toli则稳重矫健,这是一对出色的组合。
在攀登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奥地利登山队的竞争,而对手,选择跟随他们的线路上山,随之而来的,是恶劣气候带来的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在他们即将返回安全地带的时候发生,两名奥地利人死亡,库尔兹则在体力耗尽之前放弃了生的希望,他选择自己割断绳子坠落悬崖;Toli被困在悬崖上无法移动,在死亡面前,求生的本能使他不断的呼救,沙哑的嗓音是如此的哀痛而绝望,那是内心遭受的最大的恐慌与绝望,最终,救援失败,Toli对着心爱的女友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冷。
”直到最后,他依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只是,无法抵挡惨烈的风雪,影片再一次揭示人的渺小,以及意志的不屈,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却又值得我们从中思考。
无畏便是希望,征服山的过程,便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更是人类超越自身意志的一次尝试。
即便,这是一场失败的征服,但仍旧不可磨灭人性闪耀的光辉,Toli在面对残酷自然时的本能,让人的渺小更具表现力,此刻,唯有不言败的精神成为影片的潜台词。
登山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影片通过大量的特写衬托出人的渺小,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渺小,才激发了人类自身难以估量的潜力,攀登便意味着一场不妥协的征服,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对人自身的一次挑战,人性的不屈与坚韧,在面对恶劣自然侵袭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呼啸的风雪掩盖了一切,《北壁》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存在,你可以视之为一场不自量力的悲剧,同样,你也可以将之看作力量与信念不屈的挑战,我们在影片中得到的,是一场关乎人性的拷问:真正面对生存与死亡抉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看完电影,又再看了一遍ueli两小时四十七分拿下艾格北壁的视频,泪水便止不住了。
现今,我们制作出更先进的冰镐、冰爪、安全带和背包,我们发明了动力绳和静力绳,上升器、保护器、机械塞和坚不可摧的大力马扁带,我们穿着精良的登山靴,保护性更好却更加轻便舒适的冲锋衣裤,戴着防水保暖的手套和只有几百克却能抵挡致命落石的头盔,我们利用羽绒甚至高性能的人造棉保暖,一块几千块的登山表就能测出气压的异常变化,提醒一场可能的暴风雪的来临,更别说瑞士人提供的精确到小时的山区天气预报了......此外,我们的登山技术,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最普通的登山爱好者也可以运用最先进的保护方法......这一切都提高了登山者的生存几率,甚至让登山成为一项可以“享受”的运动:许多都市白领,平时埋在电脑和酒杯前,假期就去攀登一座温和的雪山,然后拍照留念,分享到朋友圈,记录在自己功名簿上。
虽然偶尔还是会传出山难的消息,但登山已经变得越来越美好,连艾格北壁都已经成为了登山家们的跑道,而珠峰南壁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也会变成一条"高速公路",登顶的难度不会比考取驾照高多少。
不过在1937年,当这四名勇士在艾格脚下扎营时,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的装备在今天早已被当做时尚复古的打扮。
他们对步步逼近的暴风雪一无所知以致看似顺理成章的登顶其实只是无谓的自杀。
为何要攀登?
为何不等到装备技术成熟了再去攀登?
答案很简单,若没有先人垂挂在山崖上的尸体,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到手的登山装备,永远也无法知道更好的攀登解决方案在哪,永远只能透过望远镜或是修建各种愚蠢的人工装置来感受艾格的美。
对于这种近乎野蛮的血肉攀登者,我一向抱以最高的敬意,不论他们的攀登动机,不论他们中是否有蠢货或是疯子,他们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人类通向顶峰的一级台阶。
一个登山者应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抛开用意明显的对Nationalsozialismus政治宣传的批判,和其中断续穿插的感情线,单就登山的部分而言,真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Eiger 峰被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再现在荧幕上,对于70年前登山装备的还原,也是细致入微。
真的很难想象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时如何拍摄的,震撼力比及 touching the void 有过之而无不及。
ps. 里面瑞士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口音也很有趣。
故事开始于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但却日复一日的做着泡咖啡的工作,这时她所在的柏林日报,炒了一个艾格峰的新闻,于是她回到自己的故乡,鼓励、煽动自己的两个好友,东尼和安迪,接下这个登顶的任务安迪跃跃欲试,东尼一开始拒绝,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两个年轻人在7月14日到达了艾格峰底,开始为了登山做准备与此同时,这位名叫费尔娜的姑娘和她的上司,一个自诩有敏锐新闻嗅觉的人同时到达了山脚的酒店,在觥筹交错中与穿着鲜亮的游客谈笑风生导演特别安排了两条线,四个登山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喝着卖粥、而游客在酒店吃着“庆祝登顶”的蛋糕,非直接参与者却在“庆祝”登山人员的胜利,当然胜利没有如预期般到来好天气与游客兴致勃勃的围观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恶劣天气开始来临,游客们一瞬之间就对登山人员失去了兴趣,或者说,他们从头到尾只对登顶这个结果感兴趣而已游客中有一队夫妻,妻子是个美貌的金发女郎,丈夫是个臃肿的绅士,妻子一直在浮夸的表达着对阿尔卑斯山的喜爱,但只有丈夫在第二天仍旧出现在了天台,并斥责了费尔娜上司,名叫亨利阿劳的冷酷之语但最后这对夫妻也宛如过场般消失了……这是一场悲壮的登山之旅,两个德国人还有两个贪图便利的奥地利人,恶劣的天气、受伤的队员,让他们只能原路返回但是返回途中他们又遇上了暴风雨和雪崩,电影中,安迪最后尝试他所独创的Z形法,冻僵的手一次次抓紧岩石,一次次的又滑落开去,机会也就这么慢慢流逝雪崩将安迪砸成重伤,最后他隔断绳索,向东尼告别,是否还记得那句“高山万岁”影片最后二十多分钟才是真正的煎熬,获救似乎近在咫尺,区别就在于这根绳索长30M还是60M东尼悬在岩壁上,筋疲力尽,费尔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导演想要借这个事件表达一些东西还是很明显的,譬如当时1936年,名利的追逐、人性的丧失,用那位丈夫评价一窝蜂游客的话,最为结尾“好像在看竞技格斗,真可怕”
不靠谱的字幕,看的我糊里糊涂的、101012
3.5星,剧情不是很好,但是开拓者值得尊敬。
20220927-太平淡了,毫无亮点
因为山在那里
沒有啪出驚心動魄,絕望的氛圍。
残酷的登山电影
比较克制 悲剧 哎 相信直觉可能中不了大奖 但至少不会犯大错
人意图征服自然,却难以与之抗衡,更难以预料接下来要发生什么。面对善变的自然,生死关头的抉择,即使正确也不能防止惨烈绝境的到来。最后Toni在一线希望面前无助的一声“I'm so cold”而死去,一切都太真实却悲壮。影片各种俯视加长镜头,拍得很震撼,还原性强。
关键时刻,绳太短
登山真的是极限运动,对体力意志力等方方面面的考验都是顶级,其实生命很宝贵,为啥非要做这么危险的事呢?证明自己一定要靠这种拿生命去冒险的事?看着男主在最后几米远的地方静止真的让人痛心,谈何救援?感觉上并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生命。
故事讲了太无聊乏味,或者说是节奏慢,登山本身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题材,必需得有其它的东西。中弃
冻死了
天烨
没有思想。
比较闷。
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放在今日来看,别有一番感触
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览无余。除此之外,本片还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割裂,有钱人的看热闹、记者只想要头条新闻,可以说所有人都在关心国家可能取得的荣誉,但没有人关心那些去争取荣誉的人会怎么样。
真是矫枉过正
补
每条成功的路途上,都是由无数前人的尸首铺就的。当你想要征服对方时,你已经被它征服了,一座让人望而却步的雪山,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征服的,然而去征服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无论它背后有着多少野心和欲望。前面的铺垫有些冗长,在这种绝望与无助之下,我不禁也要感叹一下大自然那绝美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