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因为暂停之后重新上映而导致《被解放的姜戈》在大陆的票房惨败的事件,已经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系的教案实例之一,用以警告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总是存在着不可预料的风险的。
该事件是酱紫滴:2013年04月11日,这本来是《被解放的姜戈》的原定上映日。
当天,影片正在放映期间,被中影局叫停了。
根据北京一个朋友的描述。
当天一早10点多钟,他去三里屯美嘉影院看第一场的《姜戈》,开始了刚刚一分多钟,片名才出,字幕未尽,歌声乍起,忽然就停止了放映。
然后,工作人员就进来说,中影局和院线都来电话说要推迟放映,所有已售出的电影票均做退票处理。
当是时,说看了几分钟的《姜戈》之后突然停止放映的微博消息,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说实话,一部电影在开映几分钟后能够举国乍然停止放映,也算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了。
不说别的,单说电话通知,一个突然的决定在几分钟内就能从中影局传递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
我没别的话说,只能说:威武!
当天不久,中影局向各个影院发布了停映的原因,该原因简单明了,只有四个字:技术原因。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两个字)简单的原因后面跟着严肃的要求:凡是下载《被解救的姜戈》的数字密钥,私自放映的影院,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既然有技术原因,那岂不是应该想放也放不出来么?
还担心什么私自放映呀?
而事实呢,4月11日当天的零点已经有影院在点映场顺利放映过了《姜戈》全片,也有极少数顽固的影院,可能是怕对不起早起又走了很多路的观众,愣是把早上第一场给坚持放完了……这些点映和漏网的场次,很难统计,但至少有近100场。
毕竟当日《姜戈》在全国的票房总额还有近3万元。
然后,在没有通知何时能够重新上映的情况下,一个多月之后的5月16日。
《姜戈》重新上映了,而这次上映的版本较之前的版本少了4分多钟。
看来确实是“技术原因”嘛,你把一个长度为165分钟的电影剪辑成162分钟,难道不需要技术吗?
好哦,那从现在开始我在这篇文章里面飚脏话。
编辑就问我了,你疯了,不知道这是要在报纸上发表的吗?
我就解释说,是技术原因呀,毕竟用电脑打字是需要一点技术的好吧?
那么,剪掉的是什么呢?
是裸露镜头和血腥的枪战镜头。
说起来,《姜戈》在美国也是限制级(R)的影片。
而到了中国后,我们没有分级制度,所以要求剪掉一些看起来比较过分的镜头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事件奇怪的地方在于,在同意上映之前,这电影肯定是已经被审查通过了的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突发性的被停止放映呢?
无制度、不解释、超强硬。
这是我所能总结的中影局审查的三原则。
所谓无制度,我国的电影拍摄的题材、范围的限制是没有明确规章可依的,言外之意,你只能自己揣度什么是可以拍的什么是不能拍的。
这种需要揣度的无制度的制度,是困扰当代大陆电影制作者的最大的紧箍咒。
无数的导演都曾多次公开说过,如果中影局的审查制度有明确的条文可以参考也罢。
那么,制度明确是个什么状况呢?
举个例子,美国当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其中有一条说,不允许男女唇间接吻时间超过30秒,于是希区柯克在《美人计》里让加里•格兰特和英格丽•褒曼拥抱着,每当接吻时间达到20多秒时就把嘴唇分开说两句话,然后再接吻,如是,全部的亲热时间达到了2分钟,这在当时的美国造成了轰动。
当然,希区柯克算是非常聪明的钻了制度的空子,可是从中也能看到审查制度明确对于电影制作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谓不解释,就是你拍了之后,人家说,不允许上映,你问,为什么?
人家说,技术问题。
事实上,人家没有学秦侩说,莫须有。
你就应该感动了好吧?
而所谓超强硬,就是只要人家说不允许,就是不允许,人家的一句话,管你是几千万的投资还是上亿的票房,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你无权起诉也无处申诉。
你无可奈何,人家无法无天。
哦,不是,不是无天,因为人家就是天。
你问,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看《被解放的姜戈》吧,你说,当年美国南方的白人那么残暴无理、毫无人性的对待黑人奴隶,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各种各样的评论中总是看到对于昆汀的评价,所谓昆汀的类型片,只属于昆汀的类型片等等。
但是始终也没说什么才是昆汀的类型片,总之其实我理解的是,这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昆汀!
牛逼!
昆汀的片子!
牛逼!
可能我看不出来什么才是昆汀特色是因为我对于个人色彩这种东西非常的不敏感,大概也就泛泛的人云亦云,说几句黑色幽默啊,暴力美学啊,荒诞性,戏剧性,人生无常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总结无能。
改变我一贯的影评风格,该死,我又在说风格这件事。
首先说一个小细节。
舒尔茨医生冲着弹竖琴的美女大喊大叫:不要再演奏贝多芬了。
相信稍有音乐常识的人就可以知道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所做的《致爱丽丝》钢琴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背后有这样那样的八卦爱情轶事,我就不再赘述。
这个小细节很有意思,有意思在它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首先,舒尔茨医生是一个德国人,贝多芬也是一个德国人,而巧合的是,那位美丽的黑珍珠的名字中间有一个“凡”字,而贝多芬的全名则正是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
所以你能想象在一个奴隶交易的现场,一个讨厌奴隶制的德国人听到贝多芬的曲子会是如何的焦躁不安么。
事实上,这些聆听贝多芬的人一点也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高雅,一边杀人放火,干尽灭绝人性的事情,一边听贝多芬,至少,我个人感觉,他们没太听懂。
另外一个小细节,在书房里。
舒尔茨医生讲到达达尼昂,稍微有些文学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这个名字,而且影片中也说到了。
舒尔茨先生说糖果先生肯定是大仲马的粉丝,因此才用书中的主人公给他的奴隶起名,而在下一刻,他说:大仲马,是个黑人。
糖果先生有点儿尴尬了。
事实上大仲马这个人有意思的很,在此我想多说两句。
为什么我刚才没有多说贝多芬,而现在要多说大仲马呢?
往下看就明白了。
大仲马事实上是一个侯爵与黑人女奴的私生子,而他的儿子,著名的小仲马,也是大仲马的私生子,大仲马理应知道作为私生子的种种痛苦,而更加疼爱小仲马,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他就像别人当年对待他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
那么为什么?
是出于自私吗?
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哪怕是骨肉?
恐怕不尽然,这其中的原因,也与我对于本片想说的一点评价巧合,那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性本身的扼杀。
对于大小仲马,社会意识形态说的是对于私生子天然的反感与歧视,而在本片中,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便是黑人奴隶制度。
首先要提一下的就是黑人奴隶管家。
种族意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非常奇妙,可以说其中包含着某种群体认同感,而其实本片中所揭示出的这一点,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所谓种族意识,实际上或许就是一种变形的集体意识。
本质在于人对于哪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更为强烈,或者说,人认为自己在何种意识形态之下生活更符合自己的诉求。
片中的黑奴管家,对于与自己同样肤色的人遭受种种非人的待遇毫无同情怜悯之心,反而助纣为虐。
可以说,在揭露舒尔茨医生跟姜戈的谎言中,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而反观糖果先生针对那具头骨所做的颅相学阐述,会让我们发现,其实黑人奴隶管家的角色是一个非常悲哀的角色,首先,他认同黑人奴隶制度,并且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到了上等白人的阶级中,但同时,作为天生带来的肤色与身体构造,却无法完全抛开作为黑奴的这种身份。
也难怪糖果先生所做的分析奴性的演说是那样的振振有词了。
但与他说的不同的是,奴性这种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那双看不见的手之下长期演变而成的。
这跟身体构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而在社会意识形态这方面,舒尔茨先生可以说是黑人奴隶管家的反面。
而这个人,作为主角之一,用一个非常土鳖的词来说,就是亦正亦邪。
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价值观非常的独树一帜。
可以说非常奇特,但同时也非常简单,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职业操守。
作为赏金猎人,就是要杀人拿钱,所以,构成职场障碍的,就一定要扫除,而由于职业惯性,所以挡路的人往往是死路一条。
但舒尔茨先生让人感觉到可爱的一点就是,他往往是先礼后兵,而且不忘要走正确的法律手续。
但是角色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把某一件事情发挥到极致并不断恪守。
影片通过情节的推动,把舒尔茨医生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为钱卖命的亡命之徒。
之所以解救姜戈,甚至是解救布鲁姆希尔达,可能就是源自他对于奴隶制度的反感。
但如果细细观看影片的话,就不难发现,原因不止如此,或者可以这样说,对于奴隶制度的反感只是表面的一种情感与个人好恶,而更深层次的,是人对于自己讨厌的人与事的拒斥。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舒尔茨医生宁可冒被杀的风险射杀糖果先生,也坚决不跟他握手。
如果从过度诠释的角度来说的话,那么其实即使舒尔茨先生做了一件非常伟大以及有骨气的事情,但这种行为中间也暗藏着人作为个体的过分自由的狭隘性。
有意思的是,舒尔茨医生在杀掉糖果先生之后没有立刻向别人开枪,而是说了一句:抱歉,我就是没忍住。
结果就被一枪干掉了。
这个举动非常奇怪,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于舒尔茨先生的性格与人物特点相符合。
却也不得不让我怀疑,舒尔茨先生的死,是昆汀的故意而为之,因为这里面,多少有一点昆汀风格,抱歉,我又说到了风格。
不妨假设,如果舒尔茨先生没死,那么姜戈就不会获得独挑大梁的机会,所以,舒尔茨得死,而且必须死,不然,姜戈无法完全被解放。
终于说到了姜戈,被解放的姜戈。
这个主角多少有些命好,莫名其妙得救了不说,还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获得了骑在马上的资格,可以拥有枪支,并且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
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尽管这在现在看来是很稀松平常的。
姜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象征解放的符号,或者说骑在马上的姜戈是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背离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白人表示惊讶,同时黑人也表示惊讶,可以说所有人,除却舒尔茨之外,都很惊讶。
所以,黑人奴隶们用仇视的眼神看着他,因为他被看作压榨同类的走狗,同时白人仇视他,因为他被看作叛逆法律常理的逆贼,黑人管家也仇视他。
补充一点刚才忘了讲的黑人管家的细节,黑人管家对于姜戈非常反感,因为在他看来,黑人天生是奴隶,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他竟然没有想到自己也是黑人奴隶。
是不是可以说,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压迫之下,人已经开始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是自我催眠。
说回姜戈,姜戈虽然成为一个符号,但同时,影片中体现出了姜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魅力,这个人拥有思想,同时想要保护自己的女人,同时,身手不凡。
在他觉醒的人性里,首先出现的,就是动物本能,以暴制暴,犯我女人与族人与我者,虽远必诛。
在姜戈身上,当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商业元素,终究还是没有黑色到底,因为传说中英雄的弹道跟反派的弹道是不同的,同时反派的智商是硬伤,这一点相信从影片中可以充分看出。
这也无怪乎最后姜戈只身闯入龙潭虎穴,全歼敌人,并扬长而去,个人认为,在炸毁糖果庄园的那一幕中,昆汀不妨借用一下《v字仇杀队》中所用的1812序曲,让欢庆气氛更浓郁一些,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浅见。
片名被解救的姜戈,而我想说的是,即便一开始姜戈就被舒尔茨医生解救,但他真正自由,个人感觉,是在骗杀三个押运者之后。
在这一幕里,我们可爱的昆汀导演也客串了一把。
说回来,这一幕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姜戈在解救自己的同时,也解救了三个黑人同胞。
这三个黑人同胞,曾经向姜戈投以仇视的目光,但此时此刻,他们用一种崇敬的目光看姜戈,不得不说,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然,很有意思的情节说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姜戈在解救三个黑人同胞之后,只是说把炸药包扔过来,然后就扬长而去。
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舒尔茨先生当时也解救了几个黑人奴隶,但他为黑人奴隶提供了两个方案。
这个地方很有趣。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其实,在舒尔茨医生的眼里,黑人,确实低人一等,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解放,这个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在舒尔茨医生的话里,可能对此早有暗示,那就是舒尔茨先生在刚刚解救姜戈之后,说尽管个人非常讨厌奴隶制,但是现在不得不使用奴隶制来为自己获得一点小小的利益。
但是姜戈在解救黑人同胞之后,什么话都没说,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象征着一个群体意识的解放,因为,此刻,已经不用啰里八嗦说什么:你自由了之类的话了。
影片中的内容大概想说的就这么多。
但是还想提一个题外的话,那就是,被解救的,解救人的,杀人的,取乐的,都是男人。
影片中的女人着墨甚少,可能男性的动物本能更加强烈,更富有表现性吧。
但我还是很高兴看到我们美丽的黑珍珠最后也跨在马上,手持双喷,英姿飒爽。
而在影片中,糖果先生的姐姐,其实个人感觉,对于舒尔茨先生那是非常有意思的,尽管舒尔茨先生点名要我们的黑珍珠陪他过夜,这也不影响糖果姐姐对舒尔茨先生暗送秋波。
当然,这在影片中没有太多体现,也算作是本人的一点小小的猜测吧。
昆汀的风格,究竟是什么呢?
我其实总结不太清楚,但隐隐地感觉到这个导演不走寻常路,拍的片子都是不完全商业的商业片。
很好看,很劲爆,却也让人可以思考。
这一点实属可贵。
这种风格,尽管说不太清楚,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如果昆汀出了新片子,那我是一定会去看的,这或许就是昆汀的风格吧,拥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全文完
姜戈是谁?
一个被贩卖的黑人奴隶,也是影片结局一个装逼的英雄,是导演想要刻画的主人公。
然而我没有共鸣这种装逼,我没有从姜戈的成功人生中,得到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自慰。
在中国,这种小人物逆袭的爽剧太多了,然而,这是一部用了爽剧套路却没让人感受到“爽”的影片。
姜戈最后杀掉了庄园所有的白人,炸掉了房屋,抱得美人布鲁姆希尔达归。
他们骑在马上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可是,我并觉得姜戈很酷,这也不英雄。
在和舒尔茨医生去庄园的路上,姜戈已经不是原来的姜戈,他成了高高在上的黑人。
比白人更可怕的是那群白化的黑人,就像里面的管家一样。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遭遇而同情那些可怜的黑人,而是像之前白人所给予他伤害一样去加害到其他的黑人身上。
所以,当舒尔茨想要去解救那个被折磨的黑人角斗士时,姜戈冷冷地拒绝了。
最后黑人被活活地放狗咬死了,姜戈冷酷到让人反感。
而舒尔茨在最后的时刻,依旧在想着他被咬的场景。
当姜戈傲气凌人地经过同行的黑人,并用舒尔茨医生的话去反击他的时候,我当时想到,可能结局是姜戈黑化,然后在最后被舒尔茨感化,重回正轨,可是并没有。
甚至在后面一幕中,姜戈成功反杀了押送的人,可面对囚笼里的三个黑人的时候。
他没像影片开头舒尔茨医生解救他们一样,给他们指明方向。
被解救的姜戈实际上没有被解救。
当姜戈骑马离去的时候,我在想镜头切换到那三个黑奴骑马跟随,可是并没有。
姜戈只是学会了舒尔茨赏金猎人的本事,然后他学不会舒尔茨的心性,他没有继承舒尔茨的遗志,也不是舒尔茨死后的化身。
也许我对姜戈的要求太多了,他只是还没有过黑奴解放的黑奴,他也不可能像白人舒尔茨那么优雅,这是一个全面鄙视黑人的时代。
所以就像在最后,姜戈滥杀无辜吗?
甚至直接击毙了劳拉小姐,她又何尝不是姜戈嘴里所说的无辜白人,但他要解放黑奴,就是要杀掉他们的白人主人,这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可即便如此,我仍无法接受这种为了一群无辜的人杀掉另一群无辜的人。
另外,我最想吐槽的——舒尔茨之死。
舒尔茨是什么人?
他以前是一个牙医,现在是一个赏金猎人。
尽管在影片中,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枪杀和血腥。
然而他有他所敬重的法律,他同情黑人并抓捕白人罪犯,他是个正义而又善良的人,他解救了姜戈。
舒尔茨的死是整个影片的大反转,可是却让人感到那么无语与做作。
他既然在影片中是一个足够睿智的形象,又为什么要在合作谈妥之后,就因为坎迪想要握手就把对方杀掉,从而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在这之前,舒尔茨向姜戈表达过自己的求生欲,他不想因为姜戈的鲁莽让自己葬身庄园。
可是如此小心谨慎,经历了这么多大场面的人,就因为一个坚持让自己丧命。
我完全无法接受舒尔茨之死,就像孙悟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那么多妖魔鬼怪都经历过了,最后却在庆功宴上吃蟠桃噎死了,多么的荒诞可笑,这是解释不通的。
而舒尔茨之死就像是导演强行给剧情加上的冲突,从而形成转折,为后面姜戈的英雄主义铺路。
但即便说了这两点的不喜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好电影。
这毕竟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而所说的可能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审美不同。
我最先注意到这部影片,是由于他号称美国版《让子弹飞》,也许正如美国佬不能懂得“让学”里面的精彩,也不能懂我们在《让子弹飞》中所津津乐道的名场面,就像我也不能彻底明白这部影片,甚至疑惑为什么要叫幽默片。
我看到2014年的影评,当时是评分8.5分,现在是8.8分。
因为后来者越来越随大流打高分,从而失去了批判的能力,这是什么审美能力的倒退。
但还是那句话,对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昆汀的电影一直都很让人期待,从来不把电影正常来拍迷倒了无数人,低俗小说、落水狗、杀死比尔等等都算是经典,以至于当这部《被解放的姜戈》大肆宣传的时候我内心写满了期待。
------可是这电影是个神马玩意啊!!!
看了太多伊斯特伍德的西部片,这部电影要是算西部片,我勒个去,泪牛满面,说是垃圾夸张了点,但是也差不多了。
---再说说剧情,天生的黑鬼神枪手,干掉了大地主,抱得美人归。
你们所说的剧情跌宕起伏在哪里!!!
难道莱昂纳多满嘴的黄牙就算跌宕了么!!!!
(但是演技无话可说,可惜片子本身质量,估计冲奥无望,还是范佩西的逃离德黑兰比较好)说道剧情我就要生气了,完全不是昆汀的范儿啊,除了满屏幕的番茄汁还能让你想起杀死比尔,通篇简单的剧情,让整个电影充满了尿点。
---当然也有可赞之处,比如塞缪尔神级的贱,比如莱昂纳多神级的坏,这些都是亮点,如果你是演技迷,可以一看。
但是!
如果!
你是冲着昆汀!
冲着华丽的画面!
冲着跌宕的剧情!
冲着经典的台词!
对不起,你来错地方了!!!
昆汀,这次你TM让我失望了。
塞吉奥•考布西拍《姜戈》的时候,决计想不到在近半个世纪后,会有一位大洋彼岸的导演专门拍了一部影片向自己的电影致敬,而且新片中还云集了一位奥斯卡影帝、一位戛纳影帝,以及一位时下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巨星。
因为片中的血腥暴力,《姜戈》在当时的多个国家被禁映,但对昆汀•塔伦蒂诺来说,这种电影才是他的最爱。
录像带租赁店小弟出身的昆汀一直怀有浓厚的电影史情结:在《杀死比尔》里,他向邵氏功夫片和李小龙致敬;在《金刚不坏》里,他向好莱坞B级片前辈“磨坊电影”致敬;到了《无耻混蛋》,昆汀索性安排了一个影评人的角色直接出镜,喋喋不休的炫耀他对“高山电影”的热爱,并在片中通过各种细节透露出他对欧洲电影史的熟稔于心;此番推出《被解救的姜戈》,昆汀•塔伦蒂诺则大张旗鼓的向塞吉奥•考布西、并通过塞吉奥•考布西,向当年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敬意。
野路子出身的昆汀总有股挑衅学院派的“杀气”,从以上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昆汀很少对那些载入电影史教科书的“殿堂级”老电影表示好感,而是对各种“下九流”的老电影推崇备至。
时下流行“邪典电影”的说法,意指那些剑走偏锋、风格独特、带有创作者强烈个人特点,并不以主流观众为对象的低成本电影。
昆汀的作品显然可以全部归入到“邪典电影”的类型中,不过北美电影市场的代际更替风起云涌,昆汀的邪典电影这几年实际上已经慢慢跻身于主流商业电影的格局中,而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就是《无耻混蛋》,这部在全球取得了三亿两千万美金票房的电影,由好莱坞当红巨星布拉德•皮特领衔出演,从票房和演员阵容上来看,与传统的好莱坞大片已经毫无二致——现在看来,上映一个来月的《被解救的姜戈》已在全球取得超过两亿五千万美金票房,还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粉墨登场,重现《无耻混蛋》的辉煌,应当问题不大。
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热爱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应当说,这是一个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爱好,要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呼风唤雨,沉迷于对于暴力细节的刻画,很难服众。
《杀死比尔》《金刚不坏》都被昆汀套上了女性复仇的外衣,观众在情感上较易认同,也给全片的暴力涂抹上了一层“正义”的思想色彩;而在《无耻混蛋》中,昆汀更是把暴徒们放在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中,让这群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对着纳粹大开杀戒,让他们端着冲锋枪在电影院里扫得血流成河——首先,这极大的满足了昆汀的暴力趣味;再者,由于命丧枪口者是希特勒、戈培尔这些纳粹头目,暴力拥有一层“正义”的光环,则完全符合普世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原则,昆汀玩的起劲,观众也不会反感。
《被解救的姜戈》也延续了这一套路,考布西的《姜戈》主要讲述了牛仔杀手和土匪黑帮之间的恩怨对决,虽然有道德上的强烈倾向,但基本上还是个“黑吃黑”的故事,至于拉美土著,在《姜戈》里则以土匪和平民受害者两种角色出场,全片并无黑人角色。
昆汀则把《被解救的姜戈》放到了黑奴制的背景下,昆汀的姜戈是个恢复自由身后勇闯南方奴隶主庄园、寻找被迫害妻子的黑皮肤英雄,这与考布西塑造的白人牛仔兼黑帮杀手截然不同。
资深帅哥迪卡普里奥终于在昆汀的导筒下过了回坏蛋的瘾,他在《被解救的姜戈》里饰演一个荒淫暴虐、沉迷于黑奴“曼丁哥决斗”(残忍的生死格斗)的南方奴隶主;而《无耻混蛋》里饰演纳粹军官的瓦尔兹则摇身一变成解放黑奴的赏金猎人,在他的帮助下,姜戈成功的混入南方黑奴庄园,最终举枪一阵横扫,抹平庄园后带着受尽蹂躏的妻子远走高飞。
总统都是黑人,拍个争取自由的黑人英雄当然很讨巧,就算他有点暴力嗜杀,但有了“政治正确”的原则护体,邪典亦主流。
当年从美国舶去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半个世纪后就这样被昆汀还给了美国。
(刊载于《南都周刊》2013年第6期)
什么事被提高到了人性的角度 就已经变得赋有神性舒尔茨是个好人 当出于自我利益考虑而解救姜戈的时候 跳脱阶级的界限 顺带着提点目瞪口呆尚未回神已经被铁链和皮鞭禁锢的忘记了反抗的奴隶一把 自由是个唾手可得的东西 这就为后期援助姜戈解救埋下伏笔 他鄙视奴隶制 为奴隶主毫无人性的生杀予夺不齿痛觉 在奴隶制横行的大背景下 无差别的对待黑奴和白奴 整部电影所有被时代压榨光的人性几乎都凝结在这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他看到被狗分食的黑人而乱了阵脚 所以当他即使听到美丽侍者弹奏着他口里念念不忘的来自家乡的月光曲 居然暴躁枉顾绅士形象 粗鲁的打断 当卡尔文步步紧逼他要求与之握手的时候 舒尔茨仍旧表现出唾弃的态度 射杀不被悬赏的白人 自然意味着愿意接受惩罚 所以放弃反抗 等着布奇的射杀被解救出来的姜戈第一次被另一个阶级的人 或者说统治者当做人而非奴隶对待 本就聪明的他开始逐渐恢复自我意识 从前期为自己挑出一身得体而绅士风度翩翩的衣装 骑在马上坦然接受别人审视开始 到后期舒尔茨死后 姜戈利用舒尔茨让他留下的第一张悬赏单为自己脱困纵马去救爱人时达到高峰 姜戈的自我意识完全觉醒 而此时受到震撼尚在笼中的黑奴A已然受到姜戈的意识影响盈眶 神枪手姜戈熟练的操枪动作 暴击白人而爆出的血雾、两次引爆而宣扬起的尘土木屑 都在宣泄着一个黑人对当下制度的控诉 姜戈只是个复仇者 冷静而自控 可以扮演好唾弃黑奴ABCDE 但是在看见自己爱人的时候突然瓦解 眼神中不自觉的流露的情感 让老奸巨猾的史蒂文看出端倪我不知道当一个黑人口口声声的叫着别人黑奴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种族 还是以为这样就可以凌然而上成为又一个统治者 其实却是沦为权利的走狗 出卖尊严和能出卖的一切 摇尾乞怜 践行着奴性更为深刻的表现 哪个国家哪个种族似乎都不乏这种人 ×奸并不是某个民族的特产 只是一些人拜服在权利之下 摇尾乞怜着生命或富贵 在大势下苟延残喘卡尔文 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 对待奴隶只为自有财产 法律道德平等所有善意都避让 这个商人在知道自己被骗后 一气之下并没有直接暴力解决舒尔茨 而是用商人的办法 暴力的手段要挟其买下希尔达 这是个奸商 在奴隶制的背景之下却不能称作坏人 只是像被暴力夺走自由的黑奴一样 成为时代下的白奴这是个好故事 除了舒尔茨死的情理之中的狗血了点 结局就是坏蛋死光 主角&女主幸福的活了下去但是两个黑人又怎么能骑着马大摇大摆的对抗整个制度呢整个电影都在不断的砰砰砰中探讨着时代下的种种人性 是救赎还是逐流 昆汀你怎么看p.s 那谁的那啥有点大有点大啊有点大
Django with a silent D is not a slave, Django-hushD is a freeman.I don't understand Samuel, in a way I do for he's the "supreme slave", occasionally getting his moment if his master is too dumb.I admire the Doctor, the man who turns Django into the fastest blood-thirst lion but still couldn't see a weak nigger being eaten alive. So I say Django doesn't have a white master but he did have a white master Shifu, a very cool one.
很讨厌姜戈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尤其是当舒茨医生要救那个不愿意再角斗的老奴隶时姜戈为显示自己的冷酷与特别的个性阻止了舒茨医生结果老奴隶被庄园主放狗 活活咬死从这一刻起我希望姜戈死对主人公无以复加的讨厌如果当时被咬的是他的妻子他还会冷酷的阻止吗本篇电影最最敬佩的舒茨医生一颗星给舒茨医生 一颗星给配乐
为了祭奠《被解救的姜戈》暂时无缘公映,把以前的文章发出来,我们其实很想支持正版,支持电影院,可惜没有机会,也怪不得一众影迷们私下尝鲜了。
这里总结出了《被解救的姜戈》的10大关键词,将这部电影里到外扒个精光,了解本片凭什么倍受影迷推崇,缘何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一起进入西部暴力世界,体验“昆汀style!
”1、骑马的黑人——自由主题“弗里曼” 姜戈的姓氏弗里曼,Freeman直译自由人;妻子布鲁姆希达的名字,在牙医的故事中,是等待屠龙英雄杰克弗雷德解救的公主的名字。
两位角色牵动着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自由。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的残酷奴隶生活自然成为被描述的重点,开场饱受鞭刑的黑奴,背部的伤疤特写历历在目;曼丁哥角斗(起源于西非民族集团的格斗)、恶狗撕咬血肉横飞的惨烈。
卡尔文·坎迪为首的种植园主似乎并不关心棉花的产量,只是想方设法的折磨黑奴取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人的价值是根据肤色区分,对黑白之间平等是没有概念的,黑人永远没有自由。
本片从片名上看——《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开场就被还以自由身的黑奴,自由的主题无疑显得非常超现实。
《被解救的姜戈》电影海报上那根铁链,与《断锁怒潮》异曲同工,后者正是一部以解救黑奴为题材的作品,而本片铁链后红色的背景更预示着电影中,打断的锁链通往自由之路铺满了血腥。
在姜戈回忆与妻子逃出种植园的情节中,背景音乐是六座葛莱美奖提名的新灵魂乐派男歌手亚当·汉密尔顿的名曲《自由》,他灵魂式的嗓音,舒适的清新风格配上的却是惨烈的故事。
而最大的自由写照在于“牛仔姜戈”,片中多数出现姜戈骑马的镜头,象征着他是一名牛仔,而且是黑人牛仔,这是前所未见的。
西部电影中牛仔代表着不羁的自由,出现在一个黑奴身上,不难理解片中所有白人那异样的目光。
结尾之处杀往种植园时摘掉了马鞍,这个寓意非常明显。
在牛仔的含义中,马鞍是其最重要的行头,可以没有马但不能没有马鞍,有马鞍代表着我是一名代表着西部精神的牛仔,用句现在的话来形容:这就像一个穷光蛋每逢出门就用肉皮擦嘴一样,就是为了充门面,即便我不是牛仔,我也有马鞍向别人显摆。
姜戈故意去掉了马鞍,为的是证明:老子没有马鞍,但老子有马!
这个举动为的是要嘲讽那些光有马鞍没有马的伪牛仔,属于昆汀对历史的戏谑,从而更为洒脱。
2. 通心粉——意大利西部片 通心粉西部片,很多观众对这个名词属于雾里看花,虽很常见但具体内容有些语焉不详。
通心粉西部片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塞尔乔·莱昂内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新类型的西部片。
通篇在欧洲拍摄,带有强烈的欧洲电影风格,表现的却是美国拓荒时期的故事,演员也经常用美国明星,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查尔斯·布朗森等人。
莱昂内并非是意式西部片最早的导演,却是将其定义为一个类型的先驱。
意式西部片与美国片有着完全不同风格,比如莱昂内著名的《镖客三部曲》系列,伊斯特伍德这些角色都是亦正亦邪,遵从为钱卖命的守则,黑白界限模糊,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
这与以约翰·福特为代表的美式西部片中约翰•韦恩等人冷峻漠然、高大威猛的西部英雄完全不同。
意式西部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本低廉,暴力色彩严重,当时的意大利Giallo电影(犯罪、惊悚、恐怖题材)风行,这种风潮也蔓延到西部片中,多数意式西部片充斥着廉价的成本,血腥镜头比比皆知。
这些都是美式西部片所不齿的,很多影评人认为意式西部片玷污了西部电影神圣的沃土,因此用“通心粉”(Spaghetti,意大利面,通心粉Macaroni的说法来自于日本)来讽刺这些片。
直到70年代,通心粉西部片运动逐渐颓势,1973年莱昂内监制、亨利·方达主演的《无名小子》成为通心粉西部片的告别演出,1975年彻底消亡。
但在后世最著名的粉丝主导下,于21世纪再次出现。
众所周知,当年昆汀还是音像店打工族成员之一,且甚是喜好这种B级风格严重的电影,通心粉西部片更是其最爱,在“卖碟”之余观摩甚多,对其后世风格影响严重。
比如昆汀非常喜欢的一部西部片《伟大的寂静》中,通篇雪景中的血腥就让当时的碟店小子非常震惊,在其后世多数作品雪景血腥这种“白里透红”的镜头很常见,如《杀死比尔》和本作。
《被解救的姜戈》是一部典型的通心粉西部片,这与如《大地惊雷》这些美式西部电影风格南辕北辙,应该说“不同个导演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西部”,昆汀的西部片中,镜头突然拉进的面部特写,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在主角漫步的脚下,是一片充满着暴力与嗜虐成性的西部大地,正是通心粉西部片的特征。
3、姜戈——用黑人题材致敬昆汀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被解救的姜戈》的基本构思——黑奴变成赏金猎人。
“姜戈”在欧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几乎通心粉西部片中都有一个姜戈,属于标配,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出现,就意味着该片是一部“通心粉”。
电影片名就取材于1966年的西部片《姜戈》,但并不是简单的致敬或者翻拍,因为后者主角是一名白人,本片与《姜戈》除了都是暴力色彩浓重的通心粉西部片外,没有半点共同之处(《姜戈》的男主角弗兰科·尼罗还在片中轧了一个角色,曼丁哥格斗失败的奴隶主,并且对Django中的“D”不发音清楚明白,致敬味道)。
“姜戈”是一个典型的吉卜赛人名字,出现在一个非裔黑奴身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属于昆汀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中又带着颠覆。
昆汀选择黑人题材拍摄通心粉电影是有原因的,《姜戈》的导演塞吉奥·考布西就是昆汀非常喜欢的导演(那部《伟大的寂静》正是出自其手),在他的电影中不但暴力色彩最为张扬,而且种族主义严重,比如在《姜戈》中红围巾团伙屠杀墨西哥人,《印第安人乔》中赏金猎人剥下印第安人的头皮作为标记(《无耻混蛋》中的致敬)。
因此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把考布西的“中心思想”全部糅合在本片中,与他暴力风格最相似的就是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南方,选择一名黑人当赏金猎手可以将考布西式种族主义推向极端。
黑人牛仔、甚至是南部第一快枪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本片是在当代美国普世价值基础上描述历史,更加突出了主题。
4. 血腥优美——暴力美学的立场 从《杀死比尔》到《无耻混蛋》,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热爱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沉迷于对于暴力细节的刻画,《被解救的姜戈》作为一部以暴力为己任的通心粉西部片,在暴力场面上更加不含糊。
但昆汀对暴力的一味宣泄有理可循,暴力解决问题是很片面的,但在电影里,这种方式却被表现的非常正确。
在《无耻混蛋》中背景二战,将纳粹定义为十足的恶棍,所有的暴力施加,希特勒被打为肉泥这就变得跟众望所归一样。
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两年,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正是南部种植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
园主的黑奴制这对于的从小读着南北战争历史的美国本土民众来说,种植园经济代表黑暗的过去。
尽管片中种族主义问题非常敏感,但本片实则是“在一个邪恶的地方发生的正义故事”,属于旗帜鲜明的拥护以奥巴马为首的白宫领导班子的作品。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昆汀所谓的暴力就名正言顺了。
很多电影都采用欲扬先抑的这种方式,为的是让结尾绝地反击更能调度观众情绪。
而本片“抑”的部分通篇存在,大段时间表现奴隶主如何虐待黑奴,到了该“扬”的地方,稍微缓和观众的心态,然后加重“抑”的部分。
这些情绪堆积到了结尾,就像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到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程度,非暴力不合作,才让最后“为了达达尼昂”的屠杀,炸掉庄园是那样的畅快,棉花上的鲜血、引燃的炸弹引线,也能如此优美。
本片在自由平等正义的前提下,把握住观众的情绪,用正能量的方式宣泄暴力,也就是暴力之后要加上“美学”的真正含义。
5、头盖骨——人种与奴性 片中卡尔文·坎迪关于黑人头盖骨三处凹痕代表奴性的那段理论实属谬论,因为根据人种的不同,黑种人颅骨区域受太阳直射的影响而显得宽大,他对比的牛顿和伽利略都是白人,所以没有这种现象。
这段情节指桑骂槐,奴性并非天生,而是自作所为,讽刺的指代了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黑人管家史蒂芬。
坎迪口中声称上一代黑人管家至少有机会杀掉自己的父亲逃走,但却没有这样做,而史蒂芬也是如此。
这个黑人代理着庄园,刚出场时甚至与自己的主人开了一系列玩笑,他几乎与白人平起平坐,还看出了姜戈的端倪,在他心中甚至将自己也当成了白人。
但在饭餐那场戏中,如摇尾狗般的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却显出了骨子里面的奴性。
同一所庄园中,史蒂芬的奴性与布鲁姆希达的反抗对比强烈,头骨三处凹痕只是人种的特征,而奴性则是一类人的特征。
骑马的姜戈象征着自由,而史蒂芬永远也无法骑马,因为他腿脚有问题,是个跛子,但更讽刺的是,史蒂芬的腿瘸是装出来了,老爷子腿脚灵便着呢。
这说明他可以骑马,但自己故意放弃了这个机会,放弃了自由权,这就是奴性。
6、大怪牙——摇晃的黑色幽默 电影中,牙医舒尔茨马车上的大怪牙非常抢镜,还有很多特写,用时髦话来说,很萌。
这是昆汀电影的标志——黑色幽默。
昆汀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很有特点,唠唠叨叨没完。
比如《落水狗》粉先生因为小费的话题讨论了半天;《低俗小说》里萨缪尔·杰克逊杀人之前唠叨个没完,《无耻混蛋》里瓦尔兹神经质般的东扯西扯。
这就是昆汀的特点,将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节或者设定,在特殊的环境下重新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产生喜剧效果。
《被解救的姜戈》中黑色幽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讽刺3K党(这个组织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出现),用床单蒙面双眼掏洞,乔纳·希尔抱怨视线受阻,然后众人对面具质量和必要性展现激烈的讨论,如果观众专注这段情节,无疑被带入了昆汀的世界中,似乎忘记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突然回到主题,顿时牵扯住观众的吸引力。
同时莱昂纳多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卡尔文·坎迪是个标准的法国名字,他也非常喜欢他人用法语“先生”来称呼他,但自己却不懂法语,讽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而且昆汀也喜欢幽默自己,就像《恐怖星球》中那个下体腐烂的猥亵大兵,本片中昆汀客串的角色,死的“轰轰烈烈”。
7、乱炖——莫里康内+饶舌乐 著名作曲家的埃尼奥·莫里康内吐槽曾经多次合作的昆汀用音乐没有整体一致性,关上了再次合作的大门。
《被解救的姜戈》就没有合作,里面的音乐都是莫里康内以前写的曲子,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西部民谣、时髦的黑人RAP,五花八门,倒也符合昆汀的特征。
音乐的杂糅,体现的是昆汀 “乱炖”的特点。
其他导演拍片之前都实现琢磨好一个类型的电影,只有昆汀是在创造类型。
本片虽说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比如黑人主角,自由主题,甚至还有德国元素,这都是以往没有的。
昆汀的价值在于,将以前的类型拿来所用,并在其中加入了乱七八糟的东西,除了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都有,还都是“分段式”的,但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产物,自己的味道。
回到音乐,首先莫里康内的西部片音乐非常有特点,马蹄般的节奏、口哨的旋律和将人声当作乐器的使用方法,简洁动人的旋律为通心粉西部片的音乐树立了典范,本片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詹姆斯·布朗、杰瑞·戈登斯密斯,逃跑时的灵歌,庄园火并中的饶舌,策马奔腾时的民谣,毫无章法,但都有一个作用,为烘托电影的气氛而使用。
因为昆汀的电影类型杂糅,为了服务这一段的主题,音乐风格当然也要多变。
其中姜戈雪地练枪的情节,背景音乐来自李·范·克里夫主演的西部片《愤怒的末日》,后来被吴思远导演的《鹰爪铁布衫》使用,辨识度极高。
8、贝多芬——德国人的爆发 西部片中出现一个德国人,是一个非常另类的特色,让《被解救的姜戈》中存在大量的德国风格,比如反复出现的德语“再见”、会讲德语的黑奴,也就是牙医舒尔茨象征的符号,严肃认真,理想主义。
美国南方种植园是欧洲农庄的翻版,后者的农奴制度从欧洲10世纪中期持续到19世纪中叶被废除。
电影的时间中,德国还没有成立,那是还是普鲁士,普鲁士王国早在1807年就废除了农奴制,是欧洲最早废除农奴制的国家之一。
在影片中,舒尔茨来自一个早已废除奴隶制度的虚构“德国”,当时欧洲人的普遍心态都认为农奴是落后的表现,而此时美国黑奴制正值火爆,因此欧洲人自然对美国人瞧不上,舒尔茨选择在美国本土当赏金杀手,杀你们的人还赚你们的钱,也是这个缘由。
文明人与野蛮民族,前者充满了强势,因此片中舒尔茨处处给美国人下马威,就连从庄园买一个黑奴,都要想个花招来坑蒙拐骗,不屑于给你钱。
没想到却被眼中的落后民族将了一军,还被后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强求握手,这是舒尔茨爆发的主观原因。
但此举的客观原因在于德国人的办事方式,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理性化著称,当解救失败后,一边却响起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色调明朗、情绪欢乐,同时他脑海中不断闪现与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中同名的“达达尼昂”的死状。
贝多芬与大仲马的作品都是平等、自由的象征,严谨的德国人是决不允许这种场合下自由的作品被如此玷污,多种因素集合下,所有才有“我实在忍不住”的举动。
而舒尔茨一心一意帮助姜戈解救妻子的情节,其动机为两点:首先他讨厌这种奴隶制度,这与废除农奴制的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一个道理。
其次依然很德国化,非常讲究原则。
布鲁姆希达名字与“等待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同名,让姜戈帮助自己赚取赏金的一句承诺,都是他的动机。
舒尔茨,这名崇尚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在南北战争前与一个黑奴合伙对白人暴力相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引出了下面的观点。
9、戏谑——瓦解的历史观 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就针对《被解救的姜戈》炮轰昆汀,认为他不尊重祖先,对待黑奴历史的态度太过儿戏,黑奴的暴力行为反倒比剥削黑奴的农场主还要多还要猛。
诚然,黑奴的历史并不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昆汀对此态度却乐此不疲。
戏谑沉重的历史,本该被人不齿,但本片的关键点在于,首先立场正确,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向吻合,就像民国时期周大荒的《反三国志演义》中让刘备统一全国一样。
其次,黑奴用复仇的方式杀掉奴隶主,刽子手和受害者的身份被人为置换,纯粹的宣泄。
用通心粉西部片这种方式重写美国历史,揭美国人的伤疤。
从真实的历史到虚构的往事,用反转的方式描写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的矛盾,里面包含了传说中的正能量,观众可以接受,这就是昆汀崭新的历史观。
其实片中有悖历史的地方还很多,3K党的出现提前了八年,德国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成立。
这些设定同样也是符合昆汀“乱炖”风,都是为电影主题和情节服务,其意图在于,作为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让观众走出历史,而彻底进入电影。
昆汀的下一部作品《杀手乌鸦》,讲述的是二战期间黑人士兵受白人虐待而奋起屠杀的故事,将与《无耻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共同组成改写历史三部曲,一边瓦解规则一边创造规则,恐怕只有昆汀能做到。
10、《被解救的姜戈》与抗日神剧 也许有人要问了,《姜戈》与时下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比起来,同样是戏谑历史,为什么前者大获好评,后者却饱受争议。
就像斯派克·李说的那样,以一种儿戏的方式对待历史,但昆汀的电影,包括《无耻混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环境下的颠覆,夸张而不扯淡。
首先,《被解救的姜戈》发生在南北战争前夕,一个黑人杀白人的故事,主题是自由,如果非要联系,可以看成是用当代的价值观取舍当时的时代背景,但细细琢磨,姜戈的行为对时局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无耻混蛋》最后希特勒虽然被杂牌军打烂,但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希特勒最后也是死了,该片也没有左右时局的意思,只是一种颠覆的宣泄。
其次,姜戈杀死白人对黑奴在自定的框架下有着一个架空的历史环境,片中很多元素都是对历史的原创, 都具有B级片的风格,在架空环境下演绎一个暴力的故事,寻求的是一种娱乐的宣泄。
最后,双方人物个性鲜明,针锋相对,瓦尔兹老爷子饰演的纳粹军官,莱昂纳多饰演的奴隶主,都非常强硬,代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都给主角们造成很大的障碍,正反双方的对手戏火星四射,看的爽快。
相反我们的抗日神剧,不仅没有架空历史,追求大众化,甚至还有打算左右时局的意图。
正派高大全,反派獐头鼠目,脸谱化严重,打日本鬼子跟玩一样,而且粗制滥造,甚至违反物理原则。
调侃历史不是不行,而是要么设定一个虚拟的背景,要么用如今的价值观来取舍。
否则这样的神剧如何与昆汀的戏谑相提并论?
前半段真的很好看,到大闹小镇以后,亮明身份,赏金猎人要去杀那个三兄弟,他们说要一个一个种植园去找,结果第一个就找到了,后面的重头戏竟然是去救姜戈老婆希尔达。
医生为什么以身犯险去帮他,就因为希尔达会说德语,她的名字是德语里女神的名字,好歹把医生和她扯上点什么值得去救她的关系吧。
再说了,为什么要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去接近坎迪,你直接出个天价说要买这个女黑奴,他们也会理你的吧。
就算前面就是这样的情节,后来他们被识破,破财了12000美元,医生因为无法忍受要求握手而向坎迪开枪。
医生开枪还能说的过去,因为他是反对黑奴制,崇尚自由的。
那个叫大仲马笔下火枪手名字的黑奴被狗咬死,成交的时候还要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最后还要求握手与之同流合污。
这点对于境界高的人可能是无法忍受,但医生的枪里不可能只有一发子弹吧,按他的枪法不可能杀了坎迪就被崩了,他的死以及后面更牵强的剧情(姜戈为了救希尔达被俘,然后没被杀掉给了他逃跑的机会让他大反攻,希尔达也没被杀最后他俩大团圆了)完全是为了成全男主角,可恶又可笑,那个老管家怎么可能不杀了他们俩。
不喜欢男主角,因为他的境界要差的多。
医生本来想救那个本可以被恶狗咬死的黑奴,但被姜戈制止了,说会露出马脚,医生就真的听他了。
对于医生来说一样是救人,难道希尔达的命就尊贵一点吗?
姜戈对自己的同胞是一点没有同情心,还振振有词的说是医生教会了他残忍(他杀的第一个目标,被杀人的孩子也在场)。
既然怕露出马脚,在和坎迪的餐桌上和希尔达眉来眼去,倒不怕露出马脚,而且罪魁祸首就是他们俩,被老管家看出破绽,导致牺牲了医生。
医生死了以后,这个剧也就没看头了,俗不可耐。
一个字:爽!
我等了一个多小时等到了莱昂纳多,马的戏份好多啊
渐入佳境,感觉小李出场之后好戏才真正开始啊。I Giorni Dell'ira一出来就立马穿越到《鹰爪铁布衫》去了,还有最后的《Trinity》,各种童年回忆。枪战场面有点扯,貌似只有主角的枪能穿透人体。这种慢悠悠的话痨动作片是昆汀特产。
屌!
不喜欢
三星半
3.4 前半段還挺好的啊,直到姜戈開始練槍就瞎了。配樂出的好多沒在點上....==雖說演員都挺不錯的吧.....
的确不分级这电影就最好不要放出来,这风格实在说不上容易接受
~~~~连昆汀都提莫老了!!!!
看不起劲
无比操蛋啊~~
除了莱昂纳多,没有一点新意。high劲也是无耻混蛋用剩的...
舒尔茨大夫不远万里,来到米国。一个德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强哥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基友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好基友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时代飞越~ 2013.05.18 其实说起来有些小失望的.
不好看哎。Christoph Waltz是主角好吧!
【被解放的姜戈】8分:昆汀这次没玩结构,尽管还是有他标志性的插入,但基本属于一路把故事顺着讲完的,这多少会没前作《无耻混蛋》那么high。但,这是昆汀!他再次用暴力、机智与幽默来塑造人物与成全故事的巧妙,加上美国南部的风貌,使这165分钟仍旧十分精彩!然后…此片无意间与《林肯》形成互文…
很拖拉,最后半小时完全可以压缩掉,几个情节解释不通,恶霸已经看穿了他们的谎言,为何还是进行交易?医生为什么要对姜戈那么好,甚至不惜生命?姜戈杀了恶霸为何只是被罚去矿山劳动?塞缪尔的老黑奴和恶霸是什么关系?等等
节奏什么的完全在走无耻混蛋的老路。。。配乐太他妈跳戏了好吗?!
每場戲都處理得一般,賣弄大於一切,不喜歡此導演
1、南方吹来一阵血腥味和黑色幽默十足的西部风;2、昆汀风格混合西部风,太来劲了,配乐、台词、人物表演无一不是早早认识的那个昆汀;3、再严肃的主题在昆丁手里也能再塑得轻松怡然,不带刻意说教,用眼神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