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道想和她玩过家家的游戏吗,六个月后你将会被催生小孩,生了一个后还会被催第二个,你能做得到吗?
你能和你那所谓的法定妻子做到吗?
首先你要和Kusum欺瞒父母…接着你的父母会想办法向全世界隐瞒,然后我们还要继续骗他们,到了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你才是那个一直被欺骗的人。
——印度电影《真雄起》台词上述台词出自印度电影《真雄起》,2020年的同性题材印度新片,豆瓣评分7.5。
上述台词是男主哈曼为了安慰父母,决定听从父母安排,与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时,其恋人(男性)对他的灵魂劝说。
最后一句“到了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你才是那个一直被欺骗的人”尤为振聋发聩,它警示我们,你的妥协什么用都没有,谁都没骗过,只是骗过了你自己。
这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喜剧片,影片刻意淡化了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打压,但有一些较为真实的情节令人心惊。
警察来婚宴上逮捕两位男主的情节看来惊悚,实则为现实,因为现实中印度刑法典第377条规定,同性性行为是应受惩处的罪行。
白纸黑字,明文规定。
除了法律的规定,印度国内的宗教势力几乎对同性恋行为也不甚包容,而宗教的此种态度无疑影响最为深入,成为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种观念和法律相比,对同性恋群体的阉割更为深入。
影片中的长老甚至拒绝为两位男主主持典礼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经过少数派群体的不懈努力,终于,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双方自愿的成人同性性行为不再是犯罪行为,性倾向是先天的,人们不能控制。
这一裁决推翻了印度刑法典中的第377条,其中规定同性性行为是应受惩处的罪行。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长久以来的观念仍使得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远远不够乐观,而这也就是这部片子诞生的背景。
作为一部电影,它明显走的是好莱坞模式,且不甚成功,人物形象略扁平,父母对儿子的认可与和解也缺乏强有力的转变过程。
但作为一种观念的输出,它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真雄起距离《真雄起》还有多远?
这条路还远未到终点,仍是一条充满偏见与恶意的荆棘之路。
但总有人已经迈开了步,例如成为印度LGBT守护者的粉色宫殿的王子,他的舆论压力于家庭压力可不比一般人小。
同性话题放在国内,似乎还是个禁忌区域。
特别是父母一代,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的结合...想来同性在国内这条路,还是漫漫长征,
可全球另一个仅次我们人口的印度,有一部同性的电影,不仅获得印度“龙标”公映许可证,片中关于男男接吻的镜头也全部绿灯通过...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佩服!
真雄起豆瓣:7.7
2018年,印度。
卡迪克和哈曼是一对同志恋人,和很多接受不了同性恋的家庭相同,卡迪克铁匠的父亲不同意他出柜,惨遭父亲殴打还把卡迪克扫地出门。
而哈曼却迟迟没有和自己的精英父亲坦白。
这天,哈曼的表姐结婚,父母让哈曼回乡参加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能把自己介绍给他的家人,跟着他一起踏上了回乡的火车...谁知真情难耐,两人在火车上情不自禁的拥吻被父亲看见,差点心脏病发,但即使如此父亲并不承认儿子同性恋,他刻意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对哈曼说:离那小子远一点,这是不对的。
他们甚至想用一桩包办婚姻强行拆散这对同性恋人。
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8年9月,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该片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男主角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调音师》里那个装盲的男主角。
在该片中他身披彩虹旗、高喊“同性恋是无法治愈的,他不会传染...”那一刻他半裸着上身,“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魅力无限,让人合不拢腿。
其实该片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LGBT这个群体发声,正是因为两种观念的碰撞,有了很多火花。
比如,父亲为了哈曼去除同性恋的恶习,让儿子重生,那个同性恋的儿子死了,新生的儿子就会喜欢女生。
但即使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无法治愈儿子的同性恋。
就像卡迪克告诉哈曼的:如果你陷入了父母给你的牢笼,妥协的接受了他们所谓为你好的包办婚姻,你就是愚弄父母,你父母也是愚弄社会,而这种陷阱,一步步的牢笼,等到40岁,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愚弄的人。
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在卡迪克和哈曼一次又一次的感化下,开始认识到让儿子和不爱的女生结婚,最后的结果是,强迫他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卡迪克说:我的性向,是我的性向,与你无关。
同性恋者,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爱,从未牵扯到任何人,也不曾伤害谁,为什么每每推行,却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这成为这个群体,不断发声的另一个原因。
而该片必定开启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爱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它从不应该固定在任何性别形式上。
电影最后卡迪克说: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我们的爱。
而这种商业形式,会让更多人看见同性电影,这样才会让LGBT群体正常的活在阳光下,得到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LGBT群体,也许在不久以后。
将会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公众号#大壮杂谈影视
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
印度电影的脑洞一直很大!
在《我的个神啊》里,居然透过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去观察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隔阂,而在《起跑线》中,又让出身中产的父亲,为了一个名校配额,一会装富、一会扮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这种脑洞大开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印度电影屡屡出奇制胜的秘诀:从现实中挖掘欢乐、从欢乐中探究现实。
因此,印度电影总能让你在笑过之后,体验到接地气的犀利,并陷入深深的思索。
最近,又有一部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上线了——《真雄起》,目前豆瓣得分7.7。
《真雄起》名义上是《雄起》的续作,但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一号都是阿尤斯曼·库拉纳,这个名字可能让你觉得有点陌生,但若说他就是《调音师》里的男主角,你可能就马上想起来了吧!
阿尤斯曼扮演的卡迪克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哈曼一起生活在德里,他们相亲相爱、感情甚笃,但由于印度保守的环境,两人一直没有向各自的父母公开这段关系,哈曼甚至都还没出柜。
随后,因为帮助好友私奔,卡迪克与哈曼遭到了对方家族中人的追杀,情急之下,他们只得坐上了回哈曼老家的火车,顺便参加他堂姐的婚礼。
卡迪克希望借由这次机会,让哈曼正式向家人出柜,但懦弱的哈曼表示不同意。
无奈下,卡迪克只得以好友的身份,与哈曼的家人碰了面。
然而,迎亲的列车上,情难自禁的他们,忍不住相拥热吻了起来,恰巧被哈曼的老父亲给看见了,隐藏的恋情就这样瞬间曝光......
显然,这是一部探讨同性恋禁忌的喜剧。
片中,印度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诙谐、幽默本性,制造了大量的笑料,尤其是哈曼与父母争论该不该同性恋的那幕,简直令人捧腹不已,一个梗在三人之间来回传递,真是既滑稽又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玩得非常溜!
但在欢乐背后,却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重现实——这一家三口,都在世俗礼教的约束下,失去了选择爱人的自由,父母放弃了各自的爱人,遵从了包办婚姻,而哈曼不得不一直伪装异性恋。
而相对于父母来说,身为同志的哈曼遭遇的环境压力更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同性恋是对信仰的大不敬,而在法律法规里,《刑法》第377条还将同性恋入了刑,这就是为什么哈曼迟迟不愿出柜、也是为什么哈曼的父亲在发现儿子和男人接吻后,先是震惊、后是呕吐、最后晕倒至差点发作心脏病、
更是为什么当卡迪克在婚礼上公开吻哈曼后,叔叔赶紧用衣服遮住了他们的头,并开始就地编谎言、谎言编得一塌糊涂,家人还都选择了相信。
因为,同性恋在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到让人惧怕,并无法接受的现实。
近十几年,印度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很多风俗旧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如种姓、女权都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唯独同性恋始终没有定论,先是无罪化、2013年又重新入刑,直到2018年9月6日,宣判同性恋有罪的第377条才被再次推翻。
这种反反复复,体现了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踟蹰与纠结,更显示了要在印度推行同性恋合法化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而这种艰难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影片中。
从父母到亲戚全都极力反对哈曼的同性恋情,父亲不惜假扮自杀以挟哈曼与卡迪克断绝关系,堂姐则甚至因为哈曼是同性恋,还遭到了亲家退婚的处罚,真是堪比连坐。
而与此同时,影片本身的主旨,也不敢大肆地探讨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只是将其与包办婚姻、种姓婚姻捆绑一起,以类比的方式,将“人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为论据,去迂回地支持卡迪克与哈曼的恋情。
影片的结尾,随着第377条被推翻,所有曾经反对这段同性恋情的人,突然间都变得开明起来,卡迪克与哈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皆大欢喜的处理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或者说当下的现实面前,影片也无力给故事一个认真的喜剧收尾。
如此处理,使得其对同性恋的探讨度,远不及2015年出品的《阿里格尔》,后者不仅直白地主张同性恋的自然存在,还大胆地以悲剧收场,抨击了印度国内的不包容。
当然,《阿里格尔》是一部非主流作品,目标也是各大电影节,而《真雄起》则是一部针对国内市场的商业电影。
无独有偶,被誉为“印度首部同性商业电影”的影片《遇见女孩的感觉》中,也是将男人可以下厨、穆斯林可以爱印度教徒等话题、做编剧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等话题结合一体,从“人有权利选择做自己”为出发点,辗转合理化女主角的同性恋情,最后实现大团圆。
《遇见女孩的感觉》可见,同性恋在印度的接受度还是相当低的,而商业电影出于票房的考虑,只能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了。
但从乐观的角度来讲,主流商业电影敢于拍同性题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而此次拍摄,政府方面也表示了大力支持,不仅让影片顺利过审,连男男接吻的镜头也都全部绿灯放行。
因而,不论民间态度如何,同性恋合法化起码在政治层面已经形成了正确性态势。
主演阿尤斯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他还谈到了片中的吻戏,那段戏码一共拍了三次,“(但)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
影片的最后,没有飘起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而是让卡迪克与哈曼大方地跳起了传统印度歌舞,彰显了宝莱坞电影,在引导社会话题方向的领导力,而我也相信,明天的印度将更包容。
想看更多印度电影评论,请关注公号:Indianmovie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
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
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
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
“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
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
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
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
什么,还不能接受吗?
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
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期待了超级超级久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全程又笑又感动,印度在LGBT方面踏出了这么大一步,期待中国(大陆)也能踏出更大一步。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主线剧情吧,男主卡迪克,曾经向父母出柜,惨遭父亲殴打并赶出家门;男二哈曼出生于精英家族,未出柜,母亲一直在为其物色结婚对象。
两人相爱之后,放浪不羁的卡迪克希望哈曼出柜并说服父母,得到来自哈曼家人的祝福。
但是正如我标题所说“两个人的路,不应该一个人真雄起”,犹豫不决的哈曼在意外出柜之后,一度想要服从父母的包办婚姻,而卡迪克却不断为两个人的爱而努力着,不愿放弃。
既然哈曼选择了和一个可以为他不断付出的男人卡迪克在一起,那他也理应更加“雄起”,爱情可不只是一个人的事。
再说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地方吧,电影前半段笑点不断,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纯粹的喜剧,但也就是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下,电影逐渐挖掘LGBT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生而斗争
自欺欺人
正视自己是啊,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与自己的家人“战斗”,与他人“战斗”,就算我们隐瞒自己的性向,与自己不爱的异性结婚,看似瞒住了父母,实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阻止我们寻爱的真是别人吗?
不,是我们自己罢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那不如先从消除自己内心的顾虑开始,从正视自己开始。
Ayushmann - The Zyada Super Hero!(关于电影幕后、访谈及花絮等)这个标题是来自影片出品公司T-Series Film放出宣传片标题影片上映后,AyushmannK夫妇出演一个舞蹈节目,在放出的花絮中,女舞蹈教练提问:AyushmannK出演这么多不同寻常的角色,捐精者、盲人、秃子,以及男性功能障碍者,现在还出演了男同,这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AyushmannK夫人Tahira很是霸气直爽的回答:(这使)我拥有了精彩万分的性生活,AyushmannK满足了我所有的幻想,我不会为此遗憾! (Tahira,请收下我的膝盖)这是我一张很喜欢的宣传照片,可以用来当桌面
关于选角这是一部双男主影片,AyushmannK在第一次读到剧本时,很是惊讶,因为剧中双男主设定,是同等强弱同样角色鲜明,正如阴阳两面。
制片方允许AyushmannK自已挑选想要出演的角色,最终AyushmannK选择了Karthik这个有女性化一面 – “带着鼻环,会倚在恋人背后撒娇”,但同时又是两人中坚强的一个 - “为自己是同志而骄傲,为了爱情跟恋人而勇于面对一切”,导演后来也讲,他最初就是期望AyushmannK出演这个角色,并且在宝莱坞也找不到别的A-list的男演员敢于出演这个角色,AyushmannK是这部影片的天选之子。
AyushmannK是这样解释,因为AyushmannK在从影的大部分影片中都扮演了是类似弱者或受害者的形象(除了Article 15,AyushmannK第一次扮演真正的男人,而不是男孩子气的角色),所以这次他想选一个主动型的角色,而Karthik的热情奔放也是他想挑战尝试的。
AyushmannK确实做到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如此奔放不羁的一个全新的AyushmannK。
对于Aman这个角色选角,就比较艰难了,根据访谈中导演跟AyushmannK透露出来的信息:第一无可避免的是因为同志角色,尽管导演跟AyushmannK一再强调他们邀请的演员是因为其它种种不合适而没有出演,不是因为同志角色而拒绝,但很明显,目前的宝莱坞对于LGTBQ角色还是很谨慎的。
否则2016年《卡普尔家的儿子们》这部影片中,对于哥哥一角只是隐隐透露出的深柜角色,在宝莱坞都找不到男演员敢于出演,最后是巴基斯坦演员Fawad Khan出演(印巴冲突加剧后,他被宝莱坞无情驱逐,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第二是因为这是一个双男主剧本,据AyushmannK讲宝莱坞的男演员普遍拒绝这种双男主影片,不知是否都只想做独一无二的Alpha Male。
第三根据各种评论区的观点,因为这是一部AyushmannK出演的影片,大家都清楚他的演技与活力,都清楚AyushmannK出演过的影片最后都会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已经有名气男演员不想被AyushmannK盖过风头,所以最终制片方只能大胆启用Jeetu这个新人出演。
关于配角出演Jeetu父母的Gajraj Rao跟Neena Gupta在AyushmannK 2018年票房黑马《喜得千金》中就分别扮演AyushmannK的父母出演Jeetu婶婶的Sunita Rajwar在AyushmannK 2019的票房大热《Bala》中出演AyushmannK的母亲出演AyushmannK协助逃婚的女孩Bhumi Pednekar更是多次跟AyushmannK合作出演妻子等角色关于JeetuJeetu这个名字来自于扮演者在网剧《Kota Factory》中饰演角色,因为角色深受观众喜爱,Jitendra的名字就经常被Jeetu替代早在2009年,AyushmannK还是电台主播时,因参加一次大学现场电台活动,就与Jeetu见过面,但之后并无联系,直到Jeetu参加本片试镜,AyushmannK开始只是觉得面熟,接着很欣赏Jeetu的表演,也是在AyushmannK坚持游说之下,制片方最终才选择Jeetu出演本片作为进入宝莱坞的第一部电影debut,Jeetu勇于选择本片中男同这个角色,也是有相当勇气与担当。
Jeetu在印度粉丝眼中可是非常受欢迎,在油管的宣传片或剧组访谈下方的留言中,留下很多诸如“Jeetu演得太棒了”,“Jeetu太可爱了”,“Jeetu凝望AyushmannK的眼神都是心型”,有时称赞Jeetu的评论会大幅超过称赞AyushmannK的评论关于AyushmannKAyushmannK在访谈中说过,正是随着<调音师>、<喜得千金>、<我的梦中情人>、<巴拉>这几部背靠背票房大卖的热门影片,才给了他敢于选择<第十五条><真雄起>这种禁忌话题影片的自信和勇气。
AyushmannK提及,有天晚上1、2点钟,在完成<我的梦中情人>的商场戏份拍摄后,他路过附近公园,目睹到2个男生在接吻,那时AyushmannK就在想,是时候拍摄一部LGTBQ相关的电影了。
所以AyushmannK一直在关心<雄起>编剧这部同志相关的剧本进度,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当得知他要出演一个同志主角,而且还有吻戏,AyushmannK就接到很多电影行业人士的电话,劝他放弃,但AyushmannK还是坚持出演,我们最终才能看到本片。
AyushmannK说他出演同志角色,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赞扬。
而AyushmannK的夫人Tahira,从最初不能接受AyushmannK在影片中亲吻别的女人,经过这么几年的沟通协商,到现在可以愉快地欣赏丈夫在银幕上亲吻一个男人。
关于吻戏AyushmannK在拿到完整剧本前,就一再追问编剧,是否有吻戏,AyushmannK认为这部LGTBQ的电影,一定要有吻戏,用来打破一直以来存在的禁忌与隔阂。
要知道这可是宝莱坞,一个在10年前男女吻戏都很少存在的电影国度(至今沙鲁克汗都不拍吻戏,No Kiss可是直接写在他的电影合约里),湿身纱丽都已经是情欲表达的极致。
而一个主流商业电影中出现男男之吻,真正是对LGBTQ做出了最正面的支持。
第一场火车上的吻戏,是在清场后才开拍的。
第二场Aman当众激吻Karthik的吻戏,真正是在大庭广众下拍摄,剧组的其他成员都对二人表示出极大的支持,因为这不是一个常人习惯上可以做到的事情。
尽管现场还有一些未成年的小演员,但导演说大家都非常配合,大概拍摄了3次,就已经完成拍摄。
AyushmannK表示,自己是一个演员,为了表演会作任何事,他也做好准备去做任何事(包括男男之吻)。
关于影片豆瓣评论中有不少质疑影片的深刻性与艺术性,从访谈看,AyushmannK跟编剧兼导演都公开表示,他们想要制作的就是一部合家欢的爆米花商业电影,是为了尽量让同志形像更正常化(接近普通人),他们希望用喜剧做为手段来打开恐同者的心防,让他们认识到,LGTBQ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天性。
所以他们交出的是一个漂亮的Masala电影,有父母对包办婚姻在吐槽,也有为追求婚姻自由而私奔的青年男女,还有向往婚姻生活认为婚姻就是生活终极目标的堂妹,当然最重要的同志向传统家庭出柜而引发的的种种矛盾和闹剧。
影片努力想做到,不管是谁,都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这是电影的初衷,也确实做到了!
这部影片投资接近5亿卢比,这样一个禁忌话题,在印度国内卖到近6亿卢比,全球接近8亿卢比,影片后期已经受到疫情影响,拿到周冠军后,排片就已经开始大幅减少,目前还高挂在2020年印度票房排行前10位,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关于火车追逐场景本片有一副宣传图片,是有关火车场景
在片中出现过2次真实的火车追逐场景,第一次是Aman在火车上迎接Karthik
第二次是结尾Karthik在火车上迎接Aman
这其实是复刻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 <勇夺芳心>的火车场景,这是该片问世15年以来,这个经典场景第5次被复刻,也是第1次男男复刻。
(沙鲁克汗主演的爱情电影,影片讲述了男主如何冲破未来岳父和情敌的阻挠娶得美人归的故事)
关于歌舞说实话,第一次在AyushmannK的电影中出现如此多的歌舞场景,简直像是过年般的喜庆,因为AyushmannK的电影历来很少或干脆没有歌舞场景,简直一反印度电影动不动就尬舞的传统。
<喜得千金>、<我的梦中情人>、<巴拉>这三影片结尾放出的歌舞,都已经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了。
这部电影的5段歌舞,直接通过歌舞蒙太奇的手法,交待细节并快速推动了剧情发展,让人不觉得累赘,甚至可以反复欣赏。
第一段双主角摩托车上那场戏的背景音乐是AyushmannK主唱的〈Mere Liye Tum Kaafi Ho〉(you are enough to me),可以到油管上看官方完整版,印度疫情封国期间,还有AyushmannK线上自弹自唱unplugged版本,对于多才多艺的AyushmannK,不能赞赏更多!
花絮:AyushmannK跟Jeetu
AyushmannK深受女性喜爱,在电视脱口秀上,有女粉丝直言要找AyushmannK结婚,在片场也一样,下面看看群舞女演员大庭广众下对AyushmannK做了什么
AyushmannK在2020年的filmfare颁奖礼上给了兰维尔辛格(一个观众最喜爱男演员,一个评论家最喜爱男演员)一个深情凝视
颁奖礼后的采访环节,兰维尔据说是为了表达对AyushmannK将要上映的<真雄起>支持,给了AyushmannK一个偷袭之吻,但谁知道呢…
最后,致本片的真英雄-Ayushmann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然而在国内,能够上映的同性片屈指可数,除了打着同性旗号的《寻找罗麦》,我脑子里面只有《西虹市首富》里面那对在结尾才公开的二爷和二奶。
西虹市首富 (2018)6.62018 / 中国大陆 / 喜剧 / 闫非 彭大魔 / 沈腾 宋芸桦为什么中国对于同志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同志仍然停留在寻找罗麦(我觉得这里可以视作形容词,大概是一种初级、浅薄、隐晦的认知)的阶段呢?
首先,我是一个同志。
并且,我的观点也仅仅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来源于我真实感受。
首先,ZZ原因我选择闭口不提。
其次,就是国民对LGBT(非异性恋群体)的认可度。
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群体都有了解,甚至身边也有一些勇敢出柜的朋友。
但是像我家里长辈,也是有人不知道的,难搞。
提到认可度,网络用户大概都知道,一般在豆瓣或者微博或者B站,一旦有关于同性的文章或者视频,都会有大量网友出来顶,并扬言支持同性婚姻。
甚至如果有人表示异样观点,会有大批网友给他带来素质教育。
但是,在现实中出柜的往往都是少数。
《奇葩说》有一期说,你不能强求别人去出柜,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出柜后有多大的影响。
圈子里,我们知道生活中gay的占比,并且大部分gay都明确表示以后是要找个女孩子结婚的。
说句不好听的,应该没有女生可以接受自己老公在外面做0吧?
但是真的是有可能的。
以后有机会再补,我先睡会儿
先说说这出电影,首先这是一出意义大过剧情的电影,特别是在印度这个国家上映。
剧情十分简单,就是男主跟男二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旅途被迫出柜,面对家庭的压力,最后选择跟从小喜欢自己的女生结婚来结束家庭闹剧,但最终还是大团圆,父母在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让自己孩子幸福,承认了男二。
这个剧情跟很多人的经历很像,但是很多人却没办法走到最后一步,相忘于人海,只能年华老去再回忆。
电影是以喜剧形式包裹严肃的话题,中间穿插印度电影惯有的歌舞,形式有点类似三傻。
不过由于剧情的笑点是偏本地,看的时候很难理解,所以就会变得有些尴尬,很多时候会在想刚才那句话到底好笑在哪里。
好的地方就是导演撇除印度一些比较脏兮兮的地方,整体色调都是明亮清澈,歌舞都是活泼鲜艳,加上男二的颜值在线,还是算赏心悦目。
不过由于剧情老套,加上烦人的背景音,很多时候会让人走神甚至看不下去。
人物性格配置到是标准,强势的哥哥,嫂嫂,唯唯诺诺的弟弟,弟媳,独行又善良的妹妹,傻白甜的青梅竹马。
古灵精怪又勇敢的男二,稳重又妥协又纠结的男主。
如果你有一个多小时想了解一下印度的结婚习俗,又刚好对这类题材好奇,喜欢印度歌舞,那可以尝试。
如果只是想看这类题材,表示不值得。
这出电影有很多对话都蛮有趣 两个男主在婚礼当众接吻,被惊恐万分不知道怎么化解尴尬危机的家里人说,他们时在给新人送祝福。
经典对白是:他们在互送豆蔻,象征吉祥如意。
我也想给别人送豆蔻。
快来跟我一起吉祥如意。
男主的叔叔送走男二时候问男二,你时什么时候决定变成这样的。
男二说你这种东西能突然就决定吗,又不是工作说,决定明天要做什么工作。
不是我们决定了如何去爱,是我们骨子里就是这样去爱。
爱不是决定出来的,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遇到了。
男二得知男主妥协要结婚,问他为什么,男主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才能在社会中保护好家庭。
男二说你这样,过6个月他们还是接着逼你生孩子的。
还有几个场景也很有趣,男二跟男主的父亲在斗舞,一个breaking一个popping。
男主的青梅竹马对男主说,知道你喜欢男人我很高兴。
男主不明白她高兴什么,她说她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小偷,她想要跟男主一样勇敢去爱。
所以她最后卷走男主家的珠宝逃婚了。
还有一个好神奇的,印度真有火车情节,包一个火车去结婚的,真是有趣。
可是怎么不见大家都扒在火车上呢。
真实的社会并不会因为一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变得美丽。
我们踮起脚尖起舞,让年华无悔。
男二真好看。
身材也好。
他有一出电影调音师也很好看。
看看人家的讨论话题,拍摄手法,思想性,我们相差太远了,最早,伊朗电影胜过我们,后来,眼看着韩国超上来了,泰国也能拍出超级枪手这样的好片子了,现在,印度凭借摔跤吧爸爸,还有这个电影,也把我们摔在后面,我们的电影,若干年后,可能要参加纳米比亚电影节,才能获奖吧,不过,也难说!
目前世界电影界流行一句话,要看电影,看韩国片,中国人不会拍电影!
加油吧,地主家的傻儿子!
徐峥啊,你的《囧》系列要真没什么拍的,可以多看看这些印度电影借鉴借鉴,只要你敢拍,我们就敢买票看。
涉LGBT的合家欢。
形婚还是出轨,思考一下都知道为了爱更要勇敢面对,印度电影也是很幽默的
立意很棒,在传统礼教迂腐下的印度,原本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性恋被亲人认可,原本的犯罪行为被视同荷尔蒙迸发下的“爱情”。同比李安的《喜宴》,虽都是插科打诨(印度式歌舞),但一个内敛,更东方,另一个更闹腾,更琐碎。现实主义不能这么拍呀
太吵
我有倡导过同志电影商业化,这部真的是做到了宝莱坞特色。亚洲同影真的有所发展,泰国有了《譬如朝露》,越南有了《再见妈妈》,印度有了《真雄起》。但它们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出柜上,个人与家庭矛盾上,这非常的具有亚洲特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啊。
印度基友篇,婚礼那一幕很搞笑。印度男人审美观奇特,都是壮实加胡子拉扎。父亲看到儿子和男性接吻,直接昏倒
少有的用喜剧方式演绎同性题材,止步到一次接吻观感极佳,更易普遍接受,男主确实帅的一匹!印度首部同性电影的意义也无法忽视,还有对立法的回顾。
2.5
希望有一天也能在中国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一定会有那一天。👊
纯以喜剧风格在探讨同性之爱的大众接受性,是有其意义在的,不过过于欢乐的气氛下太像摆拍宣传片。Khurrana帅并娇羞着...
本片算是纪念2018年9月6日,印度推翻《刑法》第377条,同性恋性行为不再是犯罪而诞生的影片。阿尤斯曼·库拉纳真挺帅的,除此之外没什么感觉,影片立意并不深刻。但有句台词“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荷尔蒙就是病?”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原来印度人对gay里gay气的理解是那么活泼淘气的。
题材可以,但这拍的什么鬼?
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如果人们总把女孩的拒绝当作同意,那这个道理也可以套用在男人身上。”
我们每天都在奋战,但是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却是同我们最深爱的家人。同性题材不少见,但是出现在宗教禁锢异常严格的印度,让人不由侧目。
对比去年公映的Ek Ladki Ko Dekha Toh Aisa Laga,商业娱乐片,加之是宝莱坞电影的原因(它有非现实和次要角色填充故事的特点),更多关于家庭关系的启示,因此不可能太过于集中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也是在看片中就不禁思考的问题:同性之恋是否要考虑家庭种姓地位问题?是否还要遵守男女之间非婚前性行为的约定?只有火车一闪而过的吻戏已经是这个噱头的答案
“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俩男主载歌载舞地出柜了!这片子里的角色感觉有点“中二”,很闹,但是很无趣,没给我带来什么欢乐,而且充斥着不适宜和聒噪的BGM,这部电影看着看着给我的感觉就像它是一部舞台剧,一幕接着一幕,每一幕都有它的教育意义、目的和任务,企图告诉我们比如什么是爱,爱是不分性别的,比如同性恋不是疾病,性取向不是自己可以决定和任意改变的,比如恋爱和婚姻应该是自由的;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挑战父权、挑战现代社会里那些封建腐朽的文化,敢于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题材选取还挺大胆的 没想到被印度走在我们前面 我们这边几乎没有能公映的
同性爱情引出了包办婚姻的社会性问题,就是拍得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