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nd对bunny,randy对carver,dukie对prez,michael对coach,8年级四人组始终在边缘游走,善良人们的努力到季末纷纷走向失败。。
家庭、社会,各种原因,一个好人敌不过社会的黑暗。
个人认为这季中最好的事是Poot带着智慧回到了bodie边;最佳台词American democracy.Let's show those third world fucks how its doneRawls
Bodie的死更加确定了一点:我们身处不同的世界,哪怕越界一丝一毫就是生死的距离。
无线美好的风景甚至不像那个灰暗阴沉的巴尔的摩,猫和老鼠安静的坐在那里,满是沧桑的说我老了,没有偷窃没有过错,没有任何不该发生的事情,但仍然被新的规则所粉碎,两个战士彼此鼓励准备恢复世界本来的秩序,只是造化弄人,一切都随风而去,是个讽刺也是个隐喻。
Bub想努力摆脱自己的宿命,戒毒,流动超市,一个像兄弟更像儿子的Sherrod,他想构建一个家,一个能够让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种信念甚至让他接受年轻人选择流浪的决定。
混混不止歇的抢劫,警察的冷漠,herc的马虎让他的自我救济显得即合理又悲壮,结局是彻底的崩溃。
你的命运已经注定,如果想改变,想变得更好,那么,要么去死要么崩溃。
Colvin的试验更是个注定失败的尝试,与他的哈姆斯特丹一样的乌托邦。
无论怎么努力,甚至如Mr.P般温暖可亲,他们的命运早被上帝写就,生活只是践行注定的行程,只不过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上帝视角,即使将他们的命运快进相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Randy进了孤儿院无依无靠,Mike变成冷血杀手,Duquan成了Mike的毒贩,唯一的救赎来自Nayman被收养,那更像是Colvin的自我救赎,Nayman不过是个工具罢了。
体制如钢似铁,哪里是一点善心就能改变的了那早已命定的未来。
Weebay不仅是个好爹更是个街角哲学家,“如果能心想事成,谁想拼命啊”,唯独那个还未度过为古惑仔神魂颠倒青春期的老婆在一旁叫嚣,也许她才是对的,看穿了街角的命数。
是啊,我们都老了,警察毒贩,学校码头,预算加薪,永不停歇也永远没有答案。
对自己妥协,对命运妥协,忠于自己所述的群体,那是生活也是宿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雌雄莫辩的少女啊,一个演员梦也无法拯救你深陷毒瘾的人生演员页面: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190380/Felicia “Snoop” Pearson,称霸巴尔的摩城西的中二青年贩毒头目Marlo手下得力干将。
拎着石灰桶和射钉枪,跟着搭档Chris Partlow处理掉老大的各色眼中钉,然后再把这些倒霉鬼们遗尸空屋,射钉枪封门。
这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这孩子到底是男是女?
顶着张清秀的娃娃脸,浑身透着股子夸张的街头做派,好像迫不及待地要贴一身不好惹的标签。
Felicia Pearson,没错演员本人就叫Felicia Pearson。
生于1980年5月的巴尔的摩。
出生时只有三磅体重且自带毒瘾,靠着眼药滴管喂食才活下来,由养父母带大。
后来她见过几次亲生父母,爹妈都是毒虫,爹是个持枪劫道的。
打小混街角卖毒品。
十四岁和一个叫Okia “Kia” Toomer的十五岁女孩发生争执,朝人开了两枪致其死亡,被控二级谋杀判刑八年,服刑六年半后出狱。
在狱中,一个名叫Arnold Loney的毒贩经常来探望并送钱送温暖,给了她“Snoop”这个浑号。
在她18岁那年Arnold Loney被枪击致死,F姑娘的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从此奋发上进,自学成才,取得了高中同等学历。
F姑娘演艺事业的起点源于在巴尔的摩一家酒吧里,偶遇《火线》中猎枪侠盗Omar的扮演者Michael K. Williams。
两人相谈甚欢,MKW遂邀请她前往片场参观,并向她介绍了《火线》的编剧和制作人,然后就有了冷血杀手,tomboy少女Snoop。
随后还参演了一众说唱、R&B歌手MV的录制。
《火线》的拍摄结束后,F姑娘和剧里中二大佬Marlo的扮演者Jamie Hector一起创办了专门面向青少年的戏剧慈善机构Moving Mountains,旨在使青少年远离街头暴力犯罪,向他们传授表演及格斗技巧,并监督他们都有按时去学校上课。
2011年3月,F姑娘因藏毒被逮捕并起诉,一个月后交保出狱。
同年8月被判有罪,获刑七年,监外执行。
2014年参与了导演Spike Lee(《第25小时》、《局内人》)的电影《耶稣的甜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烷
一、作为粉丝的奥巴马,只是一个注脚2008年,还是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指出,他当时最喜爱的剧集是HBO的叫 The Wire (中文译作《火线》) 的剧集。
虽然不是所有美国总统的品位都是那么好的(比如现任),但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奥巴马先生的品位显然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说,不是一般的好。
而一共拍了五季的 The Wire (2002-2008)显然对得起奥巴马的喜爱。
即使过去了9年,这部剧集依然不时地被人提起,被人谈论。
甚至,被人研究。
要说被人研究,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
但是这部剧集能作为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的课程,进入诸如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UC伯克利等常春藤名校,则是非常了不起了。
当奥巴马去职之后,他的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举措并不一定会进入上述大学里作为课程被学生们讨论、学习、解析。
而 The Wire 却在它终季之后作为了研究对象、辅助教材等等,进入了这些学校。
这也难怪,在豆瓣的 The Wire 小组的介绍里写着:“五十年后,当人们忘记了 LOST 和《24小时反恐任务》,甚至忘记《黑道风云》和《六尺风云》时, THE WIRE 仍然会被反复地被观赏,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有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 ”二、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火线》没有获奖著名的中立影视评分网站烂番茄摘录了影评人对这部剧的评论道:If you have only one hour a week for television, give it to The Wire. Even if you think you don't have time for television, find an hour a week to watch the fourth season of The Wire. It's a masterpiece.如果你每周只能有一个小时看电视,那你应该去看 The Wire 。
即使你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你还是值得空一个小时出来给这部电视剧的第四季。
这是一部杰作。
在被诸多大学观赏和研究的同时,从各个著名的电影评分网站居高不下的评分来看,这部剧集也被诸多影评人、观众所看好。
然而即使是如此, The Wire 却仍然没有获得足够重视。
或者说,仍然并不像上述可能在几十年后会被人遗忘的那些剧集那样有足够高的收视率、知名度,也更鲜为人知。
不知道是因为收视率不够好还是什么,这部剧集在号称电视剧界奥斯卡的艾美奖上没有获得过一次奖项。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作为IMDB评分最高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没有获得任何大奖但这事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没有赢得任何大奖,但它依然被人铭记至今一样,The Wire 也会被时不时地被人提起,一直被人铭记。
三、美剧中的“狄更斯”和《清明上河图》那么,一直被人铭记的剧集,应该是什么样的?
The Wire 一共分为五季,以三、四、五季最为精彩。
在第四季完结之后,媒体们给它的赞美是“美国史上播出过的电视剧里最伟大的一部”,“这一季就是狄更斯式的”。
▲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
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有的社会图景(引自维基百科) 而恰好,第四季一直给我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一季中,从人物描写、情节的设定到叙事手法,都堪称完美。
有人称从其中看出来深刻的文学性。
而因为这一季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环境却描述得错落有致,像极了狄更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长幅画卷。
▲《清明上河图》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如果作个不恰当的中国式比喻,那么这一季的故事和所展现的社会环境,就像活着的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
之所以说是不恰当的,是因为电视剧是动态呈现一个人、一群人的命运变迁的。
而在一幅画中,总是巧笔夺天工,却还是无法做到如此。
华盛顿邮报旗下的 Slate 杂志的主编 Jacob Weisberg 说THE WIRE (当时刚好第四季)已经成为美国电视剧史上的最佳剧集。
他给予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可以将一个美国城市(剧中是巴尔的摩)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在广度上、深度上和伟大文学的道德视角上描写得如此精准。
四、改变命运是可能的么?
由于每一季的故事场景不一样,加上编剧、导演们的高超的编导能力,让每一季都独立成为一个故事。
所以,不管你从任何一季看起,都不妨碍你理解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
在第四季中,一个主线是四个孩子在八年级之后的故事,另一个是与这四个孩子的命运看似毫不相连但实则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市长竞选。
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是:学校和市政厅。
故事的人物则牵涉到整个巴尔的摩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
这一季(或者说整个剧中)中的主角非常多。
在整个宏大的环境下,剧中的人物却都清晰可见: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清晰可见,被交待得清清楚楚。
光这一点,除了让人吃惊之外是不是该赞叹不已?
上一次你在一个剧中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看上个世纪的《红楼梦》?
但只是把每个人都命运都交待清楚了,并不足够让人铭记它。
整个剧集故事设定在破败的美国城市巴尔的摩,这一季的故事场景是在巴尔的摩处于边缘的黑人街区里,四个分别叫做 Namond、Randy、Dukie、Michael 的黑人少年的成长故事成为本季的首要主线。
Namond Namond,他的妈妈希望他能像他那个因为多重谋杀入狱的贩毒老爹一样,可以在街头混出一片天。
但是他总是会惹上各种麻烦。
Randy Randy,被收养的少年。
不管怎样,他都无法躲开毒贩和儿童福利体系的残酷。
▲Michael 由 Tristan Wilds 出演 Michael,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伤害,把自己和杀手搅在一起。
▲最受人喜爱的Dukie 由 Jermaine Crawford出演 几乎是本片中第二穷(最穷的人是一个叫 Babbles 的流浪汉)的人就是 Dukie,他每次都是又脏又饿地来到学校。
这四个少年都面临着人生的考验:要在泥潭一样的生活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面临考验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有选择的。
在本片中也一样,他们似乎都处于选择的关头:是选择跟毒贩合作,还是选择做个好孩子,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日后的人生?
在这四个孩子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巴尔的摩的教育系统随着政治系统的改选而面临改变。
故事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有趣的对称:因为教育体系要改革,学校里的会议不停地举行;与此同时,市政厅里也举行着会议。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就这么地相连了起来。
而市政厅里的每一个决定,又通过教育系统、学校来施予作用到那四个孩子们身上。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 Tommy Carcetti 由 Aidan Gillen 出演。
或者是因为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让他日后出演了The Game of Throne中的Little Finger 在另一叙事线中,野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 Tommy Carcetti 想改变市政府那套没有效率的作风,想减少毒贩,让城市更加安全。
但因为他是白人,他只能通过分化黑人阵营中的选票的策略来竞选。
和上述四个孩子一样,Tommy Caretti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改变。
▲Jimmy McNulty,全剧主角之一。
愤世嫉俗、执著、可爱,混蛋 而在一直作为主要叙事的警察一方,从理想主义到成为愤世嫉俗者的 Jimmy,纵使屡屡碰壁,他也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求改变。
五、现实并非总能如我们所愿但在我们寻求改变的时候,现实会给出它自己的答案。
像《天堂电影院》中的老人说过那样“生活和电影不同,生活要难多了”一样,现实要比电视剧中的几根线索所显示的那样要复杂得多、要难得多。
而如果一部电视剧、电影能将这个事实完整而有艺术性地重现,那么这部电视剧、电影就一定是一部杰作。
如《黑暗骑士》,如我们正在谈论的这部电视剧。
在“个人努力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这个问题上, The Wire 与一般电视剧相比,所提供的答案从完成度和体现方式上都要好得多。
在剧中,巴尔的摩的体制给上述致力于改变的每个人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又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就像现实中真的如此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一样——这样的剧情绝对称得上杰作。
在“个人努力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这个问题上,答案尽皆不同,各自精彩,各自残忍,需要你去发现。
六、每个人物都精彩从街头、社区到学校、再从警察局到市政厅, The Wire 的场景非常多。
而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又分为三六九等,人物角色又非常多。
而这部剧的杰出之处又在于,几乎每个人物角色的塑造都非常不一样。
每个人在剧中的言行举止、生死抉择都合乎其社会身份、地位,真的做到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让每个角色都不是苍白的,这一点只要看过大型电视剧的人就会体会到这是有多难做到。
▲Omar,全剧最受喜欢的人物。
当Omar拿着枪出现在毒贩面前,『Omar's coming 』成为毒贩们逃命的信号(Omar专门抢劫毒贩)。
那一幕,非常好玩。
Omar's coming 甚至变成了一句流行语。
Omar's coming yo
Yo,OMAR is COMING
Omar style T-shirt 而且,即使是边缘角色、恶棍,也让人非常难忘。
如几乎贯穿了全剧的流浪汉、瘾君子 Bubbles 以及永远忠于自己的冷血杀手 Omar。
▲Bubbles,全剧最让人动容的角色之一。
Andre Royo出色的演技让一个流浪汉深受喜爱。
第一次让人有『被一个无耻的人打动』的感觉。
在某一集,Babble 的遭遇会让你有那种“被一个无耻的人打动”的感觉。
而当作为Gay的杀手 Omar 在某一集拿着枪出现,去抢劫毒贩的时候,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角色。
七、命定的失败更值得为之奋斗从该剧终季之后很多大学将其作为街角社会的一个研究样本来看, The Wire 剧中所有人物真实得就像是巴尔的摩这个破败城市里的人。
之所以显得真实,一方面有剧本的功劳。
而另一方面,又得益于剧中的扮演者,他们中很多人都有街头经验,有人甚至吸过毒,很多人都属于本色表演。
The Wire 之所以能如此动人心魂,或者有一个这样的原因:这些人物原本都属于失败的一群或注定要失败的一群,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因为命定的失败而放弃奋斗。
就像《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中提到的那样:Lost cause, were the only causes worth fighting for. 命定的失败,更值得为之奋斗。
算是追溯源头的一季吧。
唉。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但现实是,哪怕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练习街头的那套了。
Colvin说的对。
他们不傻,他们都知道他们的未来就在街头,自然不在意学校的一切。
这季展现了孩子们在家里、在街头、在学校、在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Colvin带三个孩子去“正常餐厅”吃饭时,那三个孩子的反应实在令人心碎。
一下子暴露了他们平时的逞强,他们对自己在整个社会的位置而慌张,只能躲在自己最熟悉的角落,说着那些听着很牛的话来给自己洗脑。
同时想到第一季D’Angelo带他老婆去高档餐厅吃饭,一样的格格不入。
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的封闭性。
虽然没有了种族隔离,但现在这种街头与正常生活的隔离并没有太大差别,并非强制,自然而然形成。
对affirmative action的看法也完全改变了,非裔能好好读完高中,有足够的分数上大学,让他们上啊。
这难度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而这还可能是他们过上正常生活的唯一出路。
如果能有更多的非裔以正面形象出现,说不定就有孩子们可以看到街头以外的可能性。
随着剧情,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都很好,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任何差别,说不定都比很多更懂事,有感恩之心。
像Wee Bey说的,“Who the f**k would want to be that if they could be anything else”。
希望社会能给他们be something else的机会。
黑帮方面,Marlo接手之后就是冷酷不讲理风格了。
看Bodie从小到大,最后不得不为他感到骄傲。
不知道他的结束算不算旧街头那种讲江湖义气的时代的灭亡。
警察方面,上一季显露出同理心的Colvin和Carver,以及新晋同理心代表Prez,恨不得一人领养个娃,有些可爱。
产生了感情就很难放手不管了。
以前天天暴力打压街头小混混时的愤怒,可远远比不上现在真心想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而搞砸或无能为力时的悔恨。
最后Randy拍Carver那一下,起码警察已经和新一代的街头人建立起了相互理解的基础。
距上次看完相差五年,百感交集,一切尽在Carver愤怒抽打方向盘爆发了出来。
每季看完都需要缓一下,回归虚假的positive power媒介世界。
一个是消费,一个是上瘾【比如刷短视频】,才能让人舒心愉悦,但将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世界脱离愈来愈远。
可能这季含McNulty量太少,才显得压抑和绝望。
前三季的铺垫之后,观众应当对警局的暗箱深谙于心,第四季将主题伸得更远,学校教育与市长竞选两方面。
(一)对命运的无力感
Carver抽打方向盘Carver从第一季起,作为重案组内鬼,平步高升;第三季中,因为做事得力,又被Colvin赏识。
在Hamsterdam里,他为放哨的小黑人打抱不平。
【Carver的几项性格和能力比起来,忠诚>正义感>能力,一个标准的警察】Randy由于泄密放哨之事,被所有人排挤,毕竟整个西区小孩都收了Marlo的钱。
Carver为他提供保护,黑帮报假警,吸引走值班警察,寻机报复。
Carver为他找监护人,疲劳又无果,似乎Randy已经意识到,整个社会对他的期望就是进入收容所。
对现实的无奈,以及积压整整一季的情绪,在这时爆发了。
第三季 慈善家CarverPrez问过Randy的梦想是什么,不是科学家式的答案,Randy回答道拥有自己的小店。
如果在中国的小学提起这个梦想,恐怕会被嘲讽没有梦想,但这些黑人在八年级时就已经如此现实。
因而,他带三套校服来学校,兜售一书包的小食品,向各年级售卖,对未来做准备。
Prez第一次给了他希望,第二次被Hawls破灭,Carver再一次给了他希望,但这一次他内心知道:但凡在巴尔的摩待一天,就没一天好日子过。
在外界看来,尤其对墨西哥人来说,一墙之隔,美国是天堂,但就这些Corner Boy来看,他们只能重蹈上一辈的覆辙。
送进收容所那一刻,有种莎士比亚式悲剧感。
(二)系统(Game)All in the game作为该剧主题,继续体现他的客观与冷漠。
在洲测验前会议上,校长助理明确指出,让所有教师放下目前教学计划,直接让学生背考试的语文题目。
Prez疑问这不是骗人吗,哪能够测试学生水平?
旁边女教师解释道,其实这场测验不是测学生的,而是测老师们的。
只要测试结果过关,意味着学校改善,老师达标,意味着补助将正常发放。
Prez感慨道,警局也是同样逻辑,将抢劫伪造成盗窃,Major就能升到Colonel了。
伪造数据所有人都知道,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官僚系统的顽疾一直解决不了,下面是两个最直接的原因。
1.信息反馈Lieutenant -Major -(Colonel这一级可跳过)-Deputy - Commissioner - Mayor,是《火线》世界里的Chain of Command,越级汇报是官场大忌,而信息传达到市长后,还需向市民和州里汇报。
真实信息也会在一层层汇报中,被削去细节,并逐渐失真,唯有数字可以在马里兰洲各市之间相互比较。
因此重视数据,而忽视实际民生,情有可原。
2.委托-代理问题政府官员分为两类人,一部分是政治官僚,比如Commissioner,他们拿着死工资,并且升职激励很弱,所以将chain of command放在第一要务;另一部分是政治家,比如CarCetti,公民是委托人,政治家是代理人,他们有很强的晋升激励,比如两年后,Carcetti即将参选州长,所以公民的投票率对他至关重要。
但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常常产生偏离,因为有技术性手段,可以让他表现得更在意人民,于是追求这些手段,成了政治家的第一要务。
Carcetti将人视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为目的,这永远都是错误的。
——康德本剧亦正是将康德的意思体现得淋漓尽致,政治逻辑导致的离谱事件比比皆是。
在市长选举前,Royce一方面自夸打击犯罪成效,另一方面打压重案组,使其噤声。
造成的后果是,本末倒置,错过了追捕Marlo的最佳时机。
用最佳资源仅仅抓捕了一群小喽啰,数据虽是好看些,但同时也让Marlo集团警醒,弃用手机,用更传统方式联络,为后续重案组增加难题。
除了Kimma破获枪杀证人一案,整季警察陷入系统之中,为政治所裹挟。
(三)学术除此之外,第三季和第四季带有些学术气息。
第三季的毒品合法化,探讨究竟是毒品提高了犯罪率,还是警察对吸毒容忍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犯罪率。
第四季的教育主题,探讨学校因材施教,抑或是个人有限的正义感,在系统之内能否帮助Corner Boy。
在学术中,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博弈论的兴起,让这些事情变得“可以解决”,只是解决方式与政府的政治逻辑相悖。
在Carcetti这条线中,他不断在与别人妥协,如果接受州长的教育帮助,他将失去两个大区的票,极有可能无缘两年后州长大选。
但学生两年后大多依然没有选举权,Carcetti也只能忍痛割爱,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
汪丁丁在《身体与生命》中提到,中国社会是一个非稳态,依然处于变化之中。
而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稳态社会,想要找到帕累托改进方式很难,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于此。
除非教育引起强烈的社会不满,让公民都觉得必须要大刀阔斧了,改革才得以实现,不然公立学校的学生会一直成为牺牲品。
周其仁在《改革的逻辑》中提到:也总有人自发地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
1956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倒是给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1979年。
这说明,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就有,历史上有,现实中也不断地冒出来,困难是合法承认的门槛太高。
毒品合法化的逻辑与之类似,况且荷兰等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实现,在美国实现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四个小孩都挺聪明,开始时他们看似天真友善,但稍许差错让他们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
一方面,老师希望他们将来做合法的事,但从小在Corner长大,他们清楚的知道,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并且他们的老师就是那个社会中的一份子。
两种矛盾在Namond内心里交汇,使他产生了挑衅性人格,因此,老师和警察的话,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伪善。
最后附一张警局厕所的墙,也算是缓解这一季压抑的情绪。
凶杀科厕所
《火线》被称为美剧里的莎士比亚戏剧。
编剧是老巴尔的摩人,一个记者,一个老警察。
对巴尔的摩的社会现实情况非常了解。
《火线》说的是二十多年前巴尔的摩的市井故事。
多线索,多角度,入木三分,冷静刻画了巴尔的摩市里的底层黑人,毒贩子,警察局里的官僚,底层警察,议员,法官,检察官,市长,FBI,。。。
看了火线三季,有些感慨:感慨一,无论什么肤色,黑白黄,人性都差不多。
不少国人厌恶国人,说中国人没有正义感,狡猾爱耍阴谋。
看了《火线》,里面的白人警长,黑人警察局长甚至议员,卑鄙傲慢自私,没看出比黄种人好多少。
反而,有些普通人,黑人女警,黑帮老大的侄子,被杀的黑孩子,还有良知,女警很敬业。。。
感慨二,美国的黑人黑帮是一大毒瘤。
但经历数百年的白人欺压歧视,黑人内心对白人的愤怒和敌意是明显的。
加上黑人相对放纵欲望,所以在今日美国,黑人犯罪率很高,有历史原因,有人性原因。
感慨三,美国城市的有些区域,比如巴尔的摩黑人区,如此破败不堪,混乱肮脏。
这是号称灯塔国的美利坚。
曾经我们多少国人很羡慕的美丽国土。
如今不少的美国城乡,沦落破败,令人唏嘘。
开放,自由,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美国,走到今天,似乎越走越艰难。
其中的毒品,枪支泛滥,种族问题,包括边境开放非法移民问题。。。
美国病,似乎无解。
人生是一条好长的河,顺流逆流,谁也不知道有几个弯,下几道坡,流到哪里算是个头。
四个年轻人,四个老铁,兜兜转转,落到分道扬镳的地步,难道不比失去自我更痛苦吗?
人生真的有的选吗?
《无间道》里,曾胖子送年轻人上警校的时候,他告诉诸位未来阿sir,路是自己选的,可他偏偏又说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卫贝克汉姆的左肋上有一排中文纹身:生死有命富贵由天。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走上不同的道路;到底是为什么,冥冥之中把我们相遇又相离。
曾经以为,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是亲人,是挚友,是眷侣。
可是,轻风渐起,把我们吹散了。
是性格吗?
是勇气把michael送上杀手的道路?
是制度吗?
是外行领导内行、体制束缚手脚的制度让jimmy这样天生的警察逼到宁愿大材小用去巡逻的地步?
是观念吗?
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吗?
看完《火线》,原本我们应该去反思社会研究社会改造社会,然而,一种绝望却止不住地疯长,眼见这苦厄的社会吞噬着生命和灵魂,我却被这社会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力量所震颤,坚强如这些底层的过着添血的日子的黑鬼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时,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如何,去逆水行舟。
一切都好像白纸黑字写在书上,当你读到这一页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了。
来至街头,回到街头。
诚如我最喜欢的角色omar所说:“its all in the game”只是第一季当他以这句话给整季划一个句号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结局呢?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让人思考的美剧。
这是一部社会学的巨著。
我真的为巴尔的摩这座城市感到高兴,有这么一部电视剧真实的记录了一座城市,不在于这部电视剧把它拍得多美,而是拍得这么真实。
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只要世界某日没有到来,未来的人还可以借助这部电视剧了解巴尔的摩和他的市民,了解今天的人是怎么生存、斗争、腐朽、消亡。
第五季的字幕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能在毕业前出完,也算我大学生涯的一大幸福
No bullshit, down to earth. Profound. Related to our reality. The magical thing is that I felt sad when some of those characters were killed or dead, even though they are criminals. Do you know why? It is because they don't have choices. That's what this show was trying to tell us. Being stuck in the corner. Born in such environment, you don't have a choise. You can't even leave. Remember season 1 or season 2, D was trying to get out of the game. That young boy went to countryside with his grandma, but he coun't handle the boredom of village life. Season 4 might be the most profound season even among all shows in the world. They spent quite a lot time talking about school. And it's related to previous seasons, like drugs, gangster life. It talks about how it got started. Why did they become what they are today. Some might have choises, but many don't. Each character is independent. You can see their story and transformation. Michael didn't want to join the game. He refused to take money from Chris. He shows lots of qualities Chris values. Loralty, bravery, cold. He is a perfect solider. I guess it was the father thing that changed Michael entirely. Once he started to join the game, he can't get out. Namond acted cool, but when he really does it, he is not the type. He is not built as a soldier. He saw Michael's beating one of the kid with cold blood, he is afraid. But his family is messed up. Especially his mother. Major Colvin is also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this season. He plays a bridge between school and police. Mcnulty didn't even show a lot of faces in this season. Bubble's also a tragedy. Also in the end, Colvin said "They study what you study?". This is really related. Those who can make the decisions often don't see what's going on under their eyes. They only know rules and data. "Drug legalization?", "Setting up different class for diffculty students?" Descion-makers don't care how beneficial it is, they don't see the dark side or the difficult part, they just wonder why you couldn't just do this, do that, to make it work? Things that were talked about in this show never die. They still exsit today and in the future. You could hardly find another show that can talk about society so deeply and hitting our heart.
duquan,我最喜欢这个角色,他一个人炸瓶子玩,背着破旧紫色书包,冬天只有一件脏兮兮皱巴巴不合身的大衣,厚嘴唇乱头发,没有地方吃饭没有地方洗澡,在路边捡小电扇,在廉价中餐馆认真地看着菜单点火鸡油,虽然也成了一个corner boy,但真的开心看到他和Michale bug一起住在整洁宽敞的房子里Michale,之前看一个演员访谈演员说觉得Michale是四个人里的 silent leader,是duquan的protecter(ao3上也有不少两人的同人),bug的小爸爸Randy最让我心疼了,因为我是一个小气女孩,和Randy一样默默攒钱,看到他从书脊里抽出235块钱(后来都被偷走了!
那群坏孩子!
小强盗!
)让caver贿赂福利部的什么人,就更难过了(二刷在第一季第六集发现疑似小randy,从小跑腿赚钱
namound,他妈妈真坏Lester真正是重案组的灵魂,他和Norman的气质很像Jay还是那么胖,手里还是除了junk food就是色情杂志bunk一如既往地可爱carecetti最让我失望carver有时候情绪动作过于饱满,但从上一季开始我就已经越来越喜欢他了prez果然更适合做老师,当初为什么会去当警察呢,因为岳父吗因为这季说到教育,于是我常常会类比自己的经验。
我的初中同学中有很多来自郊区,之后也有很多没有升上高中甚至有早早成婚生子的。
可以说是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认真地回想这些在学校里消失了的同学,他们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公式和英文字母,每天放学之后他们要回到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去,某个黑瘦的男生,春秋天常穿同一件外套,满口脏话成绩很差,初三不再换座位之后就总坐在教室的后几排,这样的同学不止一位,打群架、上课玩手机、谈恋爱再因为恋爱打架,初中时还有几起离家出走事件,有男孩也有女孩,座位空了几天,被找回来或是主动回来后在讲台上念检讨。
现在我说起这些才发现有多么苍白,我根本就不了解他们。
人与人之间有着多么大的鸿沟啊即使我们每天坐在同一个教室他们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仍是未知甚至很难想象。
现在我开始反感和驳斥努力教,我发现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想离开西区离开巴尔的摩,不想鲤鱼跃龙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他们生活的neighborhood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
为什么要努力离开成长的地方呢。
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就是要让被边缘化的人接受自己被边缘化的事实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全屏写满了两个大字:妥协。
4
相对于前三季,本季到时有些单调,线索人物越来越多,编剧实在有才
一到学校场景就想快进
孩子们的命运让人心碎绝望。这真的是最伟大的电视剧。制作人真的对巴尔的摩爱得深沉,才会发出这样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呐喊。忘不了Bodie那句:I’m old.
主创们对巴尔的摩的社会学分析论文,四个少年的走向就是缩影。变阳光的麦淘气竟然可爱了起来
火线真的很适合送饭,不会不好看,也不会很好看,吃完饭能毫不犹豫关闭视频。第四季多了学校感觉ok,从警局到码头到毒品合法区到学校,马上要到媒体部门,这么一看第二季节奏最慢但第三季最没特色。这季的学校线,有街头少年从良也有弟控少年沦落黑道,怎么感觉火线也开始搞剧情冲突了,而且这部开始有能力之人上位越来越资本主义zzzq了哈哈哈哈
评分很高,我却看不下去。。。也许是我内心不够平和。。。
bodie死得太干脆了,狗日的编剧是冷血。
巴尔的摩众生相之四,教育与选举。这是直面美国最底层的血淋淋的教科书,一个国家可怕的不是现状,而是没有未来。选举中的各种勾心斗角并不新鲜,但看到孩子们一个个不可避免地走向毒窝才教人绝望。
服了,非要拍政治题材!
这剧看到现在第四季是最高的。最后一集的bodie和weebay好感人。Colvin/Namond, Carver/Randy, Mcnulty/Bodie, Bunk/Omar,这种黑与白之间的微妙关系描写的太好了。Barkstale gang最后的下场都好惨……
以前可能好看的作品少,现在看多了美剧再去看这个,感觉就是惯用的套路,没啥特别出彩的,评分虚高的离谱,值3星吧,打个1星尽自己努力拉低下分数.
最伤心的一季
三星半,最好看的一季。喜欢snoop
第四季跳着看的,没啥劲
学校的主题似乎更契合创作者们的关注点,小组讨论和《早餐俱乐部》结构很像,但是这荒诞的最终不是反讽解放而是一些更温情的东西。马上就要最后一季,火线纪录片即将完结……
编剧将剧本的重点由街头延伸到了学校,将绝望继续放大。
第四季的编剧基本上不把普通观众当回事了,整季的布局和叙事显得如此“任性”,只为那些明白好货的死忠观众服务,这些观众不会看了两集不给力就骂娘换台……一切都是命啊,教练最后人声赢家啊
学校和屎一样,家庭和屎一样,社区和屎一样,政治和屎一样,柏杨所说的酱缸文化,在剧中就是粪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