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看的第一部电影。
已经很丧了,新的一年又看了如此丧到骨髓里电影,从迷信角度讲,新年一来就接触这么丧的东西不吉利呀。
无论如何,记录时代的记录者是伟大的。
人类不仅健忘,还有选择性盲症。
如果我是普通职业者,我也可以如大多数人一般选择性的忽视,避而不见如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这样的边缘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是关心我的房价,我什么时候入股市可以赚钱,明天元旦休假干什么。
但我见过8岁女童被强奸,现在单位阳台依然能看见楼后面巷子里50多岁大妈在拆迁的废墟上招揽老人卖春,聋哑人利用自己的残疾优势诈骗盗窃,70岁老人以帮小孩擦屁股为借口将手指头伸进…所以我知道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知道这样事与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们有它们发生的逻辑,有它存在的缘由。
女主选得很好,演得也超级棒,很真实那里面的人,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凡是以上帝视角来观察评价,尤其是以道德为标尺,端着咖啡在星巴克评论那些离主流人群很远,发生在黑夜中,背街小巷里的人与事,都显得特别婊。
当然,以上话语自然也有同样婊的气质,好在我知道,类似电影里的这种兄妹,甚至没资格成为我们这种人的谈资的。
我们不会去聊一个乞丐的八卦,也不会关心一个残疾人带着她弱智妹妹卖春到底她妹妹是享受还是痛苦不自知。
除非这个弱智妹妹真的特别漂亮,身材很好,那我们会关心下价格,最多叹息一声可惜。
日本人有他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拍了很多边缘群体的电影,而且直击人性人心。
所以我觉得这种电影很伟大,比如这部电影里散发出来的情绪还算克制,并没有刻意煽情夸大苦难与世间挣扎,但它真实展现了世界的另一面,特别被我们容易忽视与不太关心的另一面。
过去我有雄心壮志,希望世上走一遭多少能给他人,能够周遭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职业事业的的野心与追求。
不过事与愿违,2019年我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挣扎,事业,生活,似乎都陷入泥潭中不可自拔。
这种丧的情绪,带动我接触到如电影中类似的人与事也只能是冷眼旁观。
但一旦接触到如今天这种电影,我还是会产生共鸣,我知道这部电影的好,佩服电影里的演员与导演,他们肯定为了这部电影去深入观察揣摩过这类边缘群体,真实的还原记录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哪怕通过演绎的方式,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真实的,是这个时代真实正在发生的。
它试图去理解去探寻它发生的根源,甚至里面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喜怒哀乐,让我们知道,原来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呀。
这部电影价值就是,拍摄出来本身就拥有了价值。
远在法国住在阁楼的穷逼朋友,毕竟是新年第一天,希望你能带我离开这份丧。
过去发生的事,就是让它发生吧,还是对来临的2020有点期许,不要从头丧到尾吧,你说呢?
每年1月末,除了我去的鹿特丹电影节,在瑞典还会举办哥德堡电影节,它是北欧地区最富有国际声誉的电影节之一。
我接下来说的这部电影参与了哥德堡德英格玛伯格曼竞赛单元,这一单元因纪念电影节前名誉主席英格玛伯格曼而设立。
而该竞赛旨在关注第一次拍片的新人导演利用“实验”的电影表达方式探索人的存在。。。。
存在!
这个主题真是足够宏大!
导演片山慎三第一次拍摄电影,却有常年当副导演的经验。
他辅佐过的导演可都是大人物。
其中一位就是曾经在东京拍片的奉俊昊。
他获得了很多奉俊昊的赏识,转年又前往韩国帮助老奉完成了《母亲》的拍摄。
在接下来,他又遇到了日本独立名导山下敦弘,他帮助山下完成了其最经典的屌丝神片《苦役列车》的拍摄。
所以片山可能也遗传了这两名日韩名导对边缘小人物的关注,在自己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海边小城的有残疾的兄妹。
哥哥是个瘸子,走道一拐一拐。
妹妹有严重的自闭症。
而哥哥却拼尽全力撑起了这个小家,照顾妹妹的起居。
他们的家一团糟,但却顽强得在小城镇生存下去,然而由于哥哥的残疾,他被公司裁员,唯一的经济来源消失了。
哥哥尝试四处借钱。
但有一天他发现他找不到妹妹了,他跑遍了小城,在回家的一刹那,电话响了,一个陌生男人叫他去一个停车场接人,哥哥感谢这个陌生男人的救助,还想给点钱答谢。
陌生男人谢绝了。
在回家之后,哥哥发现妹妹的口袋里有很多钱。。。。。
或许您能朦朦胧胧猜到一些背后的故事。
一个有点醉酒的陌生男子和神智不这么清楚的少女能发生什么呢。
可是这让哥哥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于是他让她的妹妹,开始卖身。
如果看过奉俊昊的《寄生虫》,或许你能理解奉式电影中在刻画贫困人群为实现生存权利而进行的行动时,特别强调了它的动物性。
寄生虫作为一种动物,它传递出人作为动物最原始的欲望和激情,而自由的人性已经丧失。
在这部《海角上的兄妹》,妹妹的身体成为了非人化的性爱机器,她被哥哥利用,毫无身为人的人性可言。
但是影片却设置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哥哥利用她的身体,并不是完全得剥削她和压榨她;因为她的自闭症,她的生活无法自理,她的性爱只是通过哥哥这个智力达标的中介去换得财产,去满足她本身作为人最起码的需求--去活下去。
所以即使影片展现了贫困人口一种作为非人的存在,却仍然在强调这种存在是为了使他们成为最基本的人,去满足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权利。
他们就是资本上的无产者,他们能在现代社会做些什么?
在影片里有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场景。
一群高中生为了看朋友破处的笑话,找到了他们。
然而高中生却突然想抢走哥哥腰包里的钱,此时的哥哥突然憋出了一抛 “热翔” 跟这帮高中生开战。。。。。
我知道大家都到这,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适合你,如此恶心,低级,下流。
但这就是他当时还击的手段,为了自己和妹妹活下去,哪怕再脏也要战斗。
我在那时,看到了一个最无力却最伟大的哥哥。
我不想给大家看那些肮脏的镜头,我也相信很多读者也无力忍受这种人生的肮脏。
但是这就是某些与我们一样,身处在同一个地球的人,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
如果您有一些对人性极大的宽容,还有一些良心的话,您可能会和我一样,会认为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写给人的,最美好的赞歌。
截图存念看过电影的记录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还没够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需要凑够 140 字够了嘛
学编剧理论的时候,一个剧本分为很多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叫做“灵魂黑夜”,当主角在人生的谷底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最落魄的时期。
编剧会剥夺主角的一切:爱情、工作、家庭、健康、财产或者其他一切,让他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然后触底反弹。
这是商业剧本的套路和主角光环观众似乎喜欢看主角濒临绝境之后,会怎么办?
更真实的作品是,主角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他们什么都没有,从社会层面来说他们是赤裸的,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像动物一样活下去。
动物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性导演展示了一一个真正的底层: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只有动物性需求的人们电影里的两个兄妹:残疾、贫穷、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帮助。
哥哥在丢了工作之后,也尝试做过家庭代工,但是工资太低,求助朋友,朋友无能为力。
最后出租屋被断电,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吃纸,最后哥哥决定用妹妹的身体换钱,为了活下去。
出卖身体还不是更糟的,更糟的是,连客人都找不到,还要被驱逐、被打,一个接着一个的失望接踵而来,没有人来拯救你妹妹把“性”称为“冒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神来之笔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性”,“性”是一个切入点,成为此片里阶级隐喻的表现。
有产阶级(或者受文明束缚)的人,我们会觉得妹妹很可怜,被迫出卖身体,哥哥怎么能这样?
让妹妹做这种事情?
社会规则告诉我们:出卖身体是不好的,哥哥妹妹是不能赤裸相见的。
而真正底层的人(影片里的兄妹):他们已经被社会抛弃,所以根本不需要受社会规则的制约。
而且实际上,妹妹并没有觉得“性”很肮脏,或者痛苦,她是享受身体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满足了“性”和“吃”的需求。
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之下,也一样有各种生活里的快乐(吃汉堡、走在马路上、撒纸片等等)朋友一家代表的就是有产阶级,体面的工作、圆满的家庭、健康的身体,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有限,但是却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他们,你怎么能这样!
你太过分了!
你这是违背伦理和道德的!
哥哥只想说:为了活下去,伦理和道德都是狗屎。
还有一幕也表达了主角动物性的一面,在哥哥被小混混掐住脖子抢钱的时候,快要死了过去,他用力拉出了大便,并且把大便抹在了那些人脸上,天哪,这也太野性了。
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做。
在各种各样的客人里,也折射出“性”的多元:妹妹从小自慰(黑帮老大)、服务与被服务(孤独的老人)、爱与性的真真假假(侏儒)、中学生的第一次(小男生)真实的底层生活就是:没有绝对的绝望,也没有什么希望,明亮和肮脏同时存在(影片里还是有很多明亮和快乐的镜头)在我们看来肮脏不堪的生活,在他们来看,其实就是平常的生活。
所以同样是讲阶级,我觉得这部电影会比《寄生虫》更好,它更赤裸更直接、更贴近生活(我们这个阶级和更底层的阶级),而不是寄生虫那种豪富阶级和地下室阶级(好歹还有家庭、健康和工作,而此片里的兄妹一无所有)看完电影很多想说的,落笔之后就少了很多,后面又想法再补上……
#剧透吃饭时看猎魔人,再血腥的场景最多也假装恶心一下,饭还是吃得很香。
但看海角上的兄妹时,吃着饭看两三分钟就放弃了,再看吃不下去。
比起露肠子的血腥画面,残障哥哥带着弱智妹妹去卖淫带来的不适感要更难忍受。
观影中伴随着抑郁和不适,我一直在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到底是想要传递什么信息?
电影中有哪些快乐的片段?
哥哥做梦,不再瘸了,游乐园中快乐奔跑妹妹卖春时大部分也是快乐的饿了多时,妹妹第一次卖春后的大餐,也是快乐的,在吃饱后,哥哥把房间的隔板拆掉,阴暗的房间重新有了光线,这是妹妹卖春带来的"光明"不少人提到"不要批判哥哥的做法"不要批判他人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认为别人做得不对,那为什么不能批判?
似乎批判等同于没有同情和自大哥哥是一个相当守社会规则的人胆小,受人欺负,见人就来个四十五度鞠躬妹妹拿了别人门店的一枝花,也会阻止把花放回去两次的反抗一次是中学生抢劫时,把屎糊了中学生一脸一次是面对好友的质问第一次逼上绝路是失业妹妹卖春带来了光明第二次逼上绝路是妹妹怀孕想让侏儒和妹妹结婚发现侏儒心底也是瞧不起他们动了杀心最后还是下不了手再次砸了妹妹的储钱罐无能以及对无能的愤怒手术后的妹妹再次不见在海边找到电话响了,接还是不接犹豫接还是不接?
接就是继续工作(卖春)是不是一定要接?
也不是,厂长已经说了,希望哥哥回来工作妹妹回头哥哥接了电话轮回
她第一次被那个渣男奸污,渣男是以所谓的“冒险”游戏达到目的的,同时这也让她知道,玩这个“冒险”是可以得到钱的。
当她哥哥被船厂解雇,走投无路、求贷无门的情况下,她主动要出门去“冒险”,她的哥哥显然是很无奈地同意了,毕竟,做这种事,虽要承受道德谴责,但也好过两人饿死。
稍后,被红灯区恶棍强迫做了一次后,她哥哥得到了第一笔钱,她哥哥拿着钱问她还想不想再做这种事时,她的回答显然也是她自己的意思表示,没有被强迫的感觉。
如果再作点猥琐的猜测,如同恶棍的同伙所说的,不是恶棍在强奸她,而是她在强奸恶棍,似乎她也在享受这种驾驭男人的感觉,而且,这种驾驭行为是她幼时在她妈妈的酒吧内学来的,无论仅从这种驾驭行为看,还是学以致用这种驾驭行为,都很难说她在这次性事上是被强迫的。
当然,这或许也可解释为,她在性事上这种开放态度,是因为这胜过她长期被锁在家。
这个妹妹是个自闭症患者,但不弱智,弱智做不出主动卖身行为的。
而且,她在处理某些事上比她哥哥更高明。
比如散发KY式服务的广告贴时,她哥哥想挨家挨户发到邮箱内,但她在高处直接迎风撒向居民区,这种发贴效果显然高于挨家挨户地送了。
由片山慎三執導的電影《海角上的兄妹》,劇情描述在一處日本海港小鎮,腿瘸的良夫(松浦祐也)因被造船廠裁員生活無著,無法應付日常所需的他一日發現妹妹真理子(和田光沙)會跟鎮上的男人發生關係收取金錢。
為了生存即便昧著良心,他赫然推妹妹下海接客,生活雖然暫時能過下去,妹妹在和這些男人相處的過程中,她的身心靈卻起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也帶給這對兄妹始料未及的衝擊。
哥哥推妹妹賣淫,乍聽之下似乎是很不道德的行為,類似情節的電影也很容易淪為一種奇觀式的處理:販售各種供你獵奇的性愛場景,將兩人的處境推向一種悲慘退無可退的境地,炮製各種惹人同情的情節,為的只是讓你覺得「他們」很可憐。
但導演顯然沒有要貼任何標籤,告訴你賣淫是違法的,但他們其情可憫,要你同情她們。
身體的殘障或智力的殘缺,只是他們的外表特徵,導演要所體現的其實是生活條件低限這件事,當日子已過不下去,活著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活下去比怎麼活更重要。
你會因為兄妹去撿拾垃圾的食物感到吃驚,替妹妹性交易時突然咬人的景況感到擔憂,但你同時也看到兄妹倆人靠著賣淫賺來的錢,大口大口的吃著麥當勞,兩人都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
突然間你覺得他們的生活有色澤了,此時哥哥將窗戶上的壁紙大力撕除後,家裡終於有光透進來,雖然灼熱刺眼卻又溫暖異常,那是屬於他們的幸福時光。
看到這樣的幸福景況,你很難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他們,畢竟最能為自己的處境說項的,當屬妹妹本人。
你可以說她智力不足,是傻的來著,但她樣子傻心卻不傻,她和侏儒的親密互動似乎破除了純然交易這一檔事,你很難斷然否認她也有情感甚或愛情上的需求,她同時知道哥哥瓜待了天堂上母親的角色,哥哥沒有剝削她,導演也沒有剝削妹妹這個角色。
在她接客的過程中,沒有呈現太多奇觀式的展演,而讓你看到她無論與老人、侏儒或學生性交,都始終笑臉迎人,出售的除了肉身外,更有一顆溫暖的心。
這顆心溫暖的不只在讓客人感到舒服體貼,更在於她能體察到跟哥哥想要保護自己的心,但她即便自己下體受傷了,依然想要接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換取更好的生活質地。
當哥哥發現她懷孕想要殺死她時,正在熟睡被驚醒的她,只是遞給哥哥一罐啤酒,沒有嚇怕或怨懟,只希望能安撫哥哥脆弱受傷的心靈。
當哥哥的警察好友發現哥哥推妹妹賣淫時,曾怒斥其不是人類,然而電影裡面兄妹倆互動的所有場景,盡皆體現了這是人類才會有的行為,遠超於那些偽善者:看來馴良的好友,難道就不會趁老婆大腹便便之際,去爽一下嗎?
而將哥哥裁員後又希望他回來上班的造船廠老闆,是出於愛才惜才又或無技可施呢?
電影衍生出相當大的空間供我們解讀和思考。
反觀哥哥縱心生衝動想砸死妹妹、卻顧念親情及時懸崖勒馬,妹妹看著象徵夢想的撲滿二度被哥哥擊碎,就算嚎哭依然體諒哥哥,這些兄妹相處的景像在在令人過目難忘。
他們的父親在片中從未被提到,母親也只有一個一閃即過的朦朧身影,他們只能抱擁彼此,只能這樣生活,無論你接不接受,喜不喜歡,我們無由批判,導演想做的,是讓我們從平視的角度,看到有一些人是這樣生活的。
觀看的過程我會想到臺灣的張作驥導演,想到他電影裡曾出現的,底層人的底層生活,他們是多麼努力在生活的泥濘中,挣出一條生路,一如《海角》裡的兄妹。
張導慣用魔幻寫實的技法,去抹掉那層泥濘,縱然生活的痛感揮之不去,但卻仍予人「還有希望」之感。
而片山慎三導演在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裡,就採用一個開放式結尾,毋寧是令人佩服的。
他不怕你看不懂,他就是要你自己找答案。
在臺北電影節常會聽到很多觀眾問導演:「最後一顆鏡頭是什麼意思」?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急著發問,在字幕播畢後,端坐椅上思考,看看社會新聞,回看自身或他人,其實這些情節你並不陌生,這些人你或許都見過,當我們還原到以人為本的原點,回到導演拍攝的初衷,答案就會呼之欲出。
影片聚焦于一位腿患残疾的哥哥与一位自闭症妹妹一起生活在海岛上的故事。
哥哥因为腿部的行动不便,不幸遭公司裁员,本不富裕的二人更是面临生存上的巨大考验。
他们从垃圾中试图找寻所剩无几的食物,放下尊严向亲戚借钱,直到某天哥哥在妹妹的内裤上发现了男人的精液和裤兜里的日元。
这两者的同时出现不难让人想象发生了什么,从此哥哥开辟了一条世俗上反人性,反道德的赚钱之路。
当人性,在社会中生存必要的那些礼节,边界,道德,和一切冠冕堂皇被剥去之时,剩下的则是人类最本能的动物性。
哥哥被黑帮大佬逼迫观看自己亲妹妹与他人性交时,他心中某块回忆被撬起,想着儿时看着真理子用秋千铁链摩擦下体激发出性快感的那一刻,是年幼男女的性启蒙,某种不伦的种子,如今成年的妹妹身体已完成了发育和蜕变,但是如此当下与过往回忆折叠的时刻,他的心里何尝不是撕裂般的痛苦,这是通过观看承受的酷刑。
在通过性交易获得了“第一桶金”后,兄妹二人放肆地吃着麦当劳,哥哥拆下家中玻璃上的纸板,照进屋内的阳光代表了开始向上走的生活,他勇于摘下的遮挡物意味着作为人类,终于拥有了一些尊严,不再惧怕窗外的世界和过客了。
这些非常普世的,甚至都称不上快乐的快乐,在他们的生命中是那么的奢侈。
此后哥哥开始想尽办法让真理子看上去有吸引力,他笨拙地给真理子涂上口红和腮红,真理子则像一个小孩子般傻傻地笑着,她任意摘下路边店铺娇艳的玫瑰,在天台上撒小粉红色的卡片,完成工作后开心地在夜晚的道路上奔跑起来。
虽然这些都在刻画着背德的社会角色与兄妹关系,但却真实地映射了真理子内心最为简单的,当下触手可得的快乐。
这些画面令我无不想起李沧东的《绿洲》,同样也是两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相互看见,听见,取暖的叙事:韩恭洙幻想着自己从地铁的座位站起来,用矿泉水轻轻打向洪忠都的脑袋;幻想着在一间有大象和撒花的房间与爱人翩翩起舞时,这些画面与上述的本片情节产生了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其便是世间最平凡的举动在特定的场景下形成了反差,迸发出一种惊人的力量。
嫖客的温柔可谓男女情爱世界中最为悲哀的事情之一。
侏儒对待真理子足够温柔,除去性交外的身体缠绕与枕边细语,足矣激起一名女子心底的眷恋和涟漪,况且真理子从未被人如此对待,爱情就这样发生了。
可惜现实残酷,床笫之欢走不出那一间狭小的屋子。
最终真理子像未经驯化的孩童般大喊大叫,在侏儒的门口撒泼打滚表达着内心的痛楚与不舍,也没换来一丝回应。
影片无时无刻都在突出人类的动物性,当哥哥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用自己的排泄物去反抗,从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充满了肮脏与污秽,但是这也是他为了自己与妹妹的保命之举。
那一刻我感到一股原始的力量油然而生,一种通过绝对无尊严的方式来捍卫生命最本真的尊严。
随着妹妹的意外怀孕,二人的生活仿佛跌到了谷底,求人无果后只得花掉所有的积蓄来做堕胎手术,这样一来,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前功尽弃了。
哥哥不是没有想过用石头一下了结妹妹的生命,活着实在太苦,悄无声息的死去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但是他放弃了,这一刻他的人性面在与自我的斗争中重新被唤起。
真理子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接受着命运不公的审判,随着她大脚趾的微微一颤,堕胎完成。
画面来到她手拿一只麻雀,嗅着生命的味道,随后是镜头快速向前移动,经过海岛上一座座房子,奔向夕阳。
真理子又失踪了,哥哥再次打着电话四处找寻,最终在礁石上发现了面朝大海的妹妹。
海风吹着真理子湿漉漉的长发,哥哥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只是真理子回眸的面孔上,除了孩子的清纯还多了一丝女人的成熟。
兄妹俩就这样对视着,他们知道,生活将会继续。
一直很少看日本的电影,我觉得日本电影有几个极端,要么特别温情,要么特别恐怖,还有一些探讨人性比较深的东西,这一部就算是一部人性替代的电影吧。
首先对主演导演一无所知,整部电影比较压抑。
不管是色彩还是环境,都给人一种局促感。
狭小的房间,阴暗的天空。
你是可以理解这部电影他所设定的。
残障的哥哥智障的妹妹,没有稳定的生活以及无法预知的未来。
通常这种情况下,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当在船厂工作的哥哥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希望。
现实总是压迫着人们,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可以谈理想,谈未来,谈我人性的善良一面,可是当没有钱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没有钱这件事情上,吃饭成为主要。
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作为铺垫,当哥哥失去了工作之后。
那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兄妹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窘境。
当吃饭成为了最基本的需求的时候,所有的情绪,所有的人性都会变淡。
去和流浪汉抢垃圾桶里的披萨,去吃卫生纸,其实就是这一点一滴压弯了人的脊梁,不能够抬头挺胸的去面对生活,自然而然会有了对生活的窘迫和妥协。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很难去说,其实他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
至少在电影中的环境下。
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要坚强要有骨气,这些都是在吃饱饭的情况下去谈论的,而当没有饭吃的时候,什么都换来一顿饭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故事里的哥哥他是很爱自己妹妹的,至少在他第1次当知道妹妹受到委屈之后,他是气愤的。
但是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使得他放弃自己。
妹妹或许是他唯一所拥有的。
当然这并不是所提倡的,那选择确实是不对。
还是那句话,同情是我尊彼卑的情感,不管是有没有他人的同情,弱者所遭遇的一切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没有人去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只能自己克服。
毕竟同情不能够当做金钱,也不能当做饭。
其实这件事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
妹妹是主动去做还是被迫?
其实这个要如果去看的话很难去说清楚,我觉得第1次的时候,妹妹可能是自愿的。
因为他只是想要换一些钱给哥哥,但之后是否受到胁迫呢?
倒也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挣扎,但是毕竟放在客观前提的是,妹妹的智商确实是有问题的。
这就带来了人性讨论的部分。
神志清醒的哥哥让妹妹去做这样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是胁迫还是什么?
我觉得看完这部电影。
哥的行为可能在法律上确实触犯了法律,毕竟那样的妹妹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但要说完全是胁迫嘛,也未必。
我觉得妹妹她本身是有情感的,只是她所要表达的并不和我们正常人所相同。
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只是觉得是和哥哥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关与对错,无关与廉耻无关于好坏。
其实在故事的简介里面说到哥哥自己的惭愧和妹妹在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我自己认为至少在我看完之后,我觉得在人物情感表达方面,其实刻画的并不是很细腻。
比如哥哥他悔恨过程。
没有一个很细致的表现的点。
人物情感的变化的描述或者说在一些情感点的拍摄手法上还不够细腻,可以更加好一些。
比如哥哥在看到某一件事情上妹妹的表现之后有所悔悟。
或者是妹妹看到哥哥窘境之后。
情感的一些微妙变化,我觉得这些是不可以少的。
整个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的失常,但人情感的转变。
是复杂,但却有规律的。
我觉得最后一个情节我很喜欢,就是哥哥梦到自己的腿好了,尽情的奔跑,尽情的玩耍,那种来自内心的开心。
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他不是不想过好,只是他没有那样的能力。
而妹妹呢,在故事的最后。
正在海边的妹妹听到哥哥的手机铃声响起,可能是条件反射吧。
妹妹回头的那个眼神像是看淡了一切。
我觉得如果给这个故事做一个结尾的话,就是。
哥哥一直期望着美好的未来,但现实的窘境使他无能为力,他还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但是在脱离窘境的那一刻又忘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反复反复的。
而妹妹呢?
她的世界可能就只有那么小。
所做的一切也许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但是他却知道那是和哥哥唯一改变生活的方式,但是这样的生活也并不是他所喜欢的。
当最后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
就像是心理学家催眠后的那一个铃声,将所有的一切拉回现实。
这部电影算是真的很探讨人性的一个电影。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滑稽。
很有为钢厂,但现实中确实也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所理解的。
就像生活在安逸的生活中的我们,无法想象生活窘迫的人为了生活而做出的决定一样。
每个人的人生都所不同。
用自己的道德观去约束别人,去谴责他人的行为,却不曾站在他人去看待他人的生活。
我记得以前有个很经典的日剧。
里面残疾的女孩坐在轮椅上说,你所看不到的是100公分高度看到的世界。
是啊,一个正常的人,他通常会站着去俯视风景,但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所俯视的却只是100公分高度之后的风景。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立场的不同。
从《小偷家族》到《寄生虫》再到这部《海角上的兄妹》,一部比一部现实,底层生活的苦难就像永无尽头一样,如何刻画都不显得做作。
很多时候在想,如果我们直接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是会更好还是更差。
哥哥良夫妹妹真理子,一个腿脚残疾,一个智商不在线。
在普通人看来这对兄妹是绝对的弱势群体,社会底层,是那种不会被关心和触及的存在。
不论社会如何美好和完善貌似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社会和人群是分层的,有时候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固定的小圈子里面,很难会去触及圈子之外的人和事。
就像在土地上一直挖掘下去,就能看到清晰的土壤分层。
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在一个中位数的地方,对于窥探上层没有基础和动力,对于了解底层也毫无兴趣,安安稳稳的生活在自己的层级,无风无浪的过完这一生是不是也算一种无知的幸福。
今天真的很多时候觉得这是一个不会饿死人的时代,起码大家可以通过双手出卖体力挣得一份收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
其实把眼光放宽到全世界的范围内,有太多的角落里面的人在经受着饥饿和苦难,周末看了一部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在这些地方人们愿意为了2万美元,选择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只是为了让家人可以吃上饭,生活的更好。
有时候会想,自己从小到大,成长和教育形成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是片面的。
偶尔会羡慕那些出国留学的同学,可以跳出一种大的环境,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和国家。
对于个人心智的成长可能会有更大帮助,也许见过了人生更多的风景,在面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会更加的从容。
这部电影虽然在伦理方面可能会被诟病,我想导演更多的在剖析人性上的东西,在面对苦难的生活时,良夫的选择和内心的挣扎,假设你是电影里面的那个哥哥,你又会有怎么样的选择呢。
站在道德的高地,向下俯视,评论他人是容易的,吐上一口痰也是容易的。
只希望你不是这样。
贫穷的苦难永无止境,努力赚钱吧。
本文首发公众号【沉默的阿光】欢迎关注
太苦了,也太难了,活着即苦难。是《小偷家族》触碰不到的更底层的世界。当“真理”被一次次玷污,也许不再有必要去询问生存的意义。绝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身处海岬的兄妹俩每一步都是如临深渊,只有丢弃尊严,肮脏与丑陋地活着,才能带来一点点生的希望。PS.上次看如此令人难受的日影应该是《亲爱的艾琳》……妹妹的角色如果换安藤樱演估计又是一枚影后,当然和田光沙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从绿洲到三夫等等等等,厌倦了
片山导演的长片出道作,优秀得不像出道作。
泼屎哪一段确实硬核
天呐怕是我本年度最佳了吧 男主长得好像葛民辉啊…兄妹的演技都绝了太喜欢这个导演的运镜了!夏天游泳池拉屎那段太精彩了 “活着果然会遇到好事啊” 又和之前穷得要死的时候什么都拉不出来呼应 太细腻太有劲了 做梦太梦幻了 所以结局是妹妹已经死了吗
對智障的人來說,性是個權益卻被利用為謀生手段,當中的倫理很深,正想思索,卻被電影的悲涼弄得難受極了。只能說句「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
是那种,平和的震撼。
活着好难。绝望到底只能拼死挣扎,哥哥举起石头却下不了手,妹妹的眼神直到最后一刻才变得没那么清澈。然后妹妹的角色让我想到曾美慧孜在《三夫》里塑造的那个可怜女人,同样有些性瘾,同样是残障人士。
导演利用调度和场景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状态,尤其是第一次卖春时,在卡车包围的逼仄空间下角色的状态很有感染力。基本上影片所有的镜头都在着力展现人物的挣扎,作为处子作很有力,比《小偷家族》更具刺痛感。
不太能接受...
最后在海边妹妹的回头,眼神有点奇怪,这么认真的眼神不属于智力不正常的患者吧,是妹妹的病好了吗?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了?Ps. 情色电影在我的豆瓣里最多只能给两星,但是这部导演拍得太写实了,这对身患病症的兄妹太不容易了,让我感触颇深,勉强给它加个感情分。
太傻b了。
为了口吃的
海角上的兄妹
意外挖到了宝藏。哥哥对妹妹的爱是真的,兄妹俩是走投无路的,什么时候也不缺法海似的卫道士。最喜欢兄妹俩第一次吃上麦当劳扯掉遮挡窗户的纸板的镜头。另外也别扯什么奉俊昊今村昌平了,导演配得上自己的名字。
以电影处女作来看是很优秀的作品…感觉哥哥和妹妹是2个内涵,哥哥代表的下层民众(尾段长镜头的贫民窟是真实存在吧)为了生存的无奈选择,很残酷(带妹妹卖身,以“翔”为武器捍卫利益),以老板为代表的社会不应该抛弃、以好友为代表的亲友没立场鄙视……妹妹代表的是弱智群体也拥有追求生理欲望的权利(过程其实没有抗拒,而且片尾暗示明显),而现实中大多数考虑的仅仅是让他们丰衣足食哥哥去求侏儒和妹妹结婚,妹妹把最珍惜的储钱罐递给哥哥~不离不弃,兄妹情其实很深…
用身體本能賺錢沒有人性嗎?任意開除員工有人性嗎?人性是什麼呢?在三分與四分之間猶豫。
除了挣扎之外还需要一点超脱性的表达
是自闭症导致的智力问题么?但还是懂一些的,最后海边的回头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