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

香火,Incense

主演:李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剧照

香火 剧照 NO.1香火 剧照 NO.2香火 剧照 NO.3香火 剧照 NO.4香火 剧照 NO.5香火 剧照 NO.6香火 剧照 NO.13香火 剧照 NO.14香火 剧照 NO.15香火 剧照 NO.16香火 剧照 NO.17香火 剧照 NO.18香火 剧照 NO.19香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香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庙里的佛像塌了,需要三千元钱重新修葺,为了筹得这笔钱,和尚(李强 饰)先后来到了佛教科和文物科,然而两方人马只会相互推诿责任,看来谁也不打算掏出这笔钱来。无奈之下,和尚前去找在另一座庙中生活的师兄帮忙,可是师兄只是劝他放弃。 之后,和尚决定靠化缘筹钱,哪知道没过多久竟然被警察抓进了派出所,出来后,和尚遇见了想要帮忙的妓女、企图哄女友开心的小伙子和一心想替妻子求药治病的丈夫,甚至当起了算命先生。最终,和尚卖掉了念珠总算筹齐了钱,当他满心欢喜的回到庙里之时,等待着他的,却是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被征老爸邻人友谊龙与地下城理想之家不像神探常乐镇诡事乱世亲兄弟红蜘蛛3:水中花之粉红帝国暮光之城4:破晓(下)陷入纯情麦兜响当当催眠人格30岁派遣女就职方法侠僧探案传奇之醉玲珑天才麻将少女全国篇杰茜驾到第三季灰马酒店真田丸天下正道我的老师神无牛下女高音住我隔壁的年下恋人叶问宗师觉醒情系洛川红苹果较量人生杂种盗墓之平地生风强迫症联欢会黑处有什么

 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内涵深刻 寓意深长。

和尚捍卫信仰的路太坎坷了 每过一道坎信仰就丢掉一部分。

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为钱所困 所以拼了命的赚钱,想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可努力赚钱本身就是为钱所困。

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失去自由 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

宁浩导演自己应该也是受到了启发 从此开始了商业片的拍摄 赚得盆满钵满哈哈哈。。。

 2 ) 终是一场空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

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

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

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

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

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

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

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

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

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

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

化缘、算命、骗人。

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3 ) 和尚的本意是好的....吗

和尚为修庙攒钱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合法 和 不合法 的阶段。

合法的阶段,他尝试过找县里的宗教管理机构,却因为没有像隔壁基督教堂一样上供被赶了回来,被踢皮球到文物局,文物局暗示他拿庙里的文物来卖,结果被打了个欠条;去找已经还了俗开了发廊的大师兄,大师兄的发廊被扫黄了;还在开庙的二师兄手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无奈他走上了化缘之路,就在化缘一点点攒钱有了奔头的时候,他被警察给抓了,在拘留所他遇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几个和他关在一起的妓女。

妓女和僧侣是个非常有趣的母题,在中国,笑林广记里编排了一大堆这种段子,在西方,则有著名人物被耶稣点化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不过我查了一下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这事似乎不是圣经原文而是后人编排的,有圣经学者甚至怀疑他是世俗的耶稣的老婆)。

处在根本没有道德观念的假和尚和博爱人间的上帝之子这个spectrum正中的主人公显然还是有自己的宗教坚守的,他坚持不碰妓女们为了赎罪凑的修庙的钱。

而这是他奇幻之旅上最接近无伤完成任务的一次。

这又涉及到上次我说的《金陵十三钗》里隐喻的不贞洁的女性的生命价值问题,显然主人公和尚对此是认同的,于是他拒绝了。

但这也是和尚黑化的起点。

正是因为坚信自己作为高尚事业从事者的想象被和妓女共处一室的现实粉碎,从公安局里走出来并被没收化缘所得后,他彻底放飞了自我,走上了招摇撞骗之路。

不幸地摆摊算命被小流氓打伤后,终于和尚靠卖开了光的法器给病人攒够了修庙的钱,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庙里,重新塑造了那做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的泥塑木胎。

这佛像干净吗?

很难说。

为了正义的目的,手段的非正义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容忍是个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而和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手段都太复杂了。

他说他的动机是,他驻牧这个教区是以宰羊为生的,业太重,没庙不行,然而“一年就指着十五这点香火”这句意思是经济主义的私字一闪念也不经意间流露过一次;手段上,虽然最后靠的是坑蒙拐骗,可他也坚持了不能拿妓女的脏钱的原则。

所以,佛像干净不干净,和尚本意好不好,是这天杀的世界让和尚同流合污了,还是和尚本来就是物欲横流的黑暗世界中不那么纯洁的一部分呢?

这实在是不好回答。

不过据说,和尚可能把经念歪,但仏祖的本意总是好的。

和尚历经千辛万苦修好的神像,在影片最后被开着松花江小面包的几个县公路局的工作人员用一个大大的“拆”字宣判了死刑。

如果说这就是佛祖安排的报应的话,那大概他的确是觉得我们的主人公是扛着佛像反佛像了吧。

阿弥陀佛!

 4 ) 90年代,信仰的崩塌

电影剧情是这样的:南小寨村庙里的佛像倒了,和尚历尽千辛万苦想把它修好,却在一路上遭到各类人等的欺凌。

第一次化缘凑到的1000多块钱被警察没收,第二次学人算命赚来钱却被流氓抢去。

最终,走投无路的和尚借看风水的机会骗来了3000块钱修好了佛像,却发现命运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寺庙挡住了村里的致富路,即将被拆除。

宁浩,新晋商业片导演,不像师兄贾樟柯一样始终如一的将镜头对准底层的人们,而是一步步走上了商业化电影的创作之路。

但其这部处女作,对比所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珠玉之作。

南小寨村,一如存在于北方人记忆中的那个小村庄,破庙,平房,羊群,土路,嘈杂的街道。

镜头和画面真实而富有质感,所有的一切都将我们带回那个刚刚开放的90年代。

那个时代,有钱的人还不多,一辆摩托车就是当时的奢侈品;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的大保健洗浴一条龙,小姐们都在美发店里;那个时代,村子里人很多,羊很多;那个时代,是中国被商业化浪潮吞噬的一个开始。

和尚本来过着安静的生活,靠着不多的香火钱养活自己,本来与世无争,好比喧嚣世界外面的一份子。

然而,佛像的倒塌让和尚不得已的去面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他千方百计去筹钱,在这个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佛像倒了,寓意着信仰的崩塌。

一步步筹钱重建佛像的过程,也是信仰的重建过程。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重建起来的佛像,却成了村里致富路上的障碍,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

影片中北方荒凉的冬天,似乎也衬托着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荒凉的内心。

影片在大同拍摄,不知是否存有导演更深的含义。

大同,意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这座名为“大同”的北方古城,却不知城里的人们是否找到了“大同”的真正含义……

 5 ) 泥佛塑起,心佛消逝

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6 ) 250320:香火

佛塌了。

上报、化缘、算命,都不好使,或多或少地都引来暴力。

万般无奈,柳暗花明,一个大病人求缘,花钱的意向很重。

于是修了佛。

兴致正起,看到庙外一个“拆”字。

为了路,上面把佛连同庙一起趟平。

很妙的缘分,佛塌了,但是佛没塌。

为了修塌掉的假佛,佛塌了。

所以,关于世上所有的因缘际遇,看清是泥佛,还是心佛。

然后,再拜下去。

 7 ) 《香火》——一个和尚的科学发展

《香火》剧情:南小寨的人们大都以宰羊为生。

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

年关前,庙里的佛像塌了。

没了佛像,庙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

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块。

和尚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

去统战部宗教科,科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级文保单位,连县级都不是,也不在保护之列。

不过给和尚指了条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搜集古代窗框,让他把庙里的窗框拿来看看。

回去的路上,和尚去了他表哥开的发廊,听说他表哥开发廊挣了不少钱,结果得到了一身行头钱的资助。

和尚拆下了庙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两千块钱,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钱。

和尚无奈,去了师兄所主持的大庙。

师兄的庙财大气粗,但也没钱周济他。

师兄建议他干脆放弃他那个破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入股,因为到时自己要去五台山。

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

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

和尚决定自力更生,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块钱,刚从银行换了整的,就被警察给抓了,被怀疑是骗子。

在派出所,和尚和三个妓女被关在了一屋。

妓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

在验明身份但没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来。

被责令回家去罚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车把他带到了歌厅,交罚款没得说,捐钱修佛没门儿。

和尚干等了一会儿离开。

一个路人花一百块让他当托,说吉利话给自己信佛的女朋友听。

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

生意不错,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

已近年下,县城里敲锣打鼓火树银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

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着那辆无辜的自行车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

司机在车上说起化缘和尚的神通,并问和尚什么时间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邻居。

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即可以去。

在那户人家里,和尚充当了风水师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开出了三千块钱的价钱。

拿到了三千块,和尚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正在举行仪式,和尚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

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

山西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圣地?

贾樟柯、宁浩、韩杰,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韩杰好像在《赖小子》之后没什么动静。

贾樟柯太过文青,宁浩则文艺与商业兼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叫人喜欢,佩服。

看这几位的电影才让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现实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不是奥运世博亚运开幕式的中国。

看这几位的电影,还能感觉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

《香火》听说是宁浩的毕业作品。

宁浩是个编故事的高手,用一个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情节把中国社会展现在屏幕上:乡村、破烂的学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县城的政府机关、发廊、歌厅、算命先生、卖淫女郎、街头混混、过年的集体大秧歌,背景“音乐”是在中国广阔内地任何一个城镇能听到的广播。

这片子拍摄于2003年春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7月提出来的。

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经在学习实践了。

和尚其实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筹钱修佛像,对于他来说,已经分不清是出于信仰还是活计。

无论是文物科的年后给钱,还是公安局让他不要化缘,就守着庙挣香火钱都是让他置身于一种尴尬境地。

和尚心眼儿不错,有廉耻之心,从对待几个妓女的态度,如把刺耳的打击卖淫的电视声音调小,面对妓女要捐资塑像婉言谢绝可以看出来。

和尚原本木讷,不善言辞,在政府机关既不会走关系提要求,甚至连辩解的力量都没有。

和尚有着朴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杀羊,得有个庙。

在和妓女共处一室时不忘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

和尚原本谨守清规,不抽烟,不打诳语。

但经过屡次磨练,买本子作“功德簿”化缘、给人当托儿骗女朋友、买历书佛像算卦直到最后俨然算命先生骗钱,和塑像的师傅一起蹲着抽烟,和尚终于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个过程是个蜕变、堕落的过程,和尚向妓女们讲“因果报应”,最后蒙那户人家说他们家的问题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骗到了三千块,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庙宇面临被拆的命运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报应不爽,这种幽默是不是就属于黑色的?

其实影片就此结束已然不错,宁浩意犹未尽,来了个“楼上楼的包袱”,让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圆满之际前来勘测,寺庙外面画了圈儿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对和尚这一通折腾最大的嘲讽,临了还要加上一句口信儿,让和尚辛辛苦苦驮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间身价暴跌,一文不值。

和尚虽然修了佛像,但庙本身却成了“空”(佛家语)。

把我们挂在嘴边儿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给换成了“跑了庙跑不了和尚”,宁浩下手可谓之狠!

 8 ) 《香火》—不属于佛祖,不代表金钱,昭示的是我们的心

香火距离观看香火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所以现在只能凭着记忆大致刻画一下心中的这部影片。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宁浩第一部电影,香火对于他的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正是香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使得宁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开始得到大家的赏识与称赞。

也为他今后的电影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电影的剧本早在开拍一年前就已经写好,但是因为投资的问题,一年之后,深知不能再拖的宁浩毅然拿出自己的十几万积蓄自己拍摄。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庙的和尚因为佛像坍塌而四处筹款修佛像的故事,在我看来本片具有非常讽刺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和尚的动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礼佛敬佛而去奔波,小和尚为的,是佛像带给他的香火钱,另一方面讲,宁浩也用这个形象暗讽了那些仅仅为了好吃懒做而遁空出世甚至用佛来敛财的一类人,延伸到本片,政府工作人员也属于此类。

这点上,从和尚另外一个身处大庙香火旺盛的师兄的所作所为中便可见一斑,他比小和尚来的更加直接和赤裸裸,毫不避讳自己已经把佛门当成一个上班单位,把升迁当成是发财渠道的想法。

可惜他不知道小和尚的算盘,因为村里的女教师已经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又怎么舍得离开那个清水衙门?

毫不夸张的说,在掩饰自己这一点上,小和尚做得非常到位,为了多看女教师两眼,还要指着她哥哥的照片来掩盖自己。

而当自己和小姐被关在拘留所以后,从他的行动中还是能看出他对使用小姐的钱来修庙的意愿并不像他口中那么坚决,不然他也不会在搭小姐回去之后还跟着进了歌舞厅。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淳朴,但是后来他用假佛像欺骗别人钱财的行为就彻底将他本身否定了。

事实上佛门对于化缘是允许的,但是对化缘的僧人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化缘的范围,化缘得到的物品以及该有的礼节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和尚已经不能算是佛门中人,也许他口中所说的“附近都是杀生的,需要庙”是事实,但是这个庙对于谁更重要可能大家都心知肚明。

本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语言了,可能我是山西人的缘故,对于这部影片中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体会尤其深刻,一个语调的变化都有可能将人的心态完全颠覆,好在演员的演出十分到位,自然而生动。

这在宁浩之后的几部影片中都看得出来,他对于演员的选择上的确拥有很高的天赋,也这因为如此,他的影片才那么的富有生命力。

会讲故事是一方面,慧眼识人更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这一时期的题材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是非常好的创作源泉,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举成名到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都是如此,以至于有人说,外国人通过这些优秀影片认识到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式国家。

诚然这类影片的确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没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也毫不留情的揭开了我们国家被隐藏起来的那些矛盾与不公。

也许我们还是应该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再来考虑外在的形象比较好。

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人心的沦丧,连庙里的和尚都已经染上了一身的世俗气何况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其他人。

地方政府机构尾大不掉,养的尽是靠纳税人生活的吸血鬼,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出卖肉体的小姐高贵;宗教要依靠送礼来得到本应就属于他们的资金;小和尚开理发馆的亲戚组织卖淫;街上的流氓欺负弱小无人主持公道;假装盲人算卦的男子对欺骗别人驾轻就熟;重男轻女;得病不去医院求菩萨;殊不知,菩萨还忙着数钱呢。

种种弊端几乎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而作为中心的和尚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讽刺的重点,虽然影片中这个角色走投无路,受人欺凌,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他自身的罪过,影片需要这个变质的和尚用他的足迹告诉我们,现实是什么。

影片的最后,在贯穿始终的“阿弥陀佛”歌曲中,宁浩依然用惩恶扬善来结束故事,只不过这一次,和尚依靠欺骗得到的佛像以及幻想中更多的香火钱随着拆迁令的到来而宣告破灭。

也许对于宗教来说这也是一个警示:礼佛不是跪在佛前磕多少头捐多少香火钱,而是从内心来向善。

同样,爱一个人不是给他买多贵的礼物,而是在他感到寒冷的时候轻轻为他披上一件御寒的衣服。

那一撮佛前的香火,代表的不是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的心。

--没想到这段感想5年后的今天还在有朋友评论,说实话对于剧中的情节早已遗忘了,这段貌似影评的话,我也无心再读:当年或许对一件事情是这样解读的,但是经历过人生很多的或成功或失败之后,一定会有新的,不同的感悟。

感谢你们愿意进来评论,诸位也一定是热爱宁浩导演的朋友,能做的不多,就是继续支持宁导和中国电影吧。

写于14年8月

 9 ) 和尚不信佛,只为一炷香火,这是人间的故事

在一个以杀羊为生的小村庄南小寨,有一个古老又破败的小寺庙,寺庙里的人都另谋生路了,只剩下一个老实巴交的和尚。

年关将近,和尚想收拾一下小寺,以便承接十五的香火,不料佛像坍塌无法补救,修新佛像需要三千元,为了这笔钱,和尚四处奔波求讨,遇过白眼、进过局子、撒了谎、骗了人、挨了揍……新佛像好不容易修成了,却得到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和尚茫然无措地站在那里,不知在想些什么……《香火》是宁浩执导,李强等主演的剧情片,也是宁浩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上映于2003年,全片采用山西方言对白,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一样,给人真实之感,更能觉出影片幽默讽刺得辛辣刁钻。

和尚要修佛像,不是因为笃信佛法,只是为了承接香火,这目的就很人间,这故事就注定是个人间的故事。

所以你会看到推诿责任、收受贿赂的官员,喜钱财、买摩托的和尚师兄,装瞎子算命的骗人团伙,想帮忙却遭嫌弃的妓女,家徒四壁却重金求神的夫妻,重男轻女的婆婆,哄骗女人的渣男……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展示了人间种种,像一锅大杂烩,“食材”丰富,但并不十分追求色香味。

这就让观看影片的人有些为难:说它好吧,确实不够精彩;说它不好吧,表现了那么多,也着实难得。

如果非要说影片的好处,那就是它似乎提示了一些问题,引人自己去思考:其他人都走了,只有这个和尚留下来了,不是他对寺庙有多大感情,是因为他就会当个和尚。

如此怂批的一个和尚,却为了三千块钱,开始坑蒙拐骗,这世界果真能让人疯狂,且如此地轻而易举。

有人说: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没错,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和尚的影子:对权势的怯懦、对暴力的恐惧、对善良的欺压、对他人的怨怼、对事情的执拗、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在某一瞬间,我们是可以与和尚共情的,甚至回想起自己相似的经历。

和尚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底层百姓的不易与不堪。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的路似乎有千万条,但真正能让人走通的却屈指可数。

和尚也想走正规道路来修缮佛像,可正规的道路走不通啊,他只能不断地降低自己的底线,靠愚弄欺骗更穷苦的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世界就是如此等级森严、制度明确,向上的诉求总是很难得到满足,向下的抢夺却通常要容易得多。

佛说不可妄执,和尚历经曲折也要重修个佛像。

佛讲善恶因果报应,笃信佛法的穷人都上了当受了骗。

和尚不信佛,只为一炷香火,这就是人间的故事了。

 10 ) 信仰遇到生存,宗教遇到现实——我看《香火》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

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

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

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

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

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

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

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

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

“人”才是他的本性。

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

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

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

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

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

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

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

例如那三千块钱。

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

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

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

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

即是宗教,就有精神。

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

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

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

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

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

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

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

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

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

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

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

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

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

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

有一种“写实的震撼”。

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

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

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

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短评

一个无奈变恶的故事,题材难得。像纪录片,也很有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镜头感。场景之间是跳跃的,有留白,这就是不商业。

6分钟前
  • Jacques
  • 推荐

7.9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是找熟人帮忙不如愿就背后骂他娘的人我是对待领导唯唯诺诺的人我是对待警察低声下气的人我是对待流氓认怂挨打的人我是与妓女讲善恶的人我是与病人谈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缘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镜子都会看见的人

7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早期的宁浩,而而。

8分钟前
  • 口儿木目
  • 较差

粗制滥造,建议上传b站

9分钟前
  • 拐弯抹角
  • 较差

现实,就是一潭水,有时就是那样静静流淌着,但是寒冷的时候,就会像结了冰,有彻骨的感觉。

14分钟前
  • 还行

信仰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本意应是虔诚却为了心中的大佛去行骗,新佛倒是金光闪闪,给佛像开光的镜子也格外刺眼,本以为圆满收场,一个“拆”字瞬间把信仰击破,没想到宁浩的处女作如此生猛。有几处镜头很喜欢:派出所里妓女的佛缘,功德簿上的闪闪红旗,漫天大雪的小路与单一个体,以及用手扶住村口喇叭让它荡漾出“阿弥陀佛”来续香火的僧人。

16分钟前
  • 怒目少年
  • 推荐

野生粗粝,人改变不了环境,却被环境无情地改变。两千年来,无出其右。

18分钟前
  • solo
  • 还行

“谨以此片献给终身为影视教育无私奉献的韩小磊老师。”宁浩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真是够讽刺的,时代曾经撕碎了太多人的梦。整体风格类似贾樟柯的《小武》。

22分钟前
  • Cranberry
  • 还行

从毕业作品角度来说,堪称完美。宁浩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让人想起贾樟柯,比贾樟柯拍得更加有趣,对于中国现实的讽刺很有意思,让和尚遇到妓女很有意思的想法,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可以和石头相比,比石头更有深度,石头的黑色幽默在这里已经初见端倪。

25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为了讽刺而讽刺,满屏的娇柔做作。

27分钟前
  • peng
  • 很差

可怜

32分钟前
  • ...
  • 较差

电影有贾樟柯的影子,难怪片尾要感谢科长!为了修缮小庙倒塌的佛像,佛教的信仰成为了来钱的手段,为了心中更大的善就可以用许多小恶来铺路吗?

34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推荐

一般般

35分钟前
  • 皮卡丘
  • 较差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

3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骨子里的冷笑话

43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自力更生,逼良为娼。

45分钟前
  • swan
  • 还行

太可怜了,难为他了,筹齐了钱却要被拆了,经历那那么多

50分钟前
  • 柒玖
  • 较差

在电影里听到大同话也是醉了。剧作上是成功的,甚至让人感觉像是山西出了第二个贾樟柯,但现在两人在风格题材上却渐行渐远,制作稍微粗旷,大概与经费有关?

52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一个问题:到底是为了生活才去当和尚,还是当和尚才能吃饱饭?信仰?早就已经没有的东西,主角也只是为了修缮佛像之后赚取那点香火钱,影片本质就是一个为了生存,被社会各种打击,从纯真到堕落,最后走上歧路的故事。

53分钟前
  • 杀不死____
  • 还行

很有风格,很有才华,很有野心

58分钟前
  • 果冻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