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男女主角身份设定,让人相信各自展开完全可以有复杂的故事出现,但像两条线缓慢地交汇,也像显微镜缓慢地靠近他们。在苔藓微小的世界里,一滴雨水就是一场风暴,一道阳光就制造了天堂,一个小品从社会的大不停往个人的小里去收束,最后成就了非常精致和动人治愈的小品。
#HKIFF47# 蛮适合在“奇遇”单元的,因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场奇遇呀!声音和影像很不错,除此之外,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时长短吧。虽说质感氛围都很美,但是散场后竟也回想不起一场印象深刻的戏,松散的日常,跟电影的观感一样,松散,平静,谈不上不好,但也没有很喜欢。
拍得很美但剧情很寡淡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窗户中熟睡的人,映照着驶过的火车,像梦一样掠过
我以为女主是有失语症的植物系怪咖,男主是做沉迷做炖汤的神经质…结果就这?!
3.5
自然主义俨然成为了当下最前沿热门的影像主题,声音的主体也不再是语言,而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不好意思说想睡觉是冒犯还是赞扬,耳朵真的超级舒服。导演自己也说了想要“非暴力非冲突”的叙事,不是我的类型,但回去后路过13号线在头上飞过,声音过分响亮,却突然想起电影里轻盈的一切,回味大于观赏那刻的情绪。
充满滞涩的80分钟,观感如同两个小时般漫长,在每个关键节点都用情绪空镜代替只能看作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没有发展也没有情感流动,或者照这种拍法人类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作为城市纪录片还比较合适 // @ De Uitkijk
为什么是华裔女性?为什么是罗马尼亚移民工人?
看不下去
掂着homemade soup的wanderer好轻盈可爱;是here不是around不是block不是community,是ここ,不是隣,不是近く;就是这里,不是附近不是街区不是步行距离,就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就能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得到无限扩大,这种感觉除了完全心理上的超验体验(which我也没有,截至目前那就是建筑设计、读书、看电影和观鸟能带给我,看来观察苔藓也可以。
“他叫什么名字?”命名能让我们和其他人、物产生关联。女主出场的独白里,她突然记不起周围事物的名称,后面警笛声帮她带回了那些名字。影片最后在阿姨的八卦下才惊觉连男主的名字都不知道,好有趣。一个是建筑工人,拓宽城市;一个是苔藓研究者,聚焦自然,职业追求是有矛盾的,但都沉浸在观察记录苔藓的过程中。两场雨都没有白淋啊。开始想念下雨天。
美是美,拍的这么无聊,波瓜?
额,
#BJIFF#shuxiu和stefan之间的感觉好微妙,是一种远在暧昧之外的情谊。龚丽悠第一眼看很像周韵,但比她多了一种天然的粗砺感,让人更信任她所扮演的是常年户外工作的植物学家。“早上起来,我忽然忘记了所有事物的名字”,女植物学家出场的中文独白一整段是最打动我的部分。大学生理心理学的课上,学过一种叫做“命名性失语症”的疾病,我觉得自己遗忘了这个名词很多年,直到念白出现,词语、连同课堂的画面竟都清晰浮现了。devos映后说,他想表达的大概是语言或者命名对于人类与具体生活连接的重要性,我却意外从女植物学家的故事支线里获得了一种属于记录原本的能量。“我想起来了,原来我是绿色的。”植物学家的声音在漫长的雨声白噪音后再次出现。中餐店的阿姨问,“他叫什么名字?”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
可能我浮躁吧
INFP友好片 非常松弛 视听清新舒服 独处 漫游 偶尔的交错 大雨 苔藓 树林 大量的白噪音 让明天还要调休的我在影院里度过了一个小型假期 点到为止的情感处理很对胃口(演职员表里的soup笑到了以及映后交流为什么不让导演讲英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男女主角身份设定,让人相信各自展开完全可以有复杂的故事出现,但像两条线缓慢地交汇,也像显微镜缓慢地靠近他们。在苔藓微小的世界里,一滴雨水就是一场风暴,一道阳光就制造了天堂,一个小品从社会的大不停往个人的小里去收束,最后成就了非常精致和动人治愈的小品。
#HKIFF47# 蛮适合在“奇遇”单元的,因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场奇遇呀!声音和影像很不错,除此之外,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时长短吧。虽说质感氛围都很美,但是散场后竟也回想不起一场印象深刻的戏,松散的日常,跟电影的观感一样,松散,平静,谈不上不好,但也没有很喜欢。
拍得很美但剧情很寡淡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窗户中熟睡的人,映照着驶过的火车,像梦一样掠过
我以为女主是有失语症的植物系怪咖,男主是做沉迷做炖汤的神经质…结果就这?!
3.5
自然主义俨然成为了当下最前沿热门的影像主题,声音的主体也不再是语言,而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不好意思说想睡觉是冒犯还是赞扬,耳朵真的超级舒服。导演自己也说了想要“非暴力非冲突”的叙事,不是我的类型,但回去后路过13号线在头上飞过,声音过分响亮,却突然想起电影里轻盈的一切,回味大于观赏那刻的情绪。
充满滞涩的80分钟,观感如同两个小时般漫长,在每个关键节点都用情绪空镜代替只能看作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没有发展也没有情感流动,或者照这种拍法人类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作为城市纪录片还比较合适 // @ De Uitkijk
为什么是华裔女性?为什么是罗马尼亚移民工人?
看不下去
掂着homemade soup的wanderer好轻盈可爱;是here不是around不是block不是community,是ここ,不是隣,不是近く;就是这里,不是附近不是街区不是步行距离,就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就能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得到无限扩大,这种感觉除了完全心理上的超验体验(which我也没有,截至目前那就是建筑设计、读书、看电影和观鸟能带给我,看来观察苔藓也可以。
“他叫什么名字?”命名能让我们和其他人、物产生关联。女主出场的独白里,她突然记不起周围事物的名称,后面警笛声帮她带回了那些名字。影片最后在阿姨的八卦下才惊觉连男主的名字都不知道,好有趣。一个是建筑工人,拓宽城市;一个是苔藓研究者,聚焦自然,职业追求是有矛盾的,但都沉浸在观察记录苔藓的过程中。两场雨都没有白淋啊。开始想念下雨天。
美是美,拍的这么无聊,波瓜?
额,
#BJIFF#shuxiu和stefan之间的感觉好微妙,是一种远在暧昧之外的情谊。龚丽悠第一眼看很像周韵,但比她多了一种天然的粗砺感,让人更信任她所扮演的是常年户外工作的植物学家。“早上起来,我忽然忘记了所有事物的名字”,女植物学家出场的中文独白一整段是最打动我的部分。大学生理心理学的课上,学过一种叫做“命名性失语症”的疾病,我觉得自己遗忘了这个名词很多年,直到念白出现,词语、连同课堂的画面竟都清晰浮现了。devos映后说,他想表达的大概是语言或者命名对于人类与具体生活连接的重要性,我却意外从女植物学家的故事支线里获得了一种属于记录原本的能量。“我想起来了,原来我是绿色的。”植物学家的声音在漫长的雨声白噪音后再次出现。中餐店的阿姨问,“他叫什么名字?”
啊?完全没看明白说啥。去个森林玩一下然后就有然后了吗?
可能我浮躁吧
INFP友好片 非常松弛 视听清新舒服 独处 漫游 偶尔的交错 大雨 苔藓 树林 大量的白噪音 让明天还要调休的我在影院里度过了一个小型假期 点到为止的情感处理很对胃口(演职员表里的soup笑到了以及映后交流为什么不让导演讲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