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一部电影很相似,应该是搜索。
表现都不太一样。
主体都是网络暴力。
卞耀汉2011年,出演韩国独立电影《周六勤务》“道延”一角正式出道。
同年,出演独立电影《灾难电影》。
2012年,分别接拍独立电影《目击者的夜晚》,《乌鸦少年》与《Magic Hour》。
2013年7月3日,参演曹义锡、金丙书执导的电影《监视者们》上映,该片讲述特殊犯罪科监视班队员与银行盗窃团伙之间发生的故事 。
同年,参演韩国禁烟社教片《三面镜子》,与金政勋导演合作电影《野狗》。
2014年6月4日,卞耀汉参演由李桢凡导演,张东健、金敏喜主演的电影《哭泣的男人》上映,该片讲述一个黑帮杀手为了守护心爱的女人而奋力一搏的故事 。
10月17日,卞耀汉出演tvN金土剧《未生》饰演“韩石律”,这也是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讲述人生只有围棋的主人公在职业入段失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而展开的故事,以社会新鲜人的视角描绘职场人们的面貌 。
所以说网络暴力施加者是卑鄙胆小的,急切地寻找所谓的“杀手”,可以随便敲键盘施暴,当然也可以随意转换角色。
以为存在一种更恶的势力,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杀手”。
没有谁值得同情,永民还是蕾娜,即使自身有万般缺陷,社恐的自己只能依靠网络还是突然感受到“风水轮流转”的恐惧。
“韩国有5万个间谍,自身已经被“染红”了,却防备着北部的。
”其实极具讽刺,无论是“作案手段”直播tv,或是创建的论坛。
全剧前后照应,大胆,剧情发展也不慢,只是感觉有些不明所以,所以可能有理解错误。
本剧应该不需要设定主角,网络暴力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个。
总之总算看上卞耀汉这部了。
其实我觉得文不对题,片中角色没有任何人有社交恐惧症,就算闵河娜言辞激烈也并非不懂得与人交流。
还有闵荷娜事件还有那么多疑点,检方和警 察 就草草结案了吗?
总觉得勇民和志雄以及其他当时去到现场参与现杀的人调查了一段时间无果后居然这样就遗忘那个可怕的场面是不合理的。
总觉得调查这一段无果无法接受。
或者说这要强调不是当事人谁都无法感同身受。
人类的冷漠无情已经到了一个很难扭转的阶段?
这让我想起匹诺曹里女主的妈妈点燃民众的愤怒之后用其他的重大新闻来覆盖原来的新闻并以此转移民众视线好相似啊。
個人評分:★★★☆先抛开电影本身,韩国电影值得让人称赞的是无论电影本身叙事性如何,但犯罪类或者剧情类电影的选材总能抓住观众的G点,这点不可否认要比国产量产电影选材要么是鬼故事(还永远都是假鬼)要么就是各种轻喜剧狗血都市爱情剧要好。
网络暴力虽然说不上是新颖题材,最近被人骂到网都不想上的陈凯歌之前拍的《搜索》其实算是类型片里算是很不错的一个代表。
平心而论这一部电影在节奏和故事戏剧性发展方面都要逊色于《搜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少了剧情戏剧性,这部电影在网络暴力的真实还原度上其实会显得更高。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电影结局如何发展,网络暴力题材电影到最后警示观众的结论都是:当你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当下主流价值观受大部分人认可(甚至绝对认可)的位置去用恶言相对批判另一种少数派(甚至多数派)观点时,在第三方中立派眼中你的鲁莽和武断已经为你自己扣上了「激进」的帽子。
我在这里大胆将这段时间「同性恋婚姻合法」这个大热话题搬上来作为一个网络暴力的讨论例子。
首先我有必要申明自己对于同性恋的立场:不支持、但对其对其不歧视且保持绝对的尊重。
倒绝非否定认同同性恋的人为自己的价值观捍卫话语权有什么不对,重点是捍卫的力度。
其实相信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能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很多关于同性恋认同者对恐同者的言语攻击,且我发现这类攻击者以异性恋者居多,倒是许多同性恋对这个事件保持发言态度上的理智——他/她们作为真正当事人倒是以内心的欣慰愉悦且理智安静的状态回应这个事件而非哗众取宠大肆宣扬。
我所目及是极少男生转发这则新闻,倒是有些男生转发那则「美国大法官拟长文从法律角度发表对同性恋合法化感到愤怒」的长文,但很快这些男生就被同性恋认同者扣以「直男」或者「直男癌」的称号。
恐同难道是一种错误或者说狭隘的价值观?
我不这么认为。
甚至举个荒诞夸张的例子,如果我说五十年后世界通过了「兽交」合法化,那时世界认为爱应不分性别更应跨越种族,那时你会作何感想。
必须声明,这绝没有污蔑同性恋的朋友们,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种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理应有它被排斥的理由,但支持它的人有去捍卫的权利,但这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尊互重的前提下。
曾经的恐同者如今已转为沉默或默许的大多数,而同性恋支持者此时更应对他们表示更大的尊重而非骂其狭隘或直男癌。
毕竟,恐同者排斥同性恋就如同同性恋只对同性恋感兴趣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这不应涉及到道德层面的批判。
再毕竟,人类的生殖繁衍的本质,需要靠异性恋去维持。
再说一次,我十分尊重同性恋,且对其的尊重高于对其的不支持程度——很大方面我这样的态度也是受到网络评论观点的影响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跑题了,但无论哪个论题都好,兼听则明、保持语言批判性的克制——应是我们当下每个网民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上面所说一切的核心。
直到片尾,也没能弄明白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和剧情的关系,但是没关系啊,这又不影响这部电影想表达的,而且,我是两天追完六龙飞天依然意犹未尽,社交恐惧症早就在观影名单里,前段时间刚好忘记,看完六龙又刚好想起。
以下,社交恐惧症的1234561、故事很简单,就是网络引发的问题,不管是现杀,还是网上互扒黑料,还是人肉搜索,还是当下红的不得了的直播,究其根本都是网络,看着现杀直播感受着要现杀的人就要到家门口的恐惧,因为网络黑料上不了学还得改名换姓的人生,人肉搜索下信息的暴露,每一个都跟网络脱不了干系。
2、本来是去现杀,结果却出现人命,当时的每个人在发现尸体时,除了受惊,在冷静过后,估计心理也是压力,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这群人现杀和网络语言的压力?
网络恶言也许没有违反法律,但在道德上却是被人所无法忍受的,有恶言攻击,就有所谓的正义的反击,还有人肉搜索下暴露的个人信息。
贝卡和道多利都是网络称呼,但是人肉信息下,蒙面键盘侠的真身暴露在日光下,难道不会遭人报复?
3、这群人所谓的查明真相,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内心愧疚:如果真的是他杀,那这条人命就不是因为自己的现杀导致的,如果是他杀,那就不是自己的过错,就不用内心愧疚,直播出来,不仅证明自己的清白,还能为自己在网络上博出一片名声,于是,何不为呢?
4、发现尸体的第一时间,内心呼喊倒霉紧接着就掏出手机拍照然后删除自己的发言,这种事情太多了,每一个意外事件的现场,围观者除了围观者本人,还有围观者手中的手机和闪烁的闪光灯,发布,分享,消息迅速传播,分享和信息传播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关键的地方是,在任意一个这样的事故现场,很多人想起的是,赶紧拍照上传分享,而不是报警救人。
5、故事的最后,证明这就是自杀事件,在追查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同伴就是之前和贝卡有过矛盾的道多利,于是刀锋一转,开始发力,语言攻击不够痛快,甚至打着真相的旗号再要来一场现杀,在目睹道多利要上吊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恐惧和愧疚,反而带着嘲讽觉得是作秀,这些人的丑恶嘴脸,真是刺眼。
6、电影里一直在直播,直播发现尸体,直播寻找真凶,直播现杀道多利,现实生活中用这种方式博取眼球的方式其实一点都不少。
7、电影里志雄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同伴怂恿的去现杀,被拉着去找真凶。
在这些人第一次将凶手锁定为张世民的时候,这些人也是怂恿着志雄,道多利在志雄犹豫的时候一下子就按出了发送键,神态丝毫不在乎。
坐在电脑后面看不见脸的键盘侠们用手指嚣张的在平台和论坛上发光发热,不背负法律也不背负道德,我还是觉得,当我知道永明就是到道多利的时候,一开始觉得他怎么老是做这种怂恿不负责的事情的疑惑突然间就没有了,他也许在被贝卡扒出黑料之后改名换姓想开始新的生活了,但是,本性难改。
8、关于贝卡,也许是因为读太多书,因此,没有办法跟其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有时候有些人说他们怪异,倒不如说只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9、说点别的。
故事很完整,没有大腕但是却很精彩,通过现杀到追查再到现杀,无一不反应这个社会下的网络暴力,看的时候,最惊心的有两场戏,一是发现尸体,众人都是手机拍照赶着删除信息,除了要考警察志愿生的志雄和永民,没有人在乎吊着的人,连报警都是看直播的网友们报的。
二是当这群侦探们发现永民就是道多利之后,刀锋转向永民,除了恶语相向怀疑凶手,还有图有真相仿佛抓到了真凶。
这感觉,像极了三人成虎。
10、我本来是冲着卞耀汉来的,看完之后,本来是打三星半的,但是现在给四星11、网络暴力,人肉信息,我们身边不是没有这种事,但是把这样的故事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大概没几个中国导演想拍,因为,没大腕故事也不搏眼球,圈不了钱啊!
最后,忍不住吐槽国产电影,投那么多钱拍那么多烂片,也是拼最后,送上四星,以及我的膝盖。
以上over
因为网络不记名所以人们肆意的不计后果的发表着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当把一个人推在网民的风口浪尖上,他将遭受到无限大的攻击。
网民一边辱骂一边嘲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被攻击的人的心里感受。
精神伤痛远比肉体伤痛要来的深,如果一个人遭受到网络暴力,那么对他心里的打击是不可抚灭的伤痛,就像是被吸到黑洞一样,无可自拔。
关于这个题目,我也有疑问。
我想大概是现在社会人们遭受到来自各界不同的压力,无从发泄,从而从网络上寻求慰藉。
辱骂着那个大家都辱骂的人,可能他的心里会好受些。
人们越是依赖网络,沉迷在网络中无可自拔,越是远离现实,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冷漠。
越是冷漠就越是说出更加恶毒的话。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的那个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录像在网络上曝光了,微博热搜上全是关于这个事件。
顺理成章的,施暴者成为众矢之的,被网友们各种程度的辱骂,甚至遭到人肉,网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施暴者也只是孩子。
一边骂着施暴着一边又安慰着被害者。
而这个事件的结尾,就像电影的结尾提到的那样,被新的事件所代替。
网民擦了擦嘴,放亮目光,迎接着新的猎物。
像电影中死去的姑娘一样,有太多的人是网络暴力的被害者,而到底还是谁来为他们埋单?
逼死他们的,就是太多太多的网友,以及那些污言秽语。
网络到底该不该实名制呢。
这个问题被探讨了好久,可至今没有一个正确的回答。
而这种网民随意发表言论到底是言论自由还是什么?
我也是众多网民中的一员,我也依赖着网络,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戒掉网络。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将越来越发达。
但是我还是希望网民们可以放下手机电脑,其实现实并不是像网络一样充斥着各种的负面消息,其实现实还是很美好的。
回归到电影,大概以前卞耀汉总是演独立短篇电影,所以在看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有太多的投资,不过有一些关于网络上对话的特效还是做的不错的。
总体来说三星半。
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不会讲故事。
对于网络社交的这方面讲故事的手法,甚至远远不如动画《无头骑士异闻录》精彩。
《社交恐惧症》很沉闷,作为一部韩语电影,风格偏向纪实,让外国观众看起来更加枯燥,甚至乏味。
如果不是处女座,大概在进度条走到一半的路上就点叉放弃了。
直到电影进行到了三分之二的部分,才迎来了我觉得最精彩的剧情——对于自杀身亡的女主人公闵荷英的性格展示。
闵荷英,被同学表述成给人感觉不舒服的人。
在作品赏析课上,闵荷英把同学的作品,评价得一无是处。
单从闵荷英的言语上,就可以窥见她所评价的作品是多么的狗血无趣,可以说闵荷英的评价并没有错。
但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人很难接受。
于是教授制止了闵荷英的行为。
如果事件发展仅止于此,那还是一段普通的师生交锋。
但紧接着矛盾产生了激化。
闵荷英在众目之下,从教授手中抢回了笔记,阻止了教授复印分法的行为。
师长权威被挑战的教授,立刻对闵荷英做出了惩戒。
失去了上课意义的闵荷英,进行了彻底的报复。
揭露了教授抄袭的真相,并公布于众。
这是一个与网络无关的事件,却最精准反映了闵荷英的性格。
如果让各位读者和观众评价闵荷英和教授,孰对孰错,我想会有大部分人会觉得闵荷英是个疯子。
事实也却是如此。
闵荷英非常疯狂。
《社交恐惧症》就是呈现了闵荷英“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整个过程。
电影开始,一个从军营中出逃的士兵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闵荷英因为出言不逊,在网络上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不满,并被人肉围攻。
引起公愤的闵荷英,被人找到真实姓名和住址,一群网瘾少年决定亲自上门教育她,同时在网络上公开直播。
当众人进入闵荷英家的时候,却发现闵荷英已经上吊身亡了。
但闵荷英的死引起了众人的怀疑,有人觉得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了解到了闵荷英惊人的经历,也怀疑过不同的凶手,引起过更大的误会,最终证实闵荷英确实是自杀。
故事这样讲述,有多少人觉得闵荷英死得活该,有多少人觉得这群网瘾青年倒霉卷入了刑事案件?
如果这样想,那就来看看这群“无辜”被卷入“凶杀案”的年轻人,都做了什么。
在找上闵荷英家门之前,在网络上留下各种豪言壮语。
面对闵荷英的尸体,除了男主人公提出报警之外,其他人无动于衷,甚至只想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打电话抱怨。
看看这些人的言语、行为和面目,再看看闵荷英的话,到底疯狂的是谁?
如果闵荷英是个疯子。
那这群“无辜”的看客,就如同恶魔。
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认为男二极有可能是“凶手”,依然对男二进行了围攻和直播。
男二险些自杀。
而男二也并非清清白白,而是把一切归错于闵荷英,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
这个关于网络社交的故事,到此为止。
就像你我真实生活的世界一样,新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变成旧闻,有太多新的热闹等着人去八卦和围观。
但闵荷英虽然是自杀,就真的没有“凶手”吗?
不,凶手存在。
真凶就是那些找出并公布闵荷英住址的人——以公务员身份便利,利用自身黑客技术,调查出了闵荷英身份,并在网络上公开散布。
在整部电影中,只有一个画面展示了这个极其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他不杀闵荷英,闵荷英却因他而死。
可他会内疚吗?
不会,可能连惶恐、害怕和心虚都没有。
比闵荷英可怕的是这群网瘾青年,比这群青年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嘲讽攻击、肆意发言的人群,而比这群人还要可怕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些观众,看客。
尽管《社交恐惧症》这部电影套着网络社会的外壳,但本质,却无关网络。
电影开始第一个自杀的士兵,死于军营中其他人的蔑视与嘲弄。
第二个自杀的闵荷英,一样如此。
第三个自杀的男二,依然如此。
并且,三人选择的自杀方式都是上吊自缢。
疾病之外的自杀行为并不值得同情,但真正把人推向死亡的是周围看客的言语和眼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八十多年前,迅哥就一针见血指出“看客”的可怕。
在网路匿名的时代,人更容易肆意的发表言论,言论自由是政治正确。
但仔细想一想,用以为不用负责任的言语去攻击本来就没负责的言语,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电影中导演借角色之口对闵荷英的评价,不是偏激,不是疯狂,而是同情。
而我也想借导演之口,劝解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曾经毫不掩饰戾气,放肆评价议论的人,言语之刃是双剑。
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随意转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很吸引人,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已经很久没看过韩国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好年轻的韩国靓仔贡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暴力。
这个故事用了一场直播现杀争起来的矛盾,生动地再现网络矛盾,网络暴力充斥着周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这又会牵扯出水军,论坛等等组织,从网络到现实,从网络性格转化成人性的悲剧,直播了两次的现杀,也是够够的。
一群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现杀直播,用网络语言攻击着发了恶帖的人,人肉出来,去她家直播现场自杀,从而引发了一堆的问题。
直到结局,网络暴力仍然充斥着。
正如我曾经想过的那样,没有一成不变的话题,一场网络暴力后,另一场的丑闻爆发,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那里的时候,而被忽视的网络暴力就成了历史,没人会提及。
然而伤害者永远是伤害者,受伤者还是受伤者。
就像男二一样,被迫退学,改名字,可是前事依旧会被揪出来,再次受到伤害,第二次躲避。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话负上代价,如果一意孤行,我只能告诉你,网络暴力远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黑客的存在也很厉害。
只要有网线的存在,就会侵入摄影头的系统,拔了网线,就有些无能为力。
我当时看到这就想,妹子们玩电脑这也太危险了,明明摄影头都没开,理工科男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摄像头黑了。
如果你喜欢弹幕,中间的那段纯字幕,加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阵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你看不清字幕写地啥,时间很短,正好中了圈套,音乐加上这样的节奏画面,就是为了让你因为电影变得紧张而烦躁。
在网络的环境下,试着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和隐私,尽管这与网络的自由论相悖,但是如果你惹上什么麻烦的话,我想送上一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今天,一位“黑妹子”袁姗姗在TED的演讲视频应该会充斥到大家的眼球里了吧。
即使她如此深情地演讲,也无法阻止还有负面的评论。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拾起了扔了多年的小提琴,也开始了健身,运动让自己变得身心愉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根本没时间在网上过多停留,顾不上网友的围观。
我建议沉迷网络世界的年轻人可以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锻炼身体,当你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想我一样身轻如燕的自如翻滚。
”不要隐藏我们的诚实,倔强地活下去。
人言可畏。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越闲,刷微博的频率越多?
网络打架斗殴的时间就越多?
在这里,你永远打不过一个时间很闲的人,在最后一句问候他全家之后,关掉微博,任他再骂。
如果你继续骂下去,就会陷入死循环,你永远打不过时间很多的人。
尽早结束战斗,不理睬就是了。
自己的事情还翻腾不及,还给别人扯淡给自己赌气,这是自己找烦恼受。
让人言变得可敬。
这也许是个乌托邦的故事,好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一起。
袁姗姗演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OTk1NDMzNg==.html?from=s1.8-1-1.2
电影起因是某个大兵自杀了。
而A女就在网上嘲讽侮辱了死者,结果引发了网民群起而攻之,辱骂扒皮。
结果,A女就自杀了。
当然,自杀的原因其实也没有讲明,但大家就认定了是因为网民的攻击。
于是某几个首当其冲的网民就被JC叔叔约谈了,聊天过程见图。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看了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侮辱诋毁一个死者或者活人,当然都是不应该的。
我的问题是,攻击一个死者,和攻击一个活人,哪个伤害性更大?
看起来,似乎是攻击一个活人更严重,对吗?
因为,死了的人,已经死了,不会再死一次了。
而,活着的人,分分钟可能死一死。。。
当然,也未必是因为那些网上评论,真的去自尽。
但不管如何,事后都会被说是受不了网络舆论的压力而选择自尽的,对吧?
这个对自己的伤害性,其实才是最大的。
看到这一篇文字的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冲着老柳看完了社恐,很庆幸没错过一部优秀的影片。
整部电影以追查闵荷英事件的凶手为主线,节奏紧凑,环环相扣,让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紧张时刻的BGM配得恰到好处,镜头多次特写了人们敲击键盘的手指,对于键盘侠的特征描写得十分到位。
结局虽然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凶手是谁,然而影片中通过多个镜头来对手敲击键盘进行特写,正是将凶手的面貌呈现给大家,闵荷英事件的凶手不仅是他自己,更是所有写恶评的键盘侠。
“网络暴力”这一题材真正贴合了我们的实际生活,键盘侠无处不在,大到上升国家政治,小到某市某地区发生一起事件,在社交网络平台下,我们总能看到有人披着马甲或化身流氓恶言相向或化身正义使者振振有词地批判,这些人可能是与你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甚至就是你自己。
人们以为在这一虚拟世界,就无人认识自己,便开始肆意批判发表言论,释放内心的猛兽,如同影片中永民所说的“反正网上谁都不认识自己”,然而他被黑了账号,泄露了个人信息后,连学校都不敢去上了。
“我们无法理解像他这样的人”,无法理解写恶评的人究竟在想些什么,究竟出于何种目的,究竟遭遇过什么样的经历才写出那样阴暗的文字,可更可怕的是,不知真相的群众用恶言去对抗恶言,最终也将自己变成那样的人,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后果。
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特性几乎都划分得十分清楚,进行直播的阳捷,恶评黑料能手永民以及一群热衷于现杀的键盘侠等,客观来说,他们属于影片中较为鲜明的反面角色,只有志雄一角,说是亲历者,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因为好奇心,因为朋友的煽动,被卷入了这个事件之中。
这样的他,像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怀着梦想去认真学习,努力生活,第一次发表的评论是“如果我当上警察,第一个就要抓你这样的人”,算是恶评吗?
谈不上,更像是一句关于梦想的宣告,我看到的是他的热忱,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足够成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被周围高昂的情绪所煽动。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最最有可能扮演的就是像他这样的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太多的东西,模糊了自己的理念,便跟随着舆论的指向走了。
倘若走的太远,那便再也回不来了。
所幸,志雄没有走的太远,他的结局不算太差,复读考试过了,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影片的高潮是永民自杀阶段,大概观众都会以为永民会成为第二个闵荷英,可是没有,“及时赶到”的阳捷和现杀分队“救”了永民,并现场直播到网上去,然而永民的行为在现杀队和直播观众等眼里却变得做作滑稽,没有关心安慰甚至对他加以讽刺,这使得永民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性。
这个阶段的描述甚至比闵荷英死亡阶段更加残忍,因为在经历后闵荷英事件的人们没有反思自我,没有变得成熟,反而变本加厉,差点制造出第二个“闵荷英事件”。
“至今网上仍有人认为闵荷英是他杀的”结尾这句增添了影片的悲剧效果,因为人们仍无法意识到杀害闵荷英的,并非一样利器,一条绳子或是一个人,而是自己的言论导致了她的自杀行为。
没有意识,则不会反思,更何谈改变。
留一声叹息给影片,留一份警醒给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助力者,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因此,千万,千万告诉自己,人言可畏,三思而后言,也请一定怀着热情去拥抱生活,做一个善良的人啊。
没有太好看
这里面的柳俊烈是你没见过的柳俊烈,而且我知道了一个叫鹭梁津的地方,大大小小的考试院,辅导机构
冷暴力 题材精彩 三星半
要人命的网络暴力
人言可畏,每一个自以为手持真相的人,都把网上捅刀子背后贴纸条当作正义的,但正是这群乌合之众将“孤独者”推向死亡。可笑的是每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人还天真的相信是他杀
谣言猛于虎。
一般,像纪录片
咋这么无聊…看不下去…最后半小时才有趣了起来。关键是明明网暴,怎么起名叫社恐啊?本社恐人有被冒犯到。原本三星,减一星,因为在看《名侦探柯南》第216集,上吊自杀的人没锁门,还设定了洗衣机运转。就不能多抄几集吗?非得逮着一集薅?
搜索升级版,呼吁重视网络暴力,呼吁立法管理,实习网络实名制,呼吁建立合法的网络警察。PS我就是去看柳俊烈的
网络暴行
剧情推进太慢了。
前脸几十分钟太拖沓了。看到结局简直出离愤怒感觉前面白看了几十分钟… 没有觉得柳俊烈的角色有什么出彩的。总之除了题材,没有亮点。
题材不错,现在的网络暴民真的可以杀人
关于网络暴力~其实我只是来看男主的~
五星作为一段时间内的鼓励。希望更多人去观看这部。键盘侠们可观照自身。
柳俊烈真是亮点!层层递进有点意思,不过可以拍得更悬疑。
题材不错,但剧情一般,漏洞比较多,节奏有点慢。社会需要同理心,虽然在网络上可是貌似释放我们的“自由”,但时刻知道,你的言行会影响其他人,当然,希望是好的。
2015.7.10
20221020 13.36-14.17 40分钟左右才看完这部104分钟的7年前的老片。 剧情聚焦SNS网暴 无脑喷就完了。
这种无聊的电影也就棒子国 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