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在央视三套的“影视同期声”节目里听说这部电影的,节目介绍说这是国内第一部有武术指导参与的战争影片,而且还有香港影帝梁家辉和台湾演员刘德凯在其中担任角色。
看片花感觉相当不错,所以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找来看。
昨天终于在eMule上找到了DVDRip,现在也已经观摩完毕,总体感觉,这部片子拍得很不错,值得一看。
战斗场面很惨烈,但是也让人热血沸腾(我看的时候浑身发颤),特效也都不错,不过想回国的日本兵跳进火坑那段是有点假。
梁家辉和刘德凯的戏份其实都很少,加起来也没有几分钟,刘德凯饰演的国民党军长郝梦龄出场过于突兀:出场——战死,没有任何铺垫。
不过,港台演员在这类影片中饰演角色的确是个突破。
日军方面有台词的几乎都是日本演员,另外片中还有一些俄语对白和德语对白,所以看这片子还得配上字幕,下的DVDRip没有带字幕,还特地去射手网找了,虽说是版本对应的字幕,但还是稍微有些延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用的这个MPC播放器无法调节字幕,郁闷。
片里有一个会讲英语和德语的外国女记者,不知道是哪国人(演员是法国人),我不解的是,既然她和朱德都会德语,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德语交流呢,一个说英语,一个说中文,然后让翻译传达,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印象深刻的几处:平型关一仗打下来,居然一个俘虏没抓到,鬼子都是宁死不降啊。
从这一点来看,本片没有去刻意丑化日军(连日军都没有丑化,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说本片在丑化国民党呢?
我实在看不出来。
如果说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就算是在丑化国民党的话,那国民党和共产党还有什么差别?
真可笑!
)。
有一个情节,战场上双方都在拼刺刀,有个断了腿的鬼子爬到一个同样受伤严重的八路军战士面前,从尸堆里捡起一把刺刀举了起来,八路军战士以为要捅他,谁知鬼子竟把刺刀插入自己的胸膛。
日军在拼刺刀前会退子弹,第一次在抗战影片里看到这样的情节,很不解,难道是为了公平决斗?
汗……后来在百度“太行山上”吧看到相关帖子才知道,原来是由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的特型决定的,三八式穿透力强,在大规模白刃战中很容易误伤自己人,另外,日军还认为在白刃战中开枪并不方便(这也是日军配备的轻武器以三八式步枪为主所决定的),进行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很难取得战果。
介于以上两点原因,日军在进行时大规模白刃战之前都会退子弹。
八路军夜袭飞机场,感觉日军飞机可真多啊。
史实是那个飞机场有24架飞机,不过不是朱德特意派人去打的,而是八路军一支部队偶然发现于是就打了下来。
林彪真年轻,29岁当上军长,不知道平型关那一仗时几岁,好像还没有吃豆子的习惯。
阿部归秀被击毙那一段与史实不符。
阿部归秀是在屋子内被炮弹的弹片击中而亡的(炮弹落在院子里),而影片中却是在屋外的空地上。
2005.8.27
片名应该改成《朱德在1937》,因为影片主要树立了朱德高大的形象。
其他人物则表现过少,尤其是战斗中的普通士兵,显得有点扁平。
至于梁家辉扮演的独臂团长,则完全是一种炒作。
对于看电影之前关心的林彪的形象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表现过少。
影片仍然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这一点与传统的抗日影片一脉相承。
不过对于某些国民党军人在抗战中的正面表现也给予应有的评价,比如卫立煌和郝梦龄。
对于日本军人,也没有过于脸谱化,只是接近尾声处日军杀死被共军俘虏的本国士兵的那场戏有点做作。
战争场面还是《大决战》的水平,并没有之前传说的那么好,跟美国大片中的战争场面还是有很大差距。
电脑特技做得很假,不说也罢。
影片的节奏有点仓促,感觉整部片子在一场场战斗之间方面缺乏一条主线,很多仗不知道是为什么打的。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旋律影片,拍成这样就算不错了。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对中国来说特殊的时刻来观看它,心中的滋味却非比寻常,复杂更甚。
5月12日下午2时许,当时的我们正挤在白城,烈日烤着柏油路,也考验着我们期待迎接圣火的心,两个小时后,迎来的是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来去得太快,我还来不及按下快门定格它。
可是也正是在那时,四川的中国同胞,所遭受的,天灾亲人分离的惨剧,却让我们的心一紧,悲痛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看《太行山上》,有的部分要不自觉捂嘴捂眼才能应对的。
献血四溅,肉沫横飞,生命这么轻易,只要一秒一枪,就炸得粉碎,夺去所有人的盼望。
我看他把插在自己身体里的刀向前一推给鬼子,只剩下了的左手继续做的事就是拿枪再战。
我看到了满山遍野,尸首横躺,有的我看不清脸,我叫不上名字。
可是我知道,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一颗中国心。
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祖国来说,是承受太多的时刻。
天灾地难人祸疾疫,所有类别的惨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中国人,一同承受。
可是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强,因为一战一战我们都顶过去了,还要用最美的笑容来迎接8月的奥林匹克之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
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
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
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每到灾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更要坚强。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坚强,是可以一代一代,很诚恳地延续下去的。
70年前也是日本人的手枪对着我外公,威胁做为船长的他开那辆满载日军军火的轮船驶进中国的心脏。
我外公坚毅地说不,整艘船上的中国人坚毅地说不,没有一个人低头,没有一个人妥协。
纵使生命对于一颗子弹来说,弹指一挥间。
70年过去,这种感动与精神同在,生生不息。
虽然我外公已离去,可是当我觉得软弱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坚强勇敢执着,再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未来。
一轮红日初升,漫山阳光鲜红,血的颜色,就是我们未曾改变的,中国心。
要想抗战胜利,一要靠毛泽东思想,二要靠共产党领导下的6个师。
人家老蒋早就说以空间换时间,你逼着人家打,人家打了你回过头来说中国不具备正面抗战的实力,昧良心也算了,自己打自己嘴巴嘛!
敢于承认历史是一个政权的良心与气度。
郝夢齡,本片唯一的亮点。
只想送它四个字——邯郸学步。
别人的没学来,自己原来怎么走的都忘了。
想做中国的好莱坞大片?
想做中国的经典二战片?
可惜,那钱白花了。
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管有多少黑暗,也不管有多少转弯,总会看见曙光。
由于对眼前、对当下的珍惜用心,才能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不管有多少黑暗,也不管有多少转弯,总会看到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
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
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
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我本来对《太行山上》这样的片子是不太感兴趣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味道太浓,基本上偏离了电影固有的轨道,还有一个原因,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类型片,类似的电影看一部就够了,因为全部都大同小异。
不过经不起路过影院的几张大海报的诱惑,几经犹豫还是进去看了,看完后出来,无所谓失望也无所谓不失望,基本和我的预测一样,一句话,就那么回事。
买票的时候我注意了一下放映时间,一天放两场,都在五楼的一个厅,时间是早上十点半一场,下午三点半一场——够少的,这个影院大约有二十个左右的放映厅。
我看的是下午场,很冷清,加上我约有不到十个人,由此我基本上也算理解了影院的安排。
应该说影院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有海报,还有片花,还随票赠送饮料,看《七剑》和《史密斯夫妇》都没这待遇。
票十五元一张,估计电影院提前计算亏本了。
言归正传,还是说电影吧。
这个电影拍得相当一般。
人物塑造——没有,朱德还是那个老总,八路还是那些八路,国军还是那些国军,鬼子还是那些鬼子,都是老一套,都是在中国电影里展现了很多年的现成东西。
唯一的微调,可能是表现了国军抗战的一面,不过早在八六年就有《血战台儿庄》了。
故事情节——没有,还是老一套,流水帐,敌人来,我军打,敌人凶,我军狠,唯一的微调,可能是更多地表现了我军的牺牲,还有,鬼子也不那么愚蠢了。
特技——飞机飞来飞去,炸药炸来炸去,人跑来跑去,刀砍来砍去。
说实话,战争场面单调而血腥,而且更强调血腥的一面,在这方面比好莱坞做得要更加彻底,但却只是一味地表现血腥,根本缺乏意境,导演对战争理解的误区在战争场面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缺乏必要的含蓄,根本不理解真正的战争与电影上的战争的差异,根本不懂得用电影语言来表现战争。
不说意识形态问题了。
就事论事,假的东西太多,朱德完全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其实在《大决战》及一系列的主旋律影片里,对领袖人物的表现就已经没有了这种庸俗的完美主义,在这一点上,这个电影退步十分明显。
除朱德外我军的其他人物苍白无力,根本不成其为人物,仅仅是一些符号。
日军方面更是乏善可陈,而且借日军将领之口说什么“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得太行者得天下”,显得十分滑稽。
倒是国军的几个人物有些出彩的地方,比如朱怀冰,虽然很明显是一个被丑化的角色,但表演上还是有些特点的。
至于郝梦龄,出来太短,根本还来不及形成性格。
卫立煌完全是个摆设,没有任何的特点,和八路谈判的时候,居然说“我知道我方是毫无道理的。
”可能吗?
一个国军上将和八路军谈判,一上来先承认自己毫无道理,假得太没有逻辑性了吧?
他是来谈判的还是来认错的?
这个电影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退步,战争场面的处理上远远不及《大决战》,尽管十年前没有现在的电脑特技,但《大决战》单就战争场面来说,几乎是无懈可击的,而就人物塑造来说,上百个形象,从领袖到士兵,无不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对国民党的将领的表现十分到位。
更早一些,《血战台儿庄》,虽然那时候没有巨大资金的投入,但整个电影拍得气势磅礴,同样是抗战题材,《血战台儿庄》对战争的处理就比《太行山上》含蓄得多,细节也丰富得多。
比如孙连仲把银元发到敢死队手上,敢死队员面面相觑,一个队员说“长官,我们命都不要了,要大洋干什么。
”说完,默默地走向前线。
还有当台儿庄危机到来的时候,电影没有直接表现日军的凶狠和战事的残酷,而是表现了师长池峰城为了表明自己决死抵抗的决心,命令炸掉河上唯一的浮桥以断绝撤退之路。
最后的尸山血海,是用相对静态的一个长镜头来展示的,而不是直接地表现血腥的屠杀过程,而一个日军军官捡起一个死去的日军士兵紧握在手里的妻子的照片沉思不语,也从反面体现了战争的非理性。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一个国军老兵在战斗间隙用树叶吹响《绣荷包》,悠扬的音乐伴随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其意象的反差有非常强的震撼效果。
而《太行山上》呢?
细节粗糙,情节简陋,只是满足于用特技和人海战术来追求视觉效果,中间出来不过三分钟左右的梁家辉,更是莫名其妙,无头无尾,这个过程也假得可以,在和日军肉博的时候,居然通信员好整以暇地来报告上级的命令,旁边两三米处就在拼刺刀,梁家辉居然和通信员几问几答还感慨一番。
另外说一句,梁家辉的出现实在是大败笔,完全是武侠电影的套路,和情节的发展根本无关,多此一举。
看完的感觉,用韦小宝的话说,叫这个电影“败笔太多,胜笔几乎没有”,不但远不如《大决战》和《血战台儿庄》,也不如几年前的《七七事变》,甚至也不如同类题材的《浴血太行》,在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我可以理解,但导演实在没有明白地体会抗战这段历史,也不懂该如何将这段历史用电影语言加以描述,我只能说,可惜了这个好题材。
中国要真正用文化的语言来缅怀抗战,还需假以时日。
这个电影如果说真是大片,那也是一个跛脚的大片,不看也罢。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on-mountain-of-tai-hang25.html太行山上 (2005)太行山上 (2005)本片获得2005年第25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红军接受改编成为八路军后,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故事。
电影故事如流水账一般,将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表现出来:平型关大捷、炸毁阳明堡机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击毙阿部规秀,反击国民党军队,等等。
总而言之,本片讲述了神勇的八路军在山西太行山的丰功伟绩。
本片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电影主题无非是表现八路军的神勇以及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并揭露出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的真面目。
简而言之,共产党就是比国民党好!
比国民党强!
但是,我这个正在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普通观众,却一眼看出了本片的荒唐之处——虚构历史。
本片剧情与《一寸山河一寸血》大相径庭!
在国民党眼里,平型关战役根本称不上“大捷”,只不过是林彪带领部队的偷袭而已。
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的真面目谁也无法知道了。
但是可以肯定,本片讲述的不是历史,而是共产党的宣教内容,宣传的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如果真得相信剧情的话,就上当了。
本片剧情上的漏洞多多,比如丑化国民党军队、美化日军,等等。
最搞笑的是,八路军在片中英勇神武,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党军队,全部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好像八路军一场战斗都没输过似地。
本片真神了!
影片拍摄方面在中国来说可以称作“大片”了。
大规模的且人山人海的战斗、数码特效,以及各种跳跃的视角,使得本片非常具有好莱坞动作电影的特质。
只不过本片拍摄的比较粗糙,细节上做的没有好莱坞精致。
电影中的服装、布景也符合历史,尤其是国民党军队的军服与日军军服,非常符合那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其他方面就比较平庸了。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歌颂党、歌颂毛泽东的情节还是拍得非常完美的,尤其是朱德讲话时的腔调,具有很强的凝重感。
这样的电影如果给孩子们看的话,他们真的会信以为真。
演员表演非常脸谱化,无话可说。
只有阎锡山的扮演者徐光明有一点点人性化,其他人个个都像伟人,国民党军官也是如此。
此外,梁家辉和刘德凯在本片出场了几分钟,打了一回酱油。
只是他们出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死得太快了——几分钟就被日本人干掉了。
最后还要说一下李幼斌扮演的朱怀冰,几分钟他就演活了这个反面人物,可见李幼斌演技还是很精湛的。
尤其是与李幼斌在《惊涛骇浪》中的表演比较,可见他亦正亦邪,是一个演技派。
总结一下。
本片是一部有悖于历史的主旋律电影,获得金鸡奖可以理解。
但相信本片的内容,就太不应该了。
序列:0823Tai.Hang.Shan.Shang.2005.PDVDRip.XviD.iNT-PP2012-05-30
主旋律影片是应该有主旋律影片的样子的。
宣传分为几步走,最高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一定要照顾到,中层领导上令下达的优异指挥一定要顾及到,底层群众的淳朴配合一定要嘉奖到。
关于电影语言上形而上的宣传工作,观众还是可以予以理解和不太苛求的,趣味性历史性公正性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元素可以忽略不计。
本片非常中规中矩的用巍峨的群山作为开场,朱德和他的坐骑小分队也相应踏风而来,仰拍的权威感不置可否的立刻跟上,这个开头具有我党特色具有政府情怀,是一个很好很正面的开篇。
很快,战争开始。
站在心理意识的角度,这时的大场景再大也只是一套暖场运动,后半段的战争部分一定会更加精彩并且电影高潮也一定会在后半段激昂出现。
这就是导演给群众的惊喜,最高潮的部分在观众没有入戏的情况下悄然消逝了。
这还是一个电影节奏问题。
撇开节奏和架构,本片还是有些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屈一指就是声音。
演员的声音很不错,游击队就有游击队的憨劲,山西人还带有一丝丝地道口音,朱德的英语也很实际化;音效也不错,日本人的日本音,单独蹦出来对于整体场景的背景说明无疑是有帮助的;最佳配乐,该上扬的时刻绝不手软,该悲伤的时候立刻悲伤,只不过音乐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只可以做到50%,另外的50%差到导演那里。
开篇的一场绝地站,到了最后出现近身肉搏现象。
作为一名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严重缺乏的老百姓,我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拍到日本军人主动卸下枪子的镜头并毫无解释。
在杨顾问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当年之所以日本人肯和我军近身肉搏是因为他们的步枪穿透力很强,近身射击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方军人,所以才会在近身搏斗中放弃枪支。
可是这场肉搏战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宣扬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不畏艰险?
感情基调还没有培养出来,立刻和日本军厮杀并且双方状况都很惨烈,你伤一十我伤半百大家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努力和一样的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国别的问题有些隐隐下降取而代之的人类大同意识有些上涌。
每一个人都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培养而又需要有家庭承担,无意义的牺牲抑或有意义的牺牲都显示出人生命的脆弱和毫无把握。
这样的安排不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疑问。
关于请到明星就会大特写这点,还是要以整体电影节奏为基准。
先说那位值得佩服的虎将“刘德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要为了冲破什么封锁线也不知道冲破之后会怎样只管冲破就好了,于是亲自上阵并且发表了一个临别感言,最后的倒地姿势也很艺术与永恒,因为分镜头给时间过长了。
其实关于刘德凯这里还好,毕竟是为了展示国民党也不是只有卖国贼国民党也有爱国之士,卖命就卖命好了,给个特写花点时间在喊口号和被枪击上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关于那位耍大刀的,就让人耐人寻味了。
依然杨顾问赞助了我无知的历史空白,此君是参照原型塑造并且在耍大刀之后还被封为将军。
当然,我军也需要这样奋战的典型出来展示我八路军风采,可是厮杀的太久左一刀右一刀又太神化,最后那柄带有红布的大刀当然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代表符号,红色革命在我心。
可是请梁家辉这么一个大角来演这么一个小战士,就要思考了,给的镜头多但是决不能破坏整体进展,像此片这样又是脸部特写又是肉搏精神最后还有一个雾蒙蒙展示坚毅表情的中景别10秒持续,功用之一就是立刻带领人们走出电影来到梁家辉的演绎世界。
影片后半部都在无数的决策中,中外交流中,小打小闹中渡过,由无数的小故事小情节独立完成。
2个小时的电影就这样提前在前45分钟中结束了。
节奏的失调,以及脱离常理的电影叙述结构,使得再棒的音乐也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除却节奏,几个插播有些小小的不解。
关于那位外国友人,为什么拍到最后硬生生拍出暗恋与被暗恋的猥琐情怀?
关于那段非常有表现力值得扩散的纳鞋底部分,可是为什么要找来美国朋友作为旁观者然后在中西对答不顺畅时终止了这场本应该很有感染力的片段,留下美国朋友好像理解可是却又不可信的笑容?
还有若干,总体来讲,细碎的东西太多可又串不起来,像一套自助晚餐,观众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取好了。
其实本片的战斗场面投入不少,可是除却第一场大规模之后,剩下的都是小面积短时间灯光极暗下草草了事。
我们拍电影一定要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
有的时候大家非常鄙视好莱坞那一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圆满收场的思维定式。
可是拍摄一些主旋律影片时,不添加这些模块是打动不了观看者之心的。
开场的大调度换为小战争,着重刻画几位英雄并先后牺牲,花时间刻画老百姓平静生活继而被打断,讲结尾处的展示朱德爱护将领的小故事都搬到影片中部,形成一个坚厚的腰椎。
一切准备妥当,当英雄牺牲生活不再人心满满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战斗就请来吧,因为观众已经做好准备已经可以和导演共情了。
于是这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刻画我军将领生猛无比却又智慧无边的纪念佳作。
可惜的事,瘦小的小半截经不起肥大的上半截的考验,有形的倒了下去。
节奏的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是个需要严重思考的问题,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有的时候会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中国电影充满教化寓意的功用又是什么。
电影应该不只是一个拿来娱乐的手段,当然也应该不是枪毙掉人们无聊生活的一种有力工具,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复杂体吗?
但是电影是可以唤起人们意识,并且改变人们思想的无形中的武器,在保证了上座率之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关于电影本身故事的话题,于是电影的导向性以及电影的基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被引导的知道些什么,我们需要被电影感染的立场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电影终究是为了群众服务的一种以娱乐为手段的商业行为,可是电影也是一种可以改变思想判断的辅佐工具,这种强烈的导向性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好社会角色。
如果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知名也没有那么的震撼,还好,市场的快速流动可以慢慢抹杀不正确性,可是如果又是一部好片子又是一部立场很模糊导向很迷茫的片子呢?
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制作人了。
这部电影看了五六遍了,以前真的挺讨厌战争片的,但是这部影片让我改变了想法。太好看了。五星电影。。。
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 挺进抗日前线 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重温了这段震惊中外的战斗历史 在那段历史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 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新时代八股文,烟火特技有进步。
军训。。
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那时候都不知道剧情是什么都被逼着写什么观后感,后怕。。。
其实更适合直接拍成电视剧,整个影片更像个流水账作业。
纯当笑话看
很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实属一般吧。国产的电脑特技仍嫌幼稚
据拍摄人员说,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尊重历史。悲哀啊,现在的中国!6分
摄影相当不错啊,很多镜头效果挺棒的,特效也很不错,不炫技,想不到华龙公司这么厉害。剧情上总体不错,有些地方挺说教,而且深入刻画不够
电影季活动上看的。自己对历史政治不敏感,只看懂了大概的主线,将领们一谈论战术细节我就开小差,不过还是努力认真的看完了。好难得看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电影。有人说梁家辉一出来就成了武侠片,我笑了。这种片子不好做,需要太多专业背景知识,演员的投入一不小心就被说假。章翻译有点意思。
情节散漫,全景式展现不成翻成一锅粥。最可恶的是歪曲历史,肆意诋毁正面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允许乃们这么窃取的么?毕竟图心破,图奶衣服。
主角是朱德,其他人是陪衬,民兵长矛队比豹女的Q技能厉害多了,一插一个准
相比以前的战争题材电影,有不小的进步。
高三的时候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看的。还有那个诺言:再静不下心来,就去太行山上葬了自己!!!!!现在也是!!!
……一部抗战片里突然出现了梁家辉和刘德凯……其惊悚程度可想而知……里面把中国伟大的抗日军民刻画得像超人一样……
除了梁家辉别的都是屎
主旋律的抗日片子比较喜欢
头一次见到主旋律片子里头有日本人比八路还要顽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