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慌妈妈
საშიში დედა,慌心女作家(港),在手臂上写作的女人(台),Sashishi deda,Scary Mother
导演:安娜·乌鲁沙泽
主演:娜塔·墨文耐兹,拉马兹·约塞利亚尼,迪米特里·塔提什维利,阿福坦迪尔·马哈拉泽,阿纳斯塔西娅·尚图拉雅
类型:电影地区:格鲁吉亚,爱沙尼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年份:2017
简介:玛娜娜,一个50岁的家庭主妇,挣扎于一个两难困境中——她不得不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多年来难以自抑的写作热情之间作出选择。最终她决定跟随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为此在精神与肉体上都做出了牺牲。详细 >
典型的表达过度吧,剧情支撑不起表达欲,影片所表达的关键点都在故事之下,得怎样的情感巧合才能够足以揣摩创作者的意图。#2018BJIFF#
处女作尽心而略生涩。我也同意,诸如红蓝颜色对比、黑色矩形等意象,以及卒章显志的对话,不必过于直白。
她张开翅膀没有变成美丽的鸟而是蝙蝠。她只剩惊慌。
创作恐惧。是源于想象力,还是在照搬我的人生,或是别人的人生?
概念比较浅薄,好在完成得不错。
太煎熬了。
其实主题和《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一样,一个女性逃离家庭选择自我生活的过程,中途却总是被家庭所羁绊以及斗争。与此类似的还有现实里那位自驾出游的苏敏阿姨,都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抗争……3.5
元虚构佳作,随时可能却从未滑入恐怖片的池沼,从取景、构图、表演到极为难得的正弦波配乐,处处是拿捏到位并一以贯之的微妙雅致,深得我心。完全的自我表达是一个绝对概念,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存在。陷入这种追求意味着绝对自由的反噬。很想去那座贯通两幢大楼的天桥上行走,感受那真切的超现实。
是丈夫脑中离经叛道的妻子,是子女眼中荒诞不经的母亲,是书商口中下流低俗的写手,是父亲心中缺乏想象的作家。她是天才不是疯子,是主妇不是野兽,母亲上吊只是杜撰,背上白毛纯属虚构。瓷砖上有她看到的场景,手臂上有她迸发的文字,传说中有她追寻的怪物,房间里有她创作的故事,只有她不属于现实。
“PYIFF”《惊慌妈妈》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甚至不像是一部处女作,但前半部分的铺垫和表达现象的时间较长,使得一直在小城之春看片子的我感觉有些困,最后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能够抓住观众的内心。
这部电影也许讲述了有关创作的许多真相。它需要逆反、背叛、纵容、创伤和天分,以及与之相应的种种代价。但同时它会暴露这一切,哪些疯狂是必要的,又有哪些是过度或含混不清的。也可以用它展示的这个框架来看待这部电影本身,有过誉之嫌。
看的第一部格鲁吉亚电影。女主角演绎非常到位,每个皱纹里都藏着微表情。深色压抑的色调下,故事在寒冷的公寓和小镇展开。格鲁吉亚文字很有意思,mark研究一下。
四星半,17年10月31日,平遥
缺乏爱和关注,把女人变成了怪物。manana说她在梦里看到一个黑色的长方形,将她吸入,困住她,恰巧这个方块变成助听器出现在她爸爸的脖子上。manana的某些镜头让我想起了我妈妈,我心里非常难过。
很惊艳的处女作,把创作过程中的幻灭与恍惚plus身为母亲的焦虑(又加上童年阴影真的有点多了…)得到神奇的氛围;虽然大量用台词营造氛围确实不够高招,但氛围整体是完整而吸引人的。配合公寓与城市神奇的空间关系以及漫游城市的段落,摄影做得特别好;表演也很好。
看得一度抬不起眼睛,和困意搏斗了大半场,结束的时候特别后悔,就应该闭眼睡觉啊,能睡多好啊。
七分吧,看完第一件事先搜索了格鲁吉亚到底在哪里,可能是文化隔阂太深了,整个故事背景都让我无法理解,有种与21世纪格格不入的闭塞,我觉得女主根本不需要所谓一间自己的房间,相反整个社会都好像被困在了一间奇怪的房间,前半段真的糟透了所有人都让我想揪住衣领质问是不是有病,但是我太喜欢最后一段女主和翻译家父亲的对手戏了,前面令人难以理解的一小时都在此刻得到了释然
女性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
从父亲到丈夫对女性创作空间的侵蚀,被厌弃的家庭生活又反过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养料。破败的长桥连接着不想回的家和临时寄居的书店,冷漠又无力。
令人惊艳的处女作。对摄影考究的片子毫不吝惜好感。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营造出疏离感。女主就是那种典型的女作家式利落干枯look,她恐惧的或许是意识到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缺席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