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当做悬疑推理片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悬疑根本就不是主旋律,也不够出彩,基本就是罗生门的形式、非常嫌疑犯和一级恐惧的套路,bug百出不说,最后也没什么惊艳的反转,不到7分说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结束后再回头看一遍,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在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低能和敷衍,几乎贯穿了全片,我想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吧。
首先说说悬疑中的bug,最大的漏洞就是想把作家往高智商犯罪上引导,结果发现作家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赌运气上。
首先用自己写在书里的手法来杀妻本身就是个憨憨,书都畅销了大哥,你敢赌办案人员没读过你的作品、关联不起来案情,此为牛逼一;现场换鞋,赌玛雅不会发现老公鞋掉包了,此为牛逼二;赌玛雅为了掩盖偷情不说实话,将主动权交出去,此为牛逼三;赌警察不会排查律师社会关系、不会地毯式搜寻到妻子的手机,此为牛逼四;整部剧都在为作家逃脱制裁创造巧合,甚至连一开始翻车,作家可以不死不伤,也是巧合。
一个高智商罪犯会用翻车这一招来把命交给命运吗?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作家非常熟悉印度警方的办案效率,那么有几处就有了基石,同时也变现的在反映影片的主题:执法人员的散漫、不专业和低能。
我们从案发顺序来看,一开始小警察坦贝就在很不专业的当着嫌犯面说不专业的话(妻子遇害95%凶手都是丈夫),然后在一堆警察的眼皮底下,作家凭着一个无厘头的尿遁就能逃脱,影片开头警察在追嫌犯时,各种拙劣表现,最后居然被车门干趴下。
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一个杀人嫌疑犯跑进闹市区,对市民构成极大威胁),警察居然能在车里睡着,下着瓢泼大雨而不知,犯案现场直接用被害者家的东西泡茶(还吐槽没有小豆蔻),无论何时何地办案永远都在吃着各种零食,现场搜寻连凶器、附近的垃圾桶这些基本操作都做不到。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那个督察(应该类似警长)说,真不如去银行当个文员,周末还能休息,其实已经在点题了。
片中的男主角看似缜密、聪明,且比其他警察有责任心,但实则不过是数落两句,最后也会跟着喝茶,也会跟着吃点心,整个推理也都想当然之,最后并不像被高智商耍了,完全是自己智商下线。
其实这件案子放在中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罪犯百分之一千不会逃脱。
第一很多痕迹学就能推翻他的证词,但这方面感觉印度警方的水平真的不咋地;其次排查关系这一块,律师和作家妻子的联系根本不可能查不到,三天时间足够了,很简单,手机找不到不要紧,拉一遍妻子的最近通讯清单甚至短信还原,都是分分钟的事儿,而且手机不可能找不到,2017年了,都有定位的;最后就是法医了,有没有过量服药他的回答是不可能,理由居然是他数过了药丸没有少!
请问您是法医吗?
是医生吗?
不会是事业编以外雇请过来的临时工吧?
也许印度警察,就是这样。
印度的悬疑电影也很不错,之前看了钢琴师啊这类的印度电影,知道他们很善于反转,今天看了这部剧,又是一部还不错的片子。
故事有凶手的刻意手段,也有一个个巧合形成了这个故事的反转和悬念。
虽然有些地方有漏洞,但是也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尤其是最后凶手嚣张的给警察打电话说明真相并且离开了这个国家成功脱逃,也算是惊到我了。
天作谜案 (2017)6.72017 / 印度 / 悬疑 惊悚 / 阿沛·乔普拉 / 施坦·马洛萨 索娜什·辛哈
反转片这个电影非常让人联想到调音师看不见的客人这三个片子调音师在反转片里已经被我封神了因为好笑节奏快全程无尿点看不见的客人应该是三个电影里最早的非常不错细节做的非常好不过我看的时候就知道是反转剧差不多就知道是谁了观看体验感不是很好天作确实开始不知道是反转但是只要看到正题就也知道了和看不见的客人有点像(当然我不会说太像了🤨)好在剧情非常不错后面鞋子的地方真的是高光时刻估计很多人都能分析出来当然我已经跟着剧情走了上飞机拖鞋的时候才意识到前面做了铺垫结局也特别好因为我感觉我和警察一样发现的都太晚了确确实实跟着导演走了哈哈哈哈感觉这个电影好像没有那两个电影成本高啊哈哈哈哈对还想起一个也类似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一个导演没人吐槽吗?
1、一个车祸受伤的人,为什么要爬到一栋住宅的3楼某住户家去求救?
说不认识这家主人?
为什么不能拍摄谢卡尔的家就在路边一栋屋里,稍微合乎情理一点会死吗?
2、两个保安换岗时间是20:00,拉肚子的是后一个保安,这谢卡尔19:30回家和情夫发生冲突,几分钟后出门,前一个保安没看见?
24:00左右谢卡尔回来,后一个保安就算拉肚子没看见他人回来,他开回来的车子就露天停着你也看不见吗?
3、凯瑟琳从小到大每天都吃的药,重量突然增加了3倍,感觉不到吗?
这种治疗心脏病的药,过量服用反而会诱发心脏病,法医竟然不知道?
4、检验科这法医笃定凯瑟琳的死因必然不是过量服药,竟然仅仅是因为他数了药瓶里剩余胶囊的颗数和购买日期相符,有人补放了几颗进去不行吗?
5、他连药瓶里剩余胶囊的颗数都数清楚了,都没发现这胶囊的重量是正常的3倍?
6、依据电影叙述的真相,小说家用钝器砸死了谢卡尔,上有小说家的指纹,却没有情夫的指纹,小说家还说自己也是被情夫用那玩意砸晕的,他这睁着眼睛说瞎话,和客观证据全是矛盾,怎么就成功洗脱嫌疑了?
7、德夫最后通知同事,和机场方面沟通,禁止这趟航班起飞,被小说家一个电话打过来,沾沾自喜的坦白自己杀人的经过,这德夫他妈的听的津津有味,同事打过来的电话都不接了,最后飞机没有被拦停把嫌犯放跑了?
还有太多都懒得写了,之所以花时间写这些,是因为气不过评论里竟然还有人评价说,大家觉得这部戏拍的不好,因为站位不够高,这电影的主题不是说案子,说的是社会现象、政治生态的问题?
呸!
装腔作势,哗众取宠
《天作谜案》故事创意来源于1965年的好莱坞电影《Signpost to Murder》,1969年Yash Chopra(担任导演)和B. R. Chopra(担任制片人)两兄弟翻拍成印度电影《天作谜案》,2017年B. R. Chopra的孙子Abhay Chopra翻拍了爷爷的《天作谜案》。
1965年和1969年的这两部电影资源不好找,尤其是中文字幕不好找,看个2017年的电影也不错。
这就是翻拍的价值之一:让人们发现以前好看的电影。
在某平台上看了电影剪辑,迫不及待地找来原片看。
不得不说,剪辑版剪出了所有精华,不看原片也不会有遗憾。
是冲着反转去的,可感觉每次反转都那么草率那么敷衍。
作家编的那个故事,听着太假了吧。
一个是家里忽然被陌生人闯入的独自在家的女人,一个是刚刚逃离警察抓捕的嫌疑犯,担心自己的性命比较重要吧,还搞什么色诱;还没有彻底逃离印度之前,作家干嘛告诉警长实情?
我还以为,警长会被误导航班号,所以才没抓到人,没想到连这点小心机都省了。
诚然,时间有限,巧合众多,可怎么看情节还是有点粗糙。
最后,警长会怎么了结这个案子呢?
继续关着玛雅还是放了她?
对案件本身的一些分析和自己的见解,欢迎指正。
(纯个人观点) 故事梗概就不在此赘述了,直接进入分析。
完全剧透,慎入。
故事以警察追捕一个逃跑的灰衣男子作为开场白,并以发现一具尸体拉开序幕。
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点晕头转向,一会儿是男主(名字太长,后文直接简称为男主)的回忆,一会儿又是女主玛雅(后文简称玛雅)的回忆,其中还穿插着各种旁人的证词以及零散的线索,初看感觉就是一锅放了太多佐料的鲜汤,浑浊不堪。
不过我们现在把每段证词都拆分开,再按照人重新组合,就能暂时得到以下清晰脉络: 首先是男主的陈词: 男主是一名英国籍的印度作家,为了让身为出版社总裁妻子好好休息,没有让她参加自己七点半的新书发布会。
之后回家,他发现妻子倒地身亡,于是报了警。
在警察准备带他回警局问话时,他因害怕而逃跑。
逃跑途中撞车受伤,不得已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求救,而正巧就是玛雅家。
在此期间玛雅得知了他是在逃嫌犯,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赶走了上门服务的保洁,还主动给他包扎伤口,甚至暗送秋波,并且还和半路上门的情夫上演了一出好戏,冒充她丈夫来把杀害其丈夫(后文简称律师)的罪名嫁祸给他。
等他被砸晕后醒来,警察已经团团包围。
再者是玛雅的证词: 玛雅独自在家时男主突然闯入,并且劫持了她赶走上门来的保洁和情夫;在她家里翻找东西,还一直询问她有没有上锁的柜子;玛雅在电视里知晓他是在逃嫌犯后,趁给男主倒酒的时候偷拿了手电筒并假借上厕所的名义向街上路人求救;无果只能趁机逃跑,结果跑得太慢又被男主拽回去;扭打中遇到回家的律师,并且趁着律师与男主对峙时跑出去求救,等警察到现场时,男主一脸懵逼站在一旁,而律师已经凉凉。
双方各执一词,结论矛盾,那么判断至少有一人说了谎。
现在来整理下穿插其中的一些间接证据。
1、男主新出版的书中原型父亲的证词。
老父亲告诉警长男主为了让书大卖而将自己女儿的名字曝光,使得所有人都知道了女儿被强奸的事,舆论逼得女儿自杀的事。
(在此可窥见男主人品) 2、值班的保安的证词。
第一个保安称自己在七点半看到玛雅丈夫回家,之后他八点换班交接给下一个保安,下一个保安(带着狗的人)在开头出现时已经交代了自己因吃坏肚子一直在厕所,虽然说之后律师没有再出门,但是显然他的证词存疑——他甚至都没看到男主跑上楼。
(丈夫初次现身时间确认) 3、目击者的证词。
一对夫妻正巧在男主下榻的酒店对面拍到了男主与妻子发生口角的场景,之后妻子就遇害了,之前的陈述中男主也没有坦白事发当日与妻子争吵的事,男主由此嫌疑大大增加。
4、情夫的证词。
情夫交代自己七点多在玛雅家长与其丈夫发生口角,并被丈夫推倒撞坏玻璃茶几。
丈夫离开后他也离开了,但放心不下,在电话联系不上玛雅后回到玛雅家却被拒之门外,无奈只能离开。
但因为最初谎称了自己未到过事发现场以及和玛雅的真实关系,因此嫌疑无法洗清。
同时,也增加了玛雅的嫌疑。
5、特殊事件,也是关键定论证据。
案发当日晚上11点开始下雨。
根据保安的证词,律师七点半回家,警长由此推断:如果如玛雅所言,那么丈夫最后在12点回家,那时必定已经下雨,所以鞋子上不可能没有泥巴;反之,丈夫如果7点半回来后再没有出去过,那么杀害律师的人就是玛雅和情夫。
(吐槽一下:首先不说丈夫有没有进屋先擦鞋的习惯,怎么看这个公寓也算比较高级,难道门口没有铺路,到处都是烂泥地?
难道警长下车踩到了烂泥地,玛雅丈夫就一定是跟他踩在同一块地上么?
这片区域没有一块干净的地吗?!
) 你要说这个案件用确凿的证据来定罪,确实没有。
警长最后的证据也经不起推敲,但就目前警方掌握的证据来看,这是个合乎情理的最佳定论。
首先就作案动机来看,男主在警方面前目前没有作案动机,而玛雅因为偷情被律师发现,因此动机明显,嫌疑最大。
另外根据现场证物,坐实情夫与律师发生肢体冲突(现场留有情夫的血迹),所以在最后男主没有坦白前,警方的定论合情合理。
如果硬要用证据来进行硬核分析的话: 首先,男主和情夫都出现在现场,而且都与死者或者彼此之间发生过肢体冲突,指纹和血迹都留在现场;再者,通过伤口推断出打死律师的凶手跟律师差不多高,最多只能排除玛雅没直接动手,而男主和情夫都有可能(对,就是这么巧合,被害人和嫌犯的身高都差不多);即使警方发现了律师与男主的利害关系,也只是证明了他有充足的犯罪动机;最后,我看很多人说男主谎称自己被设计砸晕,检测下现场那个沾有血迹的凶器上有没有他的血迹不就行了么?
且不说男主本身车祸带伤,在现场留有血迹属于正常;砸他的凶器和杀害律师的凶器未必就是同一物体,而且男主是那种考虑到天气因素造成的重要证物销毁的人,这种细节说不定他早已考虑到并且伪造好了。
不过警方的调查确实比较粗糙,比如男主的行为存在着比较大的疑点,首先他在逃跑后,按照他的说法求助于玛雅是凑巧,那么问题来了:他当时翻车受伤,对于一个受伤的人在陌生地方求助,率先向底楼住户求助是首选,何况从现场看一层住户不止一家。
而玛雅家显然起码在二楼以上(而且是走楼梯的那种),正常情况下为了及早获救都会选择就近,而男主却偏偏跑到楼上去求助,显然有违常理。
另外根据男主自己所言,是看到妻子手机上与律师的短信才发现两人联合要告发他,但男主之后非常顺畅地找到了律师家,他是怎么知道律师住处的?
如果按照他的熟悉程度,双方必定之前常有来往,然而作为律师妻子的玛雅并不认识他,这一点很难自圆其说。
有人可能觉得最后男主解释自己和律师互换鞋子这个有点强行,这个点我觉得没问题,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埋了伏笔——男主在讯问室里脱鞋揉脚,显然是穿的鞋磨脚,要么鞋是新买的要么就穿的根本不是自己的鞋,与最后他与律师换鞋构成呼应。
我倒觉得最后警长被妻子的话点醒去二次查证也是过渡比较牵强,有强行反转之嫌。
还有很多评论觉得警方在查案过程中操作缺乏专业性,我们看的又不是CSI,连警长都自嘲说印度警察在案件发生后一周才会启动调查,在这点上无须较真;而且在没有决定性证据,谁都嫌疑的情况下,就看谁的故事讲得圆满。
警长说,每个人都说得一口好故事,显然男主的故事讲得最出色,所以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另外,其中一些细节什么装灯管,扔卷筒纸,或者是警长与妻子的对话,还有警长和男主说自己弟弟的故事等等,我觉得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深意,可能只是为了丰富故事剧情,或者只是带有误导向的叙事诡计而已。
在此我也不想做过度解读了。
这桩案件本身,就是一个谜。
only god knows what happened。
很多人是不是在沾沾自喜自己发现了剧情的BUG?
很多人是不是洋洋得意自己早早看出了男主的谎言?
但是你们忽略本片最大的伏笔:这是印度警察,这不是CSI,也不是Bones, 这是只有一个二层小楼的印度地方警局。
所以男主说过: 你们对真相毫无兴趣。
而这个片子本事讨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两个案件,社会,妇女权益,基层政府。
编剧以调侃的语气说出的却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反转,一次又一次的反转,直到你认为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还要再给你来一个反转,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真的把悬疑片的反转路子用到了极致。
最后结尾的时候,作家堂而皇之的离开印度,再也不受法律制裁,这或许只有国外的电影才能这么设置结尾。
依稀记得《一个母亲的复仇》最后也被迫改了结局,这就是我们的电影审查制度的要求。
电影里有一个问题,那位一直在状告作家的老父亲,他很理智,他的出现其实也是整个故事可以终极反转的核心要素,可是导演却是在警探查案的初期让他出现以下,后面就彻底断了这条线,这个人物和线索的设置似乎有点小瑕疵,没有真正起到它应该有的效果和作用。
这里面还有个点非常令人动容,那就是影片其实深刻揭露了印度警察系统的腐败和无能。
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的核心内容,但你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无形中就了解了这些,这很难得。
《天作凶杀案》:没有爱情、没有歌舞、没有开挂,简直就是印度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同样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它并没有特别离奇或是不可思议的案情。
有趣的是,在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主角是在律师的有意诱导下,不断变换着口供以图打赢官司,故事着力于刻画的是人性的阴暗面,而《天作凶杀案》则是两个嫌疑犯在互相指正,互相拆穿中,交替更改着口供,以求洗脱嫌疑,故事更看重的是逻辑与推理。
此外,影片在情节的细节方面做的也非常巧妙。
两个嫌疑犯每一轮口供,都是对同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进行详细复述,两人的口供在大框架和主线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却有一些小变化。
这就导致嫌疑人的身份在受害人和凶手之间来回互换,让人看着非常过瘾,而与此同时,两名嫌疑人的口供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是毫无破绽,这又让人觉得非常烧脑,大脑会跟着电影的情节与思路来思考,到底谁才是凶手?
至于本片中的两个嫌疑犯的饰演者是“马洛萨”和“辛哈”,一对俊男美女。
虽然两人明明有颜值,但实际靠的都是演技征服了观众。
总体而言:《天作凶杀案》是比较出彩的悬疑犯罪类型片,片中故事全程烧脑,情节紧凑,一次次反转,一次次解密,似乎都在意料之外却都合乎情理之中。
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悬念控制极佳,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就如同“罗生门”一般让人难辨真假,是部剧情悬念重重考验脑力的佳作。
天作谜案:作为悬疑推理片,已经相当硬核了,基本没有出现硬伤,诡计做得几乎天衣无缝。
还不错,但是有陈思成味儿是咋回事,陈思成是不是看过◔‸◔?
看过《看不见的客人》又知道是反转剧就猜得七七八八了,不唱歌跳舞的印度片还不错。
可以了 大氛围还行的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终于看到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了,结尾反转不错,只是有点急....
6.5,三哥真跟电影里一样破案的吗
尽量多次反转了,但显然还是逻辑有误。最大bug在于这么尽职尽责追查真相的警察,竟然查不到死亡律师和男主的关系,以至于觉得男主没有谋杀动机?律师受男主妻子所雇,除了最后一条可能已被男主删除的短信,两人之间此前就没有任何邮件电话短信来往?查看死者最后若干联系人难道不是起码常识?去手机营业厅调一下俩位死者手机记录就知道了啊。有空听罗生门的讲述,却不注意起码的实物实证,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了
没有歌舞升平,挺好。。虽然也是悬疑反转,但确实没有看不见的客人更震撼。
本来前面悬疑做的不错,但揭秘部分感觉很弱。其实罪案电影里换鞋神马的有点难以信服,大家鞋码这么巧一致吗?作家书那么烂,突然现实版犯罪故事编的这么好?关于杀律师,作家这么冷静,短时间就编出完美犯罪还及时换了鞋?警察大哥看起来很有经验和判断力,事实证明很鸡肋啊!印度警察阻止飞机起飞这么落后吗?不应该是几个电话搞定吗?作家给警察电话太嘚瑟了吧,那时飞机没起飞完全可能被扣,而且其实这种起飞也能拦下来吧,除非故意放水。
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竟然有點小驚喜,比如逍遙法外結局好評,比如配樂使用的頻率沒那麼高,比如能夠看到幾張有魅力的印度新面孔。不過電影的敘事節奏有問題,中段顯得拖沓冗長,劇本層面,懸念反轉過分依賴對話審問,證據不足且推理太弱,自殺女孩父親一角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原本是可以讓案件更加撲朔迷離的存在,純粹作為功能性NPC有些浪費了。
标记不看
纯粹推理的悬疑片也很就没有看到了,拍的还行,有些闪回切的比较生硬,但是不影响整体观赏性。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不是案件本身推理的趣味性,而是感觉印度大部分的警察真的很蠢。
·法医让德夫模拟钝器打击那段拍得有问题吧,德夫说了,可能是个矮子在死者坐着时下手的,法医说角度会不同你自己试,然后德夫用同一个身高敲了两个高矮不一的模型(应该是两个高度分别敲两个模型)…… ·所以自杀女孩的老爸就再也没出现了?
感觉为了悬疑而悬疑,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以至于最后的反转并没有很震撼。
羡慕印度没有金盾影视中心,允许写没那么正确的东西:警察不一定伟光正,凶手可以逃之夭夭,善恶到头未必有报,法网恢恢,终有一漏。
中规中矩的悬疑推理片,但是中间审问环节不够紧凑激烈,结局很好,躲开了常规的坏人有恶报的结局。不过,印度能拍出这样小格局的悬疑片,还是很难得的。
还可以
三星半 原本以为只是印度对罗生门的复刻,结果结局来了个出乎预料之外的正不压邪大反转。
又一部打破传统刻板印象的印度片,工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