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第341话《玛丽女王》——权力的游戏,人性的暗黑今天,教授为大家推荐一部历史佳片。
影片《玛丽女王》于12月7日在美首映。
影片根据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居伊的历史传记《我的心是我的:玛丽一世的一生》所拍摄。
影片真实的还原了玛丽一世在世时,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权利之争。
悲剧的人生只不过是权力的一场游戏,人性的黑暗才是本片真正的主旨。
玛丽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唯一幸存的婚生子女。
父亲去世后,仅有六天大的玛丽继承了王位。
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法兰西度过的,而苏格兰则由摄政统治。
1558年,玛丽嫁给了法兰西王储弗朗索瓦。
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兰西王位,是为弗朗索瓦二世,玛丽也一度成为法兰西王后,直至丈夫在1560年12月去世。
玛丽在寡居后返回苏格兰。
回到苏格兰的玛丽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苏格兰女王。
当时的英格兰由玛丽的表姑伊丽莎白一世统治。
玛丽和伊丽莎白二人表面友好,但实际上二人为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统治权明争暗斗。
女王可以选择结婚。
但在男权社会一旦结婚,女王很容易会把权力的宝座让给国王。
伊丽莎白一世选择不结婚,一辈子死守权力到死(另一方面原因是自己不能生育)。
相比之下,玛丽一世选择结婚生子,试图借儿子巩固自己的权力。
玛丽的第二位丈夫是自己的表弟,亨利·斯图亚特,一位英格兰贵族。
玛丽真的爱斯图亚特吗?
当然不爱,玛丽仅仅要借助一位贵族的精子来产子,从此巩固自己的权力。
军臣表面上辅佐玛丽,实际上想要玛丽成为傀儡,试图自己权控苏格兰。
另一方面,伯斯维尔伯爵也想和玛丽结婚,成为苏格兰国王。
伯斯维尔伯爵直接干脆地把玛丽的第二任丈夫杀死,然后再强迫玛丽嫁给自己。
反对派再借机说玛丽是结婚三次的荡妇,逼迫玛丽退位,将王位让给玛丽和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只有一岁的儿子,即詹姆士一世。
流亡的玛丽跑到英格兰,寻求表姑伊丽莎白一世的帮助。
伊丽莎白一世先用谎言将玛丽留下,然后软禁,最后处决。
伊丽莎白一世吸取玛丽的经验教训,一辈子没结婚,没有子女,独揽大权。
讽刺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只能将王位传给玛丽的儿子,詹姆斯一世。
詹姆斯一世成为了苏格兰及英格兰的国王,直至驾崩。
亲情、爱情在权力面前,都早已变得一文不值。
人性的暗黑,权力的欲望,导演了一幕幕的历史悲剧。
如果你喜欢《都铎王朝》,喜欢《权力的游戏》,本片不容错过。
祝大家周中愉快,稍后再为大家推荐一部暗黑佳片。
作为一个从高中起就因为美剧而开始了解这段历史的剧迷,这段电影好多情节都非常戳中我的心窝啊。
虽然电影的故事性确实有点弱,但真心觉得这部电影的受众不是对这对表姐妹的历史不太了解的观众,而是那些对这段故事一直有所了解和关注并且津津乐道德朋友们。
我是在高中时因为看了《风中的女王》(妥妥的玛丽苏言情剧哇,只不过时代换到16世纪了,焦点集中在玛丽在法国的时期)而入坑这段历史,后来又看了些相关的纪录片以及杂志,补了玛丽回苏格兰后的统治时期的历史。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把玛丽人生中几个重要事件还原的相当精彩(当然可能略有改编),所以故事性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啦,而且每当进行到一个历史事件冲突点的时候让我非常激动,事实证明还原度相当高。
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也没觉得疲劳。
虽然在影片中伊丽莎白戏份略少,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能被这个人物强大的内心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伊丽莎白的历史我也了解了一些,但是就如电影里说的,历史展现地更多的是她如男人一样决策统治的一面,虽然对于内心世界的评论和记载也有,但相比较玛丽这种据记载热情似火的历史人物就清冷了许多。
回到影片中,英国女王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柔软;斯图尔特在一场场叛乱和动荡中的步履维艰都完美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里,观众从人的情感视角来认识两位女王,而不再如历史纪录片一样仅仅从历史人物这样一个抽象又冰冷的角度被现代人分析和审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一:两个女王会面的片段是的对话真的有种世界上唯一相知相惜的两个人不得不站在对立端的对立和谐感,氤氲的水汽和飘动的布帘暗示着他们之间的试探和犹疑,绝妙。
二:玛丽被行刑时伊丽莎白念得那封信和她站在雪地里仰面哭泣。
承认这里真戳我泪点,不知道是演员演技太好还是我对这段故事浏览太多遍导致共情太强。
最后的最后,大大推荐服道化和场景,极度的还原的画面让我看着看着有一种在欣赏那个时期的油画的感觉。
有好几次看到一群议员围着一个人签名的场景,那个中央蜡烛做光源的感觉和我看过的画简直一模一样呀!
因为造型高度还原,一开始带着现代审美去看还有点不适应,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两位女王都美翻了,我已经沉迷他们的美色无法自拔了(对,哪怕是伊丽莎白后期面目全非了,我依然觉得她浑身上下魅力四射!
)看豆瓣评分不算高,建议大家补点历史然后食用,电影真的满满的诚意,观影体验非常好啦😄
罗南的眼神真的很灵动很聪明,罗比可塑性也好强,但是服装设计…可能和现在的审美有些差距。
两位老婆演的玛丽女王,预告片打着双女王撕逼的幌子,但是完全不是,以至于没有看明白它到底要讲个什么东西,尤其我还对于中世纪胡子拉碴的众多男性完全脸盲以至于看到结尾都不知道谁是谁,在讲什么混乱无章的剧情。
不过,在男权政治中心生了孩子的玛丽成了“whore”进而被废黜,而无婚无子的伊丽莎白一世显然活得更长🤫
两个女王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男性的世界,一个不婚理智,一个恋爱脑感情化,想想武则天和慈禧吧,不强悍不会计谋的耿直女是做不了女王的。
不是宿命,是自己不够强而被男人们牵着鼻子往坑里跳,没有铁腕就只能听凭自己任人宰割。
只有女人懂得女人,却又何苦相逼相杀?
纵然不是出于本心,也双手染上鲜血。
看了《玛丽女王》西尔莎罗南,我喜欢的年轻女星,饰演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信天主教。
顺便说一句,这个玛丽不是因为残酷屠戮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的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
血腥玛丽是之前的,她曾经囚禁妹妹伊丽莎白,她死后,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成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小丑女饰演的伊丽莎白·都铎,英格兰女王,即是伊丽莎白一世。
因为血统不正,是私生女,受到表侄女玛丽·斯图亚特的威胁,后来囚禁了玛丽20年,最后处死了她。
玛丽被砍头的时候第一斧子居然没砍断,又砍了一刀,可谓非常惨了,悲情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是玛丽·斯图亚特的表姑妈,血腥玛丽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
关系很乱没办法,欧洲王室就是亲戚互相结婚,名字又就那么几个,又都叫queen。
两个女王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王后和白王后,总是要砍人头的红王后,原型就是血腥玛丽,也或许是把两个玛丽合一了。
白王后是伊丽莎白一世。
因为美国是新教国度,美国电影里新教是虔诚洁净、朴素正直的正义一方,是新生的蓬勃力量。
而天主教则是老欧洲的淫靡堕落、保守顽固,是没落的反派。
伊丽莎白一世在历史上是胜利者,电影里往往把她塑造为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不向世俗婚姻和政治联姻妥协。
又有情夫,把男人玩弄鼓掌的女权先锋,是站在她的一边叙述的。
而玛丽则是冥顽不化的保守势力代表,痴肥愚蠢,没有头脑。
或者把她表现为陈腐落后的可怜虫,脑子转不过弯的殉教者,可怜的小女人。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伊丽莎白女王》就把伊丽莎白一世塑造成一代明君,英明神武,周旋于各国之间,不得不终身独身,操纵那些对她和王位有野心的男人,而不被他们操纵。
率领英国舰队大败西班牙,一举开创日不落帝国。
也不乏女性的善良温柔,杀玛丽是出于不得已,自己也很悲伤,君王的无奈云云。
这个电影倒过来了,玛丽成了天性自由、思想开明、政治正确的新女性,纯真善良,享受爱欲,追求女人的幸福,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独立自主。
她的女仆也是多种肤色的,还有个基佬男仆。
她甚至轻易原谅了男仆和丈夫搞基,因为“你遵照自己的内心”,完全是个现代的自由开放腐女。
也许有点太任性小妞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以自我为中心。
伊丽莎白成了个压抑扭曲、保守顽固的老女人,为了权力牺牲自我的政治动物,活在规矩教条里,没有个人幸福可言。
还长了一脸天花,丑陋吓人,头发也掉光了,戴假发,要靠白粉掩盖。
这是对新教伦理的批判么?
或许只是小妞要革命的傲娇,总之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
影片戏说成分极大,英格兰大使居然是黑人,还有女王老公和意大利人搞基,嘉玛陈饰演的华裔女仆,显然和真实历史差别过大,像是披着古装的新时代小妞电影,伯德小姐变成伯德女王。
我认为,饰演伊丽莎白的玛格特·罗比演的更好,饰演一个不讨喜的角色难度更大。
还有,据传,伊丽莎白一世能活过天花,是因为宫廷御医采用了中医的方法——发汗。
当时女王感染天花,西医药物一筹莫展之际,御医准备铤而走险,运用中国传来的办法,让她裹着被子烤火发汗,结果真的治愈了。
实乃我中医神威的历史佐证。
如果没有中医,女王就死了,就不会有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就没有日不落帝国和殖民扩张,就没有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想多了。
因为两位女王的战争被拍过无数次,实在拍不出新意了,所以就只能这样了。
和奥斯卡提名电影《宠儿》有相似处,都是非常戏说的历史,过于现代化,女人战争,给女性看的。
还有,乔·阿尔文又又又饰演一个可有可无的男花瓶,怯懦的小白脸,他在《宠儿》里也是这样。
我可以保证比IMDB上全,因为我把油管上几乎所有的访谈都看完了……只限几个主演的,分不太清楚的胡子群臣的访谈就没怎么看了。。。
电影本身可能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的实现得不行。
尤其和《宠儿》这种极度风格化的宫廷片同场竞技,太板正(但是史实又太controversial),舞台剧范儿太足了也是短板,感觉导演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发挥她的特长。
考虑到现在England的梅姨和Scotland的first minister,Nicola Strugeon也都是女性,这部“双女王”的电影放到这个context里还蛮有趣的。
最近看Nicola在twi上谈要是上次公投,苏格兰成功独立了,现在就该和欧盟其他国家一起讨论英国脱欧的事情,嗯……确实让这部电影更有趣了一点。
btw电影在苏格兰首映的时候,Nicola也出席了,她的point是“这部电影证明苏格兰的风景非常适合拍电影”。
(再btw虽然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能产出全产业需要的演员和技术人员,但是苏格兰居然没有一个studio,挣不了好莱坞外包拍片的钱,也是遗憾)1 最大的八卦当然就是Saoirsa(祝她今天25岁生日快乐)和Lowden演完这片走到了一起,演过苏格兰女王的罗南妹子迅速融合进了苏格兰人的圈子,连带把自己的爱尔兰好朋友,在片子里演她的四个Mary之一的Eileen O‘Higgins也带进了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以下简称苏格兰艺校)的圈子里,twi,ins,tumblr上有不少他们一起玩的照片。
小两口好像一直很稳定,下次Saoirsa上Ellen秀,可能不会说自己不会date了。
2 老邓每次访谈都狂夸罗南,说他们拍那段借gay的sperm生子的戏(比较耸动的事实),罗南劲儿特别大(毕竟karate黑带,演过杀手的人),把他胸口拍青了一大片,酸痛了好几天。
他们的船戏都是编舞给排练的。
可能媒体被禁止提关于他们俩关系的问题,就一堆人问船戏。
罗南的回答是“我们互相照顾啊,我拍过很多船戏,但是以前的都感觉像某种运动,这次的跟以往的都完全不一样……”(嗯……)然后老邓说“完全不尴尬,罗南太勇敢无畏了,她引领了全程”。
对了,他们还有claddah对戒,老邓被提到和罗南相关的问题就会下意识地搓小手指上的戒指……3 James Mcardle的飘飘长发是片场一景,“我是片场女王!
”不过罗南说最大牌的是她的马,根本不听她的。
4 片中演小两口儿子James一世的Andy Rothney是老邓的好基友,ins上有好多他们的小视频,传说中的strange ginger man,也是苏格兰皇家艺校毕业的。
5 罗比以前拍戏从来不排练,但是Josie很热爱排练,她第一次觉得排练这么好玩。
6 罗南拍戏期间和她的mary们组了文艺复兴辣妹组合7 罗南签这部电影的时候18岁,拍的时候已经23了。
中间换过导演和编剧的人选,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是因为罗南来的,Josie还给罗比写了一封信劝她。
8 罗比和罗南同时提名奥斯卡的时候,本片制片非常激动。
9 历史上玛丽女王曾经给伊丽莎白女王写信,说达恩利勋爵是她见过的身材比例最好的long man,后来伊丽莎白都在信里称呼他long lad……大概写到这里,想到新的再来写。
看完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主演的这部姑侄撕逼大战的英国宫廷剧:《玛丽女王》,剧情太玛丽苏太狗血了,这部电影证明了英国被称为“大腐国”简直是由来已久自上而下基腐起来的,女王的男闺蜜和女王的老公搞到了一起,哈哈哈哈,简直了!
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的颜值还是很能打的,杰克劳登也是标准的英伦帅哥,唯独男二乔阿尔文简直丑哭了,长了一张很丧很颓的脸,辣眼睛!
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的亨利八世一生妻妾众多,风花雪月的同时却也直接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也因为他产生了后来改变英国历史的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女王,也才有了后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荣耀!
讽刺的是现如今英国人却要臣服于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人的脚下,唯美国马首是瞻,多么讽刺而又残忍的事实,更加可悲的是现如今还有好多英国人依然活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
所以说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讲求什么长幼尊卑,先来后到,谁的实力更胜一筹谁就是爷,大国博弈实力交锋,输者和弱势一方只能当孙子,成王败寇,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的宣言!
杰克·劳登和乔·阿尔文太帅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气场强大,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之风,欧美的年轻演员,演技确实扎实。
为了不受政治婚姻的束缚,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伊丽莎白将自己奉献给了王位,她有遗憾,也会去羡慕,嫉妒玛丽。
玛丽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为了收回王位,两人互相博弈,斗智斗勇,也很精彩。
男人远比女人要残忍,女王一旦结婚,不仅要面临丈夫争权的风险,还要面临生子之后,有了继承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的隐患,从权力的巅峰到阶下囚,也不过顷刻之间,两人的结局也是鲜明的对比。
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The throne has made me so.
论起好莱坞的天才女演员,一定绕不过西尔莎·罗南。
她还不到25岁,却已经演了15年戏,提名过3次奥斯卡,说她是这世界上演技最好的90后女演员之一也不为过。
但前有提名去年奥斯卡影后的《伯德小姐》,后有和梅姨、艾玛·沃森一起出演的明年大热门影片《小妇人》,罗南今年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玛丽女王》则显得有些尴尬。
被媒体和大众抱有极大期待的《玛丽女王》在上映之后口碑并不佳,IMDB评分6.4,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2%,豆瓣更是跌破及格线,只有5.9分。
IMDB
烂番茄
豆瓣在奖项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今年的奥斯卡上,表演奖项提名颗粒无收,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两项装修奖。
和同“宫斗”类型的《宠儿》一比相形见绌,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玛丽女王》成为如此这般呢?
《玛丽女王》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的表妹妹玛丽一直居于法国,但18岁那年返回苏格兰亲政。
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担心她也可能夺取英格兰王权。
两个女人就政治、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争议展开了角逐,两人虽有亲戚关系,却始终没有见过面,通过战争、谈判等手段竞争了数年。
本片的导演乔希·罗克是第一次指导电影,虽然女性电影由女性导演来指导会更加细腻,但乔希·罗克作为导演的经验实在是不足。
她此前一直是戏剧导演,虽然履历相当漂亮,但戏剧和电影本质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玛丽女王》过于浪漫和解构了,它几乎是假定观众都了解16世纪英国的王室纷争以及朝代更迭,在已经对玛丽和伊丽莎白有了详尽的了解之下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
这种自信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灾难,在历史传记片的框架之下,极大的弱化了背景铺垫和时代推力,单纯的将人物作为刻画重点。
但问题是缺乏背景和来源的人物又极其单薄,时间顺序混乱,主线故事松散,令影片变得平庸甚至是尴尬。
导演所想深入讨论的内核全部趋于结论,不论是天赋和结局的因果论,还是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挣扎生存展现,全部都流于表面了。
如果你恰好不了解这段背景,那么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都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更不用说探讨动机了。
历史传记片的基础功能应该是帮助观众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给观众设置门槛。
再者,《玛丽女王》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来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并不成功。
《宠儿》里的三个角色,一个入围奥斯卡女主,两个入围女配,靠的就是三个女人之间相互利用、伤害、相爱所带来的悲怆感和戏谑感。
它在政治斗争中直面了女性天生所带着的软弱、冷漠以及嫉妒心,角色的特质被时代的洪流推动向前,身不由已却又合情合理。
但也没有彻底将其变成后宫甄嬛传,还是将人物放在了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每个人物的转变都和大环境的变化相辅相成。
而《玛丽女王》中玛丽和伊丽莎白作为双女主,却没有这种张力。
两个处在权力顶端却身不由己的女性彼此斗争,但同时相互依赖,这本该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却呈现的没有那么浓烈。
罗南只展现出来的自己不屈、坚毅的一面,却没诠释出玛丽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国家、儿子、婚姻面前,罗南的表现还是稚嫩。
玛格特·罗比则好一些,在偏执和疯狂这些负面情绪的演绎上还算出色,可缺乏其他方面的展现,还是使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更像是个疯子。
玛歌特自述角色时认为“两人之间有一种姐妹情,彼此相爱,但这种爱又非常复杂,因为彼此的生存都威胁到了对方,”她解释说,“这是这两位角色间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复杂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她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
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她即位后,可以说,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玛丽女王》中,这些人格特质均没有得到任何展现,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被抽真空了,两个女性的爱与恨变得非常私人和情绪化,配合众多高度凝练化的台词,整部电影太像是导演所拿手的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男友乔·阿尔文恰好参演了《宠儿》和《玛丽女王》两部戏,而且角色都是女王背后的男人,虽然角色有点雷同,但演的还不错。
《玛丽女王》因为双女主戏份的失衡反而使得身边人的戏不错,外网有评论说玛丽身边的侍女一角色如果片方好好公关一下的话说不定还能捞个女配,也足见主角表演方面的不足。
电影最好的方面已经在奖项上获得了反馈,双女主戏虽不出色,但服化道的确精良。
玛丽刚到苏格兰时,服装非常干净纯洁,然后随着故事越来越黑暗,暗色调也逐渐在服装上蔓延开来。
故事本身没有带来的严肃感和华丽感借由着服化弥补了一些,我看完之后倒真是很想拥有一件华丽的大裙子。
一群粉丝喷我 然后出来确实她没有一个提名 。。。。。。。。。。。。。。。。。。。。。。。。。。。。。。。。。。。。。。。。。。。。。。。。。。??。。。。。。。。。。?????。。。。。。。。。。。。。。。。。。
感觉这片子就是一截一截的……然后没过瘾呢,就完事儿了???也没看出来两个女人之间斗法,反而是一直传递惺惺相惜的意味。罗南妹子真不错~Elizabeth对这个远方的妹妹是不是太温柔了@_@...
在苏格兰被万众敬仰的玛丽女王被塑造成一个作死不偿命,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公主癌晚期患者。倒是同期的英格兰女王倒是被塑造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政治啊政治……
女王气质真好,很漂亮又说不上,剧情就是普通的宫廷斗争
和宠儿两场连看得出的结论:好演员确实是能拯救平庸无聊剧作的,罗南的吸引力可以让我忽略掉电影很多缺点,撇开没头没尾的历史呈现和过分注重多样性的选角,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女王历史和脱欧背景拍女性叙述史,讲得是女性被压垮和边缘化的命运,哪怕是女王也不例外。所以她们相遇时的场景会让我觉得分外动人,一个被操控却自以为可以挣脱的女性遇上一个甘于被操控深知无法逃脱的女性,两种丰富纯粹的female subjectivity的碰撞,那一刻就够了。
任性的戏说,和《宠儿》还蛮像,巧的是都有个阿文来演没毛用的小白脸。
為什麼這麼難看啊 我都很迷惑。這麼好的服化道 這麼認真的演員 美麗的蘇格蘭風景。為什麼會這麼無聊 如此沒有戲劇感???
3.5 舞台剧导演生拔起来拍史诗片,还是差点意思。Ronan口音下功夫了,Margot演得更好,可惜电影是从玛丽女王的角度,弱化了伊丽莎白一世。这段历史的确值得一拍再拍,最终两人棺墓都在西敏寺,相距不过十几米。还是挺喜欢最后双女王对峙的那场戏,就像台词所说,普天之下,只有一位女王才能理解另一位女王。
7/10.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苏格兰女王,被伊丽莎白一世在伦敦软禁了18年,最后被砍了头。本片讲的是在她逃到英格兰以前的事。性格决定命运,她仗着有英格兰的继承权便高调起来,高傲,强硬,不知让步,不懂妥协,宗教信仰不合是一回事,最关键是她不懂政治,而且看男人的眼光也不行,你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政权终身未嫁啊。不知道是字幕的问题,还是本身拍得一般,反正我看的挺困难的,去查了机翻的百度百科才大概捋顺了那段历史。电影的剪辑也有问题,一段段的过场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显得很仓促。好在这两位我很喜欢的90后女演员在表演上是非常出色的,稍微弥补了剧情剪辑上的不足。
略失望,情节不流畅,男配特点不鲜明分不清。对双女王的女性地位挖掘很细致,但是太陷入细节就彻底牺牲了历史大事件的壮阔,也把数量甚重的群像刻画压缩成了脸谱。尤其对教派斗争着墨很少,这原本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化妆师跟女主有仇?画的这么丑
双罗传里罗南确实少了些气场,倒是罗比举手抬足间尽有风采…但是电影实在不好看…
As am I,Alone。
好像罗南妹子因为演这部,和老邓好了……为这个八卦加一星吧……摄影和服化还挺好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化妆我也能接受),但是舞台剧导演的电影还是真的不太行,剧情完全重写历史也可以,但是拍得实在不咋样。。。
笑死,不要和gay做姐妹,会睡你老公。 ps槽点有些多。堂堂荣光女王年华正好,搞成这鬼样,玛丽一副年少over confident的小笨蛋drama一堆堆,谈恋爱的时候是真实情侣上线了吗,我直接出戏… 这片亮点就是撮合了罗南和老邓 美丽的gemmachen也是很没必要
故事很差,而且整体压抑。这其实是一段大英历史上很精彩的一段历史,也许更适合拍一部英剧;所以就电影来说可能过于聚焦两个女王本身了。不过罗南和罗比两位90后当家花旦演技甚是精彩,两个小时一闪而过,值!
直接去wikipedia看女王本人简介好了 真的拍的很松散 人物的矛盾性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Margot的Queen of England和罗南的Queen of Scotland像是两个时空一样虽然罗南演技还能撑一下 但也没有很惊艳
被男人觊觎权力、被男人摆布甚至侵犯,玛丽所遭受的背叛与她高贵的品性相去甚远,最后走投无路,遭到拒绝后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气节,痛斥伊丽莎白。
作为历史片是比绝代艳后更加糟糕的存在,因为比起后者本片还涉及了大量的政治戏,这种戏份用好就是给角色的发展和交错提供了极好的舞台,用不好就是本片这种片中大量配角绝对的功能化甚至中途毫无交待就消失,比如John Knox基本只负责反对女主,比如Lord Darnley只负责篡权,在儿子被暗杀时依然毫无作为。导演似乎只关心玛丽皇后(和绝代艳后一样,巧的是后者也叫玛丽),她想做的是从现代人的眼光去探讨的一个女性统治者的女性特征,无论是片中启用黑人演员去担任内阁大臣,还是对跨性别者的宽容与怜悯,这都是20年前不可能呈现的演绎。然而由于配角的缺失, 人物行为的所有直接动机都是如流水账交待,于是观众就只能看见她重复地在作死的路上昂首前进,堪比龙妈和朱高煦。讽刺的是,玛丽皇后对阵伊丽莎白唯一的胜子,还是靠着侍女色诱大使换来的情报
绝对女性主义视角。一时间真没认出脱下冰刀鞋的罗比姐姐,但一眼就认出了在宠儿中也过场的乔弟,也许这类女王戏中最适合这样气质的软萌弱男形象。
五星推荐。Ronan和Margot演技爆棚,特别是Ronan妹子,每个眼神都是戏真心不是夸张。即使这不是情节和电影表达最完美的形式,但是确实是有野心的一次尝试。两个女王有很多平行时间的对比,格外让人动容。觉得两人见面有点画蛇添足,感觉是为了表现两人冲突而刻意设置的。两位女王在特殊的历史时刻,catholic 和新教的冲突、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冲突、女王和chambers的冲突。感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