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电影故事情节和我的生活太像了,导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
生活对于儿女角度的我来讲就像一滩烂泥。
读高二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邻居之间的纷争离开了家。
到现在算下来有十年了。
这十年间我站在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向右,家里祖父祖母逐渐老去、生病、手术,再有其他长辈离世,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仿佛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缺席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
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
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
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分早熟帮这个家庭挣钱,承担家务。
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也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恨。
大儿子怕重蹈覆辙努力工作赚钱出人头地,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
幸福的家庭其实不多,孩子和父母的血亲关系,都是牵扯的爱。
多少被遗弃的孩子长大寻亲,多少对父母恨意满满的孩子却是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
在一段父母子女关系中,孩子的地位太弱势。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
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来一句,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真的很难想象这是朋友们口中那个好人说出来的,这么自私的话。
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
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鹅竟然买了这部。
看点是斋藤工自导自演,演父亲的是利利·弗兰克——亲情名作《东京塔》的原著作者,以及主题曲我已经单曲循环过了。
画面色调偏黄,自带lomo。
开篇漫长的殡仪馆和火葬场场景,比较……晦气。
母亲以及小儿子回忆部分塑造了好赌成性,欠债不还的父亲。
但是仍然有打棒球的美好回忆,小儿子反复打棒球铭记父亲。
大儿子台词都很少。
好吧,他忙着在导演。
叙事顺序是插叙。
主线是追悼会,开头插妻儿的回忆,影片演到43分钟才开始仪式。
然后是宾客回忆父亲出走13年之间的故事——这才进入主题。
开始反转,宾客们都表示父亲这个人很好很好,列举他做的众多好事。
这期间儿子儿媳三人几乎不说话,只做表情。
佐藤二朗演的宾客充当追悼活动主持人。
最后两个儿子总结陈词,重新认识父亲。
父亲遗体火化,儿子重新开始生活。
本来这个结构还挺讨巧,亲子故事也很容易拍得感人。
但是这故事没打动我,我觉得过于刻意。
父亲是个大好人这个反转不合理。
曾经朝夕相处多于13年的母亲和大儿子不可能不知道父亲实际上是什么人。
如果父亲是出走期间转变的话,本来应该重回家庭扛起重任。
比起小儿子对父亲怀念又怨恨,大儿子逃避,母亲的态度多少有点诡异。
好吧,难道一个大好人抛妻弃子13年很合理?
或许原著会顺畅点,还有不错的叙事技巧。
作为70分钟的影片,令人疑惑的内容太多了,这个故事站不住脚。
13年里,除了辛苦活着之外,母子三人应该最想亲口问一下父亲,这13年究竟你去哪了?
当初为何要一走了之?
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完整部剧,但到结尾也没有答案。
母子三人都没有机会亲口问这个问题,父亲也没有机会说一句“抱歉”。
是遗憾,背后是13年的怨恨。
恨的是为什么抛弃三人,留下母亲独自辛苦拉扯大2个孩子。
哥哥用工作忘记父亲,弟弟用棒球回忆父亲。
母亲白天送报纸,晚上陪酒,扮演父亲角色陪小儿子打棒球。
母子真的能做到原谅吗?
这不堪的童年经历和十三年怨恨,在一场葬礼上得到了解脱。
与其说,这13年父亲靠做好事救赎自己。
不如说是让家人释怀。
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都抱着疑惑和怨恨的母子三人,在心灵上得到解脱,毕竟恨一个人13年,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父亲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父亲。
做任何事情也偿还不了孩子缺失的童年轨迹和父爱。
原谅不原谅,根本不重要了。
镜头最后,不会抽烟的母亲拿着父亲13年前留下的半包烟,坐在阳台抽了起来。
那一刻,母亲是真的放下了吧。
对斋藤工这个适合演闷骚男的演员刮目相看。
这部仅70分钟的影片敢于聚焦葬礼、火葬这样的敏感议题本就是莫大的勇气,更何况他还能把葬礼拍得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职业参加葬礼卖哭人士的演绎,在最需要庄重的场合体验人的悲喜交加,真是有趣。
中川雅也真的适合演穷困但有趣的父亲呀,他在失败中透露着深情。
母亲那一段白天送报纸,晚上可能去陪酒的戏,也好棒!
关于家庭的日本电影往往在简单中渗透出深沉的情感,润物细无声。
2017上海电影节,一部叫做《空白的十三年》的电影首映,不少观众为之落泪。
或许这注定是一部冷门片,但它触动人心的力量是真切的。
电影展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家庭。
父亲对两个儿子漠不关心,还是个赌徒,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消失于茫茫人海。
母亲一人担负起所有重负,送报站街,被车撞倒了也不敢休息,匆匆化妆推开家门去赚钱,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都没有。
永远缺席的父亲,一直奔波的母亲。
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抵触。
父亲消失的13年后,孩子们长大成人。
大儿子已经不会和家人表达感情,在职场拼搏只为了不要像爸爸一样。
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放弃了棒球梦,做了运钞车司机,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的父亲角色,看的简直让人心怀仇恨。
但是时间流逝13年,父亲再次出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患绝症。
在女朋友的劝告下,小儿子不情不愿地去见了一面变得瘦骨嶙峋的父亲。
在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让双方不愿多走出一步。
给父亲留了一包烟后,小儿子头也不回地离去。
记忆闪回,我们看到了从前父子两打棒球其乐融融的场面,也目睹了父亲专心打牌将儿子的作文随手放置一旁后,小男孩眼中的失望。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
然后导演毫不留情地敲碎了我们先前对父亲的看法。
父亲终究没能熬过去,丧礼在另一个同姓死者旁边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于管家不得不尴尬地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他们在葬礼上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他们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
电影的这种冷幽默比比皆是,却更显凄凉。
“人的价值,从葬礼就能看出来。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葬礼上,大儿子全程面瘫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人。
在他人的叙述中,儿子们多多少少了解了父亲一点,原来他常常在居酒屋唱邓丽君的《偿还》,对多年的亏欠心怀内疚。
原来他珍藏着当年的那张作文,反复阅读孩提时儿子眼中的自己,直至纸质泛黄。
原来他在临死前几周仍苦练魔术,希望在最后弥补失去的时光。
原来父亲在十三年间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落魄却不失慷慨,贫困仍不失宽宏。
葬礼零星的几个人,不多但都是真情实感来致谢的,大叔就好比人间的阳光,在他们生命的寒冬期温暖了他们。
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
当我们以为死亡终于可以带来和解的时候,葬礼上,儿子却说无法原谅爸爸。
陌生人说,其实父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欠债,是为了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他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人。
可父亲帮助陌生人,却让亲人艰辛度日帮他还债。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这么轻易就能做到的吗?
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无法原谅。
无法原谅那个会和我一起打棒球的父亲的不告而别,无法原谅那个宁愿漂泊在外帮助陌生人也不愿支撑家庭的父亲,无法原谅本来应该是最大安全感来源的父亲的背叛。
如果原谅真的这么轻易而浅薄,那,深深的爱,意义又在哪里呢?
人类的情感没有这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统统都没那么容易。
就像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
就像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
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那根留了13年的香烟,叹了口气、哼起了歌。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结尾没有反转,只有活生生的现实。
爸爸可以自己偷偷的唱妻子喜欢的歌,可以一遍遍的看小儿子的棒球梦作文,可以帮助陌生人。
却不敢面对家人,面对懦弱的自己。
这就是很多人的爸爸,现实的,懦弱的,却依然有温度的爸爸。
最后一个镜头,母亲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拿出13年前父亲留在家里的香烟,颤抖地吸了起来,随后低声唱着,“在意过什么,又告别了什么呢,沉默着不发一语,却又静静地笑了。
”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
算了吧,反正都逝去了,原不原谅,了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艰难的人生之路,抽一口烟,看看窗外的天空,一切都会过去。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
也是在这一刻,准备了很久的泪水才有了些许想要落下的冲动。
这部电影,可能有很多的不圆满,不如意,但却挖出了人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
我们会为这个没来得及给孩子表演魔术的大叔感动,为这个没和孩子玩够棒球的大叔感动,为这个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向家人“赎罪”的大叔感动。
作为演员齐藤工的处女作,《空白的十三年》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氛围。
构图剪辑与配乐做到了精准表达,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
金子统昭的配乐,及片尾曲《家族风景》亦为片子加分不少。
此外,饰演小儿子的高桥一生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堪称精湛。
70分钟不紧不慢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
焚化炉带走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
其实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
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
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
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早成熟帮这个家庭挣钱。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
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自私地说,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
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
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越长大越发现复杂,他是一个好朋友吗,是一个好爸爸吗,是一个好丈夫吗,如果为了朋友牺牲了家人,他还是一个好人吗?
世界很复杂,我们怎么选呢?
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世界在选择之中。
P.S.想象着自己葬礼上,大家对我的追忆,我会是怎样?
我在意吗?
来自
聊到我死的时候希望搞个这个的葬礼。
我妈也很坦然,说可以她死的时候先这么搞一个。
但其实我能看出我妈其实还是害怕死的。
这个话题自然又和我的婚姻大事结合在一起,她说她现在还有我们,可以陪她聊天,她不至于孤独,我说,我本来就不孤独,不需要别人排解所谓的“孤独”她退而说,有个孩子,至少你死的时候有人陪,不至于你孤身一人,死在家里,臭了都没人知道我笑她,没人知道又怎么样,你自己都已经死了,你介意是香着的死还是臭的死吗发现我越来越“百毒不侵”了,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淡然。
所以回到当时我看这个电影时的一些疑问上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人本身就没有好人坏人这么绝对,Who cares?交给时间吧世界很复杂,我们要怎样选择呢?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策模型以及不同的决策情境但我希望的自己的决策模型是“善、真、美”首先自己的决策是善的,考虑别人的然后希望是真的,忠于自己内心的最后是个奢侈的期望:我希望它是美的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无所谓后不后悔吧,做了决策就无法后悔如果没有那次逃离,爸爸不会遇到后面那边朋友那些爱他的朋友,这是祸福相依吗心中无悔,才能更真实的继续活下去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原不原谅对爸爸已经没有意义了只对妈妈有意义P.S.这个让我想到看的《面纱》中凯蒂在老公临死前一直追问一个原谅老公说“死的那个是狗”一个是“犯错”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面临内心煎熬:要不要原谅,一个是“犯错”的人想要寻求被原谅如果每个人重新看待“犯错”和“伤害”“原谅”和“被原谅”还重要吗当然我的这种想法可能会陷入一种虚无、犬儒要随时警醒自己,真善美三字还是要时刻谨记的
看着看着我爸一通电话打过来,本来是局外人旁观者的状态,一下子被拉进那个情境中,猛然间烦躁不已,心绪难平。
希望父亲能回家的梦,和希望能进甲子园的梦,混杂在一起,想要拌着生活吃下去,但似乎它们又只能是漂浮在空气中灰尘上方的浮沫,轻轻地,悄悄地在日常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但心里也明白不可能真的到来。
人活着还是要有个念想的,只不过明明就不是能享受浮沫的身份又偏偏想做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有人要承受代价,必然有人要承受任性妄为的痛苦。
最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借着零零散散的路人的口,如同陌路人的儿子儿媳得以获得一些无用的碎片,勉强探进父亲的意识,了解他的生活。
原来可以放任债主敲打家门、留下两个孩子一走了之的父亲是这么热心肠的善良人啊!
连讨债的都会来祭拜。
因为他们很辛苦,所以你才能有你所谓的“自由美好生活”啊。
怎么说,小日子很喜欢这种立意异乎平常的角度,我在最善良最圣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看立场,看你能站在谁的角度。
我讨厌这个煽情的结局(我知道这是“一生到此终结尘归尘土归土的安宁”的意思我依旧讨厌),我讨厌这种亲属关系,非常非常讨厌。
我讨厌高桥的角色,但是他依旧演绎地非常生动迷人。
(话说我看到他是运钞车司机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为父铤而走险的戏码捏)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
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依然是日本生活片的特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影片描写一位因赌而欠巨债,然后撇下孤儿寡母离家出走。
在其葬礼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分别展示了其不同的人生。
家人觉得这位父亲不负责任,重压之下选择逃避!
而朋友们觉得其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两肋插刀的优秀男人。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经常对外和风细雨,而对自己的家人愿意用最刻薄的语言,最恶劣的态度。
同床的爱人,同室的家人,身在近旁,心而彼岸。
如果是我的葬礼,那些人会出席?
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言?
真希望我能够做对内对外皆面善心和,在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你任性地消失了十三年,旁人眼中你是大好人大善人,但在儿子们和妻子心中呢?这种鸡汤片毒……
短片的容量
就挺喜歡喪禮上家人們,聽悼念者各種感恩和緬懷,如坐針氈的一幕。母親的角色偉大又悲慘。這樣的老爸就該讓神經病一樣的悼念者,撐開他的嘴巴,把那所謂「白金」的假牙給一顆顆拔下來,但退一步想,他已經死了,曾經害了全家人的罪孽,單憑如此早已無法彌補。母親不去悼念會場的原因就挺值得細味的。
我痛恨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父亲不配被原谅,为什么结尾是和解,那妈妈的牺牲算什么,孩子的童年这么痛苦又算什么,凭什么对男人如此宽宏大度??!?!!!
葬礼上的小品挺有意思的,也是这类题材里常见的处理方式。父子回忆线每段都太少,且没到达该有的情感触动。
这个片不行,长子的角色几乎没啥作用,次子的戏份基本全部局限于小时候。说实话,单从文本上来说,可能这个故事会是不错的一片短篇小说,但是如果用一部好电影的眼光来衡量,实在是缺了太多东西。不过Lily Franky还是在有限的镜头里贡献了很棒的表演。
喜欢不来。对外人慷慨解囊,家里的妻儿就不管不顾?电影简介即电影全部内容,拍个短片可能会不错,对电影来说太一般了
主体部分中规中矩 后半的葬礼像是混搭 而且是不太成功的混搭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太简单了,一点没有打动我。
70分钟的尴尬,撑死了就是30分钟短片体量,对话的戏看的很尴尬,镜头乱给。你说长子和次子称自己听了父亲的经历很感动,但我从你的面目表情上可看不出来啊混蛋!
作为浪子,又是个滥好人的浪子,注定就不可能做一个好爸爸,学习比海更深,也用了邓丽君的歌曲,工桑野心不小,这么点小事也能潺潺道来,演员各自表现到位,期待他今后的作品
轻飘飘的片子 太单薄了
真是讽刺啊,抛弃妻子13年,在外却做个老好人。
斋藤工在干嘛???
我这里一切都变了,我变的不哭了,我把棒球也收起了,而那你呢?明知道确实你的错,还硬要我原谅
时间很短的一部电影,父子之间的隔阂也随着一场葬礼上遗体告别仪式而慢慢化解。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导演,一个老戏骨,再加高桥一生这样迷人款的小哥哥和松冈茉优这样的尤物。人物刻画还是很到位,母亲最后的哭泣镜头真让人心碎
感触太多
最精彩的是母亲点烟的片段
乾淨清楚明白 稍淺顯 有細節但不夠沉 為我的莉莉和金子統昭加一星 笹川美和一起就淚目 抽煙鏡頭美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