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义大道)电影《石榴树上结樱桃》改编自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虽然是部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其中通过农村官场的政治斗争对现实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对当今社会大背景的一个普照!
这一内涵在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中得到了深刻的呼应,就是那一块“一花一世界”的牌匾,不爱琢磨的人还以为这仅仅是对片中核心人物孔繁花的一次嘉奖,其实这恰恰是整部影片的故事凝练:一个小小村庄的选举,就是当今整个中国的浓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细胞标本!
作为写实派影片,《石榴树上结樱桃》整个故事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没了繁华城市的那些渲染修饰,赤裸裸的将镜头伸向了农村的实人、实景、实事,在一个最具代表中国官场特色的村长权利诱惑面前考验着人们的虚荣自尊与人性良知。
大到官场斗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国家大事,小到冒牌皮鞋、娃娃不洗脸等鸡毛蒜皮之事,一切以写实的风格将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乡村众“景象”展现在大众面前,朴实而真实!
除了这份真实,影片所展现出来的风格还有一些荒诞的黑色幽默。
那些诙谐幽默并紧跟时代潮流台词、情节,改变了写实性电影作品的严肃与无味。
整部影片都以幽默穿插着,让观众在众生相面前、众故事之中都随着爆笑娱乐欣然接受而深思。
通过幽默对那些现实进行反讽揭露,这是导演耍的一高招。
不过,若是没有在乡下长大生活经历的人,那些台词语言的趣味和深意可能无法体会得那么透彻、那么深刻的。
从改编后的电影作品就可以看出原作对乡村生活的剖析是很有深度,这点很让人佩服。
其实,中国文学圈笔下的农村往往是格外生动的,因为大部分作家都有过深刻的农村体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就跟真实的农村一抹一眼,丰富而充实。
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也还是在延续着乡村社会的那些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城市依然是放大的乡村,它所展露出来的真实也确确实实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反映。
所以,在一个小小的村长选举问题上所产生的那些真实细节,会让人感到震撼!
不管是对于原著李洱,还是改编成电影后的编剧、导演陈力来说,影片的核心都显露了他们都是有着原生态趣味的人。
大到选题,小到每个人物形象的出场、刻画,性格与特点都非常饱满生动。
每个人之间斗智斗勇,尤其是孔繁花在面对每次突发事件时不动声色的语言、神情表现最佳。
对于片中人物,我们是会为孔繁花感到惋惜的,如此伶牙俐齿的一个强悍之妇,机关算尽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实从片名《石榴树上结樱桃》就知道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孔繁花继续连任村长,“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寓意就是这样。
而即使知道最终的答案,当孔繁花自己处心积虑的布局,最后却为她人做了嫁衣,到了最后还要面对丈夫张殿军的疯和傻,想想都是不甘心的事儿,也为之可怜!
在这一场权利斗争中,那些最具核心力的对手相继退出的设置,是在做足了讽刺和揭露之后向正确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作品对于人“性本善”的一次美丽回归。
其实,像孟小红这样的对手,换个环境,在都市生活里,也会是那种一场比赛笑到最后的选手。
而孔繁花最后面对现实的从容接受,还是相当令人欣慰和惊喜的。
少了那份虚荣贪婪之心,多了一颗温柔善良之心。
这一景色,很美!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洱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幽默俏皮的语言调侃着讲述了一个村长换届选举和抓计划生育的现实主义故事,让人既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传统本质,又看到了时代发展中新的农民本质的改变,官庄村孔繁花、孟庆书、孟小红等当代农民形象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中国的农民们早已变得复杂。
电影版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将小说转换成影像还显得有些粗糙,并且为了精炼故事而缩短小说的篇幅删减的不是特别流畅,但有了原作小说生动完整的底子,影片的影像语言即便不够成熟,也比一般的反映中国当代农村的电影要好很多,在观影结束的讨论会上,导演和影片的制片人都表示有些内容太过敏感,剪成现在这样的效果也是不得已,我相信确实是这样。
我不清楚影片中哪些演员是专业演员,哪些又是非专业演员,但通过轻松搞笑的方式和幽默有趣的语言及桥段,演员们确实演出了中国农民那种将朴实与狡猾合二为一的特殊形象,将一幕幕村级选举与农村抓计划生育的闹剧展示的得活灵活现,《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幽默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幽默,讽刺也发人深省。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对中国当代农村、农民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全新的展现与解读,这与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又比《乡村爱情》系列更为真实与深刻。
《石榴树上结樱桃》回归当下乡土中国的生活现实,大到展示农村的官场的丑恶嘴脸,小到表现村民的纯朴狡狯,从平淡无奇的日常事件中去中去挖掘和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了一种独有的中国式哲学与巨变您地中的中国乡村群像图。
在城乡交流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文化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停的在改变,而农民本质与农民角色也在不断转变,《石榴树上结樱桃》所呈现出的农村现状对城里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农村。
书的内容我就不过多的形容了,我认为确实值得国人好好读读,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农村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问题的缩影,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国人的问题。
我读完此书突然想到了村民选举的问题,这一切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的荒诞故事都是为当村长,为了“服务”人民。
但是也就是从这些荒谬的过程我发现,为什么村长的选举没有参选人登记的要求呢?
本人没有去查村民组织法,但是我从小说的种种冲突和圈套的设置上看,起码官庄没有选举候选人登记制度,也没有公开的助选程序,以至于让有心计的人慢慢的设置圈套,拉拢人心,并且把公共利益“计划生育”“环境问题”“招商引资”变成算计现任“政府”和绑架公众的武器!
书中的“小红”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忠心耿耿,但是野心勃勃的家伙:)我想如果可以完善选举制度,那么小红想参选就必须提前登记公告吧,然后是公开的助选吧。
这样怎么又会发生现任村委人员合谋颠覆村长的荒诞故事呢?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民仍旧是“微波背景”他们仅仅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不论是生育也好还是乡办企业,都可以成为圈套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这都是在牺牲公众的利益。
其实这本书反应的中国现实问题真的很多很尖锐,但是都被作者巧妙的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可能这就是“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本意吧,荒诞但是真实。
(最后还是希望读者们自己去品味吧:)
实际上,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新老两代女村主任的斗法。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自称圣人后代的村庄,虽然经过历次运动,传统的影响日渐衰微,毕竟还供奉着从圣人老家请来的牌位。
村里人不是姓孔就是姓孟,都是圣人之后,辈分可以通用。
但就在这样一个村子,宗族观念几乎不存,权力斗争波谲云诡。
故事开始的时候,村里已是女人当权。
这个厉害的女人,使用了各种手段、协调各种力量,成功从老支书手里,接过了党政大权。
但在小小的乡长面前,她仍是小心翼翼的弱女,因为一点小事,丢掉了上级任命的支书职位,只剩一个民主选举的村主任头衔。
女村主任孔繁花,虽然八面玲珑,精明强干,却依然危机四伏,步步惊心。
于公,身边有对手环伺,村里育龄妇女的肚子,更像一个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于私,虽然贵为一村之长,也要承受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之痛,且有延续香火之忧,随时压抑儿女双全的人伦欲求。
虽然这一切显得很麻烦,但她还能够应付自如。
即便发生有人超标怀孕这样的一票否决的大事,她也没有特别慌乱,还能借力打力,合纵连横。
直到最后一课,她依然有信心掌控全局,直到更强的对手现出原形,精心设计的大好局面,瞬间土崩瓦解。
作为孔繁花权力终结者的小红,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
小红这个名字,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同名丫环,出身卑贱却不甘平庸。
这个尚未出嫁的年轻姑娘,有着惊人的缜密心机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能让找到不同人的弱点,让他们听从她的指令,能把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纳入预先设定的轨道。
比孔繁花更胜一筹的是,她还有超强的忍耐力和引而不发的潜伏功夫。
最终,她胜利了,骄傲的孔繁花一败涂地。
连最亲的姐姐,最尊敬的羊倌同学,有知遇之恩的刑满释放人员,都站到了对手一边。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但人们忍不住猜测,娜拉成功以后会怎样?
一个村里边缘家庭的未嫁女子,如何应付以后的局面;小红会和那个前小偷结婚吗?
丈夫也会外出打工遭遇欠薪吗?
在上级繁重的任务下,面对错综复杂的村民关系,她还能掌控一切应付裕如吗?
这样一想,小红不就是下一个孔繁花吗,她的运气会更好一点吗?
《石榴树上结樱桃》听上去像是本山传媒的农村剧,实则是改编自李洱同名小说的电影。
孔繁花如果不是女村长,而是妇女主任或者卫生院女医生,那《石榴树上结樱桃》就是莫言的《蛙》。
当然李洱玩的没有莫言纯粹,他让孔繁花同时脚踩村官选举和计划生育两条船,结果固然是如题所示,石榴树上结樱桃,自己落得一场空。
农村喜剧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度大行其道,但大多都是为所谓新生活歌功颂德,随着录像厅的兴起和电视节目的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几乎绝迹。
近几年以本山传媒为策源地的农村剧大行其道,农村题材影视剧又有抬头之势。
《石榴树上结樱桃》中,表面上看一干村官成天忙忙叨叨奔小康,但更多的是用黑色幽默的笔触触碰现实的顽疾,而非以往歌功颂德虚空的那套。
片中孔繁花毕竟不是孔繁森,要不是头上顶着一顶女村长的高帽,她就是个乡下泥腿子,一小家小我的村姑。
村官毕竟得有人来当,孔繁花不过是矮子里面拔矬子的产物。
故事中孔繁花就像是一个火钳子上的女人,一边是她乐此不彼的政治生活,一边她与常人无异的家庭生活,表面上风风火火发光发热,其实不过是虚荣心作祟。
比如他那明明是犯事从深圳逃回老巢两手空空的丈夫,她偏逢人就说丈夫赚了大钱衣锦还乡,可着劲往自己脸上贴金。
另一方面,孔繁花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她的政治生活,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最终都纷纷照出了原型。
尤其是身边那些表面上毕恭毕敬,实际上暗度陈仓的竞选对手们,任由孔繁花千算万算,她都休想在自己石榴树上采摘石榴。
就在她非常自信地计划竞选连任之际,一个超生孕妇的逃遁,就轻易地将她的政治前途打得狼狈不堪。
在喜剧语言上,《石榴树上结樱桃》玩的是黑色幽默,除了人物上的错位令人啼笑皆非,村官们的假大空的德行和貌似形而上学政治语言十分讨喜,尤其当他们官腔官调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时,观众们都忍不住会意地笑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榴树上结樱桃》也是一部农村版的“官场现形记”,它用及其朴实的镜头和语言,为我们一展农村官场众生相。
女村长孔繁花最终在竞选中落马,一不小心成就了孟小红的上位,她机关算尽辛苦种下石榴,却结出了别人的樱桃。
孔繁花的落败,一方面由于她的过度自信,一方面源于她的自私。
在一个人人都各怀鬼胎的环境里,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发生,尤其是石榴树上结樱桃的结局。
【完】
“孔子的、老子的、庄孙子的,啊,国学从娃娃抓起。
”在当下充斥着铜臭味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乡土题材的电影本就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电影中,《石榴树上结樱桃》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而在电影中让我记住了“国学从娃娃抓起”这句台词。
仔细想想,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名利场的明枪暗箭,无论中庸城府,似乎天朝的许多“国学”真的是从一个人的娃娃时期就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的。
影片《石榴树上结樱桃》刚看到名字会很迷茫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东西,原来是我的无知导致了我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在国际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很多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它进入到我们这个当代中国之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一些漂移,而《石榴树上结樱桃》是用本身我们的民间的话语来表达这种漂移。
”中国乡村权力场,似乎有些敏感却是在我们身边最基础的元素。
于是,在它被搬上银幕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割了“二两肉”,熬了近5年才得见天日。
导演陈力说,这是一部卓具创新精神和黑色幽默的电影。
一次基层干部选举暗涛汹涌之下最重要的爆发点却是一个女人肚子里的娃娃。
古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看来放在这里挺合适的,孔繁花一个为全村尽职尽责的村长本来是继任村长最合适人选,却因为一个村民的计划外怀孕遭遇并非偶然的重重危机,然后你会发现,在这出荒诞的闹剧中嬉笑怒骂、撒泼耍赖,都是打酱油的,这部戏真正的主角是那个一直躲在娘肚子里的娃娃。
都说小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得到一切东西,几位村干部的明里搭桥暗里下绊的小伎俩都没有逃过这个未出世宝宝的眼睛。
试想一个孩子从未出世就受着如此社会风气的熏陶,那么在他成长的几十年里,随着空气质量的问题积累,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雾霾里的一颗微粒。
白莲花生在水里才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人的生长,是要脚踏实地的。
去年,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全世界的媒体开始聚焦他的极具现实题材作品,一批带有寻根色彩的作品从无人问津到受人追捧,很多导演把目光投射到他的作品上,据悉其代表作《丰乳肥臀》已进入电影筹划阶段。
一直以来,电影银幕上都不乏经典小说改编拍摄的优秀电影,从早年的《芙蓉镇》、《盲井》、《红高粱》到近年的《白鹿原》、《一九四二》等作品都越来越受电影界的关注。
近日,有幸参加了电影《石榴树上结樱桃》点映,提前目睹了这部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的影片。
看完跟几位影评人谈感受,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典型的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的中国制造。
青年导演陈力以非传统的现实主义黑色手法拍摄,影片围绕官庄村村长选举这个焦点事件,将一场追逐与逃避、控制与反控制的竞选游戏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独具中国特色的基层选举和计划生育是影片主要涉及的内容,该片从成片到过审历时数年几经修改,过审后的影片可能存在一些表现手段的欠缺,但大体上还算原汁原味。
导演敢于大胆的在民主选举和计划生育这两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上玩起了黑色幽默,可见其强大的内心。
如果你想更加透彻的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层次的寓意,还是希望你有时间看看原著,原著小说在欧洲曾经引起过广泛关注,2008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曾经将该小说的德文版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了中国总理温家宝,此事当时在中国曾经是重大新闻事件。
这是一部卓具创新精神和黑色幽默的反映当下农村题材故事片。
自《甜蜜的事业》以来,中国鲜有反映计划生育进程和当前妇女工作实际情况的影片,更鲜有反映农村基层政治选举和农村干部生活的影片。
《石榴树上结樱桃》紧贴社会现实,却通过一种戏谑反讽的方式表现出来。
孔繁花势要当选,找来丈夫殿军代笔捉刀策划竞选文稿,安排助手小红平定纷争,各派势力也是暗潮涌动,纵横捭阖搅起波涛汹涌。
但最终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仍在情理之中,上演了一场“中国式黑色幽默”大戏。
孔繁花可以说是干部形象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孟小红则更容易让人联想起从都市走入小职场的杜拉拉, “忍”、“嘴巴甜”、“豁出去”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关键词。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题材的影片,导演却用黑色幽默的桥段、搞笑的表现方式,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揭示现实社会中人生百态。
河南式的英语、山野政治家论别国政治、官味十足的各类面孔,都极具中国特色。
从这一点上,必须要佩服导演的魄力。
看到十分之九的时候,我还觉得,李洱这部唯一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没有那么好嘛。
抓一个超生孕妇归案的情节贯穿始终,这太平常啦,即使语言如杂花生树,叙事生动幽默,各色人物都塑造得性格鲜明,但也没超出我看过的乡土故事范畴。
直到最后几页,底牌逐渐揭开,令人错愕之余,忍不住赶紧往回翻,寻找之前的种种伏笔。
不得不叹服,李洱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也是最后的这几页,让这小说超出了讲故事的境界,变成一部现代中国乡村社会和乡村政治的寓言。
寓言的主题,就是“葡萄树上结樱桃”。
葡萄来自西域,樱桃产自东瀛,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葡萄树上如何结出樱桃来?
这是反常、是变态,是嫁接。
但是,这种反常,却一再上演着。
书中经常引用的各种“颠倒话”,并不是作者首创,在农村,这类的颠倒话、反正话十分流行,在有些情况下,它们被叫作“大实话”。
这本旧书再次被重视,是因为德国那个女总理,拿了一本德文版当成礼物送给了温家宝。
这一卖点被出版社敏锐地抓住,迅速推出再版。
以前积压的老版本,在书店卖时,也加上了默克尔捉刀的腰封。
不知道默克尔千里送书的用意何在,是要总理好好了解中国农村,还是怕总理在国内买不到这本书?
不过,作为一个女领导人,如果真的读懂了这本书,被里面的故事触动,应该是很自然的是吧。
石榴来自西域,樱桃原产东瀛,同样都离开自己的故乡扎根于中国的广大农村的土地中。
但石榴树上是不会结樱桃的。
但是人心会,下什么种,不一定结什么果。
故事以孔繁花的政治生涯和家庭生活的荣辱兴衰作为主线,无数与之紧密相关的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物陆续粉末登场,在整个故事所产线的极普通却又暗潮汹涌的乡村政治中各自起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或好或坏。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本小说的很彻底,很赤裸的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本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做了一些不太光彩或不太地道的事情,虽则未有触及法律及道德的不应该,但在情理上都不太能说得通的事。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但有争斗,就有输家赢家,各凭本事了罢。
很显然,繁花是这场政治角力的落败者,输在太自信,自以为做了这样那般尚算聪明和地道的事儿就万全了,胜券在握了,太高估了自己,也太小看了别人。
致命的是,她估错了敌手,看错了人。
书中有的是有名有姓,有型的人物,他们在左右故事的走向;但真正决定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是那些连名字都没本提及的村民,他们才是造就出一幕幕戏剧,闹剧,喜剧,本剧的始作俑者。
一个人的心,很难琢磨,更何况一群人的心了。
而人的存在,一直就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纷争。
因为,人心难测啊。
听到出了这样一部电影,很兴奋,黑色幽默,农村基层选举,民主法治,一个个标签都预示着这是一部80年代风格的电影,可惜,这只是标签。
先说政治思考,浅尝辄止,政治选举的根基,在影片中是家庭邻里关系,外加招商引资,招商引资?
嘿嘿,现在农村有几个靠招商引资拉赞助的?
家庭邻里,这的确是选举的一大因素,只是表象,背后的东西,民主意识淡薄,谈的很少。
从影片本体来看,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加了闪回的戏剧。
情节线少而不精,话剧似的台词,长篇大论,断句太少,舞台式的造型设计。
也许导演为了破坏电影的“话剧感”,加入了大量的闪回,闪前,电影感没有,叙事的连续性也不见了。
单单技术层面的倒还好说,作为一部黑色电影,最重要的是腹黑,导演应该站在摄影机背后,一点点把黑色透露给你看,到了这里,成了导演跳出来,拿着话筒告诉观众:这是好电影,你要笑啊,你可是要笑啊。
这是拍电影,不是上课。
不好。
总的来看,在当今社会,能挖掘到这样的题材,导演有想法。
能审核通过,政策也在走向光明。
但这样一部影片的出现恰恰在提醒电影人:政策真的光明了,可以拍想拍的东西了,你能拍好吗?
别照着戛纳努力,拍出来的质量跟AV一样。
没看,票房5万。
这么有趣的一本小说拍成这样,暴殄天物啊!
一部很质朴的中国乡村电影。俗话说荒村野岭出刁民,繁花村长就这样被这群刁民打败了,村长交椅落到了用尽刁谋诡计的小人手里,已经能预视到官庄村那腐败不堪的未来。但是看着电影的最后繁花牵着女儿豆豆和她丈夫在阳光明媚的田野中信步闲游,看着她那放下一切担子的惬意笑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呢。
之前没有看过李洱先生的原著,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补上的。真心觉得是一个好故事,很喜欢,但电影个人觉得不很深刻,虽然在很多桥段上会让我们联系当下社会我们的生活境况,但忽然间夏然而止讲别的事请了,至于演员的表演实在是不敢恭维,过于生动、夸张。
没事先了解电影的坏处啊 一般我都是看到我感兴趣的名字才下来看的 很少失误捏 结果 看到这部 我就 我认为 既然看了就要把它看完 对不起 我破戒了 实在是看不下去
主旋律,不过还挺有生活气息的
因為過於現實而顯得荒誕。台詞非常不錯,演員也很讚,為什麼分數這麼低?
历时五年的小成本制作,题材放到当下依然尖锐。跟导演和原著作者交流后为电影感到略可惜,抱歉我的问题戳到导演的难言之隐,相信初剪版比现在这个好很多。
话说精神失常了都,还能做旁白
可以看得出来,故事底子不错,农村基层选举+计划生育。但电影拍得太差,演员演戏基本上只会背台词,导演推进故事基本上只会念旁白,而且就算念旁白也没把内容说清楚,干啥吃的。一颗星给原著,我没读过,但透过渣一样的电影画面可以想见,原著不会太差。
农村的破事
渣制作的典型啊。。。这么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可惜了。。。
原书语言已经够生硬了,电影台词更生硬
moma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电影令人失望。本来农村题材电影不够多,可以吸引人,可惜该片差强人意呀。情节不连贯,而且没有高潮,重心不突出。农村的故事和电影可以做得很好呀,期待着好作品。
男主叫石榴树,女主叫结樱桃?
难看
搞不清到底是在挖苦还是在歌颂农村建设啊,以我所见吧,还是无聊了些
一般
有点好笑,但不是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