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电影

소설가의 영화,女作家的电影(港),小说家电影(台),The Novelist's Film

主演:李慧英,金敏喜,徐永嬅,朴美姬,权海骁,赵允熙,河成国,奇周峯,李银美,金诗荷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2

 剧照

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2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3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4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5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6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3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4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5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6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7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8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9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冲着结尾的电影来的

故事简单却富有诗意,整部电影都是由大量的对话完成,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带入不同的新角色,又使得旧角色的形象更加饱满。

女作家俊熙是一个有才华有骨气,爱憎分明的人,这一天由她拜访后辈开始(后辈经营自己的一家书店),随后又碰到了曾经拒绝拍摄自己书籍的男导演和他的妻子(在这里曾多次表达自己的不悦),碰到自己喜欢的女演员后邀请她一起拍一部属于小说家的电影。

以下是个人比较触动内心的一些点: 1.坐在书店里聊天时,女作家和书店女员工学习手语。

“虽然天还亮着,但很快就变暗了,天气好的时候,尽情出门享受吧。

”2.作家表达自己失去写作动力的原因:“我的写作太夸张了,我能感觉到我自己在夸大其词,好像我必须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夸张成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要假装成是那种能感知到这些事情的人,这是个沉重的负担,老实说,也很尴尬。

很多年以前,我的感知似乎是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具有强烈叙事性的作家,我有心想去尝试,但我觉得没有能力做到,而且就算我真的去尝试了,我觉得那也不会很有意思。

”3.小说家的电影,很美。

女演员捧着落叶雏菊花束在公园里面游荡。

美好,游离,感伤。

这里十分文艺。

4.电影中那些令人尴尬的对话也是蛮真实。

哈哈。

另一个视角是九苍老师带来的,女演员和小说家的“一见钟情”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一种再确认,再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整部影片看出,作家想通过自己的电影,把自己的孤芳自赏永远留在荧幕上。

 2 ) Que la vérité surgisse

看他的电影没有什么负担,你在生活中也愿意结识他电影里的这些人、和他们喝酒聊天。

创造一个空间,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哪怕他的剧本是头一天晚上写的那也是写的而非即兴的,借女小说家之口说出了他的电影和纪录片绝无相同之处Le plus important, c'est de regarder un acteur avec franchise, l'observer et le ressentir à cœur ouvert dans un état le plus détendu possible. Et la caméra va capturer toute sa quintessence à cet instant précis. Je voudrais entregistrer ça sans artifice. Même son partenaire doit être quelqu'un qu'elle aime vraiment et avec qui elle se sent en communion profonde. Les sentiments, les regards, les gestes entre eux... Voila, ce que je veux capturer avec la caméra. Tout doit être apaisé, tout doit être vrai.Mon film aura une histoire. Mais cette histoire n'empêchera pas que la vérité surgisse.白天拍、晚上剪和写第二天剧情Je pensai que même si ma vie était merdique, le cinéma me sauverait. Je croyais qu'améliorer la vie était impossible. Maintenant mon état d'esprit est différent. Améliorons d'abord la vie. Trouver le bonheur dans le quotidien. Comme ça, je ne m'effondras pas plus tard. 这句话可能是真心的,艺术/电影不会比生活更重要Que la vérité surgisse,这也许就是电影最珍贵的地方,不管是纪录片/剧情片。

剧情也只是为了催生这种时刻的助产师。

总有些时刻,情感失去了人为的控制而流露,这就是所谓的quintessece,第五元素,精华、精髓

 3 ) 无效的现实,有效的生活

戏外的入侵洪常秀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作者导演,不过最为外人熟知的还是他与金敏喜的丑闻。

女演员出轨了已婚男导演,恐怕谁听说了都要吐口唾沫。

但是舆论切不断相爱的两人,作为“上帝”的洪常秀就在《小说家的电影》里对金敏喜做了绝对的呵护与宠爱。

洪常秀的片子都是演员先行,即由演员来激发他的灵感,由此延伸出其他元素,也围绕着演员去表达。

洪常秀是他的片子绝对的“上帝”他可以附身在他所创造的角色身上,化身成围绕金敏喜这颗太阳的行星。

当导演对女演员发难时,小说家回应道“如果她选择了的道路并为之开心,我们应该尊重她。

”当小说家提议拍电影时说道“最重要的是有一位我能毫无顾忌观看的演员。

”当小说家向女演员诉说自己的创作困境时,一位小女孩在窗外凝视,并且最终引导女演员离开餐馆这一空间。

这是洪常秀从小说家里脱身,并再次附身到小女孩身上,象征这从前面对创造困境的自己,因为遇到了金敏喜,使自己摆脱了创作瓶颈,同时也引导金敏喜一起走出了代表困境的空间。

还有最后电影中的电影所拍摄的单独婚礼,观众看不见拍摄者的身份,但其实已经心有灵犀,伴随女演员所哼唱的婚礼进行曲,洪常秀与金敏喜的情感都不必言说了。

这些戏中的自指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借人物的嘴巴回应了戏外的风波,同时也增加了可观的趣味性。

正如布列松所言“欠缺真,观众才执着假。

”电影无疑是“假”的,那些不自然的桥段配合上演员自然的表演,也就提供了执着的动力。

洪常秀一直都是用生活作为创作的养料,电影可以看做是他生活的投射,也是他所创造的一种元宇宙的嵌套游戏。

不连贯的结构洪常秀还有一个魅力的招牌就是对于结构的安排,无论是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的四段故事的交织,还是《这时对,那时错》的两段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对话的区别)的部分,也有《独自在海边的夜晚》和《引见》的梦境嵌套,而这部《小说家的电影》结构的落脚点就落在了元叙事上。

洪常秀的片子里酒桌是必需品,也成功当担了结构的节点,每段酒桌上的畅谈可以说是洪常秀对自己重复,是一种复调的延伸,《小说家的电影》里则延伸到了戏中戏的元叙事中。

创作者在记录创作者创作的过程,两次进入酒桌空间,给予观众一种间离,当酒桌出现,洪常秀就赋予观众一种质疑真实的嗅觉,以此期待酒桌后的时间会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惊喜。

第一次酒桌的手语,第二次酒桌的灌酒,不知不觉中放大言语的诗意——“天还亮着,但很快就会暗下来。

趁着天还亮,我们去尽情散步吧!

”和聊天中迸发出的未道尽的故事。

这两个节点指向到最后创作出的电影时,同样也是在散步同样也是细节没有说完的故事。

这样结构的对应其实是不连贯的,做减法的,所有都基于人物的一拍脑门,但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带给了观众饱满的思考空间与情感带入。

就如布列松所说“展示一切,电影必沦为滥调,迫于要像人人习见那样去展示事物。

要不然,这些事物会显得虚假或做作。

”结构在之后自然会到来洪常秀的片子里也往往流露出一种生活感,它藏在大段大段的对话和熟悉的日常空间里,交流是我们必须的行为,甚至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洪常秀的对话总是有一种不确定性,《小说家的电影》开头里的争吵,初遇女演员时和导演进行的三人尴尬对话,小说家酒桌上所描述的故事。

洪常秀自己所言“我不认为有绝对自然。

我喜欢看小细节与重要元素的联动。

”强烈的争吵致使小说家转换了空间,由此开始了她的散步之旅。

处于对话中心的女演员,也用动作显示了她对导演的不耐烦。

酒桌上面对欢谈时,诗人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等待状态。

还有最“明显”的细节,就是全程过曝的画面,过曝的黑白和最后同样过曝的色彩,也是不确定感的来源。

这些交流与细节好像是特别不自然的,可这样的尴尬时刻,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洪常秀就是抓住了这些时刻来让影片获得一种极具生活感的奇特自然,模糊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引导与凝视经过以上的阐释与总结,相必已经对洪常秀的作家性略知一二,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自由的导演,他的电影必然是无拘无束的,所谓作家性在洪常秀眼里也不过是一种引线一般,慢慢使观众进入到他的圈套之中。

为什么洪常秀的电影里一定会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元素,吸烟、喝酒、固定镜头,还有突然的推镜头,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要和观众产生一拍即合的感觉,洪常秀知道他的观众的预期,所以这些元素就是钩子,来引导观众发现与解读。

看,从天而下的推镜头,是不是就像导航一般,将我们的眼睛移到了金敏喜身上。

正如布列松所言“你的影片不是拍来给眼睛浏览,而是为了让眼睛进入,让人完全投入其中。

”这就是洪常秀标志性的推镜头的意义,我们需要去凝视角色,需要去凝视预期。

同时在影片的结尾也强调了凝视的疑惑性,金敏喜从影厅里走出,她找不到本来说好等待她的小说家,我们只好强行去思考为什么洪常秀要留下这一个坑。

这样把观众骗进来杀的自反,是一种对观众的嘲弄,他也知道观众心甘情愿被嘲弄。

他是一个不愿相信交流的人,活生生地推翻了可供交流的情境,用梦境般的场景说明超现实的虚幻,只留下尴尬的角色与观众,让观众知道,凝视电影的现实是不可信的。

结语在观看洪常秀的影片时,内容可以是丰富的,同样也可以是无意义的,我们在生活里观看,同时也在观看生活,电影可以生长出鲜花一般的真实,也可以像幻梦一样无意义。

就如在电影中的电影里,金敏喜手捧的那束小花,可以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可以是对金敏喜的情书,也可以说洪常秀对自己的自恋,也可以是对坚持到结尾的观众的馈赠,或者是一首散文诗的结尾……可以生出无数的解释,就像生活拥有无数种可能性。

最后还是用布列松的话作结:“拍摄不是为了阐明题旨,也不是为了展示止于其外表的男女,而是为了发现那构成他们的物质。

触及这‘心之央’──它不会让诗、哲学、或剧作艺术捕捉到。

 4 )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洪常秀的电影

4.4分,结尾结束得太突然了,好美的电影,特别是最后丈夫镜头下的金敏喜,娇羞、妩媚、天真

一直在想为什么洪常秀的电影这么能吸引我,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一直在牵着我看这部电影,之后想了一下,可能是这种长镜头的真实感、偷窥欲,当女作家和金敏喜在餐馆的时候,小女孩在窗外盯着金敏喜,这何尝不是盯着观众呢,观众都在盯着金敏喜,只不过用小女孩来表现,太妙了;金敏喜出餐厅之后,作家偷偷尝了一口金敏喜碗中的面条,这是多么真实的场景!

也反映出作家对金敏喜的喜爱

这一切都是这么真实,朋友再见面时的尴尬,长久不见感情的流逝,对自己讨厌的人的回避、浮躁,或许这便是我喜欢洪常秀电影的原因吧,因为他拍的便是生活,就像我在社交的时候,认真地倾听每个人的话。

不过或许是因为,我被金敏喜的美貌气质征服了😂

洪常秀选的演员基本上都是之前电影出现过的,这往往又形成一种神奇的互文关系,感觉还挺妙的

这么美好的电影,竟然有人会说感觉像是在看伽椰子,黑白文艺片的含金量懂不懂啊

 5 ) 小说家的电影

理解电影的题眼不再是标题本身,而是书店内景中的一本书名:Today Will Be Different,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洪片的本质: 一个"略有不同"的"平凡日子"。

抛去对自我导演旅途的自反,抛开(影片内/外的)身份的穿梭,最重要的本质实则是“偶然与想象”。

数个镜头中似是设计似是意外的“发生”:开头段谈话时告示板的滑落,餐厅一段时在门外偷窥的小女孩(难道不正像是《在你面前》里的那个孩子吗)。

“偶然”同样构成了所有的会面/谈话,更直接成为片中电影的创作契机。

而关于"想象": 则是所有对“偶然”的重塑或指引(包含那些“尴尬”的瞬间),更是小说家所要做的准备,也更是片中对“小说家的电影”的制作过程与成片的忽略,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侵入式的展示,洪显然更致力于邀请观众与他共同完成“想象”。

 6 ) 洪常秀阐述创作过程的元电影

柏林电影节已成为了韩国导演洪常秀的福地,从2017年《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初次入选竞赛单元,并为金敏喜拿下影后大奖以来,他的每部新作都能顺利入选竞赛,而且奖不离手,从2020年《逃走的女人》获最佳导演奖,到去年的《引见》获最佳剧本奖,到了今年更是凭《小说家的电影》拿到迄今为止份量最重的评审团大奖,距金熊奖仅一步之遥。

作为实验电影导演出道的洪常秀,他相当擅长设计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故意混淆现实与梦境的情节,制造出耐人寻味的影像。

不过,近年来他似乎有意淡化这些叙事实验,去年的《在你面前》就有返璞归真的倾向,而这部新片《小说家的电影》算是他近年来最直白明了的故事,没有变换人称的口吻,也没有跳跃断裂的时空,大部分情节像是截取自平常生活的记录片段。

▲片中最离奇的一幕故事讲述了小说家俊熙远道而来拜访旧朋友的书店,之后遇见电影导演夫妇和一位年轻的女演员。

她和女演员一见如故,并说服后者一起拍电影短片。

这部新片延续了导演钟情的黑白影像美学,全程过度曝光的画面像是日本导演黑泽清惯用的手法,不过这并不是惊悚恐怖片,洪常秀用此在日常的现实环境中制造出梦境的效果,比如小说家和女演员吃饭时窗外离奇出现的小女孩。

影片叙事一如以往,所有场景由喝咖啡、吃饭、喝酒、聊天的场景组成,要么是见面时互相赞美,要么是彼此尬聊,洪常秀的影迷对此并不陌生。

创新之处在于,导演借片中小说家之口,道出自己的创作观与创作过程,摇身一变成为了洪常秀阐述自己作品创作过程的元电影。

正如影迷所熟知,洪的作品总是将镜头瞄准了日常生活的琐事,免不了带有纪录片的质感。

片中小说家解释,自己要拍的并不是纪录片,而是有故事的影片,要在虚构之中展示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一点在洪过去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小说家和女演员一见如故小说家更坦言要遇上自己喜欢的人才会去拍摄,这一点无疑是洪常秀在暗示金敏喜的灵感缪斯地位,他在遇到金敏喜之后确实创作力爆棚,每年以两三部的拍片速率令人咋舌。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他近年来所有影片都在沿用同一批演员:权海骁、徐永嬅、李慧英等等。

不得不提,金敏喜与洪常秀合作的这些年来,受到了不少非议和社会压力,而洪常秀同样借小说家之口给予反驳与辩解,最出色的莫过于针对朴导演(这显然指的是朴赞郁,金敏喜拍完他的《小姐》后没再接拍其他商业电影)的“浪费”说辞。

此外更顺带表示出对金敏喜的爱意,在最后一幕戏中戏里,他破天荒以声音出演女演员的丈夫。

这些种种细节似乎都需要结合现实中洪常秀与金敏喜的绯闻来理解。

这些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并不罕见,只不过此次表现得过于直白,略微让人不适。

尽管如此,这并非是一部夹带私货、自恋自大的作品。

洪常秀借助小说家之口来表示自己“江郎才尽”,在创作上遇到瓶颈,带有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同时,他继续向观众展示创作过程中导演、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刚才已提到作为导演,他的基本创作理念(在虚构中展示真实),以及对演员的要求(与喜欢的演员合作),那么他对观众是什么态度呢?

影片结尾似乎留下了答案。

正当观众以为戏中戏的落幕为这部影片真正结束时(画面上已出现片尾字幕),之后却跳出虚构的戏中戏情节,看到女演员在放映结束后独自一人黯然的表情,而身为导演的小说家则在天台上抽烟。

这似乎表达出洪常秀的心思:一旦作品完成后,不需要太理会观众(片中女演员)的反应,应留给观众自行理解与评价,不论他们觉得难看也好,开心也罢,都与自己的创作没有太大关系。

不出所料,这部影片的开放性结局也秉持了这种创作态度。

 7 ) 《小说家的电影》:差异与重复的升华与疲惫

1在2021年的《引见》中,洪常秀刻画了一种迷离梦幻的人物关系:父亲在影片中睡去,儿子却在睡梦中醒来,二人的视点随即合二为一,面对着发生的同样事件,暗暗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心态。

在人物的思路混合却又有所区分的状态下,观众在冥冥中被赋予了某种将事件和情感解构为几种不同意义的能力。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其著名的著作《差异与重复》中认为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三位一体”式的,即它们是抽象总体上的统一体,但根据具体观察和判断角度的取舍不同,它们又会呈现出不断变化演进的差别;不存在绝对的差异,综合同时又裂变的薛定谔态才是事物的本质,这也正是“重复”与“差异”的真正涵义所在。

在过往的很多作品中,洪常秀一直在巧妙地利用“重复”和“差异”之间的微妙联系来构筑作品的内核。

比如在《北村方向》中,同样主题的事件一直以无缝衔接的方式一遍遍循环发生,但每一次重现银幕都会产生微小细节走向上的区别,最终引导了人物的内在情感走向,这样的构思堪称是德勒兹《差异与重复》思想的标准大银幕诠释。

在《这时对,那时错》中,影片上下两个部分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但人物在交谈中语气和用词的细微变化,决定了故事两个相反的结局,这同样也是“差异与重复”观念的有趣应用。

《在异国》的剧作结构几乎是在明示重复和差异两条内在主线: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的三个不同法国女性分别来到同一片海滩,住同一间民宿,遇到同一位海滩救生员,相同与不同在三个片段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带着上帝视角的荒诞重现效果。

我们并不知道洪常秀是否真的读过《差异与重复》,但他确实是最热衷于用各种手段去变形呈现“差异与重复”关系的当代电影人。

当我们以此去审视《引见》的时候,会发现他意图锻造的是另一种崭新的“差异与重复”的结构:在其中父亲和儿子虽然肉身分离,但却通过导演设定的一场梦境合二为一,在同体中经历相同的事件的同时,却又如神形分离的两个灵魂不断给出截然相反的暗示,形成了洪常秀电影中从未有过的惊人重叠又分裂的薛定谔态效果。

而当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审视《小说家的电影》,会发现它不但延续了《引见》中“一体两面”的设置,而且又有了相异的结构:它不再是重合中反复分裂又回归的过程,而变成了本体与分身相遇融合而逐渐主次交换最终被后者取代的此消彼长过程。

2在《小说家的电影》的开头,女作家在书店、公园和登高望远的瞭望塔之间徘徊,遇到了书店店主、店员、电影导演和妻子、诗人等各种人物。

她似乎和所有人都若即若离心存芥蒂,交谈经常是言语不合怨气丛生,直到她在望远镜中远远看到了在公园中散步的女演员,这样的负面情绪被突然扭转过来。

通过电影导演的介绍,她和女演员相识,二人都看过对方的作品,立刻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互相欣赏。

一个颇值得玩味的有趣设置是,影片前半段中出现的次要角色都既认识女作家又认识女演员,只有两位主角在这同一天的一连串偶遇中,在庸众来来往往消失又出现的重复之中,终于瞥见了对方遥远的存在,并毫无障碍地沉入到对对方的崇拜欣羡之中——在一片“你好我好”的唯唯诺诺中,只有女作家站出来激烈谴责电影导演对于女演员的虚伪说教,使后者无地自容之余灰溜溜走开;在书店的聚会中,她们俩人用毫不遮掩的溢美之词互相赞颂,视其他人如无物;而她们二人像命中注定一样,决定要在一起创作一部电影短片。

影片中有个看上去实验色彩浓厚又意味深长的细节:女作家和女演员在饭馆中边吃饭边交谈,前者向后者倾诉文学创作中的困惑与瓶颈。

这时窗外忽然来了个小女孩隔着玻璃紧紧盯住女演员。

在瞬时间,影片中多出的这个视角和女作家专注的讲述构成了有趣的呼应关系,它们都指向了正在倾听的女演员,好似一个审视的两个不同侧面:在倾诉过程中,“眼睛”却在凝神关注对方的一点一滴反应。

接下来人物的动作走向更是诡异,女演员起身走到店外和小女孩交谈,在同一个画框的前景,仍坐在桌前的女作家却拿起女演员的勺子从她的碗中舀出一勺食物放进嘴里,而此时女演员却带着小女孩离去。

在无形中,人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交换,女演员和观察她的视点一起离去,但这个视点的另一面“倾诉”,却无声地“吞”下了女演员遗留在桌旁的“一个部分”。

两个形象借由前后景分离却又在同框中视点交换和“互噬”的意念而完成了一次神奇的“融合”过程。

它为她们的“同体演化”添上了匪夷所思的冷峻一笔。

影片直接跳过了短片的拍摄过程,而快进到了电影制作完毕在一间小影院的放映。

这是女作家为女演员安排的一人专场:银幕上出现的是女演员捧着花束在花园中神游的画面,它美好、动情、愉悦;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女演员在观看自己时,一股隐含着的自怜自艾情绪也悄悄流淌出来,特别是这部本是黑白影像的电影,只有这段戏中戏时刻才突然有了鲜艳的色彩。

有意思的是,在短片放映的过程中,女作家来到了影院的顶楼露台,化作了在远处背向观众吸烟的身影;而女演员走出放映厅孑然一身,并没有和女作家汇合,影片随着这充满自恋情结短片的放映结束嘎然而止。

回溯整部影片,我们会发现它起始于对女作家不融于周遭环境的强烈个性描绘;但当她遇到女演员后,却好像陷入了某种“爱情”,在赞赏与被赞赏的热情中,形象逐渐模糊消退下去;而女演员则由在望远镜中一个微小划过的身影,被逐渐放大为情感细腻入微而魅力无限的银幕形象,当她从银幕上走下来的时候,女作家已经几乎隐身而去,被后者取代。

女演员成为戏里戏外的真正主角。

这种在剧情内容上主角地位的转换迁移构成了《小说家的电影》具有魔幻魅力的表象。

但当我们仔细回味影片中二位主角从第一刻相识起就被渲染放大到极致的古怪相互崇拜,它更像是在愤世嫉俗又百无聊赖中的沉郁自我,猛然发现了自己光彩照人的另一面,而沉入到对于后者毫无节制的幻想之中。

似乎肯定与自我肯定都已经不能满足它对另一半的热情,只有把它拍成一部电影让其形象在银幕上永存,才能满足如是对自身愿望的美好“意淫”。

于是,《引见》中父子二人尽管合为一体但又互相疏离敌视所造成的矛盾分裂,在《小说家的电影》中转化为了两个自我之间的过度爱怜;“差异”之间的互相怀疑与漠视化作了身份重叠之后的某种无度升华。

3洪常秀影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日常状态下人物“情绪异动”的瞬间把握。

在某些时刻,这样的异动会带来突兀的氛围转换,让观众猛然察觉到在人物表层寒暄甚至是“废话”的背后,隐藏着的另一层不为人知的潜层思路——如本片中女作家面对导演几次毫无征兆的突然情绪爆发式谴责;而在另一些时刻,它则焕发出某种直接来自于导演内心的情感悸动,比如当女演员沉入影院的黑暗中,看着自己的脸庞变为绚丽的彩色出现在银幕之上时,刹那间观众意识到她好似在阅读一封银幕情书,而它被嵌套在《小说家的电影》这样一封架构更“宏观”的情书之中。

我们都深知洪常秀和金敏喜二人之间沸沸扬扬的情感纠葛,以及数次分手又复合的传言。

他之前的数部作品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克莱尔的相机》《之后》《逃跑的女人》都可以看作是为金敏喜因为绯闻而受损的个人形象所做的毫无保留的“洗地”式修正。

在《小说家的电影》中,洪常秀似乎是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高度去洗刷高亮金敏喜的形象:他通过精巧的剧作构思,化身为女作家而与金敏喜在精神上联结成为了一体,借助“一体两面”幻化成了他与金敏喜“联合体”中的一个侧面,去表达后者也许在真实生活中无缘表达的强烈观点——对世俗、平庸和背叛的强烈唾弃谴责,以及对代表金敏喜的“另一半”几无节制的赞赏和喜爱。

这样的热情在影片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积累,在最后达到了如此动情的高潮,以至于我们甚至感觉金敏喜本人都被挤到一边成为了配角——真正占支配地位的是所有这些形象、故事和对话的初始创作者,也就是导演洪常秀本人。

如果说《小说家的电影》内在洋溢着一股压抑不住的自我爱怜情绪的话,在第一层潜文本中它似乎是金敏喜本人的自我审视和欣赏;但在第二层潜文本下,前者只是一个爱恋的对象,真正起主导地位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是银幕外摄影机后那股操纵者自身无以复加的迷恋情结。

要说洪常秀影片中复合多层又耐人寻味之处,正是在于他将这样价值莫辨的异动情绪,通过冷峻又刻意的庸常层层包裹起来,用充满潜台词的手法组合成了一部貌似波澜不惊的对话电影。

不过,洪常秀的复杂之处还不仅仅如此。

他还有另外一个自我审视和批判的视角。

当金敏喜扮演的女演员从放映厅走出却看不到女作家时,她独自一人坐在等候长椅上神情迷茫怅然若失。

那银幕上迷恋情结的升华在高潮过后似乎更多带来的是疲惫与困惑。

她好像在向自己也在向摄影机提出问题:那无度沉迷的情绪巅峰过后,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如是瞬时高潮过后的瞬时怀疑在影片的结尾一闪而过,终于为它画上了一个过眼云烟一般的茫然句点:情感与虚空似乎是无法被分离而结为一体的两个“自我”,它们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却又永远是一个生发时而另一个消失,留给人的是极致过后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

它也恰如影片结束时女作家和女演员两人所处的情感位置。

本文作者著有:《电影的宿命》/ 开寅,2022年5月,北大出版社

 8 ) 洪老头小心思——从金敏喜位置变化窥见

神探夏洛克找东西时,不是去推理,而是放一把火,看看藏东西的人第一个眼神朝向的地方。

金敏喜与洪常秀,这对锁死的cp,你都不需要看洪老头的创作日记与花絮,单看金敏喜在哪以及她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抓住洪常秀那一点不由人说也仍袒露得明白的小心思。

不就是虐狗嘛!!!

我受着便是了!

一、金敏喜的位置变化《小说家的电影》里,金敏喜不再是《独自走在夜晚的海边》那个直言不讳,打破所有客套话与约定俗成潜规则的忧郁女性形象——这个角色反而是由一个更苍老的,同为女性文艺工作者的女作家形象来呈现。

一开始,该女作家如先前的金敏喜一般带刺:无论是对阔别重逢的友人,还是对一笑也没泯得了恩仇的猥琐男导演,她毫不客气地予以鄙视——这个是“才华不如自己的后辈书店店长”,那个是晚年力不从心,而‘不得不’舍弃强迫症的男导演”。

当危机从内部生发,自然而然便投射到外部环境,使得周遭都带着情绪灰蒙蒙的影子。

无怪乎前半段总是透着几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感,那是从女作家视角出发的一种极其主观的镜头语言。

从前的坦率与天真在这一刻不再痛快淋漓,如同那可憎得令人不悦的刺猬或仙人掌,那咖啡过萃一刻便瞬间沉淀下来的焦苦感。

频率过多的眨眼,与伸出手指触摸的胆怯生疏感二、变了,然后呢?

洪常秀于此提出问题,与自身创作思路继续前进时生发的问题:真以外,还存在着什么?

应该继续的是什么?

私以为,“真”这条路,在情不自禁脱口而出那句真话之时,在奋不顾身地打碎那一瞬之际,便已成为过去完成时,没有太多新意,尤其是对开辟这条路的洪本人而言,尤为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女作家认为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太过浮夸而写不下去的原因。

一方面是,已完成的让好奇的导演失去了探索欲,如此小的一件事好像已经被拔高,被用长镜头烘托出了不属于那一瞬原有的广度和深度。

再去加深,未免聒噪得让人脸红;而另一方面,创作者自身回头看,总是会有一种看自己黑历史的脚趾抠地感。

于此,洪借作家之口说出自身的思考。

而他自身意识到的问题,在新的电影中怎会没有答案呢?

三、远离,再回望,这人间需得重走一遭女作家遇上了女演员,一个笔耕不辍的便秘写手碰上了躺平好手,视角主体有了转变,答案由此展开:其实很像,很像那触底之后的一种回弹:《在你面前》中女主也曾提到过的相似感受——很想结束掉自己的生命,但是这个想法过去以后,她连看大腹便便的秃顶大叔都是可爱的。

在那苦沉淀下来后,当那刺眼的真相已经无法再更前进一步来为当事人的幸福助力更多时。

金敏喜便出现了,为这一个问题做出了解答:那就原谅吧!

像原谅黑夜总是会到来,白天总是会悄然而逝一样。

面对同样的书店老板娘,金敏喜给出了与作家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对方是随和且有个性的好人,面对相同的创业瓶颈与观者(导演与观众)的一再yy,金敏喜都是沉默而释然一笑的那一方,愤怒与郁结不在她身上,而是停留在那个苍老的愤慨带刺的形象上,于是金敏喜得以再一次以新的形象出现在洪常秀电影里。

可以说这是一种突破,但有种在外边溜达了一圈,发现自己回老家了的感觉。

嗯...故地重游,怎么不算是突破呢?

(刘浩存脸)趁着天还未黑,尽情散步吧!

女作家抓住了新生的女演员以期获取一种新的视角,她让渡了自身的主体性,以演员(偶像)的视角再看这人间,刚好经过而久久凝视的女童也延伸了女作家的欲与眼。

更为实际一点来讲,从远远地在采访看见,成为粉丝;到用望远镜在塔上高高地看;到在演员邀请下的闻衣服;再到不请自来,稍显冒犯的吃对方碗里的行为。

无疑这种目光与凝视一直在延伸,看着远远不够,还要把她的菜肴与灵气一分不放过地吃进才好——创作瓶颈期,多少让人有点想病急乱投医。

不过也确实有用,作家难得地在公园留住了饥肠辘辘的演员与后生,细讲难得的灵感。

上一秒,作家仍是猎人,这种让渡只是暂时性的,目的仍然是作家梦寐以求的灵感。

可在酒桌上,攻守易势也。

江郎才尽的男女都在捂紧自己的遮羞布,生怕客套话掉下来的那一刻,是创作者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难堪。

可是话头就这样毫无杀伤力地由演员的追问下烧到作家身上,作家就这样被架上了水深火热的位置——故事呢?

拍什么类型?

作家一个俗套故事出口,心虚得连自己都不敢信。

可那不敢迈出的第一步终究还是迈出了,她看了三百遍原片,抱着第一次创作的紧张心情,拍了一部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电影,一扫往日浮夸的风格,朴实到让人觉着简陋。

朴实得她在顶楼抽烟抽到忘了时间。

再也没人把客套话接下去了。

可是结果也还不赖,不是吗?

 9 ) 那一抹红

#ICA 没想到影院又补了几场洪尚秀的作品,刚好我也补上之前错过的这部,依然是日常生活的展现,感觉这部作品中与之前看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感觉对于各种媒介和角色的展现出的思考更加的深刻,感觉内核不仅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自省,更像是一场对于媒介的探讨与对人性的思考,当然…主要是喜欢的人来演…结构上,从看到第二位出场的导演就能想到接近结尾处会转回来,只是没想到会以这种表达进入结尾。

影片通过对小说家,导演,演员,诗人还有其他背后的角色所代表的他者视角下的不同媒介与各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织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下的叙事实验。

影片不仅探讨了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与表达局限,也在不同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权力的流动与角色间微妙的张力。

每个场景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叙事空间(书店,公园,而这些空间与角色的权力动态则由彼时彼地的“观众”来定义。

每个空间的“主人”并不相同,而结尾的电影出现的嵌套结构及其表达似乎也说明了整部电影似乎只有一位“被关注”的角色,她是电影的主角,是影院的观众,也是那秋色下的一抹红。

角色上,小说家的身份象征了对内心与生活的书写与虚构,她的创作依赖语言,但她的孤独和创作瓶颈也暗示了语言在捕捉真实生活时的局限,影片从小说家到导演的转变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出现在镜头上的演员的丈夫,而结尾处她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对照了第二个空间中她所怨恨的男导演呢…电影讲述了导演的及其背后未露脸的角色的权力,缺席的女小说家让我不禁思考金敏喜在结尾的电影中面对的镜头到底是观众还是洪尚秀亦或者是未露脸的人,而她坐上电梯又会见到谁。

视听上,黑白影像,极简的构图与少有的变焦镜头都赋予了电影一种归于生活的真实感,而那唯一的彩色仿佛是永恒与瞬间的融合,结尾处还是可以见到那黑白下的虚焦,感觉更多的是POV的呈现吧。

片中没有夸张的背景音乐,只有自然的环境音与人物对话。

强化了影片对生活本质的关注,音画之间的契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10 ) 洪尚秀的新创作阶段

对于洪尚秀作品序列较为熟悉的观众,可以在近几年他几乎每年都创作的作品中窥探到一些不同创作时期作品所展现的导演不同创作姿态的变化。

在中后期的洪尚秀作品中,他用一种近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方法论展示了自己已然颇具规模的两个创作方向——从《在异国》到《江边旅馆》,从《北村方向》到《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些作品或纯粹或杂糅地展现了后期洪尚秀的两种创作思路:或以玩弄结构为主,或以情绪调动见长,这些都是批评家们在谈论洪尚秀电影时的老生常谈了,但正如他的电影情节一般,异质感的置入其实早已开始。

这几年间,对于洪尚秀而言,一个新的创作阶段正在发展,并在今年的《小说家的电影》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或许可以追溯至《草叶集》开始,洪尚秀开始在自己的电影里进行更多的新尝试。

不论是《草叶集》中用写作模糊多层叙事空间的手法,亦或是《逃走的女人》中自然发展的双重视点,都是在从前的洪尚秀影片基础上发展出的新颖的构筑手法;而到了去年的《引见》和《在你面前》中,前作的影响力被进一步模糊,洪尚秀极力呈现出一种与过往电影都不同的“暧昧”状态。

在《引见》中结构作为框架,虽然坚实可感但仍是居于幕后;而情绪则并不是连贯的;在《在你面前》中则是相反的,通俗的结构映衬的是循序渐进的情绪。

此消彼长之间,并没有十分强烈的主导者,因而,寻找过往洪尚秀电影中那种可以被强烈感知的元素不再是可以借鉴的经验,这种异样感同样也体现在最新的《小说家的电影》之中。

若果单从我们最熟悉的“结构”这一概念上来讲,《小说家的电影》中不乏与《之后》同质的片段:由偶然驱动的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时空的跳跃。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在当前的创作阶段中,洪尚秀刻意地模糊了一些他过往作品中最尖锐的特质,比如说,在《之后》中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现实的不连续性”,在《小说家的电影》中几乎不曾存在,唯一保有了原来这种变奏方式的局部转瞬即逝:金敏喜初次出场的入镜方式是坚决的,由上一个场景中小说家与导演夫妇三人的谈话和相继出镜,即刻转移到一个甫一开始固定机位的空镜,金敏喜由画面右边以倾斜直线的运动方式入镜几秒后才被捕捉,随后镜头才开始跟随她的动作,逐渐接纳上一个场景中已经出现的三个人物,然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说是“突然”的(正如许多经典的洪尚秀电影一样),因为这种时空的错位感其实早在几个镜头之前已被交代给了观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被消弭了:当小说家举起望远镜,高空俯拍镜头逐渐拉近林间小道和其上三三两两的路人之时,其实才是金敏喜真正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之内的时刻,仅此一镜,便已隐晦地消解了可能存在的时空不连续性。

总的来说,在《小说家的电影》中,除去结尾的大幅(我们其实并不得而知)时间跨度之外,叙事的进程是线性的也是连贯的,不存在被打断和拼贴的语境——换句话说,《小说家的电影》中的结构是隐于底层的。

而除此之外,更大的改变则由镜头语言来呈现。

当小说家与导演夫妇喝咖啡聊天时,拿起了导演的望远镜望向大楼外,镜头切换成洪尚秀电影中极其稀有的高空俯视视角,并向下方的林间小道逐渐拉近,而画外的对白却仍然停留在三人的闲聊里:这种在洪尚秀电影中闻所未闻的声画分离方式,正正是洪尚秀新创作阶段正在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最好体现——在之前的洪尚秀电影里,镜头与被拍摄的人物之间虽然总是具有一定的距离,但那是一种平等的对视和观察的角度,镜头所提供的是一种平视的在场感。

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洪尚秀很少会让观众的知觉意识高于叙事进行的速度,而这种高空俯拍和让镜头提前进入下一个场景的方式,几乎是给予了观众的感知一种优先于情境去发展的权力,二者就此错位,观众不再需要如往常一般“被动”地通过抽象化的符号式人物进行信息收集从而得以跟上节奏,相反地,观众已早早被提前明示了接下来的叙事走向,而叙事空间中的人物才是“后知后觉”的一方;“未知”被导演主动交出而不是刻意留白,过往洪尚秀电影中在情境不断发展的同时与之博弈的观影方法论,在此处已然不适用,因为导演并没有想要对观众有所隐瞒,或者说并不想与以往一样模糊“被观看”的主体。

在场的平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来自外部的单向凝视(小说家对景色的凝视?

观众对电影的凝视?

),观众被剔除出洪尚秀的叙事空间,这一层视角被与整个结构分隔开来。

同样的手法出现在影片的后半段,当金敏喜与小说家在饭店吃饭时,金敏喜拨打了一个电话,对答之间,电话那头的声音依然清晰地传到观众的耳朵里——若是早几年的洪尚秀,大约是不会做这种提前揭露关键信息的处理,因为从这一段开始,观众的感知就要比叙事中的小说家更超前,也即是通过对话内容得以十分轻松地知晓电话对面的人正是在影片一开头小说家拜访的书店老板。

情境中的小说家直到与金敏喜一同前往目的地的时候方才知晓这一“偶然”的动机,而这,本应也是叙事结构“图穷匕见”形成闭环而观众恍然大悟的瞬间——如果这部电影是2017年的洪尚秀拍的话。

不仅如此,《小说家的电影》中体现洪尚秀新创作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便是导演的缪斯,演员金敏喜在电影中作用的变化,和导演对其形象使用方式的调整。

在过往的洪尚秀电影中,金敏喜大多情况下都是作为一个平衡发展节奏的锚点和多重语境的发起点出现。

她在洪尚秀电影中的作用,很多时候都是用于连接银幕内外的:她的存在,提供给观众一个进入情境的通道,也将影片中的情绪和多义性蔓延到银幕之外。

正因如此,在许多情况下,金敏喜的存在是必须的,但同时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核也是较为僵硬的,她承担的任务允许她的角色在情境中一直延伸和自我填充,她的情绪可以是饱满的,但作为最主要的视角来源,从她身上出发的构筑形式自然也是单向的,需要通过其他人物和场景进行侧面补充(《之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时对那时错》)。

而在《小说家的电影》中,至少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金敏喜卸下了这种重担,自然而然地,我们见到了一个从未在洪尚秀电影中见到过的,如此自由的金敏喜,一如《小说家的电影》的表层基调一样,轻松且诙谐,肆意地在情境中挥洒、游走,就连她在电影中的肢体语言都一改往常的内敛和文静,变得极为活泼和外放。

而她重拾过往形象的最后20分钟,也在这种“反常”的映衬下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其实是来自于洪尚秀和金敏喜二人最真挚的表达。

当最后的20分钟里,金敏喜坐在影院的座位上,屏幕渐黑(影院灯光渐熄),镜头切换到新的语境中,又旋即重新归于原来的时空时(在这里的假剧终使得观众终于重新找回了与导演博弈的快感!

),标志着在本片绝大部分时间里摒弃自己熟悉创作方法的导演在影片最后重新回归到用双重凝视构成互相嵌套的手法上,银幕内与银幕外形成的互文(金敏喜与洪尚秀/女演员与丈夫、观众与金敏喜),多重语义的叠加,是洪尚秀和金敏喜献给彼此和电影的热诚,一如《逃走的女人》结尾定格在影院银幕上的镜头,感染力远远超越一切可以被量化和习得的技术。

诚然,《小说家的电影》依然还是洪尚秀的电影,那些他的影迷们最熟悉的细节依然存在——窗外盯着金敏喜吃饭的小女孩就像《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那个在远景里擦玻璃的人或者《草叶集》中不断上下楼梯的女人,是洪尚秀作为导演在自己作品中留下的另一种能够被延伸的可能性。

但我们也能通过本片清晰地看到,一个新的创作阶段正在洪尚秀的导演生涯中生成:他的创作方法论变得无比轻松,对于情境的捏合信手拈来,一切的元素排列都可以举重若轻,以最轻盈的姿态拍电影,仿佛就像孔夫子的那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

众所周知,洪尚秀的电影从大概2010年代初期开始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这段时间内的作品与最早期的作品十分不同。

而现在,我们很有可能又要再一次看到洪尚秀风格的转换,让人不由得不继续期待:2023年的洪尚秀会拍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写于德国柏林,2022年2月16日,《小说家的电影》首映之后。

 短评

洪尚秀拍电影有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展现金敏喜的美丽吧,从黑白切到彩色,拿着花的金敏喜太好看了。看了3部他的电影,主题差不多,主角人设差不多,可能只有地点从海边换到咖啡厅,从电影院换到海边吧。里面的人夸人提到순수(纯粹),可能这就是他想展现的吧。评分:7.0/10。

2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还行

无聊透顶

6分钟前
  • Ajisai
  • 很差

【2.5星】1、精致的黑白电影2、我真服,,这尬聊。3、女主对“可惜”的反驳挺有意思的,什么叫浪费才华,什么叫可惜呢?4、新冠疫情的影子在韩国电影里也看到了征兆:演员佩戴口罩(N95)😷,电影院里的座位都有封条隔开,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让人们不能挨着坐5、最后一部分,那个女的看完作家拍的电影出来,外面没人,放映工作人员说女主他们上天台了,然后后面电影电影一直是黑屏,是我找的资源的问题吗?6、看起来比较煎熬,这又是导演自己的happy电影,没头没尾,真就是普通的故事,有生活的影子,韩国人是真客气,韩国的普通人活得跟中国的官场一样,客气得很,还得演。7、那个胖胖的女的,就是那个卖咖啡☕和茶🍵那个店铺,外面牌子挂的“OPEN”那家店的店主之一,应该也是那……

9分钟前
  • 紫邪
  • 较差

6/10。洪式重复作为一种结构装置,发现着道德戏剧中演员无所适从的真实反应,偶遇吉秀的朴导演谈论她近年接的戏浪费才华,俊熙却敏锐地反驳他的说教,弄得导演夫妇尴尬撤退,寒暄过后俊熙用直觉想和吉秀合作拍点什么,人物之间的专情和突然冒出的创作动机正是洪氏对和金敏喜一系列合作关系的回应,结尾俊熙的电影是以主观视角拍摄手捧花束的吉秀,吉秀谈论近年出演的独立电影时手无意间指向镜头,指向了隐藏的主体:洪氏本人。剧情依然有角色们被酒精刺激着尬聊的场景,重聚畅聊的小事压迫着俊熙的思路,她分心写不出东西,又对手语传达的语义投以好奇心,在俊熙和吉秀坐的餐厅,窗外的街景沉浸在过曝的纯白色块中,仅有玻璃外驻足凝视的小女孩把注意力引过去,观者不清楚吉秀走出去与女孩说了什么,这也是洪氏夸大细微之事对观者敏锐度、好奇心的捉弄。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最近洪尚秀改做手工电影了,编导摄剪制全都自己来,明显水平下降很多,这是必然的,技术问题固然多,但其实对他来说也没大所谓,最大问题一是演员选择不到位,二是结构设计平庸俗套,三是长期以来的被宠坏的表白欲终于已经到了恶心的程度,最可气的是还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电影节和揣着糊涂装明白的吃瓜群众继续纵容他们俩生产低质电影

19分钟前
  • joker13
  • 较差

well,看到关于“可惜”的对话时我支持小说家,但看完电影,我站回那个导演那边,女人,不要太依赖男人,只依附于他真的就是可惜可惜可惜!

2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啊,真的太美了,好想哭。

24分钟前
  • 核桃子
  • 力荐

他一定很爱你

26分钟前
  • 衫弃
  • 较差

每次我都发誓不再看洪常秀了,然后每次还是又看了,实在是抵不住金敏喜的诱惑, my bad.

28分钟前
  • uncannyblue
  • 还行

有点失语。真实与虚构的嵌套,创作的方法论与反刍一如既往地慑人,但你知道里面还有别的深不见底的东西。我是真的有从处女作开始一部一部补洪,可以看见他确实变了,如片中妻所言的导演。当然你还是看得到他早年那种辣白菜般清冽爽口又辛辣刺激的讽刺与疑虑,如我好喜欢的导演的小望远镜一段,如敏走出放映厅的迷茫,可是后来也如片中导演与早期洪片型女性形象的隐身、退场,将表达交还给单纯的讲述者与表演者,洪屏蔽了电影制作体系,将电影交还给纯真的欲望,将「孕育」的温柔力量交还给女性,你才发现那么多年前他已给过自己预言:「女人是男人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是从金敏喜出现开始改变,这改变又为真实与虚构之嵌套编织了更多一层色泽玄妙的幕帘。所以论起变体,每一个角色其实都是洪本人的变体。我说这是创作者最理想的影片。好喜欢,好喜欢。

31分钟前
  • 发条
  • 力荐

洪常秀恩爱,敏喜笑颜开。

32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这杯酒我干了!各位随意!敬爱情!

36分钟前
  • 徐旷来
  • 力荐

抗疫先锋洪尚秀。疫情期间拍电影不忘提醒影迷戴口罩

38分钟前
  • 揭車🕊
  • 推荐

《洪尚秀导演给爱人金敏喜的电影》。虽然一些角色比金出场时间长,台词比她多,但彩色一出来,导演隔着镜头跟她互道“我爱你”,我的天。

42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还行

我还没有达到想豆瓣里的影评大神那样“吹捧”这部电影的境界。只能说,有的人就很喜欢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有的人就喜欢阿伦雷乃式的意识流,有的人真的get不到韩影魅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影片中一万次都不够夸赞金敏喜的美金敏喜的演技好,,,无聊且自恋般的喃喃自语。制片金敏喜,摄影音乐编剧一众活都是洪尚秀,可是真正保持了自己的个人风格的纯真性,不愧电影作者的真正名号。

45分钟前
  • Gaga
  • 较差

用手语读诗,用电影讲我爱你。没有比这更美的表达方式了吧。姐姐太美了,姐姐就算演公园一棵树,也会美到闪闪发光。

46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力荐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是告白,这部是求婚了吧,这不结婚很难收场啊!窗边放着一本no time to spare,“趁着天还亮,尽情散步吧”。客观来说,这拍的是什么鬼啊,但金敏喜可爱。

49分钟前
  • 雅俊Yajun
  • 还行

从「逃走的女人」之后,洪一直在探索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界限,这片子不仅仅是结构出彩,有些片段人的虚伪让人哑然失笑,他的电影看到最后,我会发现不知道自己该喜欢金多一些,还是洪多一些。

54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别的导演还需要看纪录片去了解,洪常秀不需要,他的每一部都是自传,从观点到职业现状到情感生活都一一拿来使用,只是陷入那个孤芳自赏的心态里想必也没有很好,洪这几年的片子如果没有了金敏喜就只是无趣也没有吸引力的自我表达

56分钟前
  • 黑猫白猫
  • 还行

洪常秀的电影咋就变成了在无聊寒暄中找亮点

58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