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审判
Le Procès Goldman,戈德曼的审判,The Goldman Case(英)
导演:塞德里克·康
主演:阿里耶·沃索尔特,亚瑟·哈拉里,斯戴芬·古林-提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奥雷利安·肖赛德,克里斯蒂安·马祖奇尼,杰里米·勒温,耶日·拉齐维沃维奇,Chlo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详细 >
作为一部几乎所有的戏份都发生在法庭里的电影,它真正值得深思和讨论的,反倒和法律无关。理想主义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它本身的定义就预设了对现实及其规范的某种否认和超越。但也正因为如此,理想主义者必须要能够对自己的理想抱有一种时时的警惕与自省,如若不然,理想便有蜕变成一种自我原谅的借口乃至不惜代价的冷酷的风险。而身份政治也是一柄危险的双刃剑。它太惯于用一种过度简化的模型去解释一切复杂的现象。它太擅长用情绪去替代思考,用口号去替代对话。它常常也是一种用偏见去反对偏见、用狭隘去反对狭隘的无望尝试。被标签覆盖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这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和超越的东西啊。
上海电影节,可悲的左翼,最后有罪的判决和左翼的狂欢形成了极大的讽刺和荒诞。解构了左翼的虚伪本质,明知道偶像是个情绪不稳定且没钱就会到处抢劫的人渣,却依然崇拜他。本来为了保护弱者所以要创造新世界的左翼竟然靠剥削和欺压弱者而活,还有一大堆拥趸,不知道应该斗争的对象是谁,也不知道理想的世界是什么。左翼运动已经彻底变成一群流氓的在宏大叙事中的自嗨和高贵身份认同了。身在中国也深有体会。
法国司法到底什么毛病,跟坠落审判一样,检察官都是试图证明被告是坏人,有动机,然后就火力全开,神经病
五六年来最优质的法庭戏,视听技巧值得反复研究没有闪回,事实不会重复发生;没有内心独白,思绪活动不会外放观众在听众席,观众是陪审团,观众如社会缩影表面上处处宣泄情绪,实则在理性框架内压制着情感的牵引力。连结案陈词都无时不提醒着:这只是律师们表演的一部分这一切都透露着导演的态度:他假装偏袒着谁?他实际在嘲笑着谁?一方站在法律立场上过度审视犯罪,一方树立道德高地却顾左右而言他但警方确实有着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证人们也不如理想中那样诚实可信而被告也在借力打力,依靠运动造势,疯癫下是口供前后不一玩语言游戏,借父亲经历来掩盖自己的神经质借事讽今,嘲笑着左派疯狂后的样子与思想畸形演变,讥讽保守势力的不堪一击和虚张声势一如法官在上宣读着其他确凿的罪状,下面早就狂欢一片高喊无辜
6.9分左右。密集的台词和庭审记录,一股脑丢给观众,因为接触了一些观影前资料,导致一直以罪犯视角看主角如何被定罪,看他如何狡辩。可是这样的情绪带到最后居然是被反转的。质询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庭审制度在我看来还都是互有缺点,且都很大,然而目前已经都执行了这么久,只能说是人间无奈了。
戏剧
【2024百老汇法国影展】庭审戏几乎贯穿始终,全片只有三个室内场景,4:3的画幅、各种特写和近景镜头,逼仄的视角汇聚观众的目光,更考验演员的演技。其实这类庭审戏看过的也不少,映后被多位观众提及的《坠落的审判》就是典型代表。本片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其人物的特殊性赋予本片不一样的魅力,看得出导演在尽力还原历史真实,也在努力在情感上平衡原告和被告双方,但本片主角戈德曼的个人魅力并未得到充分展现,镜头前的他情绪不稳、颇具煽动性,庭审最终的结果似乎也被情绪左右,宣判时戈德曼粉丝们的欢呼令人毛骨悚然,真相与公平正义也许不重要,立场才是第一位。上述的东西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人类,本片对其的具象展现是全片最具价值的地方。映后导演拒绝回答主持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与观众进行了1个小时的互动交流,还蛮真诚的。
受不了话痨片儿,一开头就是无穷无尽地说,这剧本也太不友好了。7分钟弃剧。
#法国电影展#6.5.拍的很复古很有质感,针对一个70年代的少数族裔英雄的审判,仅仅是截取了最后一场庭审戏,竟然足足拍了两个小时,过程中冗杂的对抗和反驳,人物群像看得有点昏昏欲睡。最后总结陈词的部分还是挺燃的。总体来说拍的不错,但是节奏有点太慢了,对于庭审戏爱好者来说应该会喜欢。
看過
咋一看似乎是一个法国自由派左翼的理性主义辩护,但其中依然包含了诸多信息元素都极具话题性,搁在当下可能都会(或者已经)被拉进“政治正确”的讨论范畴。但至少在当时这些问题还能被拿出来讨论和思辨,现在它们甚至都很难进入观念市场。
《戈德曼审判》真实事件,一个童年颠沛流离,一个去南美闹革命的左翼分子、一个波兰裔法国犹太人,会在回国后在药房抢劫中枪杀两人,其中一名是女性?一个有持械抢劫历史的人说自己没有持械杀人?辩方逻辑和控方逻辑。轮番传唤证人,轮番质疑证人证言的合理性,是因为当事时警方竟没有提供其他有利的物证。戈德曼无疑是抢劫了,但戈德曼没有杀人。
剧本不错,通过一个案子去讲法国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一场法庭戏,难度很大,导演的节奏掌控得很好,看到最后竟然这么燃。
7.7(2⃣️),仅仅依靠冷峻的紧张法庭场景,就将Goldman的人生故事借他人之口被引人入胜地讲述。情绪被冷静的摄像机所隔绝,而审判的唇枪舌战中的文本内容却劈开了法国社会体系的弊病问题,这份尖锐却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的共情可能。复杂的成长背景与传奇经历在信息交代中也令这位满腔热血的激进左翼领袖充满人格魅力,而借审判所抛出的质疑与愤懑并未随着历史结束,它们似乎也在某种情感的鼓舞中渴望在当下的时代继续搏动着
Unifrance2024影展@百丽宫 时代情绪和思潮/真理的辩论,导演在映后说法国的法庭很重视言语辩论,对于法国人来说,辩论的过程甚至比知道真相更重要。让导演措不及防的问题: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警方无人追查。是少见的个案吗?也许在法国是,但是在这里其实并不是。导演对台词翻译问题的回答令人对其追求真理的完整态度表示怀疑。
看之前就在担心和法国电影格格不入,看的时候还没到1/3就睡着了…上一次睡那么香甜还是指环王。这个法庭像小孩子过家家,法官毫不掩饰,站在有罪论的角度,提问更像是对戈德曼的审判。法语是真的听得人昏昏欲睡。
7PYIFF06临场以为时长三小时,结果大半时间睡过去了。逼仄封闭的空间,集中大量的人物,激烈密集的台词,可是配上刻意煽动的情绪和不够出彩的剧情,我只感觉庭审戏是如此无聊。也许是密度过量的台词在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繁多的外语人名中太让人应接不暇,我感觉自己浮游在一场色厉内荏的表演上无法涵泳。极限反转成无罪宣判是多么精彩的概念,可惜语言的不断突飞猛进中我只感受到左派激动的道德呼吁和自我淫迷,而无罪辩护的反转细节既算不上让人拍案而起,也无逻辑概念上迷人的惊险一跃,担不起吸睛的噱头贩卖,也许是因为今天繁重的观影赶场让我对辩论到了左耳进右耳出的地步,以至于不能细究设计与台词的精妙。。。
基本全是庭审的镜头,一直不停的对话和复杂关系,看得这叫一个累!困的。影片很平,没什么高潮。最后的欢呼有什么意义何谈“无辜”呢,他之前毕竟还是犯了抢劫罪了啊!本来是导演映后交流,映后突然通知大家导演生病无法到场(说导演本身特别想交流昨天百丽宫还直接和观众对话,她们也是20:20分才接到通知明晚回巴黎),为补偿每人赠送一套纪念票根。法国什么官方的俩仨人现场录大家提问(还真有不少人问),有观众说字幕翻译故意不准确模糊了比如涉及苏联G命等。内嵌中字。片头尾数梦版权。with F. 2024(第二十届)法国电影展映(宣传和印章都说是第二十届,但明明2004年是第一届可能YQ少一年)。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基本售罄。散场又一堆人捡票根真丢人…去会员部把印章盖了。6-26:导演又好了出席了apm映前。
B/用交错的目光将人物的面容并置,用面容的模糊边缘支撑银幕;用诡异的过曝的白光照亮言说“真实”的话筒,再用满溢的修辞与情绪破坏语言与现实的直接联通。于是法庭终于被调度为一个不断脱轨的即兴舞台,它展演“目击”的自然性所具备的令人震怖的权力,也给出一种言辞技艺与情感-政治相接合的强度。对后者中力量流转的感知决定了对法庭-正义的理解。相比《圣奥梅尔》仍然是过于预设与单向度的,但最后那几声淡淡的抚慰相比这排山倒海之力却又已足够展现这种虚构化与现实的巨大裂缝。
基本由庭审戏组成的电影,单一的场景,逼仄的机位,中近景交错的构图,各人的脸部特写,调度与剪辑的巧妙结合,基本没有音乐(甚至连片尾字幕也是无声),而煽动的发言与没有证据支撑的言语的交锋,还有场下统一的呐喊,则组成了本片的最佳配乐,这也显得几个法庭的沉默时刻尤为珍贵,就连完全无关、跨越半个世纪的观众看待这场罗生门般的庭审,也无法确切地知晓所谓的“真相”,看似是对一个人的审判,其实是两种立场的对抗,而这种争辩依然延续到现在,这也是电影映照现实的最佳时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