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九月在西藏,今朝梦回《回西藏》。
上一次藏区电影给我的极大惊喜还是《冈仁波齐》,区别是他更像是纪录片的味道、藏民的视角,而《回西藏》是汉族的视角。
1.不同信仰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用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物进行碰撞,先冲突再到认可然后惺惺相惜,宋洋的山东腔和金巴的藏语碰撞的真的很有味道。
①用金钱补贴藏民因yi情而死的羊,若在内地好像很平常,但是藏民却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
初用这次矛盾,是援藏干部/汉族文化和藏民文化信仰的碰撞。
然后矛盾又很容易的因为曲珍奶奶解决了,就像老孔最后总结的一样“大家目的一样,只是处理方式不同”,需要一些变通,需要一些理解和包容。
如果用自己原本的思维认知和信仰去粗暴处理那就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恶化冲突、加深沟壑,就像是拿金钱力挑战信仰力,就像不明诉求而强行干预。
②久美用寺庙前的角斗、鉴定偷羊贼真假证明了内地人/老孔及过客的我们不懂藏民的信仰。
就如《冈仁波齐》里的酒鬼仁青晋美,不管是蟊贼还是屠夫,藏民心中有着天然的信仰与神性的敬畏,初来乍到的老孔和我们理解不了那些人做错事心中的罪责感和救赎。
久美那句“这就是证据”,是信仰的点睛之笔。
③修水坝事件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存在着分歧, 老年人认为破坏自然生态,亵渎信仰, 年轻人则认为一本万利、需适当变通。
这时候的地理勘测、埋宝瓶就是老孔对地方信仰的一次尊重和包容,用理解而融入的真心就能共同解决问题、办好事情,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总结:去冈仁波齐朝圣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2.隐晦表达的情感与信仰 简约风格的电影,用艺术性非常隐晦的表达他所想表达,又很容易被略过的。
①久美对片中一藏女有着不明的情愫,只两次凝视楼梯台阶,藏民的信仰大如天,而情感却很含蓄。
久美抢过她手中的木板帮她削手板,也未进行只言片语。
为什么这位女子一定要去朝圣?
还有救赎?
怎么结尾两人又突然结婚?
就很突兀。
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②电影临近结尾时火堆旁的两人手心手背的游戏用的恰到好处,既是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有一层深远的寓意。
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民族包容,也是同胞情谊。
③结尾处老孔出发路上做了个梦,是要前往阿里,这是隐喻老孔也用另一种方式在朝圣,他和藏民们并行着信仰,阿里是哪?
冈仁波齐,圣地,也是原型孔繁森二次援藏的地方。
③镜头语言和画面结构的暗喻曲珍奶奶天葬时,为什么老孔是特意站在崖下仰视的角度,这里可以说是有些不理解或文化差异但却保持敬畏的寓意。
而老孔初入拉萨,布达拉宫却没有一个宏伟的甚至正面的画面,这思路在其他平常作品里是无法理解的,影片里的布达拉宫只出现在他们的山路上的远方边缘处。
结合结尾字幕处的小画面,你可以理解为映照的是神秘和开放,包容与进步。
电影里的用镜头里人物视角和一些画面色调细腻的含蓄的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愫,有凝视、有仰视、有远眺、有平视等等。
④藏语中“曲”为佛法之义,“珍”为度母之义。
“曲珍”合起来就是法之度母。
曲珍”也被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珍贵和高贵优雅,预示着生活的安宁和吉祥。
久美则是永恒或不变的意思。
3.梦境为何如此真实?
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信仰孰轻孰重?
①电影结尾承接开头, 到底是谁救了老孔?
也许是神山,也许就是那些藏民的信仰。
最后的寓意,是预示他的死亡(这里应该是原型孔繁森第三次援藏前往阿里),见证久美的婚礼或是他的一场梦境,镜头一转到了久美房间床边墙上的诗词藏诗,诗意是生死观,是天葬台。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里能表达不有同信仰的老孔被藏民信仰感染到的一分,看待生死的启发。
②还有之前和久美夜里徒步惧怕狼,心里有着一份信仰,可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自然就没有了恐惧,而多了一分勇敢。
③老孔梦境可真可假,寓意我们前面看到的故事也可能都是一场梦,老孔并未相遇相识久美,但又无比真实的是因为曾相遇相识过某个人,和久美很像,只是没有参加婚礼,只是“久美”因为和他一起修水坝没有和喜爱的女子去朝圣,而错过。
也可能老孔的久美就是梦后的这个司机,是进藏的感受和信仰力孕育了那场梦……4.新鲜的主旋律,以小见大。
①神性和人性当藏民老百姓感受到了县官老孔的平视,为民服务的精神,老孔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和喜爱,在百姓的眼中,老孔/官多了一丝神性。
久珍认可务实的老孔是个好人,更是为村民谋福祉、无私利的官。
那是看到了老孔在平视大家、个人随和朴素、工作无私奉献,是这里面的人性。
久美也是有才学和个性的,出身不好的他得到了老孔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能报之以李,两人情谊长存。
所以两人的不同的神性和人性能得到足够的理解包容,才能让久美帮助老孔架上与藏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完成自己神性的工作。
②平视的主旋律电影是平视的,导演是平视的,老孔也是平视的,这故事既平视神性,亦平视人性,与之前很多主旋律不同,没有唱高调、眼高于顶、包装大人物等等。
他告诉我们,需平视去看待这样一个“异域文化”,去融入其他民族的同胞。
尊重当地民族信仰、尊重当地文化,有容乃大。
③原型-孔繁森这电影还不去宣发是真实改编,原型是孔繁森, 还故意隐化大人物色彩, 这点属实可贵。
用“老孔”小人物以小见大, 这格局和《我本是高山》截然不同。
如果《高山》也这么拍, 也一定很棒。
《高山》总有脱口而出的一些空洞干瘪的口号和鸡血,而《回西藏》还原于生活中的故事本身, 回归了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说1:1还原真实故事,而是真实于本土文化、乡土人情、精神面貌、人性本身。
*你去西藏之前没有信仰, 但去了之后就有了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尾字幕滚动时的花絮是《回西藏》片名真正的意义和结局,是今非昔比;是蓬勃发展;是日新月异,都来自于老孔那些先们辈的栽树,都来自于汉藏一家、多民族一家共同的耕耘和努力,家和万事兴。
4.我观《回西藏》的收获①音乐 每一首歌曲和配乐都很好听。
有插曲:《白珍姑娘》西藏拉孜民歌,来自日喀则的民歌。
抒发爱意的。
有讲亲情和感恩的插曲:“人生第一顿饭是母亲做的;人生第一件礼服是父亲给的”,虽然听不懂但让坐公车的老孔思念远方家乡的老母亲。
有世界名曲《Danny Boy》/丹尼男孩,稀有的在藏区电影听到英文歌,这首歌本来是抒发父子间的诀别的,然后又像是情人分别,在电影里、深夜的篝火前,让久美唱出了告别之情,像是与老孔告别。
②让我认识了根敦群培和他的诗③我和西藏去岁九月时,我也还在阿里地区的路上。
看电影时让我想起那一晚车子到达日喀则时的印象:焕然一新、眼前一亮、烟火气、祖国建设,是蹦出我脑中第一批的词。
因为到了日喀则,我看到了道路宽阔又清洁,路灯杆上全都挂着国旗,街道两边超市和各种商店鳞次栉比。
和之前路过的荒凉、人烟稀少截然不同,这里显得很繁华、处处是建设。
这让我认识到了我们从拉萨到达日喀则的路、前往阿里的路所承载的非凡寻常的意义。
老孔/孔繁森曾归纳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如今,我们可能就只是因为抖音的一个短视频就买上车票直达了西藏,从拉萨到阿里都可以走最新的国道,可以开最好的私家车、也可以包舒适的旅游团,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如此便捷。
不再像老孔和久美那样坐公车会抛锚熄火、只能徒步前行。
那都是很多的他们和很多《回西藏》这样的故事,成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一天。
*不敢想象,没有公路的旧西藏,那时的藏民如何翻山越岭、如何磕长头,前人又是怎样修路和生产的。
如今,天堑变通途,朝圣之地亦是旅游圣地,是我们这代人莫大的幸运与幸福,得来不易,感慨万千。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但没吃过你吃的苦。
真的很羡慕那些一生中有在某处抛洒过热血、挥发出人生价值的人。
*老孔,永垂不朽。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
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
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
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
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
《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
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
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
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
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我想谈谈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在对待染了瘟疫的羊的态度上老孔和村民截然不同:老孔采用科学的态度认为不及时处理将会感染更多的羊,并且告诉村民会有金钱补偿;但是村民却反对埋羊,认为羊有羊的命,他们不会用钱买羊的命。
老孔本来认为这是一个棘手的的事情,但没想到村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带领下同意了埋羊,而且不要补贴。
久美对老孔说,在这里有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西藏那片纯洁的领域,人民愿意花一两年做一名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叩首行万里,也不愿抛下信仰做金钱的奴隶。
信仰在他们心里大于一切,甚至大于自己的生命。
很写实生动的一部电影,虽说是主旋律电影,但看着不沉闷,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老孔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好干部。
当人物出现的时候是老孔的时候我就隐约感到应该就是孔繁森了。
PS映后见面会有个杠子的提问真的是扶了,大致说这个主角(孔繁森)都那么好,难道没有缺点,你们为什么不拍呢?
这样不会显得角色不丰满么?
杠子真的无处不在!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从电影的海报上看到了党政的宣传口的支持,从西藏山东省级层面的、到日喀则聊成,当“老孔老孔”的称呼,就忽然明白了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的主题影片,看过不少西藏主题的影片,大部分都是以汉族导演、藏族导演视角去看待这片神秘的土地,这部影片中汉族的融入确实为点睛之笔,另外一种角度,汉族导演、藏族导演本身也是线下的珠联璧合,与影片内的两位主人公形成呼应。
把西藏喻成家乡,主旋律影片,随着观众们对于文艺叙事片的口味越来越高,以两个人非常微观的角度去讲述汉藏两个民族的友谊。
文艺影片,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品味,都是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甚至是电影中配角的水利厅赵老师,酒前酒后的对比都让人称道,电影中有几处地点采用了重复利用的手法,同一处环境,但前后形成对比,一处是在长途电话厅、另一处是在餐厅,都是前一幕熙攘热闹,到了后一幕变得安静祥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展露着主人公的性格,粗中带细,通过一点一滴在刻画人物。
西藏人有着传统信仰,在老奶奶逝去和久美勇抓小偷的那个章节在那个年代,并不一定只是愚昧,只有慢慢迁移的过程,自己扪心无愧,无关于钱财无关于富贵;那时的藏族兄弟还处在力量角逐的原始阶段。
看到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老奶奶逝去时的天葬,西藏的国家级非遗藏戏、西藏人民载歌载舞的锅庄、去冈仁波齐磕长头、香喷喷的糌粑与酥油、思想家根敦群培的诗句;影片中偶尔穿插着土味的笑点,没有过多的道具、没有复杂的置景,基于原生态生存环境的包袱。
电影最后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将主旋律影片的主旨进行点到,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原型讲解出来,新时期西藏的建设成果,少部分以日喀则入镜,山东在日喀则的援建情况。
我很失望。
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
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
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
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
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
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
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
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
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
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
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
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
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
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
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
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
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
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
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回西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化交融影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观众引入了西藏的神秘世界,让我们见证了主人公老孔与藏族同胞久美之间从隔膜到沟通,从互不理解到互相信任的历程。
影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赋予了整部作品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情感共鸣。
它不仅细腻地描绘了人物,还深入探讨了情感深度。
在影片中,首次来到西藏的老孔与久美,从最初的陌生到深入的沟通,从工作搭档到生死之交的历程。
老孔和久美,他们是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交融的缩影。
影片展现了现代化发展与藏地生活的“本地性”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对立或融合,而是相互尊重与理解。
老孔与久美之间的情感变化,正是这种对话的缩影。
他们从最初的陌生与隔膜,到后来的相互信任与支持,都体现了这种对话的重要性。
他们面临的困境、矛盾和最终的接纳与理解,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关系的窗口。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友谊之旅,更是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信念体系的深度碰撞与融合。
宋洋和金巴的出色表演,使得老孔和久美这两个角色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让观众能够轻易地进入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那份真挚的友谊和深厚的情感。
影片就是在探索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而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一次对人性与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你会发现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故事,都在探索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交融。
这不仅是对人性的思考,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珍视。
昨晚我去影院看了开年后的第一部好片《回西藏》,刚看完时只觉得温情踏实,但事后回忆起来,却越想越觉得好。
因为直到看见片尾字幕时,我才发现主角老孔的人物原型是孔繁森,他与另一位主角久美之间的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它首先让我看到的是一部专注于生活、工作和情谊的故事片,其次才是一曲展现援藏干部精神风貌与高贵品格的颂歌。
《回西藏》不像平时那些空洞干瘪的赞歌和泪文,它把重心更多放在了以小见大的梦想和友情上,让大家看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的扶贫干部是如何努力把事做成的,老孔和久美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后的开花结果,无论你怎样理解都不影响它的伟大。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部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孔繁森》和《焦裕禄》,着实难得,必须夸一夸。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由于《回西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关于它所表达的积极价值取向,因此下文我会围绕这一部分展开,影片中展现的藏地文化等内容就不多探讨了。
我首先要发一个牢骚: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许多报道文件和主旋律文艺作品,往往显得假大空和脱离群众?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思路还停留在过去,也因为几十年几代人下来,社会主流思潮已经慢慢变了。
以前宣扬的那些先进事迹,总是习惯性地突出英雄人物的苦难和无私,然后再加几句口号,多数人可以接受,因为当时大家基本都信这个,况且那时候的人普遍穷困,不多强调一点牺牲精神,确实不容易把逻辑捋平。
可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好几十年了,再过分强调单纯的牺牲精神已经不足以令大众信服,必须得有与时俱进的语言、手法、价值观和获得感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再拍出当年那样板正的《焦裕禄》和《孔繁森》来,现在的观众们也不会买账了。
这也是我想夸奖《回西藏》的最主要原因,影片讲述的是1979年援藏干部老孔来到边境县乡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却能够让人看进去。
片子里不是没有苦难,刚开场老孔就因为下错车差点死在野外,他还长期经受着缺氧、呕吐等水土不服;也不是没有无私,老孔给乡亲们买种子时发现钱不够了,就用自己的钱垫付……但这些细节都被简单处理一笔带过了,影片把更多篇幅放在了老孔怎样学习融入新环境,以及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
比如老孔学起了藏语,学会了骑马和用小刀片肉吃,久美抓到小偷时,他觉得没有人赃并获的证据,治不了对方,可久美把对方拉到寺庙前让人起誓——即便是偷鸡摸狗之徒,也不敢忤逆神明和信仰,这是老孔所欠缺的经验和常识。
老孔并没有那种救世主的优越感,他把自己放在了与普通藏民同样的地位上,把藏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相互学习、不断融入,这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前提。
所以,老孔注定会喜欢面冷心热又有想法的久美,不仅仅因为对方能担任翻译,更因为他是个上过学、有文化且熟悉风俗的本地人:久美在帮助传递话语之余,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比如羊群里出现了瘟疫,要把死羊和病羊都处理掉,否则羊群会死光,老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承诺会有政府补贴,可村民们都不听,坚持认为这有悖于常理和自然法则,最后是久美说服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曲珍奶奶,问题才得以解决。
也难怪县里真正的翻译罗布回来替换久美时,老孔会闷闷不乐了——老孔提出要为遭遇干旱的乡亲们修个水坝,一些年长的保守老人纷纷反对,况且市里水利局的支持也不容易得到,罗布直接就一边翻译一边劝老孔别折腾了,同样的,县长听到老孔的想法后也觉得不好办,建议老孔别太想一出是一出。
懂得知难而退的罗布和县长没有错,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修水坝这种需要上上下下协同配合的大工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然而,仅仅靠尽职和本分,是做不出成绩的,只有那种敢于迎难而上并相信事在人为的干部,才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老孔没被困难吓倒,他注意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开明的乡亲是同意建水坝的,这说明争取群众支持的工作可以做,至于说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那就亲自坐车去市里跑一趟,求领导办事,请领导吃肉喝酒,让领导相信可以去“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勘测试试。
最终,老孔解决了下游和上游的障碍,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按时上班且习惯出门坐车的罗布当然是个合格的翻译,但比起擅长骑马下乡、愿意陪老孔“不守规矩”出远门、打破僵局主动给领导献肉敬酒的久美,老孔肯定更愿意让后者担任自己的助手。
当然,老孔对久美的依赖并不是纯功利性的,久美救过他一命,他有报恩之心,而且随着接触时间日益增长,老孔更是对久美有了一种源于内心的亲近感。
这里不得不提久美的身份了,他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去成都上过学,会讲普通话和英语,可因为“出身问题”,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一切,还成了不少人厌恶的对象,他也因此离群索居,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老孔主观与客观上的需要,久美长年尘封的心扉也被打开了。
老孔从未停下过学习,而久美正是他来到西藏后遇到的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学习的人,他们俩在人格、思想、利益等各方面一直都是平等且一致的,这也为他们的情谊注入了更多养分。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老孔和久美存在同性间的爱慕之情,这个就看观众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了,我觉得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表现,影片后半段确实给他们俩加了不少戏,比如老孔送久美墨镜、拉着他一起合影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属于珍贵友情的表现。
就说老孔教久美玩打手心那场戏吧,游戏考验的是反应力和“机灵度”,生性鲁钝的久美肯定吃亏,但老孔显然也不是为了赢才玩的,而是想通过这种“调性”差异较大的交流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达成更多沟通与共振。
当久美那一首《Danny Boy》在青藏高原的星空下唱响时,广阔天地之间,任何猜疑、顾虑与隔阂都是苍白多余的。
在这个遥远的第二故乡,老孔扶弱济贫的个人梦想和援藏支边的家国使命是高度统一的,他即实现了崇高的自我价值,也收获了足以铭记一生的情谊。
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够看到,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颂歌应该这样去书写。
反叛统一的境语体系缝合,承认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才能让独特标识脱离“奇观”,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得以在时间长河上缓慢地流淌,抚过心灵。
病羊的争端、盗马的贼、割肉的刀、朝圣的冈仁波齐、汽车上的藏歌合唱、对天鸣枪的巨响、水坝的土、现实和梦境的仪式、墙上的壁画和藏诗……众多的意象汇聚成更贴地的藏地现实,放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鲜明的艺术效果,然而主旋律的根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表意维度。
尤其是主角老孔的人物形象,难以抽离原型的光环,导致人物在饱满度上的欠缺,人物的根本行为动机不明晰,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符号的能指,推动构造影片潜在的寓言体系。
影片大篇幅展现了藏地的信仰文化,但对于老孔这位“闯入者”所代表的另一种信仰文化却几乎未涉及,这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但创作者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缺乏可能是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缺陷,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延展功能,不同信仰文化间的碰撞被消解成了“鸣枪”、“吉普车”、“测量仪器”等具象符号。
结尾超自然梦境的内容有些冗杂,以老孔面对壁画或抚摸藏诗作为终场画面或许更佳。
片名《回西藏》也显得有些不契合,或许以老孔回西藏回忆往事结构影片更佳。
同时,对于老孔所代表的信仰文化也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以跳脱出传统的政治性认知与营造。
四星以上,很多表达很含蓄,可能也更当代。惊喜的令人满怀希望之作。艺术指导 万玛才旦 没有打上黑框,有点让人泪崩。
援藏并非如文明世界征服野蛮部落一般一股脑儿强迫性把德先生与赛先生灌输到当地即可,应当是在不同文明之间找到相尊重、相融合的部分,身体力行与教化并重,这是本片赖以生存的骨;孔与久美的心有灵犀则是本片得以升华的魂。结尾的三重梦境很有味道,值得细品。“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下一段副歌是“I love you so”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优点是作为主旋律电影有不一样的表现,缺点是作为一部电影,太简单太浅显了,即使是对于援藏工作的展现也都很不扎实,一笔带过,配合日记形式的旁白,就.....作为电影这种形式来呈现真的毫无必要,就...写本书也行。配乐很好听,藏族同胞的风貌展现也让我很喜欢,但是最后几十分钟整个都是飘的,藏族风光mv。金巴确实演得不错,宋洋不太行,撑不住戏。
黄女士觉得不行🙂↔️
剧本乏力
啥也不是,西藏从没这样既细碎又刻板。拼不出半点西藏。
一切美好幻想终结于映后交流,片中尽量避免的“硬煽硬捧”在制作人的叙述中全部体现出了,终究跑不出“大主旋”那个圈,好在审美还是在线的。很在意的一点:宋洋的山东话太刻意了……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或无憾智慧犹如金子惋惜一同逝去万万没想到是主旋律,还是主旋律,意象没有看到,但是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似乎还等着我去探究。久美原型唯一遗物便是合影,情真意切
不是传统主旋律的电影,有不少留白,比如老孔在工作中的一些困难、解决难点没有直接拍出来,这种留白与尊重民族习俗、尊崇自然是很配的,加上不少吃饭载歌载舞的段落,默默带了两个男人友情的日常感,更有一种细水流长。赵总的段落是高光之一,老孔和久美真正携手“并肩作战”的亮点。映后中陈国星导演提到似真似幻的天使设计,很动人。PS. 金巴又解锁了新技能,《我撞死了一只羊》里唱《我的太阳》,这次唱Danny Boy!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很不错的尝试,主旋律电影,但除了最后的字幕以外没有任何主旋律的感觉。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的那么有美感,那么有电影感。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梦境的部分,拍的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节奏还算舒服,尽管还是有几个镜头感觉延展得不够。但是我觉得它最主要的两个点讨论得其实并不好,一个是文化的交错,也就是久美说的你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一个是兄弟的情谊。不得不说一个藏人在那么美的西藏唱英文歌那个画面确实很美,但那场戏在那边其实挺突兀,靠这个去硬渲染兄弟情也是很突兀。文化矛盾的话像羊最后为啥同意赶走了,水坝为啥同意建了,都没有表现。当然可能这是出于从老孔主视角去讲述故事的原因,但就会削弱文化冲突的力量。 2024-1-18看
为了友邻设计的绝美海报看的,没想到看的是孔繁森。
内地干部援藏的主旋律命题,却嵌套了极度丰富与隽永的多层次叙事与意义指向。贫民出身的援藏干部与旧贵族出身的翻译之间在改革开放语境下的磨合叙事,将百年历史变迁的多重“颠倒”(汪晖语)路径予以类型化的呈现。这其中,有赋魅之文化传统与祛魅之现代性之间的踌躇与平衡,有贵族家庭赋予的文化资本与干部身份赋予的政治资本之间的互惠式交往逻辑,有藏地之超越信仰与中共之“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全新时代语境下的对话与融汇,也有基于生命个体之间,发自平视、尊重与互相依赖的真诚情感纽带。值得推荐。
三星半,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主旋律电影,还有原型。片子拍得太浪漫了,氛围满满,星空下的篝火不要太缱绻,是一男一女的话就是私定终身的名场面了【bushi】音乐足够棒,乍看宏大叙事细看全是人跟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最后熟悉的万玛才旦风格的梦境蒙太奇,花海回眸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开头观众入戏还是会有点慢,别的都好,神奇的一部片。
本来可以是一部很好的藏地电影,但可惜导演没有将本片的文艺与淳朴部分延续到最后,而是融入了一些与前半段构建出的藏地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的东西,导致最后部分的观感有一种明显的割裂感。藏地的为人处事之道与其他地方并不相同,他们信仰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一个冷知识:西藏航空首航于2011年,1988年出现怕不是穿越了hhh)
胜在真实
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来说确实令人意外。如果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听到那首Danny boy我一定会惊讶万分,当然星空下那场戏依然很好看。除去翻译这个角色背景所承载的不可言说的重量之外,影片主旋律的基础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人最纯粹的善良与大爱。突然想到这就是跑电影节的意义,完全未知没有期待的情况下,一部电影带给你的最直接原始的情感触动与惊喜。 3.5
怎么说呢…实在不想强行上3星,但也算是给文艺电影贡献了一把。画面和呈现的西藏文化以及藏民固有思想的差异,还是挺吸引人的,这也是吸引我去看的原因。但是,故事平淡松散,虽然能感受到藏区工作确实不容易,但很多事件都是流水账,平白叙事可以,但这简直就像是工作汇报,没有戏剧冲突,很困难的事情到底怎么处理怎么办成的,基本不交代,就是给个结果。人物刻画也让人蒙圈,特别是对洛桑、县长、水利局长,也还是流水账,真实不懂。两星给到久美和影片中的藏语民乐,画面也非常美,但最多也就2.5吧。整部影片就当做藏区文化猎奇影片吧,白瞎了前半段创造的气氛了。